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笔下的日本女性形象分析
浅析郁达夫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浅析郁达夫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内容摘要:郁达夫是一个格外关注女性的作家,在他的作品中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本文主要将郁达夫小说中的女性归纳为“妖冶放荡型”和“柔慈博爱型”,并结合郁达夫的生平家事,指出郁氏小说中女性形象是与其幼年家庭的三个女性息息相关的。
关键词:郁达夫女性形象妖冶放荡型女性柔慈博爱型女性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郁达夫是较早把关注的目光转向女性的作家之一。
在郁达夫创作的四十余篇小说中,除去贯穿始终的男性抒情主人公以外,几乎每一篇都写到了女性。
郁达夫对女性的关注最终成就了郁达夫小说令人难以忽视的一抹或明丽或黯淡的色彩,女性既是作家深情眷顾之所在,也是作家精神情感的避难所、精神创伤的抚慰所。
郁达夫用一腔深情,在其小说中塑造了一大批鲜活的女性形象,构成中国现代小说一道独特的艺术景观,因此,分析郁达夫小说中女性形象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郁达夫一八九六年生于浙江省富阳县城一个破落的“书香世家”中。
对他而言,童年似乎是格外不幸的悲剧:“我的回忆,却尽是些空洞。
第一,我的经验到的最初的感觉,便是饥饿;对于接的恐怖,到现在还在紧逼着我。
”[1]母亲奶水的稀薄加之不能按时喂乳,郁达夫从小就营养不良、体弱多病。
三岁那年父亲的去世,此后孤儿寡母的日子,母亲不得不身兼父职,“入秋以后,老是不在家里;上乡间去收租谷的是她,将谷托人去砻成米也是她,雇了船,连柴带米,一道运回城里来也是她”[2],郁母陆氏奔波于外,艰难困顿的生活和凄风冷雨的世态炎凉使其性格变得异常暴躁,还好郁达夫可以从祖母和婢女翠花那里得到情感慰藉。
郁达夫自小就与祖母戴氏最亲,祖母青年丧偶,老年又遭丧子之痛,加之祖孙之间天然的隔代亲,相对于母亲,郁达夫对于祖母的依恋与亲情尤为特别,感受到的人生温馨也更多一些。
翠花是郁家的婢女,也是郁达夫童年时代唯一的全天候伴侣,郁达夫也在自传中动情地说:“在我这孤独的童年里,日日和我在一处,有时候也讲些故事给我听,有时候也因我脾气的古怪而和我闹,可是结果终究是非常疼爱我的,却是那一位忠心的使婢翠花……家中的大小操作,全赖当时只有十几岁的她一双手…将我抱入怀里,时用柔和的话来慰抚我的翠花。
男性视角下的失语群体——解读郁达夫小说的女性形象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男性视角下的失语群体——解读郁达夫小说的女性形象程鹏瑜 广西师范大学摘 要:女性是郁达夫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女性形象也风格各异。
但是,郁达夫深受传统文化影响,残存着封建男权意识,缺乏开放的女性解放意识。
因此郁达夫笔下的女性形象,没有深刻的生命意识,丧失基本话语权。
郁达夫塑造的女性形象实是男性中心文化的产物,单纯从男性审美视角出发,参与小说情节的构造,被物化为满足男性一切需求的文本工具。
关键词:女性形象;女性主义;男性中心文化作者简介:程鹏瑜(1991-),男,汉族,广西南宁人,广西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7-024-03五四新文化运动掀起了全面的思想启蒙思潮,重视女性地位,争取妇女解放成为了思想启蒙的一部分。
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开始关注女性问题,不断揭露封建主义旧思想对妇女的残害,实际成为中国女性解放的倡导者。
五四新文化前驱者之一郁达夫在作品中大胆描绘人类的欲望和性欲,执着的探讨人性的真实,呈现了“一个完全特殊的世界[1]”。
郁达夫小说除了刻画了一以贯之抒情的“零余者”之外,女性描写成为重要方面。
郁达夫是从时代和民族的深厚土壤中成长起来的作家,在父权制文化的熏陶下,继承了封建的男权主义意识,无法回避男女文化上的对立。
这些封建的残留思想体现在郁达夫对女性歪曲变形的描写当中。
古今中外,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异彩纷呈,在作品中表现出独特的艺术价值。
然而这种价值大多并非女性真实的自我,更多是作家根据需要赋予的。
郁达夫早年留学日本,异地求学的孤寂,民族自卑的心理,迫切需要的是安慰和同情,而在他的作品中表现为对于爱情如饥似渴的需求。
“知识我也不要,名誉我也不要,我只要一个能够安慰我体谅我的心。
一副白热的心肠!从这一副心肠中生出来的同情!从同情而来的爱情!我所要求的就是爱情!”[2]这种需求都投射在他笔下的众多女性身上,郁达夫小说中的女性主要分为:天使型、恶魔型以及区别于两者之间柔顺的女仆形象。
郁达夫笔下的女性形象分类

这 一 副 心 肠 里 生 出 来 的 同 情 , 同 情 而 来 的 爱 情 , 所 要 求 的 就 从 我 是爱 情 。”1 就是 郁 达 夫这 位 忧 郁 才 子 从 , 发 出的 呐 喊 。 达 .这  ̄v J 2 郁 夫 的《 迁 》 出现 了两 位对 立 的 女 性 : 南 中 日本 少 妇 M 和少 女 0。在 与伊 人 的关 系 中 , 一 直处 于 主 动 的地 位 ,她 诱 惑伊 人 和 她 同 居 , M
不久 之后 又 和 另外 一 位 房 客鬼 混 , 伊人 因为 屈 辱不 告 而 别 时 . 当 她 却嘲 笑伊 人 , 被 伊人 称 为 “ 妇 ” 她 淫 。与 之 相 对 , 0是 伊 人 心 中净 化 性 欲 的天 使 , 是 一 位 纯 洁 可 爱 的 少 女 , 人 和 她 在 一起 的 时候 , 她 伊
情 意
董婉 珍 这 个 女 人 的 巨大 诱 惑 ,从 而 在 自己 身上 上演 了一 场 悲 剧 。
作 者 将 矛 头 最 终 指 向 了董 婉 珍 这 个 女 人 ,认 为她 是 罪 魁 祸 首 , 是
性 引 诱 者 , 一 个 无 耻 的 淫荡 女 人 。 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关键 词 : 达夫 ; 性 形 象 郁 女 中 图分 类 号 : 1 . I 5 3 9 文 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6 3 2 1 (0 0 1 — o 1 0 17 — 1 12 1 )1 0 l— 1 郁 达 夫是 中华 大 地 孕 育 出来 的 骄 子 ,在 中 国现 代 文 学 史 上 , 是 一 位有 着 独 特 风 格 的 作 家 , 他 的笔 下 , 现 了很 多女 性 , 为 在 出 或 妓 女 ,或 为 乡 野 村 姑 、 为 工 人 , 或 由此 构 建 了 一 个 当 时 中 国社 会
性与民族、国家——试论郁达夫笔下两性描写的颓废倾向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性与民族、国家——试论郁达夫笔下两性描写的颓废倾向姓名:郭香鹏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指导教师:刘应争20090616第一章郁达犬作品中的两性形象及两性关系刻i画女性不断出现在郁达夫的作品中,并且更加突出其美好的性格,甚至成了男性主人公的精神恋爱物。
《秋柳》中的碧桃、《出奔》中的老三、后期创作的《迟桂花》中的莲、都是“圣母型”女性的代表。
但是,赞扬女性并不表示就是尊重了女性自身的生命欲求,尊重了女性主体性的价值。
女性主义批评兴起以后,西方女性批评家质疑了这类女性的存在价值,并对此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她们认为这种男作家塑造的天使型女人就是一种没有创造力的女人,她们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男权制度的庇护。
英国著名的女性主义批评家沃尔夫夫人在谈到文学创作时更是感言:女性一旦不体会自己的话,她就没有创造力。
那么这种天使型的女人就是一种没有创造力的女人。
如果女作家要进行创作的话,就必须杀死这些天使。
ll】郁达夫尽管塑造了众多的“圣女型”形象,但从作品的叙述看,他的作品深处更多的是从男性主人公的立场出发,按照男性的欲求对女性的一种想象的塑造。
他在后期作品中精心塑造了碧桃、莲和其他“圣母型”女性,并把男性主人公的情趣、理想等寄托在这些女性身上,而缺乏平等的交流和对话,她们的存在是对男性主人公心理的一种净化,是对沉湎于欲望的男性主人公的拯救。
作品中的男性主人公还常常以现代知识分子的形象自居,试图把自己作为女性的引导者和拯救者,无视女性自身的价值,显示了新旧过渡时期的知识分子传统等级观念的遗留。
1.2“零余者"的塑造——男性形象试析郁达夫在他写作的一系列的作品中,塑造了众多的男性“零余者"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人物画廊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是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独特贡献。
通过在作品中塑造的“零余者”形象,郁达夫为过渡时期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留下了逼真的记录,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社会生活的真实图景的某些侧面。
浅析郁达夫小说中女性形象的转变

浅析郁达夫小说中女性形象的转变作者:田德芳肖晓珍黄萍萍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7年第10期摘要: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中具有鲜明士大夫特征的现代作家,其小说大多书写知识分子在苦难(旅程)中苦闷的精神与沉重的肉身,在灵肉挣扎中寻求自我拯救的过程。
其小说中的女性经历了欲望化邪念的象征向人性升华的转变,体现着男性视角下女性形象类型化书写的特征。
关键词:郁达夫《沉沦》《迟桂花》《春风沉醉的晚上》女性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中具有鲜明士大夫特征的现代作家,其小说大多书写知识分子在苦难(旅程)中苦闷的精神与沉重的肉身,及其在灵肉挣扎中寻求自我拯救的过程。
这些作品在当时及当下读者中反响强烈,主要是因为作家的坦率书写,即郁达夫惯于将自己的内心告白给读者。
郁达夫认为“文学作品,都是作家自叙传”,因此,他的小说创作多取材于自身经历,以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人生际遇为叙述线索,借助女性形象书写个人之情、时代和家国情怀。
因此,他的笔下出现了很多女性,或为妓女,或为乡野村姑,或为工人,由此构建了一个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底层女性人物的长廊,为这个世界增加了灵动的色彩和温馨的情意。
纵观郁达夫小说里的女性形象,既有崇高美丽的女性,又有欲望化、妖魔化的女性,体现着男性视角下女性形象的类型化特征。
一、邪念的代表郁达夫的小说以《春风沉醉的晚上》为标志形成鲜明的阶段性,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也有明显的变化。
以《沉沦》为代表的早期小说中女性多为“邪念”的代表,成为男性主人公在灵与肉的冲突中肉体沉沦的诱因;而后期小说中的女性多具有善良、率真、单纯的美好人性,成为解决知识分子精神苦痛的药方。
在郁达夫早期的中短篇小说中有大量代表“邪念”的女性形象,表现为情欲、变态和物质化等特征。
在郁达夫的众多作品中,女性往往是情欲的载体,如《沉沦》中有着详尽的身体描写,他第一次偷窥房主的女儿洗澡看到了“那一双雪样的乳峰!那一双肥白的大腿!这全身的曲线。
他觉得全身的血液,都在往上奔注的样子”①。
郁达夫《沉沦》独异性之略谈

郁达夫《沉沦》独异性之略谈1103班111040113 夏玲玲14号郁达夫的小说《沉沦》发表于1921年,该小说一发表就以其“惊人的取材和大胆的描写”而引起广泛的争论。
小说写的是一个中国留日学生的故事,主人公在性欲的苦闷中受着弱国小民的屈辱与煎熬,最终走到了颓废的尽头。
用郁达夫自己的话说是:“描写着一个病的青年的心理,也可以说是青年忧郁病的解剖,里边也带叙着现代人的苦闷,———便是性的要求与灵肉的冲突———但是我的描写是失败了。
”小说中的“他”,是一个很典型的“零余者”形象;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具有鲜明的典型性,“他”作为中国留学生,性格忧郁孤僻,同时多悉善感,内心自卑,甚至有变态情结。
但同时又有个性解放、民族富强的要求和愿望。
小说的情节并不离奇动人,但它的深情与大胆的描写很震撼读者的心。
小说的情节,或者说主人公的经历,就是一个“沉沦”的过程,在此我认为这“沉沦”成了郁达夫创作的独异性,主要体现在“零余者”及“性”的描写。
首先我们来分析小说主人公的“沉沦”的两个主要原因,或者说有两条主要的线索,从中感受小说的“零余者”及“性”。
第一,是国家弱小的原因。
他在异国他乡,受到侮辱和嘲弄,很大程度上受了“弱国小民”身份的拖累。
在这样的背景下,使他多愁善感,内心自卑,“零余者”的形象浮现。
其一,因为祖国弱小,他确实受到了来自他国人尤其是日本人的侮辱。
在异国他乡,个人就是国家的代表,受到外国人的侮辱,内心是很痛苦的,自尊所受的煎熬和自信所受的打击是不容忽视的。
其二,既然祖国弱小,这自然会在他心灵上形成一层阴影,“祖国弱小”的念头,无时无刻不闪现他的脑际,遇到任何事都会毫无理由地往这方面想,把任何迹象或别人的行为都往侮辱或藐视方面想,给自己的心灵造成很大的压力,日积月累下来,也就不堪重负了。
这方面的原因,在小说中有很明白的表现,主要是第二点。
他误解了那两个日本女学生的眼光后,以为受了莫大的侮辱,在日记中写道:“我何苦要到日本来,我何苦要求学问。
郁达夫笔下的日本女性形象分析重点讲义资料

摘要郁达夫的小说在1920年代初,曾在中国文坛引起了轰动,但在建国后,郁达夫的小说却一度被列为禁书、黄书,原因在于郁达夫作品中对于性欲的描写太过露骨。
而对郁达夫小说作品的研究,也大多从作品中主人公的形象分析入手,本文将从郁达夫作品中的日本女性形象入手,通过分析两种不同类型的日本女性形象,一为放荡轻浮者,二为纯洁美好者,说明郁达夫作品颓废背后的审美意蕴。
(重写,把你的主要观点写出来.300字即可)关键词:郁达夫;日本女性形象,矛盾ABSTRACTYu dafu's novels in the early 1920 s, has caused a stir in Chinese literary circles, but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yu dafu's novels has banned once, sexy book, the reason is that for sexual desire in the works of yu dafu described too sexually explicit. And the study of yu dafu novel works, mostly from the works of the hero image analysis, this paper wil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Japanese women's image in the works of yu dafu,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wo different types of female image in Japan, one for loose frivolous, secondly, pure beautiful, illustrate the aesthetic implication behind the works of yu dafu decadent.Key words:Yu Dafu; Japan; Female image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前言 (1)一、郁达夫小说中的放荡、轻浮的日本女性形象 (1)(一)《沉沦》中卖酒食人家的侍女 (2)(二)《空虚》中的少女 (3)二、郁达夫小说中的纯洁、美好的日本女性形象 (4)(一)《银灰色的死》中善解人意、美丽的静儿 (4)(二)《南迁》中可爱、高雅的密斯 (5)三、颓废、色情背后的审美意蕴 (5)结论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4)论文总体质量太低,前半部分没有分析只有叙述,第三与第一\第二之间的联系太松散.,必须下功夫修改.第三部分应当分析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女性,这些女性有什么文学文化意义才合逻辑.前言郁达夫被称为颓废派,皆因他作品中的主人公带来自叙色彩的悲剧命运。
郁达夫文学作品中的日本形象窥探

பைடு நூலகம்纪浪漫时代 的, 乡风淳 朴, 山水秀丽的梦境) 了.”】 【同样郁达 3 夫在描述他 的故乡时, 这样说 的: 他 的故乡 , 是 “ 是在 富春江 上一个小市 , 去杭 州水 路八 九十 里。 这样一条江水, 发源于安
一
形象 。
他把故国的一切都给与 了否定, 全面颠覆了本 国
种文化 , 是作家情感与思想交织而成 的混合物 。既然形象
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 ,视 日本的一切为文 明和希望的归宿, 这便是郁达夫初到 日本的心理想象。 在 日本生活 一段 时间后 的郁达 夫 ,面对新 的环 境和社 会, 也生出许 多愁苦 : 改变 了环境 , “ 改变 了生活起居方式, 言
可听到静儿的婚期将至时他为自己年轻缺乏经验而是自己来自一个被欺凌的弱国妇人的己所爱的但是却无法得到的静儿去买礼物静儿是一个善薄情只是对弱国子民的藐视与戏弄其背后隐藏着占据主流良体贴和温柔的女孩留给主人公的是一个遗憾的结局无思想的日本男性社会对中国的敌视和轻侮
第 2 卷第 5期 l
v1 :1 No 5 o. 2 .
摆脱一切羁绊 。 且能 自由自在享 受 自己的情趣 ・ 实现 自己的 理想。 日本也就具有 了浓 厚的乌托邦色彩 。 这样的形象 为建 “
立 一个 彻 底 的相 异 的背 离 自身 文 化 观 念 , 具有 了颠 覆 性 的 而
应上, 这种对应 是形象创造者基于本身 的文化 思维去 理解 另
形 象学理论层 面上的“ 他者” 形象—— 日 本的意义。 主要 包括 日 自然风景形 象、 本女性形 象、 本 男性形 象。 本 日 日 希望从 中探窥 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郁达夫的小说在1920年代初,曾在中国文坛引起了轰动,但在建国后,郁达夫的小说却一度被列为禁书、黄书,原因在于郁达夫作品中对于性欲的描写太过露骨。
而对郁达夫小说作品的研究,也大多从作品中主人公的形象分析入手,本文将从郁达夫作品中的日本女性形象入手,通过分析两种不同类型的日本女性形象,一为放荡轻浮者,二为纯洁美好者,说明郁达夫作品颓废背后的审美意蕴。
(重写,把你的主要观点写出来.300字即可)关键词:郁达夫;日本女性形象,矛盾ABSTRACTYu dafu's novels in the early 1920 s, has caused a stir in Chinese literary circles, but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yu dafu's novels has banned once, sexy book, the reason is that for sexual desire in the works of yu dafu described too sexually explicit. And the study of yu dafu novel works, mostly from the works of the hero image analysis, this paper wil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Japanese women's image in the works of yu dafu,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wo different types of female image in Japan, one for loose frivolous, secondly, pure beautiful, illustrate the aesthetic implication behind the works of yu dafu decadent.Key words:Yu Dafu; Japan; Female image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前言 (1)一、郁达夫小说中的放荡、轻浮的日本女性形象 (1)(一)《沉沦》中卖酒食人家的侍女 (2)(二)《空虚》中的少女 (3)二、郁达夫小说中的纯洁、美好的日本女性形象 (4)(一)《银灰色的死》中善解人意、美丽的静儿 (4)(二)《南迁》中可爱、高雅的密斯 (5)三、颓废、色情背后的审美意蕴 (5)结论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4)论文总体质量太低,前半部分没有分析只有叙述,第三与第一\第二之间的联系太松散.,必须下功夫修改.第三部分应当分析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女性,这些女性有什么文学文化意义才合逻辑.前言郁达夫被称为颓废派,皆因他作品中的主人公带来自叙色彩的悲剧命运。
郁达夫作品中的男性主人公是颓废派的代表人物,[1]虽然各有各的经历,但殊途同归。
而郁达夫作品中的日本女性形象却风格各异,有熟女,有少女,有妓女,有良家妇女。
其中,笔者最为关注郁达夫笔下的两类日本女性形象,一是放荡轻浮的日本女性形象,二是纯洁美好的日本女性形象。
(前言重新写,在这里介绍小说集<沉沦>,不能在下面介绍,结构不合理).一、郁达夫小说中的放荡、轻浮的日本女性形象为了更好地说明郁达夫式的对日本女性的放荡轻浮的描写,在此,笔者先插叙一段《沉沦》的写作背景及作者郁达夫先生的个人经历。
《沉沦》创作于1921年,彼时,中国正处在新旧交替的过渡期,各种西学思想与腐朽的封建流毒的碰撞,在文人中引起了不小的振动,郁达夫先生十六岁随兄长留学日本,在日本接受了大量的西方及日本文学思想,作为一个留学生,感触最深的莫过于思乡之情,而对于郁达夫先生而言,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却让他有了另样的情愫,那就是自卑心理与弱国人民在强国生活受歧视的状态。
因此,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沉沦》是郁达夫先生的自传式小说集。
1913年9月,郁达夫随长兄东渡日本,开始了长达近10年的留学生活。
早起接触西洋的文学和日本的私小说,他的文学创造深受其影响。
他曾回忆说:“在高等学校住了的四年,共计所读的俄德英日的小说,总有一千部内外。
”也曾记得:“葛西善藏小说二短篇,仍然是好作品,感佩得了不得。
”另一方面,他受到日本社会对弱国子民的歧视。
由于历史的原因,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读的是西洋的书,收的是东阳的气”加上郁达夫个人在当时对于纯洁爱情的极高期望和现实中受到的屈辱的矛盾,、民族尊严、个人屈辱唤起的的内心复杂情愫。
这就产生了浪漫主义小说的风格和小说主题。
《沉沦》无疑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主人公“他”是一个“病态”的留学生。
一方面,他渴望拥有真挚的友谊和纯洁的爱情,对爱情和别人的尊重有很高的期望;另一方面,因“弱国子民”身份而受到歧视,让本来性格胆怯懦弱的“他”在异国他乡倍感孤独、空虚,导致性情更为内敛、自闭。
“他”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受到心理上的打击,而这种打击在“他”过于敏感的内心影射后更加的浓重,从而形成严重的心理“忧郁症”。
[2]但是,“他”却只认识到自己的不幸是弱小祖国造成的悲剧,苦闷的时候往往把希望寄托在外在因素。
当因胆怯得不敢与日本女学生讲话而懊恼,妓女问“他”来自哪里的时候,“他惭愧不已,全身发起热来,他的眼泪又快滚下来了。
”心里呐喊“中国啊中国,你怎么不强大起来!”。
“他”完全忽视了自身的性格悲剧,在“他”发出呐喊时,实际上反映出在现实的打击和内心受挫的双重作用下,寻找到的出路和生活的光明就是依靠祖国的强大和命运的垂青。
对于外部因素的过分期望,对于自身性格缺陷不作任何的反思和剖析,这是“他”这个人物性格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他”走向“沉沦”的根本原因。
小说暴露了“五四”一代青年的通病,他们孤独、敏感、自闭,虽然有愤世嫉俗的豪情,对现实的不满,但又缺乏坚强的意志和行动的力量,只能沉迷酒色、自怨自艾、忧郁感伤,最终“恨恨而死”。
(一)《沉沦》中卖酒食人家的侍女从《沉沦》中可以看到,卖酒食人家的侍女具有典型的日本式的放荡与轻浮。
郁达夫的笔下是这样描述的,“一阵恼人的花粉香气,日本女人特有的一种肉的香味,头发上的香油气息合在了一起”,这段话是《沉沦》中的主人公对这位侍女的第一印像描述。
法国有句谚语:“闻香识女人”,这点与我国古代的诗句“气质美如兰”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而郁达夫在青少年时期接触了大量西方文学,同时自身又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因此,他认为香气是一个女的标识,高贵的女人应具有如兰般的香气,漂亮得体的女人应具有宜人的芬芳,在上段对卖酒食人家的侍女的第一印像的文字描述中,作者郁达夫先生用了这样的字眼:“一阵恼人的花粉香气”,“恼人”二字充分体现了作者对这个侍女的讨厌之情,“粉”又容易让人联想到“庸脂俗粉”,“一阵恼人的花粉香气”让一个庸脂俗粉的日本女性形象跃然纸上,窥一斑可见全貌,“恼人的花粉香气”必配备着暴露的衣着与浮夸的头饰。
接着文中对侍女的描述有这样的一段话:“亲亲热热地替他上酒,他偷看她那搁在膝上一双纤嫩的白手,同衣缝里露出来的一条粉红的围裙角。
”在今天看来,这段对侍女手部及衣物的描述稀松平常,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连放荡、轻浮也算不上,但联系当时时代背景,以及作者本人的经历,就可以看到,这是作者郁达夫先生对卖酒食人家的侍女放荡、轻浮的形象的描写,没有通常意义上的露骨描写,是郁达夫式的放荡轻浮。
再来看侍女与他的第一句对话:“大约那侍女是看得不耐烦了,便轻问‘你府上是哪里?’。
”他来自贫穷落后的祖国,而他的敏感多疑,无疑让他更加紧张,卖酒食人家的侍女与青楼女子一样,是妓女,主人公被一个妓女询问着自己“府上是哪里”时,悲愤、难堪油然而生,文中对两人的反应神情没有过多的描述,而像中国山水画的留白,留给了读者无尽的想像,就好比两个刚认识的朋友之间,也会谨慎措词,不会轻易问“你府上是哪里”这样的问题,因此,从侍女的言谈中,读者感受到了侍女的轻浮。
侍女以拿酒为借口走出包房时,文中的主人公却听到侍女在间壁房间与两三个客人在调笑,侍女娇滴滴地说:“别胡闹了,间壁还有客人在那里。
”这个侍女真的在乎间壁有客人会偷听吗?不是的,这只是欲迎还拒的一种手段,若真的在意,侍女就不会找借口溜出包房,去接待别的客人了,正所谓“婊子无情,戏子无义”,包装在道貌岸然下的侍女的放荡也在这一句调笑中暴露无疑。
过了一夜后,他付清了账,又拿了一张纸币给那侍女,他的手不觉微颤起来,那侍女说:“我是不要的。
”侍女出卖肉体本为钱财,怎会见钱不要呢?文中随后解释,大约是她嫌钱少了。
可是,他翻遍身上所有口袋,也只有这一张纸币,因此递过去说道:“你也别嫌少,收下吧。
”侍女拿了钱,说道:“那就谢谢了。
”“那就”虽然很平凡,很朴实,但在这儿,却有了别样的色彩,是侍女对那点小费的不屑,也是侍女对出卖自己的肉体很不在意,却在意小费多少的放荡与轻浮。
(二)《空虚》中的少女《空虚》原名为《风铃》,在收录进达夫小说集时,正式更名为《空虚》。
《空虚》中的人物创作有着郁达夫早期的浪漫主义风格,主人公都是中国到日本留学的学生,女主人公都是日本女性,一如《沉沦》,男女主人公都没自己的名字,只以他、少女称谓。
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间壁的少女因母亲不在家,便要求来他家暂住一晚。
他被引导着答应了少女的请求,少女宽衣解带睡在了他的床上,起初侧着睡,后来索性横躺过来,将上身压在了他的身上,这样赤裸裸的挑逗,对于他来说是种考验,从少女熟练的动作及老到的言谈举止来看,少女似乎热衷此道,并且,对于她自己这种轻浮、放荡的行为丝毫不以为意。
第二天早上,少女对他说:“对不起,昨晚打扰您了……。
”表面的礼貌用语也掩饰不了少女昨晚的引诱行为,反而更加衬托了少女的虚假。
这是种典型的日本式的放荡轻浮。
见面九十度鞠躬,“对不起”、“谢谢”经常挂在嘴边,如同电影脚本一样,无论套路如何,最终还是要回到高潮的剧情中去,衣着暴露、随意与男性搭讪,甚至勾引男性的放荡轻浮,如果说《沉沦》中的侍女是为了金钱出卖了自己的肉体,也许是一种被逼无奈的轻浮与放荡,那么《空虚》中的少女则是丢掉了灵魂的轻浮与放荡。
二、郁达夫小说中的纯洁、美好的日本女性形象在郁达夫的小说中,不仅有卖酒食人家的侍女及《空虚》中的少女之类的轻浮放荡的日本女性形象,更有《银灰色的死》中的静儿以及《南迁》中的密斯这两位纯洁、美好的日本女性形象。
(一)《银灰色的死》中善解人意、美丽的静儿静儿是一个小酒馆的女儿,与母亲相依为命,守着自家的小酒馆过活。
虽然是小酒馆人家的女儿,但静儿却美丽善解人意,当他来到酒馆,对静儿诉说自己的苦闷时,静儿只是静静地听着,适当地为他添了添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