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教学案例分析

胡同文化教学案例分析
胡同文化教学案例分析

《胡同文化》教学案例分析

惠州市第三中学江春英

【案例主题】

《胡同文化》是人教版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第三篇文章,是汪曾祺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一篇序言,也是一篇文艺小品文,悠闲、散淡、平和,这种风格与作者的思想追求以及本文所阐述的北京市民的生活特点相一致,富于文学韵味。这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写作训练很好的素材。

本案例研究的主要问题有:

1.多媒体教学条件下的情境教学应该让学生得到什么如何才能得到

2.教师在学生学习体悟过程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3.运用教学策略的基本途径有哪些教学策略对于学生自主学习具有何种意义

4.如何让学生有效地学习和运用知识

【案例背景】

本单元教学要求有三个方面:一是“从序言中汲取有关著作的信息”;二是“了解作序者的思想感情和阐述的道理”;三是“领悟序言的语言魅力”。根据高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和学生写作散文的实际,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重点:领会“胡同文化”的“封闭”和“忍”的特征及其典型意义;学习分析事物或现象所蕴含的文化意味。

难点:作者对“胡同文化”所持的情感态度。

本课学习目标则定为:

1、知识目标

领会“胡同文化”的“封闭”和“忍”的特征及其典型意义。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归纳“胡同文化”的特点,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②通过分析“胡同文化”的典型意义,培养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③通过课堂练习,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

①辩证地评价“胡同文化”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②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情感态度。

优秀文学作品是人类精神生活的结晶。

文学欣赏活动是欣赏主客体相互呼应、契合的过程。一方面,欣赏主体有某种精神需求;另一方面,欣赏客体对主体具有吸引力。那么,如何使欣赏主体保持这种精神需求和如何保持欣赏客体对主体的吸引力,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需要研究的问题。

首先,老师要了解学生现有的学习基础及知识背景。高一学生具有阅读一般散文的能力。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理思路易,明思想难;知局部易,观全局难;习得知识易,迁移知识难。据此,教学策略就是三步教学法,理论依据是美国心理学家达菲“阅读策略教学”三个步骤。即习得知识——拓展延伸——迁移应用。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突出学生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本课的学习以能力培养为主,为了集中紧凑、提高效率,使用多媒体课件。

具体操作是①立足课文,点拨导思;②重点内容,讨论演板;③点评诵读,领会情感;

④延伸迁移,分组讨论。

据此,本案例设计以学生的自我参与为起点,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组织教学内容。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北京的胡同文化,让学生自主探索理解文本意义,建构知识,最终实现提高鉴赏能力并获得整体发展的目的。

【案例实录】

教学过程

1、知识习得

①解题。

分析“胡同”和“文化”的词义,理解“胡同文化”在课文中的具体含义。

②分析理解“胡同”的特点。

在教师的点拨启发下,学生讨论归纳,明确:正、俗、多、静。

③概括胡同里的居民的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

学生阅读讨论,将结果演板,教师小结明确:

安土重迁(居住心态);

过往不多(人际关系);

易于满足(生活态度);

不管闲事(政治态度);

安分守己(处世哲学)

④理解胡同文化的特点。

明确:封闭;忍。

2、拓展延伸

此部分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注意引导,及时肯定学生的发现及思维的成果。

①“封闭”的实质:民族心理的反映。比如“长城”在中外文化上的差异。

②“忍”的实质:民族性格的缩影。比如:中国人的谦逊、一些俗语。

③理解作者对胡同文化态度:批判中带有伤感。

3、迁移训练

课堂上讨论分析武汉“热干面”文化的内涵;课外写一篇关于广州“凉席”文化的作文。

片段一:

课件显示——北京天安门图片,训练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以北京为中心展开联想。师:“去北京是很多人的梦想,一提到北京,你想到了什么”

生(一):“想到故宫、长城、颐和园┅┅”

生(二):“想到1949年,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生(三):“2008年奥运会可能在北京举行,我们一定要多得金牌。”

生(四):“想到北京的胡同、四合院看看。”

师:“也许很多同学想不到北京的胡同、四合院,胡同、四合院是老北京的象征,今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课件先展示一幅北京胡同的图片,再变为四幅胡同、四合院图片,使学生对此有直观感觉,利于学生把握胡同特点。)

师:“我们研究胡同是为了研究胡同人的思想意识,也就是本课的胡同文化。”(由一北京胡同的图片动态展示由远至近的标题“胡同文化”。)

片段二:

师:作者赋予了北京胡同文化什么样的内涵请大家用原文的话回答。

生(一):“北京胡同文化是封闭的文化”

生(二):“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物质的要求不高”

生(三):“北京人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

生(四):“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已,逆来顺受。”

师:这几位同学的回答让我们这些没有到过北京的人对北京的胡同有了个大概的了解。那么

北京胡同文化建筑特点与文化特点有何关系

生(一):由于胡同的安静闭塞,使胡同里的人们很少与外界接触,不了解外界的信息,不能接受一些新的思想,形成了他们封闭守旧,安于现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过安逸日”的小农意识;生(二):而胡同的方正特点又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其思想意识,封建正统思想较为严重,不思反抗,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甘做顺民。

师:也就是说,北京胡同的建筑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文化特点。作者在文中对胡同文化流露出一种复杂的感情,这种感情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生(一):作者对胡同文化在否定的同时又有几分向往留恋。例如在写到胡同取名的来源时,列举了很多胡同名字,这些名字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说明北京人的内心,有一种乡土情结;

生(二):下文又写了北京胡同人们生活方式的安宁、平和,闲逸恬谈,写了北京人讲究“处街坊”,懂礼数,写了他们的饮食习惯,这些都反映出北京市民的淳朴的风俗和田园式的生活,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向往怀恋之情。

生(三):但由于这种文化有封闭守旧一面,在商品经济大潮中它必定要被淘汰,作者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是可贵的。最后一句“再见吧,胡同”,末尾用句号而非感叹号,表现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片段三:

师:品味下列语句的丰富内涵。

(1)虾米皮敖白菜,嘿!

(2)睡不着,别烦躁,别着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3)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生(一):一个“嘿”字,充分表现了北京市民吃了虾米皮敖白菜之后的那种极其满足感,证明了

“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物质的要求不高”的看法。

生(二):对别人无可奈何,只能自我安慰,充分表现了北京人的那种忍耐性格,最后“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是作者对北京人的这一性格进行评论的话有局外人的佩服和调侃。

生(三):尽情渲染胡同衰败没落后的凄惨景象,引起人们的伤感怀旧之情。

师:所以,本文的语言有的朴实,有的典雅。两者互相结合,富有表现力。

片段四:

师:“胡同文化”与“高楼文化”相比,哪一个更封闭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想象异常丰富,大家沉浸在想象的满足感当中。

这节课在同学们的激烈讨论中结束了,但学生们似乎还沉浸在唇枪舌战之中,问题像抛向湖面的石子,在每个学生的心中激起了一圈又一圈的涟漪。

【案例后记】

《胡同文化》是说不完、道不尽的。如何向45分钟要效率成为每个老师都必须研究的问题。短短的一节课,认识的只是冰山一角,所以案例的操作必须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主线,努力“删繁就简,避熟就新”,使学生走入教材,快乐学习,轻松接受,学得深,记得牢。

教学目标是抽象的,只有把它转化成具体的问题,通过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将主体鉴赏活动始终置于这一区域,有针对性地实现有所发现的预期结果。

课堂是活的,在动态的多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重视对学生思维行为的引导、点拨,进行有效的课堂调控,使鉴赏活动始终围绕一定的目标展开,通过“刨根究底”实现“有效学习”是十分关键的。案例的有效实施,需要教师具有全新的理念、得当的方法和灵敏的应变能力。

【案例分析】

本案例力图体现“重在自主,重在发现,重在探究”的教学理念。

首先,学生的鉴赏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在课堂上,鉴赏主体拥有比较充分的鉴赏权、思考权、发言权,这就为主体“发现”提供了保证,学生不再是名义上的、形式上的主体,而是实质性主体——成为学习过程的真正主人。

其次,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策动并促成主体鉴赏。教师已不再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而应该是引导者、管理者、平等对话中的首席。案例中教师始终做到:努力将一定的教学内容问题化,用问题驱动学生进行鉴赏实践。以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展开问题或解决问题为途径,以调整难度,提供支持,激励疏导等方式给活动以切实的帮助,从而实现了一定的教学目标。这种帮助正如不断地向燃煤鼓风输氧,使煤得以充分燃烧。这样的教学过程使主体情知互补,心智并进,思维、语言、情意、品质得到同步协调发展,为主体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案例中“胡同文化与高楼文化相比,哪一个更封闭”这问题,教师不是用定论的方式传授,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感悟自己去发现知识。这样,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与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教学过程相比,这种知识获取过程具有明显的优势:它使学生对知识有深刻的理解,

避免死记硬背,因而这是一种“由外而内”的知识;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生、创造过程,由此形成并拥有的知识具有极高的迁移价值,因而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知识;另外,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经历了类似于科学发现的某些思考、分析、概括的过程,而这些方式是解决各种问题以及将来从事探究工作所必需的,因而还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知识。

在分组讨论这一环节时,学生参与意识积极而强烈,思维活动敏捷而深刻,入木三分的语言更是令人赞叹。这一切昭示着这样一个事实: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已经走到了尽头!学生有表达的欲望并且善于思考、善于表达。他们的头脑不是一个等待灌装的容器,而是一把等待点燃的火把。从案例中,似乎还可以看到“燃烧”的实现,这是教师运用开放式的问题,开放式的点拔,以至开放式的评价的结果。所以,我们要相信学生,把舞台让给他们,给他们多一点的空间,让他们多一份主动,多一份生动。

汉字文化圈论略

汉字文化圈论略 冯天瑜 〔摘要〕 “汉字文化圈”包括使用汉字或曾经使用汉字,并承袭汉字文化的民族与国家。汉字文化圈的存在,是一个垂之久远的历史事实。本文对文化圈、汉字文化圈进行了界说,对汉字的境内传播与境外传播予以了讨论。 〔关键词〕 文化圈;汉字文化圈;境内传播;境外传播 〔中图分类号〕K20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139(2003)02-0050-05 车轨同八表,书文混四方。 ———唐太宗:《正日临朝》 自史前时代起,亚洲东部便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重要的 摇篮之一。 所谓汉文化圈,实际就是汉字的区域。汉文化圈的同一 即“汉字”(符号signes)的同一。 这个“符号”的亚洲是使其区别于亚洲其他文明区域的 最显著的特点。 ———(法)汪德迈:《新汉文化圈》 一、“文化圈”界说 世界历史由中古到近代,有一个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过程,原先基本孤立运行的各地域、各国度,随着世界统一市场的逐步建立和扩大,愈益增强彼此间的联系性,古来即有的文化传播在广度和深度上均大有拓展。因此,近代兴起的文化学和文化史学的显著特色是,能够站在全球视角,俯瞰世界文化,并作分区考察,于是,“文化圈说”率先由文化传播学派提出。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德国学者格雷布内尔(1877~1934)与奥地利学者施密特(1868~1954)在20世纪初叶提出文化“一次发生论”和“文化圈理论”。文化“一次发生论”认为,重要的文化成就(如文字),总是只发生一次,其他地区所享用的文化成果由发生源地传播而来。此说固然包含部分真理,却又陷入独断性,并隐藏着文化沙文主义倾向,因而遭到批评与抵制。“文化圈理论”认为,世界上存在若干文化圈,每个文化圈包含一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共有成分,文化圈由核心(文化源地)和边缘(文化受容区)组成, 〔作者简介〕冯天瑜,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湖北武汉 430072。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案例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一框:灿烂的中华文化,一课时。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热爱中华文化;认同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能力目标:从历史进程和材料中,体会中华文化的形成,感受中华文化节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感受中华文化的巨大魅力、深刻影响。学习搜集资料,以及结合历史资料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方法。 知识目标:了解中华文化的产生和力量、地位、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表现和不断丰富发展的特性,懂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以及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的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点以及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教学难点:理解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因为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形成的标志,在民族的成长和壮大过程中始终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正是强大的中华文化力量的支撑,使我们的民族历经磨难而信念弥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迸发出巨大的创造活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奋发图强、蓬勃向上。否则,就会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败下阵来。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口头调查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认知情况;在此基础上,准备拓展课本中关于中华文化和传统美德的有关知识,以及搜集有关的时政热点材料作背景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研究

组织学生开展课前活动、课堂上探究和体验的行动策略。 学生准备:分组准备以下内容:(1)收集对自己影响深刻的格言警句。(2)收集有关我国历史、文学、思想、科技等方面的史料。(3)收集有关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的史料,以及今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生动材料。(4)思考自己对历史的与现实的、本土的与外来的、积极的与消极落后的等种种文化的态度及其对自己的影响。 【教学流程设计】本节课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的中国元素为话题引入对中华文化的学习;通过对中国文化的标志:方块字、故宫、京剧、编钟,代表人物的感受,理解中华文化的巨大力量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谚语格言的分析、历史故事的解读,名言警句的分析中体会中华文化的巨大影响、传统美德的的深刻厚重;在对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材料的学习中促进道德内化,指导践行;课外作业设置思考题目联系相关知识,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实录】 一、播放视频,导入新课。 师:视频播放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实况,提出问题:咱们一起来回顾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盛况,试着找一找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生甲:有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 生乙:还有中国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还有中国的方块字“汉字”,还有敲的那个中国古代的乐器“缶”。 生丙:三个“和”字体现中传统文化中“和为贵”的思想。还有中国古老的“丝绸之路”。 生丁:还有中国的茶叶,瓷器,竹简等。 师:很好,同学们观察的很细致。的确,此次开幕式上“滑过“鸟巢”中9万多名观众眼帘的是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画卷”,其中每一个构成要素,都承载着深厚凝重的中华文化传统。她带给人们的不只是一次视觉的盛宴,也是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又一次精彩亮相。今天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第5课时 《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教案 教材来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主题:知书识礼 课时安排:1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计者:曹坤丽黄店镇打车李小学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墨子及《墨子》的思想。 (2)掌握文中的出现的常用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二、能力目标 (1)学习墨子散文从不同方面层层推进进行说理的方法。 (2)学习本文用事例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 理解墨子“尚贤事能”的思想并思考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教学重点: 1、重点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理解“尚贤事能”的思想及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3、把握墨氏议论文的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归纳、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 教学准备:让学生准备写反思日记所需的笔记本。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墨子》选文。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1、注释: (1)列德:以德行安排位置。 (2)农与工肆之人:指指农夫、工匠和商人。 (3)断予之令:给予其决断的权利。 2、学生与原文对照,反复读译文。 所以古时圣王为政,任德尊贤,即使是从事农业或手工、经商的人,有能力的就选拔他,给他高爵,给他厚禄,给他任务,给他权力。即是说,如果爵位不高,民众对他就不会敬重;俸禄不厚,民众对他就不信任;如果权力不大,民众对他就不畏惧。拿这三种东西给贤人,并不是对贤人予以赏赐,而是要把事情办成。所以在这时,根据德行任官,根据官职授权,根据功劳定赏。衡量各人功劳而分予禄位,所以做官的不会永远富贵,而民众不会永远贫贱。有能力的就举用他,没有能力的就罢黜他。举公义,避私怨,说的即这个意思。。 三、温馨点击。 介绍《尚贤》及《墨子》。 四、活动广角。 1、背诵《尚贤上》选段。

一个字的总结——汉字文化圈年度汉字盘点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一个字的总结——汉字文化圈年度汉字 盘点 篇一:20XX我的年度汉字 我的年度汉字—试 1.Try Itriedtomakeenoughmoneyonmyownfor2-weekjourneywithm yfriendinsummerholiday,ajourneythatwehadplananedfor alongtime,soIgotseveralparttimejobs,Ihadtotutor5tim eseveryweek.Itwasatoughtimeactually,becauseIwasafra idthatImightdobadlyinmystudy.myfearmadesense.Asittu rnedout,Ididachievealittlebitworsethanthefirstterm, butIamnotsurewhetheritwaspartlybecauseofmyparttimej obs.Anyway,Imanagedtomakeenoughmoneyformyjourney,wh ichwasthebesttimeIhadthisyear.Itwasagoodwaytomeetdi fferentpeople,andIhappenedtomakefriendswithsomepeop leandkeepintouchwitheachother,esp.aFrenchgirl.shega

veakisstomewhenIhelpedherboughtatickettochengdu.Thi swasthefirsttimeIhadbeenkissedbyagirl.Ifeltstrangeb utitwasimpressive.AnywayIlikedthekiss. oneofthetutoringjobistoteacha4-gradeprimaryschoolbo y.Itwasatoughtimebutalsoagreattimetoimprovemypatien ce,anabilitythatIneedasapotentialteacherinthefuture .A2hoursteachingnormallylastedfor2.5hoursandonlyeno ughtohelphimfinishallhishomework.mostofthetime,hedr ewpicturesrandomlyandplayedhisballathiswill,whensom etimeshenoticedIwasthere,hewouldhavemercyonmeanddid alittlebithomework.Itriednottolosemytemper,andtried mybesttohelphimimprovehisgrade.henormallyscored40-6 0pointseverytimehetooktheexam.Tomyrelief,hescoredov er80inthefinal.Thiswastrulyacomfortforme.AndwhenIst eppedinthesecondyearofcollege,IswornIwouldnever,eve r,getatutoringjoblikethisandIdid. 2.exam Itseemsthisterm,Ihavetakenmanyexams.Toprepareforthe exams,IhadtofinishsomuchhomeworktomakesurethatIdidn’tmissanydetails.mostofthetime,Iwasdoinglisteningand

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浅谈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2016年6月23日一点,复旦大学彭增安教授为我们带来一场题为《汉语教学的文化因素》的讲座,讲座长达三个小时,为大家详细讲解了文化因素在国际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并给出许多中肯的建议。 讲座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文化教学。彭教授以问句开始,外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知华派?亲华派?还是汉学家?这个问题引起同学们的讨论与深思。紧接着老师向我们讲解对待外来文化应有的态度,并提出文化并不是继听说读写之后的第五维度,它更像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大背景。那么,在来华学习与本土教学中,文化与语言的比重应该是多少?彭教授强调文化教学的目标是强调习俗、强调和文化观念有关的产物。 第二个部分是国际汉语教材中的文化因素。首先,彭教授用数据告诉我们,目前国际汉语教材中的中国文化因素包括风俗礼仪、教育和当代中国。其中当代中国的比重最少,为14%。而这部分往往是最留学生最关心的,而因为一系列原因这部分仍需要调整。彭教授提到教材中的文化展示方式通常有三种,词语注释、课文注释和文化讲解。其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是一个重点和难点。彭教授以愚公移山与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为例,师生就如何在国际汉语课堂上阐释传统文化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第三个部分是言语行为与非言语行为的教学。其中言语教学中的英汉恭维语受作者的局限很大,应该更注重其实用性。 彭教授重点讲了非言语行为的教学,以自己亲身经历讲述了国际汉语教学中不可不知的规则和“潜规则”。比如面子是万事的底线,关系是关键,含蓄是行事方式等。 最后,彭教授针对国际汉语教学的文化因素讲解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创造Culture islands,鼓励学生们分组研究中国文化的不同方面,营造中国氛围。其次,可以举办中国文化周或者中国板报。最后,适当使用Culture capsule,以5—10分钟案例为宜。 彭教授结合自身丰富的经历,旁征博引,妙语连珠,为我们讲解了不同文化碰撞下国际汉语教师应有的立足点和姿态,令同学们受益匪浅。

《胡同文化》 .

《胡同文化》 . 授课人:西宁十四中马继福2004年10月13日 教学设想 以《胡同文化》为教学内容,营造人文化的课堂气氛,让学生陶醉其中,设身体验,接受人类文化的濡染和熏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人文教化。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广泛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现象。从感性上认识文化,获得一些有关文化的初步印象。 2、引导学生重点观察十四中这一文化实体,获得关于文化的一些直观认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1、大家知道我们学校所处的街道“文化街”的来由吗? (提示:由于这里有一座承载和记录了中国文化深厚底蕴的文庙而得名。文庙又称孔庙。1644年建。) 2、事实上,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的文化现象,只要我们认真观察自己的周围,一定会有很多收获,想一想,你所知道的文化有哪些?这些文化有什么特征? (提示:大致有三类:①精神型。如小说、诗歌、戏剧;②物质型。如服装、风筝;③心理型。吃文化、酒文化;) 3、“胡同”能不能成为一种文化?它属于哪种文化? 让我们来看看汪曾祺先生的《胡同文化》,“胡同”到底属于哪种文化? 二、讲读课文 1、读1、5段,讨论问题。 ①“胡同”到底属于哪种文化?用书中原话回答。 (提示:胡同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胡同、四合院是北京人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胡同文化。也就是说,在作者笔下,胡同就是胡同文化,就是北京人的生活,就是北京人的思想。) ②作者写到哪些胡同?观察到了哪些文化现象?有何特征?读2---4段中有,大家边读边找。 (提示: 多:北京的胡同真多啊!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奇:北京的胡同真奇啊!什么狗尾巴胡同、羊尾巴胡同、大绿纱帽胡同…… 静:北京的胡同真静啊!剃头挑子的“唤头”、磨刀师傅的“惊闺”、算命先生的短笛听得清清楚楚。) 2、胡同如此,胡同内的生活怎样?让我们走进“胡同”感受一下。请一位同学朗读6---7段。讨论问题: ①阅读课文应从语言入手,要抓中心句关键词。这两段的中心句是哪句?

秦汉时期的文化教学案例

第二章第七节秦汉时期的文化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掌握 太初历,太阳黑子活动的最早记录,张衡的科技成就,《九章算术》,《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华佗和张仲景的医学成就,蔡伦改进造纸术,造纸术的传播和影响。两汉时期哲学与宗教的发展的特点,董仲舒的思想,王充的思想和著作,佛教的传入,早期的道教。司马迁的《史记》,《汉书》,汉赋的特点及其代表作,“乐府诗”的特点,秦汉陶塑艺术的代表“俑”,秦汉绘画艺术。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认识 1.秦汉文化是在秦汉时代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下创造出来的。 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底蕴丰厚,影响世界。秦汉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各个方面产生的辉煌成就,影响深远。秦汉文化是封建文化的第一高峰阶段,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第一阶段。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艺术的鉴赏水平。 3.注意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认识和分析秦汉文化的成就。 三、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独立整理概括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2.培养学生从宏观分析概括秦汉文化特点的能力。 3.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秦汉文化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条件。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秦汉的科技成就、哲学和宗教,分析秦汉文化的特点,总结成就辉煌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秦汉时期的哲学和宗教,概括秦汉文化的特点。 课时安排 二课时。 课前准备 一、制作课堂多媒体教学网页《秦汉文化》栏目介绍。

二、学生自学预习题:查阅工具书,了解名词“汉学”“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阴阳五行”及地动仪的原理等;每人在教材内外寻选一段“汉赋”或“汉乐府诗”,朗诵体会一下。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秦汉时期在政治制度创新、社会经济、民族关系、中外交流等方面取得重大发展,这些发展培育出丰富的秦汉文化。与那些在当时轰轰烈烈的重大事件相比,文化方面的成就往往显得波澜不惊,但恰恰是这些成就,也往往是留给后人的最主要遗产,影响深远。 我们首先要掌握秦汉时期中国人取得了哪些主要的文化成就。 一、知识网络 秦汉时期中国先民在科技、思想、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印发空白知识网络表,每人一份,可以在课前填充完成;屏幕显示空白知识网络表,以下依次请学生结合对教材的阅读来概括) 1.科技成就 (请学生概括天文方面的具体成就后,教师补充) 我们的祖先历来关心宇宙形态、地球与其他天体的关系,天文历法又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尤其古人相信天象与人世间的事是有联系的,因此对天文学的研究一直没有间断。秦汉时期在天文学上取得了重大成就。 提问:汉初制订的太初历有什么优点? 学生回答,教师概括。 太初历比以前的历法完整,准确程度提高。 汉代还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 (屏幕显示材料,教师解释) “(汉成帝)河平元年(前28年)……三月己未(十八日),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 ──《汉书·五行志》

汉字文化圈内文化与语言的交并发展

汉字文化圈内文化与语言的交并发展 ——以朝鲜与日本为例 摘要: 汉字文化圈的定义,是汉字系统的一种文化现象。 在汉字文化圈的基础上诞生了儒家文化圈,以日本学者西嶋定生的“东亚世界”的定义为依据,汉字文化圈的形成要素主要有:册封体制、汉字、儒学思想、大乘佛教、律令制。其中汉字作为文化交流的基础其对文化圈形成的作用可以说是根性的。而册封体制及朝贡体制可以说对保证汉文化的传输和地位保证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汉字文化圈的诸民族在社会文化上通常有如下表现:官方推崇儒家思想;律令制度上借鉴中国;正式场合使用正体汉字,而民间多使用本民族文字如假名或与汉字混合使用;生活习惯上相似,如使用筷子、品茶和食用稻米等。 无论是律令制度的借鉴套用、时俗节日的同化还是思想与文学作品的传播,都离不开作为基础的汉字系统。下面将以日本与朝鲜社会文化的发展历史中汉字的表现为例分析汉字文化圈内文化与语言的相互影响关系。 日本古代有语言而无文字,据考察汉字是于公元前后开始经由汉人移民之手伴随着冶金、纺织等技术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而史载汉字正式传入日本约为公元三世纪末叶。当时日本列岛的倭奴国与邪马台国已经与当时的魏国有过官方的外交交流。后来,日本经由百济国传入大量汉字。 汉字传入日本后,被用作公家记录历史和一般学者写作的专用文字。日本最初的诗都是用汉字写成。后来在宫廷的汉字使用中为了能表示日本的本土词语,产生了万叶假名,将部分汉字作为表音文字使用标注日音,《万叶集》即为使用这种文字系统的代表作品。至八世纪中期,留唐的僧人空海采用汉字草体造成“平假名”,吉备真备用汉字楷体偏旁造成“片假名”。脱胎于汉字,日本终于有了自己相对独立的文字系统。然而平假名在女性中流行,片假名多为僧侣使用,九世纪中旬才出现用平假名书写的文学作品,片假名被见于正式著作则比之又晚二百年。直至近代日本,虽然日本“国风文化”的确立使得绝大多数书籍使用假名,然而直到明治初年,汉字一直作为官方规范的正式文字被公家和官方用来记事和颁布御诏法令等。 公元607年,日本派遣隋使访问中国,自此开始全面学习吸收先进的中华文化。而后随着唐朝与日本的交流愈密切,许多文学作品传入日本,对日本平安时代贵族文学的发展和兴盛产生了重要影响。唐人张鷟所著的传奇《游仙窟》传入日本,对日本的“物语”的发展影响深远,尤以《源氏物语》的创作最可体现。而以白居易的诗为代表的诗歌更为平安时代的贵族们所喜爱,《源氏物语》的首贴“桐壶”文中便引用了《长恨歌》里唐玄宗与杨贵妃的逸事。而汉诗与文赋对和歌这种日本源流已久的文学体裁在艺术境界上的拓展提升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如今汉文学在日本文学研究中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不同时代不同身份阶层的人们使用文字的方式的不同鲜明地反映出了社会文化的差异。在古代等级森严的阶级社会,人们使用的语言按阶级区分,因为使用语言特色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语言社团。在日本平安时代的社交场合,贵族们争相吟咏汉诗以竞风雅,而下层的民众根本无从接触也没有条件学习汉字。后来假名开始广泛应用于平民的生活中,日本文学也产生了反映平民百姓工商业者市井生活的町人文学,其语言具有俚俗、平民化的特点。 ——本居宣长,日本物哀

汉字的构造 教案

教案: 古汉语通论:(五)汉字的构造 教师:国际学院张艳梅 课程名称:古代汉语 课程类型及性质:基础必修课 教授对象:对外汉语专业一年级学生 授课内容:古汉语通论:(五)汉字的构造 所需学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汉字构造的基本方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各自的特点。 2、掌握形声字的结构方式,能辨别归类。 3、通过学习汉字的构造,加强对汉字音形义关系的认识,提高认识汉字、运用汉字、教学汉字的能力。 教学方法及手段: 讲授(●)演示(●)练习()讨论(●)其它(演出练习) 是否使用多媒体(是) 教学过程 一、导入(1’)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 悠悠中华五千年,汉民族自古至今一直用汉字记录汉语,表达思想。 它不仅记载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而且它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它以独特的构造,独特的字形结构体现了汉民族认识事物的特定思维和审美情趣。 教留学生汉字,传播汉字文化,首先教师自己必须了解汉字。 二、六书说(1’) 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 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造字方法);转注、假借(用字方法)。 三、造字法(16’) (一)象形 象形字可分两类: 1、独体象形:用整个字去描摹物体的外形,让人一看便知道它代表的物体。如:日、 月、山、水、川、泉、石、木、竹、禾、雨、人、女、子、目、耳、口、刀、舟、门、户、车、牛、羊、虫等。

(女) 2、合体象形:用一个符号去描摹物体的外形,用另一个符号作陪衬,以示它所代表的 物体,把两个符号合成一个字。如眉、胃、页、须、瓜、果、州等。 讨论: (人)(羊) (燕)(目) (二)指事 指事字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用抽象符号构成的,一类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以变化构成的。 1、抽象符号:如上、中、下、纠、缀、一、二、三、四等。 2、象形字变更:在象形字上加抽象符号,或减符号,或把字翻转,用来表示抽象概 念或比较复杂的意思。如亦(腋)、本、末、朱、刃、母、亦、曰、甘、血、乌、片、叵、司等。 (女、母)画一个跪坐交手的妇女,这是“女”(象形);“女”字加两点,表示这是哺乳婴儿的妇女,是一个母亲的形象,“母”(指事)。 象形字和指事字都是独体字。 讨论: 乌、叵、司 (三)会意

《胡同文化》教学案例分析

《胡同文化》教学案例分析 惠州市第三中学江春英 【案例主题】 《胡同文化》是人教版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第三篇文章,是汪曾祺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一篇序言,也是一篇文艺小品文,悠闲、散淡、平和,这种风格与作者的思想追求以及本文所阐述的北京市民的生活特点相一致,富于文学韵味。这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写作训练很好的素材。 本案例研究的主要问题有: 1.多媒体教学条件下的情境教学应该让学生得到什么?如何才能得到? 2.教师在学生学习体悟过程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3.运用教学策略的基本途径有哪些?教学策略对于学生自主学习具有何种意义? 4.如何让学生有效地学习和运用知识? 【案例背景】 本单元教学要求有三个方面:一是“从序言中汲取有关著作的信息”;二是“了解作序者的思想感情和阐述的道理”;三是“领悟序言的语言魅力”。根据高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和学生写作散文的实际,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重点:领会“胡同文化”的“封闭”和“忍”的特征及其典型意义;学习分析事物或现象所蕴含的文化意味。 难点:作者对“胡同文化”所持的情感态度。 本课学习目标则定为: 1、知识目标 领会“胡同文化”的“封闭”和“忍”的特征及其典型意义。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归纳“胡同文化”的特点,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②通过分析“胡同文化”的典型意义,培养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③通过课堂练习,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 ①辩证地评价“胡同文化”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②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情感态度。 优秀文学作品是人类精神生活的结晶。 文学欣赏活动是欣赏主客体相互呼应、契合的过程。一方面,欣赏主体有某种精神需求;另一方面,欣赏客体对主体具有吸引力。那么,如何使欣赏主体保持这种精神需求和如何保持欣赏客体对主体的吸引力,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需要研究的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自强自立》教案 德庆县永丰中学陆荣强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自强自立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明确成功要靠自己,克服好逸恶劳,处处依赖别人的行为;对自己表现出来的依赖性感到害羞。 2、引导学克服生活中的困难,树立自强自立信念。树立报国志向,培养回报社会的美好愿望和信念 3、宣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立志献身国家,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白要成功就要自强不息,自强自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学难点:由认识自强自立到持之以恒,做一个自强自立的人。 教学方法:情景体验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感知自强 通过观看《2009年国庆大阅兵》视频、图片,让学感知中国人民子弟兵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国防取得成就正是国家在自强不息的奋斗中取得的。 二、品味自强 通过学习教材内容: (1)孙膑身残志坚,但他从来没有放弃对兵法的学习和研究,他对前途充满信心,就是在这个信心的鼓舞下,孙膑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终于消灭了庞涓,并最终写了《孙膑兵法》。 (2)司马迁忍辱著《史记》,让学认识《史记》是伟大志向和自强不息精神的结晶。 (3)“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充分体现了徐悲鸿那自强自立的精神。 (4)“轮椅作家”张海迪,五岁时因患病,下身瘫痪,她却以残疾之躯,完成了许多健全人都无法做到的事。用镜子看书的故事更充分说明荣誉的花环属于自强者。 让学生认识教材中人物的自强不息精神,并引起思想上的共鸣。 三、深层感悟 1、从古今自强不息的人物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教育学生要努力学习,立志成材,做一个自强自立的人,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欣赏歌曲《爱拼才会赢》 四、凝聚升华 让学生认识要自强自立,做生活的主人

论述汉字在汉字文化圈的使用

论述汉字在汉字文化圈的使用 摘要:以汉字为传意媒介,以儒家为思想伦理基础,以律令制为法政体制,以大乘佛教为宗教信仰等等作为共同的价值标准——这是日本学者西嶋定生(1919-1988)给出的“汉字文化圈”的构成要素。这一看法大体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关键字:汉字、汉字文化圈。 汉字与汉字文化圈 “汉字文化圈”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汉字的使用。历史上,日本、朝鲜(韩国)、越南都使用汉字,阅读汉籍经典(文言文),并以此作为通往上层社会的通行证。而且,这几个国家许多保存至今的历史典籍都是用汉字和文言文书写的。普通民众使用的语言文字,则是借用汉字元素与本国语言相结合而创制的各种文字。 日本学者川本皓嗣(1939―)在北京大学演讲时曾提到:“东亚的所谓汉字文化圈或者说儒教文化圈有时会与西方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以来的拉丁语文化圈相提并论。但二者之间有三大不同。第一,把拉丁语作为公用语的罗马帝国早在公元4世纪前后就已经开始衰落,不再是欧洲的中心势力了。与此相反,在东亚一直到19世纪中叶中国一直占统治地位。第二,与欧洲会拉丁语的知识分子的数量相比,东亚会汉文的文化人要多得多。第三,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其结果在欧洲不仅仅使用书面语言(或者神圣语言)的拉丁语,而且同时使用‘本国语言’(vernacular),如意大利语、法语、英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德语等,依靠这些语言进行的各国间的交流也相当活跃。可是在东亚,作为文言文的汉文尽管各地的发音和读法有异,但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以它为通用的公用语。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交流来看,基本上是从中国这个中心向周边国家进行单向辐射的。而且各国语言之间极端缺乏交流的状态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这在世界上也是史无前例的。”这实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有趣现象。那么,为什么拉丁语“死去”而汉字却“活”了下来?其原因固然复杂,这里仅从汉字本身推究,是汉字的特点和优势所造成的。 第一,方块字在人类文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具有独特的魅力。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案例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案例 发表时间:2017-06-02T10:36:42.160Z 来源:《语言文字学》2017年2月作者:马海霞 [导读]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更多的学者关注教学方法,教材编写,习得偏误,对比分析。 云南师范大学华文学院、国际汉语教育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 摘要:对外汉语教学中,与跨文化交际障碍相对应的各种跨文化交际案例不断涌现,与之相关的研究越来越丰富,研究方法和理论也日益多样化和深化,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研究者去克服,我们期待进一步拓宽研究面以提升汉语教学的研究水平和层次。 关键词:案例;对外汉语;跨文化交际 一、引言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更多的学者关注教学方法,教材编写,习得偏误,对比分析。然而,对外汉语教学还有一个“跨文化”的特点,在交际,教学和来华留学生管理过程中存在很多跨文化交际障碍。我们也应更多地关注文化冲突,而冲突则通过跨文化交际案例得以体现,所以笔者认为最终应该着眼于跨文化交际案例的研究。 二、跨文化交际案例 “案例”一词是医学界对医案及个别病例的统称。杨惠英的《基于跨文化交际案例语境教学法的教学改革研究》(2015)谈到:案例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景或事件,通过参与、思考、分析和讨论的培训方式,培养和发展管理人员的认知层面和行为层面。蔡绿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定势及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应对策略》(2013)从宏观的角度论述了对外汉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障碍,分别是:文化冰山,文化优越感,文化定型论和文化偏见。笔者还论述了亲身遇到的一些跨文化交际案例,如:文章谈到日本学生无法理解中国老师上课为什么总是素面朝天,还穿得那么随便,因为日本老师都会穿得比较正式,并配上精致的妆容。 以上这些文章都向我们展示了一些跨文化交际中生动的案例,我们通过这些案例能进一步探究案例发生的原因并寻找解决案例中冲突的办法。 三、跨文化交际案例存在的条件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案例的存在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必然,结合跨文化交际的定义可知,对外汉语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过程。蔡绿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定势及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应对策略》(2013)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定势即一种文化背景的人共享一套文化取向、价值观念、社会规范。而这种定势很有肯能上升为对本族文化的优越感和对它族文化的偏见,在此背景下,跨文化交际冲突孕育而生。在具体教学方面,张全生,刘欢的《歧义容忍度对中亚留学生汉字学习效果的影响》(2013)调查了中亚留学生歧义容忍度与汉字学习效果的关系,发现高歧义容忍度的学生汉字识别能力强,但对待汉字笔画的细微差别教随意,易写错字和不规范字;低歧义容忍度的学生汉字识别能力弱,但较为注意汉字间细微差别,易写别字,或者不写。 通过以上学者的观点可以总结得出,跨文化交际案例的存在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由各种各样的因素造成的。案例存在的主要原因是深层次的文化背景问题,而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可见,在跨文化交际中把握交际对象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四、跨文化交际案例的解决策略 蔡绿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定势及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应对策略》(2013)提出跨文化交际障碍的三种应对策,分别是:丰富本国与外国文化知识,增加了解;师生之间建立信任包容机制,互相尊重;重视文化的多元性和差异性,求同存异。王悦欣的《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管理的问题与策略》(2014)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垮文化交际应对策略,应该研究异国文化,识别文化差异;重视跨文化交际,改善跨文化沟通技巧;利用文化差异,丰富校园文化。 综上可以得出,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的冲突,首先要扩充自己的知识量,包括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也包含对交际对象文化背景的认识,其次就是要培养自己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只有具备这种意识才能理解并包容对方,同时积极应对各种交际问题,最后,还要投身于交际实践中不断锻炼自己,逐渐习得跨文化交际的技巧,培养自己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五、跨文化交际案例存在的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客观性,都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跨文化交际案例也不例外,更何况很多学者都意识到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分析案例来寻找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张春燕在《关于“跨文化交际学”课程设计的探讨》中指出跨文化交际学应该单独设课,并且留学生和中国学生应该分开上课,而对于该课的教学方式,笔者建议采用案例分析,但要注意教学案例的典型性、综合性和实用性。教师鼓励学生寻找解决案例冲突的不同途径和策略。有志成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的我们也要学习更多关于案例描写,分析方面的相关内容,以期充分将自己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案例记录下来,并能对一些真实案例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对外汉语教学。 六、结论 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外国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关键是帮助学生增强跨文化意识,在教学中应该以中国的主流文化为主,同时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背景文化,分析学生的认知,具体可以多收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案例,通过案例总结经验,发现案例背后所隐含的真实文化,价值观念,认知规律以帮助自己的教学。关于对外汉语教学中案例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无论是在研究内容还是研究方法上都有所拓展和创新,但是也存在很多空白之处,学者们已经意识到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但怎样将案例教学法很好地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中,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蔡绿.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定势及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应对策略[J].黑河学院学报,2013,(3). [2]张全生,刘欢.歧义容忍度对中亚留学生汉字学习效果的影响[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3,(1). [3]王悦欣.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管理的问题与策略[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2). [4]杨惠英.基于跨文化交际案例语境教学法的教学改革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5]张春燕.关于“跨文化交际学”课程设计的探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5,(4).

【免费下载】思维导图在胡同文化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思维导图在《胡同文化》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胡同文化》的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 广州市天河职业高级中学陈丽萍 [《胡同文化》的课堂教学实录] 《胡同文化》是职一年级的新编中职语文课改实验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上册)》(语文出版社)内容,具体安排在第一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第一册实用阅读能力培养有两个项目:一是梳理文章思路,一是把握内容要点。该单元是“梳理文章思路”单元,教学要求是:把握文章各部分内容,发现各层意思之间的内在联系,揣摩作者构思的过程。现结合我对第一册课文《胡同文化》的教学谈谈思维导图在中职语文逻辑思维训练的应用与思考。 以下是本篇课文的课堂教学实录:(注:包括两课时) (一)采用目标导图呈现目标。 师:请回答《胡同文化》的文体和作者。简要介绍一下。 生1:《胡同文化》是汪曾祺替一本名为《胡同之没》的摄影集作的序。 他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出生于江苏高邮,但却在北京生活了四十多年,他对北京的胡同怀有深厚的感情。 师:汪曾祺先生以独到的眼光、深厚的文化底蕴来审视胡同,发掘出北京胡同的文化意蕴,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他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言《胡同文化》,看一看胡同的特点,理解它是怎样的一种文化。 教师在检查预习后向学生呈现以下的目标导图: [图一] 目标导图 学生看目标导图。 师:从目标导图的第1点目标看,通过对“胡同”“胡同文化”特点的归纳, 培养分析概括能力,是学习重点。第2、3点目标要求你们深入思考胡同与胡同文化内在联系、语言这一载体下面潜藏的文化内涵、情感领悟,培养学生用辩证、全面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是学习难点。 (二)采用思路导图总览全文。 1、教师显示幻灯片: (1)总览全文,快速阅读。注意书的阅读提示、结构框架、注释等。 (2)用跳读法,划出一些纲领性的、总结性的、过渡性的、照应性的语句语段,明确作用及联系,适当揣摩作者的用意,在书边划出小思维导图,从而理清作者的思路。 (3)运用第一单元知识短文《梳理文章思路》中的“寻找中心句、根据关键词语归纳、调动所学知识归纳”三种方法,为绘制思维导图准备。 (学生标注段落序号,快速浏览课文,提取信息) (教师巡视,发现学生默读时划出了 “北京城像大豆腐”“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是封闭的文化”“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等句子,能扣住过渡段第5段,大致理出此文的思路)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案例

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案例—鸡兔同笼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鸡兔同笼”问题。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本节课依据“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设计一条主线。“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思考、解决周围的问题。通过向学生提供了现实、有趣、富有挑战的学习素材,借助我国古代趣题“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展开讨论,从多角度思考,运用多种方法解题,学生可以应用猜测法、列表法(逐一列表法、跳跃式列表法、取中列表法)、假设法、列方程解决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逐步探索不同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在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约在1500年前,在《孙子算经》记载的还了解了古代对这种题的解法叫做“砍足法”解答思路是这样的:假如砍去每只鸡、每只兔一半的脚,则每只鸡就变成了“独角鸡”,每只兔就变成了“双脚兔”。这一思路新颖而奇特,也令古今中外数学家赞叹不已。这种思维方法叫化归法。化归法就是在解决问题时,先不对问题采取直接的分析,而是将题中的条件或问题进行变形,使之转化,直到最终把它归成某个已经解决的问题,许多小学算术应用题都可以转化成这类问题。由此可见这个问题的探究不但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数学中的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而且还了解到我国古代很早的数学论著中就已经涉及到先进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无不令他们叹服。 教材分析:“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一方面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本节课借助《孙子算经》中记载的“鸡兔同笼”原题进行介绍,并通过学生冥思苦想该问题的画面激发学生解决该类问题的兴趣。由于“鸡兔同笼”原题的数据较大,不便于学生进行探究,所以教材以化繁为简的思想为指导,先在例1中安排一道数据较小的“鸡兔同笼”问题让学生探索解决的方法。教材先让学生利用列表法来解决问题,再向学生介绍“假设法”和列方程的解题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逐步探索不同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合作交流学习,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情分析:在这之前,学生在五年级学习用方程解决问题时,接触过类似的问题,尝试过用方程解决这样的问题;奥数题中也有专门类似的问题研究。因此,教学这一内容时,学生的程度会参差不齐。学生虽然对这个问题不是很陌生,所以找准有效的连接点,是开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教学目标: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教案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教案优秀推荐] 中华文化的勃兴北戴河第三中学张春 茹 课程标准: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标准解读:1、怎样认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性?相比之下,观念的遗物比物的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还要多的多,单从数量上,就不能忽视观念遗产的重要性;此外,三者又不可能是各自孤立的,事实上,他们是统一的,互相渗透,无法分开的。任何古代的文化遗产都不可能没有观念的影响和支配。从理论上说,思想文化与当代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它是中国古代社会留给现代的最丰富,最富有生命力的遗产,是今日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觉地作为一个中国人所必须的修养。 2、中国古代思想家为什么只单列孔子一人之名?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和观念系统,在当今的世界,这种生活方式和观念系统的许多重要内容仍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影响,而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它的潜在价值将不断地被重新发现、认识和评估。诚然,中国古代有着众多的思想家,但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只有孔子,因此,他被公认为是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之一。要了解中国思想,必须了解孔子 3、“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指的是什么?“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大概只是一个夸张的说法,没有证据表明当时的学派或学术流派有百家之多,所谓“百家争鸣”,表示当时流派的众多和学说的纷争。何谓“主要史实”?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要知道,除了儒家外,主要的还有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名家、兵家等,最好能知道各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如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商鞅、韩非,墨家的墨翟,阴阳家的邹衍,名家的惠施、公孙龙,兵家的孙武、孙膑,如有可能,最好讲述与其中某些人有关的历史故事,如,孙膑赛马之类,通过生动形象的情节,加深对这些思想家的印象。二是初步了解,所谓“百家争鸣”是“各家争鸣”是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了解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知道“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灵活运用随堂小品、知识竞赛、故事会等形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分组这一形式,培养学生的协作性;通过假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激发其历史学习的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辨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重点难点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难点:通俗讲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张课前准备:预习教材本课内容,阅读相关课外知识评价方式:观察评价法、调查评价法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概述)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在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是一个称霸争雄的时代,是一个变革图强的时代。这一社会现实付诸于意识形态领域,使得这一时期又成为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各个思想家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各抒己见,彼此辩驳,从而带来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大发展的黄金时代!(过渡说明)本课侧重介绍了当时5个主要的思想学派和9位代表人物,我们将这9位代表人物与8个纵向小组分别对应起来。(对应见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