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三实验报告xuting

合集下载

化学液体喷泉实验报告(3篇)

化学液体喷泉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喷泉实验的原理,即气体溶解或化学反应导致烧瓶内气体压强变化,形成液体喷泉。

2. 掌握喷泉实验的操作步骤,包括装置搭建、气体收集、液体喷泉现象观察等。

3. 通过实验观察不同气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和反应,验证气体溶解度及化学反应对喷泉现象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喷泉实验基于气体溶解或化学反应导致烧瓶内气体压强变化而形成液体喷泉的原理。

具体过程如下:1. 将干燥气体充满烧瓶,并通过导管连接至盛有液体的容器。

2. 当烧瓶中的气体溶解于液体或与液体发生化学反应时,烧瓶内气体压强降低。

3. 外界大气压将液体压入烧瓶,形成液体喷泉。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仪器:烧瓶、胶头滴管、直导管、烧杯、锥形瓶、玻璃棒等。

2. 液体:水、酚酞试液、氯化铁溶液、NaOH溶液等。

3. 气体:氨气、HCl气体、NO气体、CO2气体等。

四、实验步骤1. 将烧瓶与导管连接,并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2. 将烧瓶底朝上,导管朝下,插入盛有液体的烧杯中。

3. 通过胶头滴管向烧瓶中充入干燥气体,直至烧瓶内充满气体。

4. 观察气体溶解或与液体反应,导致烧瓶内气体压强降低,形成液体喷泉。

5. 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气体溶解度及化学反应对喷泉现象的影响。

五、实验现象与结果1. 氨气溶解于水,形成红色喷泉,溶液呈碱性。

2. HCl气体溶解于水,形成无色喷泉。

3. NO气体不溶于水,不形成喷泉。

4. CO2气体与NaOH溶液反应,形成无色喷泉。

六、分析与讨论1. 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因此形成红色喷泉。

2. HCl气体溶解于水,导致烧瓶内气体压强降低,形成无色喷泉。

3. NO气体不溶于水,因此不形成喷泉。

4. CO2气体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导致烧瓶内气体压强降低,形成无色喷泉。

七、结论1. 喷泉实验原理是基于气体溶解或化学反应导致烧瓶内气体压强变化而形成液体喷泉。

2. 通过实验观察不同气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和反应,可以验证气体溶解度及化学反应对喷泉现象的影响。

实验的报告(通用7篇)

实验的报告(通用7篇)

实验的报告(通用7篇)实验报告篇一实验名称用实验证明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的氧气含量有什么不同实验目的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含量越高一、实验器材:药品水槽、集气瓶(250ml)两个、玻片两片、饮料管(或玻璃管)、酒精灯、火柴、小木条、水,盛放废弃物的大烧杯。

二、实验步骤:1、检查仪器、药品。

2、做好用排水法收集气体的各项准备工作。

现象、解释、结论及反应方程式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大于空。

3、用饮料管向集气瓶中吹气,用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排水法收集一瓶我们呼出的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小于空气中体,用玻璃片盖好。

4、将另一集气瓶放置在桌面上,用玻璃片盖好。

5、用燃烧的小木条分别伸入两个集气瓶内。

6、观察实验现象,做出判断,并向教师报告实验结果。

7、清洗仪器,整理复位。

实验报告总结篇二有一份工作是一个人步入社会的标志。

社会的本质是实践,而实践最好的来源便是工作。

刚进入工作一个星期,感受虽没有他人的五味杂陈,但也算的上清澈纯净。

很荣幸能加入这个超级工程大团队。

虽可能仅有短短的两个多月时间,但在这样的一个大平台我觉得能收获很多。

作为一个“超级工程”项目,这份工作的起点很高。

起点高意味着能学到的东西更多,但也意味着工作难度的加大。

世界上没有一份工作是不辛苦的,但所谓工作便是越做越会做,当你做到极致,辛苦也会转化成成功的喜悦。

就业指导教师告诫我们:到了单位后,少说多做。

此刻感觉下来,还得做到以下几点:[由首先,要多问。

这是要放在首位的。

刚刚进入工作岗位,对自我的工作要求以及工作定位是不明确的,会显得有些茫然。

所以多问便是最好的教师,不能不懂装懂,遇到问题就要及时问。

如今的时代不像从前,师傅不会留着压箱底的技艺不教给你。

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大家都乐意分享自我的经验与方法。

而你所需要做的便是踩着巨人的肩膀,学习总结归纳。

将他人的经验转化为自我的东西。

如同一开始的写资料。

大家的起点都相同,都是从资料入手,一步一步去认识,理解图纸的信息,将图面资料,转化为文字资料。

实验实习报告(精选)

实验实习报告(精选)

实验实习报告(精选)实验实习报告(精选)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加深实习生对于相关技术理论的掌握,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实际技能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器材计算机及相关软件、数据采集仪、示波器、数字信号发生器等。

三、实验内容1. 脉冲响应测量:使用数据采集仪测量滤波器的脉冲响应,并通过MATLAB软件对其进行处理分析。

2. 信号发生器与示波器的应用:使用数字信号发生器发生正弦波信号,通过示波器观察波形及信号参数。

3. 信号滤波器设计:通过MATLAB软件设计和实现信号滤波器,并使用信号发生器和示波器进行测试验证。

4. 锁相放大器的使用:使用锁相放大器对信号进行放大和调节,观察信号的变化。

四、实验步骤1. 脉冲响应测量:连接数据采集仪和计算机,并进行采样测量。

将结果存储在计算机中,并使用MATLAB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 信号发生器与示波器的应用:连接数字信号发生器和示波器,并进行信号参数设置。

通过示波器观察波形及信号参数,并进行记录分析。

3. 信号滤波器设计:使用MATLAB软件进行信号滤波器的设计和实现,通过信号发生器和示波器进行测试验证,并对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

4. 锁相放大器的使用:连接锁相放大器并进行信号放大和调节,观察信号的变化,并进行记录和分析。

五、实验结果1. 脉冲响应测量:通过数据采集仪测量,得到滤波器的脉冲响应,并通过MATLAB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得到所需结果。

2. 信号发生器与示波器的应用:通过数字信号发生器发生正弦波信号,通过示波器观察波形及信号参数。

记录分析得到频率、幅值、相位等相关参数。

3. 信号滤波器设计:通过MATLAB软件进行信号滤波器的设计和实现,使用信号发生器和示波器进行测试验证,得到所需的频率响应特性。

4. 锁相放大器的使用:通过连接锁相放大器进行信号放大和调节,观察信号的变化,并得到相关数据参数。

六、实验结论本次实验通过对相关技术的实际操作和数据处理,使实习生对于理论和实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并提高了实际应用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报告范文模板【三篇】

实验报告范文模板【三篇】

实验报告范文模板【三篇】
实验名称:XXX
实验步骤:
1、 XXX
实验结果: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看出,XXX等结论,从而得出XXX的结论。

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XXX。

为此,我们安排了如下实验:
1、通过XXX实验,以验证XXX原理及其参数
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XXX的情况下,XXX现象的参数符合XXX的原则;在XXX的情况下,XXX的特性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通过本次实验,可以更容易的理解XXX的发展规律,并为它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本实验旨在探讨XXX的性质及应用。

实验过程中,我们首先采用XXX法,验证了XXX 所需要的参数;之后,我们以XXX实验,验证了XXX对不同情况的适应性;最后,我们观察了XXX对XXX的影响,以检验XXX在实际应用中所能实现的效果。

本次实验结果表明:XXX过程中,XXX的参数具有一定的可预见性,它能够有效地模拟不同情况下的XXX现象;另外,它能够为不同的应用提供科学的参考,在实际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

从本次实验结果中,我们可以得出:XXX的应用范围很广,可以为不同的研究领域提供宝贵的信息,以使其更加准确有效。

实验3实验报告(一)

实验3实验报告(一)

实验3实验报告(一)引言概述:该实验报告旨在详细介绍实验3的实验过程、设计以及结果分析。

本实验旨在探究某种实验方法的使用,并利用该方法分析特定实验数据,以了解实验结论。

本文将按照以下五个大点展开讨论。

正文:一、实验设计与目的1. 确定实验目的2. 设计实验的基本步骤3. 选择适当的实验材料和工具4. 搭建实验装置并检查实验条件5. 计划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变量控制措施二、实验步骤及观察结果1. 详细介绍实验的具体步骤2. 记录实验过程中的观察数据3. 分析观察结果并解释可能的原因4. 讨论实验步骤中的关键环节和注意事项5. 对实验步骤进行优化和改进的建议三、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1. 收集实验数据并整理成表格或图形2. 描述数据处理的方法和过程3. 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图像展示4. 分析实验结果并进行合理解释5. 讨论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之间的差异及其可能的原因四、误差分析和评估1. 讨论实验中可能存在的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2. 分析误差来源及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3. 讨论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4. 提出改进实验方法的建议,以减小误差5. 总结误差评估结果并对实验可行性进行讨论五、结论与展望1. 总结实验的主要结果和发现2. 确定实验目标是否达到,并对实验原理进行验证3. 讨论实验结果的意义和实际应用的前景4. 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可能的改进方法5. 总结实验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对未来实验的展望和建议总结:通过本实验报告的详细介绍和分析,我们全面了解了实验3的设计和操作步骤,以及通过实验得到的结果和结论。

在本实验中,我们深入探讨了实验目的、步骤、数据处理、误差分析等方面的内容,并对实验结果的意义和潜在应用进行了详细阐述。

通过该实验,我们不仅获得了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和改进的思路。

希望通过这些努力,可以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最新实验三实验报告xuting

最新实验三实验报告xuting

最新实验三实验报告xuting实验名称:最新实验三实验目的:1. 验证新型材料Xuting的物理性质。

2. 研究Xuting在不同环境下的性能变化。

3. 分析Xuting的应用潜力及其对现有技术的影响。

实验材料:- Xuting样品- 高温炉- 压力测试装置- 电子显微镜- 化学分析仪器实验步骤:1. 准备Xuting样品,并对其进行初步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测试。

2. 将Xuting样品置于高温炉中,分别在200°C、400°C和600°C 的温度下加热2小时,记录其质量、颜色和结构的变化。

3. 使用压力测试装置对Xuting样品施加不同级别的压力,记录其抗压性能。

4. 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Xuting样品的微观结构,分析其晶格排列和缺陷情况。

5. 进行化学分析,确定Xuting的主要成分及其可能的化学反应性。

6. 根据实验数据,评估Xuting在极端条件下的性能,并探讨其在工业、航空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实验结果:1. Xuting在常温下的物理性质稳定,具有良好的硬度和韧性。

2. 高温实验显示,Xuting在400°C时结构开始发生变化,但在600°C时仍保持相对稳定。

3. 抗压测试结果表明,Xuting具有出色的抗压性能,适合用于承载重压的环境。

4. 微观结构分析揭示了Xuting具有独特的晶体结构,这可能是其优异性能的关键。

5. 化学分析确认了Xuting的主要成分,并预测了其与其他物质的反应性。

6. 综合实验数据,Xuting在极端环境下的性能表现良好,有望在多个领域替代传统材料。

结论:Xuting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展现出了卓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其在高温和高压环境下的稳定性,以及独特的微观结构,预示着其在工业应用中的巨大潜力。

未来的研究将集中在提高Xuting的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上,以便更广泛地推广其应用。

实验报告格式范文(3篇)

实验报告格式范文(3篇)

实验报告格式范文第1篇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现代生物科学的发展尤其依赖科学实验。

在生物教学中,实验、学习和观察等实践环节对我们掌握生物学知识、科学方法、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形成科学素质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是因此,从我们开始接触生物这门学科开始,就不断有生物实验课程,锻炼我们各式各样的能力。

但是,也的确是上过各式各样的生物实验课,我才更加深刻的感受到这次做的现代生物技术综合实验对我的影响有多大。

老师在第一次课上,对我们详尽的讲解了我们此学期需要完成的一系列实验。

其中全是环环相扣,嵌合紧密,有点一招即失,满盘皆输的压力,不过我们更多的是怀着一种跃跃欲试的激动,恨不得立马动手,靠着自己学来的知识,认真的完成这套实验,并且还能看到最终那令人欣喜的结果。

就这么妄想着妄想着,我们从第二周开始的现代生物技术综合实验的漫长旅程。

由于,老师没有硬性的要求实验时间,我们便是一有空闲就往实验室里钻,也就少了以前实验课上出现的,因为部分实验仪器的数量缺少,同学们每次做实验都是你推我嚷的,造成了实验兴趣的流失。

以至于做实验的态度越来越涣散,甚至只是简单的走下过场而已,几次实验课下来,热情全无。

但按照金老师的提议来,大家来实验的时间不同,使得对仪器使用的时间错开,减少了为争抢仪器或是药品而嘈杂不堪的场面,实验也变得顺利了许多。

金老师会很体谅一些先开始忙活的同学,在黑板上写清他们实验大概会做到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后面实验的准备物品和要求,然后开始在忙于实验而奔走中的同学之间晃悠。

观察我们的实验操作,或是时不时提点解释一下我们实验步骤的缘由;实验药品的作用;如何做会得到更好的结果;实验没有得到好的结果或是做的失败了的原因。

可是,随着实验的发展,后来更多的时候,是我们在看过书本上要求的实验步骤后,去缠着金老师,围在他周围,问他关于实验的各种问题,就算同样的问题被问过许多次,金老师依然是和蔼的笑着一一解答我们的疑问,他的平易近人,他的悉心教导,他的不骄不躁,他的耐性与笑容都深深的打动了实验中的每位同学。

实验报告讨论部分范文(3篇)

实验报告讨论部分范文(3篇)

第1篇一、引言本实验通过对(实验名称)的研究,旨在探究(实验目的)。

实验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并对实验数据进行了详细记录和分析。

本讨论部分将对实验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并进一步探讨实验结论及其意义。

二、实验结果分析1. 实验结果概述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观察指标)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实验组(观察指标)的值显著高于对照组。

(2)实验组在(观察指标)方面的变化趋势与预期相符,即在实验过程中,实验组(观察指标)的值逐渐增加,而对照组则保持稳定。

(3)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实验现象),这可能与(原因)有关。

2. 实验结果讨论(1)关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在(观察指标)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这可能归因于以下几个方面:①实验组在实验过程中接受了(实验处理),而对照组未接受,因此实验组在(观察指标)方面得到了改善。

②实验组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严格控制了(影响因素),从而减少了外界干扰,使得实验结果更加可靠。

(2)关于实验现象的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实验现象),这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①(原因1):实验过程中,我们使用了(实验材料/方法),这可能导致了(实验现象)。

②(原因2):实验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实验问题),这可能导致实验结果出现偏差。

(3)关于实验结论的进一步探讨本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实验处理/方法),可以有效改善(观察指标),这为(应用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路。

然而,本实验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①实验样本量较小,可能无法完全代表总体情况。

②实验过程中,我们未考虑(影响因素),这可能导致实验结果存在偏差。

三、实验结论综上所述,本实验通过对(实验名称)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 实验组在(观察指标)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这表明(实验处理/方法)对(观察指标)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2. 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实验现象),这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结果图: (1)
8
(2)国有林场不同火险区域面积和小班块数 火险分级 1 2 3 4 5 火险区划分 无火险区 低火险区 中火险区 高火险区 极高火险区 面积 105 614 8343 22144 9960 小班个数 4 18 258 589 297 占区域面积比例 0.038095238 0.029315961 0.030924128 0.026598627 0.029819277
(3)森林火灾损失情况统计表 林班号 5 5 5 5 5 5 6 6 6 7 7 7 7 7 7 7 8 8 8 8 8 9 9 小班号 1 2 3 4 5 6 1 2 5 1 2 3 4 5 6 7 1 3 4 5 6 1 2 小班蓄积面积 1739.009141 1415.185466 629.52997 692.952723 1618.820893 161.732769 187.475137 179.069823 185.444052 2320.503009 2526.592108 1484.13641 2055.000199 1501.224414 2186.903298 2494.840766 0 17.85244 190.0159 44.296814 181.408914 1724.198202 39.275037 林班号 9 9 9 9 9 9 29 30 32 33 33 33 33 34 35 35 35 35 35 35 35 37 9 小班号 3 4 5 6 7 8 9 11 8 5 6 7 8 2 1 2 3 4 5 6 7 6 3 小班蓄积面积 1926.667141 766.306373 825.97209 683.828572 101.351966 85.676186 153.175105 174.169501 346.481194 3018.770323 223.486595 1602.479468 2313.136663 344.604217 2146.007482 464.080633 2020.38998 747.833154 4103.125518 2882.924315 2135.076924 2446.056621 1926.667141
四、改进实验建议
9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课程名称 实验项目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 实验三、栅格与矢量数据分析应用 13 自然地理 姓 名 成 绩 徐婷 学 号 日 期 2013804126 2015/6/4
实验报告的内容: 一、实验目的;二、实验原理;三、实验步骤;四、实验结果;五、讨论分析(完成 指定的思考题和作业题) ;六、改进实验建议。 一、实验目的 了解栅格与矢量数据的基本结构和实际应用特点, 学生学会独立收集、 处理和分析栅格与矢量数据; 掌握栅格与矢量数据在 ARCGISGIS 软件中的操作及空间分析功能应用。 (1)掌握在 ArcGIS 中对栅格数据进行几何变换以及矢量化的方法。 (2)掌握 ArcGIS 基本编辑工误的方法。
1
二、流程图
森林火险评估及森林火灾损失评 估 森林火险区划分
海 拔 分 级 赋 值
坡 度 分 级 赋 值
坡 向 分 级 赋 值
土 湿 分 级 赋 值
地 类 分 级 赋 值
计算火险指数
火险分级赋值
建立过火区域
计算蓄积损失面积
三、步骤 1、森林火灾区的划分 (1)加载 gyxb.shp,打开属性表,加入字段:地类分级、海拔分级、坡度分级、坡向分级、土湿分级、 火险分级、火险指数。 (2)为小班的地类分级赋值。在 Selection→select by attributes,按要求输入
二、实验原理 (1)所有图件扫描后都必须经过扫描纠正,即几何变换,使扫描后的栅格图具有投影坐标系,以 确保矢量化工作顺利进行。 (2)非拓扑编辑。ArcGIS 中的 Editor 工具条中包括了大多数编辑工具。Editor 下来菜单下面提供 了 Move、Merge、Union、Buffer 等编辑。Task 下来菜单具有 Reshape Feature、Cut Polygon Features 等工具。另外还可以使用 Advanced Editing 工具条使用更高级的编辑工具。 (3)拓扑编辑。如果是进行一般的拓扑编辑,可以使用 Editor 工具条里面的 Topoloy 工具条,先定 义集聚容差和要素类型,再通过 Topology Editing Tool 修正拓扑错误。如果 Geodatabase 数据,可以 在 ArcToolbox 中通过定义拓扑规则,再利用 Topoloy 工具条来检查和修正拓扑错误。 三、实验内容 实验三、GIS 在森林火险评估及森林火灾损失评估中的应用 (1)依据实验三技术方案完成流程图(P297-300) ; (2)完成案例操作过程森林火险区划图(图 11-32) 。 注:统计图 11-9 的国有林场不同火险区域面积和小班个数统计(表格列出)
2
3
(3)重复以上的步骤,为海拔分级、坡度分级、坡向分级、土湿分级赋相应的值 (4)在属性表“火险指数”字段中,Field Calculator,输入火险指数的计算公式
(5)重复步骤(2)按小班的标准为为火险分级赋值 (6)在 gyxb 图层中 Proprerties→layer properties→categories→unique values,按要求完成
4
(7)在 ArcMap 中加载国有林场的林场分布和林班分布数据,按要求设置数值
5
2、森林火灾损失评估 (1)启动 ArcCatalog,新建一个图层,名为 firebnd,并按要求设置相应的数值 (2)加入 gyetn20020515 遥感数据 (3)用 editor,根据遥感数据数字化林火范围内,绘制多边形区域。
6
(4)在 Analysis Tool→Overlay→Identity 把 firebnd.shp 和 gyxb.shp.相交生成 fire_xb.shp (5)打开 fire_xb.shp 属性表,增加字段 FireAERA 和 Loss,并在计算出面积 (6)加载“过火区小班损伤情况调查表” ,并把这个表进行关联 (7)打开 fire_xb.shp 属性,在 Field Calculator 输入公式,计算各小班的损失面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