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雅舍读后感

合集下载

《雅舍小品》的读后感(通用5篇)

《雅舍小品》的读后感(通用5篇)

《雅舍小品》的读后感(通用5篇)《雅舍小品》的读后感(通用5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雅舍小品》的读后感(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雅舍小品》的读后感1梁实秋老人是个懂得品味生活的人。

作为一个北平人,他所著的作品多带有老北京的影子关于生活,老先生写得很广,上至国事民生,下至衣食住行,所有关于生活之事,尽皆有之。

在《雅舍小品》之中,谈得最多的是吃的。

《老饕漫笔》之中,讲了数十种吃食,还有十数家馆子饭庄,其中亦不乏故事。

三言两语,将读者作食客又将之数十年前,恰又合时宜地早早跳出。

但无论多短小精悍的文字,不是思故,就是思乡,追忆故人。

在如此垂涎欲滴、兴奋不已的话题中道出己愁,却又并不让人知觉真是令人称奇除了一个“愁”字,当然更是些哲理,却全无大哲之架,似只是在讲故事之余讲讲奥妙。

《雅舍小品》中,上首既是关于说话的,且竟有一篇是讲如何骂人的!的确,骂人,尤其在盛怒之下,实乃人之常情,不发泄却也不可能。

但在盛怒之下冷静骂人,恐怕只有那些“傻子”天才才会在骂人时这么做。

不过此篇也并不止讲如何骂人,还说算揭了张黑幕给人瞧瞧;抑或是说例“焦躁时骂人都骂不了还能干什么”之类的话题。

这些个骂人的法儿,用了些个成语取了几个小标题,让人发现再小之事都可用计,不是随便玩儿玩儿就好的,着实给人清风而令人一惊而醒。

余亦曾怨世之不公,怨时间何必其速?尚不能轻松度日。

倘非作业头疼吾必日夜行吾所欲,不必似此般浮躁,但因有作业为工作,却时常看不顺眼许多事物。

自从看了《雅舍小品》之后对其中许多篇章中坦露出之平淡的生活态度及令人深思的哲理十分感到内心的共鸣与渴望。

是啊,切不可把世上万物皆灌以主观情绪,应以平和之心面对,不急不躁,方为正策。

在有所悟后,我觉着,看事应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淡定,少一份忧虑,不必想不开;惋惜之至亦应将心放下。

梁实秋雅舍读后感范文

梁实秋雅舍读后感范文

梁实秋雅舍读后感范文梁实秋1937年来重庆,1939年移居雅舍,1946年返回北平。

在重庆蛰伏期间的他写出了风靡世界的《雅舍》。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梁实秋雅舍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

梁实秋雅舍读后感范文1 梁实秋的散文是以幽默风趣见长的“闲适小品”闻名于世,我尤其爱看他的“随想篇”中的文章,题目很简练,通常都是两个字,例如“雅舌”、“女人”、“男人”、“衣裳”、“饮酒”等等,包罗万象,说的都是些身边的人或事,可以透过文章看到三、四十年代的生活气息。

今天看来,依然觉得趣味横生。

1939年5月,梁实秋随教育部中小学教科书编委会迁至重庆北碚,秋天,梁与吴景超夫妇在北碚主湾购置平房一栋,遂命名为“雅舍”。

此屋结构系砖柱木架,瓦顶篾壁,有房6间,高低两蹬,梁实秋住一室一厅。

然而.梁实秋住进后,宾客盈门,骚人墨客,常聚会于此,吟诗作画,弹琴对弈,热闹非凡。

梁实秋在雅舍蛰居7年(1939-1946),其间翻译、创作了大量作品,《雅舍小品》就是在这里写就的。

雅舍虽以“雅”为名,实乃是一栋典型的“陋室”,缺点多多。

大致有:1、结构简陋,2、风雨难避,3、地点荒凉,4、行走不便,5、门窗不严(隔墙传声),6、鼠子瞰灯(老鼠肆虐),7、蚊子猖獗(聚蚊成雷)。

关于其结构简陋,作者刚刚说它“瘦骨嶙峋”、“单薄得可怜”,便一转曰:“但是……没有人能说不像是房子”。

“像”一座房子,就是说它实际上并不是一座“房子”(连起码的砖墙也没有!)。

这话说得俏皮,表现了梁实秋从容的文风,也包含了作者对人生各种穷愁况味的感慨。

接着写它的“不避风雨”,他用整饬、雅致的骈句写房屋的破旧、残损,是承认它的“丑”,但肯定它的“个性”,表现了梁先生超脱、豁达的性格。

明明是“地点荒凉”,却冠以“若说”,似乎“荒凉”只是别人所说,自己未必这么认为;明明屋内地板是个斜坡,连来客也“无不惊叹”,却说“亦不觉有大不便”。

写门窗不严,杂音扰人;鼠子瞰灯,破坏严重,都不厌其烦地用排比来铺叙,极言环境之不宁,而最后的结论却是“没有法子”,表现了一种自嘲和无奈。

雅舍 梁实秋 读后感

雅舍 梁实秋 读后感

雅舍 梁实秋 读后感 梁实秋 的《雅舍》让人想起刘禹锡的《陋室铭 》何陋之有?比之,似乎有点不"雅",况且,"雅舍" 还并非梁先生所有,他只是客居而已。

雅舍 梁实秋 读后感 1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题记 拜读梁实秋的《雅舍》,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刘禹锡的《陋室铭》。

暂且不看 《雅舍》,我们先看看刘禹锡要想表达什么思想。

刘禹锡通过《陋室铭》表现的主题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歌颂,表达了作 者淡泊明志、不为物所役的高尚情操,反映了他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怀着这样的崇敬之情我继续往正文看。

第一段主要讲“雅舍” 的特征:简陋,不能避风避雨,风雨来往无阻。

此段作者在介绍木头架子时,用 了一个拟人的句子 “看上去瘦骨嶙嶙, 单薄得可怜”使得雅舍的简陋形象化、 具体 化。

第二段主要讲的是“雅舍”的地理位置,雅舍位居半山腰上,以 及雅舍旁边的风景, 还有客人来的话要上几级阶梯。

第三段作者以幽默诙谐的口 吻诉说了雅舍的简陋,可以与邻居互通声讯,特别是讲到蚊子和老鼠,以其幽默 看出作者是个生性乐观之人。

如果说前几段都是讲雅舍的基本特征的话, 这段讲 的就是雅舍的“思想”了。

最喜“雅舍”的月夜, 细雨蒙 蒙之雅舍,以其凝练的文字,勾勒出一幅幅月升中天,细雨蒙蒙,大雨磅礴下的 “雅舍”图,又通过雅舍陈设之简,表达出作者淡泊明志,不由得又 想起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 案牍之劳形。

”把自己置身于世外,人便超然脱俗了,不为世事所累,这 不是陶潜的“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的雅趣吗?“南阳诸葛 庐,西蜀子云亭。

雅舍读后感范文5篇

雅舍读后感范文5篇

雅舍读后感范文5篇《雅舍小品》是2017年6月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梁实秋。

主要讲述的是作者对生活琐事的感悟。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雅舍》的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雅舍读后感偶然路过城东拔地而起的新楼盘,身边的大人们不约而同地谈论起房子。

一会儿是某某小区环境好、价格公道但地段偏远,一会儿又是某某楼盘地处黄金地段却又实在太贵云云。

他们谈得起劲,而我却有些不以为然。

近日偶读梁实秋先生散文《雅舍》。

也不知为何,就忽然觉得大人沾了些铜臭气息的谈话真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莫大讽刺。

就在半个多世纪前,还处于抗战中的中国四川,身陷困境的千万中国老百姓等待着从苦难的深渊中被拯救出来,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当时在东南大学任教的梁实秋几经辗转,住进了所谓的“雅舍”。

他笔下的那座“雅舍”可能与我们印象中的不大一样。

我想象中的雅舍应该是整洁明亮的,不需要那些华美的装饰与累赘,越简洁越好。

可事实与我想象中的大相径庭。

在梁先生笔下,“雅舍”只有用火烧过的砖孤零零的四根砖柱,上面再加个木头盖子,光是想想,就觉得寒碜。

最可怕的是夏天,“夏蚊成雷”在这里变成事实,“当别处蚊子早已偃旗息鼓之时,这儿的蚊子则格外猖獗,偶不留心,两腿伤处累累隆起如玉米粒般……”不光有蚊子,白日里隔壁传来的各种声响也逼疯人,晚上还有老鼠出没,各种磨牙声抑或是其它声响更是层出不穷,搅得人不得安宁。

更可怕的是下雨天,屋顶到处都是湿印,屋顶灰泥崩裂,弄得满屋狼藉亦不足为奇。

梁实秋先生所言之处说的皆是“雅舍”的简陋,却丝毫不令人觉得有多丑陋,反而能让读者从字里行间读出他的幽默与乐观。

所谓“室雅何须大”,大致就是如此。

与梁先生苦中作乐的精神相比,被王国维誉为“国初第一词手”的相国公子纳兰容若就显得太过消极。

身为相国之子,父亲与家族权倾朝野,从小含着金汤匙长大,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越生活,却成日闷闷不乐,就连词作的风格也大多是伤怀之作。

稍作对比,高下立见。

雅舍读后感(精选3篇)

雅舍读后感(精选3篇)

雅舍读后感(精选3篇)雅舍篇1大凡世间之物,多数都可冠以“雅”字,至少这在文本上是数见不鲜的。

但此雅非真雅也。

一处风景,一件器物,被涂抹得浓艳之至便趋向平庸,外在的装饰固然有几分意义,可一旦失了本性,便再难称雅。

雅舍之名,世上怕是不止一处,但梁实秋笔下的雅舍,却是仅此一家的绝景。

梁先生的文字,是我在初中毕业后,才偶然在书架上欹斜的书堆里触及,初读便有文言之味,二读尚有入俗之气,三读始觉淡雅之风。

在雅舍中寻雅委实不易,幸得梁先生一支生花妙笔,如此飘摇的现状能描绘成这般大雅。

雅舍之雅,在于其简陋。

篦墙不固,门窗不严,风雨不避,寒暑不挡,夜有鼠子作乱,空有群蚊为害,这兴许是雅舍最鲜明的特色。

依山势而铺,随坡而起,房间虽然不大,但也排布有致,书房饭厅分置上下两处,往来奔走爬坡之劳,足以让人将“自然”二字了然于胸。

而最具体的表现物,当属屋内陈设,徒有一几一椅一榻,以供自己写之用,其余的,各处净无纤尘,四壁之内均无他物点饰,格局却不单调,依先生所言,“喜欢翻新布置”,如此一来,人屋看似从俗,其实具有个性,“有个性就可爱”。

雅舍之静,恐怕难得一回,户壁多隙,邻里间已可“互通声息”。

唯有华月轮空,兴阑人散之时,雅舍才初显宁静安详的真面,清光筛洒,阴影斑斓,幽绝之时,亦为思乡之时,是乎月光“逼进窗来,助我凄凉”。

悄然播洒的无奈,犹似一夜难却。

那破顶而注的大雨来曾使人懊恼,而那皎洁的明月却教人隐生闲愁,古今中外,超然物外者大抵莫不如此。

《雅舍》之雅,在于其朴实,虽然初读《雅舍》,总觉得有不少难懂的奇字,涵义也未必如现在的诸多文章那样一目了然,但我们要赞它朴实。

一如第二节对于雅舍周边环境的描写,一个“粪坑”搁在那里总觉得特别碍眼,再往后看,邻人的脱皮鞋声亦可顺着窗隙“荡漾而来”,那景象快教人无可想象了,简直近乎悲惨,真的是“随想随写”。

但渐而渐之,久而久之,便不再觉得有多少奇怪的地方,那些笔直的文字,其实是朴实的另类体现,不单是行文的朴实,亦是种为人的朴实,人之所居不在于住所华丽与否,这才是“人屋合一”的最高境界,而这种朴实,深层次的便是种豁达,因而《雅舍》之雅,亦在于其豁达。

梁实秋雅舍小品读后感

梁实秋雅舍小品读后感

梁实秋雅舍小品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梁实秋雅舍小品读后感(一)初读《雅舍》,我不禁被那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平和冲淡、乐观阔达之情深深感染了。

于是,在这个喧闹的尘世,我也痴痴幻想着有这么一处安放心灵的“雅舍”。

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大概每个人的内心都会对这处“雅舍”有着不同程度的渴望。

在此,“雅舍”已不再是某一具体的物象,而是能给人以旷达乐生、从容优雅心境的心灵之“家”。

其实,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并不雅,实在是一个典型的陋室,四根砖柱“孤零零的”,木头架子“瘦骨嶙嶙”,但它却安放了先生的心灵,安放了先生的人生。

在雅舍中诞生的闲适的小品文,更是给了万千国民以现实的鼓励和精神上的慰藉。

读《雅舍小品》,深感梁实秋的散文具有一种以雅为本、俗中透雅的艺术品格,他的俗不是一味的大红大紫的俗,而是以雅为骨子的、充满智慧的俗;他的雅也不是那种洗却了人间烟火气的雅,而是带着暖烘烘的生活气息、让人觉着亲切的雅。

更可贵的是:其雅与其俗都发自真性、生自真情,毫无造作与牵强。

梁实秋毫不吝惜地将眼光投向世俗的人生和社会,在散文中包罗了男女老少、衣食住行、喜怒哀乐、家长里短等最普通的题材,用恬淡的目光来看待周围环境,以平和心境来品味世界和人生,于质朴平凡的生活中取材,把生活当艺术精雕细镂,从中透出生命的精彩和智慧的光芒。

与老舍、林语堂等人一样,梁实秋堪称20世纪中国散文的幽默大师,《雅舍小品》给予我最突出的印象也正是其幽默感的优雅从容。

讽刺散文在几位大家的笔下格调风格各异,鲁迅讲求辛辣干脆,周作人则湛然和蔼,梁实秋更注重智慧的开掘,诙谐幽默,嘲讽而不乏宽容,他总是用一种随遇而安的心态,以超然的目光审视社会世相、人生百态。

又以一种幽默、闲逸的心态冷静地审视、玩味之,其中既有儒家的冲和,又有老庄的通达,也有佛禅的超脱。

在《雅舍小品》中,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大千世界的人生百态图,以平常心写平常事,但总能搔到生活的痒处,寓庄于谐,使读者有所启迪。

《雅舍》读后感

《雅舍》读后感

《雅舍》读后感《雅舍》读后感1经过修缮后的雅舍显然不会再有“风来则洞若凉亭,雨来则渗如滴漏”的景象出现,但墙上挂着的老照片、陈列柜中摆放着的旧物以及梁老笔下供他酣睡读写的一几一椅一榻却依然在静静的向我们诉说着那些关于雅舍可爱的个性。

刘禹锡《陋室铭》中曾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居于繁华闹市里的雅舍,因着浓厚的文化底蕴而显得分外不同,而梁老所著《雅舍小品》读来更是别有风味。

文房四宝、结婚典礼、我看电视、理发、洗澡、垃圾以前从未将这类词与散文相联系过,却在看完“人间烟火”这一辑中得到感悟,原来散文也可以如此接地气。

而读“世情百态”这一辑时,又仿若在和一个老友或是长者闲谈,亲切却也受益匪浅。

看“故都乡情”,听梁老将故都的风情娓娓道来,可以清楚的感受到身处异乡的游子内心对家乡的思念。

“早起最快意的一件事,莫过于在案上发现一大堆信。

”梁老在《信》这一章中如此写道。

书信作为最温柔的艺术,的确有其独特的魅力所在。

但如今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聊天工具层出不穷,我们在享用着网络便捷的同时却也很难再感同身受“从前车马很远,书信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唯美画卷。

若偶有闲心,执笔书信,你最想写给谁呢?远方的亲人,心中的那个他,还是昔日的同窗好友离开校园已有一年多时间,但翻看到《同学》这一章时仍有莫名的情绪触动着我。

文中梁老提及同窗共砚的深厚情谊,谈到令人记忆犹新的同学外号,感慨走出校门,各奔前程后的所遇种.种读着读着便勾起了我对校园、对同学的记忆。

小学同学像是玩伴,嘻嘻闹闹,互相见证彼此的成长;中学同学像是战友,一起熬过中考、高考的磨砺,更有革命的情怀;大学同学像是伙伴,相伴走过青涩,迈向成熟;离开校园后,同学更像是熟悉的陌生人,通讯录中一直保存着电话号码却甚少联系,但却丝毫不会影响“同学”这个词在我心目中的地位与分量。

谈及同学与校园,总是伴随着回忆的美好与分别的感伤,这种情绪在看“故都风情”这一辑时也曾有过。

雅舍小品读后感(通用17篇)

雅舍小品读后感(通用17篇)

雅舍小品读后感(通用17篇)雅舍小品读后感(通用17篇)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雅舍小品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雅舍小品读后感篇1读过此书,我第一次惊奇的发现,语言的魅力竟能如此之大,吸引着我一遍又一遍地品读与理解。

他操着朴实无华而略带一些小幽默的轻松笔吻,向我娓娓叙说着一桩桩一件件同样举无轻重、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家常小事,就像喝着几杯小酒和一个熟悉无比的街坊邻居聊天。

无论是花瓶还是痰盂,是衣服还是头发,是香槟还是啤酒,他都能侃侃而谈,就这话题无限发散开来,凭借着他数十年的阅历,作出洋洋洒洒数千字的言而有物的文章。

不需深思熟虑,不需故弄玄虚,每一篇却都是那么的饱满与真实。

这么一个慈眉善目的老人,就这么突兀地坐在了我的面前,他戴着眼镜,圆脸,头顶光溜溜,咧着嘴,笑得很自在。

他的笑容那么平易近人,那么有感染力,仿佛把空中的阴霾也染成了阳光,仿佛流云也为他停滞不前;他的怒斥激昂澎湃,那么激动人心,仿佛把干燥的煤炭也激出了火花,仿佛胸中滚滚的热血都是为他而流淌的。

他给了我莫大的帮助和启发。

首先是文章干练简结,能用一个字拎清,不用两个字磨叽,就是稍加模仿,也使我文章增色不少。

其次是对事例的引用,在我书架上它是首屈一指的,从五千年前的尧舜禹汤,到昨天打的领带,一篇杂文可以引用七八个恰到好处的事例,再者,与当今社会的浮华风正反,他的文风非常平实,从这篇文章的题目就可以豹窥一斑,在其他作家焦虑的思考如何给文章取一个华丽的主题目来哗众取宠吸引读者时,“雅舍小品”这四个简洁干练、清新淡雅的文字已经概括了一切。

除了文章,还有做人,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雨果说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是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朋友们,爱书吧,读书吧,而且试着写作吧,相信她会让我们更加快乐,咱们都不妨一试!雅舍小品读后感篇2今年暑假,我读了梁实秋的《雅舍小品》,虽说是读,其实就是听,因为我的眼睛散瞳了,看不清,但就是这样,我才有机会用耳朵听到了这么美的散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实秋雅舍读后感
年末已到,各种表彰也开始评选,以下是为大家提供的《梁实秋雅舍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梁实秋雅舍读后感一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题记拜读梁实秋的《雅舍》,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刘禹锡的《陋室铭》。

暂且不看《雅舍》,我们先看看刘禹锡要想表达什么思想。

刘禹锡通过《陋室铭》表现的主题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歌颂,表达了作者淡泊明志、不为物所役的高尚情操,反映了他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怀着这样的崇敬之情我继续往正文看。

第一段主要讲“雅舍”的特征:简陋,不能避风避雨,风雨来往无阻。

此段作者在介绍木头架子时,用了一个拟人的句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单薄得可怜”使得雅舍的简陋形象化、具体化。

第二段主要讲的是“雅舍”的地理位置,雅舍位居半山腰上,以及雅舍旁边的风景,还有客人来的话要上几级阶梯。

第三段作者以幽默诙谐的口吻诉说了雅舍的简陋,可以与邻居互通声讯,特别是讲到蚊子和老鼠,以其幽默看出作者是个生性乐观之人。

如果说前几段都是讲雅舍的基本特征的话,这段讲的就是雅舍的“思想”了。

最喜“雅舍”的月夜,细雨蒙蒙之雅舍,以其凝练的文字,勾勒出一幅幅月升中天,细
雨蒙蒙,大雨磅礴下的“雅舍”图,又通过雅舍陈设之简,表达出作者淡泊明志,不由得又想起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把自己置身于世外,人便超然脱俗了,不为世事所累,这不是陶潜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雅趣吗?“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雅舍啊,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啊!
由此我感慨良多,当今时代下,能居陋室者,能安雅舍者,少也!现代的人往往只看得到物质上的东西,精神上的东西也越来越物质化,利益化。

再难有那些淡泊明志,像孔子所言“君子食不求饱,居无求安”的雅致,灵静致远、志存高远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其他的我不甚了解,就拿我们大学生来说,已经越来越现实化。

很多同学谈恋爱,如果你跟女朋友或者男朋友谈孔子,谈艺术,对方绝对会说:你吃饱了没事干是吧?呵呵,那些还不如去哪个秘密的地方,kiss个天昏地暗来得热情啊。

所以这人就有一种现象,当一个人物质食粮匮乏的时候他的精神食粮就会很丰富。

就拿阿城的《棋王》来说吧,棋王王一生对吃要求得特别低,他只讲求能吃饱,能有吃的就满足,在那个饿死人的年代,而执著于追求精神享受,穷尽心力追求棋术的精髓,最终能以一敌九,成就了名副其实的棋王。

所以,人的精神境界都是被逼出来的,越恶劣的环境,我们的想象力就会越丰富。

更有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许三
观给许玉兰和三个儿子“抄”菜更是一绝,没有一点材料,却可以“抄”出精神上最美的佳肴,当时我看到那些激动的文字都口水直流。

这就是经历了苦难才体会得出吃一顿饱饭的难能可贵啊。

试想,今天我们还有哪个能为吃到一顿红烧肉而欢喜得涕泗横流呢?
因此,当我们居于陋室,当我们身处困境,不要埋怨,不要浮躁,我们要懂得享受生活,享受上天给予我们的一切苦难和幸运。

不管幸福,不管困难;不论贫穷,不论富有;不在乎你身在何处,我们都懂得这是上天给我们生存的恩赐。

我们再穷也不能穷到思想匮乏,再累不能累到只认识钱,再困难也不能难到泯灭了人性。

当我们不能感恩生活时,就想到一盏香茗,一副茶几,一栋陋室。

念天地之悠悠,唱一支赞歌给生活。

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我们不论出生,不论富贫,只要有爱,我们就要淡泊明志,让思想在陋室上优雅地萦绕着,随着香茗飘到阳光的笑容里。

那阳光下的陋室和雅舍,笑得好甜,好甜!
梁实秋雅舍读后感二
梁实秋的散文是以幽默风趣见长的“闲适小品”闻名于世,我尤其爱看他的“随想篇”中的文章,题目很简练,通常都是两个字,例如“雅舌”、“女人”、“男人”、“衣裳”、“饮酒”等等,包罗万象,说的都是些身边的人或事,可以透过
文章看到三、四十年代的生活气息。

今天看来,依然觉得趣味横生。

1939年5月,梁实秋随教育部中小学教科书编委会迁至重庆北碚,秋天,梁与吴景超夫妇在北碚主湾购置平房一栋,遂命名为“雅舍”。

此屋结构系砖柱木架,瓦顶篾壁,有房6间,高低两蹬,梁实秋住一室一厅。

然而.梁实秋住进后,宾客盈门,骚人墨客,常聚会于此,吟诗作画,弹琴对弈,热闹非凡。

梁实秋在雅舍蛰居7年(1939-1946),其间翻译、创作了大量作品,《雅舍小品》就是在这里写就的。

雅舍虽以“雅”为名,实乃是一栋典型的“陋室”,缺点多多。

大致有:1、结构简陋,2、风雨难避,3、地点荒凉,4、行走不便,5、门窗不严(隔墙传声),6、鼠子瞰灯(老鼠肆虐),7、蚊子猖獗(聚蚊成雷)。

关于其结构简陋,作者刚刚说它“瘦骨嶙峋”、“单薄得可怜”,便一转曰:“但是……没有人能说不像是房子”。

“像”一座房子,就是说它实际上并不是一座“房子”(连起码的砖墙也没有!)。

这话说得俏皮,表现了梁实秋从容的文风,也包含了作者对人生各种穷愁况味的感慨。

接着写它的“不避风雨”,他用整饬、雅致的骈句写房屋的破旧、残损,是承认它的“丑”,但肯定它的“个性”,表现了梁先生超脱、豁达的性格。

明明是“地点荒凉”,却冠以“若说”,似乎“荒凉”只是别人所说,自己未必这么认为;明明屋内地板是个斜坡,连来客也“无不
惊叹”,却说“亦不觉有大不便”。

写门窗不严,杂音扰人;鼠子瞰灯,破坏严重,都不厌其烦地用排比来铺叙,极言环境之不宁,而最后的结论却是“没有法子”,表现了一种自嘲和无奈。

写蚊子骚侵,用了两处夸张,强调蚊子的厉害,结果却是“我仍安之”。

真是“以不变而应万变”,对环境的恶劣始终安之若素,不是别有旨趣是无法想象的。

“雅舍”既有那么多缺点,也并非一无好处。

从文中看,至少有两大优点:一是地势较高,得月较先,便于欣赏自然美景;二是陈设简朴,易于安排,最能彰显主人个性。

物质形态未能尽如人意,作者就从自然界去找快乐,觅情趣。

正如李白诗云:“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苏轼赋曰:“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为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这种面对困境的释然、达观的态度,比起一碰到逆境就沮丧、颓废,总是要积极得多。

雅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

”作者深深的感叹,蕴含于字里行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