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对比阅读-精选.pdf
《世说新语二则》对比训练及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训练一、小儿不畏虎忠、万、云、安①多虎。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②于水者。
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③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
意④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选自苏轼《东坡全集》)[注]①忠、万、云、安:地名,都是在四川一带长江沿岸。
②浣衣:洗衣服。
③庶几:差不多,有那么一点儿。
在这里是“希望”的意思。
④意:估计,推断。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虎熟.视久之(_____ _)(2)虎亦卒.去(____ 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文中妇人和她的两个儿子为什么对老虎的突然来到有不同反应?4.读了这个故事,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二[甲]陈太丘与友期行,(略)[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故人曰:“诺,期返而食。
”起曰:“待公而食。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明日早,令人求故人。
故人来,方与之食。
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
②[俟]等待。
③[欤yú]句末语气词。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①陈太丘与友期.行②相委而去.①故人来,方.与之食④恐.其自食其言也6.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期日/中 B.对/子骂父 C.下车/引之 D.故人至/暮不来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三、荀巨伯远看友人疾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②胡③贼攻郡。
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④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⑤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
汝⑥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世说新语》二则与课外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

《世说新语》二则与课外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共6篇)(一)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乙】原谷①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②之。
谷年十有五,谏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
”父不从,作舆③,捐祖于野。
谷随,收舆归。
父曰:“汝何以收此凶④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
”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选自《太平御览》)【注】①原谷:人名。
②捐:抛弃。
③舆:手推的小车。
④凶:不吉利。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门外戏.______ ②元方入门不顾.______ ③谏.父曰______④是.负义也______(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______A.捐祖于野皆以美于徐公B.下车引之欲捐之C.乃载祖归养去后乃至D.尊君在不父不从,作舆(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汝何以收此凶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甲、乙两文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请你举出一种并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甲文中的元方和乙文中的原谷身上分别表现出了中华民族怎样的传统美德?除此之外,你的身上还具有哪些让别人感动的中华传统美德呢?请简述一例。
《世说新语》阅读答案(精选19篇)

《世说新语》阅读答案《世说新语》阅读答案(精选19篇)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会经常接触并使用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我们解答阅读题的金钥匙。
那么一般好的阅读答案都具备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世说新语》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世说新语》阅读答案篇1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的题。
【甲】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乙】戴安道就范宣学①,视范所为:范读书亦读书,范抄书亦抄书。
惟独好画,范以为无用,不宜劳思于此。
戴乃画《南都赋图》,范看毕咨嗟②,甚以为有益,始重画。
【注】①戴安道就范宣学:戴安道和范宣均为我国晋代名人。
②咨嗟:赞叹。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①贤于材人远矣贤:________________②不宜劳思于此劳思:______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①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②范看毕咨嗟,甚以为有益,始重画。
译文:3、【甲】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最终“泯然众人矣”的实例,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则直接写出了戴安道和范宣师生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参考答案:1、①胜过、超过②劳神,费心思2、①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意思是比普通人还要不如)②范宣看后赞叹不已,认为大有益处,这才开始重视绘画。
3、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虚心学习,相互切磋。
《世说新语》阅读答案篇2【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世说新语》二则对比阅读-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

《世说新语》二则对比阅读(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咏雪》)【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别)B.相委.而去(舍弃)C.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不及)D.太丘舍去.(离开)2.下列对【甲】文中划线句子停顿的判断,最恰当...的一项是()A.白雪/纷纷何/所似?B.白雪/纷纷/何所似?C.白雪纷纷/何所/似?D.白雪/纷纷何所/似?3.下列对【甲】文中相关句子的翻译,有错误...的一项是()A.与儿女讲论文义——给侄儿侄女讲解文章的义理B.“君与家君期日中——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C.白雪纷纷何所似?——白雪纷纷扬扬像什么呢?D.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对着老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4.下列对【甲】【乙】选文的理解与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A.【甲】选文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两句交代了咏雪的背景。
B.【乙】选文中的陈元方小时候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人。
C.【甲】选文只是客观地写出谢家子弟咏雪的事,对“兄子”与“兄女”的两个比喻并未加任何评论,但作者的褒贬却已在其中,一望而知。
D.【乙】选文仅103个字,就刻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阐明了为人处世应该守信、讲礼的道理。
5.把【乙】选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世说新语》比较阅读文言文

世说新语》比较阅读文言文乙】XXX与友期,期于某亭。
友至,太丘揖之曰:“吾有一言,闻之于夫子,夫子曰‘吾未之闻’,闻之于庸夫,庸夫曰‘老夫子何为乎此’。
”XXX:“请XXX。
”太丘曰:“昨夜北风至,数竿梅花凋零。
”友默然良久,曰:“夫子之言,吾未之闻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XXX寒雪日内集()俄而雪骤(。
)即公大兄无奕女(。
)数竿梅花凋零(。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XXX寒雪日内集XXX与友期B、公大笑乐友默然良久C、XXX于夫子,夫子曰‘吾未之闻’闻之于庸夫,庸夫曰‘老夫子何为乎此’D、昨夜北风至,数竿梅花凋零3.翻译句子1)俄而雪骤2)吾有一言,XXX于夫子,夫子曰‘吾未之闻’,闻之于庸夫,庸夫曰‘老夫子何为乎此’3)昨夜北风至,数竿梅花凋零4.甲乙两文都有一定的意境,XXX通过XXX与儿女的讲论,以及“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比喻雪景,写出了轻松愉悦的气氛;而XXX通过XXX与友人的对话,写出了淡泊宁静的意境。
5.你认为甲乙两文的主题是什么?它们有何不同?甲:我回忆起童年时的趣事,能够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观察秋毫之细微,看到微小的物体必然会仔细观察其纹理,因此常常有超越物质的乐趣。
夏天,蚊子成群,我私自想象它们成为一群鹤在空中翩翩起舞,心中所想,或千只或百只,果然变成了鹤;抬起头来观看,它们的颈项真的很强壮。
我还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慢慢地喷上烟,让它们在烟雾中飞舞,仿佛是观赏XXX白鹤,果然让我感到非常愉快。
我经常在土墙的凹凸处,花台和小草丛杂的地方蹲下身子,让自己与花台XXX;静下心来仔细观察,把小草当做森林,把虫子和蚂蚁当做野兽,把凸起的土块当做山丘,把凹陷的地方当做峡谷,在这个想象中自由自在地游荡,感到非常愉悦。
XXX:XXX和朋友约好一起出行,但到了约定的时间XXX却没有来,于是朋友生气离开了。
当时的元方只有七岁,在门外玩耍。
有客人问他:“你的尊君在不在?”元方回答:“他等得太久了,已经离开了。
世说新语两则历年中考对比阅读及答案

• • • • • • • • • • •
10.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太丘舍去(舍弃、丢下) B.则是无信(不讲信用) C.及事讫(完毕) D.先期一日(约定的日期) A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相委而去 杂然而前陈者 B.计日告之 传一乡 秀才观之 C.遂止于野亭 骈死于槽枥之间 D.其为人若此 安陵 君其许寡人 C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那客人便问元方: “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您好 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 19.陈元方的言行有对有错,请分 别指出于下: • 对:①耐心说明;②据理反驳; • 错:入门不顾。 • 20.故事中友人听了陈元方的话后 感到非常惭愧,可是陈元方仍然 “入门不顾”,假如是你,你会怎 么做? • 言之有理即可
•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 •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 “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 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 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 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 非信不可也! • 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友,就留他吃饭。老友说: “好啊。”吴起说:“等待您一起进餐。”老友到 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第二天早 晨,(吴起)派人去找老友,老友来了,才同他一 起进餐。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 了话不算数啊。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 军队信服的缘由吧!要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 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 ③[欤yú]句末语气词。
• 17.给下列加点字注音:(2分) • ①尊君在不? ②诺,期返而食。 • ① fǒu ② shí •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 •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②相委而去 • ③故人来,方与之食 ④恐其自食其言也 • ①约定 ②丢下,舍弃 ③才 ④害怕,担心 • 19.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期日/中 B.对/子骂父 • C.下车/引之 D.故人至/暮不来 • C • 2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昔吴起出,遇故 人而止之食。 • ①正午已过(朋友)还没来,太丘不再等候,自己先走了, 太丘走后那个朋友才来。 • ②有一回吴起出门,遇到老朋友便留老朋友吃饭。
2025年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精选《世说新语》二则

2025年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精选《世说新语二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咏雪》)【乙】凝之弟献之①尝与宾客谈议,词理将屈②,道韫遣婢白献之曰:“欲为小郎③解围。
”乃施青绫步鄣④自蔽,申⑤献之前议,客不能屈。
(选自《晋书·列女传·王凝之妻谢氏传》)【注释】①献之:指王献之,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王羲之第七子。
②词理将屈:理屈词穷。
③小郎:王献之是王凝之的弟弟,因此谢道韫称他为小郎。
④步鄣:用以遮挡视线的屏障。
⑤申:申述。
1.下列每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俄而雪骤暴风骤.雨B.公欣然.曰不以为然.C.差.可拟阴差.阳错D.因.风起因.材施教2.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段第一句短短的十五个字就交代了咏雪的背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B.甲文段从“公欣然”和“大笑乐”可以看出谢安一家人之间亲密无间的感情。
C.甲文段画波浪线句子的朗读节奏可以划分为: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D.乙文段讲的是谢道韫躲在丝绸屏障后面替小叔子王献之解围的故事。
3.请将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白雪纷纷何所似?4.把下雪的情景比作“柳絮因风起”,你认为好在什么地方?请说明理由。
5.“咏絮之才"作为成语是谢道韫的个人标签,请根据甲乙两文段说说“咏絮之才”在谢道韫身上是怎样体现的。
【答案】1.A 2.C 3.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4.示例:“柳絮因风起”把纷飞的白雪比作“柳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最新版】文言文《世说新语》课内外对比阅读

一、《世说新语》必考文学常识作者:刘义庆及门下文士(切记不是刘义庆)时代:南朝宋(切记不是南宋)内容:记述自汉末到东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 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地位:《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 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切记不是“文言志怪小说”)。
评价:鲁迅评价《世说新语》是“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二、《世说新语》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钟毓魏国车骑将军、钟会魏国大将军,后平定蜀国少小的时候有令美好的誉名声。
年十三,魏文帝闻听说之代词,代指钟毓、钟会,语告诉其他的父繇yáo,三国时魏国相国曰说:“可令让二子来。
”于是敕chì,皇帝诏令见进见。
毓面有汗名词,汗水,帝曰:“卿古时帝王对臣子的称呼面何什么以因为汗名词作动词,出汗?”毓对回答曰:“战战惶惶恐惧慌张、害怕得发抖,汗名词,汗水出如好像浆。
”复又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恐惧战栗,害怕得水,汗不敢出。
”发抖(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乙文翻译:钟毓、钟会在小时候就有美好的声誉。
十三岁时,魏文帝曹丕听说这两个孩子的聪慧名声,就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可以叫这两个孩子来见我。
”于是奉旨进见。
钟毓脸上冒有汗水,魏文帝问:“你脸上为什么出汗呢?”钟毓回答:“由于恐惧慌张、害怕得发抖,所以汗水像水一样流出。
”文帝又问钟会:“ 你脸上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答:“由于恐惧战栗,害怕得发抖,所以汗水也不敢冒出。
”1.用“/”为下面的句子划分停顿节奏。
(限断两处)谢 太 傅 寒 雪 日 内 集。
【参考答案】谢 太 傅/寒 雪 日/内 集。
【答案解析】断句的依据:人物+时间+事件2.下列有关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与【乙】文中“魏文帝闻之”中的“之”的意思不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说新语》二则阅读题一、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未若..柳絮因风起俄而..雪骤撒盐空中差可拟...陈太丘与友期.行相委而去.入门不顾.下车引.之太丘舍去.2、翻译下列句子。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友人惭,下车引之。
3、《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4、指出下列称呼所指代的对象:(1)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尊君:(2)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君:家君:5、《咏雪》中的两个以雪为喻的句子,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6、《陈太丘与友期》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二、(甲文)咏雪(略)(乙文)智子疑邻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fǔ,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1.甲文选自(朝代)人(姓名)组织编写的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世说新语》。
2、两篇文章都交代了故事的背景,甲文是。
乙文则是(用课文原句填空)。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篇文章中三个儿女的回答都体现了他们的聪明才智。
B.甲文最后交代兄女(道韫)的身份,暗示谢太傅更赞赏道韫的才气。
C. 乙文的故事主旨在于说明人的先见之明。
D.两篇文章都涉及对一个问题的看法,甲文不同角度咏雪,乙文相同角度强调修补防盗。
4.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只填序号)①敝人②卑职③陛下④令尊⑤寡人⑥足下⑦令郎⑧老朽⑨麾下敬词有谦词有5.下列句中加粗词与“尊君在不”的“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诲女知之乎 B.学而不思则罔C.裁如星点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6.解释下列词语①内集②俄而③欣然④智子7.翻译句子①撒盐空中差可拟。
②未若柳絮因风起。
③暮而果大亡其财。
8 8.《咏雪》一文结尾谢太傅对两个人的回答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十分耐人寻味,请简要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1 10. 假如你是这“邻人”,在知道被怀疑后,你是否会去跟那“富人”说明真相,为什么?三、(甲文)咏雪(略)(乙文)黄琬巧对黄琬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正月日食。
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
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
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
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白雪纷纷何所似.②而深奇.爱之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3.“琼以状闻”有以下三种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
B、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
C、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 《咏雪》与《黄琬巧对》中,两位主人公有什么相同的方面?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四、【甲】陈太丘与友期行(略)【乙】宾客诣①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
客与太丘论议②,二人进火③,俱委而偷听。
炊忘著箄④,饭落釜中。
太丘问:“炊何不馏⑤?”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偷听,炊忘著箄,饭今成糜⑥。
”太丘曰:“尔颇有所识⑦不?”对曰:“仿佛志⑧之。
”二子俱说,更相易夺⑨,言无遗失。
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注释]①诣:拜见。
②论议:这里指谈论玄理。
③进火:烧火。
④箅(bì):蒸饭的器具,使米不至于落入水中。
著箅,放竹箅。
⑤馏:蒸饭。
⑥糜:粥。
⑦识:所收获的知识。
⑧志:记得。
⑨更相易夺:互相改正错误。
1、解释下列几个加点的字词。
(1)陈太丘与友期.行( ) (2)太丘舍去.( )(3)俱委而偷听..( )..( ) (4)言无遗失2、上面两段文言文中都有一个通假字,请找一个,并指出所通的字。
(1分)3、用现代汉语翻译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4、甲乙两文都以小孩子为主人公,甲文侧重表现乙文则侧重于表现5、结合选文,简单分析元方从小就如此聪明善辩的原因。
五、[甲]陈太丘与友期行,(略)[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故人曰:“诺,期返而食。
”起曰:“待公而食。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明日早,令人求故人。
故人来,方与之食。
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
②[俟]等待。
③[欤yú]句末语气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①尊君在不.?②诺,期返而食.。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①陈太丘与友期.行②相委而去.③故人来,方.与之食④恐.其自食其言也3、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期日/中 B.对/子骂父 C.下车/引之 D.故人至/暮不来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5、读了[甲]段和[乙]段之后,你一定对“守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
六、〔甲〕陈太丘与友期行(略)〔乙〕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
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
”伋辞谢之。
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
伋请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
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
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及传》,略有改动)【注释】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
行部,出巡。
②〔西河美稷〕地名。
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
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丘舍去.(舍弃、丢下)B.则是无信..(不讲信用)C.及事讫.(完毕)D.先期.一日(约定的日期)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相委而.去杂然而.前陈者B.计日告之.传一乡秀才观之.C.遂止于.野亭骈死于.槽枥之间D.其.为人若此安陵君其.许寡人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4、文段理解。
(5分)(1)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从选材角度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乙文选取的是__________________的正面例子;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重____________,乙文侧重叙述。
(2)从甲、乙两文的故事中,你还得到了哪些新的启示?(就一个或两个故事来谈均可,至少两条)(2分)七、(甲)陈太丘与友期行(略)(乙)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日:“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
”文侯日:“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司马光《资治通鉴·魏文侯书》) 【注释】①虞(yǘ)人:侍卫。
②焉之:到哪里。
1、下面各组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待)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约定)B.去后乃.至(才) 乃.往,身自罢之(于是,就)C.元方入门不顾.(照顾) 是.日,饮酒乐,天雨(这)D.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地方) 天又雨.,公将焉之(下雨)2、翻译下面句子。
(4分)①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 (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读两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主题:感受:八、[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略)[乙]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①奉其母。
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
”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
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②。
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
子其去之。
”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
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
《诗》③曰:“宜尔子孙承承兮。
”言贤母使子贤也。
【注释】①镒:二十两。
②馆:这里指家。
③《诗》:这里指《诗经》。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行:②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归休:2、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②宜尔子孙承承兮。
3、[甲][乙]两文在为人处世方面各说明了什么道理?文中的“友人”和“田子”在性格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九、【甲】陈太丘与友期行(略)【乙】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①,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已而②复如初。
母日:“儿痴如此,曷③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④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狰恶可怖;冕小儿,恬⑤若不见。
(《王冕读书》)【注释】①已:止,罢。
②已而:过后。
③曷:何,怎么,为什么。
④依:投靠。
⑤恬:安然。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相委.而去() (2)辄.默记()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A.太丘舍去.冕因去. B.元方入.门不顾窃入.学舍C.未若柳絮因.风起冕因.去 D.下车引之.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①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4、【甲】文主要表现元方的特点。
【乙】文主要表现王冕的品质。
5、两篇文章同是刻画儿童形象的,但写法却不尽相同,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十、【甲】陈太丘与友期行(略)【乙】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