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对“杜鹃”意象考查的三个视角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意象含义总结-精选范文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意象含义总结高考语文古代诗歌意象含义杜鹃⊙悲苦、哀怨、凄凉、乡愁乡思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
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
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
正像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鹊”的神话传说。
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
例1: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子规鸟即杜鹃鸟。
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例2: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例3: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
”例4: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例5: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
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
例6:文天祥《金陵驿二首》:“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
例7:宋代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例8:宋人王令《送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鹧鸪⊙乡思、羁旅行役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
高考语文(第03期)大题狂做系列 10(含解析)

大题狂做系列 10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1.(2016届四川成都七中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子规吴融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
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
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
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
(1)这首诗的颔联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5分)(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1)反衬(对比)。
杜鹃口中的鲜血已把原野上的花染成红色,这样悲鸣又有什么结果呢?故国春来,依然是一片草木荣生,不因子规的伤心而减损其生机。
这里借春草繁盛作反衬,把它们欣欣自如的神态视为对子规啼叫漠然无情的表现,突出了杜鹃鸟孤身飘荡的悲惨命运。
(2)表达了诗人远离故乡,漂泊在外的痛苦心情。
“羽毛飘荡一年年”写子规的漂泊,“他山叫处花成血”“月斜长吊欲明天”写子规叫声的凄切,“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写子规的凄苦。
【解析】【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思路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
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
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
特别提示: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
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技巧”,只答一种即可。
如问“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至少两种以上。
如问“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可答一两种即可。
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抓住3个关键点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不失分

抓住3个关键点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不
失分
诗歌鉴赏题虽然难度大,但考查的方式也不外乎是从诗歌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和作品冈风格等角度,鉴别其所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情感。
因此,我做这类题型时,一般是先抓住古诗词中的意象,比如常见的意象有杨柳、梧桐、梅花、鸿雁、杜鹃等。
不同意象代表着不同的情感,杨柳通常是表达离愁别绪、梅花则象征着高洁不屈的品质抓住这些意象,就能基本掌握这首诗(词)的感情基调,在此基础上分析就简单得多了。
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学习古诗词不仅能够培养我们文字鉴赏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我们的人文素养和陶治情操。
这也是高考坚持出古诗词鉴赏题的真正意义所在。
同学们如何才能准确把握古诗词表达的情感呢?主要抓住以下3个关键:
1、抓诗眼
诗眼是诗句中的关键词。
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抓意象
诗词中所写的景物,往往是作者用以抒情言志的。
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
把握好古诗词中这些约定俗成的意象,有助于我们理解诗作的意义。
3、明意境
诗人写作时往往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
领悟诗歌的意境,是解诗答题的关键。
尽管古诗词鉴赏题的难度正在逐渐加大,但只要同学们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拿下这类题是没问题的。
专题十五 文学类文本

[例二]
1.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看段落在全文中的作用,要先看其本身的作用,与标题、开头、上下 文、结尾的关系,看它在文章中的地位。本文前三段,第一段点出题 目含义;第二段介绍大河家的基本情况,点出主题,预示下文;第三 段写出写作缘由,抒发情感。 参考答案:①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②挑明写作缘由,激 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奠定文章的抒情基调,展现思想深沉、情感饱 满的特点;④总领下文,预示行文的内在结构,当下的感念与往昔的 情景相互交织。(评分细则:前 2 点每点 1 分,后 2 点每点 2 分)
语文(四川专版)
(示例二)杜鹃鸟已成为中国文学中表达思归之情的符号。 杜鹃鸟的文学形象总是或隐或显地与“不如归去”的啼鸣 声联系在一起。古往今来,大量的文学作品经常用杜鹃鸟啼来表 达思归之情。比如本文引用的唐人诗句“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 休向耳边啼”,就鲜明地表现了这一特点。即使在作者看来,杜 鹃鸟的叫声也表达了思归之情。可见,杜鹃鸟作为文学形象,已 经成为中国人表达思归之情的文学符号。
语文(四川专版)
2.解析:这句话的上一段中提到了“船客子”一词,这是大 多数读者不理解的称呼,这里很有介绍的必要;同时对 “ 金 客”“麦客”等下文要出现的词语也一并作了解释。从文章行文 上来看,这几个句子句式整齐,与其他语句相比变化明显,在全 文中起到了调节文章节奏的作用。 参考答案:①上承前文作补充,指明了上一段中“船客子” 的含义;②为后文作铺垫,解释下文“金客”“麦客”等的含义; ③使文章节奏有了变化。(评分细则:每点 2 分)
语文(四川专版)
4.解析:本题考查挖掘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的能力。作者以饱蘸情感之 笔,叙述了关于小木碗的种种故事,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情感。这些情感, 有怀念,有感激,有感恩,结合文章中的相关叙述,我们就可以一一将它们分 析出来。 答案:①对小木碗及奶奶的思念。文章末段说,“多少年来,我没有忘记 奶奶,且时常想起那只小木碗”,可见作者一直没有忘记小木碗与奶奶,一直 心存念想。②对温暖亲情的讴歌。文章中提到的奶奶、哥哥、母亲,甚至父亲 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给予“我”亲情的温暖。③对艰难岁月的深切缅怀。小木 碗是艰难生活的见证,对小木碗的追忆,实际上就是对昔日艰苦岁月的深情怀 念。 ④对哥哥的感激。 哥哥把他的急救箱送给了“我”, 而且还想办法为“我” 修好被损坏的急救箱,“我”对此是十分感激的,也因此一直记着这些事情。 ⑤对父亲的感恩。父亲不近人情的责骂背后,实际上隐含着生活的辛酸,隐含 着对“我”早日自立的期盼。 父亲的批评之语, 是“我”前进的动力, 催“我” 奋发,“我”心存感恩。(每点 2 分,答出任意四点即可)
古诗词中的杜鹃鸟意象

古诗词中的杜鹃鸟意象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古诗词中的杜鹃鸟意象“杜鹃”意象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子鹃、杜宇、望帝、蜀鸟、蜀魄、蜀魂、催归等,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
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思归之情。
高中课文中多次提及这个意象,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望帝啼鹃”(关汉卿《窦娥冤》)等。
一、烘托伤春、惜春之情苏轼《浣溪沙》:“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松林间沙路洁净得不沾泥土,潇潇的暮雨声和布谷鸟的啼叫声在回荡。
作者虽贬官黄州,但他从自然景物中汲取生活的乐趣,杜鹃鸟在这里烘托了作者伤春、惜春之情。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苏轼《西江月》)、“生怕子规声到耳,苦羞双燕语穿帘。
”(朱淑真《伤春》)、“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曹雪芹《红楼梦·桃花行》)、“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曹雪芹《红楼梦·葬花吟》),都是借杜鹃鸟来烘托伤春惜春之情。
二、抒发乡愁、思念之情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历来都是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的重大主题。
《华阳国志》中有:“子规鸣声凄厉,最容易勾起人们别恨乡愁。
”杜鹃的鸣声很像人说:“不如归去。
”所以子规鸟又叫思归、催归,它很容易引起游子的乡愁和思念亲人的感情。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起句写眼前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曲折地传达出对友人的无限思念与深切同情。
再如,王维《送梓州李使君》:“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黄庭坚《醉蓬莱》:“杜宇声声,催人到晓,不如归是。
”柳永《安公子》:“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
杜鹃鸟意象分析[1]
![杜鹃鸟意象分析[1]](https://img.taocdn.com/s3/m/eaed3d622b160b4e767fcfe7.png)
高一语文诗歌鉴赏——杜鹃鸟意象学案编写:审核: 2017.11杜鹃鸟身体黑灰色,尾巴有白色斑点,腹部有黑色横纹。
春末夏初时常昼夜不停地鸣叫,这是一种美丽可爱、富有灵性和神奇传说的益鸟。
杜鹃鸟又叫杜宇、布谷、子规、望帝、蜀鸟等。
杜鹃鸟意象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的常咏之物,关于它的诗词数不胜数,文化意蕴丰富多彩。
杜鹃鸟又名“杜宇”、“子规”。
杜鹃残忍,专横,既不营巢,也不孵卵哺雏,到了生殖季节,把卵产在柳莺等鸟的巢中。
杜鹃破壳后,便把雏莺一个个挤出巢外,任它啼饥号寒而死,鸠占鹊巢。
《诗经•召南•鹊巢》有云:“维雀有巢,维鸠居上。
”这鸠,就是杜鹃。
杜鹃鸟,灰黑色的毛羽并不美,可是文人对它的礼遇和尊重,恐怕任何鸟也不及。
相传它是望帝杜宇的化身。
在《蜀志》中这样记截:望帝称王于蜀,得荆州人鳖灵,便立以为相。
“后数岁,望帝以其功高,禅位于鳖灵,望帝修道,处西山而隐,化为杜鹃鸟,至春则啼,闻者凄惨”。
杜鹃感人的渊源和“声声啼血”的哀鸣,激发了无数文人的情怀。
杜鹃就成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意象。
(一)古代诗人常借杜鹃抒怀乡之情宣城见杜鹃花李白(唐)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在蜀中,每逢杜鹃花开的时候,子规鸟就开始啼鸣了。
子规鸟,又名杜鹃,花与鸟的名字相同,也是勾起诗人联想的一个原因。
诗人耳边似乎响起了子规鸟的蹄叫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这两句的语序倒置:本来是先看见宣城的杜鹃花,才联想到蜀国的子规鸟,诗人却将它倒了过来,这样,就把故国之思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表明这故国之思原本就郁积于心,今日一旦勾起,大为凄苦强烈。
三、四句,分别承接一、二句,进一步渲染浓重的乡思。
首句说“曾闻”,第三句则强调了真切如闻:子规鸟的俗名,就叫断肠鸟,诗人的愁肠也断成一寸寸了。
末句突现了思乡的主题,把杜鹃花开、子规悲啼和诗人的断肠之痛融于一体,以一片苍茫无涯的愁思将全诗笼罩了起来。
春夕崔涂(唐)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9《说“木叶”》课后素养评价(解析版)

课后素养评价(九)说“木叶”一、基础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杜鹃,在文学上所占的地位,恐怕任何鸟都比不上。
我们一提起杜鹃,心头眼底便好像有说不尽的诗意。
它本身不用说,已经是望帝的化身了。
有时又被认为是薄命的佳人,忧国的志士;声是满腹乡思,血是遍山踯躅;可怜、哀婉、纯洁,至诚……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了爱的象征。
这爱的象征似乎已经成了民族的感情。
()。
杜鹃是一种灰黑色的鸟,毛羽并不美,它的习性专横而残忍。
杜鹃尽管是不营巢的,可是也不哺雏孵卵。
到了生殖季节,产卵在莺巢中,让莺替它孵卵哺雏。
雏鹃比雏莺大,到将长成时,甚至比母莺还大。
鹃雏孵化出来之后,每将莺雏挤出巢外,任它啼饥号寒而死,它自己独霸着母莺的哺育。
莺受鹃欺而不自知,辛辛苦苦地哺育着比自己还大的鹃雏:真是一件令人不平、令人流泪的情景。
想到了这些实际,便觉得杜鹃这种鸟大可以作为欺世盗名者的标本了。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一项是()A.然而,这实在是一个最大的名实不符的例证B.然而,这实在是名实不符的一个最大的例证C.况且,这实在是名实不符的一个最大的例证D.况且,这实在是一个最大的名实不符的例证答案:B解析:结合第一段中的“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了爱的象征”和第二段中的“它的习性专横而残忍”“杜鹃这种鸟大可以作为欺世盗名者的标本了”等关键句可如,两段文字在语意上是转折关系,据此可排除C、D两项。
在语序上,这句话强调的是杜鹃作为“爱的象征”的“名实不符”,所以“名实不符”应该放在“一个最大的”的前面,据此可排除A项。
2.下列诗句,与杜鹃这一意象的内涵不相符...的一项是()A.眇眇春风见,萧萧夜色凄。
B.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C.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D.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答案:D解析:根据第一段可知,杜鹃这一意象的内涵有:抒发思归之情,倾诉悲苦、哀怨之情,表达亡国之痛,等等。
A项,“眇眇春风见,萧萧夜色凄”抒发的是凄凉、孤寂之情。
子规声外,晓风残月——古典诗歌中杜鹃意象分析

⼦规声外,晓风残⽉——古典诗歌中杜鹃意象分析杜鹃,⼜名⼦规、杜宇。
传说蜀中望帝死后化为杜鹃,到了春天,总要悲啼起来,使⼈听之⼼酸。
⽣活中杜鹃也惯作悲啼,甚⾄啼出⾎来,诗⼈词客称之为“天地间的愁种⼦”。
因此杜鹃作为悲苦愁怨的代表,成为中国诗歌传统意象之⼀。
“庄⽣晓梦迷蝴蝶,望帝春⼼托杜鹃”,李商隐借杜鹃的啼声唱出⾃⼰的悲歌。
“⼜闻⼦规啼夜⽉,愁空⼭”,李⽩借杜鹃的啼声渲染蜀道之奇险怪异。
李⼭甫的“断肠思故国,啼⾎溅芳枝”抒发故国之思。
杨万⾥的“⽆⼈打杀杜鹃⼦,⾬外飞来头上声”表现⾃⼰进退两难的处境……尽管历代诗⼈词家由杜鹃引起的吟咏颇多,但不同的作家从各⾃的境遇、各样的⾓度写出的感受⼜略有不同。
⼀、抒写家国之痛“⽉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归?今春还听杜鹃啼。
”《临江仙》中,朱敦儒⾯对宋室南渡后,⼩朝廷⼀味偏安,不思恢复失地的现状⾮常痛⼼,⼀句“今春还听杜鹃啼”饱含词⼈⽆限悲酸。
那凄凉悲苦的杜鹃啼声,以其在中国古典诗词的传统意象中所特有的含义,宣告了主⼈公遭受的⼜⼀次打击,杜鹃鸟成为痛⼼国⼟沦丧、南北亲⼈不能团聚的代⾔⼈。
⽂天祥《⾦陵驿》尾联写道:“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归。
”⾃⼰⽆法⽣还故乡,死后⼀定要化成啼⾎的杜鹃,飞回江南。
诗⼈的家国之痛抒发的柔婉含蓄,沉挚悲壮。
真⼭民《杜鹃花得红字》颔联吟道:“归⼼千古终难⽩,啼⾎万⼭都是红。
”杜鹃思归啼⾎,碧⾎染红满⼭的杜鹃花,不正象征了诗⼈的家国之恨,也是碧⾎染成,永⽆休⽌吗?杜甫在安史之乱中借杜鹃寄托故国之思:“我见常⾯拜,重是杜鹃魂。
”汪元量借杜鹃宣泄亡国之痛:“南⼈堕泪北⼈笑,⾂甫低头拜杜鹃。
”林景熙听到杜鹃的啼声,“蜀魂飞绕百鸟⾂,夜半⼀声⼭⽵裂”,以杜鹃之极怨写尽凄怆的故国之思……这些诗词作家不约⽽同地给杜鹃附着上个⼈的主观⾊彩,表现⾃⼰的故国之思、家国之痛,使本已凄清感⼈的情思愈发沉郁悲凉,幽怨邈远。
⼆、寄托羁旅之愁晏⼏道在《鹧鸪天》中借杜鹃极写羁旅⽣活的⽆奈:⼗⾥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对“杜鹃”意象考查的三个视角
■ 刘士民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子鹃、杜宇、望帝、蜀鸟、蜀魄、蜀魂、催归等,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
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思归之情。
高中课文中多次提及这个意象,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望帝啼鹃”(关汉卿《窦娥冤》)等。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中多次涉及此意象的考查。
一、从声音角度切入考查杜鹃鸟的叫声有两个特点:一是类似于“不如归去”,使人们很容易联想到思归;二是叫声凄切,人们往往将其声与悲苦哀怨联系在一起。
高考命题有的就从声音角度切入。
(2004年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问题】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
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二、从意象含义角度切入考查杜鹃又叫子规,作为古典诗词常用的内涵丰富的意象,命题者有的从意象整体把握的角度切入。
(2010年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人归京师①陈与义②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
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问题】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答案】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三、从与其他意象结合角度切入考查在古代,表达同一思想情感的意象往往不止一个,命题者有时会把杜鹃与其他意象结合在一起来进行诗歌鉴赏的考查,如:(2012年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子规[元]曹伯启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问题】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
【答案】作者所选的意象——子规、贪夫、远客、锦水春残、楚天月光,都是为了表达他的思乡难归的情感。
意象分析示例:①子规。
子规啼声凄切,年复一年催归人,令“贪夫”“远客”无不惆怅,足见思乡心切、归家不易。
②贪夫、远客,意指客居他乡之人。
无论“倦听”,还是“初闻”,都在“催归”声里“空低首”“已断肠”,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
③锦水春残。
春已残,花飘零,黯然失色的锦水春景,烘托出思乡难归的惆怅。
④楚天月光。
异乡梦醒,月光如霜,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围,表达了思乡难归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