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5_1914年英国海权特点分析

合集下载

一战多格尔沙洲海战:英德战列巡洋舰北海首次交锋

一战多格尔沙洲海战:英德战列巡洋舰北海首次交锋
大舰队的母港处于斯卡帕湾,这一港口控制了北海连接大洋的出入口,但地理位置却太过靠北,一旦敌人威胁不列颠的东海岸线,大舰队无法快速反应并赶到。海军部不止一次提议将大舰队母港向南移动,但都被杰里科拒绝了。他的理由是只有斯卡帕湾的反潜工事最为完备。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各国海军来讲,鱼雷的破坏力一直是个被反复研究的话题。由于缺乏实际的战例,并没有什么学说能够对鱼雷对舰队造成的威胁进行估量。德国海军十分重视鱼雷艇与潜艇的发展。英国的鱼雷驱逐舰的特点是舰炮口径相对大,但鱼雷管数量相对小,而德国的鱼雷艇设计正好相反。杰里科为了确切评估德国的鱼雷艇与潜艇威胁力,特地组织了一批相关专家,以数学模型的方式对每次发现或预估的鱼雷攻击破坏力进行分析评估。根据研究的结果,杰里科写成报告并上交给海军部。他预言,如果英国海军母港南移,那么就给德国潜艇提供了绝佳的袭击机会。事实上他的预言是正确的,因为德国海军本就打算在保持公海舰队“存在”牵制大舰队的同时,频繁展开潜艇袭击来消耗大舰队。
1914年,费希尔的心腹,皇家海军炮术专家,海军上将杰里科被任命为大舰队司令。时为海军部首席海务大臣的丘吉尔对杰里科曾有一段著名的评论,他称杰里科为“海军军官中唯一一位能够在一个下午的时间内输掉战争的人”。其实,这一评价对于杰里科来说是很不公平的,更何况在1914年临阵换帅,任命杰里科当大舰队司令的不是别人,正是丘吉尔本人。杰里科当时认为临阵换帅不利于舰队事务,建议海军部该迁他为舰队司令参谋长,但这一请求遭到了丘吉尔的拒绝。杰里科上任后,以他特有的认真,严谨,冷静及对待海军事务一丝不苟的学者个性重整海军。他是一个不喜欢让运气决定结果的人,他担任司令后立刻开始猛抓大舰队的炮击训练,迅速提高了大舰队的官兵的战斗素质。相比之下,英国海军的另一位重要领导者,海军上将贝蒂却不具备杰里科的这些品质。贝蒂在成为被丘吉尔称为“海上骑兵”的战列巡洋舰队的司令前经历了流星一般的升迁,成为了继纳尔逊后英国海军中最为年轻的海军上将。贝蒂得以迅速升迁的原因在于他在数次战斗中表现出的勇敢,以及他在伦敦的影响力,但是从治军功绩方面来讲,贝蒂并没有什么成绩,甚至从来没有在海军事务参谋部服务过,这是他与杰里科在履历上的最大区别。

马汉海权论

马汉海权论

一、海权的六项基本要素:(一)位置:最理想的位置是居中央位置的岛屿,靠近主要的贸易通道上,有良好的港口和海军基地。

例如英国以英吉利海峡和欧陆相隔,不仅有水为屏障,且距欧陆近,因此英国不须维持大陆军,而可集中国力发展海权,以优势的海军来封锁欧陆港口,并控制出入欧洲北部的航线。

与英国成强烈对比的是法国,他不仅要维持大陆军,而其海军也必须分驶大西洋与地中海,因此在海权竞争中,法国对英国自然居于劣势。

(二)地形:一国的海岸线是其边界的一部份,凡是一个国家其疆界易于与外界接触者,其人民便较容易向外发展,与外面世界相交往。

地形平坦、土地肥沃可能使人民安土重迁,不愿投身海洋,如法国;反之,则逼使人民不得不讨海维生,如荷兰、葡萄牙。

岛国、半岛国家受限于地形上的因素,若欲发奋图强,则必须重视海权的发展。

(三)国土之大小:马氏认为国土的大小必须与人口、资源及其他权力因素相配合。

一个国家人口的总数与海岸线总长度的比例,具极大重要性。

否则广大的领土可能反而成为弱点。

如面积太大,而人口与资源不成比例的国家,防守密度低,国家的危险性增高,假使又被河川或港口所割裂,则更是一大弱点。

以美国内战时的南方为例,以人口和资源的比例而言,其面积是太大了,尤其是有了太长的海岸线和太多的内陆水道,兵力易被分割而导致失败。

(四)人口数量:人口数量和素质对海权均为重要基础,海权国家不仅应有相当数量的从事航业人口,而其中直接参加海洋生活的人数更应站相当高度的比例。

国家的平时航海事业(包括航运和贸易)足以决定其海军在战争中的持久力。

英国即为典型例证,他不仅是航海国家,而且也是造船和贸易国家,拥有发展海权的必要人力与技术资源。

(五)国民性:国民对海上贸易的意愿及航海生产能力的心理因素亦极重要。

人人以向海洋寻求财富为荣,航海事业自然蓬勃。

海商与海军的结合,再加上殖民地的开拓,终使英国成为海权霸主。

(六)政府的政策:政府必须明智而坚毅,始能对海权作长期发展。

世界历史068大英帝国的兴衰

世界历史068大英帝国的兴衰

世界历史068大英帝国的兴衰英国位于欧洲西部的不列颠群岛上,由大不列颠、爱尔兰东北部及周围5500多个小岛组成,面积24.4万平方公里。

十六世纪至二十世纪初叶,英国对外侵略扩张成为近代最大的殖民国家,到1914年,其领地已达3350万平方公里,为英国本土的137倍,英国因此而号称日不落帝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英国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民族解放运动革命浪潮的冲击下,英国庞大的殖民帝国土崩瓦解。

英国的兴盛英国是最早跨入世界资本主义的国家之一,早在十四世纪,资本主义在英国就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十五世纪、十六世纪,英国开始海外殖民扩张,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在美洲新大陆,占领了大批的殖民地,大肆掠夺殖民地的财富。

一批批冒险商人、水手从海外带回数不清的财富,不列颠人逐渐完成了坚实的原始积累。

十八世纪下半叶,人类历史上的首次工业革命首先在不列颠发生了。

这个曾经是世界最蛮荒的岛屿之一的国度走到了世界发展的前列。

随着纺纱机的转动,蒸汽机的轰鸣,英国的工业开始腾飞了。

(点击了解世界历史039 | 英国的工业革命)到十九世纪初,英国工业不仅在欧洲,而且在全世界都获得了领先的地位,小小的英伦三岛成为震撼全球的世界工厂。

成为世界工厂的英国,需要更广阔的产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1850年,英国加工了全世界46.1%的棉花。

在原料方面,英国严重依赖国外市场。

1845年至1849年,毛纺织业原料进口的比重高达43%。

在1844年至1846年的进口总额中,生活资料和原料所占比重高达95%。

正是因为需要更广阔的市场和原料产地,英国扩大了在海外的殖民扩张。

拥有强大的海军是英国在海外建立庞大的殖民帝国的重要条件。

早在十五世纪和十六世纪,英国就开始了海外探险扩张活动,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宣布:大海和空气为人类共同享有,海洋不属于任何民族或个人。

1577年冬天,以贩卖奴隶起家的德雷克得到英国枢密院的默许,决心要打破西班牙对太平洋的独占,他航行到美洲后,继续西航,穿过麦哲伦海峡,并在没有设防的美洲西海岸夺取了大量金银,然后经太平洋、印度洋于1580年9月回到英国,完成了英国人的首次环球航行。

2017年国际政治考研真题

2017年国际政治考研真题

2017年国际政治考研真题北京大学国际政治政治学概论名词解释福利国家《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英格兰独立公投国际秩序核供应集团简答简述全民公决制度及其现代政治生活中的意义一国两制构想与实践的宪制意义就国际层面整体而言,冷战后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冲突为何层出不穷简述摩根索帝国主义政策三种典型手段极其内容论述民族国家概念在当今世界政治中的解释力如何从经济全球化角度分析近年来西方民族民粹主义缘何上升并举一列说明战后国际关系与新中国外交名词解释相互依存国际仲裁特别提款权超越遏制理论科索沃战争脱欧公投脱欧公投二十国集团二十国集团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简答简答2015年难民危机对当前欧洲政治的影响年难民危机对当前欧洲政治的影响种姓制度对印度当前民族社会结构的影响种姓制度对印度当前民族社会结构的影响你对亚洲安全观的理解你对亚洲安全观的理解菲律宾新总统杜特尔特为何调整“倚美抗中”的对外战略菲律宾新总统杜特尔特为何调整“倚美抗中”的对外战略论述论述简述现今中国外交的主要内容及形成背景与取得成果简述现今中国外交的主要内容及形成背景与取得成果有人说中国近年来在深化全球治理的过程中是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现,也有人说是以主导者的身份出现?你赞同哪种观点,论述原因。

身份出现?你赞同哪种观点,论述原因。

外交学院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史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933年国际经济会议年国际经济会议1954巴黎协定巴黎协定绥靖政策绥靖政策奥斯陆协定奥斯陆协定简答简答二战后苏联与东欧国家关系演变二战后苏联与东欧国家关系演变尼克松时期美国对外政策调整及特点尼克松时期美国对外政策调整及特点论述论述第三世界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斗争经验第三世界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斗争经验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发展的趋势及特征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发展的趋势及特征政治学综合政治学综合名词解释名词解释国家元首国家元首阶级分析法阶级分析法防御现实主义防御现实主义国际安全国际安全现实建构主义现实建构主义简答简答英国学派对人道主义干涉的看法英国学派对人道主义干涉的看法政治统治存在何种心理基础政治统治存在何种心理基础论述论述结合冷战后国际关系现实,评析软制衡理论结合冷战后国际关系现实,评析软制衡理论结合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论述经济间相互依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结合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论述经济间相互依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外交学外交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非战公约非战公约位次位次外交承认外交承认国际组织国际组织最佳谈判协议替代方案最佳谈判协议替代方案论述论述当代外交方式产生的背景条件动因当代外交方式产生的背景条件动因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制定内容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制定内容外交史外交史名词解释名词解释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中间地带理论中间地带理论戈尔巴乔夫访华戈尔巴乔夫访华论述论述简述义和团运动的演变简述义和团运动的演变试论十八大以来的外交创新试论十八大以来的外交创新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史国际关系史简答简答 简述克里米亚战争的经过简述克里米亚战争的经过简述第三次中东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简述第三次中东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简述两德统一2+4会议会议分析马克马洪线由来及其性质分析马克马洪线由来及其性质论述论述分析三个世界的划分及对发展中国家合作的意义分析三个世界的划分及对发展中国家合作的意义论述20世纪80年代的美苏关系年代的美苏关系论述1930-1940年美国孤立主义年美国孤立主义欢迎补充欢迎补充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史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名词解释珍珠港事件珍珠港事件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尼克松主义尼克松主义第二次柏林危机第二次柏林危机克什米尔问题克什米尔问题大规模报复战略大规模报复战略简答简答道威斯计划的起因经过结果道威斯计划的起因经过结果第四次中东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第四次中东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论述论述旧金山和约的内容及其影响旧金山和约的内容及其影响苏联入侵阿富汗的起因经过结果及意义苏联入侵阿富汗的起因经过结果及意义专业综合专业综合 名词解释名词解释全球治理全球治理美国选举人团制度美国选举人团制度TPP 朝鲜第五次核试验的动因及对东北亚的影响朝鲜第五次核试验的动因及对东北亚的影响G20的组织形式及意义的组织形式及意义论述论述分析西方国家为何存在反全球化现象分析西方国家为何存在反全球化现象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史国际关系史简答简答美苏中英二战前对国际秩序的构想及反映的问题与启事美苏中英二战前对国际秩序的构想及反映的问题与启事王阳明政治思想对中国改革的启示王阳明政治思想对中国改革的启示论述论述民粹主义的根源有哪些,全球一体化赋予了它哪些新的涵义民粹主义的根源有哪些,全球一体化赋予了它哪些新的涵义从政治学角度比较分析总统制与议会制的优劣,并分别说明其分别面临哪些困境从政治学角度比较分析总统制与议会制的优劣,并分别说明其分别面临哪些困境欢迎补充欢迎补充南开大学南开大学 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史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名词解释一带一路一带一路航海条列航海条列神圣同盟神圣同盟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权利法案权利法案亚太再平衡战略亚太再平衡战略论述论述世界命运共同体该如何构建世界命运共同体该如何构建20世纪以来国际体系演变及特点世纪以来国际体系演变及特点同济大学同济大学政治学原理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名词解释渐进决策模式渐进决策模式社群主义社群主义总统共和制总统共和制治理治理全球化全球化概念辨析题概念辨析题规范性政治概念和实证性政治概念规范性政治概念和实证性政治概念程序性正义与实证性正义程序性正义与实证性正义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权威主义国家和极权主义国家权威主义国家和极权主义国家简答题简答题中国古代的政治研究有哪些主要概念中国古代的政治研究有哪些主要概念何为政治参与,其方式和途径是什么何为政治参与,其方式和途径是什么比较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国际政治观比较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国际政治观政治社会化的主要途径是什么政治社会化的主要途径是什么论述题论述题运用马克斯韦伯的理论,比较说明不同政治波流行的优势与特点运用马克斯韦伯的理论,比较说明不同政治波流行的优势与特点现代思想家围绕“平等”的争论是什么,如何进行评价现代思想家围绕“平等”的争论是什么,如何进行评价如何理解当代中国的中央与地方关系,请结合具体问题予以说明如何理解当代中国的中央与地方关系,请结合具体问题予以说明国际政治学概论国际政治学概论名词解释名词解释安全困境安全困境制度自由主义制度自由主义集体安全集体安全暴力外交暴力外交主体间世界主体间世界简答题简答题分析国际行为体进行合作与表现的收益分析国际行为体进行合作与表现的收益 新现实主义与新古典现实主义的差异新现实主义与新古典现实主义的差异联合国维和行动三原则及其在实践上的特点联合国维和行动三原则及其在实践上的特点国际制度对国际行为体的作用国际制度对国际行为体的作用理性行为体模式的基本假定和对外决策过程理性行为体模式的基本假定和对外决策过程论述题论述题联系实际分析冷战后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的问题、特点与未来展望联系实际分析冷战后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的问题、特点与未来展望从“杭州共识”看中国推动20国集团参与全球治理的作用及深远意义国集团参与全球治理的作用及深远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责任内阁制官僚自主性非正式制度结构功能主义 否决型政体审议民主简答题美国政党政治的现状现代民族国家建构中的危机比较分析多数代表制和比例代表制新媒体环境对国家治理的政治影响论述题利用利益集团理论分析我国强力反腐的政治涵义。

英国为什么被称为“日不落帝国”

英国为什么被称为“日不落帝国”

英国为什么被称为“日不落帝国”英国为什么被称为“日不落帝国”“日不落帝国”是用来形容一个国家强盛繁荣,生生不息的称号。

日不落指太阳无论何时都会照在其领土上,在全球七大洲均有殖民地并掌握当时霸权的帝国。

西班牙帝国衰弱后,第二个获得“日不落帝国”称号的是大英帝国。

在19世纪这一词则被普遍作为大英帝国的别称,特别是在维多利亚时代,那时候英国出版的世界地图把大英帝国用粉红色标出,生动地表现出英国在全球范围内的霸权。

自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英国逐渐取代西班牙,成为海上新兴的霸权国家,开始不断扩张海外殖民地。

之后,英国相继在英荷战争和七年战争中,打败最强劲的对手荷兰和法国,确立了海上霸权。

1815年英国在拿破仑战争中的胜利,又进一步巩固了它在国际政治、军事强权地位,工业革命更让英国取得无可争辩的经济强权。

维多利亚时代的大英帝国步入了鼎盛时期,当时,全世界大约4~5亿人——也就是当时全球人口的约四分之一——都是大英帝国的子民,其领土面积则有约3367万平方公里,是世界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从英伦三岛蔓延到冈比亚、纽芬兰、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马来亚、香港、新加坡、缅甸、印度、乌干达、肯尼亚、南非、尼日利亚、马耳他以及无数岛屿,地球上的24个时区均有大英帝国的领土。

英国霸权领导下的国际秩序被称为“不列颠治下的和平”。

英国出版的大英帝国全球地图,通常用红色把帝国的领土标出,可以清晰地了解到这个庞大的帝国在全球的影响力。

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在1865年曾这样描述:“北美和俄国的平原是我们的玉米地,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是我们的林区,澳大利亚是我们的牧场,秘鲁是我们的银矿,南非和澳大利亚是我们的金矿,印度和中国是我们的茶叶种植园,东印度群岛是我们的甘蔗、咖啡、香料种植园,美国南部是我们的棉花种植园。

”英国的简介英国本土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的不列颠群岛,被北海、英吉利海峡、凯尔特海、爱尔兰海和大西洋包围,是由大不列颠岛上的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以及爱尔兰岛东北部的北爱尔兰以及一系列附属岛屿共同组成的一个西欧岛国,除了英国本土之外,还包括十四个海外领地。

论近代早期英国海上强国地位的形成

论近代早期英国海上强国地位的形成

论近代早期英国海上强国地位的形成
吴昊
【期刊名称】《南方论刊》
【年(卷),期】2015(000)012
【摘要】15世纪到17世纪,英国逐渐由一个远离大陆的岛屿发展成为实力雄厚
的世界贸易中心。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新航路的开辟为英国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促使其在国家发展方向上出现了根本性变革,与此同时,与西班牙、荷兰的海上斗争也进一步强化了英国的海权意识和帝国意识。

掌控海权是近代早期英国人的决胜之道,同时也是英国得以最终称雄世界的根本原因。

【总页数】3页(P23-25)
【作者】吴昊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北京 1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近代早期英国契约工制度的形成及其性质 [J], 梁茂信
2.城市与近代早期英国统一市场的形成 [J], 李群
3.近代早期英国贵族妇女的地位探析 [J], 郭佳丽
4.近代早期英国贫困问题研究动态综述——兼评《近代早期英国社会的变迁与连续性》 [J], 郝颖
5.论近代早期英国农业革命在工业革命中的地位——兼评保罗·贝罗奇的农业革命
先行论 [J], 滕海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7世纪~19世纪初英国海上商船保护政策调整

17世纪~19世纪初英国海上商船保护政策调整

©学术大视野THE SCHOLARL丫VIEW17世纪纪初英国海上商船保护政策调整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杜平【摘要】由于岛国的地理特点,英国从事海上贸易的历史非常久远,其海上商船保护问题亦可追溯至诺曼征服之前。

19世纪初以前,英国海上商船的保护政策主要经历了“结伴航行一商船自愿基础上护航一强制性护航”的调整历程,英国亦采取了一些其他辅助性保护措施。

这一时期,随着英国海外殖民地不断扩张和对外贸易日益繁荣,海上贸易的畅通对英国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使得英国商船在海上航行时可能遭遇更多危险,除了成为海盗船等进行财富掠夺的目标外,其在局势紧张抑或战时也易成为故对国家实施贸易攻击战的打击对象,这令英国国家力量对该问题的介入越来越多。

【关键间I英国海上贸易海上商船保护政策【中图分类号】K1【文献标i只码】A【DOI】10.16619/ki.rm ltxsqy.2021.01.014由于岛国的地理特点,英国从事海上贸易的历史非常久远,其海上商船的保护问题亦可追溯至诺曼征服(N onm n Conquest)之前。

英国海上商船保护政策的发展历程可以概述如下:17世纪中期以前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英国商船主要依靠结伴航行保护途中安全;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护航成为英国主要的海上贸易保护政策;19世纪中后期,随着工业革命深入开展、蒸汽动力在船舰上的使用,种种新情况出现,使英国传统护航政策的有效性饱受质疑,英国开始探讨在蒸汽时代如何更有效地保护海上商船的安全,逐步放弃了护航政策m,在20世纪初形成了以“争夺制海权”为先决、以“沿战时航线驻扎舰队”为特点的保护政策121 ;20世纪以后,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重拾护航政策。

针对英国海上商船保护问题,国内学界对19世纪风帆时代迈入蒸汽时代以后的历史时期关注较多,如探讨“二战”期间盟国商业护航问题的《护航大海战》131《二战大西洋破交/护航作战经典系列》141等论著,笔者的文章《从护航到封锁攻击:19世纪后期英国海上商船保护政策再探讨》151和《20世纪初英国对战时海上贸易保护政策的探讨》161等。

海权论

海权论

简介(海权论
Sea Power Theory )
• 马汉(Alfred Thayer Marhan 1840-1914 ),为 海权论的创立者,美国卓越的海洋历史学家,一 八五九年毕业于美国海军军官学校,一生从军, 最初担任新港海军学院历史学与战略学的讲师; 一八八六年至一八八九年及一八九二年至一八九 三年两度出任该校校长;一八九八年担任美西战 争的指挥官;一八九九年代表美国出席海牙裁军 会议,但坚决反对裁军;一九0二年至一九0三年 被推为美国历史学会会长。一生致力于美国海权 的建立而奉献。马氏著作甚多,有关海权的理论 散见于其著作中,并未有专书。其中以一八九0年 出版的『海权对一六六0--一七八三年历史之影 响』;一九一一年出版的『海军战略论』较著名。

• 必须拥有庞大之商船、港口及顺畅之海上航路, 并有海外商业及经济关系。
从海权的 意义来看,海权乃为控制海洋及利用海洋, 以达成国家目标之能力,而拓展海权之主要工具为海军武 力及商渔船队,武力用以制海以保障海上商渔船队与交通 线(海上航路)之安 全,而商渔船队可开发海外商业及 经济利益,厚植国力,平时商业船队可赚取大量经济利益, 战时可支援海军舰队作战,如马岛(即马尔维纳斯群岛, 阿方称为福克兰群岛)战争,英国即徵调很多油轮、货轮、 客轮、协助运 补兵力及战略物资。

(四)丹麦的日德兰半岛与西兰岛控制北 海与波罗的海的航道咽喉;直布罗陀海峡 紧扼大西洋与地中海的交通;苏彝士运河 为地中海与印度洋的海运衢道,若能掌握 这些战略要地,就可发挥以海制陆的优势。
范围
海权控制陆权的地带
(一)海峡


海峡是交通枢纽地带,掌握海峡即可控 制敌人之海上运输,阻止其海权之发展。
海权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尽管英国在 19世纪三十、四十年代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 基本实现了工业机械化, 并建立起
了机器生产的工厂制, 但工业上的优势并未迅速体现在军事上。相反, 当时军事领域的许多
革新都落后于其它国家。在枪炮方面, 1821年, 法国炮兵军官帕克汉斯发明了杀伤性强于
实心弹的爆破弹, 并首先装备法国海军。 1846年, 意大利少校卡韦利制造出第一门后膛来
响因素众多、复杂耗时的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后者的变化较前者而言具有滞后性。
19世纪相当长的时间里, 英国拥有着工业霸权, 其海洋霸权形式从区域性走向全球性;
英国失去工业桂冠之后的几十年里, 其海洋霸权形式又从全球性回到了区域性。
二、1815年 19世纪 50年代的英国海权
1815年到克里米亚战争 ( 1853 1856)结束, 风帆时代的最后 40年, 也是钢铁时代的前
一、海权、制海权和霸权: 理论的阐释 ! 海权 ∀是 ! Sea Pow er∀的汉译名, 最早见诸文本是在李凤苞所译 &海战新义 ∋ ( 1885年, 天津机器局 ) 一书中 (。译者用一个 ! 权 ∀字来解释内涵丰富的 ! P ow er∀, 体现了汉语的 简 约, 但同时也使这个概念模糊了。除 ! 海权 ∀之外, 我国学界对 ! Sea Power∀还有一种传统的 译法 ! 海上实力论 ∀, 似乎避免了前种译法的模糊性, 但是笔者认为这缩小了 ! Sea P ow er∀这一概念的范围。 在笔者看来, ! Pow er∀在这里有两个合乎逻辑的译法: 一是 ! 实力 ∀, 二是 ! 强国 ∀。相应 地, ! Sea Power∀可以细化为 ! 海上实力 ∀和 ! 海上强国 ∀两部分, 前者包括了海军实力和海上 航运实力等因素, 后者是拥有突出海上实力的国家。事实上读罢 A. T. 马汉 ( A. T. M ahan)
) 131)
世界军事 ) 1815 1914年英国海权特点分析
行 ! 海军双强标准 ∀∀的皇家海军对帝国海域的有效控制不可避免地变得越来越难, ! 东印 度群岛、地中海、非洲和英国势力所扩展到的其他地区, 都对它的海军提出很大要求 3 3只 要美洲拥有英国海军的二十分之一的船只, 它就绝对可以成为英国的一个劲敌 ∀# 。
的全球性霸权和威慑的区域性霸权。
以上三者都有一个 ! 权 ∀字, ! 控制 ∀是其共通之处。但它们的角色并不一样, 它们之间
的相互作用使以下理想化的过程成为可能:
工业霸权 + 海上实力 + 制海权 + 海上强国 + 海洋霸权
之所以称此过程为理想化过程, 是因为此过程决非一个必然过程: 工业霸权有利于增强
确决策, 使维多利亚时代的帝国海军规划者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皇家海军强烈抵制巨大
的海军革命所带来的装备变革 ∀, 因为 ! 英国海军自特拉法尔加海战以来就得到确保的世界
) 130)
&军事历史研究 ∋ 2006年第 1期
第一的地位, 所依靠的是帆船和帆船上作战的战术 ∀− , 所以英国海军部在 1828年备忘录 中写道: ! 采用汽船是要给帝国至高无上的海上地位以致命的打击 ∀. , 从而在发展蒸汽舰 方面较为犹豫。理查德 ) 汉姆伯 ( R ichard H um b le) 认为这是 ! 海军自身以一种可以理解的 谨慎对变革的洪流做出反应 ∀/ , 但是这种 ! 谨慎 ∀ 在客观上造成了英国在海军技术方面 的落后。
关键词: 1815- 1914年; 英国; 海权; 特点 中图分类号: E 1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3451( 2006) 01- 0129- 08 作 者: 贾 , 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研究生
从相关研究状况来看, 中外学者对英国海军史都有所著述, 其著述也各有特点: 由于历 史原因和出于现实战略考虑, 中国学者的研究目光多集中于苏 (俄 )、美, 而关于英国海军史 的成果大多是通史性著作 # , 缺乏对具体时段的细致研究; 外国学者, 特别是英美学者关于 英国海军史的成果可谓汗牛充栋, 不仅有长时段的审视, 也有短时段的探究, 但某些观点, 特 别是在英国海军历史定位的问题上, 也有着大国沙文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影子 ∃ , 或者受到 ! 大英帝国荣誉 ∀的影响, 需要重新审视 % 。因此, 笔者尝试对特定时段内英国的海权特点 进行分析, 从海权、制海权和海洋霸权的关系入手, 简述海权对历史的影响。
这一时期英国海权的特点使其拥有现实的区域性海洋霸权, 而全球性海洋霸权, 如果说 有也只是威慑性的: 英国 1840年入侵中国时, 在积极布防的广东并没有占得多少便宜, 而是 通过威胁京畿来达到目的。因此, 它对亚洲海域的威慑大于实际控制, 而只是在欧洲享有现 实的海洋霸权。
三、19世纪 60年代 80年代初的英国海权 19世纪 60年代到 80年代初是欧洲相对和平的时期, 也是蒸汽舰队大大发展的时期。 具体到英国, 其海上实力发生了实质性变化, 在蒸汽时代的海军中得了桂冠。 英国凭借其强大的工业实力迅速地在新式舰船的建造上赶超了法国, 海军舰船实现了 蒸汽动力化和主要战舰装甲化: 仅以第二次鸦片战争为例, 英国只在开始时调用了一艘驻印 度的大型风帆战舰 ! 加尔各答 ∀号, 且不久便用蒸汽巡洋舰将其替换掉。与 20年前的侵华 舰队相比, 已完全换了模样 一支侵略弱国的远征军尚且如此, 其整体实力可见一斑。 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也由于蒸汽舰队海外补给的需要, 英国从 19世纪 50年 代中后期开始了大规模的海外殖民扩张, 增强了对英国新式舰队的补给能力 ( 特别是蒸汽 机运转所必需的煤和水 ), 提高了其远距离作战的能力。 ! 在所有国家的海军中, 英国由于 拥有除达达尼尔海峡外的所有扼守重要海上航线的殖民地而独占鳌头 ∀ , 用新加坡、好望 角、亚历山大、直布罗陀和多佛这五把战略大锁 ! 锁上了地球 ∀ 。而英国前一时期的海上 竞争对手 俄国、法国先后因战败而实力大损, 海上力量被削弱。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 败给了英法, 海军受到重创, 势力退出了黑海。法国则在普法战争中惨败, 赔款 50亿法郎, 割让洛林、阿尔萨斯给普鲁士, 因此在战后的恢复中, 陆军必然成为这一欧陆大国的优先重 建对象, 海军此时处于守势, 更多地建造便宜且适合近海防御的鱼雷艇, 大舰基本停建。自 60年代起的农业危机和工业萧条则使法国的复兴需要更长的时间! 。 英国海上实力的发展和竞争者的相对衰落, 使得英国拥有了现实的全球性海洋霸权。 欧亚非海域的 ! 五把战略大锁 ∀以及日益密布的航线是其海权的直接体现, 也是其海洋霸权 的保障。这一时期是英国海洋霸权的顶峰, 但也是其衰落的开始。 四、19世纪 80年代中期 ! 一战 ∀前的英国海权 从 19世纪 80年代中期开始, 美德两国的工业产值相继超过了英国, 英国丧失了工业霸 主的地位。而各列强经济与海外权益发展的不平衡则促成了一场军备竞赛的发生, 海军是 优先发展对象。这一时期英国海上实力仍是世界第一, 但由于其他强国海军实力的上升, 实
国家的海上实力, 但这需要统治阶级的重视和人力、财力的投入; 以强大的海上实力争夺制 海权, 成为名副其实的海上强国, 并非水到渠成, 还需要正确的战略指导; 海上强国利用海上
优势实现对其他强国的相对宰制, 更需要维持这一霸权人力、财力的不断支持。由此不难看
出, 工业霸权的形式影响着海洋霸权的形式, 而从工业霸权到海洋霸权的形成过程又具有影
) 129)
世界军事 ) 1815 1914年英国海权特点分析
的代表作 &海权对历史的影响 ∋ ( T he Inf luence of Sea P ow er uponH istory, 1660- 1783) 便不难
发现, ! 海权对历史的影响 ∀实际上也可以归纳为 ! 海上实力对一国历史的影响 ∀和 ! 海上强 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两部分。
马汉在 &海军战略 ∋中指出, 当时的 ! 大不列颠的确暂时还能钳制住德意志帝国, 使其只 能照顾其欧洲权益; 然而 3 3世界上就将再度出现一支以优势陆军为后盾的优势海军, 这支 海军 3 3掌握在一个进入世界较迟、未能拥有任何巨大价值的殖民地的国家手中 ∀% 。尽管 德国的 ! 新海军 ∀即便建成, 也难以夺取、甚至难以触及英国海军的桂冠, ! 但德国极有希望 建成一支足够强大的舰队: 能够支配进入英伦三岛的海运入口、切断英国所需进口的通畅, 从而使皇家海军的全球部署徒劳无益 ∀& 。对这一前景的担忧, 促使 1904年出任英国第一 海务大臣的约翰 ) 费希尔 ( John F isher)海军上将借助新闻界来谋求公众对建设一支新海军 的支持。他公开哀叹陈旧的英国战舰 ! 既不能战斗、也不能航行 ∀, 并下令设计装备全口径 大炮的 ! 无畏舰 ∀。从 1905到 1914年, 英国海军的一级装甲战列舰由 49艘增至 67艘, 德国 的同级战列舰则增至 32艘 ∋ 。
夜。这一时期, 英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帆船舰队, 却又少有蒸汽舰编入海军。
1815年, 皇家海军的新建重点从 ! 打不败的舰队 ∀转为 ! 敌人不会冒险进 攻的舰队 ∀。
前者由小、慢、重装甲防护的战舰组成, 是防御性力量; 后者则由速度快、火力猛的双层、三层 甲板的大型战舰组成 ,。这达到了风帆时代海军的极至, 但在海军装备的革新上是滞后的。
&军事历史研究 ∋ 2006年第 1期
1815 1914年英国海权特点分析

摘 要: 1815年 1914年, 是欧洲从和平到战争的世纪。列强实力在这一时期急速变 化, 海权便是实力变化的直接体现。 ! 十九世纪是英国的世纪 ∀, 英国海权在不同时期有着 不同特点, 由此影响到其海洋霸权的形式: 1815年到 19世纪 50年代, 英国拥有现实的区域 性海洋霸权; 19世纪 60年代到 80年代初, 英国拥有现实的全球性海洋霸权; 其后到 ! 一战 ∀ 前, 英国全球性海洋霸权的威慑性超过了现实性, 最终重回现实的区域性海洋霸权。英国的 命运与其海上实力息息相关; 海上强国对世界历史也有深远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