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

绪论

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儒家思想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道家思想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和范畴主要受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

4.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6.何文焕的《历代诗话》,丁福保的《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郭绍虞等的《清诗话续编》是重要的诗话资料的汇编。

7.《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8.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9.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10.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张竹坡的《金瓶梅》和脂砚斋的《红楼梦》。

第一章先秦两汉文学理论

基本知识

1.先秦两汉的诗论往往与乐论互通。

2.“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为孔门四教之一。

3.先秦诸子提到的“文学”都是泛指学术与学问,文学只是其内涵之一。

4.汉儒将文学与学术区别开来,大致把学术称为“学”,把文学称为“文”。

5.现存篇幅较长、较为完整的最早的文论资料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所载吴公子季札观乐而发的一大段议论。

6.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道、墨、法三家对文艺都有不同程度的否定。

7.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尽善尽美”说,被后人引申为关于文学内容与形式关

系的基本原则,和道德标准与审美标准相统一的思想。

8.孟子在文学批评方面首创了“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

9.荀子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10.诸子著作中最富艺术精神的是《庄子》。

11.“非乐”与“三表法”是墨子的主要文论观点。

12.《诗经》中“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实为儒家诗论美刺说之先声。

13.“诗言志”说被朱自清称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

14.先秦典籍中,《墨子》、《庄子》、《荀子》和《左传》、《国语》、《尚书》等都有“诗言志”的说法。

15.屈原首次明确提出了“发愤抒情”的诗论主张,他也是我国第一位自觉的抒情诗人。

16.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和陆机的“诗缘情”之说,渊源于屈原的思想。

17.儒学在汉武帝时代成为钦定的官学。

18.汉代经学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派,今文经学的代表人物是董仲舒,属官学;古文经学则为在野的私学。东汉郑玄兼取今、古文经学,结束了今、古文经学之争。

19.司马迁对文论的最大贡献在于明确提出了“发愤著书”之说,此说见于《史记·太史公自序》。

20.两汉文论的主导是儒家文论。

21.《毛诗序》是我国文论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诗学论文。它是汉代学者综合先秦儒家和当时经师关于诗乐理论而写成的。

22.两汉文论主要是在对《诗经》、屈赋、汉赋和《史记》的的专题研究中展开的。

23.西汉前期的贾谊、刘安、司马迁等对屈原辞赋以很高评价。但东汉扬雄和班固则提出了批评。

24.王逸是秦汉以来楚辞研究的总结者,其所作《楚辞章句》是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

25.认为“赋”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的是扬雄。“劝百讽一”是扬雄对汉赋特点的概括。“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也是由扬雄提出的。

26.较早肯定司马迁“实录”精神的是班固。

27.较早阐述文学的真实性与独创性原则的是东汉的王充,他是在其《论衡》是书中提出的。

28.古代文论中的“通变”观源于《易传》。

29.孔子评价文学艺术的标准是“思无邪”。“思无邪”三字原出《诗经·鲁颂·駉》。

30.《毛诗序》中提到的诗歌创作为政治服务的两种主要方式是:“上以风化下”和“下

以飞刺上”。

31.“六义”原名“六诗”,最早见于《周礼·春官》,顺序是:风、赋、比、兴、雅、颂。唐代孔颖达把“风雅颂”归纳为诗歌的体裁,把“赋比兴”归纳为诗歌的表现手法。

32.王充《论衡》涉及文学理论的篇章主要有《自纪》、《对作》、《佚文》、《艺增》、《超奇》等。

思考题

1.为什么说先秦两汉的文论尚未成为独立和专门的学科?

(1)这一时期文论与其它学术尚处于浑沌未分的状态。

(2)这一时期的文论与其它艺术论相互杂糅,难分彼此。

(3)文论的未能独立与此时文学观念的尚未净化互为因果。

2.简述荀子文论的特色。

(1)文艺源于情感,提倡“中和”之美。

(2)认为大道由圣人表述于经典,因此圣人经典是文艺的最高典范,以儒家之道为指归。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3.名词解释:“三表法”。

(1)《墨子·非命上》。

(2)“言有三表”即“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3)三表法是指立言辩说,应有一定的客观依据和标准,即过去的经验、目前的现实和将其运用于实际事务的实践价值。

4.名词解释:“发愤著书”。

(1)此说是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2)文学史上许多有生命力和审美价值的作品,都是作者抒写强烈情感与深广忧思的产物。

5.什么叫“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

(1)扬雄《法言·吾子》。

(2)“丽以则”是创作原则。“丽”是对形式风格的要求,“则“是指儒家的法度

和准则,实际上是要求作赋以明道。

6.简述先秦两汉文论的历史影响。

(1)先秦儒家与道家学说之对立互补,确立了我国古代文论的基本体系与框架。

(2)重要文学见解发展为文论的基本观点,如文质观、文德观与文学自然观等。

(3)在方法论多有建树,孟子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说与汉代对《诗经》、《楚辞》的比较批评,在批评方法上为后人导夫先路。

7.名词解释:“以意逆志说”。

(1)《孟子·万章上》中提出的批评方法。

(2)“意”是指诗的表层意思,“志”是指深层情志。主张通过对作品文本表层的象征的“意”,去推求作品的深层意蕴和作者之志。

(3)此说是与文学创作中的比兴手法相对应的批评方法。

8.名词解释:“知人论世说”。

(1)《孟子·万章下》中提出的文学批评方法。

(2)孟子的愿意是从与古人为友,须读懂他的作品,而欲理解作品,必须了解其作者,而欲了解其作者,又须把握其所处的时代的角度来立论的。

9.简述《周易》对古代文论的影响。

(1)阴阳之道。(2)观物取象。(3)通变入神。

(4)中和之美。(5)观民生民。(6)情见乎词。(7)言意之辩。(8)言语枢机。(9)称名取类。(10)贲饰尚素。

10.名词解释:“思无邪”。

(1)《诗经·鲁颂·駉》,指牧马人放牧时专心致志的神态。

(2)孔子在《论语·为政》中用以评价《诗经》的特色,并赋予它政治与伦理的含义。无邪即雅正的意思。(3)从文艺的社会功能出发,论诗和乐时把“思无邪”作为评价文学艺术的标准。

11.孔子是如何论述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的?

(1)从立身处世中认为诗乐具有教育作用,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同时在政治和社会活动中,发挥其社会功能。从文学艺术与社会的关系提出了“兴观群怨”之说。

12.名词解释:“兴观群怨”。

(1)《论语·阳货》。通过诗歌来表达情志以发挥其社会作用。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特征的认识。比较全面地总结了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对后世批评家论文学与社会的关系起到了奠基石的作用。

(3)“兴”从作者而言,是指受外物触动而引发内在之情和创作之念;就读者而言,是指诗歌具有艺术感染力。“观”从作者来说,反映现实的真实;从读者来说,通过作品来认识社会的真实风貌。“群”指诗歌具有团结群众和教育群众的作用。“怨”既指怨刺上政,也包含一般的哀怨和讽谕和男女之间的情怨。

13.孔子是如何论述文艺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的?

(1)孔子以“善”和“质”表示文艺的内容,以“美”和“文”表示文艺的形式。“尽善尽美”和“文质彬彬”是孔子认为的形式和内容的理想关系。

(2)“尽善尽美”是在评论音乐时提出的,“文质彬彬”是在论述人的伦理品德和品质时提出的。被引申为文学与形式关系的论述。要求文学的内容真实可信,形式美赡巧妙,文质并重。

14.孔子是如何论述人的审美感情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

(1)《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2)把水的动态与山的静态的自然本性与智者、仁者的胸怀和性格结合起来论述了人的精神品质与自然美的关系。开创了自然美与人的审美关系的先河,为后世理论奠定基础。

15.名词解释:“心斋”、“坐忘”。

(1)庄子文论的哲学基础是“道”。

(2)“心斋”、“坐忘”是文艺创作主体实现和完成“道”的两种方式。主体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由耳—心—气—虚的经验观照就是“心斋”。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摆脱身心的欲求就是“坐忘”。

(3)“心斋”、“坐忘”根本所在就是要求文艺创作主体通过直观经验去领悟、体验、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超越现实,获得“道”的精神自由境界。

16.名词解释:“自然”、“素朴”。

(1)“自然”、“素朴”是庄子提出的关于文艺创作客体的两种互有关联的审美风格。

(2)庄子哲学的“道”即为自然,自然是不可改变的,保持自然的本性,就能取得美的效果。“素朴”与“自然”的概念相一致,主要是指一种明白纯净、取法自然的风格。

(3)庄子从四个方面阐述:A.天地有大美而不言;B.顺物自然;C.既雕既琢,复归于朴;D.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4)庄子认为,文艺创作应该顺应、恪守自然本性,寻求自然的最高境界之美;文艺创作的手段是为了取得素朴的效果,把“自然”、“素朴”视为文艺创作客体所具备的最高审美风格。

17.什么叫“得意”“忘言”?

(1)因为‘言不尽意’庄子主张以“无言”悟“道”。提出了“得意忘言”的观点。认为:“言”是“意”的基础,“意”是“言”的指向,领悟到“意”就是超越于“言”。

(4)由言意问题引申到文艺创作的形神问题,要求艺术形象必须是具象与抽象、确证性与模糊性的统一。

18.名词解释:《毛诗序》

(1)《毛诗序》是我国古代诗论的第一篇专论,相传是汉人毛苌所撰《诗毛氏传》在首篇国风《关雎》题下的一篇序言,它不仅说明了《关雎》一篇的创作主旨,而且总论诗歌理论,提出了文学上的许多根本问题,故亦称《诗大序》。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儒家文论的若干理论原则。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19.《毛诗序》是如何论述诗歌的本质(即“情”与“志”的关系)的?

(1)《毛诗序》继承了“诗言志”的有关观点和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观点,并有所发挥。

(2)《毛诗序》第一次把“情”与“志”联系起来,但对“情”的肯定是有限度的,它要求以“礼义”道德规范来约束“情”,“情”与“志”相比,情始终是第二位的。

20.《毛诗序》是如何论述诗歌的社会作用的?

(1)诗歌创作为政治服务的两种形式:“上以风化下”和“下以风刺上”。

(2)偏重“上以风化下”的教化作用,把文艺的教化作用看作文艺的根本目的。

(3)《毛诗序》同时也认为:下层百姓也可以诗歌“刺上”。但“刺上”要求“主文而谲谏”,即用隐约的言辞劝谏,注意方式方法,以维护统治者的尊严。

(4)诗歌是社会政治的反映,所以从一个时代的诗歌,可以看出一个时代的政治得失。

21.《毛诗序》是如何总结诗歌的体裁和表现手法的?

(1)《毛诗序》总结诗歌的体裁和表现手法为“六义”,即风、赋、比、兴、雅、颂。“六义”说是继承《周礼·春官》的“六诗”之说。

(2)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认为,风雅颂是诗歌的体裁,赋比兴是诗歌的表现手法。“风”是通过个人言志抒情反映一国地区的政教和风俗。“雅”说的是王政兴废所由,反映国家的治乱兴衰,其中“大雅”说的是朝政大事,“小雅”说的是个人生活中的事。“颂”是歌颂先王功德和祈祷神明的祭歌。这一概括大体符合《诗经》的基本内容。

(4)《毛诗序》虽提到赋比兴,但未作阐释。

22.王充的《论衡》主要论述了那些文学方面的理论?

关于文学的社会作用问题。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问题。作品的继承和创新的问题。作家的品德修养问题。文学作品的语言问题。

23.如何理解王充的“世用”的文学价值观?

(1)提倡文“为世用”是王充论述文学的社会作用的重要内容。见于《自纪》篇。

(2)要求文学必须有益于世,必须对社会产生好的作用。

(3)第一,劝善惩恶,教化人民;第二,文学作品有教育和认识作用。

(4)此说还包括文学要为君王歌功颂德的内容在内。

24.如何评价王充的文学理论?

(1)王充的文学理论达到了当时时代的高峰,代表了当时文学理论的成就。

(2)王充的某些观点也有片面的地方,如一味反对想象和夸张等,忽略了文学艺术的特殊性。

25.王充是如何论述作家的品德修养问题的?

(1)作家的品德修养会影响到作品的内容和风貌。

(2)作家首先要有“实诚”的写作态度。

(3)作家的品格是由先天的“气”决定的。

(4)作家后天的努力可以改变“气”的不足,一方面环境对作家有影响,另一方面作家也应主动去学,锻炼自己的品格修养,培养自己的气质学识。

错题汇总:

3.提出“诗言志”命题的先秦典籍有(ABCDE )。

A.《墨子》B.《庄子》C.《荀子》D.《尚书》E.《左传》4.扬雄提出的有关“赋”的主要观点有(ABCD )。

A.赋是“童子雕虫篆刻”B.赋的特点是“劝百讽一”

C.“诗人之赋丽以则”D.“辞人之赋丽以淫”

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

基本知识

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三大分支是:作家论,创作论,鉴赏论。

2.玄学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晋风度”,“魏晋精神”即是彼此影响的产物。

3.南北朝时,玄学与佛学合流。

4.魏晋是文学自觉、独立的时代。

5.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主要在作家论、创作论、鉴赏论、文体论四个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6.品评才性的风气,直接影响到魏晋南北朝对作家的品评。

7.两汉时期,第一个著文品评作家才性的是司马迁。

8.汉代文学理论的作家论主要体现在对屈原的品评上。

9.《典论·论文》被称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论专篇。

10.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鉴赏论”的专篇是《文心雕龙·知音》。

11.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诗歌品评的专著是钟嵘的《诗品》。

12.魏晋南北朝时期常用的两种文学鉴赏方法是:味诗法和意象法。

13.魏晋南北朝文体论研究的成就与当时文学创作中的拟古风气密切相关。

14.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位系统而周详地讨论文体问题的是刘勰,他的《文心雕龙》从《明诗》到《书记》,以20篇的篇幅集中探讨各种文体问题。

15.曹丕文学理论的文章除了《典论·论文》之外,还有《与吴质书》等。

16.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气说”。“气”的具体含义包括作家的气质、才性、作品的风格三点。

17.陆机字士衡,吴郡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年轻时在洛阳得到文坛领袖张华的赏识。官至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

18.陆机《文赋》大约作于他40岁左右。这是我国第一篇讨论文学创作全过程的专论。

19.陆机撰写《文赋》的目的是想通过论文学创作中物、意、辞三者的关系,来说明“作文利害之所由”。

20.陆机的审美理想是:应、和、悲、雅、艳。

21.陆机用比喻的方式论述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

22.陆机《文赋》中的“体”是体裁与风格的总称。

23.陆机《文赋》共分析了十种文体的写作特点和风格特征。这十种文体是: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

24.葛洪非常推崇王充的《论衡》,称王充为“冠伦大才”。葛洪著有《抱朴子》,其中的“文”主要指学术著作。

25.“立言者贵于助教”是葛洪在《抱朴子》中提出的观点。

26.沈约的《宋书·谢灵运传论》提出了情文互用的观点。

27.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著名的声律论和四声八病之说。

28.李登的《声类》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韵书。

29.声律论的建立既与汉语音韵学的发展有关,又与当时佛经的转读音译有关。

30.声律论与当时佛经的转读音译有关,这是陈寅恪在《四声三问》一文中提出的。

31.汉字的四声最早是周颙发现的。而最早把四声应用到诗歌创作上的诗人则是沈约。

32.最早提到声律说“八病”(部分)的是梁代钟嵘的《诗品序》。唐代的《文镜秘府论》才将“八病”完整列出。

33.所谓“八病”是指: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

34.刘勰字彦和,祖籍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人,东晋以后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曾任昭明太子(萧统)东宫通事舍人。晚年在定林寺出家,法号慧地。

35.刘勰青年时期随僧祐在定林寺整理佛经,历十余年,期间撰成《文心雕龙》。

36.刘勰的思想和《文心雕龙》的思想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也受到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

37.鲁迅说:“东则由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斯多德之《诗学》,解析神质,包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式。”

38.“枢纽”即理论总纲的意思,是刘勰在《序志》篇中提出的。包括《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

39.《文心雕龙》有20篇专论文体,涉及文体34种。文体论部分的具体写法按照“原始以表末,释名以彰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的体例进行。

40.刘勰专列《情采》一篇来作集中论述“情”与“采”即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这是贯穿整个《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红线。

41.刘勰的《神思》篇位列创作论之首,是论艺术想象的专篇。本篇集中论述了心与物、情与景、意与辞,即物、情、辞三者的关系。这三者关系贯穿整个创作过程,是刘勰创作论的核心,故也是其创作论的总纲。

42.刘勰风格论的专篇是《体性》篇,专论风格形成的主观因素。体指体貌、风格,性指作家的才性。

43.刘勰认为风格可以归纳为八种类型: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轻靡、新奇。八类又可分为互相对应的四组: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

44.刘勰所说风骨的含义主要有两说:一是黄侃的“风即文意,骨即文辞”说,一是刘永济的风即情志,骨即事义之说。而现在一般认为,风即情志,骨则是指事义、条理、

文辞三者结合后形成的一种有力的气势和逻辑力量。

45.通指会通,变指适变。通变说探讨的是文学发展中继承与革新问题。刘勰有《通变》篇专门探讨这一问题。

46.《物色》主要论述文学与自然的关系。《时序》篇主要论述文学与社会现实的关系,他在追溯历史的情况下,总结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的规律。

47.刘勰关于文学批评的专论为《知音》篇。

48.刘勰提出的正确的文学批评方法,即六观:位体,置辞,通变,奇正,事义,宫商。

49.钟嵘字仲伟,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

50.钟嵘《诗品》原称《诗评》,明清以后才以《诗品》定名。它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理论批评著作。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说:“《诗品》之于论诗,视《文心雕龙》之于论文,皆专门名家,勒为成书之初祖也。《文心》体大而虑周,《诗品》思深而意远。”

51.《诗品》全书分上、中、下三卷,每卷一品,即上、中、下三品。共品评了自汉魏至齐梁的122位五言诗作家。

52.钟嵘从建安到刘宋时期的文人五言诗的发展历史作了具体论述,认为建安、太康、元嘉三个时期是高峰,并各以曹植、陆机、谢灵运三人为代表,尤其推崇建安诗歌,称之为“建安风力”。

53.滋味原指味觉上的综合快感,后来引申为审美快感,进入文艺领域。嵇康首先把滋味引入艺术理论。钟嵘是第一个把滋味当作诗歌艺术的审美标准的。

54.钟嵘认为五言诗有三个源头:《国风》、《小雅》、《楚辞》。

55.钟嵘最推崇的诗人是曹植。

思考题

1.魏晋南北朝“作家论”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1)作家才性论的道德意识逐渐淡化,美学意味逐渐增强。

(2)开始认识到文学创作需要特殊的才能,非常看重并系统研究这种才能。

(3)强调作家才性的差异。

(4)注意作家才性的天赋与后天习染的关系。

2.魏晋南北朝“创作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缘情说。

(2)心物交融说。

(3)动静相济说。

(4)言意说。

3.简述魏晋南北朝“缘情说”的主要内容。

缘情说与五言诗的发达有关,最早由陆机在《文赋》中提出,此后刘勰和钟嵘都有发挥。缘情说确立了创作主体的情感在创作中的重要地位,开启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注重情感的传统。它主要有三大特征:其一,强调外物对主体情感的感召或摇动,同时又强调主体情感在整个创作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其二,强调“摇荡性情”的“物”,兼有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两方面;其三,强调悲哀之情在创作发生中的重要意义,继承了司马迁“发愤著书”的理论传统,并进一步形成作品的美学价值。

4.简述魏晋南北朝“心物交融说”的主要内容。

以刘勰为代表继承了荀子的学说,注重心在感物之中的主导作用,又看到物对心的制约、决定作用。作家一方面投情与物,使物与情交融并在情的指导下运转,另一方面,物又与情共游,使情随着物的变化而变化,并最终充分而全面地反映情和物的本质。

5.简述魏晋南北朝“言意说”的主要内容。

第一,当时的言意之辨起于人物品评的风气,人物品评主张求其神似而略其形貌。第二,言不尽意是文学创作中的语言痛苦。第三,如何解决言不尽意的问题?一是注重对文学语言本身的学习与研究,创新和文采、音律的讲究。二是注重辞外的功夫,追求言外之意。

6.魏晋南北朝文学“鉴赏论”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

鉴赏才能。鉴赏者的性情。“味诗法”与“意象法”。

7.魏晋南北朝鉴赏论中提出了哪些不良的鉴赏偏向?

(1)信伪迷真。(2)文人相轻,崇己抑人。(3)贵古贱今,贵远贱近。(4)名士效应。

8.简述魏晋南北朝鉴赏论与当时作家才性论的关系。

(1)二者关系密切,一方面要求鉴赏者具有杰出的鉴赏才能,另一方面又要克服种种不良的鉴赏偏向。才性兼优,才能产生真正的批评与鉴赏。

(2)作品之“物”对于鉴赏之“心”也有很大的制约作用。鉴赏其实就是对“物”的把握,不从“物”出发或者缺乏对“物”的正确估量,是难以达到真正的鉴赏的。

9.简述《典论·论文》的产生背景。

(1)从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的关系看,《典论·论文》的产生既是文学创作的总结,又是文学创作经历建安的繁荣之后,要求理论指导的必然。它继承和发展了文学具有社会功能的理论,并发现了文学与经学的矛盾。肯定了文学的独立地位。

(2)从思想上说,它突破了儒家传统的文学观念,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的优良传统,强调文学的抒情特征。

10.《典论·论文》主要涉及了哪些方面的文学理论?

(1)论文学的价值和作用。

(2)论作家气质、个性与风格的关系。

(3)文体论和文学批评论。

11.曹丕是如何论述文学的价值和作用的?

(1)曹丕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关于文学价值和作用的理论,并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2)他把文章看成是“经国之大业”,即治理国家的伟大事业。

(3)他认为文章是“不朽之盛事”,是可以流传千古、留名千古的事业。

(4)文章的功能与人之生死、荣乐相比,是无穷的,也更为重要。

(5)曹丕把文章的地位提得如此之高,正是建安时代文学创作新气象的反映,也是文学自觉、文学观念逐渐明确的表现。

12.“文学的自觉时代”有哪些表现?

(1)“文学自觉时代”到来的前提条件是文学与文人社会地位的提高。

(2)具体表现有四:其一,把文学与立德、立功并列起来,把文学从经学中分离出来,作为独立的艺术部门。其二,士人觉醒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强调作家主体意识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其三,写人写人生写人的内心世界,努力表现作家的自我意识。其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13.曹丕是如何论述作家气质、个性与风格的关系的(即“文气说”的主要内容)?

(1)曹丕的“文气说”是在《典论·论文》中提出的。“气”既作家的气质,又指作家的才性,也指作品的风格。由于作家的气质和才性不同,从而构成了不同的作品风格。

(2)曹丕认为文章“清浊有体”,即是把文学的风格大致分为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两类。

(3)曹丕认为作家个性与作品风格是一致的。

(4)曹丕相对忽视社会现实对作家风格形成的影响,有一定的片面性。

14.简述曹丕文体论的主要内容。

(1)提出文章“本同而末异”的观点。“本同”指文章的性质相同,“末异”指文章的风格特点不同。这是对传统“德本文末”说的提高。

(2)他把文体分为四科八体,即有韵之文:铭、诔、诗、赋;无韵之笔:奏议、书论。认为不同文体各有其不同风格。

(3)他提出了“诗赋欲丽”的主张,体现了对文学特点的认识的提高,也是魏晋文学观念的时代特点的反映。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