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雅舍
雅舍梁实秋

34
1、实乃“简陋”的寓所,缺点极多:
(1)结构简陋(2)风雨难避(3)地点荒 凉(4)行走不便(5)门窗不严(6)老鼠 肆虐(7)蚊子猖獗
2、 “舍”之“雅”在于:一是地势较高, 得月较先,便于欣赏自然美景;二是陈设简 朴,易于安排,能满足主人翻新布局的雅兴; 三是常有客到——主雅客来勤。
作者对雅舍十分喜爱: “自有它的个
精选ppt
14
我有我体会
❖雅是
。
精选ppt
15
❖
我有我思考
“雅舍” 是什么样子的
精选ppt
16
雅舍实描
结构 位置
内部环境 实用性
精选ppt
17
雅舍实描
结构 位置 内部环境
实用性
粗糙简陋。砖柱、木头架子、瓦、竹篦墙、泥灰 山腰,荒凉
行走不便 邻人干扰 鼠子猖狂 聚蚊成雷
风雨难避
精选ppt
18
语言赏读
精选ppt
23
梁实秋先生的“雅”
❖
志趣高雅,
乐观、淡泊、随遇而安、
热爱大自然、幽默
精选ppt
24
我有我体会
❖ 学了这篇文章之后,你对“雅”又有些怎样的新认 识呢?请再用一句话描述你对“雅”的看法。
❖雅是
.
精选ppt
25
拓展延伸
淡泊自守,豁达处世,即使在物 质条件极差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一份高 雅的生活情趣。这样的“雅”,非独 梁实秋先生才有,中国文人,自古以 来,不乏其人。你能否举出一例?
1、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现梁实秋 这种处变不惊、温文尔雅的名士风度?
2、人们常用“骈散相间、雅俗共存、引 用自如、幽默丛生”来评价本文的语言 风格,你能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吗?
梁实秋雅舍的赏析

梁实秋雅舍的赏析梁实秋雅舍的赏析梁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
中国著名的现当代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小编整理的梁实秋雅舍的赏析,供参考!梁实秋《雅舍》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
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是座房子。
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
不消说,这房子有砖柱,有竹篦墙,一切特点都应有尽有。
讲到住房,我的经验不算少,什么“上支下摘”,“前廊后厦”,“一楼一底”,“三上三下”,“亭子间”,“茅草棚”,“琼楼玉宇”和“摩天大厦”各式各样,我都尝试过。
我不论住在哪里,只要住得稍久,对那房子便发生感情,非不得已我还舍不得搬。
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
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是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
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
有个性就可爱。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
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
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
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夕,或风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
客来则先爬几十级的土阶,进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来无不惊叹,我则久而安之,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觉有大不便处。
“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
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通声息。
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
入夜则鼠子瞰灯,才一合眼,鼠子便自由行动,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顺坡而下,或吸灯油而推翻烛台,或攀援而上帐顶,或在门框棹脚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
梁实秋佳作《雅舍》赏析

梁实秋佳作《雅舍》赏析 《雅舍》是一篇由梁实秋 写的散文 。
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小品》是享誉海峡两岸的名篇,《雅舍》是这本小品 集的代序言。
以下是小编带来梁实秋佳作《雅舍》赏析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 帮助。
梁实秋佳作《雅舍》 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 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 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 看上去瘦骨磷磷, 单薄得可怜; 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有人能说 不像是座房子。
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不消说,这房子 有砖柱,有竹篦墙,一切特点都应有尽有。
讲到住房,我的经验 不算少, 什么“上支下摘”, “前廊后厦”, “一楼一底”, “三上三下”, “亭子间”,“茆草棚”,“玉楼玉宇”和“摩天大厦”,各式各样,我都尝试 过。
我不论住在那里,只要住得稍久,便对那房子发生感情,非不得已我还舍不 得搬。
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 月, 我的好感油然而生。
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并不能蔽风雨, 因为有窗而无玻璃, 风来则洞若凉亭, 有瓦而空隙不少, 雨来则渗如滴漏。
纵然不能蔽风雨, “雅舍” 还是自有它的个性。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 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
前面是阡陌螺旋 的稻田。
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 坑, 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
若说地点荒凉, 则月明之夕, 或风雨之日, 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
客来则光爬几十级的土阶,进 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 来无不惊叹, 我则久而安之, 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 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 亦不觉有大不便处。
“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
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 互通声息。
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 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
《雅舍》梁实秋赏析

《雅舍》梁实秋赏析《雅舍》是一篇对舍之“雅”、“美”并未着几语,简陋正是它的个性的文学作品。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雅舍》梁实秋赏析1梁实秋(1903~1987),名治华,字实秋,北京人,原籍浙江杭县。
一生著作甚丰,散文集《雅舍小品》一、二、三集行世,文学批评论文集多种,经近40年的时间独立翻译完成莎士比亚全集40卷。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学者、文学家和翻译家。
《雅舍》是他的散文集《雅舍小品》的小篇之首。
本文写于1938年,当时抗日战争已经爆发,国难当头,大学教授到重庆只能住陋室。
明明是陋室,却偏偏称“雅舍”,这表现了作者对战争年代的无奈,对自己生活环境的自我调侃,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天朗乐观的心态和旷达超脱的情怀。
文章开篇简洁自然,像是闲来之笔,但在读到“砖柱”、“木头架子”、“瓦”、“竹篦墙”、“泥灰”时,我们能从“孤零零”、“瘦骨嶙峋”、“单薄”、“可怜”等词语中体会以作者不满的情绪。
即不满却又对它的“好感油然而生”,可见其文风之幽默。
由此我们便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评价四川人造房子用“经济”一词,为什么在写到“雅舍”的时候用了引号。
在作者眼中,“雅舍”各有它的个性和风格。
其一、“雅舍”筑在半山腰,前临稻田,后接榛莽,围以竹林、水池等,是一亦俗亦雅之地。
由此,作者得出为友之道,“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
其二,“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
这样的句子用词逼真、细腻,真实地再现了房子的简陋和不方便,字里行间又表现出作者处之泰然的幽默感。
堂堂知名教授居此陋室,本已无限辛酸,而他却以旷达超然的胸襟从容视之,以宽缓舒和的语气予以调侃,自具雅人情致,别有况味。
其三,和人共一套房,常有“隔壁戏”:“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出来,破我岑寂”。
梁实秋《雅舍》原文及练习

梁实秋《雅舍》原文及练习【梁实秋《雅舍》原文】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
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地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峋,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座房子。
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
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
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
纵然不能被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
有个性就可爱。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
前面是盘绕山间的稻田。
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莽未除的土山坡。
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夕,或风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
客来则先爬几十级的.土阶,进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来客无不惊叹,我则久而安之,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觉得有大不便处。
“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
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通专声息。
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细语,以及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
入夜则鼠子灯,才一合眼,鼠子便自由行动,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顺坡而下,或吸灯油而推烛台,或攀援而上帐顶,或在门框桌脚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
比鼠了更骚扰的是蚊子。
“雅舍”的蚊风之盛,是我前所未见的。
“聚蚊成雷”真有其事!每当黄昏时,满屋里头碰脑的全是蚊子,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硬的。
在两腿伤处累累隆起如玉蜀黍,但我仍安之。
“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
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此时尤为幽绝。
梁实秋《雅舍》阅读解释

梁实秋《雅舍》阅读解释梁实秋《雅舍》阅读解释 “雅舍”虽以“雅”为名,实乃是⼀栋典型的“陋室”,下⾯是梁实秋《雅舍》的阅读解释,欢迎阅读。
《雅舍遗珠》将梁实秋先⽣以诸多笔名发表的作品汇编成册,这些作品涉及的题材⼴泛,有草⽊动物,也有寂寞清福,都写得趣味盎然、清新隽永。
阅读时,我们很容易感受到这些⽂章中透出的风雅、情趣和智慧。
《雅舍忆旧》是梁实秋先⽣晚年最为重要的作品,有对童年和学⽣时代的回忆,也有对亲朋和师友的深切缅怀。
最后⼀辑《槐园梦忆》回顾其与夫⼈程季淑⼥⼠相伴⼀⽣的点点滴滴,其⾔温婉从容,其情感⼈⾄深。
《雅舍随笔》收录了梁实秋的读书札记、书信和诗歌作品,不事雕琢的⽂字真实地呈现出作者的阅历、思想以及⼈格精神。
不论是其严谨的治学态度,还是与友⼈间的深厚情谊,都深深地打动着读者。
《雅舍杂⽂》或谈书论艺,或论事说理,⾔语间机智闪烁,那是⼀种深刻的幽默,让⼈掩卷后不禁反复回味。
梁实秋的杂⽂也分析评判,也讽刺调侃,但即便是评判和讽刺,我们也能从中感受到其发⾃内⼼的宽厚和包容。
《雅舍⼩品》是梁实秋最具代表性的'散⽂,所取都是寻常事物,或⼀饭⼀蔬,或⼀画⼀书,这⼀切看似平淡,却分外有趣。
这份“随想随写,不拘篇章”的随性淡泊感染了⼀代⼜⼀代读者,让我们更懂得欣赏⽣活。
《雅舍谈吃》中既有饭馆酒楼的看家菜,⼜有平民百姓的家常菜,既写出了民间⾷物的味道,⼜呈现了中国积淀数千年的⽂化底蕴。
⽂章中融⼊了作者对故乡和亲⼈深深的怀恋,读来尤其令⼈感动。
内容简介: 雅舍全集(精装典藏新善本!) 雅舍忆旧:那些定格在最美时光⾥的故⼈往事 雅舍谈吃:在⼀饮⼀啄中细细体会⼈⽣百味 雅舍杂⽂:以热爱⽽不苛求的⼼书写那纷扰世相 雅舍随笔:在诗书尺素间与明净的灵魂相遇 雅舍⼩品:在尘世烟⽕中安享属于⾃⼰的闲适⼈⽣ 梁实秋雅舍全集精装典藏新善本,收录最完备、选编最权威、校订最严谨! ⼀代散⽂⼤师梁实秋先⽣最经典的散⽂作品全集,他的散⽂集曾创造了中国现代散⽂出版的最⾼纪录。
梁实秋雅舍的原文

梁实秋雅舍的原文《雅舍》是一篇由梁实秋写的散文。
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小品》是享誉海峡两岸的名篇,《雅舍》是这本小品集的代序言。
后来《雅舍》一文被收进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的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
下面是梁实秋雅舍原文,请参考!梁实秋雅舍原文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
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是座房子。
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
不消说,这房子有砖柱,有竹篦墙,一切特点都应有尽有。
讲到住房,我的经验不算少,什么“上支下摘”,“前廊后厦”,“一楼一底”,“三上三下”,“亭子间”,“茆草棚”,“琼楼玉宇”和“摩天大厦”,各式各样,我都尝试过。
我不论住在哪里,只要住得稍久,对那房子便发生感情,非不得已我还舍不得搬。
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
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
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
有个性就可爱。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
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
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
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夕,或风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
客来则先爬几十级的土阶,进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来无不惊叹,我则久而安之,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觉有大不便处。
“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
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通声息。
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
梁实秋雅舍小品赏析及读后感

梁实秋雅舍小品赏析及读后感提起梁实秋先生,就不得不说他那独具韵味的《雅舍小品》。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在文学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雅舍小品》所涵盖的主题丰富多样,从日常生活的琐碎到人生哲理的思考,从社会现象的洞察到文化传统的追溯,梁实秋先生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将这些看似平凡的事物描绘得生动有趣且富有深意。
在梁实秋先生的笔下,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变得饶有趣味。
比如在《雅舍》一文中,他对自己居住的简陋屋舍“雅舍”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这“雅舍”地势较高,得月较先,有简陋的桌椅床铺,还有老鼠蚊子光顾。
然而,梁实秋先生却没有丝毫的抱怨,反而以一种乐观豁达的态度看待这一切,他写道:“‘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
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
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
”这种在艰苦环境中寻找美好的心态,让人不禁心生敬佩。
在《下棋》中,他将下棋者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
“有下象棋者,久而无声音,排闼视之,阒不见人,原来他们是在门后角里扭做一团,一个人骑在另一个人的身上,在他的口里挖车呢。
被挖者不敢出声,出声则口张,口张则车被挖回,挖回则必悔棋,悔棋则不得胜,这种认真的态度憨得可爱。
”通过这些生动的描写,让读者仿佛亲眼目睹了那些下棋者的痴迷与执着,也让人感受到了生活中的点滴乐趣。
除了对日常生活的描绘,梁实秋先生在《雅舍小品》中还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和批判。
在《谦让》一文中,他对那种虚伪的谦让之风进行了抨击:“譬如在会场中,一席的坐次,若让别人占去,自己心中总是不安,总想设法夺回,即使夺回之后,还要惴惴然的怕那人心中不平。
又如在公共汽车中,自己占了一个座位,看见一位老人上车,心中总是不安,想让座又不好意思,不让座又觉得不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实秋雅舍
通过阅读梁实秋的《雅舍》,虽然总觉得有不少难懂的奇字,但是它的朴实是值得我们欣赏和赞美的。
下面是整理的雅舍读后感,分享给大家!
雅舍读后感《雅舍》是梁实秋先生的随笔录。
分为雅舍品人,雅舍品世,雅舍谈吃,海外撷英四个部分。
文章给人整体的感觉多是用轻快,一本正经的语气来陈述事例等,却表现出讽刺的意味。
有些幽默。
总惹来无奈一笑。
看得出来作者对于国学和外国文学都有很深的造诣,可以随便拉出《尚书》一类书中的事例,句子,又可以引入外国文人或思想家的话语和做法。
随笔描上写的都是本身所想,实际经历,世间百态。
具有浓厚的时代特点,其中所描述的很多现象与揭露的事实一直存至今日。
作者选取的都是日常生活中在平凡不过的事物,却写出丰富的内涵,看见我们没有看见的东西,做出联想。
可见作者思考问题的深入,全面。
和对事物的了解之深。
我读《雅舍》并未觉出有多少晦涩难懂,却依旧觉得读得很累,或许是人生履历不够。
没读一篇文章都要想许多,其中有问题,还有许多深刻的地方没能理解。
雅舍品人与品世是最深刻的部分。
品人中开头就有男人,女人,然后按年龄写,按职业写,再到具体的五个人。
基本表达了他对人的
看法,有些并不全面,是着重以讽刺去了。
如男人这篇,开头一句便是“男人令人首先感到的印象是脏!”。
下一段开头则是“对了,男人懒。
”再如是“男人多半自私。
”
至于品世,作者选取的都是平常事物,说出自己的观点。
举得事例是我们熟悉,却又不常用的。
写得很真实。
如“音乐”疑问。
很是实在,“音乐的耳朵不是人人都有的。
”看多了那些高雅艺术,什么歌剧,古典音乐会后,只能让人有些许愉悦,可是花了多久的时间,受了多少磨砺才会这样。
我呢,没有什么艺术细胞,就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画了什么,我真没啥感觉,连历史书介绍它时都是用的“据作者介绍”如何如何。
如果听不懂,看不懂,就不必逼着自己,音乐和绘画都是宁缺毋滥的。
再到雅舍谈吃,就多是一些没事的出处,做法以及世人对其的观点,还联系了许多生活上,作者经历过的事情。
想想,也许作者是在怀念友人,回忆当初。
看着,还觉得作者是享受生活之人,在入内就读不出许多了。
至于海外撷英,多是写作者在美国的所见所闻,语言风趣幽默。
一“豆腐干风波”为例,描写的是作者踏上美国本土,与美国海关的一些故事。
把当时美国人对中国的不了解写了出来。
至于有个美国作家写的那本书,就像是个笑话,作者也仅是说自己孤陋寡闻而一笑而过了。
有很典型的美国人形象。
对于美国人的人情味,则有一种反讽的意味。
这本随笔,对人生,对世间百态的看法。
有许多问题是值得我们
思考的。
也许再过很多年再去读,味道就不同了。
雅舍读书笔记大凡世间之物,多数都可冠以“雅”字,至少这在文本上是数见不鲜的。
但此雅非真雅也。
一处风景,一件器物,被涂抹得浓艳之至便趋向平庸,外在的装饰固然有几分意义,可一旦失了本性,便再难称雅。
雅舍之名,世上怕是不止一处,但梁实秋笔下的雅舍,却是仅此一家的绝景。
梁先生的文字,是我在初中毕业后,才偶然在书架上欹斜的书堆里触及,初读便有文言之味,二读尚有入俗之气,三读始觉淡雅之风。
在雅舍中寻雅委实不易,幸得梁先生一支生花妙笔,如此飘摇的现状能描绘成这般大雅。
雅舍之雅,在于其简陋。
篦墙不固,门窗不严,风雨不避,寒暑不挡,夜有鼠子作乱,空有群蚊为害,这兴许是雅舍最鲜明的特色。
依山势而铺,随坡而起,房间虽然不大,但也排布有致,书房饭厅分置上下两处,往来奔走爬坡之劳,足以让人将“自然”二字了然于胸。
而最具体的表现物,当属屋内陈设,徒有一几一椅一榻,以供自己写之用,其余的,各处净无纤尘,四壁之内均无他物点饰,格局却不单调,依先生所言,“喜欢翻新布置”,如此一来,人屋看似从俗,其实具有个性,“有个性就可爱”。
雅舍之静,恐怕难得一回,户壁多隙,邻里间已可“互通声息”。
唯有华月轮空,兴阑人散之时,雅舍才初显宁静安详的真面,清光筛洒,阴影斑斓,幽绝之时,亦为思乡之时,是乎月光“逼进窗来,助
我凄凉”。
悄然播洒的无奈,犹似一夜难却。
那破顶而注的大雨来曾使人懊恼,而那皎洁的明月却教人隐生闲愁,古今中外,超然物外者大抵莫不如此。
《雅舍》之雅,在于其朴实,虽然初读《雅舍》,总觉得有不少难懂的奇字,涵义也未必如现在的诸多文章那样一目了然,但我们要赞它朴实。
一如第二节对于雅舍周边环境的描写,一个“粪坑”搁在那里总觉得特别碍眼,再往后看,邻人的脱皮鞋声亦可顺着窗隙“荡漾而来”,那景象快教人无可想象了,简直近乎悲惨,真的是“随想随写”。
但渐而渐之,久而久之,便不再觉得有多少奇怪的地方,那些笔直的文字,其实是朴实的另类体现,不单是行文的朴实,亦是种为人的朴实,人之所居不在于住所华丽与否,这才是“人屋合一”的最高境界,而这种朴实,深层次的便是种豁达,因而《雅舍》之雅,亦在于其豁达。
种种常人所见的不幸,据作者所言俱成了从现实中汲取的乐趣。
人亦伤别,我亦伤别,到头来拣得了一身困惑,却不如看透人似寄,尚且活得明白。
读书时,注意到雅舍一词始终为引号所缚,也不知是先生特引还是自嘲。
当然,我更倾向于前者。
所以在这里,我将雅舍外的引号悉数除去,雅舍便是雅舍,自然之雅,方为至雅。
雅舍读书心得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题记
拜读梁实秋的《雅舍》,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刘禹锡的《陋室铭》。
暂且不看《雅舍》,我们先看看刘禹锡要想表达什么思想。
刘禹锡通过《陋室铭》表现的主题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歌颂,表达了作者淡泊明志、不为物所役的高尚情操,反映了他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怀着这样的崇敬之情我继续往正文看。
第一段主要讲“雅舍”的特征:简陋,不能避风避雨,风雨来往无阻。
此段作者在介绍木头架子时,用了一个拟人的句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单薄得可怜”使得雅舍的简陋形象化、具体化。
第二段主要讲的是“雅舍”的地理位置,雅舍位居半山腰上,以及雅舍旁边的风景,还有客人来的话要上几级阶梯。
第三段作者以幽默诙谐的口吻诉说了雅舍的简陋,可以与邻居互通声讯,特别是讲到蚊子和老鼠,以其幽默看出作者是个生性乐观之人。
如果说前几段都是讲雅舍的基本特征的话,这段讲的就是雅舍的“思想”了。
最喜“雅舍”的月夜,细雨蒙蒙之雅舍,以其凝练的文字,勾勒出一幅幅月升中天,细雨蒙蒙,大雨磅礴下的“雅舍”图,又通过雅舍陈设之简,表达出作者淡泊明志,不由得又想起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把自己置身于世外,人便超然脱俗了,不为世事所累,这不是陶潜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雅趣吗?“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雅舍啊,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啊!
由此我感慨良多,当今时代下,能居陋室者,能安雅舍者,少也!现代的人往往只看得到物质上的东西,精神上的东西也越来越物质化,利益化。
再难有那些淡泊明志,像孔子所言“君子食不求饱,居无求安”的雅致,灵静致远、志存高远离我们越来越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