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有机化学基础》教材分析
醛的氧化反应

人教版(2017版)化学选择性必修3有机化学基础第三章《烃的衍生物》第三节《醛酮》第二课时醛的氧化反应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本节教材的地位与作用:醛是有机化合物中一类重要的含氧衍生物。
由于醛基很活泼,在化学反应中易受进攻,醛类物质可以发生多种化学反应,在有机合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中学化学中所介绍的含氧衍生物中,醛是其相互转变的中心环节。
本课时内容是对前面有机物学习的深化,同时为后续的羧酸、酯和糖类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纽带作用。
(二)教学内容:教材以乙醛作为醛的典型代表物,先介绍乙醛的物理性质,紧接着分析醛基官能团的特点,介绍乙醛的化学性质,即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
在介绍加成反应时,分别介绍了乙醛与氢气,氰化氢的加成反应。
教材中乙醛的氧化反应包括3个典型反应,即银镜反应、与新制氢氧化铜的反应,以及与氧气的反应。
另外,教材通过“思考与讨论”栏目,要求学生运用有机反应规律说明乙醇、乙醛和乙酸三者之间的转化关系,进一步强调官能团的转化,关注有机化合物官能团转化的基本规律。
二、学情分析(一)学生起点能力分析在必修二学习葡萄糖的相关知识时,学生已经接触了醛的特征反应。
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了卤代烃、醇、酚的知识,特别是醇的氧化反应,学生已经接触到乙醛的结构特点。
(二)学生“生活概念”的分析醛类物质学生接触的最多为甲醛,它也是目前人们生活中比较关注的健康问题,学生对学习醛类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
(三)学生“认知方式”分析学生理解能力基本上没问题,但是处理信息能力及对信息的加工能力、整合知识、运用知识等能力较差,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1、能从官能团和化学键可能的断键部位预测乙醛的化学性质。
2、能在结构分析和实验事实的基础上书写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强化“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
3、通过乙醇、乙醛和乙酸之间的相互转化,加深对有机反应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理解,初步构建烃的含氧衍生物间的转化关系。
化学人教版高中选修5 有机化学基础选修五 第一章 第一节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教案

选修五第一章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教案一、教材分析在学习了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等典型有机化合物代表物的结构与性质的基础上,本章一开始便引出官能团的概念,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呈现给学生一个系统学习有机物的学科思维,使学生在高一掌握的一些零散的有机知识系统化和明朗化。
在分类表中增加了卤代烃、酚、醚、醛、酮、酯等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及其代表物。
其中,酮类化合物是课程标准不要求的内容,将其列入表中是为了在后续课程中理解酮糖──果糖的结构特点。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有机物的基本分类方法。
(2)能够识别有机物中含有的基本官能团。
2.能力目标能够熟练运用官能团分类以及碳骨架分类法指出有机物的所属类别。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物质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特殊性,体会分类思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有机物常见的分类方法(2)了解有机物的主要类别及官能团四、学情分析学生在高一时学习了部分典型的有机物的性质,对于不同官能团的物质性质不同有一定的了解。
本节课的内容相对较简单。
大多数学生可以通过自学来解决问题。
采用自学,讨论,指导、总结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有机物的分类方法,初步把握分类的依据。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对学生进行分组以利于组织学生讨论。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通过高一的学习,我们知道有机物就是有机化合物的简称,世界上绝大多数含碳的化合物都是有机物,种类繁多。
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3有机化学教材解读(2020年人教版)

组成 结构 研究方法
内容结构
有机物类别 连接顺序 成键方式 空间排布
分类依据:碳骨架、官能团
共价键类型:σ 键和π 键 共价键与有机反应
同分异构
第一节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共价键的类型 与有机反应的关系
有机物中的共价键
共价键的极性 (基团之间相互影响)
与有机反应的关系
有机反应的特征
烃 烃的衍生物
简单
基本物质类别 基本官能团 基本反应类型
有机物
生物大分子 合成高分子
复杂
知识应用 社会价值
结构
性质
用途
引言 • 课程标准变化 • 科技、社会发展
第一章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与研究方法
本章内容
第一节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第二节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方法
有机 化合物
分离 提纯
确定 组成
2017版课程标准 “课程内容”
2003版实验课程标准 “内容标准”
主题1: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 主题1: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
主题2: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 主题2: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
内容主题
主题3:糖类、氨基酸和蛋白质
主题3:生物大分子及合成高分子
主题4: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的 组成与结构
第13章 缩合反应
• 第14章 脂肪胺 • 第15章 苯 芳烃 芳香性 • 第16章 芳环上的取代反应 • 第17章 烷基苯衍生物 酚 醌 • 第18章 含氮芳香化合物 芳炔 • 第19章 杂环化合物 • 第20章 糖类化合物 • 第21章 氨基酸、多肽、蛋白质
以及核酸
• 第22章 脂类、萜类和甾族化合 物
结合生产,体现价值 设计合成路线,铺垫
《有机化学基础》一等奖说课稿

《有机化学基础》一等奖说课稿《《有机化学基础》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有机化学基础》一等奖说课稿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我叫程志平,来自浙江省台州中学,我说课的主题是《酚的性质和应用》,选自苏教版《有机化学基础》专题4第二单元第一课时。
我将从思考、实践、反思三方面完成说课。
一、我的思考环绕着本课题,我从以下5个方面作了分析与思考1.教学价值①学科知识的建构价值《有机化学基础》介绍了常见几类有机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并建立它们之间的联系,《酚》作为重要的一类有机物,它的出现可以完善有机物知识体系,丰富学生对有机物的认识。
②学科方法的发展价值酚继醇之后出现,同官能团性质却有较大差异的事实,让学生认识到有机物性质不仅取决于孤立基团的性质,还要考虑相互影响,丰富发展了结构决定性质的内涵,为以后复杂有机物性质的学习提供了方法指导,这是酚教学的最大价值。
③学科认知的情感价值酚可以造福人类,酚的不当使用也会污染环境,如何解决?关键还是靠化学本身,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化学的发展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酚》的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在原有认知基础上生长出的新的知识。
2.学情分析知识基础:学生已学芳香烃和醇,掌握了苯环和羟基的性质。
能力基础:学生已了解有机物学习的重要思想,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关系,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
潜在困难:对结构决定性质的理解比较片面,大部分同学对于基团之间是否存在着相互影响以及如何影响不清楚;实验方案设计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比较薄弱。
基于对教材内容和价值的理解,结合《化学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情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3.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了解酚的结构特点;掌握苯酚的性质,并能准确书写相应方程式;了解苯酚的常见用途;知道酚对环境的影响;知道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事实。
②过程与方法经历从结构预测性质,用实验探究性质的过程,认识苯酚的性质;通过实际生活中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了解苯酚的用途及对环境的影响;应用对比分析、类比迁移、归纳总结等方法,形成基团间相互影响的观念。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全册教学设计

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化合物
脂环化合物(如
)
环状化合物
芳香化合物(如
)
【板书】 二、按官能团分类 表 1-1 有机物的主要类别、官能团和典型代表物
类别 烷烃
官能团 ————
典型代表物的名称和结构简式
甲烷
CH 4
烯烃
炔烃 芳香烃 卤代烃
醇
双键 — C≡ C— 三键
————
— X ( X 表示卤素原子) —OH 羟基
乙烯
第二节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掌握有机物的成键特点,同分异构现象。 2、掌握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过程与方法】 用球棍模型制作 C3H 6、C4H8、 C2H 6O 的分之模型,找出有机物的同分异构。
强化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应考虑几种异构形式——碳链异构、 位置异构、 官能团异 构,强化同分异构体的书写练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2)②和③互为同一物质,巩固烯烃的命名法;
( 3)由①和④是同系物,但与⑤不算同系物,深化对“同系物”概念中“结构相似”
的含义理解。 (不仅要含 官能团相同 ,且 官能团的数目也要相同 。)
( 4)归纳有机物中同分异构体的类型;由此揭示出,有机物的同分异构现象产生的本
质原因是什么? (同分异现象是由于组成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原子具有不同的结合顺序
默记
理清思路
归纳 分析
迁移 应用
四面体型 平面型
=C=
—C≡
直线型 直线型
平
面型
观察以下有机物结构:
CH 3
CH2CH3
(1) C = C
H
H
思考: (1)最多有几 应用巩固 个碳原子共面?( 2) 最多有几个碳原子共 线?( 3)有几个不饱 和碳原子?
高中新教材《有机化学基础》(选修模块)3种版本的编写特点分析

高中新教材《有机化学基础》(选修模块)3种版本的编写特点分析摘要通过对高中化学选修模块《有机化学基础》教材的3种版本(人教版、山东科技版、苏教版)的结构、内容进行研究和对比,从教材框架结构、学习栏目、插图与表格、知识点深浅度、实验等几个方面分析比较了3种教材各自的编写特点与风格,以期为新课标下的中学化学教师选择教材、教法以及把握教学尺度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课程标准新教材编写特点比较建议进入21世纪后,我国全面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战略计划。
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是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里程碑。
以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为导向编写的3种版本的高中化学教科书分别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宋心琦主编,以下简称人教版)[1];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王祖浩主编,以下简称苏教版)[2];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王磊主编,以下简称山东科技版)[3]。
在6个选修模块中,《有机化学基础》是一门探讨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揭示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关注有机物在日常生活、人类健康和技术发展等方面的应用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让学生学习研究有机化学的基本方法,增进学生对实验在科学探究中重要性的认识并发展他们的实验技能,增强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认识有机化学对提高人类生存质量、促进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提高人类社会文明发达程度所发挥的重大作用,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志向,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研究、比较和分析高中化学选修《有机化学基础》教材的不同版本,有利于广大教师理解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了解教学理念的革新、教学方法的优化,对正确把握新教材的教学尺度,选择教材的版本、提高中学化学教学质量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1教材设置形式比较1.1教材的体系结构比较从3种教材纲目可以看出,虽然3种教材在内容编排顺序上,与新课标并不完全一致,但是3种教材都能严格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高中课程标准编写教材内容,在内容设置和编排结构上有各自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特色。
人教版高中化学《有机化学基础(选修5)》教材分析

初中化学中有机化学知识
2020/10/22
初中化学中有机化学知识
(上册)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 煤和石油 • 天然气 • 乙醇
(下册)第十二单元 化学与生活 • 蛋白质、糖类、油脂 • 有机合成材料 (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
2020/10/22
化学2 中有机化学知识
第三章 有机化合物 •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立体结构、取代反应、烷烃及其简单命名、 同分异构现象及异构体) • 两种基本化工原料——乙烯、苯
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质谱法
质谱仪
2020/10/22
知道可以通过质谱图来确定相对分子 质量--分子式
2020/10/22
•鉴定分子结构
• 红外光谱
2020/10/22
红外光谱:可以获得化学键和官能团的信息
2020/10/22
CH3CH2OH的红外光谱
核磁共振氢谱
2020/10/22
可以推知有机物分子氢原子的不同 类型以及每种类型的数目
同分异 构现象
构造 异构
构型 异构
碳链异构 位置异构 官能团异构
顺反异构
对映异构
手性
烯烃
立体 异构
2020/10/22
构象异构
几点说明
1.是已有知识的归纳与提升 〔碳原子成键(初中)与同分异构现 象(化学2)〕;
2. 同分异构现象是难点,教学 时要循序渐进。
2020/10/22
第三节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脂肪烃 芳香烃 卤代烃
醇酚 醛
羧酸 酯 有机合成
油脂 糖类 蛋白质和核酸
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方法 应用广泛的高分子材料
体系构建的考虑:
•初中和必修化学的知识基础 初中和高中必修中的有机化学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有机化学基础 醛-一等奖

《乙醛》教学设计【课标要求】了解乙醛的物理性质和用途,掌握乙醛与氢气的加成反应和乙醛的氧化反应【教材分析】醛是有机化合物中一类重要的衍生物。
由于醛基的活泼性,醛可以发生多种化学反应,在有机合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中学化学中所介绍的含氧衍生物中,醛是有机化合物相互转变的中心环节,也是后面学习糖类知识的基础。
教材在简单介绍了乙醛的分子结构和物理性质之后,从结构引出乙醛的两个重要化学反应:乙醛的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
通过乙醛与氢气的加成反应,把乙醛与乙醇联系起来,并结合乙醛的加氢还原,从有机化学反应的特点出发,定义还原反应概念;通过乙醛的氧化反应,又把乙醛和乙酸联系起来,同时结合乙醛的氧化,给出了有机化学反应中的氧化反应定义,从而使学生在无机化学中所学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和范围在这里得到了扩展和延伸。
【学情分析】1 学生已有知识分析:学生已有第一章的结构与性质的相关知识及相关有机反应类型的认识,也学习了乙醇和醇类的相关知识及认识方法。
2学生思维能力水平分析: 关于重要的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教学,应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以及对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采取多种方法和途径,让学生对各类化合物进行相互关联,使他们在探究学习中,逐渐达到前后贯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最终在认识上产生理性飞跃。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乙醛的结构式、主要性质及用途。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三者之间的关系,提高形成规律性认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乙醛银镜反应实验现象,点燃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的火焰,活跃学生思维,产生对化学现象本质的探索欲望。
【教学重难点】1知识与技能上重难点乙醛的加成反应和乙醛的氧化反应;乙醛与银氨溶液,新制Cu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2过程与方法上重难点掌握“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观点的运用,学习将乙醛性质迁移到醛类化合物的方法。
【教学策略】自主预习、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多媒体教学,强化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对 象方法 有机化学的 学科知识
各类有机化合 物的基本知识
有机化学 基本理论
有机化学实验等
图:教材内容组织的收敛与发散
有机物在生 活中的应用 有机化学的 应用知识 有机化学新 产品信工艺
有机物与 工业生产
生命中的有 机化合物等
图:教材内容组织的收敛与发散
教材编写线索
人教版分为五章,按照人类对 于有机化合物的认识顺序和发 展来进行分类,从烃及其衍生 物到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 质,最后进入现代有机化学的 前沿领域即合成有机高分子化 合物,体现了有机化学在生活、 社会中的重要性,突出了有机 化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将理 论性知识与事实性知识独立开 来。
第三节:卤代烃 教学重点:溴乙烷化学性质的科学探究。 教学难点:卤代烃发生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发生的规律以及 方程式的记忆。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三章教材分析
一、本章的地位和功能
(1)本章是在前两章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对含氧衍生 物的学习,进一步建立有机物结构决定其性质,且分子 中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观念,从而掌握有机物的学 习方法,加深认识加成˴ 取代˴ 消去和氧化反应。
有机化学基础
——教材分析
初中化学中有机化学知识
(上册)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 煤和石油 • 天然气 • 乙醇
(下册)第十二单元 化学与生活
• 蛋白质,糖类,油脂 • 有机合成材料(塑料,合成纤
维,合成橡胶)
化学2 中有机化学知识
第三章 有机化合物
•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立体结构,氧化—燃烧、取代反应,烷烃及其普通命名法,同分 异构现象—丁烷的碳链异构)
对应课题
第一节 脂肪烃 第二节 芳香烃
5.根据有机化合物组成和结构的特点,认识加成、取代和消去反应。 各节中均涉及 6.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某些烃、烃的衍生物对环境可能产生的 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第二节 芳香烃 第三节 卤代烃
三、教材内容结构
烷烃
烃及其应用
1脂肪烃
烃 烃和卤代烃 2芳香烃 3卤代烃
(2)基础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有机化学基础》 教科书知识选取时不仅考虑到知识的基础性,即 把基本的有机化学知识纳入教学内容体系,同时 也注重知识的时代性,即把有机化学较新的研究 成果作为内容体系的一部分。教材介绍的质谱法 (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 谱˴逆合成分析法˴卡托普利合成路线的产率计 算˴鱼油˴分子的手性˴增塑剂的毒性等都是较 新的知识。
教材
人物
生活生产 科技
实验现象
实验仪器 装置
理论、模 型、分类 归纳
图片总数
人教版 《有机化 学基础》
4
30
13
6
44
97
图:教材的插图统计与分类
归纳与 表格类 知识系 数据 整理 型 统表 (填表)
实验步 交流与 骤及现 习题 问题解 讨论 象(填 (填表) 决 表)
表格总 数
人教版 《有机 化学基 础》
第二章教材分析
一、本章的地位和功能
(1)本章是在学习了第一章有机物的特点、分类、命名、 研究方法之后,再按照官能团分类,逐类学习有机化合物,
从而完成对有机化学的系统学习。烃是有机化学中的基础
物质,卤代烃是有机合成中非常重要的中间体,通过卤代 烃的桥梁作用可以实现官能团之间的转换。
(2)本章从物质结构、性质、制法、用途到同系列有机 物的学习,强化了分类思想的重要性和“结构决定性质” 的有机化合物学习方法。通过进一步学习取代反应、加成
第四节: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教学重点:① 蒸馏、重结晶等分离提纯有机物的实验操作。 ② 通过具体实例了解某些物理方法如何确定有机 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分子结构。 ③ 确定有机化合物实验式、相对分子质量、分 子式的有关计算。 教学难点:确定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和鉴定有机物分子结构 的物理方法的介绍。 课时安排:3课时
1.初步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 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2.认识实验在有机化合物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了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掌握有关 实验的基本技能; 3.认识有机化合物在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 展中的重要意义。
编写线索
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编写特点
章节分析
教材编写的设计思想
《有机化学基础》模块教材组织策略包括:考 虑学科结构的同时也注重知识的发散;将有机化学 学科与生命科学˴ 高分子科学等相关学科进行适 当统整。教材内容组织的收敛与发散,如图所示。
3.知道通过化学实验和某些物理方法可以确定有机化合 物的结构。
4.通过典型实例的分析,了解有机化合物存在异构现象, 第二节 有机化合 能判断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 物的结构特点 5.能根据有机化合物命名规则命名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第三节 有机化合 物的命名
三、教材内容结构
有机化合物
有机物的组成和结构
一般的有机化合物(如烃及其衍生物)到生命中的有 机化学物质,从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到有机高分子化 合物,体现有机化学的发展进程。
突出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及教材编制以物质为主 线的特点,用两章的篇幅对于生命中的有机物质和 有机高分子化合物进行描述,体现了教材从生活实 践出发,突出有机化学时代性、生活性的特点。
• 两种基本化工原料——乙烯,苯
(乙烯—氧化、加成;苯—燃烧、取代、加成)
• 生活中两种常见有机物——乙醇,乙酸
(乙醇—羟基、钠、氧化;乙酸—羧基、酸性、酯化)
•基本营养物质
(蛋白质、糖类、油脂的简单性质)
第四章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化学与资源综合利用
(煤的干馏;石油分馏、裂化、裂解、重整,聚合反 应)
指导。
二、课程内容标准
内容标准 对应课题
1.通过对典型实例的分析,初步了解测定有机化合物元 素含量、相对分子质量的一般方法,并能根据其确定有 机化合物的分子式。
2.知道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了解有机物分子中的官 能团,能正确表示它们的结构
第四节 研究有机 化合物的一般步骤 和方法
第一节 有机化合 物的分类 第二节 有机化合 物的结构特点 第四节 研究有机 化合物的一般步骤 和方法
分类 1 碳骨架 官能团 2 碳原子成 键特点 同分异 构现象 碳链异构 位置异构 官能团异构
4 研究的一般 步骤、方法
① 分离、提纯 ② 元素定量分析 ③ 测定相对分子 质量 ④ 鉴定分子结构
3 命名
四、教材重难点
第一章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教学重点:① 从官能团的角度对有机物进行分类。 ② 体会分类思想在认识有机化合物中的意义。 教学难点:个别官能团的名称和结构简式的书写。 课时安排:1课时
烯烃
炔烃
四、教材重难点
第二章 第一节:脂肪烃
教学重点:① 烯烃、炔烃的结构特点,加成、加聚反应。 ② 乙炔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难点:烯烃的顺反异构。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二节:芳香烃 教学重点:苯和苯的同系物的结构特点、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苯的同系物结构中苯环和侧链烃基的相互影响。 课时安排:1-2课时
教材编写特点
1 呈现技术的多元化
文字是一种是一种极其精致的表征符号,但比 较抽象,适合表达概念,术语等信息;图像传递 的信息具体˴ 生动˴ 活泼,但有时不够外显和准确。 《有机化学基础》教科书信息呈现采用多元化的 技பைடு நூலகம்,除了用文字外,充分利用图像,表格的优 点,将各种呈现方式组合,优化,使知识信息准 确˴ 深入浅出地传达。
本模块课时建议
第一章 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烃和卤代烃 烃的含氧衍生物 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 进入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时代
7课时
6课时 9课时 8课时 6课时
共36课时
注:本课时建议包括章复习, 不包括总复习
第一章教材分析
一、本章的地位和功能
本章是学生经过初中和必修2的学习之后,在初步了解 了某些常见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的基础上,比较系统、深 入地学习有机化学选修模块。因此本章有着承上启下,提 纲挈领的作用。
(1)学科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有机化学基础》 教材将化学知识与社会应用相联系。具体而言, 就是教材一方面组织基本的有机化学知识系统如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命名˴ 结构式的书写˴ 同分异构 的识别˴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步骤和方法˴ 各类有机 化合物的性质˴ 有机合成等,另一方面又将这些 知识与生活或化学工业等社会领域中的有机化学 的事实联系,如可降解高分子材料˴ 生物柴油˴ 鱼 油等;
与初中˴ 必修2 内容的衔接
必修模块《化学2》中的有机化学内容,是以典型 有机物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初中有机物常识的基 础上,能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加深对有机物和 有机化学的整体认识。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时要求, 必修模块中的有机化学内容没有完全考虑有机化 学本身内在逻辑体系,主要是选取典型代表物, 介绍其基本的结构、主要性质以及在生产、生活 中的应用。其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学习最核心的基 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 也为学生学习《有机化学基础》模块提供基础。
反应、聚合反应及消去反应等反应类型,为后续各章内容
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课程内容标准
内容标准
1.以烷、烯、炔和芳香烃的代表物为例,比较它们在组成、结构、 性质上的差异。 2.能说出天然气、石油液化气、汽油的组成,认识它们在生产、生 活中的应用。 3.举例说明烃类物质在有机合成和有机化工中的重要作用。 4.认识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 特点,知道它们的转化关系。 第三节 卤代烃
第二节: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教学重点:① 碳原子的成键特点。 ② 同分异构现象。 教学难点:同分异构体的判断和正确书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三节: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教学重点:① 烷烃的系统命名法。 ② 烯、炔以及苯的同系物的系统命名与烷烃系统 命名之间的差异。 教学难点:① 系统命名法的几个原则。 ② 烯、炔以及苯的同系物的系统命名与烷烃系统 命名之间的差异。 课时安排:2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