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痴呆(陈道文)1

合集下载

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

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

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s),又称多发性梗死性痴呆或卒中后血管性痴呆(包括出血性和缺血性血管病)。

本病是脑血管病变引起的脑损害所致的痴呆,以多灶性脑梗死为多见。

脑动脉硬化、脑动脉血管狭窄、闭塞所致的脑组织灌流量降低、结构受损、脑细胞兴奋性下降、脑代谢率降低是发生痴呆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发病与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血脂异常、脑小血管病变、吸烟等脑卒中相关因素及卒中、缺血性白质病变、高龄、受教育程度低、第19对染色体位点基因等密切相关。

【诊断提示】1.诊断基本要素①肯定为痴呆;②客观上有脑血管疾病存在;③以上两者具有相关性;④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痴呆。

2.临床类型①多梗死性痴呆;②关键部位梗死性痴呆;③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④混合性痴呆。

3.临床表现(1)进行性认知功能衰退,呈阶梯性加重,部分患者可突然发病。

记忆障碍至少伴有下列一项一一失语、失用、失忆、定向力、注意力及视觉空间功能障碍,或者动作执行功能障碍,此区别于卒中引起的身体反应。

记忆障碍多较轻,而以执行功能障碍为主。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如嘴眼歪斜、肢体失灵、偏瘫等,或者有脑血管病变的客观证据。

(3)有证据表明痴呆之认知、功能衰退不是由于其他原因引起的如意识障碍、阿尔茨海默病、全身疾病及精神疾病引起的痴呆(排除法)。

4.辅助检查(1)头颅CT或MRl检查证实有脑血管病变。

(2)神经心理学检查(MMSE量表等):可了解认知功能损害情况。

【治疗措施】1.病因、病原治疗包括高血压病、血脂异常、糖尿病、心律失常等危险因素的预防和治疗。

2.脑血管病(缺血性和出血性)治疗包括阿司匹林、神经功能恢复药的应用。

3.药物治疗(1)胆碱酯酶抑制药:多奈哌齐(donepezil,安理申),5mg∕d,睡前口服,4~6周后加至IOmg∕d,12周后疗效达到高峰,一般需3个月。

也可选用加兰他敏、卡巴拉汀、美金刚等。

【精品】血管性痴呆

【精品】血管性痴呆

【精品】血管性痴呆血管性痴呆英文名称:vascular dementiame 简称:VaD [编辑本段]疾病定义因血管病导致脑梗塞造成的痴呆,包括高血压性脑血管病。

痴呆可发生于多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连续的急性脑血管意外之后,个别人也可发生在一次严重中风后。

梗塞灶一般较小,但效应可累加。

一般在晚年起病,包括多发脑梗塞性痴呆。

由脑血管病所致的痴呆叫血管性痴呆。

[编辑本段]疾病表现血管性痴呆是脑血管病(如脑梗塞或脑出血等)所致精神障碍中的一种,一般在 5060 岁发病。

近年来发病年龄趋于中年化,男性多于女性。

病程短则 2 个月账达 20 多年,平均 5.2 年。

其早期表现主要是头痛眩晕、肢体麻木、睡眠障碍、耳鸣等,可有近期记忆力轻度受损、注意力不集中和一些情绪变化,无明显的痴呆,所常将此表现称为脑衰弱综合征。

但随着病情的发展,就会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如发音不清、吞咽困难、而肌麻痹、失认、尿失禁、偏竣、凭空听见声音(幻听)、看见实际不存在的东西(幻视),或情感脆弱易激惹、哭笑无常等等。

1/ 18[编辑本段]血管性痴呆分类 VaD 的神经病理分类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脑损害所致的痴呆、低血氧-低灌流性痴呆。

1 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MID) MID 定义为大血管阻塞所导致的大面积梗死,尤其是多发生在内环状动脉或 Willis 环及其它主要大脑动脉上。

2 关键性梗死性痴呆关键性梗死性痴呆是由重要皮质、皮质下功能区域的几个小面积梗死灶,有时甚至是单个梗死病灶所引起[6]。

最为人们所知的是双侧丘脑梗死导致的具额叶特征的痴呆,其它关键部位如角回、基底前脑-基底下丘脑结构、带状回的病灶也可导致痴呆。

3 小血管性痴呆小血管疾病引起的损害可以是皮质性的,也可是皮质下的。

皮质下梗死可出现在丘脑背内侧核,尾状核,额叶皮质和上述结构在白质的联系通路等部位。

发生在基底节和脑桥的多发性腔隙性梗死可出现假性球麻痹,额叶皮质的多发性腔隙性梗死可产生伴额叶体征的痴呆综合征。

血管性痴呆的中医临床证型研究

血管性痴呆的中医临床证型研究

血管性痴呆的中医临床证型研究
陈勇毅;王翰
【期刊名称】《浙江中医杂志》
【年(卷),期】2010(045)008
【摘要】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患者中医临床证型分布规律,指导临床辨证论治.方法:应用血管性痴呆中医临床证候调查量表、血管性痴呆辨证量表(SDSVD),对10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进行中医辨证.结果:血管性痴呆患者以80~89岁年龄组比例最大,占50%;病程≥5年患者占68%,平均病程8.01年;肾精亏虚证占49%,痰浊阻窍证占18%,瘀血阻络证占17%.结论:肾精亏虚证、痰浊阻窍证、瘀血阻络证位居血管性痴呆前三位,是最常见的中医临床证型.
【总页数】3页(P563-565)
【作者】陈勇毅;王翰
【作者单位】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浙江,杭州,310012;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浙江,杭州,31001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急性冠脉综合征中医临床证型观察研究与治疗 [J], 陈剑
2.27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体质类型和中医临床证型调查研究 [J], 向先玉;冉颖卓
3.脑梗死的中医临床证型研究 [J], 商发科
4.不同中医临床证型下行型鼻咽癌组织细胞核蛋白质差异表达的初步研究 [J], 何
迎春;刘宇勤;廖端芳;戴娜;何兰;范婧莹;田道法
5.高脂血症的中医临床证型分布及辨证规律研究 [J], 朱雯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血管性痴呆的病因、临床表现和诊断

2024血管性痴呆的病因、临床表现和诊断

2024血管性痴呆的病因、临床表现和诊断血管性痴呆是指以脑血管病或脑血流受损为主因的痴呆,属千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VCI)范畴,VCI综合征包括脑血管病或脑血流受损促成的所有认知障碍。

就患病率和发病率而言,血管性痴呆是第二常见的痴呆,仅次千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 AD)。

神经影像学极大提高了发现并诊断脑卒中和无症状脑血管病的能力,这两者均可损害认知。

但神经影像学检查也可检出无症状老年患者的脑血管性脑损伤,因此仅有脑血管性脑损伤并不足以诊断血管性痴呆。

必须根据临床特征以及脑成像发现的脑血管性脑损伤位置和严重程度,来临床判断脑血管病是否足以引起血管性痴呆。

与AD等晚年神经变性疾病类似,血管性神经病理改变在老年人中很常见,常伴有其他神经病理改变。

本文将总结成人血管性痴呆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评估和诊断。

定义血管性痴呆血管性痴呆是指以脑血管病或脑血流受损为主因或促成因素的痴呆。

血管性痴呆通常见千以下两种临床清况:临床确诊脑卒中后出现痴呆或脑成像发现痴呆患者有血管性脑损伤,但无脑卒中临床病史必须根据临床特征以及脑成像发现的脑血管性脑损伤位置和严重程度,来临床判断脑血管病是否足以引起血管性痴呆。

应认识到血管性痴呆是综合征,而非疾病。

可引起血管性脑损伤或功能障碍的心脑血管病都可能导致血管性痴呆,包括任何原因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如心原性栓塞、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脑小血管病)或出血性脑卒中。

沪另U出潜在心脑血管病后才算完成血管性痴呆的诊断,需要根据这些信息来制定未来血管性脑损伤的二级预防方案。

血管性认知障碍VCI是由美国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与脑卒中研究所-加拿大脑卒中网络VC I 协调标准的编写组和美国心脏协会提出是指“由血管因素引起或与之有关的认知障碍"。

VCI的概念涵盖痴呆,还涵盖轻型认知障碍,包括脑血管病所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

血管性痴呆的诊断及辨证论治

血管性痴呆的诊断及辨证论治

血管性痴呆的诊断及辨证论治摘要:通过分析、整理近年有关血管性痴呆的诊断及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文献,发现中医辨证治法充分体现了整体观念、虚实夹杂的中医特色,对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显著,对改善患者认知能力及生活能力,减轻家庭、社会负担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诊断;辨证论治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D)是脑卒中或长期慢性脑缺血引起的局部病灶或由广泛的脑循环障碍引发的脑功能认知区域发生低灌注,从而引发进行性认知功能衰退。

除病理性神经系统定位损伤的临床表现外,还伴有严重的异常精神行为和心理症状。

随着脑血管病发病率的逐步上升,VD已成为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中国VD的发病率达1.1% ~3.0%,约占痴呆总人数的50%。

属于痴呆的一种,中医“呆病”“痴呆”范畴,中医又称之为“中风后痴呆”。

相对于其他类型的痴呆,VD预后较好,是唯一可以预防并进行有效干预的痴呆类型,治疗前景广阔,因此,从多层次、多途径治疗VD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

现就血管性痴呆的诊断、中医辨证分型及论治进行综述。

1、中医对痴呆的相关认识“痴呆”作为中医学名词,首见于汉代《华佗神医秘传·华佗治痴呆神方》,认为由于情志刺激而引发。

明代张景岳首次提出“痴呆”病名。

《甲乙经》及《针灸大成》载有“呆痴”之名,《资生经》载有“痴证”病名,《医学正传》载有“愚痴”,《辨证录》载有“呆病”,《临证指南医案》载有“神呆”病名。

古代这些与“痴、呆、愚”字眼有关的病证与现代医学之痴呆病并不完全吻合。

同时,古代医籍中,也有一些没有被命名为“痴呆”的疾病,就其描述看,也应当属于今日“痴呆”,如呆证、健忘、语言颠倒等,部分癫证、狂证、郁证也有些涉及到痴呆病。

近代随着中医脑病学的发展,中医脑病学者对VD的认识也更加清晰,共同的认识是本病病性属于本虚标实,与痰、瘀、虚等病理因素密切相关。

2、诊断2.1西医诊断血管性痴呆的西医诊断标准:按照2002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草案)》要点如下: 1.临床很可能血管性痴呆(1)痴呆符合DSM-IV-R的诊断标准;(2)痴呆发生于卒中后3个月内,并持续6个月以上;或认知功能障碍突然加重、或波动、或呈阶梯样逐渐进展;(3)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支持;(4)支持血管性痴呆诊断:①存在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②认知功能损害的不均匀性(斑块状损害);③病程波动,有多次脑卒中史;④人格相对完整;⑤可呈现步态障碍、假性球麻痹等体征。

《血管性痴呆》PPT课件

《血管性痴呆》PPT课件

项目
突然起病 阶梯式恶化 波动性病程 夜间谵妄 人格相对保留 抑郁症状 躯体主诉
评分 项目
2 情感失控 1 高血压病史 2 卒中病史 1 动脉粥样硬化证据 1 局灶性神经症状 1 局灶性神经体征 1
评分
1 1 2 1 2 2
2024/10/1≥9 7分者为VD;≤4分为AD;5-6分之间可能为混合型24
2024/10/19
20
VD的诊断
DSM-Ⅳ标准(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1994)
---临床上最常用的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痴呆 阶梯性恶化与斑片状智能减退 局灶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 有导致痴呆的脑血管障碍的病史及诊疗所见
2024/10/19
21
VD的诊断
NINDS-AIREN标准(Neurology,1993;43:250)
2024/10/19
11
VD的发病机制
缺血和缺氧性低灌注
大脑皮层中参与认知功能的重要部位 以及对缺血和缺氧较敏感的脑组织由 于高血压和小动脉硬化所致的小血管 病变,长期处于缺血性低灌注状态, 使该部位的神经元发生迟发性坏死, 逐渐出现认知功能障碍。
2024/10/19
12
VD的发病机制
皮质下白质病变
载脂蛋白E(ApoE)
Wehr报道VD病人具有ε4等位基因者达 32.4%, 与AD相近 ,认为此基因可通过影响脂质代谢来 促使痴呆形成
2024/10/19
15
影响VD发生的病理生理学因素
梗塞灶的体积 梗塞灶的数量 梗塞灶的位置 白质损害 与缺血相关的其他因素
迟发性神经元死亡/ 不完全缺血性坏死 重要部位和远端神经的功能改变 萎缩(部位、程度) 合并其他病变

血管性痴呆

血管性痴呆

NINDS/AIREN 1993年制订的血 管性痴呆诊断标准
功能性影像学检查方法:SPECT、PET
VaD病变功能影像学特点(SPECT、PET)
❖ 多呈不对称性多发性脑血流减低或缺损 ❖ 可涉及到两侧大脑半球灰质、白质及基底节 ❖ 范围一般大于CT、 MRI所示范围
SPECT显示范围大于CT、MRI所示范围
SPECT 示VaD
SPECT 示AD
VaD为不对称性多发性脑血流减少或缺损,AD为对称性改变
VaD的流行病学
患病率
• 是在AD之后的第二位常见的痴呆类型 • 1980-2011年中国社区55岁以上人群中VaD患病率、发病率和死
亡率的合并值分别为0.8%、0.27/100人·年和14.6/100人·年 • 期间VaD的患病率缓慢上升,中间略有波动 • 患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升高 • 北方高于南方 • 城市高于农村 • 男性略高于女性 • 文盲高于小学和初中以上者
老龄
VaD的危险因素
血管性因素
• 高血压 • 高血脂 • 心脏病 • 糖尿病 • 普遍性动脉硬化 • 吸烟 • 卒中和TIA史 • 房颤
其他因素
遗传 抗磷脂抗体 酗酒
遗传因素
ApoE
Notch3
影响神经发育 和脂质代谢
Vascular dementia
基因突变使Notch 信号通路中断
加重脑损伤
临床很可能VaD
2. 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临床检查有局灶性神经系统症 状和体征,如偏瘫、中枢性面瘫、感觉障碍、偏盲、语 言障碍等,符合CT、MRI上相应病灶,可有/无卒中史
影像学表现:多个腔隙性脑梗死或者大梗死灶或重 要功能部位的梗死(如丘脑、基底前脑)或广泛的脑室 周围白质损害

《血管性痴呆》课件

《血管性痴呆》课件
定期评估与调整
对患者进行定期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康复计划,确保康复训练 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谢谢聆听
心理调适
保持良好的心态,减轻压力和 焦虑,促进身心健康。
避免长时间静坐
减少长时间静坐的行为,适当 起身活动,有助于改善血液循
环。
定期筛查与早发现
01
定期进行认知功能评估
通过简单的认知测试和评估工具,及早发现认知障碍的 迹象。
02
及时就医
如有疑虑或发现认知障碍的迹象,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 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04
03
01
康复治疗
物理疗法
如针灸、按摩等,改善 患者的肢体功能。
语言疗法
针对患者的语言障碍, 进行专业的语言训练。
社交互动
鼓励患者多参与社交活 动,提高其社交能力。
生活技能训练
帮助患者提高日常生活 能力,如穿衣、进食、 洗漱等。
03 血管性痴呆的预防
控制危险因素
A
高血压
保持血压在正常范围内,减少因高血压引起的 脑血管病变。
提供社会福利支持
政府和社会组织应提供相 关的社会福利支持,如医 疗保险、长期护理保险等 ,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专业护理与康复训练
寻求专业护理服务
患者应寻求专业的护理服务,如康复医院、护理院等专业机构, 接受全面的护理和康复训练。
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包括认知训练、生 活技能训练、心理辅导等。
改善认知功能的药物
如胆碱酯酶抑制剂,用 于缓解轻中度血管性痴 呆患者的认知障碍。
非药物治疗
健康生活方式
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认知训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误诊为痴呆的常见精神病
• 抑郁症 • 某些精神分裂症 • 反应性精神病
谵妄与痴呆
• 谵妄(delirium):是一种急性意识错乱 状态,常伴发于感染、发热、代谢障碍 或神经系统疾病。特征是注意力不集中 或受损,起病突然,持续时间短,记忆 障碍主要由于注意力不集中,思维不连 贯和语无伦次,幻觉和睡眠周期紊乱, 脑电图不正常。意识水平有明显波动 (昼轻夜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美国精神病协会
世界卫生组织
(APA,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WHO,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 国际疾病分类(ICD)
DSM Ⅳ (1994) ICD-10 (1992)
痴呆诊断标准
美国精神病协会
血管性痴呆 (Vascular dementia,VD)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神经科 陈道文
痴呆的概念
人的正常精神活动按心理学概 念可分为
• 认知 • 情感 • 意志行为
认知
• 由感知觉、思维、注意和记忆活动 所组成,是精神活动中最复杂的过 程。
智能
• 智能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精神活动的功能, 是对既往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运用,用 以解决新问题、形成新概念的能力,可 表现为理解力、计算力、分析能力、创 造能力等。智能水平一般与年龄、文化 程度、职业、职位有关。
痴呆的诊断标准(DSM-IV )
• 1、认知功能障碍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 (1)记忆力障碍(包括短期和长期记忆力 障碍)
– (2)至少有下列认知障碍之一:①失语② 失用③失认④执行管理功能障碍
• 2、上述两类认知功能障碍明显干扰了职 业和社交活动,或与个人以往相比明显 减退
痴呆的诊断标准(DSM-IV )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
• 目前认为MCI是介于正常老化和痴呆之 间的一种临床状态,处于这种状态的个 体存在超出其年龄所允许的记忆障碍, 但仍能维持功能完好,达不到痴呆的诊 断标准。
Peterson
痴呆流行病学及病因
痴呆流行病学
• 痴呆的发病率已迅速增长到近于流行和 泛滥。随年龄增长,痴呆的患病率明显 增高。
痴呆的诊断标准(ICD-10)
– ②记忆之外的其他认知能力减退:其 特征是判断与思维,如计划与组织能 力,以及对信息的一般处理能力减退。 应确定自以往较高操作能力的退步。
痴呆的诊断标准(ICD-10)
• 2、G2应有一般足够长的时期明确表现出G1 的症状,且能了解周围环境(即不存在意识模 糊)。如果叠加有谵妄发作、痴呆的诊断应延 迟做出。
痴呆的定义
• 特征 获得性:区别于“精神发育迟滞” 持续性:区别于“谵妄”
假性痴呆
• Ganser于1898年描写了Ganser综合征 , Wernicke1901年提出假性痴呆概念。
• 特点:在强烈的精神创伤后产生,发病 较急,有特殊的非常明显的痴呆临床表 现,但明显不同于真正的痴呆;是一种 功能性疾病,预后较好,可完全恢复正 常状态,常见于癔症及反应性精神障碍。
• 3、不只是发生在谵妄的病程之中 • 4、上述损害不能用其他的精神及情感性
疾病(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来解 释
痴呆的临床诊断
痴呆的诊断
• 明确是否是痴呆 • 明确引起痴呆的病因 • 痴呆的严重程度
痴呆的诊断依据
• 病史 • 查体及精神检查 • 神经心理学测验 • 实验室检查 (1)腰椎穿刺,血液生化检验。 (2)脑电图,脑地形图,P300。 (3)头颅MRI或CT,SPECT,PET。
病因
例数
阿尔茨海默
795(63%)
阿尔茨海默合并其他病因 949(75%)
多梗塞性痴呆
83(7%)
帕金森病性痴呆
50(4%)
其他原因
97(8%)
不明原因
83(7%)
痴呆的病因
• 变性疾病 • 血管性 • 外伤 • 感染 • 中毒 • 占位性疾病 • 代谢/内分泌 • 其他原因
痴呆的诊断标准
痴呆诊断标准
健忘和遗忘
• 健忘(forgetful):是启动回忆困难,一 时想不起来,但可通过有效的暗示使回 忆得到改善。
• 遗忘(amnesia):是记忆过程受损,新 信息并未进入信息库,暗示不能改善回 忆。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
• MCI的定义 – 反映一组有记忆障碍主诉和客观认知 损伤证据,但又不能诊断为痴呆的临 床状态。 Peterson RC. Arch Neurol.2001
• 国内痴呆的患病率3.7%~7.8% • 在西方是公认的老年人第四位常见死因
Minnesota Rochester
(1960~1984)
年龄
发病率
65~74
304.9/10 万 人 年
75~84
1530.9/10 万 人 年
85 以上 总计
2922.9/10 万 人 年 122/10 万人年
Kokmen ( 1262例痴呆)
• 3、G3存在情绪控制或动机的减退,或有社交 行为改变,至少表现出下列之一:(1)情绪 易变;(2)易激惹;(3)淡漠;(4)社交 行为粗鲁。

痴呆的诊断标准(ICD-10)
• 4、G4为确定临床诊断,标准G1的症状 需至少存在6个月;如果从明显发病算起, 时间尚不足6个月,则诊断只能是暂时的。
世界卫生组织
(APA,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WHO,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 国际疾病分类(ICD)
DSM Ⅳ (1994) ICD-10 (1992)
痴呆的诊断标准(ICD-10)
• 1、G1具有下列各条证据之一者 – ①记忆减退:最明显的是学习新信息 的能力受损,较严重的病例对既往学 过的东西的回忆也会受损。这种损害 累及言语和非言语性资料。
智能障碍分类
• 精神发育迟滞:是指先天或围生期或在 生长发育成熟以前(18岁以前),大脑 的发育由于各种致病因素,如遗传、感 染、中毒、头部外伤、内分泌异常或缺 氧等因素,使大脑发育不良或受阻碍, 智能发育停留在一定阶段。
• 痴呆
痴呆的定义
• 痴呆是一种以认知功能缺损为核心症状 的获得性临床综合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