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三次月考历史(附答案)

—15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三次月考历史(附答案)
—15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三次月考历史(附答案)

四川省某重点中学14—15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三次月考历史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满分6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检查条形码粘贴是否正确。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一、选择题(30题,每题2分,总分60分。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要求。)

1.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以前中国的“名片”是陶瓷,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在古代两千多年的中西方交往中,丝绸、瓷器和茶叶在西方广受欢迎。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①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③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④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D.②③④

2.遂宁某校高中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手工业发展”课题时,得出以下部分结论。你认为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A.家庭手工业主要从事商品生产

B.官营手工业技术水平高且带有封闭性

C.东汉时期出现了灌溉农田的工具筒车

D.清代开始实行海禁,阻碍对外贸易发展

3.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其“微澜”主要表现为

A.手工工场兴起B.城市商业经济繁荣

C.地域性的商人集团形成D.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4.“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这段材料反映了明代丝织业中

A.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D.工匠与机户的关系紧密

5.重农抑商政策曾推动秦国走向强盛,到了清末却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绊脚石。在中外历史上与此类似的经济政策还有

①美国实行的自由放任政策②列宁提出并实施的新经济政策

③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④中国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6.近代中国的民族工业呈现出“一流价格,二流设备,三流产品”的不正常现象,其中的主要原因是

A.缺少必要的资金B.缺乏先进的投资方式

C.劳动力素质较低D.设备和技术受制于外国

7.右图是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图中横坐标表示其阶段特征。下面是四名同学分别在2、3、5、

6处填写的文字说明,正确的一组是

A.进一步发展、黄金时期、

形势逆转、下降

B.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

较快发展、萎缩绝境

C.进一步发展、迅猛发展、再创辉煌、下滑

D.艰难起步、进一步发展、萎缩、陷入绝境

8.某高校毕业生展出了一组图片(下图)。你认为适合研究主题应该是

男耕女织江南制造总局汉阳钢铁厂1872年继昌隆缫丝厂

A.封建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B.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C.洋务企业的产生和发展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9.一位学生为简化教材内容,提高记忆效率,利用公式表示概念间的基本关系,下列表述基本正确的是

①小农经济=农业+ 家庭手工业②资本主义= 商品经济+雇佣关系

③发昌机器厂= 地主阶级+ 近代企业

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 国家干预 + 垄断资本主义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0.下图右框材料选自民国二十二年第二期《申报月刊》,其中阐述的经济思想在当时的中国产生了较大影响。其客观因素是

A .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B .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

C .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D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波及

11.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历史史实的正确解读。下表选项中史实与推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12.英国《泰晤士报》曾评价新中国某一“开放行动”是35年来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一“行动”是指

A.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B.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C.开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D.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

13.右图是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1987年出版)中对一些国家1980~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预测。当时,

他对中国经济发展状况预测的依据是

①文革后社会政治局面稳定

②出台重大经济决策活跃城乡

③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接轨世界

④突出科技教育兴国战略地位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14.阅读下列近代西方科技在上海、重庆出现的时间表,从中能得到的结论有

①中国科技近代化具有不平衡性②中国主动吸收了两次工业革命成果

③中国侧重引进西方的实用技术④中国民族工业主导了两地的近代化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15.下列图片中的发明反映了人类文明交流的发展趋势是

马车多桅帆船无线电发报机

东方红一号卫星波音飞机苹果手机

A.在时间、范围、信息量、方式方面不断改善

B.在世界范围内经济交往与合作更加紧密

C.在经济全球化方面的物质条件日渐增多

D.在交通和通讯手段方面呈现工业化趋势

16.“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东西两半球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这一评价

①夸大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

②立足于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

③是对西方殖民行为开脱的言论

④告诉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重大历史事件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③D.②④

17.某班历史小组在自主学习和探究《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一课之后,对其“改变世界”的理解各自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你认为最能体现出“改变世界”的是

A.改变了生产工具和经济组织B.造成了人类社会的大转型

C.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国际格局D.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18.“近500年来发生过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变……第一次是西方世界(欧洲)的崛起,此转变始于15世纪,在19世纪急剧加速;第二次转变发生在19世纪末美国的崛起……20世纪的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和理念,大半时间由美国主导;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时尚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导致三次权力转变的因素分别是A.新航路开辟——第二次科技革命——苏联解体

B.两次工业革命——南北战争——美日欧三足鼎立

C.代议制民主制度的确立——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D.殖民扩张——南北战争——苏联解体

19.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中,罗斯福在亚特兰大市的演说中表示单纯的施舍对具有正当自尊心的美国人而言,将会伤害要求保持个人独立的一切本能,而这种工作正是防止他们精神上颓废的屏障。基于这种理念,罗斯福采取的措施是

A.提高救济金,增加政府救济的力量

B.增设心理咨询机构,帮助人们愈合心理创伤

C.以工代赈,增加就业机会

D.整顿金融,恢复银行信誉

20.失业率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下表是美国某一时期的失业率走势图,下列分析有

误的是

A.1929—1933年经济危机重创美国经济

B.罗斯福新政让美国摆脱经济危机

C.财政紧缩政策导致新政期间失业率波动

D.战争成为美国走出经济危机的重要因素

21.工业革命开始后,亚当·斯密提出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在以后的一百多年里,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二战后,凯恩斯主义盛行,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20世纪70年代后,面对经济“滞涨”,资本主义国家又减少对经济的干预,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A.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摇摆不定

B.随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应调整

C.没有哪种经济政策可保资本主义经济持续繁荣

D.资本主义国家尝试建立计划加市场的混合经济

22.据报道到2000年12月时,美国经济连续增长了112个月,超过了美国历史上任何一次增长期。特别是1996年起,年实际增长率达到4%,而且与此同时,美国经济保持着较低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1999年这两项指标分别为4.2%和1.9%。引发这一现象的因素有

①20世纪80年代,“新经济”的出现

②充分利用“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形势,力求获取最大量“和平红利”

③采取了开发和应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科技政策

④政府强化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23.有人以“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面照顾”来形容1948年以来的英国国民所享有的福利政策。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确立并完善了社会福利制度。以下对“福利国家”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缓和社会矛盾,改善了低收入阶层的生活

②扩大社会消费,从根本上激发了工人积极性

③造成财政赤字,加剧了国家财政负担

④调整生产关系,反映了资本主义新变化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