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两则-解词、译句、简答、默写、比较阅读……你想要的基本都有
《世说新语二则》注释、翻译、简答、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第8课】

《世说新语二则》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第8课】班级:姓名:《咏雪》、《陈太丘与友期》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课外文言文阅读】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一)、《咏雪》1、【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2、【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3、【文义】文章的义理。
4、【俄而】不久,一会儿。
5、【骤】急。
6、【何所似】像什么。
7、【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
【差】,大体。
【拟】,相比。
8、【未若】不如,不及。
9、【因风】乘风。
【因】,趁、乘。
10、【公大兄无奕女】指东晋诗人谢道韫,谢无奕之女,聪慧有才辩。
【无奕】,谢安长兄谢奕,字无奕。
二)、《陈太丘与友期》1、【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
2、【日中】正午时分。
3、【舍去】丢下(他)而离开。
【舍】,舍弃。
【去】,离开。
4、【乃】才。
5、【尊君在不】令尊在不在?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不】,同“否”。
6、【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
【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委】,舍弃。
7、【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8、【引】拉,牵拉。
9、【顾】回头看。
二、重点句子翻译: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翻译: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文。
2、白雪纷纷何所似?翻译: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3、撒盐空中差可拟。
翻译: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4、未若柳絮因风起。
翻译: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
5、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翻译: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
6、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翻译: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7、待君久不至,已去。
翻译: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8、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翻译: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9、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翻译: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三、课内简答题:1、《世说新语》由南朝人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而成,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世说新语》两则复习要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世说新语》两则复
习要点
内容预览:
《世说新语》两则复习要点
一、重点词语解释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内集:家庭聚会
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女:子侄们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俄而雪骤俄而:不久骤:急速
公欣然曰欣然:高兴的样子
撒盐空中差可拟拟:比,比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比不上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约定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去:离开。
乃:才
尊君在不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通“否”
待君久不至君:您
相委而去委:舍弃
君与家君期日中家君:在别人面前称自己的父亲
下车引之引:拉
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
二、常见重点问题简答
1、《咏雪》与《陈太丘与友期》都选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由南朝人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2、《咏雪》中为什么“公大笑乐”?对于两个比喻,作者更欣赏哪一个?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公大笑乐”是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他为孩子们的聪明智慧感到欣慰、快乐。
作者并没有直接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更赞赏道韫的才气。
3、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入门不顾”是否失礼?从本文中你在做人方面得到什么启发?
陈元方是一个聪敏,懂礼的孩子。
没有失礼:元方抓住了客人失信、无礼在先,批评对方“无信”“无礼”,维护父亲尊严,令人钦佩,对于年仅七岁的孩子我们不能求全责备。
启发:做人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注释及翻译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注释及翻译《世说新语》两则一、《咏雪》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开家庭集会,跟子侄辈谈论诗文。
不久,雪下得很大,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胡儿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谢道韫说:“不如说是柳絮随风舞动的样子。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她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也是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注释:1.谢太傅:即谢安(320~385),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
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
死后追赠为太傅。
2.内集:家庭聚会。
3.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女,这里当“子侄辈”讲,即年轻一辈。
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讲:讲解。
论:讨论。
4.俄而雪骤: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急,迅速。
5.欣然:高兴的样子。
6.何所似:像什么。
7.胡儿:即谢朗。
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的长子。
做过东阳太守。
8.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差,大致、差不多。
拟,相比。
9.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比作柳絮凭借风儿漫天飘起。
未若:不如比作。
因:凭借(“因”在这里有特殊含义)10.无奕女: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
无奕,指谢奕,字无奕。
王凝之的妻子。
11.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
(15)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
二、《陈太丘与友期》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初一语文上册《世说新语两则》知识点总结

初一语文上册《世说新语两则》知识点总结《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人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是六朝志人小说集的代表。
一、《咏雪》知识点咏雪【作者】刘义庆【朝代】南北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课文翻译】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召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她就是谢太傅的长兄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1、生词与词语解释讲论(lùn)雪骤(zhòu)差(chā)可拟柳絮(xù)无奕(yì)谢道韫(yùn)内集:家庭聚会儿女:对子侄辈的统称讲论文义:讲解诗文(讲:讲解)(论:讨论)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紧欣然:高兴的样子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未若:不如,比不上2、理解性默写(1)交代咏雪背景的句子: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咏雪的直接原因:俄儿雪骤。
(3)两个比喻句: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4)谢道韫对雪的描述是:未若柳絮因风起。
(5)补充点明谢道韫身份的句子(暗示谢太傅对谢道韫才气的赞赏):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问题探究:(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答:营造了一种和睦、融洽、欢快、轻松且具有浓厚文化气息的家庭氛围。
(2)为什么“公大笑乐”?对于两个比喻,作者更欣赏哪一个?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答:他为孩子们的聪明智慧感到欣慰、快乐。
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也表明了他享受天伦之乐的愉悦心情。
七年级世说新语两则知识点

七年级世说新语两则知识点世说新语是一部中国文化史上非常重要的书籍之一,记录了大量的历史人物言行,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历史、故事、哲学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这部书中,除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情节之外,还蕴含着许多深刻的哲理和知识点。
下面,我们就来挖掘一下七年级世说新语中的两则知识点。
1. “孙权留杨粲坐,粲毕,起身曰:‘好骑乘稍’。
”(卷一·好言第三)这句话起源于东汉末年,当时孙权是吴国的主掌者,而杨粲则是一位以文采著称的文学大家。
有一天,孙权在宴席上留杨粲坐,杨粲毕,起身便说了这句话。
“好骑乘稍”,意思是“好马鞍稍微高一点”。
这句话看似乍一听只是在夸赞坐骑,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很重要的知识点:文人的自傲和精神追求。
杨粲是一位非常自傲的文学家,他相信自己的才华胜过任何其他人,所以在孙权面前表示自己为这件事而高兴是很自然的。
而“好马鞍稍微高一点”的说法则代表了杨粲不满足于现状,希望通过不断的追求和努力,达到更高的成就。
我们可以看到,这种“追求更高”的精神,不仅仅是文人,任何一个追求卓越的个体都应该拥有。
2. “故曰:‘无人说,独有杜甫’”(卷八·文学第二十四)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高适赠洛阳李常侍》诗中,被引用至世说新语中。
这句话表面上是在夸赞杜甫的才华和造诣,但是实际上也蕴含着一个很深的知识点: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在这首诗中,杜甫夸赞了洛阳的山水和人文环境,但是却在末尾留下了“无人说,独有杜甫”的一句,意味着虽然身在洛阳,但是杜甫所看到的不是别人所能看到的,只有他自己才能完全理解和领悟。
这种深刻、内涵的艺术表达形式,也正是诗歌被广泛传播和称誉的原因。
除此之外,在这则知识点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很重要的道理:文化的内涵和深度是需要层层解读和理解的。
这种深入到作品内部,通过多方面、多角度的解读而将一些隐含的价值和道理逐渐从中剖析出来,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通过这两则知识点的讲解,我们可以看到,七年级世说新语并不仅仅是一本纪录历史的书籍,更是散发着中国文化粲然奇光的宝库,有着丰富的知识,深刻的哲理和意义,这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世说新语二则》注释、翻译、默写、简答、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第8课】

《世说新语二则》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第8课】班级:姓名:《咏雪》、《陈太丘与友期》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内简答题】【课外文言文阅读】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一)、《咏雪》1、【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2、【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3、【文义】文章的义理。
4、【俄而】不久,一会儿。
5、【骤】急。
6、【何所似】像什么。
7、【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
【差】,大体。
【拟】,相比。
8、【未若】不如,不及。
9、【因风】乘风。
【因】,趁、乘。
10、【公大兄无奕女】指东晋诗人谢道韫,谢无奕之女,聪慧有才辩。
【无奕】,谢安长兄谢奕,字无奕。
二)、《陈太丘与友期》1、【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
2、【日中】正午时分。
3、【舍去】丢下(他)而离开。
【舍】,舍弃。
【去】,离开。
4、【乃】才。
5、【尊君在不】令尊在不在?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不】,同“否”。
6、【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
【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委】,舍弃。
7、【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8、【引】拉,牵拉。
9、【顾】回头看。
二、重点句子翻译: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翻译: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文。
2、白雪纷纷何所似?翻译: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3、撒盐空中差可拟。
翻译: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4、未若柳絮因风起。
翻译: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
5、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翻译: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
6、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翻译: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7、待君久不至,已去。
翻译: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8、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翻译: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9、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翻译: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专题01 《世说新语》二则(知识梳理)-2024-2025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学习宝典

专题01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之《世说新语》二则『知识梳理』【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借助注释疏通文意,识记重点文言字词,感知人物形象;2.学习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刻画人物的方法,以及详略得当的处理材料的方式;3.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文化修养,欣赏古代少年的聪慧、方正,学习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文本解读】一、助读资料1.文题解读“咏雪”即歌咏白雪,题目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揭示了文章的线索。
“陈太丘与友期行”,即陈太丘与朋友相约同行,概括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2.作者简介刘义庆(403-444),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
宋武帝刘裕之侄,袭封临川王。
他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组织文人编写《世说新语》。
3.知识链接《世说新语》《世说新语》又名《世语》,由刘义庆组织编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
全书原8卷,今传本3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主要记述了自汉末到东晋时期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鲁迅称之为“名士底教科书”。
志人小说志人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指魏晋六朝时期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人物传闻逸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逸事小说。
代表作为《世说新语》。
志人小说有以下几方面的艺术特点:①以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②篇幅简短;③善于运用典型细节描写和对比衬托手法,突出刻画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④语言简练朴素、生动优美,言简意丰。
二、基础知识(一)通假字(二)古今异义与儿女讲论文义(三)词类活用(四)特殊句式三、主题思想《咏雪》通过写谢太傅在家中与子侄辈咏雪一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同时也透出一种家庭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承。
《陈太丘与友期行》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表现了他小小年纪就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同时也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四、写作特色《咏雪》叙事简约,意蕴含蓄。
本文篇幅简短,语言精练,只是客观地将谢家儿女咏雪一事的始末写出,作者没有表明自己的态度,只是在最后补叙了谢道韫的身份,但作者的情感倾向却蕴含在叙事中。
《世说新语》二则2019-2020部编版七年级文言文知识梳理 含解析

《<世说新语>二则》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
《世说新语》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笔记小说集,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书中记述了汉魏至晋宋间120多位人物的逸事和言论,时间跨度在三百年左右。
内容涉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宗教以及习俗风尚等许多方面,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全书8卷,分德行、言语、方正、政事、文学、雅量等36门。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
《世说新语》是魏晋轶事小说的代表作品,为我国古代笔记小说的先驱,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
《咏雪》讲的是晋朝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故事。
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少女谢道韫表现了以柳絮咏雪的才能。
《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面对父亲的友人的无信、无礼,义正辞严地加以反驳的故事。
既表现了他的聪敏,更写出了他的懂得为人的道理。
二、字音字形在不(fǒu) 雪骤(zhòu)差可拟(chā)柳絮(xù)谢道韫(yùn) 无奕女(yì) 王凝之(níng)三、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释义《咏雪》⑴内集:家庭聚会。
内,指家人。
集,聚集。
⑵儿女:子侄辈的年轻一代。
⑶讲论文义:谈论诗文。
义,道理,意义,文章表达的意思。
⑷俄而:不久,一会儿。
⑸骤:急(速),紧。
⑹欣然:高兴的样子。
⑺何所似:即“所似何”,宾语前置。
像什么。
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
⑻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差,大致,差不多。
拟,相比。
⑼未若:比不上。
⑽因:凭借。
⑾即:是。
《陈太丘与友期》⑴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
⑵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日中,正午时分。
⑶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
舍,放弃。
去,离开。
⑷乃至:(友人)才到。
乃,才。
⑸时年:当时的年龄⑹戏:玩耍。
⑺客:客人,指朋友。
⑻尊君在不:你爸爸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不,通“否”(fǒu),句末语气词。
表询问。
⑼非人哉:不是人啊。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说新语》两则课内部分文学、文化常识⒈《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两篇文章都选自《世说新语笺疏》,它是由南(朝代)刘义庆(人名)组织人编写的。
⒉判断正误。
⑴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如“尊君”尊称对方的父亲,“家君”谦称自己的父亲。
( √ )('19新疆)⑵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比如表示谦称类的有“舍弟、家君、敝人”等词,而表示尊称的有“令爱、贤弟、尊君”等词。
( √ )('19铜仁市)⑶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之别。
“鄙人”“寒舍”“贵姓”属于谦辞,“惠顾”“赐教”“家父”属于敬辞。
( × )('19安顺市)⑷文化传统中,古人称谓有谦敬之别,如“舍弟”是谦称,“家母”是敬称。
( × )('19宜宾市)⑸“拙作、舍弟、寒舍、见教、小儿、愚兄”,这些都是常见的谦辞。
( √ )('19咸宁市)⑹谦辞:家君、在下、愚见、寒舍。
( √ )('19杭州市)⑺“君与家君期日中”中的“家君”是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常用的谦辞还有:家父、舍弟、鄙人、劳驾、赏脸、寒舍等。
( × )('19梧州市)通假字尊君在不.不同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词类活用⒈期.日中名词作动词,约定⒉友人惭.形容词作动词,感到惭愧古今异义⒈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子女,这里泛指小辈);今义:儿子和女儿⒉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日期⒊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商店称前来购买货物⒋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⒌尊君在不.古义:(同“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今义:副词,表否定⒍相委.而去古义:(舍弃);今义:任,派⒎下车引.之古义:(拉,牵拉);今义:牵引⒏门外戏.古义:(玩耍);今义:戏剧、杂技⒐未若柳絮因.风起古义:(趁,乘);今义:因为词义辨析⒈时①元方时.年七岁(当时 ) ②故时.有物外之趣( 经常)⒉日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日子 ) ②能张目对日.( 太阳 )⒊若①未若.柳絮因风起( 如 ) ②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好像 )⒋是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表示肯定的判断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⒌而①俄而.雪骤( 与“俄”合用,不久,一会儿 )②相委而.去( 连,表顺承 )《咏雪》解释词语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②与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文章的义理)..讲论文义③俄而..曰(高兴的样子)..雪骤.(不久,一会儿)(急) ④公欣然⑤撒盐空中差.可拟.(大体)(相比)⑥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不及)[若:如](趁,乘)翻译语句⒈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文章的义理。
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不久,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呢?”⒊撒盐空中差可拟。
跟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相比。
⒋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作柳絮趁着风势漫天飞舞。
简答问题⒈写出句古诗中的咏雪佳句。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②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⒉如何理解“公大笑乐”这句话?表明谢太傅肯定了谢道韫的比喻,虽未作任何评价,但从他的“大笑乐”中可看出他十分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⒊文章结尾为什么补充交代道韫的身份?烘托道韫的不凡,暗示太傅赞赏她的才气。
《陈太丘与友期行》解释词语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约定 ) ②过中不至.( 到 )③太丘舍去..( 舍弃 )( 离开 ) ④去后乃.至( 才 )⑤尊君在不.( 同“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 ⑥友人便怒.( 生气 )⑦相委..而去( 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 舍弃 ) ⑧下车引.之( 拉,牵拉 )⑨元方入门不顾.( 回头看 )翻译语句⒈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
⒉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过了正午,那位朋友还没有到,太丘就丢下他而离开,他离开后友人才到。
⒊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元方答道:“等了你很久还不到,他已经离开了。
”⒋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友人就生气地说:“真不是人!跟人家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⒌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⒍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友人感到惭愧,便下了车想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简答问题⒈元方是从哪些方面批驳客人的?表现出怎样的性格特征?无信,无礼。
懂礼,识义,聪明,勇敢。
⒉通过学习本文,你明白了哪些道理?①做人要守信用,讲礼貌。
②要敢于承认、改正错误。
③对别人的错误要敢于直言。
问题探究⒈《咏雪》一文哪些地方透露出了古人的家庭生活情趣?从“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可以看出谢安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屋外冰寒雪骤,室内谈笑风生。
“公欣然”和“大笑乐”,可看出谢安与子侄辈亲密无间的感情和把玩诗句的雅兴。
⒉《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你认为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为什么?失礼。
元方批评友人无礼,自己更应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使有错,也应以礼待之。
不失礼。
友人失信又失礼,行事不端,态度恶劣;元方必须用“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自己和父亲的尊严,这是坚持原则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给“友人”一个难忘的教训。
思考探究二、把大雪纷飞的情景分别比作“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谢安认为哪个比喻更好?你有不同看法吗?从课文中谢安“大笑乐”的反应来看,他倾向于“柳絮因风起”的说法。
“柳絮因风起”一喻好。
因为它写出了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柳絮”是轻盈的,“盐”却是沉重的颗粒,缺乏美感。
“撒盐空中”一喻好。
因为文中说到“雪骤”,大雪下得猛烈密集时,只见雪粒片直落,看不见雪花轻飘漫舞的样子。
“撒盐空中”的比喻,更真切地描摹了当时的场景。
三、《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
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
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陈元方据理抗辩,表现出“方正”之气:第一,他懂得“信”的重要;第二,他懂得“礼”的重要;第三,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第四,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课外部分(一)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文举①年十岁,随父到洛。
时李元礼有盛名[很大的名气],为[担任]司隶校尉。
诣[到]门者,皆俊才[才能出众的人]清称[有清高的称誉]及中表亲戚乃通②。
文举至门,谓[对某人说]吏[差役]曰:“我是李府君[称太守或其他官吏]亲。
”既[已经]通,前坐。
元礼问曰:“君与仆[我,古代男子自谦之称]有何亲?”对曰:“昔先君[称自己的祖先]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老师]之尊,是[这样]仆与君奕世[累世,一代接一代]为通好也。
”元礼及宾客莫不奇[对…感到惊奇]之。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yǔ]语[yù告诉]之。
韪曰:“小时了了[聪明,懂事],大未必佳。
”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③。
〖注释〗①孔文举:即孔融。
②通:通报。
③踧踖(cùjí):局促不安的样子。
〖译文〗孔文举十岁时,跟随父亲到洛阳。
当时李元礼很有名望,担任司隶校尉。
登门拜访的都是杰出的人才、享有清名的人,以及他的中表亲戚,只有这些人才被允许通报进门。
孔文举到了他门口,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
”通报后,孔文举进去坐在前面。
李元礼问道:“你和我是什么亲戚啊?”孔文举回答说:“从前我的先人孔仲尼和您的先人李伯阳有师友之亲,这样说来,我与您不是世代通家之好吗?”李元礼和宾客们对他的回答没有不感到惊奇的。
这时,太中大夫陈韪刚进来,有人把孔文举的话告诉了他。
陈韪说:“小时聪明伶俐,长后大未必会怎么样。
”孔文举说:“照您这样说,您小时候一定是聪明伶俐的了!”陈韪非常尴尬。
⒈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诣.门者(前往,到)⒉[甲]文中有一通假字,请在文中画出并填在下面横线上。
“_不_”通“_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_”⒊翻译“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陈韪说这话有什么含义?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优秀。
陈韪是说别看他现在聪明,长大了不一定聪明。
带有不以为意的意味。
⒋“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中的“仲尼”指(孔子),他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伯阳”指(老子),它是道家学派创始人。
⒌从上面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孔融和元方两位少年共同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聪明,机智,勇敢。
(二)陈元方候袁公陈元方年十一时,候[拜访,问候]袁公。
袁公问曰:“贤[有道德,有才能]家君在太丘,远近称[称赞,赞许]之,何所履行[实践,做]?”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安抚]之以德弱者抚[安抚,抚慰]之以仁恣[zì任凭,听任]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效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应酬交际]动静[行动与静止]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学习]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译文〗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
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元方说:“家父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放手让他们安居乐业]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
”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
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
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⒈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⑴远近称.之(称赞,赞许)⑵孤法.卿父(效法)⒉文章划线句没有标点符号。
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老父在太丘 | 强者绥之以德 | 弱者抚之以仁 | 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⒊袁公两次问陈元方。
请你用自己的话把袁公两次问话的主要意思说出来。
第一次问元方父亲在太丘为官时是如何赢得称赞的,第二次是问自己和元方父亲究竟谁效法谁。
⒋指出陈元方第二次答语的巧妙之处。
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三)郭伋传郭伋始[当初,最初]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编次,排列]迎拜。
伋问:“儿曹[孩子们]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敬词]迎。
”伋辞[告别]谢之。
及[等到]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
伋谓[告诉,对…说]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
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畏违信[失信]于诸儿,遂止[居住,栖息,停留]于野亭④,须[等待]期乃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