历史人物赏析--1 秦始皇
历史古代名人秦始皇人物介绍介绍PPT

04 相关资料
青铜剑
1975年时,在秦岭兵马俑一号坑出土了一柄青铜剑。其剑长 89 厘米,径长16.7厘米,剑身宽 2-3.6 厘米,这种窄且长 的剑,在战场上有利于杀敌。且其出土时表面光洁无锈,依 旧锋利坚韧,能一次性划透十几张纸。经测定其铜、锡比例 3:1,硬度为 HRC22-24度,大约相当于中碳钢调质后的硬度, 且其表面有一层致密的含铬化合物的氧化层,这种防锈技术 在1935年和1950年时才分别被德国和美国掌握
古代历史人物介绍PPT
秦始皇
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中国历 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秦朝的建立 者,中国第一位称皇帝的君主。
古代历史人物介绍PPT
目
人治历相 物国史关
录
生举成资 平措就料
古代历史人物介绍PPT
第一部分
人物生平
01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秦昭王四十二年(公元前265年),秦昭王次 子安国君被任命为秦国太子,不受他重视的庶 子子楚被派去赵国为质子。因秦赵两国时有战 事发生,子楚在赵国备受欺辱,赵国大商贾吕 不韦却看中子楚的潜力,认为子楚“奇货可 居”,特意接近并帮助他,并将自己的姬妾赵 姬送给他为妻。秦昭王四十八年(公元前259 年)正月,赵姬在赵国邯郸(今河北邯郸)生 下一子,取名为政,也就是嬴政。
封土争议
刘占成等人认为文献中“陵高五十丈”的记载 有误,应为“十五丈”,即应约35米。武丽娜 也赞同这一观点,认为若选择合理的测点并排 除水土流失的影响,封土的高度就是十五丈。 学者段清波则认为《汉书》中记载的“五十余 丈”很可能是陵墓封土的设计高度。但或因受 秦末农民起义的影响,秦始皇陵并未最后完工, 造成现存封土高度与记载不符合。
04 相关资料
历史人物之秦始皇

-
1 统一六国 3 修建万里长城 5 后世影响
目录
CONTENTS
2 实施改革
4 评价与争议
6 个人生活与性格
历史人物之秦始皇
1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 第一个统一全国的皇 帝,他的名字叫做嬴
政
2
他出生于公元前259年,是中国历史 上的一位杰出统治者,以其统一六 国、实施一系列改革以及修建万里
长城等壮丽成就而闻名于世
统一六国
统一六国
秦始皇的第一个伟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就就是统一六国
2
在战国时期,中国分裂
成七个强大的国家,称
1
为"战国七雄"
这些国家之间经常发生
战争,导致人民深受苦
难
4
这一成就展示了他的卓 越领导能力和战略眼光
秦始皇利用自己的聪明
才智和强大的军队,成
功地征服了其他六个国
家,并建立了中国历史 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
04
尽管他的统治方式存在争议,但他 的成就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不可 否认的
个人生活与性格
个人生活与性格
01.
1
关于秦始皇的个人生活和性格,历史资料有限。他被描述为聪明、果断且具有强大的领导能力。据传他是 一个严厉的统治者,对不忠和不法行为毫不留情。然而,也有资料表明他是一个矛盾的人物,既有强烈的
他的统治被认为 过于严厉,对人 民造成了很大的
负担
然而,这些争议 并不能否定他在 中国历史上的重
要地位和贡献
此外,他还被指 责焚书坑儒,这 是一项旨在消除 异己的残酷行动
后世影响
后世影响
01
秦始皇的影响不仅限于他的时代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资料课件--岳麓版)第4课 “千古一帝”秦始皇(1).ppt

秦统一之初,丞相王绾说:燕、齐、楚等地距关中遥远, “请立诸子”。群臣表示赞同。廷尉李斯提出异议,认为“置诸 侯不便”。他指出,周分封同姓子弟为诸侯,但相互诛伐,天子 无力控制。今海内统一,皆为郡县,便于统治。秦始皇采纳了李 斯的建议。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宴请群 臣。有人称颂说:以前,秦地不过千里,依赖陛下平定海内, “以诸侯为郡县”,国泰民安。又有人进言:“今陛下有海内, 而子弟为匹夫”,实行郡县制,为“不师古”。“事不师古而能 长久者,非所闻也”。秦始皇让大家展开讨论。李斯说:“五帝 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他指出, 分封制是天下大乱的祸根,坚决主张推行郡县制。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 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 (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 甚足易制……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 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 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以 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史记· 秦始皇本纪》
郑国渠遗址
李斯(?—前208年)
秦代政治家,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初 为郡小吏,后从荀卿学;战国末入秦,初为吕不 韦舍人,后被秦王政(秦始皇)任为客卿。秦王 政十年(公元前237年),以韩国水工郑国事件, 宗室贵族建议逐客,他上书谏阻,为秦王政所采 纳。不久任廷尉,曾建议对六国采取各个击破的 政策,对秦始皇统一六国,起了较大作用。秦统 一六国后,任丞相,反对封建制,主张焚《诗》、 《书》,禁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 治;并以“小篆”为标准,整理文字,对中国文 字的统一有一定贡献。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 谋篡改遗诏,迫令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 胡亥为二世皇帝,即秦二世。后为赵高所忌,被 杀。工书,秦山、琅邪等刻石,传说均为他所手 书。著有《谏逐客书》和《仓颉篇》(今佚,仅 有出土汉代残简,王国维有《重辑仓颉篇》二 卷)。
秦始皇人物评价800字

秦始皇人物评价800字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被认为是中国的开国皇帝。
他统一了中国,制定了一系列制度,被视为中国古代政治家和战略家的典范。
然而,他的统治也以暴政和残酷著称,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始皇的成就体现在他的政治成就和制度建设上。
他统一了中国的语言文字,制定了一套统一的度量衡制度,修建了道路和驿站,制定了一套严谨的法律制度。
他还废除了封建制度,推行了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秦始皇的统治方式也备受争议。
他实行焚书坑儒,镇压异己,推行苛政,导致了很多人民的不满和反抗。
他的暴政和残酷使得他在中国历史上成为一个具有争议的人物。
从人性的角度来看,秦始皇也有自己的弱点和缺陷。
他迷信方术,追求长生不老,使得自己成为了权力的奴隶。
他的私生活也备受批评,被指责宠幸宦官和后妃,纵容自己的享乐欲望。
秦始皇是一个具有复杂性格的历史人物。
他的政治成就和制度建设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他的暴政和残酷也使得他成为一个具有争议的人物。
评价秦始皇应该从多个角度出发,全面客观地评价他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史记历史人物评析

史记历史人物评析史记,是我国文化史中一部重要的史书,由司马迁创作,记录了我国历史上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
这些历史人物对于中国的历史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值得我们深入评析。
本文将对史记中的一些历史人物进行评析,以便更好地了解他们的意义和价值。
1. 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皇帝,秦始皇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他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建立了现代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标准,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然而,他也有暴政的一面,过度集权导致了百姓的痛苦和不满。
对于秦始皇,我们既要赞赏他的雄心壮志和对国家的贡献,也要审视他的过错,从中吸取教训。
2. 刘邦:作为汉朝的创始人,刘邦是一个聪明而机智的政治家。
他通过灵活的策略和智慧的决策,击败了强大的敌人,最终建立了汉朝的统治。
刘邦的行事风格深受人民的喜爱,他实行和缓政策,秉持仁政,为百姓带来了和平与繁荣。
同时,刘邦也有他的缺点,他的权力欲望和妒忌心理对国家的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评析刘邦的生平,除了欣赏他的政治才能,也要认识到他个人的弱点。
3. 孔子:史记中所提到的历史人物中,孔子的影响力可以说是最为深远的。
孔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以及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孔子崇尚仁德和礼仪,提倡孝道和忠诚,提出了一系列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孔子的思想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然而,孔子的学说也存在一些争议,有人认为它过于保守和僵化。
对于孔子的评述,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他的思想贡献,同时也要审视其弊端。
4. 李白:史记中的历史人物不仅包括政治家和思想家,还有一些文学家。
李白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作为唐代著名的诗人,李白的作品充满了豪迈和浪漫的意境,他的诗歌风格独特而且富有感染力。
李白的作品表达了他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同时也揭示了他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然而,李白的传世诗作所表现的个人主义和奢华生活态度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评析李白的诗歌创作,我们不能只看表面的美,还要思考其中的内涵和价值观。
历史人物评说之秦始皇

韩 赵 魏 楚 燕 齐
知 人 善 任
• 秦灭六国,建立起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 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 结束了诸侯长期混乱割 据的局面符合了广大人 民渴望统一的愿望。
国秦 统 一 六
战国七雄
咸阳
秦
统一货币 统一文字
经济统一
文化统一
秦朝疆域图 北至长城
西 到 陇 西
人口达2000万
东 到 东 海
南到南海
秦始皇的功绩之二
创建新制度
1.建立皇帝制度:赢政自以为功过『三皇』、德兼『五帝』,故兼采古代共主之 尊号而合为『皇帝』,用作天子之专称。从此中国历史上之君主便称为『皇帝』, 赢政则被叫做秦始皇。皇帝集一切国家最高政治、军事、司法大权于一身,正如 李斯所说“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此外,又用一系列专门名称来显示全国 最高统治者之至高无上权威,如皇帝自称『朕』,其命令叫『制』或『诏』,其 用印则曰『玺』。 2.官僚政治取代世袭政治:丞相等三公九卿各自向皇帝负责,一切听命於皇帝。 另废除世卿世禄制,自中央至地方官员均由皇帝任免,无权世袭。 3.推行郡县制 :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度。将六国故地划分为若干郡县,郡县 长官均由皇帝任命,防止分裂割据的出现。
严刑峻法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后,为了防御北方匈奴的南侵,于公元前214年将秦、赵、燕三国的北边长 城予以修缮,连贯起来。故址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北傍阴山,东至辽东,这就是俗称的“万里长 城”。 秦修筑长城前后用了九年时间,动用了数十万民力,耗费巨大
孟姜女哭长城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之秦始皇-word文档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之秦始皇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首位完成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
后人称之为“千古一帝” 嬴姓,名政。
出生于赵国,所以又叫赵政。
13岁即王位,22岁在故都雍城举行了成人加冕仪式,从此正式登基亲理朝政,39岁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历史大业,称帝。
前246年,秦王赢政即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国吕不韦及嫪毐掌管。
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王政亲理朝政,除掉吕、嫪等人,重用李斯、尉缭,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
创立了“皇帝”的尊号,称始皇帝。
【身世】据司马迁《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秦始皇的母亲是赵国大将的女儿,送给子楚之前是吕不韦的姬妾,吕不韦出于政治目的将已怀孕的赵姬献给异人(即秦庄襄王),后来赵姬怀胎十二月才产子,生下了嬴政,实则为吕不韦与赵姬的私生子。
(根据现代医学的研究结果[来源请求],怀孕十二个月鲜有案例;同时,作为怀孕征兆的停经也可以被异人怀疑。
故此,司马迁在《史记》中出错存在可能性。
)作为一个并不受宠爱的质子的儿子,嬴政少年时期是在赵国都城邯郸度过的,此时异人经吕不韦从中斡旋已然回到秦国,并认华阳夫人为母,经过多次政治斗争终于获得了华阳信任,吕不韦又花费大量精力与金钱将赵姬母子接回秦国,从此嬴政开始了他在秦王宫里的政治生涯。
【生平】登上王位:庄襄王三年(前247年),庄襄王去世,嬴政即位为秦王。
即位时由于年少,故国政由相国吕不韦所把持,并尊吕不韦为仲父。
吕不韦既把持朝廷,又与太后(赵姬)偷情。
他见秦始皇日渐年长,怕被他发现,故献假宦官嫪毐给太后。
结果太后生下了两个私生子,而假宦官嫪毐亦以王父自居,封长信侯,领有山阳、太原等地,自收党羽。
嫪毐在雍城长年经营,建立了庞大的势力。
前238年,秦始皇在雍城蕲年宫举行冠礼。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秦始皇

金字塔式的中央集权制度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①对秦朝的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 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 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秦朝 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 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②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 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 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④制定正确的统一方略(先弱后强,远交近攻)
统一的意义
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封建诸侯割据的分 裂局面,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 发展奠定了基础,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 2,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各族人 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 条件,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
⑤交通上:立起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有利于各 建 地经济的发展和交流。
量:容积单位
衡:重量单位
度:长度单位
兴安灵渠
秦始皇为什么被称为统一多民族 国家的奠基人?
原因: 秦始皇统一全国,第一次建立起 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并在政治、 经济、军事、文化方面采取了措 施巩固了统一,所以说他是统一 多民族国家的奠基人。
历史人物评说的几点基本原则:
1、依据历史人物的主要活动史实,史实结合 ; 2、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特定的时代大背景下 ,分析历史人物的活动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 潮流,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 3、采取一分为二的辩证法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
27
放弃不切实际的梦想
•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出巡北方,为抵御 匈奴,鼓舞士气;后又四次出巡全国,名 为视查,实为寻仙。
• 前210年最后一次出巡 • 咸阳出发,到云梦,九嶷山祭祖(舜),
乘船至丹阳,钱塘,西渡江等会稽山,祭 祀禹,然后由吴中沿海北上,一路寻仙, 毫无所获,至平原津病倒,最后病逝沙丘。
h
4
• 诚然,人性中有一些根本性、不易改变的东西, 如成语“三岁知老”以及孟子的“性善说”和荀 子的“性恶说”。但是人的性格是通过不同的外 在表象展现出来的,而这些外在表象,是和具体 的时代背景分不开的,是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造 就的。
• 晏子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 人的性格、想法、观念、主张有一些是天生的, 但更多的是后天形成的。
• *最终,前221年,王翦、李信携灭楚之余威,北上伐齐,齐降亡。
h
18
• 秦以一国之力,攻灭六国,国力强盛固为 本因,但是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也功不可 没。我们经常面临错综复杂的局面,这时 应冷静思考,分清轻重缓急,再有重点有 秩序地解决,定可事半功倍。即解决问题, 要先找到问题的主要矛盾,再分析主要矛 盾的主要方面来解决。
• 嬴政灭六国的顺序也基本上是按照该国策执行的,秦国政 令的连续性最终赢得了统一中国的伟大胜利。
h
17
秦统一中国的过程、详情
• 前230年,派内史腾攻韩,俘韩王安,韩地置颍川郡,韩亡。 • 前229年,王翦、杨端和攻赵,赵名将李牧、司马尚与秦军相持,秦贿郭
开,施反间计杀李牧逐司马尚,赵自毁长城;前228年破赵都邯郸,赵王 迁献地图投降。赵公子嘉逃至代郡,自立为代王。秦设邯郸郡,所谓的 “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 • 赵破燕危,遂有刺秦之事,前226年,王翦下燕都蓟,燕王喜逃辽东。 • 前222年,王贲下辽东,俘燕王喜;下代城,俘代王嘉,燕赵彻底灭亡 • 前225年,王贲攻魏,引黄灌魏都大梁,魏王假降,魏亡。秦设硕郡 • *前223年,王翦领兵六十万伐楚,占楚都寿春,楚王负刍被俘。前222年, 王翦兵渡长江,平定了楚的江南地,降服了越君,设楚地为九江、长河、 会稽三郡。
• 而在焚书开始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为了 进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见解,在当时秦首都咸阳 将四百六十余名儒士和方士(有知识的人)坑杀,史称 「坑儒」。
h
25
修建驰道、运河
• 前222年开始,秦始皇开始大幅修筑以国都咸阳为中心, 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的驰道,类似现代的高速公路。驰 道并实行「车同轨」,均宽五十步。驰道的作用有数项, 一说是使交通方便,以利管理六国旧地,一说主要目的 为方便北方战争前线的补给,还有一说是方便始皇出巡 时能畅通无阻。除秦直道和秦栈道外大多在秦故地与六 国旧道以及在秦征伐六国时修建的道路上基础上拓建而 成。
h
20
• 九卿: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 典客、宗正、治粟内史以及少府,各司其 职
• 为避免周朝的老路,实行郡县制,代替分 封制。全国设郡县,官吏由皇帝任命,共 设36郡,郡下设县,县下设乡、亭、里、 什、伍,准军事化管理。
h
21
• 修长城、收兵器、建弛道; • 迁六国遗族、各地富豪入咸阳加以控制 • 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 焚书坑儒,文化专制。
h
22
• 秦始皇定下的制度能历经两千年之沿袭, 说明良好的规章制度是一切组织一切系统 正常运行的关键。
h
23
历史功绩
• 统一文字,使其成为一个民族的基础,并延用至今. • 废封国,立郡县.成为以后中国统一后管理的标准模式.历时数
千年之久. • 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在商业上大大便利国内交流. • 车同轨,道同距.修建秦直道.大大便利国内交通. • 焚书坑儒,统一了思想.避免因为历史问题而导致国家分裂. • 修建灵渠,加强了对珠江流域的控制,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
h
5
• 历史环境是一个丰富而生动的现实社会, 也是曾经存在的现实社会,历史人物也生 存在其中。
• 由于年代久远,我们对历史人物的印象往 往着重于他们的言行、事迹,却容易忽视 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因此回望历史时才 会觉得人的性格是不需要依托时代而存在 的,是亘古不变的特质,也往往会动辄以 今人的观念如阶级分析法来对历史人物进 行浅薄的批判。
h
6
• 因此,历史是人的历史,读史即是读人, 品人也正是论史。历史生态中的人物,是 最有魅力又最值得回味的。
• 本课程以各朝各代的历史人物为讨论对象, 评析他们的言行思想、成败得失,为我们 做人、求学、工作提供借鉴。
h
7
帝王篇
一、秦始皇 -----坚忍与暴虐的古怪结合
h
8
族国统国受出秦
的历一,尽生王
• 前260年,为子楚娶“赵家豪女”,并孕有 一子,正月出生,命名为“正”,赵正, 后改名嬴政,秦始皇也。
h
11
• 吕不韦以商人的独到眼光,看出了超级绩 优股,嬴异人。于是孤注一掷,倾尽全力, 将异人扶上王座,自己也显赫一时。
• 很多人总是埋怨缺少机会,其实机会无处 不在,关键是有没有发现潜在机会的眼光、 抓住机会的准备以及全身投入的勇气。
h
19
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 秦奠定了几千年中国封建制度的基础,谭 嗣同曰:“两千年来中国之政,秦政也”
• 集三皇五帝之尊号,是为“皇帝”,自称 始皇;皇帝所下的命令为“制”、“诏”, 自称“朕”,印章为“玺”,延续至清末。
• 以“五德终始说”为自己君临天下寻找理 论根据。
• 设置三公九卿,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 吕不韦欲长期控制嬴政,而嫪毐作为政治新秀又 急于取秦王而代之。二士相争,为祸秦国。
• 嬴政:幼年时极其崇拜吕不韦,尊之为“相父”。 长大后欲亲政,苦于吕嫪专权,因嫪为祸更甚而 吕根基更厚,遂联吕伐嫪。
• 前238年,嬴政22岁,值亲政之年,举行冠礼, 嫪毐先发制人,发动叛乱。嬴政利用吕不韦镇压 了嫪毐。
h
28
• 世间万物的运行都有其必然规律,逆天行 事不可为,只会徒耗时光。
h
29
后人的评价
• 黄仁宇,《秦始皇》 • 毛主席《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 贾谊《过秦论》 • 孙中山《建国方略》 • 毛主席《读〈封建论〉呈郭老》
h
30
生平总结
•儿时历难 少年成帝王。 励精图治 十年灭六国。
政治改革 建立大秦国。
• *战国时期,昭襄王采用范睢的远交近攻。 首先打击韩、魏,远交赵齐。互换人质, 于是子楚作为人质。
• 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异人)--秦始皇
•
(早逝)
h
10
• 吕不韦,韩国富商,跨国贸易,了解时局, 遂倾全力扶植异人
• 秦太子安国君(孝文王)之宠妃华阳妇人 无子,故重金贿赂其姐,劝华阳收异人为 子,华阳复奏请立异人为世子,改名子楚。
焚书坑儒 苛政猛于虎。
向东求仙 寿终却归西。
h
31
大地在我脚下
罗嘉良
• 大地在我脚下 • 国计掌於手中 • 那个再敢多说话
• 登山踏雾 • 指天笑骂 • 舍我谁堪跨
• 夷平六国是谁 • 那个统一称霸 • 谁人战绩高过孤家 • 高高在上 • 诸君看吧 • 朕之江山美好如画
• 秦是始 • 人在此 • 夺了万世潇洒 • 顽石刻 • 存汗青 • 传颂我如何叱吒
专史了结苦在嬴
制上中束难赵政
主第国了,国(
义一,战登的前
259- 210
中个最国基邯
央统终割以郸
集一建据后,前
权的立的兼嬴
国 家 。
、 多 民
起 了 中
局 面 ,
并 了 六
政 从 小
) ,
h
•
嬴 政
9
1、抓住潜在的机会
• *吕不韦:发现嬴异人(子楚)的价值,由 富商跨入政坛,一度左右了中国发展的趋 势。
h
15
• 面对大权旁落的糟糕局面,年轻的嬴政并 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充分利用吕嫪矛盾,
先除嫪毐,后废吕相。古人云,“小不忍 则乱大谋”*,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不可 一味逞强,否则将会失去长远的利益。
h
16
远交近攻、各个击破
• *前230-前221年,秦先后灭韩、赵、燕、魏、楚、齐六国。
• 先征服韩魏,是早在昭襄王时名相范雎定下的国策。
• 著名的驰道包括:上郡道、临晋道、东方道、武关道、 秦栈道、西方道及秦直道。
h
26
• 秦始皇在扫灭六国后,为方便运送征讨岭南所需的军 队和物资,于是命史禄开凿河渠以沟通长江水系的湘 江和珠江水系的漓江。运河在最终在始皇二十年(前 219年)至二十三年(前215年)修成。灵渠是世界 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自贯通后,二千多年来就一 直是岭南与中原地区之间的水路交通要道。因此此项 工程在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 范雎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战略思想。对齐、楚等距秦较 远的国家先行交好,稳住他们不干预秦攻打邻近诸国之事。 魏、韩两国地处中原,有如天下之枢纽,离秦又近,应首 先攻打,以除心腹之患。魏、韩臣服,则北可慑赵、南能 伐楚、东可征齐。这样由近及远,逐步向外扩张,蚕食鲸 吞,必能统一天下。
• 该国策成为秦统一中国的战略规划,同张仪的“连横”策 略完美吻合。
h
12
小不忍则乱大谋
• *苦难的童年铸就坚忍的个性
• 嬴政之前的秦政局(父祖皆短命):
• 昭襄王崩,孝文王(50岁)服孝一年,即 位,三天后,复崩;30多岁的子楚(庄襄 王)在位三年,亦崩。嬴政13岁上台,吕 不韦摄政。
• *嬴政逐渐长大,吕不韦年老力衰,遂引进 嫪毐,见宠于太后,封长信侯。
h
13
国的版图. • 修建长城,使其成为农业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天然分界.长城长
期成为国界. • 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并使h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