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雅舍》有感
雅舍小品读后感(精选12篇)

雅舍小品读后感雅舍小品读后感(精选12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雅舍小品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雅舍小品读后感篇1我最近刚阅读了《雅舍小品》。
这本书是梁实秋先生1939年在北碚雅舍所写的小品文的结集。
当时,刘英士在重庆办《星期评论》,邀请作者写稿,作者用笔名一连写了10篇,即名为“雅舍小品”。
刊物停办后,他又写了10篇。
战事结束后,作者又应张纯明之邀,继续以“雅舍小品”的名义在《世纪评论》上陆续发表了14篇小品文。
本书全部收录了这些文章。
“雅舍”虽然是一栋陋居,但在梁实秋先生的笔下写来,却是如此的美丽而优雅。
一个人有许多方面可以表现他的才华。
画家拉斐尔不是也写过诗吗?诗人但丁不是也想画吗?“雅舍小品”不过是梁实秋先生的一面。
许多人喜欢他这一面,虽然这并不是他的全貌。
梁实秋先生还是中国迄今为止唯一一个独立完成莎剧莎诗汉译工程的翻译家。
从《雅舍小品》中,我读到了梁实秋先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雅舍小品读后感篇2梁实秋老人是个懂得品味生活的人。
作为一个北平人,他所著的作品多带有老北京的影子关于生活,老先生写得很广,上至国事民生,下至衣食住行,所有关于生活之事,尽皆有之。
在《雅舍小品》之中,谈得最多的是吃的。
《老饕漫笔》之中,讲了数十种吃食,还有十数家馆子饭庄,其中亦不乏故事。
三言两语,将读者作食客又将之数十年前,恰又合时宜地早早跳出。
但无论多短小精悍的文字,不是思故,就是思乡,追忆故人。
在如此垂涎欲滴、兴奋不已的话题中道出己愁,却又并不让人知觉真是令人称奇除了一个“愁”字,当然更是些哲理,却全无大哲之架,似只是在讲故事之余讲讲奥妙。
《雅舍小品》中,上首既是关于说话的,且竟有一篇是讲如何骂人的!的确,骂人,尤其在盛怒之下,实乃人之常情,不发泄却也不可能。
但在盛怒之下冷静骂人,恐怕只有那些“傻子”天才才会在骂人时这么做。
雅舍 梁实秋 读后感

雅舍梁实秋读后感
《雅舍》是梁实秋先生的一部小说,通过对上海雅舍的描绘,
展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社会的风貌和人物的生活状态。
读完
这部小说,我深受感动,也有了很多感悟。
小说中的雅舍是一个充满了各种人物和故事的地方,有贫苦的
租户,有富贵的房东,有风流的男女,有悲欢离合的故事。
在这里,作者通过对各种人物的生活和命运的描写,展现了上海社会的繁荣
与萧条,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人性的善良与丑恶。
这些故事让我深
刻地感受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多样性和变迁,也让我对人性和生活
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小说中,作者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
性格和命运。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作者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
样性,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有的人物面对生活的困境选
择了逃避和放弃,有的人物则选择了坚持和奋斗。
这些人物的命运
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也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的来说,读完《雅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对上海
雅舍的描绘,作者展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社会的风貌和人物
的生活状态,也让我对人性和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部小说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有了很多感悟。
希望以后能够多读一些这样的好书,让自己不断地成长和进步。
关于雅舍的读后感范文5篇

关于雅舍的读后感范文5篇拜读梁实秋的《雅舍》,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刘禹锡的《陋室铭》。
暂且不看《雅舍》,我们先看看刘禹锡要想表达什么思想。
下面是店铺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
雅舍小品读后感拿起了《雅舍小品》,它分为若干小篇,每篇都记录了作者的一些感受,或是一些世相百态,各地美食。
当我捧起它的时候,一切都淡忘了,也算是正式打响了我写作甚至人生,极其重要一课的上课铃。
这节课的第一讲是真实朴素。
作者尽取材于真实生活,例如说“拥挤”、“讲价”。
他没有天马行空、天花乱坠的浮夸,也没有为了生动而添油加醋。
平平淡淡间,自有些许幽默诙谐。
关于讲价“童叟根本也不见得好欺侮,而且买卖大半是流动的,无所谓主顾,不讲价还是不过瘾,不七折八扣显得买卖不和气,交易一成买者就又会觉得上当。
”这可谓是真实揭露了做买卖的的现况,所谓“言不二价”、“童叟无欺”的确不符现世,让他一语道破,不由得令人莞尔。
这样的文章字里行间自会有一股亲和力,大家身边的人和事,当然强于胡编乱造。
与其以词汇的堆积罗列哗众取宠,不如以亲身所历的实事打动人心。
与其说:我此题是否够吸引人,是否有的写;不如说:我此题是否真实,是否是我曾经历过的。
这是我常犯的错误,我想它很有可能也是年轻一代人的通病。
没有亲身经历,是做不出好的文章的,正如人生,待人多份真实,少份虚假,岂不是好?这节课的第二讲是细致观察。
例如他讲拥挤:“既上车之后,不消说可以听到下列各种的呼声:‘哎呦!你看看我的脚’‘别挤哟!’‘喂,你趴在我的身子上了!’‘没得办法!’‘你倒是拉住上面的把手啊’”这般细致的描写,光凭想象可是达不到的,“汽车尚未停稳,一群人蜂拥而上,结果是车上的人不得下来,下面的人也不得上去,一阵混战之后,上面的人倒是下来了,下面的人除了儒弱文雅的之外到也都上去了。
然而费掉‘民力’不少。
”细致地观察品味会让生活更加丰富,写作更有素材,而不是乱七八糟地瞎想。
当你致力于观察生活的一点一滴时,你会发现很多很多平时未注意到的有趣的事情。
梁实秋雅舍小品赏析及读后感

梁实秋雅舍小品赏析及读后感在繁忙的生活中,偶然翻开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小品》,就像在喧嚣的街头转角走进了一条宁静的小巷,别有一番滋味。
梁实秋先生的文字,初读时只觉得平实朴素,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和宏大的叙事。
但细细品味,却能感受到那字里行间流淌着的生活智慧和幽默风趣。
比如说在《雅舍》这一篇中,梁先生把他那所简陋的房子写得活灵活现。
他并没有因为居住环境的简陋而抱怨,反倒是用一种诙谐的语气来描述。
那漏雨的屋顶,“ 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
” 这要是搁在一般人身上,可能早就愁眉苦脸了,但梁先生却能打趣地说“ 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
” 这种乐观豁达的态度,真让人忍不住要竖起大拇指。
还有《下棋》这一篇,把下棋时人们的各种神态和心理描写得细致入微。
“ 观棋不语是一种痛苦。
喉间硬是痒得出奇,思一吐为快。
看见一个人要入陷阱而不作声是几乎不可能的事,如果说得中肯,其中一个人要厌恨你,暗暗地骂你一声‘多嘴驴!’另一个人也不感激你,心想‘难道我还不晓得这样走!’如果说得不中肯,两个人要一齐嗤之以鼻,‘无见识奴!’如果根本不说,憋在心里,受病。
所以有人于挨了一个耳光之后还要抚着热辣辣的嘴巴大呼‘要抽车,要抽车!’ ” 瞧瞧,这把观棋人的那种纠结和无奈写得多生动啊!仿佛那些下棋的人和观棋的人就在眼前,为了一步棋争得面红耳赤。
再说说《理发》这一篇。
理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再平常不过了,可梁先生就能把这平常之事写出别样的趣味。
“ 你如果去理发,而挨到的是一个哑巴理发师,那才是人生最尴尬的局面。
他一点也听不见你说什么,你也无法听见他的解释。
他愈是比划,你愈是糊涂。
最后只有任他摆布,凭他怎么去乱剃。
” 读到这里,我不禁笑出声来,因为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那种无法沟通的无奈和尴尬真的是难以言表。
读《雅舍小品》,就像是在听一位老友在跟你唠家常,他不紧不慢地说着生活中的琐事,却能让你在这些琐事中品出人生的滋味。
雅舍读后感范文5篇

雅舍读后感范文5篇《雅舍小品》是2017年6月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梁实秋。
主要讲述的是作者对生活琐事的感悟。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雅舍》的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雅舍读后感偶然路过城东拔地而起的新楼盘,身边的大人们不约而同地谈论起房子。
一会儿是某某小区环境好、价格公道但地段偏远,一会儿又是某某楼盘地处黄金地段却又实在太贵云云。
他们谈得起劲,而我却有些不以为然。
近日偶读梁实秋先生散文《雅舍》。
也不知为何,就忽然觉得大人沾了些铜臭气息的谈话真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莫大讽刺。
就在半个多世纪前,还处于抗战中的中国四川,身陷困境的千万中国老百姓等待着从苦难的深渊中被拯救出来,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当时在东南大学任教的梁实秋几经辗转,住进了所谓的“雅舍”。
他笔下的那座“雅舍”可能与我们印象中的不大一样。
我想象中的雅舍应该是整洁明亮的,不需要那些华美的装饰与累赘,越简洁越好。
可事实与我想象中的大相径庭。
在梁先生笔下,“雅舍”只有用火烧过的砖孤零零的四根砖柱,上面再加个木头盖子,光是想想,就觉得寒碜。
最可怕的是夏天,“夏蚊成雷”在这里变成事实,“当别处蚊子早已偃旗息鼓之时,这儿的蚊子则格外猖獗,偶不留心,两腿伤处累累隆起如玉米粒般……”不光有蚊子,白日里隔壁传来的各种声响也逼疯人,晚上还有老鼠出没,各种磨牙声抑或是其它声响更是层出不穷,搅得人不得安宁。
更可怕的是下雨天,屋顶到处都是湿印,屋顶灰泥崩裂,弄得满屋狼藉亦不足为奇。
梁实秋先生所言之处说的皆是“雅舍”的简陋,却丝毫不令人觉得有多丑陋,反而能让读者从字里行间读出他的幽默与乐观。
所谓“室雅何须大”,大致就是如此。
与梁先生苦中作乐的精神相比,被王国维誉为“国初第一词手”的相国公子纳兰容若就显得太过消极。
身为相国之子,父亲与家族权倾朝野,从小含着金汤匙长大,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越生活,却成日闷闷不乐,就连词作的风格也大多是伤怀之作。
稍作对比,高下立见。
雅舍读后感(精选3篇)

雅舍读后感(精选3篇)雅舍篇1大凡世间之物,多数都可冠以“雅”字,至少这在文本上是数见不鲜的。
但此雅非真雅也。
一处风景,一件器物,被涂抹得浓艳之至便趋向平庸,外在的装饰固然有几分意义,可一旦失了本性,便再难称雅。
雅舍之名,世上怕是不止一处,但梁实秋笔下的雅舍,却是仅此一家的绝景。
梁先生的文字,是我在初中毕业后,才偶然在书架上欹斜的书堆里触及,初读便有文言之味,二读尚有入俗之气,三读始觉淡雅之风。
在雅舍中寻雅委实不易,幸得梁先生一支生花妙笔,如此飘摇的现状能描绘成这般大雅。
雅舍之雅,在于其简陋。
篦墙不固,门窗不严,风雨不避,寒暑不挡,夜有鼠子作乱,空有群蚊为害,这兴许是雅舍最鲜明的特色。
依山势而铺,随坡而起,房间虽然不大,但也排布有致,书房饭厅分置上下两处,往来奔走爬坡之劳,足以让人将“自然”二字了然于胸。
而最具体的表现物,当属屋内陈设,徒有一几一椅一榻,以供自己写之用,其余的,各处净无纤尘,四壁之内均无他物点饰,格局却不单调,依先生所言,“喜欢翻新布置”,如此一来,人屋看似从俗,其实具有个性,“有个性就可爱”。
雅舍之静,恐怕难得一回,户壁多隙,邻里间已可“互通声息”。
唯有华月轮空,兴阑人散之时,雅舍才初显宁静安详的真面,清光筛洒,阴影斑斓,幽绝之时,亦为思乡之时,是乎月光“逼进窗来,助我凄凉”。
悄然播洒的无奈,犹似一夜难却。
那破顶而注的大雨来曾使人懊恼,而那皎洁的明月却教人隐生闲愁,古今中外,超然物外者大抵莫不如此。
《雅舍》之雅,在于其朴实,虽然初读《雅舍》,总觉得有不少难懂的奇字,涵义也未必如现在的诸多文章那样一目了然,但我们要赞它朴实。
一如第二节对于雅舍周边环境的描写,一个“粪坑”搁在那里总觉得特别碍眼,再往后看,邻人的脱皮鞋声亦可顺着窗隙“荡漾而来”,那景象快教人无可想象了,简直近乎悲惨,真的是“随想随写”。
但渐而渐之,久而久之,便不再觉得有多少奇怪的地方,那些笔直的文字,其实是朴实的另类体现,不单是行文的朴实,亦是种为人的朴实,人之所居不在于住所华丽与否,这才是“人屋合一”的最高境界,而这种朴实,深层次的便是种豁达,因而《雅舍》之雅,亦在于其豁达。
雅舍 梁实秋 读后感

雅舍梁实秋读后感
《雅舍》是梁实秋先生的一部散文集,书中记载了他在北京的
雅舍里度过的一段时光,以及他对生活、人情和文学的思考。
读完
这本书,让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梁实秋先生以独特的视角和笔法,描绘了北京的雅舍生活。
他
用细腻的文字,勾勒出雅舍里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他们的性格、生
活态度和情感世界。
通过他的文字,读者仿佛能够置身于雅舍之中,感受到那种宁静、安逸和恬淡的生活氛围。
除了对雅舍生活的描绘,梁实秋先生还在书中表达了对生活的
独特见解。
他认为生活应该是简单而真实的,不需要过多的炫耀和
虚华。
他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善良,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
这些思考让我深思,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
在读完《雅舍》之后,我对梁实秋先生的文学才华和人生智慧
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他的文字朴实而真挚,让人感受到了一种
深沉的人文关怀和生活情感。
这本书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也
让我对文学有了更深的热爱。
总的来说,《雅舍》是一部充满人情味和智慧的散文集,它让我在阅读中感受到了生活的真谛和美好。
通过梁实秋先生的文字,我看到了一个真实而温暖的世界,也更加坚定了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梁实秋先生的文学才华和人生智慧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雅舍梁实秋读后感

雅舍梁实秋读后感
《雅舍梁实秋》是一部让人深思的小说,通过描述主人公雅舍梁的一生,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在现实社会中的挣扎与追求。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触动,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小说中的雅舍梁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他经历了生活的起起落落,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他在生活中遭遇了很多挫折,但他从不放弃,一直努力奋斗,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雅舍梁的坚韧不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明白了只要有梦想,就要坚持不懈地去追求,不要轻易放弃。
另外,小说还通过雅舍梁的一生,揭示了现实社会的种种不公和险恶。
在这个社会中,每个人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和考验,有时候我们会感到迷茫和无助。
但是,正是这些挑战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让我们明白了生活的真谛。
读完《雅舍梁实秋》,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现实社会的残酷和复杂,也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总的来说,读完《雅舍梁实秋》,我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小说中的雅舍梁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明白了只要有梦
想,就要坚持不懈地去追求。
同时,小说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明白了生活的真谛。
这部小说是一部值得深思的作品,它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更加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实秋《雅舍》赏析体验是赏析的基础。
为了赏析,我们必须首先进入到作者此时此地、此情此景的具体感受中去。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国民党政府成立国民参政会,梁实秋被聘为参政员。
北京落入日本侵略者的虎口之后,他离别一家老小,以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的身份由香港到汉口又由汉口到重庆。
与此同时,他被国民党政府教育次长张道藩聘为教育部教科书编辑委员会中小学教科书组主任,此后入国立编译馆。
开始抗战八年在重庆的生活。
这里,我认为应当注意两点:一、梁实秋是爱国的。
抗日战争爆发,他结束了相对平静的优裕生活,离开北平的亲人,过客居在外的清冷、孤寒的生活;二、对于这时期自己清冷、孤寒的生活,他主要是从日本侵略者的入侵、国家与民族的共同苦难来感受的。
国民参政会虽然是国民党专制统治下的一个民主花瓶,虽然是一个有名无实的虚设性的机构,但在一向受统治者冷落、歧视乃至迫害的中国知识分子中,尤其对于像梁实秋这样的“重人情”的知识分子来说,参政员这一身份不能不是一种殊荣。
国民党及其下属官僚对他的“重视”和“关心”,使他在本民族内部感到了温暖。
显而易见,这种心理因素与当时的中下层知识分子,特别是左翼知识分子是不同的。
但正是这种从民族内部“人情关系”中获得的温暖感受,对他的清寒乃至困难的客观物质生活起了一种化解、一种消溶、一种稀释作用。
在《雅舍》一文中,我们处处感到这种化解、消溶和稀释的痕迹。
也可以说,这是《雅舍》一文的最显著的思想特色和艺术特色。
“雅舍”是梁实秋在重庆北碚时的居所。
关于它,梁实秋自己曾有过一个简要的介绍:“因为要在北碚定居,我和业雅(龚业雅——引者)、景超(吴景超——引者)便在江苏省立医院斜对面的山坡上合买了一栋新建的房子。
六间房,可以分为三个单位,各有房门对外出入,是标准的四川乡下的低级茅舍,窗户要糊纸,墙是竹篾糊泥刷灰,地板颤悠悠的吱吱作响。
烽火连天之时有此亦可栖迟。
没有门牌,邮递不便,因此我们商量,要给房屋起个名字,我建议用业雅的名字,名之为‘雅舍’。
……雅舍命名之由来不过如此,后来我写的《雅舍小品》颇有一些读者,或以为我是自命风雅,那就不是事实了。
”(《白猫王子及其它·北碚旧游》)在这里,我们必须体验到的有下列一点:正是在抗战时期的颠沛流离中,正是在风雨飘摇的苦难日子里,梁实秋才与这座“四川乡下的低级茅舍”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是它,在烽火连天之日给了作者以栖迟之地;是它,使作者得以在他乡躲避风雨,阻挡严寒。
不论它是何等的寒陋、何等的破败,但作者在漫长的日子里所获得的安适和温暖却是它给予的。
它不但是作者全部物质生活的主要依靠,也是作者整个心灵的主要慰安。
在日日夜夜的相处中,作者在实际的生活和内在的心灵上都与“雅舍”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成了作者朝夕与共的朋友和伴侣。
它给了作者以心灵的慰安,作者也对它怀有温暖的情意。
在这时,社会的情意与物质对象的情意融为一体了,主观感情对象化为客观物质条件自身的特征。
“雅舍”俨然成了作者的一个朋友和情人,虽然寒伧和简陋,但不令人感到畏惧或烦厌。
作者对它的温暖的情意,化解了它的弱点和不足。
从以上两个方面我们知道,《雅舍》一文的核心不在“舍”之“雅”,而在作者“意”之“暖”,“情”之“切”。
统观全文,我们首先感到的是该文的这样一个特点,即:作者写“舍”之“雅”、之“美”、之“惬意”者实未着几语,通篇写的几乎尽是它的“敝”、它的“陋”和它的不适不于居住的特点。
但在这全部的描写里,我们感到的却是雅舍的可爱、可亲,并绝不生一丝憎恶它、厌烦它、疏远它的感觉。
在这里,包含的是艺术的辩证法,是作者的艺术匠心,而这种艺术匠心只能产生在作者真实的情绪和情感中。
我们说《雅舍》主要思想特征和艺术特征是用主观感情的温暖化解、消溶、稀释了客观物质生活的清寒乃至困难,其具体表现就在这种艺术描写的特点上。
人们通常有一种错觉,认为一谈到某物的缺点和不足便是对它的厌恶和否定。
这实际是一种过于粗疏的感受,并且往往是心胸狭窄、有过分的自恋倾向的人的错觉。
实际情况远非如此。
一个年轻的母亲是多么喜欢向邻人告白她的几岁的儿子所犯的一系列错误呵!一个要好的朋友是多么经常地向人转述他的朋友的特点,包括他的弱点和不足呵!但他们的述说一点也不会让人们感到他们是厌恶自己的儿子或朋友,相反,人们感到的是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
倒是从歌功颂德中人们会感到他对对象的冷漠,从唯唯诺诺中感到他对对象的畏惧。
一般说来,当人们与某些弱点和不足保持着相对大的心理距离而仅仅把它们当作某事物的客观特征加以叙述的时候,他对这种缺点和不足就不具有包括厌烦和憎恶在内的任何情感态度了,而一旦如此,他对缺点和不足的讲述也仅仅表现着对事物自身的熟悉和了解,这是在他与事物的亲切关系中取得的,是他关心爱护该事物的表现。
在这时,他越是不厌其详地叙说该事物的缺点和不足,越是将它的缺点和不足讲述得确切、具体、鲜明和生动,便越是表现着他对该事物的关心和爱护,越是表现着他对该事物的真挚情意和温暖感情。
“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
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
有个性就可爱。
”前面形式上概述的是雅舍之陋劣,但表明的却是作者的明确主观态度,说它有“个性”、“可爱”。
实质上这里说的“有个性”,仍然是上面讲的那些特征,陋劣就是它的个性,就是作者感到它可爱的原因,因而在整体上说的仍是雅舍的可爱。
作者像谈着自己的一个顽皮的孩子一样谈着雅舍的缺点,但对它的爱却已充溢其间。
对事物的缺点和不足保持相对的心理距离而仅仅把它们当作某事物的客观特征加以叙述,绝不意味着这种缺点和不足在实际上不曾给人带来不便和麻烦,但当人们为了它的整体的作用而能够忍耐或克服它所带来的不便和麻烦并在感情上能够容纳它们时候,他仍然能够与它们保持相对大的心理距离并仅仅把它们当作事物的客观特征来对待。
在这时,他的有关叙述仍然主要表现着对该事物自身的爱,而并不具有烦厌和憎恶的否定情绪。
全文第三自然段叙述的内容都是居住在雅舍的不便,但整个自然段却写得情趣盎然,全然不见作者愁苦的面容和悲哀的情绪。
作者常常是重重举起,轻轻落下,使人感到他对这些在一般人觉得难以忍受的缺点并不以为意,而是安然对待。
“篾墙不固,门窗不严”原本是一件极不便当的事情,但他却说“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通声息”,将缺点说为优点,在淡然一笑中拂去了它在人们心中可能留下的阴影,“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原本扰人清听,惹人烦厌,但他却说“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将噪音叙为乐音,将干扰视为慰藉,用自我心理的调整将客观存在的不利因素淡化之,消解之,从而使自己保持着心灵的安宁,抵御着愁苦情绪的袭来。
老鼠的来袭,蚊子的猖獗,也用诙谐的语言出之,虽然无可奈何,但也不叫苦连天。
总之,雅舍的这诸种不便,在作者都感到颇为有趣,而对雅传自身,仍然怀着爱意和亲近感。
作者不但可以把事物的缺点和不足客观化,同时还可以把自我,把自我曾有过的惶恐、惊惧、烦恼客观化,使其与作者现在的心情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从而将之由主观体验的情景变为现在能够欣赏的对象。
这正像一个曾落过水并死里逃生的人可以怀着轻松快乐的心情讲述当时的危险情境一样,不再有畏惧和痛苦的感觉,而有了轻松愉快的情趣。
“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顶湿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砉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此刻满室狼藉,抢救无及。
”这里的描写不觉凄惨也不像作者当时的慌乱惊惧,反觉壮观奇美、情趣横生、充满生命的活力,就是因为作者不仅将当时的情景客观化了,把当时惶悚不安的“我”也客观了,这些都成了现在作者和读者的观赏对象。
通过作者的这些描写,我们感到的是作者的这样一种人生态度:在人生的经历中,对于那些与自己相依为命,不可须臾相离的伙伴和朋友,不论它是一种无生命物体的还是一个有生命的人,我们都必须能够容纳它(或他)的缺点和不足。
假若这种缺点和不足已经不是立即得到改正的,我们就应当将之视为该事物、该人的整体的一部分,视作它(他)的整个个性的一种表现,并由对它或他的整体的爱而以宽容的态度承受这些缺点和不足给自己带来的不便乃至损害。
表面看来,这似乎是一种消极妥协的人生观,实际上它却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唯有能够宽容地对待某事物或某人的缺点和不足,我们才能够更加充分地感受它的优长并与之和谐相处,相扶相助:“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
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烂,此时尤为幽绝。
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
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
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
显而易见,假若斤斤于‘雅舍’的简陋和破败,仅仅为它的不便而终日愁苦,你又怎能像作者这样享受它的良晨美景、月夜风光呢!只有能够宽容地、冷静地对待与自己相依为命、朝夕相处的事或人的缺点和不足,你才能在现有基础上对之进行有效的改造,使之更适宜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雅舍》第五自然段表达的便是这样一个意思。
“我非显要,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医,故无博士文凭张挂壁间;我不业理发,故丝织西湖十景以及电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张我四壁。
”对环境的改造是求其适于自我生活之需要,不必炫耀身分、故弄玄虚;不必东施效颦,追逐时髦。
以已为准,以需为度,因陋就简,安素求朴,适于用而合其意。
不雅而雅,雅意自见。
由此可见,梁实秋《雅舍》一文所表现的人生态度并不是消极的。
它之为人爱读喜读,固然也由于它文笔的优美,但更因为它的这种人生态度。
中国的散文艺术讲究平淡自然,《雅舍》也是这样。
第一段由远而近,引入本题,概述雅舍的总体特征。
主要用客观介绍的方式,声色微露,意平情淡;第二自然段始述雅舍的优劣,但优劣均属一般。
作者叙优不见喜色,叙劣不见愁容。
平平叙来,淡淡谈去,似乎与个人利害并无多大妨碍。
但这时优劣已见分野,叙述渐趋具体,已与第一自然段略有不同;第三自然段句式有了更大变化,读来情趣盎然,活泼泼的如鱼跃于池、鸟翔于天。
文章生气始见,读者也恍入佳境,陶然于中;第四自然段始叙月夜美景,后述暴雨侵凌,但叙优叙劣皆成奇景壮观。
如果说第三自然段充满谐趣,活泼可爱,这一自然段则充满生气,才华四溢。
传统古文句法使文句如珠玑滚动、飞瀑下注,使人有情动意悚之感。
但它仍然流利而不至急迫,情溢而不至热烈,立于全文,不感突兀;第五自然段又趋于平实,虽间有谐趣但不如第三自然段妙趣连珠。
情绪渐趋平缓,意味又入清淡。
如旅人近村,下马缓行,息渐平而情渐弛;第六自然段用议论做结、简洁扼要,第七自然段一句交代,全文收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