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环境对威尔第与普契尼歌剧创作之影响

合集下载

戏剧演出中的“真”与“假”

戏剧演出中的“真”与“假”

戏剧演出中的“真”与“假”内容摘要 戏剧演出是假定的艺术,假定性是所有艺术固有的本质。

但是,戏剧又不全是假的,因为它是对人的模仿。

我们常听到一台演出观众直呼“太假了”,这里的“假”就是对人的模仿的虚假。

在戏剧演出中,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如果没有清晰的概念,就不能创作出好的剧目,更不用说揭示更深层次的情感与主题。

关键词 假定性;外部情境;人物塑造排演莎士比亚的戏剧,我们不可能让舞台上的时空穿越到欧洲的伊丽莎白时代,也不可能真的盖一座宫殿,更不可能让演员“成为”剧本中虚构的人物,我们无法做到绝对的真实,但也不能说我们所排演的内容是虚假的。

在舞台演出中,台上的时间、地点和人物都是剧本中假定的情境。

戏剧艺术本身就是假定的艺术,因此,我们不得不谈到戏剧艺术的“假定性”。

1 戏剧艺术的本质是假定的。

“假定性”在俄文中原词的意思是“谈妥”、“约定”,《中国大百科全书》将它通译为“假定性。

”在这一条目中,还有这样一段说明:“艺术形象绝不是生活自然形态的机械复制,艺术并不要求把它的作品当成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说,假定性乃是所有艺术固有的本质。

”谭佩生先生进一步解释了舞台假定性:“‘假定性’的含义在于对生活的自然形态进行变形与改造,使形象与它的自然形态不相符。

”生活的自然形态指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事物,在对客观事物进行艺术发挥之前,我们必须与观众达成“契约”。

如果我们让观众相信舞台上一切客观事物都是真实存在的,一旦在演出中某位演员因为忘记携带道具,手上空空,突然开始了“无实物表演”,或者舞台布景倒塌,那么观众就很明白了:演员表演失误,演出失败了。

假设舞台上的演员双手捧着一颗红色的苹果,如果我们能让观众相信,演员手中的红苹果是一颗心脏,那么当这个苹果掉到地上摔烂时,观众就会理解为“一颗心碎了”,而不仅仅是“一个苹果被摔烂了”。

苹果是真的,心脏是假的,观众是相信的,这其中有着微妙的平衡。

舞台的幻觉过于真实,也会导致意外的发生。

威尔第、普契尼及其歌剧作品异同之比较

威尔第、普契尼及其歌剧作品异同之比较

南京理工大学《西洋歌剧名作赏析》选修课结课论文威尔第、普契尼及其歌剧作品异同之比较班级:10042203姓名:***学号:**********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2011-12-10威尔第、普契尼及其歌剧作品异同之比较世界歌剧的历史,是从意大利开始谱写的,歌剧于1600年左右在佛罗伦萨诞生以来,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历史,经过几代作曲家创作、积淀,终于在威尔第、普契尼的创作中达到了又一个顶峰。

不可避免地,全世界的歌剧发展几乎都是在意大利歌剧的影响下进行的。

威尔第与普契尼的歌剧创作有着极其相近的共同点,他们都十分敏感、十分准确地观察、审视着他们身边的社会情况,用符合社会心理的思想指导歌剧创作;因此所创作出的作品风格迥异。

但是,他们之间又具有显而易见的差异,两位作曲家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生经历、个人审美观的不同,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思想和艺术创作,影响了他们对人、对社会的认识方式和程度,反映在他们的作品中,因而使得他们作品的社会价值有所区别。

虽然他们的歌剧都是十分重要的音乐文献,但如果我们把他们的歌剧与他们的社会、思想联系起来,再把他们之间由于所处的环境差异而导致作品的不同来进行比较研究,我们就可以更准确地学习研究两位作曲家的作品,进而更好地诠释两人的作品。

一、作品整体风格方面刚刚已经提到,两人作品间有着明显的差异,我以为这种差异具体表现在“威尔第的歌剧中那种胸怀宽广的气度,包含着对祖国对家庭的爱,普契尼的歌剧则更多地描写人间感情;威尔第的歌剧更具有戏剧性,普契尼的歌剧则具有抒情性;威尔第的歌剧创作风格为浪漫主义,而普契尼的歌剧创作风格则属真实主义。

”浪漫主义是继古典主义之后风靡世界的一种文艺思潮,其特点是理想性强,感情炙烈,喜欢描写和赞美自然,艺术手法夸张。

而真实主义的思潮还在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进行激烈斗争的年代里就开始萌动了,直到19世纪30年代以后,真实主义才兴旺发达起来,并逐渐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文艺思潮,认为“优秀的创作有如一面照路的镜子,既映出美丽的蓝天,也照出路上的泥塘。

17世纪到20世纪西方歌剧的发展

17世纪到20世纪西方歌剧的发展

引言在17世纪到20世纪,西方歌剧经历了多个时期的发展,从最初的意大利歌剧到后来的德国和法国歌剧,不断演变和丰富。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历史、文化和音乐等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一主题,以期对西方歌剧的发展有一个全面的理解。

一、17世纪:意大利歌剧的诞生和发展1. 奠基:意大利歌剧的诞生17世纪初,意大利的新威尼斯剧院为歌剧提供了舞台,莫札特的《多妮朵利嘉儿》等作品拉开了歌剧创作的序幕。

意大利歌剧以激情、表演和旋律为特点,为后世歌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发展:巴洛克时期的意大利歌剧在巴洛克时期,意大利歌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著名作曲家普契尼的《里戈莱托》等作品在此时期涌现,对歌剧的形式和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时期的歌剧注重音乐和舞台效果的结合,呈现出极致的艺术表现力。

二、18世纪:法国和德国歌剧的崛起1. 法国歌剧的独特魅力18世纪,法国歌剧开始崭露头角,以其优雅的舞台设计和丰富的剧情著称。

作曲家朗基耶等人的作品,使法国歌剧逐渐成为欧洲歌剧界的一颗耀眼明珠。

2. 德国歌剧的探索与创新与法国歌剧相比,德国歌剧在18世纪进行了更为深刻的探索与创新。

莫扎特和韦伯等作曲家的作品,为德国歌剧注入了更多的戏剧性和音乐性,将歌剧推向了新的高度。

三、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歌剧繁荣1. 情感表达的浪漫主义歌剧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歌剧充满了浓郁的情感和戏剧性,作曲家梅耶贝尔等人的作品,将歌剧的音乐和剧情进一步结合,呈现出更为细腻和深刻的艺术表现。

2. 意大利歌剧的复兴:威尔第和普契尼在19世纪,意大利歌剧经历了一次复兴,威尔第的《茶花女》和普契尼的《图兰朵》等作品,使意大利歌剧再次在国际舞台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其悠扬的旋律和深刻的戏剧性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

四、20世纪:现代主义的歌剧创作1. 探索新领域:20世纪现代主义歌剧20世纪,现代主义歌剧开始在欧洲和美国等地兴起。

其作品的题材更加多元化,音乐风格更加大胆前卫,对传统歌剧形式进行了颠覆和重新诠释。

威尔第与普契尼女高音咏叹调演唱特色之比较

威尔第与普契尼女高音咏叹调演唱特色之比较
唱者 提 出相应 的 歌唱 要求 。威 尔 第与 普契 尼 也不 例外 ,其歌 剧 中 要唱 在 呼吸 上 ,吸气 的力量 始 终存 在 。最 后一 段 是全 曲的高潮 , 女高 音咏 叹调 艺 术风 格 的差异 性 决定 了它 们 演唱 特 点 的不 同, 也 在 结 尾 的 构 成 了情感 的发 泄 处 ,将莱 奥诺 拉 的所 有情 感淋 漓 b上 成 就 了其 各 自的演 唱特 色 。所 以,在 演 唱两 位作 曲家 的作 品时 , 尽 致 地 流 露 了 出来 。演 唱 时 要注 意 “ i ”上 的 重音 记 号 ,音 符 Zo 演 唱 者不 仅要 具有 相 应 的嗓音 条 件和 声音 技 术 ,还要 具 备 艺术 的 定 要 站稳 ,唱 前做 好 充 分 的吸 气 准备 ,在 站 住4 b上 拍之 后 强 综 合 素养 ,钻 研剖 析 每一 部作 品 ,抓 住人 物 的灵 魂 ,把握 音 乐 的 收 ,使整 首乐 曲得 到强 烈 的戏剧 效果 。 精髓。 《 艺术 , 为 爱情 》选 自普 契 尼 歌 剧 《 斯 卡 》 第 二 幕 。 为 托
讨 ,希 望能给演唱者一些有益的提示。
关键 词 :威 尔第 ;普契尼 ;女 高音咏叹调 ;演唱特 色
威 尔 第 (i s p e e d ,1 1— 9 1 与 普 契 尼 (i c m 主人 公处 于 极度 矛 盾 、悲痛 万 分 的情 形之 下 , 同是表 达女 主人 公 G u e p V r i 8 3 1 O ) Gao o P c i i 8 8 1 2 ) l 世 纪 意大 利 歌剧 创 作 的杰 出代 表 , 他 的爱 情遭 受 挫折 、心情 极度 痛 苦 时对 神 的诉 说与 祈求 。但 威尔 第 u c n ,1 5 — 9 4 是 9 们 不 仅继 承 了意 大利 歌剧 创作 的 优 良传统 ,而且 形成 了 自己独特 和普 契尼 的表现 手 法却 存 在差 异 ,因 此对 演 唱 的处理 也就 有所 不 的创 作风 格 ,留 下 了许 多 传世 的 不朽 佳作 ,对西 方歌 剧 的 发展 具 同 。 有 重要 而深 远 的影响 。 《 宁 ,安 宁 》选 自威 尔 第 的歌 剧 《 安 命运 的力量 》 中第 四幕 同为 意大 利歌 剧作 家 ,在 歌 剧创 作上 ,威尔 第 与普 契尼 既 有 莱奥 诺拉 的一段 咏 叹调 ,这是 一 首极 具戏 剧性 的女高 音咏 叹调 。 相 似 的地 方 ,也有 许 多不 同之 处 。威 尔第 的歌剧 题材 广 泛 ,历 史 女主 人 公莱 奥诺 拉 美丽 善 良,追求 美 好 的爱情 ,却 由于 “ 命运 的 剧 、爱情 剧 、改编 剧 等无 所 不包 ,如 《 布 科 》 、 《 依达 》 、 纳 阿 力量 ” , 不仅 与爱 人 劳 燕 分 飞 ,还 被 家 人 视 作 杀父 仇 人 。这 首 《 花 女 》 、 《 赛 罗 》等 ;而 普 契 尼 的 歌 剧 题 材 则 相 对 较 单 咏 叹调 是在 她最 困难 的时 候 ,祈求 上 帝赐 予和 平 时演 唱 的 。在 演 茶 奥 多 以爱情 题材 为 主 ,如 《 蝶夫 人 》 、 《 斯 卡 》、 《 兰 唱时 不仅 要 表现 出她 内心 的极 度痛 苦 ,而 且祈 求 的情 绪一 直要 贯 蝴 托 图 朵 》 等 。威尔 第 是浪 漫主 义歌 剧 的杰 出代 表 ,其 音 乐充 满激 情 , 穿在 整个 乐 曲之 中 。乐 曲一 开始 两 个 “ a e p c ”很 重 要 ,f音要 进 气 势 恢弘 豪迈 ,戏剧 性极 强 ;而 在普 契尼 的歌剧 中,浪 漫主 义 与 头腔 , 重音 在 “ a p ”上 ,一 定 要 唱得 一 步 到位 。低音 其 音乐 亲 切 优 美 ,并 略 带 伤 感 , 极 具 抒情 腔 ,但 声 音 的位 置 要 做到 统 一 。第 一 个 “ i ”要 比 同一 小节 第 do 性 。 因此 ,尽 管 二 者 都 是旋 律 大 师 ,但 创 作 手 法 上 却 有 较 大 差 二个 “ i ”唱得 强些 ,第二 个 “ a e m o d o do p c i i ”要 唱得 更加 深 异 ,对 演 唱 的要求 也 就各 不相 同。本 文试 就 威尔 第 与普 契尼 歌 剧 切 ,表现 出深 切 的恳求 : 中具 有代 表性 的 女高 音咏 叹调 的 演唱 差异 作 初步 探讨 ,对 于演 唱

意大利三大歌剧作曲家

意大利三大歌剧作曲家

后人评价

罗西尼以创作喜歌剧而名垂青史,其喜歌剧既有反映贫民
生活的内容,又有对贵族浮华百态的描绘,内容生动、明快,
人物的刻划个性鲜明,戏剧情节十分紧凑,还有完全恰到好处
的管弦乐配器,始终保持着艺术的青春。而他正歌剧的音乐却
是宏伟而壮丽的,他的《奥赛罗》虽略逊于威尔第的同名杰作,
但仍有欣赏的价值。晚年写的两首宗教乐曲都是光辉之作,其
目录
1、生平简介 2、创作特点 3、社会贡献 4、后人评价 5、主要作品及介绍
生平简介
朱塞佩·威尔第意大利歌剧作曲家。生于意大 利北部布塞托附近的一个小酒馆经营者家庭, 13岁开始学音乐。18岁考米兰音乐院失败后 留在米兰向斯卡拉歌剧院的音乐家学习。威 尔第共写了28部歌剧,7首合唱作品,凭着其 杰出的才华和勤奋的写作逐渐在歌剧乐坛奠 定了无人可与之匹敌的地位。威尔第的歌剧 创作活动,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 40年代前后,成名期。第二时期,50年代, 创作的高峰时期,写了《弄臣》(1851)、 《游吟诗人》(1853)、《茶花女》(1853)、 《假面舞会》(1859)等七部歌剧,奠定了 歌剧大师的地位。第三时期,60年代至威尔 第去世。
社会贡献
生活描写的生动性,人物性格刻画的鲜明性,戏 剧情节发展的紧张性,旋律丰富,节奏敏捷,使罗西 尼的歌剧充满了活力。罗西尼的优秀创作使传统的意 大利正歌剧和喜歌剧重获新生。他在喜歌剧中掺入了 正歌剧的因素,又在正歌剧中加进喜歌剧的生活气息。 他的这些改革在当时令人耳目一新,对后世的歌剧创 作产生了影响。
目录
1、生平简介 2、创作特点 3、社会贡献 4、后人评价 5、主要作品及介绍
生平简介

罗西尼生于意大利的佩萨罗,
成长在一个音乐家庭里,自1806年起

浅谈咏叹调《火焰在燃烧》

浅谈咏叹调《火焰在燃烧》

浅谈咏叹调《火焰在燃烧》一、朱塞佩·威尔第的简介与创作特征1.1 朱塞佩·威尔第的简介说起19世纪的意大利音乐史,不得不提起威尔第,他是19世纪意大利歌剧杰出代表。

他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是意大利歌剧界的霸主,也是意大利的歌剧之王。

威尔第1813年出生于意大利北部布塞托的隆孔雷,他的父亲是一个小旅馆的老板,他13岁起开始学习音乐,1832年的时候,他报考米兰音乐学院,但未被录取。

后来他留在米兰和斯卡拉歌剧院的音乐家(拉维尼亚)学习。

1842年因歌剧《那布科》的成就,使他一跃成为了意大利一流的作曲家。

当时的意大利正处于摆脱奥地利的统治革命浪潮中。

他以自己创作的作品《伦巴底人》、《厄尔南尼》、《列尼亚诺战役》等革命歌曲鼓舞当时人们的士气,让人们起来斗争,所以他又有“意大利革命的音乐大师”之称。

1842年取得空前的胜利以后,他紧接着开始不断的创作,1847年的《马克白》是他创作风格的转换点,是音乐真正触碰他内心深处的表现。

因《那布科》的成就,使他进入了人生的高峰期,其最着名的歌剧《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假面舞会》等七部歌剧,奠定了他在意大利歌剧界的地位,他把意大利歌剧推向新的的历史舞台,为世界歌剧艺术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使他成为了意大利歌剧界的霸主,这些歌剧至今为止仍是世界各地各大剧院经常上演的作品。

,奠威尔第的事业是步步高升,但是人生总是会有不如意,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美满的,他1836年与巴霍兹女儿结婚,结婚后不久两个孩子就不幸夭折,妻子也在1840年去世,这给年轻的威尔第打击很大。

1.2朱塞佩·威尔第创作特征威尔第在其创作手法、观念与审美都有独具一格的特色,他的作品风格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与本土音乐和民族情感相连,他的作品既有爱国类的革命题材,又有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情感生活,既有揭露人世间的丑恶,也会同情那些无权无势的弱者,不但有生有色的描绘世俗人情,也会毫不留情的揭露世间悲剧,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顽强的生命力。

.普契尼歌剧现实主义表现特征与历史贡献

.普契尼歌剧现实主义表现特征与历史贡献

.普契尼歌剧现实主义表现特征与历史贡献
普契尼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意大利歌剧作曲家,他的作品以其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绘和对人类情感的深刻表达而闻名。

普契尼的歌剧归属于现实主义流派,并具有以下几个表现特征:
1. 人物形象的真实性:普契尼的歌剧中的人物形象常常是普通人,他们经历着现实生活的各种挣扎和冲突。

普契尼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展现了普通人的复杂内心世界,使观众能够与他们产生共鸣。

2. 剧情的真实性:普契尼的剧情通常围绕着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展开,如贫富分化、政治腐败、残酷的社会现实等。

他通过描绘这些问题,展现了人类社会的黑暗面和不公正现象。

3. 音乐表达的真实性:普契尼的音乐常常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通过音乐表达了人物内心的痛苦、欢乐和挣扎。

他擅长运用激情澎湃的旋律和强烈的动态变化来表达人物的情感状态。

普契尼的歌剧对于现实主义歌剧的发展和演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作品打破了以往歌剧中对英雄和贵族的崇拜,转而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

普契尼的现实主义观念对后来的歌剧作曲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威尔第、摩洛内、布里顿等,他们在作品中也继承了普契尼的现实主义表现特征,进一步拓展和丰富了现实主
义歌剧的艺术形式。

对威尔第与普契尼歌剧咏叹调的演唱分析——以《沸腾激动的心灵》和《请让她相信》为例

对威尔第与普契尼歌剧咏叹调的演唱分析——以《沸腾激动的心灵》和《请让她相信》为例

对威尔第与普契尼歌剧咏叹调的演唱分析——以《沸腾激动的心灵》和《请让她相信》为例摘要19世纪也被誉为是“浪漫主义时期”,这一时期的欧洲社会动荡不安,而歌剧的发源地——意大利也经受了战火的考验。

进入19世纪后,意大利就经历了被拿破仑统一,但之后拿破仑战败又再次走向了分裂。

直到1870年意大利才宣告完全统一。

就是在这样风雨飘摇的时代,歌剧依然在炮火中继续前行从未止步。

这一时期的意大利涌现出众多歌剧作曲家,而威尔第和普契尼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曲家。

由于二人出生的年代不同,所以经历也大不相同。

威尔第受意大利复兴运动的影响,所以创作了许多著名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歌剧作品,如:歌剧《纳布科》;而普契尼的一生跨越了两个世纪,他见证了19世纪的结束和20世纪的开始,所以他的歌剧独具一格。

他们二人还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享誉世界的名作。

如:威尔第创作的歌剧《茶花女》、歌剧《弄臣》和歌剧《奥赛罗》等;普契尼创作的歌剧《波西米亚人》、歌剧《蝴蝶夫人》和歌剧《西部女郎》等。

本文将通过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中男高音唱段《沸腾激动的心灵》和普契尼的歌剧《西部女郎》中男高音唱段《请让她相信》为例,对两位作曲家歌剧中的男高音咏叹调进行比较分析研究。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浪漫主义时期歌剧的发展与演变、比较《沸腾激动的心灵》和《请让她相信》这两首歌剧咏叹调的异同之处、歌剧咏叹调《沸腾激动的心灵》和《请让她相信》的演唱分析。

根据这三点展开深入研究,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理论层面的知识运用的实际演唱中,对今后的学习者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歌剧、咏叹调、威尔第、普契尼、男高音、演唱分析AN ANALYSIS OF VERDI AND PUCCINI'S ARIA ——TAKE"BOILING EXCITED MIND"AND"PLEASE LET HER BELIEVE"FOR EXAMPLEABSTRACTThe19th century is known as"romantic period",during which European Society was turbulent,and Italy,the birthplace of opera,also experienced the test of war. Since the19th century,Italy had been unified by Napoleon,but after Napoleon's defeat,it was divided once again.It was not until1870that Italy was proclaimed complete unity.It is in such a stormy era that opera has never stopped moving forward in the fire.Many opera composers emerged in Italy during the period,among whom Verdi and Puccini are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and influential ones.Because they were born in different times,their experiences were also different.Influenced by the Italian Renaissance movement,Verdi creates many famous patriotic and heroic opera works, such as the Opera Nabuco.Puccini's life spanned two centuries.He witnessed the end of the19th century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20th century,which is why his opera composing was unique.They both created many well-known and world-renowned masterpieces.For example,Verdi created Opera La Traviata,Jester and Othello while Puccini did Opera Bohemians,Madame Butterfly and La fanciulla del Westas.Taking Verdi's opera La Traviata as an example,and Puccini's opera La fanciulla del Westas as examples,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enor Aria in the operas of two composers.This paper covers three parts: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opera in the romantic period,the comparison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Opera Aria"Boiling excited heart"and"Please let her believe",the singing analysis of the two Opera Aria.According to these three points, the author will carry out in-depth research and analysis,combin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and applying theoretical level of knowledge in the actual singing,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role for future learners.KEY WORDS:Opera,Aria,Verdi,Puccin,Tenor,Singing analysis中文摘要 (Ⅰ)ABSTRACT (Ⅱ)绪论 (1)一、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二、相关文献综述 (1)1浪漫主义时期歌剧的发展与演变 (2)1.1威尔第的歌剧创作历程 (2)1.2普契尼的歌剧创作历程 (4)2比较《沸腾激动的心灵》和《请让她相信》这两首歌剧咏叹调的异同之处..62.1这两首咏叹调作品是否有共性之处 (6)2.2这两首咏叹调作品的个性之处分别有哪些 (7)3歌剧咏叹调《沸腾激动的心灵》和《请让她相信》的演唱分析 (9)3.1《沸腾激动的心灵》的演唱分析 (9)3.1.1准确把握男主人公阿尔弗莱德 (9)3.1.2分析该作品的音乐风格及特点 (10)3.1.3《沸腾激动的心灵》中的声乐技术难点问题 (12)3.2《请让她相信》的演唱分析 (14)3.2.1准确把握男主人公约翰逊 (14)3.2.2分析该作品的音乐风格及特点 (14)3.2.3《请让她相信》中的声乐技术难点问题 (15)结论 (16)参考文献 (17)致谢 (20)一、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本文的研究目的有两点:其一,是通过深入研究威尔第与普契尼两位歌剧大师的歌剧咏叹调演唱风格和演唱特点等理论层面将其更好地运用到这两首咏叹调的演唱中;其二,是通过学习和研究,能够深刻理解、分析和比较两位共同生长在浪漫主义后期的歌剧大师在歌剧创作当中对于男高音角色的塑造和描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环境对威尔第与普契尼歌剧创作之影响世界歌剧的历史,是从意大利开始谱写的,歌剧于1600年左右在佛罗伦萨诞生以降,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历史,经过几代作曲家创作、积淀,终于在威尔第、普契尼的创作中达到了又一个顶峰。

全世界的歌剧发展几乎都是不可避免地在意大利歌剧的影响下进行的。

威尔第与普契尼的歌剧创作有着极其相近的共同点,他们都十分敏感、十分准确地观察透视着他们身边的社会情况,用符合社会心理的思想指导歌剧创作,但是,他们之间又具有显而易见的差异,当时社会形态的差异,并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思想和艺术创作,影响了他们对人、对社会的认识方式和程度,反映在他们的作品中,因而使得他们作品的社会价值就有所区别。

虽然他们的歌剧都是十分重要的音乐文献,但是如果我们把他们的歌剧与他们的社会、思想联系起来,又把他们之间由于所处的环境差异而导致作品的不同来进行比较研究,这对于我们更准确地学习研究两位作曲家的作品,进而更好地诠释两人的音乐,都将大有裨益。

一、社会环境对威尔第歌剧创作的影响威尔第于1813年出生在意大利一个普通的小村庄布塞托(Bussto),家境贫寒。

这个时代是意大利人民饱受外来统治,没有自由的年代。

从1494年法国查理八世进军意大利之后,法国等国家在意大利进行了长期的战争和占领,意大利人民处于近四个世纪的受压迫的痛苦之中。

他们反抗外来统治,争取自由解放的斗争逐渐高涨。

威尔第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里成长起来的,民族独立运动深刻地影响了他的思想和行动;他不仅是一个独立运动的支持者,并且是一个直接参加者,这种强烈的意识在他的歌剧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他的歌剧作品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影响,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展。

威尔第的成长过程里饱尝艰辛。

1832年夏天,他曾请求考试进入米兰皇家音乐学院学习而被拒绝,他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他只能一面工作一面继续艰难地学习音乐,寄人篱下、生活拮据的情况使他逐渐形成了男子汉的信心和刚毅性格。

在民族解放运动中,他成长为坚定的民族运动战士,然而,新的共和国并没有摆脱专制统治,并没有使得意大利人得到真正的自由,这一切都助长了意大利人更加渴望自由、渴望民主的民族愿望,在威尔第的一生中,这种坚定不移的信念驱使他一步步走上歌剧大师的顶峰。

从表面现象看,政治的纷扰往往干扰艺术的发展,但实际上不可能阻碍艺术的发展进程,而往往在重大的历史变革时期,能够产生伟大的艺术家和伟大的作品。

经历了拿破仑帝国引起的欧洲战争之后,贝多芬开创了欧洲音乐的新风格,欧洲的音乐发展进入了一个繁荣的时期,已经开始显示出浪漫主义的特征。

在歌剧方面,“18世纪是意大利喜歌剧作曲家契马罗萨(Domenico Cimarosa,1749―1801)和帕西埃罗(Giovanni Paisiello,1740―1861)的全盛时期。

前者的歌剧《秘密婚礼》和后者的喜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这是罗西尼的同名歌剧问世之前最受欢迎的喜歌剧之一,是当时意大利乐坛的两颗明珠。

”意大利歌剧度过了这一段繁荣时期之后便日趋没落。

人们逐渐喜欢描写人情的、音乐华丽的的歌剧,罗西尼(Gioacchino Antonio Rossini,1792―1868)成了最受欢迎的音乐家。

他的歌剧以其独特的华丽抒情的风格风靡了整个欧洲,在他的两部歌剧《塔克雷迪》和《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取得惊人成就之后的十年,他一直致力于意大利歌剧的复兴和改革。

尽管他在37岁就停止了歌剧创作,然而他却以惊人的天才建立起一整套歌剧写作的模式。

比罗西尼稍后的唐尼采蒂(Gaetano Donizetti,1797―1848)、贝利尼(Vincenzo Bellini,1801―1935),以比他更加细腻、精巧、抒情的风格继往开来,在意大利歌剧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历史上最为迷人的时期,他们的努力促使了歌剧艺术的大发展,同时影响到了“美声”歌唱技术的大发展,在历史上称之为“美声唱法的全盛时期”。

威尔第就是在这个时期成长起来的,他一方面继承了罗西尼等人留下的歌剧传统,另一方面努力使自己所有的歌剧都充溢着独特的风格。

强大的“美声风格”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留下深刻的影响,并成为他一生创作的基本准则,即人声是歌剧中最重要的表现手法。

这也是意大利歌剧的主线。

与此同时,他也充分发挥乐队的作用,他写的歌剧中,管弦乐超越了仅仅为声乐伴奏的功能,使之具有戏剧性,同声乐旋律一起担负起表达各种情绪的任务,增强了旋律的力量以表现戏剧情景、渲染舞台形象。

但是,从整体来看,声乐仍然是他歌剧的最重要的部分,这一方面,威尔第与和他同时代的德国歌剧作家瓦格纳的区别比较明显。

他开始的几部歌剧作品带有前面提到的几位大师的风格痕迹。

例如第一部歌剧《奥柏托伯爵》无论从结构还是音乐的写作,都与罗西尼的风格十分接近。

威尔第的第一部引起巨大反响的歌剧是他的第三部歌剧《纳布科》。

这一年,威尔第连遭不幸,病魔夺去了妻子和两个孩子,意志消沉,“我的家庭毁了,而在这些痛苦中,我还不得不履行约定去写一部喜歌剧”,在这样一种情形下写出来的歌剧《一日之王》几乎注定是要失败的。

民族的危难、家庭的不幸、事业的失败,威尔第几乎失去了全部的信心。

偶尔的机会,斯卡拉歌剧院的经理给了他一个剧本,歌剧主人公对祖国在异族压迫下所发出的反抗之声,唤起了威尔第刚强的信念。

“飞吧,思想,乘着金色的翅膀”,威尔第心里涌动的不灭的音乐信念和民族解放的激情在歌剧中淋漓尽致地体现。

这部歌剧演出之时,让饱受奥地利统治压迫的意大利同胞发自内心地认同,并使他们压抑许久的情感得以释放,在观众间产生巨大的反响和共鸣。

据说当时听众从剧院出来狂热地上街游行,甚至肇事,当局不得已出动警察弹压。

我们找不到证据说明威尔第在《纳布科》一剧里挑起民族运动的狂热,不过从威尔第留下的信件中,确实可以看出威尔第的确关心这场民族解放运动,他从未把自己的音乐同他所处的社会分离开来。

歌剧从一个方面主张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和激化了意大利人民的民族主义情绪。

从此,全意大利人民对威尔第歌剧的期待除了情绪的宣泄以外,也酝酿着爱国民主运动的精神。

接下来创作的《十字军中的伦巴第人》、《福斯卡里父子》、《麦克白》等都是爱国主义主题的歌剧,威尔第借历史故事和政治事件宣扬他的爱国主义思想。

他像一个不知劳累的工匠,不停地工作,这也正好符合了公众对他的期待。

这一时期中,他的作品很多,但无一不透露出他心底深处的热情。

时代给予他不同于后世的人的不同机会,因为风起云涌的革命运动影响着欧洲的每个角落,任何事情都在这场大革命中受到深刻的影响,音乐必然也在其中。

在轰轰烈烈的民族独立解放的浪潮中,人们不可能还陶醉在罗西尼、贝利尼的爱情缠绵中,华丽和柔情已不合时宜,人们需要的是激情、自强和斗争的热情。

“我首先是一个意大利人!”“在这样的天空下,难道我能够写出《特里斯坦》那样的歌剧吗?”威尔第的歌剧能够给予人们的就是这样的精神。

“1850至1860年,是威尔第呼应法国浪漫主义思潮的创作时期,歌剧紧密结合戏剧、文学,也是威尔第作曲日臻成熟的时期。

”从他与当代文学作家、剧作家的通信中发现,威尔第的确精研了不少文学与戏剧作品,特别钟爱莎士比亚的戏剧,他深刻了解如何结合戏剧与文学、让音乐自由地发挥。

这十年的作品至今仍上演不辍:《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假面舞会》、《命运的力量》等。

稍一留心便可发现这些歌剧竟不约而同是“谋杀”、“死亡”、“复仇”等晦暗的主题,或许这仍与威尔第心系当时意大利到处发生的流血独立运动有关。

但是,更重要的是威尔第通过这些歌剧的创作,比较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的不同层面的人物,比如他描写在宫廷中强颜欢笑的弄臣,描写在灯红酒绿掩饰下的妓女的内心世界,揭示人性的真实的方面。

与前一阶段火一样的歌剧相比,更加深刻和细腻。

音乐的风格也逐步形成了有比较明显特点的威尔第式的语言。

自从1862年《命运的力量》后,表面上看,好像威尔第的主要兴趣不如以前那样全身心地投入创作歌剧,作品数量明显少,但每一部歌剧都是力作,像《阿伊达》、《奥赛罗》都是分量很重的歌剧,也有为愉悦自己而写的《福斯塔夫》(Fal-staff)。

他曾经是激烈的革命战士,也曾经当过议员,和全意大利人一样,曾经对国家充满希望,但是新的意大利王国并未能将他所希望的“复兴运动”的祟高理想付诸实现。

这或许也是威尔第创作热情削减的原因。

威尔第主要的创作精力都是在歌剧方面,他一生共创作了26部歌剧,一首《安魂曲》和几首宗教歌词的配乐、一个歌曲集、一首弦乐四重奏。

他沿着前人的路,在意大利传统的基础上稳步前进,从不激进地试验新的理论,他向着目标和技巧的洗练一步步挺进,“终于把意大利歌剧带到了空前绝后的尽善尽美的境地。

威尔第的艺术生涯实际上就是唐尼采蒂以后50年的意大利音乐史。

”二、社会环境对普契尼歌剧创作的影响与威尔第相比,普契尼的确幸运得多,他1858年出生在意大利的一个音乐世家,1880年考入米兰音乐学院就读。

这时候意大利领土的统一已经基本完成并已成为一个新兴的资产阶级国家。

民族解放斗争的英雄事业已经成为过去,人们开始了相对稳定平静的生活。

在这种安逸中,意大利的作家和观众不再像以往那样关心和热衷于以英雄主义和重大的社会事件为题材的作品。

人们更加注重作品本身,更加追求故事本身的情节和音乐的抒情因素。

在这种环境中,艺术往往是发现和体现现实,更深地挖掘人性深处的东西、描写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各个方面。

在歌剧创作方面,普契尼所处的时代相比威尔第的时代,更加丰富多彩,除了威尔第把意大利歌剧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为后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之外,各民族、各国家的音乐艺术繁荣也给普契尼以更多的借鉴吸收的可能性,表现手法也更加多样。

因此,虽然他的歌剧描述的范围不如威尔第的那样宏大壮丽,却往往能够更深刻,更感动人心,引起思考和好恶。

如果说威尔第的歌剧能够震撼人心的话,普契尼的歌剧则能够感化人心。

威尔第作品中的爱往往是比较博大的,有民族国家的爱,譬如前期的作品和中期的《唐?卡洛》、后期的《阿伊达》等等。

有家族、宫廷之间的情感,如《命运的力量》、《西蒙博克涅格拉》、《弄臣》、《爱尔南尼》等等,有男女之间的爱情,如《茶花女》、《奥赛罗》等等,描写得都十分深刻,也有描写父爱母爱的《弄臣》、《游吟诗人》等等。

应该说,威尔第歌剧所涉及到的人间的情感和斗争范围比较宽,层次也比较多。

“在普契尼的歌剧中,洋溢着不同于威尔第的清新风格,虽然没有威尔第歌剧那样大气磅礴、那样深刻,他的抒情性吸引了千千万万的听众,无论他们来自哪一个阶层,都感受到了普契尼歌剧所特有的真诚、自然和亲切。

”因为在普契尼的歌剧中描绘的人和事,往往就像发生在他们身边故事。

普契尼的作品虽然没有威尔第那么多,他一共创作了十二部歌剧,却几乎每一部都代表了他的水平,都是他充分构思之后的精心之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