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作者:马立云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2年第05期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既是学生学好物理的一项基本条件,又是继续学习物理学的基础。多年来,教育工作者都想方设法地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它已成为物理教育工作者在教学研究中的一个永恒的课题,以下谈一谈自己的做法,仅供参考。

一、利用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习得的知识应当在原有的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而在新旧知识结合的时候往往会要有一个矛盾的冲突,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的认知发生的矛盾,就会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要么同化,要么顺应,而达到平衡,就想弄清楚其中冲突的原因。

1. 重视导入。“良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良好的导入既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好奇心,又能调动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还能为学习知识提供超强的动力。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利用演示实验。实验最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学生的注意力,随着实验室装备的不断提升,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基本上都可以做到。如,学习声现象一章时,做一个玩偶小人跳舞的实验,将扬声器的喇叭口用纸糊上,音乐响起时,玩偶小人在纸上就会翩翩起舞;如果将玩偶小人放在桌子上,无论多么美妙的音乐,它也不跳舞,这就产生了冲突,激发了兴趣。二是故事导入。许多物理学史话就是很好的故事,学到相应的章节时进行引用,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电学时,我就讲了亲身经历的一件事,20世纪80年代,我们粮库的一个职工,手里拿一只活的麻雀,用麻雀直接去触220伏裸线,结果发生了触电事故,万幸没有生命危险。当人们问其原因时,他的解释是:“我经常看到麻雀落到高压线都没事,麻雀一定绝缘”。这好像是笑话,却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在其中,麻雀为什么落在高压线安然无事呢?而人拿它接触220伏电线就危险哪?产生了认知冲突,学生很感兴趣,也产生了认知的冲突和疑惑,同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重视生活。“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也是现代教育基本理论之一,其目的是教育要和生活相联系,在联系中掌握知识,发展自己。因此,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解决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就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用烧瓶将水加热至沸腾后,把烧瓶从火焰上拿开,水会停止沸腾。迅速塞上瓶塞,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部浇冷水,烧瓶里的水又沸腾了,这就和学生的原认知产生了冲突,就和冷水本是降温的,而此实验却加温了,为什么?学生就感到疑惑不解,起到了激疑生趣的效果。

3. 注重教育技术的应用。学生由于受年龄的限制,集中注意学习的时间大约在25分钟左右,但对他感兴趣的知识却会注意力集中很长时间。多媒体技术恰恰能很好地反映物理中很多

理想假设模型,像磁感线、电子的运动、电流的形成等都看得真真切切、清清楚楚,很能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不但能确信它们的存在,轻松地掌握知识,还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在某件事上做得成功,得到认可,他就会有成功的体验,有一种成就感和幸福感,他就会对这类事情感兴趣,就喜欢做类似的事情。

1. 实验上的成功。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现象、发现规律、解决问题,在实验中同时也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兴趣得到培养。如,让学生做纸锅烧水实验:用一张厚纸做一个纸锅,里面放上水,在炉子上加热,注意不要让火苗烧到水面以上的纸。过一会水就会沸腾,而纸锅却不会燃烧。这个实验就会使学生产生疑问和神秘感。不仅增加了学生对抽象知识的认知,还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的信任度,相信“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这个道理。所谓实验出真知,在实验中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实践上的成就。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是学习物理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如,利用所学的电与磁的知识,鼓励几个学生一组自制电铃;利用无线电知识自制一个简易的收音机等。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我的一个学生养家鸽,有一次,他就将一个小磁针绑在鸽子的腿上,鸽子就表现出非常紧张和惶恐,结果这个鸽子就再也没有飞回来,证明鸽子是靠磁场导航的。还有学生的一些小发明、小制作,都是学生学习的结果,当然都要给予鼓励和表扬。这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就更浓了,学习积极性也更高了。

三、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 创设问题情境。学习信息传递时,利用“7.23”特大铁路交通事故进行举例,是什么及时发出的求救信号,使救援队伍及早赶到;是什么发出的第一条微博,使外界第一个知道发生了特大铁路交通事故;是通过什么,使大家知道急缺血浆;我们又是通过什么,看到事故现场的。可以看出现在的通讯多么发达,但还是出现了事故,为什么?

2. 创设生活情境。物理源于生活,寓于生活,服务与生活;“物”中透着“理”,“理”中诠释“物”。在学习第四章《物态变化》时,生活实例如:将雪糕从冰柜里拿出,开始会有一层白膜,如果放在杯子里,杯子壁就会有一些水珠。如果是冰块,一会就化成了水,再过一会就变成了水蒸气,什么都不见了。也可以请同学们自己课后试一试,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学生就会倍感兴趣。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资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元认知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时刻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发展和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完成好教师的本职工作,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