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赋图》赏析

合集下载

名画赏读,中国十大名画之一,《洛神赋图》

名画赏读,中国十大名画之一,《洛神赋图》

名画赏读,中国十大名画之一,《洛神赋图》《洛神赋图》是东晋顾恺之的画作,原《洛神赋图》卷为设色绢本。

是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类似连环画而又融会贯通的长卷,现已失。

现主要传世的是宋代的四件摹本,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二件)、辽宁省博物馆和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故宫博物院的两件人物形象基本相似,只不过景物有一繁一简之分。

[1]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

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2]在现存的中国古代绘画中,《洛神赋图》被认为是第一幅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画作。

[3]中文名洛神赋图外文名the Picture of The Ode of the River Goddess[4]创作年代东晋作者顾恺之类别绢本绘画画作内容画卷从右端开始,第一段描绘了黄昏,曹植率领众随从由京城返回封地,经过洛水之滨时停驻体息。

在平静的水面上,风姿绝世、含情脉脉的洛神衣带飘逸、动态从容,凌波而来。

柳岸边,曹植身体微微前倾,伸出双手挡住众随从。

随从们目光呆滞,而曹植目光灼灼地注视着前方水面上美丽的洛神。

画家巧妙地通过这一瞬间动作,不仅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曹植见到洛神的惊喜之情,而且将曹植被洛神的绝世之美所深深吸引的内心活动表现的极为生动。

曹植解玉佩相赠表达对洛神的深切爱慕,洛神指潜渊为期,曹植又怕受骗,心情矛盾。

于是便敛容定神,守之以礼,二人情意缠绵。

洛神与诸神仙嬉戏,风神收风,河神抚平水波,水神鸣鼓,女蜗起舞,洛神在空中、山间、水中若隐若现,舒袖歌舞。

通过女神与众神仙的欢乐、嬉戏的热闹场景,为洛神与曹植即将分离做了铺垫,衬托出女神无奈和矛盾的内心状态。

第二段描绘了人神殊途,不得不含恨别离时的情景,这是故事情节的高潮。

画家大力描绘洛神离去时的阵容,场面宏大激扬,热闹非凡。

六龙驾驶着云车,洛神乘云车向远方驶去,鲸航从水底涌起围绕着车的左右。

迁想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

迁想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

迁想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洛神赋图》是东晋时期著名画家顾恺之所创作的一幅国画作品,描绘了女神洛神的形象,被誉为中国古代绘画的杰作之一。

这幅画作深受后世文人墨客的喜爱与影响,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画作以华山洞天为背景,描绘了洛神静静地置身于山水之间的美丽形象,传递出了恬静宜人、天人合一的意境。

以下将通过对《洛神赋图》的赏析,探讨其中寓意。

画作采用了写实主义的手法,极富细节和逼真感。

画面中洛神身体的线条流畅,姿态自然,显现出了顾恺之的写实功力。

她的面容秀丽动人,目光含蓄而深邃,展现出女性的美丽与智慧。

顾恺之通过细致描绘衣纹的阴影和光线变化,使得洛神的服饰显得丰富华丽,凸显出她的高贵身份。

画面中山水与人物相互呼应,形成一种和谐统一的画面构图。

山岳奇特,峰壁险峻,悬崖峭立。

与之相映的洛神身姿高贵、婀娜多姿,与山石相互融合,更显得郁郁葱葱的山水景观的壮丽与美丽。

细致的描绘了洛神的发丝和衣裳随风飘动的姿态,使画面呈现出动态的美感。

整幅画面打破了传统的舒展中轴线,给人以横向流动的观感,更加凸显出洛神身体的曲线之美,让观者陶醉其中。

画面通过细致的绘制细节和精确的人物表情,展示了一种雅致淡定的氛围。

洛神的面容表情虽然含蓄深沉,但双眉却轻轻上扬,微微带着微笑,展现出内心的喜悦和柔和的气质。

与之相呼应的是洛神伸展双手,感受清风拂面的姿态,体现了一种自在自得的心态。

整个画面有一种宜人安详之感,使观者的情绪得到舒缓与放松,仿佛也能感受到洛神的宁静自在。

顾恺之在画中注入了自己的思想情感,展示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迁想妙得”,即摒弃了世俗的纷扰,超越尘嚣,追求内心的宁静与祥和。

洛神赋是东晋文学家曹操的作品,表达了对洛神美丽形象的赞誉。

通过绘制洛神的形象,顾恺之细腻地表达了对返璞归真、回归本真自然境界的追求,传递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心灵自由的精神理想。

《洛神赋图》以其精湛的技艺和卓越的艺术成就,成为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迁想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

迁想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

迁想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摘要】《洛神赋图》是中国古代著名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洛神的风姿和仙境。

顾恺之以写意、含蓄而自然的风格著称,作品构图精湛,绘画技巧高超。

《洛神赋图》所表现的题材和寓意丰富,展现了顾恺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表达。

这幅作品对后世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绘画史上重要的篇章之一。

赏析《洛神赋图》可以发现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体现了顾恺之高超的绘画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洛神赋图》展现了顾恺之作为画家的卓越才华和对中国绘画史的重要贡献,为后世画家们树立了典范,对中国绘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顾恺之, 《洛神赋图》, 创作背景, 艺术风格, 特点, 题材, 寓意, 构图, 绘画技巧, 后世艺术影响, 艺术价值, 绘画技艺, 文化底蕴, 中国绘画史, 重要地位, 深远影响.1. 引言1.1 《洛神赋图》的创作背景《洛神赋图》是中国古代著名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东晋时期。

该作品取材自《楚辞》中的《离骚》一文,描绘了汉景帝时期传说中的洛神羞涩的情态和仙女的仙态神仙。

顾恺之在创作这幅画时,充分展现了自己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对古代文学的理解。

顾恺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画家之一,同时也是中国绘画史上的巨匠之一。

他擅长以线条勾勒人物形态,善于表现人物的情感和心境。

在《洛神赋图》中,顾恺之通过精准的笔触和细腻的描绘,使得洛神的羞涩和仙女的飘逸形象栩栩如生,令人赏心悦目。

这幅作品不仅在绘画技巧上达到了极致,而且在题材和寓意上也具有深刻的内涵。

顾恺之通过《洛神赋图》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呈现了中国文化中的美学理念和审美情趣。

值得一提的是,《洛神赋图》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并对后世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幅作品不仅体现了顾恺之高超的绘画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开拓了中国绘画的新境界,为后世的绘画艺术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2 顾恺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画家之一顾恺之(约公元352年-约公元406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画家之一。

迁想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

迁想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

迁想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洛神赋图》是顾恺之的一幅着名的山水画作,它以传统的中国绘画风格,展现了一个优美的仙境般的场景。

这幅画作源自唐代文学家曹松的《洛神赋》,描述了洛神舞曲的场景,并通过绘画的形式,将这一古老的故事呈现在观众的面前。

顾恺之以他独特的艺术手法,赋予了这幅画作独特的魅力与生命力,使得观众在欣赏中不断迁想妙得。

在这幅画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群飘逸的仙女在水边嬉戏玩耍,她们身着轻盈的衣裳,手执花枝,俏皮地挑逗着水中的鱼儿。

画面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只手持着荷叶的洛神,她身姿婀娜,目光如水,神情安详,像是欲言又止,给人以无限遐想。

背景中群山环绕,林木葱郁,瀑布潺潺,泛着清凉的气息,构成了一幅富有生机与神秘感的画卷。

顾恺之在《洛神赋图》中所展现的美景,不仅是对自然风光的赞美,更是对生命与美好的讴歌。

他以浓墨重彩勾勒出迷人的山水画面,使得观者仿佛置身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妙与神秘。

这种视觉与心灵的愉悦感受,唤醒了人们心底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给人以无尽的遐想空间。

除了画面的美丽之外,顾恺之所表现的是一种内在的灵动与生机。

在《洛神赋图》中,洛神和仙女们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存在,她们轻盈地舞动着,自然而然地融入了山水之间。

这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意识,也正是顾恺之所要表现的,他在作品中赋予了人物与自然一体的生命力,表达了一种无拘无束,纯粹自然的生活态度。

《洛神赋图》所呈现的迁想不仅仅限于画面本身,更在于观者的心灵共鸣与超越。

在欣赏这幅画作时,人们不仅仅是被画面的美景所吸引,更是在心灵深处迁想出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无论是那些潺潺流淌的溪水、葱郁的青山,还是那些轻盈舞蹈的仙女、妩媚娴静的洛神,都在人们的心灵中投下了希望的种子,激发了内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就像顾恺之在画作中所表现的生命力一样,我们在欣赏《洛神赋图》时,也能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命力。

在这幅画作中,生命在自然环境中得到了最完美的表现,而观赏者在此时也仿佛与画中的仙境一起共鸣,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汲取着生命的力量,不断向上,不断迁想。

洛神赋图作品赏析800字

洛神赋图作品赏析800字

《洛神赋图》赏析一、作品背景:《洛神赋图》是我国东晋时期顾恺之的作品,根据曹植的文学作品《洛神赋》而作。

《洛神赋图》将曹植《洛神赋》的主题思想表达的完整而和谐。

顾恺之巧妙的运用各种绘画技巧将辞赋中曹植与洛神之间的爱情故事表达得纯洁感人,浪漫悲哀。

画面奇幻而绚丽,真切而感人,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二、作品内容:全卷共分三段,画卷的开始便是曹植和他的侍从在洛水之滨遥望,能展现洛神与曹植相遇,最后是洛神无奈离去,曹植充满思念之情的情景。

其中最感人的一段是曹植与洛神相逢,但是洛神却无奈离去的一段。

三、艺术特色:1.纵观整幅绘画,画者在忠实于原著故事的基础上,充分调动了自身的想象力与绘画本身的特性。

画家根据辞赋中内容展开艺术联想,塑造出画卷中嬉戏的众神仙以及各种奇禽异兽的形象。

这些奇禽异兽的形象穿插在山川、树木、流水等自然景物之间,与众神仙、洛神和岸上的人物形成了动静对比关系,营造出奇异的幻境和优美抒情的浪漫情坏。

2.《洛神赋图》的构图采用了类似于当代的连环画的表现手法,巧妙地利用了山石、林木、河水等背景,使画面首尾呼应,和谐统一。

3.《洛神赋图》的山水作为背景,不仅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烘托了气氛也使得画面很连贯的统一在一起。

而且这种“人大于山”的绘画形式,更好地突出了人物的形象,点明了主题。

而水的水势、水态、水性用线条表现得千变万化,与画中人物的惊讶、激动、惆怅、流连的情绪和动作连成一体,巧妙地烘托着画中气氛。

4.从表现技法来看,《洛神赋图》中的山石树木风格古拙,结构简单,状物扁平。

山石主要依靠线的变化来表现不同的面,依靠层次来表现不同的山峦变化,利用俯视的角度来表现纵横的山川,这些都是后来山水画的基本表现技法。

5.《洛神赋图》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对色彩进行了主观归纳,通过对色彩的明度和冷暖关系进行处理,使人产生丰富的视觉联想。

6.人物衣饰多用平涂手法,通过服饰的不同色彩体现人物不同的地位身份。

使画面主次有致、层次分明。

洛神赋图赏析

洛神赋图赏析

洛神赋图赏析洛神赋图赏析“水不容泛,人大于山”八个字在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完全得到了证实,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洛神赋图赏析,以供查阅,快来看看吧! 洛神赋图赏析1摘要:洛神赋图,东晋著名大画家顾恺之的传世名作与代表作之一,此画是顾恺之依据三国时期魏国著名诗人曹植的《洛神赋》里的内容,用水墨画的形重现其神奇魅力故事。

描绘了曹植与美丽的洛神在湖边奇遇游玩,最终分离的凄美的爱情故事。

顾恺之以长卷的形式,构思精巧,设色古艳,浓墨重彩的画笔显现了这一奇特的爱情。

关键字:洛神赋,顾恺之,洛神,曹植。

1、绘画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学校教育打破了汉代儒学独尊的教育体制,管理也逐渐多元化。

美术教育也通过官学教育体制和私学教育得以继承和发扬,继鸿都门学之后的又一专业艺术教育机构麟趾学,且迎来了中国美术理论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

在中国绘画史上,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

全国长期战乱,南北对峙,朝代频频更迭,却使当时的学术思想格外活跃,并促进了艺术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石窟壁画.墓室壁画.石刻.砖刻以及漆画等都已蔚然可观。

出现了开宗立派的专业画家.书法家,而且,作为奠立中国绘画理论基础的“传神传”.“六法论”也在这一时期提出。

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继承和发扬了汉代绘画艺术,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出现了专业画家,绘画创作呈现繁荣的景象,一是人才辈出,民间美术活动兴盛,创作技巧不断提高。

孕育了唐代绘画新面貌的产生。

其属于密体画派,以区别与南朝梁张和唐代吴道子的“疏体”。

其笔迹周密,紧劲连绵,笔法如春蚕吐丝,轻盈流畅,遒劲爽利,又称为“铁线描”。

2、画家背景顾恺之(346年407年),为东晋大画家和文学家,他以“画绝,才绝,痴绝”而驰名于世。

与陆探微合称“顾陆”,称为“密林”画派,他的画风格独特,被称为“顾家祥”,人物清瘦俊秀,所谓“秀骨清像”,线条流畅,谓之“春蚕吐丝”。

顾恺之之所作人物画,善用淡墨晕染增强质感,运用“铁线描”勾勒出劲挺有力的线条,人物五官描写细致入微,动态处理自然大方。

情痴女神,凄美千年——《洛神赋图》赏析

情痴女神,凄美千年——《洛神赋图》赏析

情痴女神,凄美千年——《洛神赋图》赏析情痴女神,凄美千年——《洛神赋图》赏析七书生 2019-01-18 16:37:18《洛神赋图》是顾恺之在某一天偶然读到友人送来的三国时代(公元220——公元280年)文学家曹植写的《洛神赋》有感而作的。

曹植的原文借对梦幻之境中人神恋爱的追求,抒发了爱情失意的自我感伤。

顾恺之以其丰富的想像力和艺术才能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造,传达出无限惆怅的情意和哀伤的情调。

赵孟頫书《洛神赋》原《洛神赋图》卷为设色绢本,是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类似连环画而又融会贯通的长卷,现已失。

现主要传世的是宋代的四件摹本,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二件)、辽宁省博物馆和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故宫博物院的两件人物形象基本相似,只不过景物有一繁一简之分。

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

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文后有全卷图)第一集:相遇曹植在树林里散步,忽然抬头发现了河上美人。

且看曹植对洛神的描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这些细节烘托仙子的神秘、美丽。

第二集:相恋再次相遇时,曹植把随身携带的玉佩献给自己的女神,洛神立即去接。

洛神也拿出一块美玉相赠,就这样私定终身了。

洛神特别开心,就告知自己的姐妹们,姐妹们“凌波微步,罗袜生尘”,一起跳舞庆贺洛神恋爱。

为了表示时间的推移,除了变化场景,顾恺之还让洛神不断更换衣衫,不食人间烟火的女神,也有了“女为悦己者容”的小儿女情态。

全卷只有这里洛神和曹植相距最近,象征两人感情的亲密。

洛神回首相望,曹植深情凝视,顾盼之间,两情缱绻。

情到浓时,众神也来同庆,风神屏翳张开大嘴拼力收风。

水神立于川中平定波浪。

黄河河伯冯夷击鼓奏乐。

人身龙爪的女娲凌风而歌。

通过众神热闹场景,为洛神与曹植即将分离做了铺垫,衬托出女神无奈和矛盾的内心状态。

洛神赋图赏析

洛神赋图赏析

《洛神赋图》赏析《洛神赋图》是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根据曹植的《洛神赋》而画的,是顾恺之的传世精品。

《洛神赋图》共分为四部分,从开始的相遇到第四卷的辞别,细腻的描绘出了曹植与洛神的真挚的爱情故事,作者顾恺之用丰富的想象力,非常诗意的表达了原著《洛神》中的意境。

画卷采用了连环画的形式,以环境的变化让曹植和洛神不断的重复出现。

诗中好多美景人物描写在画中都生动的体现了出来。

画卷首先展开在暮色苍茫中,曹植面对滔滔的落水,他心中美丽的洛水神浮出水面,洛神身影比较模糊,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惆怅之感,画中的洛神委婉从容,衣带飘逸,对岸上的曹植表现出了深深的关切,两个人的思念之情充分的体现在卷面上。

二卷中曹植依然水边,曹植表情凝滞,一双眼睛望着远方水波上的洛神,既痴情又向往。

洛神高高的头发被风吹起的衣带,给人一种飘飘欲仙的来自天界的感觉,她也是欲去欲留,眼睛流露出对曹植的倾慕之情。

画中的曹植与洛神多次碰面,日久生情,但是神人有别,无奈洛神驾着六龙车,在云端渐渐离去,只留下终日思念的曹植在岸边。

最后一卷曹植坐于洛水畔,依依不舍的离去,画中最感人的一段就是曹植欲前又止的心情,感觉曹植非常矛盾,离去的洛神回头,凝神幽幽地望着曹植,表情万般的无奈,哀怨又叹息,而曹植站在那一动不动,好像与周围的一花一木完全的融合在一起,更深刻的表达出无声胜有声,周围景色又完美的体现曹植的无奈。

《洛神赋图》在不同时空地点自然的交替、重叠,岸边水,水上船,船边山,山后又是一片自然,在山川景物上体现无与伦比的空间美。

作者顾恺之是东晋时代我国著名画家,在《洛神赋图》中运用神话,先描写洛神姿态面貌,再到诗人的爱慕与洛神的感动,把洛神多情的性格完美的刻在了画卷上,最后洛神无奈离去,又给《洛神赋图》留下了悲剧色彩。

可以看出作者的画工已是炉火纯青,能将山水、花鸟、人物画完美的融汇于一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洛神赋图》赏析
———————————————————————————————— 作者:
———————————————————————————————— 日期:
《洛神赋图》赏析
摘要:中国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在文学艺术上追求思想高度自由,张扬个性,崇尚玄学,追求真性情的时代,曹植的《洛神赋》表达了凄美哀怨的爱情故事,而顾恺之却将诗画结合,将《洛神赋》改编成卷轴形式的《洛神赋图》,采用叙事的方法,富有诗意的描
四《洛神赋图》的美学价值与影响
《洛神赋图》可谓是开创了中国传统绘画长卷的历史先河,因此也被后世人誉为“中国绘画始祖”。这幅画作不管是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型、环境刻画等方面来看,都无愧于是中国古代绘画宝库中的璀璨明星之一。创作者顾恺之将自己想要表现的对象内在的韵味来作为艺术追求的最高目标,进而将绘画创作境界提高到另一个水平线上,这也让汉代绘画注重动态、节奏、生动的情况产生巨大改变,人们逐渐开始注重内在、神韵。从审美角度来看,这幅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再到汉代的古朴、磅礴的阳刚之美,变为阴柔、温婉的静素之美,这从另一个方面也可以体现出是当时人们的审美心理与思想认识转化的最终结果, 并且以《洛神赋图》的艺术手法为先河,为后世艺术家们开辟了一条新的创作道路。
二、《洛神赋图》的创作背景
《洛神赋图》是顾恺之根据著名文学家曹植的《洛神赋》所做,画中洛神凌波微步的美丽身姿,表露她“若往若还”的矛盾心态,而曹植也目光热切,凝滞,充满向往的望着洛神……它生动展现出了曹植和洛神之间凄美惆怅的爱情画面,形象地表达了曹植对洛神的爱慕和因“人神之道殊”不能如愿的惆怅之情。这个故事是以历史上确有的人物为原型。相传,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之子曹植少时曾遇上蔡县令甄逸之女甄宓相恋,后甄宓嫁给曹丕为后,生子明帝曹叡后,惨遭迫害致死。曹植获得甄后遗枕,感而生梦,写出《感甄赋》,以作纪念,明帝曹叡将其改为《洛神赋》传世。洛神是传说中伏羲之女,溺于洛水,化而为神,世人称之为宓妃。将甄后和洛神相提并论,实际上是对故人的怀念和感情寄托。故事真假我们暂且不论,仅说曹植的《洛神赋》写于其政治斗争失败后,他是通过洛神的故事来传达自己惆怅抑郁的情绪,而顾恺之深入研读了曹植的《洛神赋》,带着自己对词赋的理解,以高超的绘画技巧、丰富的想象力创作了《洛神赋图》,该画在神态表现、构图形式、内容表达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突破,为传统绘画的发展开辟了新途径[2]。
绘了原赋的意境,诗情画意相得益彰,使得视觉意蕴得以再现。
关键词:顾恺之;创作背景;《洛神赋图》赏析;美学价值与影响
引言:翻开浩瀚的历史长卷,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尽展眼前,史诗之精妙,文学之宽博,乐曲之灵动无一不令你目不暇接,赞叹不已。在如此源远流长又璀璨云集的中国历史上,美术只能算是其中的一颗星而已,但同时它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颗星,而能让这颗星闪闪发光的是中国伟大人民的无数杰出画作,《洛神赋图》即为其中之一。
三、《洛神赋图》赏析
(1)空间魅力
《洛神赋图》画卷中画师精心地设计了其间人物的高度变化、山水远近流淌、树木山石的分布和离散等,同时画卷将故事的开端、发展经过和结局都展现出来,这样的结构变化和时间安排将古人的审美意向和强烈的时空感进行了清晰的刻画。同时这样的“连环画”形式将故事的优美旋律和绵绵的情思相互贯穿,让平面的画卷形成一个立体空间,使人们穿梭在故事中随着画中人物的情感变化而顾盼流连。画中的神化部分制造出一种如梦似幻的仙境景象,诸多神兽和神仙人物的出现,给画卷蒙上了一层宗教色彩和虚幻色彩,而画中的诸多景物的大小、形状、线条、明暗、冷暖之间错落有致,动静结合,目不暇接地展示着应有的事物,使画面充满生机和活力。尤其是画中体现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特点,将画师自身的浓厚情感和赋文中真挚的情意都充分表达出来,达到物中有情,情溢于
一、顾恺之康,是东晋时期著名画家、 绘画理论家,他在诗文、绘画、词赋等方面都有着很高的造诣。年轻时,顾恺之曾在桓温、殷仲堪的幕下当过参军,并与桓温之子桓玄交往甚密,得到谢安、桓温等人的赏识。长期的上层社会生活使顾恺之对上层人物的心理活动、 生活方式、人生态度等有着深刻的认识,这为《洛神赋图》 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1]。此外,顾恺之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绘画天赋,在诗文、绘画、 词赋等方面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又因顾恺之行事似痴,被称为“三绝”,即画绝、才绝、痴绝。顾恺之绘画注重写神,人物清瘦俊秀,笔法犹如春蚕吐丝,造型六法俱全,有着很高的艺术造诣,谢安称之为 “自苍生来未之有也”。顾恺之绘画作品多为肖像画,着重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气质,从而开阔传统绘画的艺术视野。
山水之间的诗情画意之意蕴。
(2)情感之美
《洛神赋图》中最美的不是洛神惊艳的容貌,也不是如梦似幻的景色, 而是那贯穿始终荡气回肠的绵绵情意和顾盼流连间的依依不舍之情以及人神之间触不可及的悲凉和遗憾。情感是艺术的升华,《洛神赋图》便将这种情感展现在画卷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中,使得这幅画卷美到脱俗。画卷中, 画师将赋文中“人神道殊” 的情感悲剧深深地体现了出来。首先是洛神在画卷中同样是一个幻化的神灵,她对曹植有着深深的眷恋,在画卷中洛神侧目顾盼曹植的画面使人联想到女子深情却害羞的场景,然而,因为自己是神,洛神即使深深地爱慕曹植也依旧不敢与他靠得太近。而再观曹植, 当他在洛水之滨看见洛神之时,几乎冲动得想要站起,伸手去触摸,然而,却似有顾忌一般,只能深深凝望, 无法再向洛神靠近一分。由此,二人彼此凝望,含情脉脉,其间的情意绵绵无法言表。洛神在不得不离去之际,与曹植话别的场面,两人的距离是如此的近,却依旧无法触及,曹植眼中的悲伤和洛神眼中的留恋将画卷的情感渲染到高潮,相望不能相守的无奈和心酸蔓延到画卷中的每个角落。即使在神府的车仗如此浩大的气势下,依旧不能淹没两人之间的深情,洛神回望,曹植追思和无尽的等待,换来了一场离别的心伤。正是这种黯然神伤的情感变化回旋在山水之间,才为画卷增添了无尽的艺术魅力,使人们与画达到心灵上的共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