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笔下“零余者”的人物形象分析

合集下载

零余者形象分析

零余者形象分析

意义和地位
1,丰富了现代文学的人物 画廊,是新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 题材。 2,用异域文化作参照,大胆 挑战传统,揭示了他们的处境, 启发他们去反抗社会现实,寻找 出路。 3,透过零余者形象,让我们 探测到五四时期一部分知识分子 心灵深处的思想,再融入郁达夫 自身的生活经验加以作者巨大的 情绪感染,浇筑成复杂的审美体, 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意义和地位
4,使新文学向现代转变达到一个 新的层次。开创了小说新体式, 标志着“自我小说”的兴起
THANK YOU
14 汉语言 刘荣
时代的病儿
零余者们生活的时代造成了他们 ,性的苦闷,社会的苦闷,生的 苦闷,这群患着时代病的零余者 像被命运操纵的木偶。即作了中 国人,而又偏受了那些不彻底的 欧洲世纪末的教育,《沉沦》中 “他”视自己本能的情欲为犯罪 。
矛盾的结合体
零余者自身就是一个矛盾的集合 体。既慷慨激昂又软弱无能;他 们既热爱生活又逃避生活,既极 积向上又消极隐退;既愤世嫉俗 又随波族流;既自愈多才又自轻 自贱。例如在《沉沦》中,他在 早熟的性情的涌动下,一方面他 窥视浴女,窃听男女野合私语; 一反面又在冲动过后,产生一种 强烈自省与忏悔,尤其在窥浴旅 馆女儿后转换住处,更为明显。
第一节 郁达夫“零余者”形 象分析,以及这个形 象在现当代文学史上 的意义和地位
精神上的“瘾君子”
零余者形象
时代病儿 矛盾的结合体
一个人的抒情歌
精神上的“瘾君 子”
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大多是 情感的缺乏者,《沉沦》中的“ 他”身为一个弱国子民,独自漂 泊在陌生的国度,本来心境就是 孤独的,“他何尝不渴望得到和 追求着真挚的友谊和爱情。情感 是沉沦主人公一直追寻的归宿和 寄托,无能面对现实,最后只能 躲藏在自己想得到的爱情中。

举例简述郁达夫小说中“零余者”形象的特点

举例简述郁达夫小说中“零余者”形象的特点

举例简述郁达夫小说中“零余者”形象的特点郁达夫小说中“零余者”形象的特点有:(1)零余者——作者自己在时代的镜子里的投影“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

”这是鲁迅对郁达夫的评价,这句话概括而形象的总结了郁达夫的一生。

正如郁达夫在《零余者》一文中说:“我是一个真正的零余者!”总观郁达夫的全部作品,总有一个清瘦的、孤独的、而又含着淡淡忧郁的青年茕茕行走于文本之中。

他笔下的一系列零余者形象,普遍遭遇悲苦,在社会上备受歧视而显得孤苦落寞;他们对金钱、爱情和荣誉无法遏制的向往而又在追求中显得无能为力;他们灵魂和肉T的被摧残造成了心理状态的扭曲……尽管在各篇中代称不一:《沉沦》中的“他”,《南迁》中的“伊人”,《茫茫夜》和《风铃》等篇中的于质夫,《过去》中的李白时,《迷羊》中的王介成,《烟影》中的文朴……但作者以露骨的坦率、大胆的自我暴露的方式表达出来,几乎毫不迟疑地告诉读者:这就是他自己的个人写照。

(2)零余者——是时代和社会让你“零余”社会变乱的时代,知识分子心中充满了苦闷、寂寞与彷徨。

觉醒了却没有方向,勇猛抗争却没有希望,虽疾声呐喊却痛苦无力。

零余者生活着的那个时代他们都在“X苦闷”“社会的苦闷”“生的苦闷”中苦苦地挣扎着。

《沉沦》中“他”视自身本能的情欲为犯罪;《空虚》中年轻的“他”面对日本少女时极力压制对少女的爱慕和身体上的Y望,于质夫在J院中时时担心自己被人视为酒S之徒。

零余者就在这样的新旧冲突中挣扎痛苦。

他们既不容于西方文明社会又不再适应传统的中国社会,在文明的不良混合体中他们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

无法改变自身弱点而又处于变迁的时代,无法改变对于自身生存发展极为不利的环境,最后只能成为没有任何利用价值的工具,自身的无能最后化为自身的无用,那么“零余”的下场也是必然的。

(3)零余者——深陷情感的干涸沙漠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大多都是情感的缺失者。

《沉沦》中的“他”身为一个弱国子民,独自漂泊在陌生的国度,本来心境就是很孤独的,而弱国子民的身份又给自身带来了无形的自卑感。

谈谈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与俄国文学中零余者形象的区别

谈谈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与俄国文学中零余者形象的区别

谈谈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与俄国文学中零余者形
象的区别
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代表着一种与主流社会矛盾的孤独存在,具有了高度的代表性。

他通过他的主题及其在文学中的表现,将人与他的社会的矛盾的表现的极致化,从而呈现了文学中典型的零余者类型。

而俄国文学中的零余者形象可追溯到19世纪法国传教士杰孔瑞洛夫斯基的小说《阿莎利集》中,他将零余者作为社会孤立的出路,得到了虚无主义、冷血主义者的普遍推崇。

在此之后,俄国文学中的零余者形象随着普希金的诗歌作品的显现更多的体现出文学创作中的凄凉、孤独与衰败的意味,其个体的孤独存在被极度展现出来。

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强调的是主体的对抗与社会的夹缝中的存在,而俄国文学中的零余者形象则侧重于个体的孤独存在与精神痛苦。

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具有鲜明的社会关怀和反抗性,而俄国文学中的零余者则方向更加凄凉,被更加深刻呈现出无尽的痛苦与孤立的精神。

谈郁达夫小说中“零余者”形象的审美意义

谈郁达夫小说中“零余者”形象的审美意义

腔苦 闷只好 向妻 子 发 泄 。审 视 自己 生计 无 着 落 ,
婚姻 不美 满 , 自怨 自艾 , 活脱 脱 “ 个 生 则 于世 无 一
“ 零余 者 ” 象是 普 希 金 《 甫盖 尼 ・ 涅 金 》中 形 叶 奥 的 主人公 奥涅 金 。而 “ 零余 者 ” 一称 谓 的 流行 , 这 主要是 在 屠格 涅夫 的《 零余 者 的 日记》出版 之后 。 这篇 小说 的 主 人公 是 一 个 患 痨 病 的 破 落 贵 族 青
第 三 次 了 , 作 家 作 品 , 嚼 橄 榄 , 嚼 愈 有 回 大 像 愈 味 。 _在 郁 达 夫 的笔 下 , ”1 零余 者 呈 现 了那 个 时代
的特有 的气 质 , 特有 的灵 魂 , 凝 聚 了这 个忧 郁作 也
《 日》 落 的主人公 Y, 为失业 所 困, 每天 睁开
年 , 孤 独 内向 、 恼 悲 怆 , 以死 前 的二 十 天 的 他 懊 他 日记 回顾 自 己短 促 的三 十 岁 的生 涯 , 自叹 自悼 : “ 在我 这 一 辈 子 里 面 , 发 觉 我 的位 置 给 人 家 占 我
补, 死亦于人无损 的零余者 ” 非但 如此 , ; 这个人
眼睛 首 先 想 到 的 是 “ 天 的 一 天 , 何 消 磨 过 今 如 去” 。有 钱 时 , 坐 车 看 市 场 , 之 为 “ 马 看 他 称 走
家 心 中的许 多怨 愤 。翻 阅郁 达夫 的作 品 , 我们 发
收 稿 日期 :0 1 1 8 2 1 —1 —1
花 ”, 漫游 看人 群 , 或 称之 为 “ 步旅 行 ” 徒 。钱 花 完
己是 “ 么也 没有 ” “ 什 , 眼泪 也 没 有 , 叹 也 没 有 , 悲 称心 的事 业 , 己 的朋 友 , 点 也 没 有 , 有 , 知 一 没 没 有, 没有 … …什么也 没有 , 有 的就是 一个 空洞 的 所

郁达夫笔下零余者形象分析最终版

郁达夫笔下零余者形象分析最终版

郁达夫笔下“零余者”的人物形象分析[摘要]:零余者又称作多余人,中国现代小说中的零余者形象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多余人”形象的延伸和演变,但中国的零余者形象又带有很鲜明的中国色彩。

在中国文坛上,郁达夫、鲁迅、巴金、叶圣陶、王蒙等作家都塑造了一大批典型的零余者形象,但对塑造零余者形象成就最大的当属郁达夫了。

[关键词]:零余者郁达夫孤独无奈零余者,又叫做“多余人”,是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

零余者形象最早出自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主人公奥涅金,而“多余人”这一称谓被广泛认知则是在屠格涅夫的《零余者的日记》出版之后。

郁达夫深受屠格涅夫的影响,从而创作除了一大批有心自救却无能为力,最后被社会遗弃的悲剧人物形象。

1郁达夫小说中的零余者形象郁达夫塑造的零余者形象,来自不同阶层和不同背景,可以把他们归为以下三类:1.1弱国子民的留学生《南迁》中的伊人期望从女学生O处获得同病相怜的温情,然而却因为是支那人而自惭形秽备受歧视,最终处于苦闷彷徨的心境。

《银灰色的死》(1921年)中的“Y君”也是留日学生,在异域承受不起亡妻后“北极雪地里的漂泊者”的孤寂,承受不起对静儿的单恋破灭后的恍惚,承受不起生计无着,更承受不起弱国子民的自卑,爱和同情都不可得,最终死在洒满了银灰色的月光的空地上。

在茫茫人海中,他们时时为自身的茕茕孓立,几乎被世人遗忘的境遇深感痛苦,他们为自己只是一个生活的“零余者”落泪叹息,但心中始终没有减退追求理想生活的热情,他们纤敏柔弱的气质赋予了零余者形象相当浓厚的感伤色彩。

1.2时代的隐退者但人生坎坷磨灭不了她永久的小孩子天性,善良质朴且单纯天真,透出的成熟美和青春美令人心动。

“我”应邀贺婚,偶逢莲妹。

在山中游玩一度忽生妄念,但继而又幡然悔悟,用理性克制情欲与莲妹结成兄妹而后欣然远去。

“他们是被挤出社会而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的小人物,被压迫被损害的弱者”。

⑶1.3社会的遗弃者第二,周身所处环境不同。

211265245_中国现代文学中“零余者”形象的价值探讨——基于郁达夫作品为例

211265245_中国现代文学中“零余者”形象的价值探讨——基于郁达夫作品为例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23年第21卷第2期[收稿日期]2022-12-03[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安徽当代小说中的‘淮河’影像研究”(SK2020A0577);亳州学院院内科研项目“皖北形象的呈现与建构———以安徽当代小说为例”(BYB2021ZC02);亳州学院院内科研重点项目“亳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研究———以亳州当代文学为例”(BYR2019B01)[作者简介]王小燕(1991—),女,安徽阜阳人,亳州学院中文与传媒系讲师,硕士,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中“零余者”形象的价值探讨———基于郁达夫作品为例王小燕(亳州学院 中文与传媒系,安徽 亳州 236800)[摘 要]“零余者”这一人物形象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重要人物形象之一。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零余者”形象多为知识分子,性格多具有矛盾性,形象随着时代的变换历经五四运动后的落后者和革命低潮中的幻灭者,且具有双重人格特质。

“零余者”形象往往容易被大众所忽略,但是这类人物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其思想也表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点,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学价值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零余者;形象流变;知识分子[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871(2023)02-0124-04 20世纪初,西方文明在这个时期开始进入中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遇,形成了文化交融的局面。

“零余者”就是在知识分子不断探索、寻找中出现的典型形象,也代表了创作者自身的思想。

在中国,“零余者”的创作自郁达夫开始,然后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不断的繁衍昌盛,一直以来充当着现代小说中重要的人物形象[1]。

五四运动以来,郁达夫塑造的孤傲与自卑、压抑与渴望的“零余者”众多,郁达夫的小说通过“零余者”来表现自我、抒写苦闷。

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多是些悲剧性人物,这从他小说取的题名也可以看出,诸如“沉沦”“空虚”“血泪”“孤独”“茫茫夜”“落日”“寒宵”“在寒风里”等等,无不带着感伤的色彩,由此就可见他笔下主人公的命运。

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

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

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
摘要:零余者又称多余人,多余者原指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中产生的一种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他们不满现实生活,又无法脱离社会现实,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因而堕落、沉沦,在苦闷中浪费生命,沦为社会的弃儿。

郁达夫在《创作生活回忆录》中曾借鉴一句话写道:“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序传。

”因此,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可谓是将他们内心的孤独、寂寞、透明、脆弱,敏感都表达得淋漓尽致。

总的来说,这就是一群悲剧色彩浓厚却内心彷徨不安的可悲人!
关键词:矛盾纠结软弱
郁达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员名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

他曾以自己大胆的反封建思想,积极的爱国意识和杰出的文学成就在中国文坛享有崇高的声誉。

在日本留学期间,虽日本友人欣赏他的才华,但不可避免的还是有很多狭隘民族主义的日本人轻视甚至蔑视在日的留学生。

因此,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也是作者自己在时代的镜子里的投影,普遍遭受悲苦,在社会备受歧视而显得孤苦落寞,他们对金钱、爱情和荣誉无法遏制的向往而又在追求中显得无能为力,他们灵魂和弱体的被摧残造成了心理状态的扭曲,从而陷入苦海无边的肉欲,因此“零余者”才会不融于当时的社会,到最后都是遭到了遗弃背叛,所以我们应该思考他们悲剧的原由。

一、零余者,不可否认的卑微身世
郁达夫在自传中有这样几段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远远。

浅析郁达夫与他笔下的“零余者”形象

浅析郁达夫与他笔下的“零余者”形象
对州 ຫໍສະໝຸດ 神 州 文 学 李艳
保 定 学 院涿 州分 校 河北保定 0 7 1 0 0 0
浅析郁达 夫与他笔下 的“ 零余者” 形象
摘 要 :作 为 中 国现 代 文 学 史上 唯 一 一 个 和 鲁 迅 齐 名 的 文 锐的感悟力 , 深人人的 内心进行 细致 的描 写 , 以“ 自我” 的心理 学大 家,郁 达夫 因其 具有 的天生悲观精神使得他创造 了众 多 体验 , 塑造 了独特 的“ 零余者 ” 形象系列 , 具有厚重 的社会 历史 的沉沦者的形象 , 这 些形 象大多命运悲惨 , 他 的作 品也常常流 价值和较高的审美价值 。 溢 出世 纪末 的 感 伤 情 绪 和 颓唐 气 息 ,因 此 这 些 形 象被 统 称 为 2 、 郁 达 夫 的发 展 “ 零余 者” 。本文就对郁达夫的生平经历 和“ 零余 者” 的形 象进 郁达 夫将屠格涅夫 的作 品译翻译 叫作 《 “ 零余者 ”的 日 行 简要 的分 析 。 记》 , 在作 品中的“ 零余者 ” 他们 首先不属于 已经 过去的 时代 , 关键 词 : 中 国文 学 现 当代 文 学 郁 达 夫 零 余 者 形 象 分 因为 他们 已经 看 到 过 去 的时 代 的 各 种 弊 端 和 落 后 成 分 , 同 时 析 他们也不属于未来 , 因为他们成长在过去的落后时代 , 没有 能 力去改变 自身。 因此这类人就成为现实生活中的一个 “ 多余的 作者生平 人” , 一 个 在 所 有 问 题 上 的失 败 者 。 1 、简 介 郁达 夫在作品 中提供 给我们 的“ 零 余者 ” 形象 , 与屠 格涅 郁达夫( 1 8 9 6 . 1 2 . 0 7 ~ 1 9 4 5 . 0 9 . 1 7 ) 是现代著名作家 。 原名郁 夫笔下 的俄 国零余者相 比, 更具有现代人的特点。 放在 中国的 文, 幼名荫生 , 字达 夫 , 幼名 阿凤 , 浙江富 阳人 , 中国现 代著名 社会 中第一他不是贵族 , 不但没有祖传 的家业 , 甚至就连安宁 同时并非盲 目的孤单苦楚 , 而 小说家 、 散文家 、 诗人 。 代表作《 沉沦》 《 故都 的秋》 《 春风沉醉 的 的清贫生活也 没有维持 的能力 ; 晚上》 《 过去》 《 迟桂花》 等。 是与社会的完全敌对 。 除此之外 , 郁达夫 中的“ 零余者 ” 形象也 2 、生 平 经 历 更具悲剧 色彩 , 他们往往具有偏激 的态度 , 狂 热 的行 动 , 没 有 郁 达夫于 1 8 9 6年 1 2月 7 日出生 于 浙 江 富 阳满 洲 弄 ( 今 俄 国“ 零余者 ” 的贵族气 。 如果说 , 俄 国的“ 零余者” 形象是贵族 达夫弄 ) 的一个普通家庭。年仅 三岁时父亲就去世 了, 正如他 阶层不断走 向没落的时代产物。 那么 , 郁 达夫作 品的“ 零余 者” 自己后来所说 , 这是一个悲剧的出生。 家庭 的窘迫不断地逼迫 形象则就正相反是平 民阶级走向觉醒的结果 。 着兄弟三人。 大哥和二哥分别要 干农 活和 打工维持家用 。 郁达 3 、 “ 零余者” 的形象特征 夫七岁入私塾读书 , 九岁 的时候便能赋诗 , 然而童年的他是不 作 为一个天生 的悲观主义者 ,郁达夫可 以说就是 另一个 快乐 的,姐姐被送去 当人家的童养媳 ,家 中更是经常断炊少 “ 零余者 ” ,小说 中的主人公通过对 自身 的不 断分 析和了解 从 粮。 因 此 童 年 时 期 的 困 苦 与 孤独 伴 随深 植 进 了他 的 内心 , 他 后 不 同的角度和侧 面折射 出了一个真实生活 中的“ 零余 者” 。 来 四处游荡 , 内心充满的只有黯淡 阴冷的灰色苦楚 。 郁达 夫于 ( 1 ) 、 “ 零余者” 性格特征 9 1 4年 7月考入 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 医科部 。毕业后 被分 从郁达夫的字里行间里我们 能触摸 到“ 零余者 ” 内心深处 他 们 往 往是 孤独 , 寂寞 , 透 明, 脆弱, 敏感 , 绝望 , 无助 , 发至名古屋第八高 等学校三部 。 留学 日本的八 年 , 是他人生 中 的性 灵 , 很重要 的八年 。 作为一个所谓的“ 弱国子 民” 来 到 日本 , 求学的 矛盾 , 无奈 , 自叹与 自怜充满着浓郁 的悲剧色彩的“ 零余者” 。 道路非常的艰难 , 愁苦可谓 时时刻刻伴随着这个青年。 郁达夫 ( 2 )、 “ 零余 者” 的形象 精通五门外语 , 分别 为 日语 、 英语 、 德语 、 法语 、 马来 西亚语 , 又 “ 零余者” 的形象往往是“ 五四” 时期一部 分歧 路彷徨的知 因他爱好读书 , 他 在文坛上的生命从 开始 的暗淡走 向了华丽 。 识青年 ,他们遭受了社会 的种种排挤 同时又是没有能力去掌 1 9 2 1年 6月 , 郁 达夫和郭 沫若 、 成 仿 吾 等 人 组 织 成 立 创 握属于 自己命运的小人物 ,是 既压 迫破 又被不断迫害 的弱势 造社 , 担任《 创造季 刊》 、 《 创造月刊》 、 《 洪水》 半月刊编辑 , 同年 群体 。 这些“ 零余者” 往往 同现实社会十分对立 , 宁选择 孤独穷 1 0月 , 出 版 我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上 第 一 部 白话 短 篇 小 说 集 《 沉 困 , 也 不 愿 选 择 和 黑 暗势 力 同 流 合 污 。郁 达 夫 的 “ 零余 者” 形 象, 实 际 上 是 对 自 己精 神 困境 的一 种 自述 , 并 经过 拷 问 自己 来 沦》 。 由此 奠 定 了郁 达 夫 在 新 文 学 运 动 中的 重 要 地 位 。 ■、 “ 零 余者” 形象 探索五四知识分子 的精神世界 。不屈服 的同时又用 自己偏激 1 、 形 象产 生 的态度来应付 自身生活中遇到 的一 系列 的问题 ,例如生活的 ( 1 )最初 的 “ 零余者” 种种艰难 困苦 、 爱 腈和婚姻问题等等0 虽然结局往往都十分悲 “ 零余 者” , 也可以称为是“ 多余 的人” 或“ 多余人 ” , 它是十 惨 和不尽 人意 , 但这也是那个 时代 的悲哀 , 而不仅 仅是 “ 零余 九世 纪俄 国文学 中贵族知识分子 的一种典型 。 普 希金 《 叶甫盖 者” 自身的悲哀。郁达夫对这些“ 零 余者” 形象 的塑造 , 其实是 尼・ 奥涅金》 中的主人公 奥涅金是最早 的“ 零 余者” 形象 。 对 自身困境 的一种文字的叙述。作品 中的人物其实和作者一 而零 余者这一称谓 的真正流行 , 还是在屠格涅夫 的《 零余 样十分清楚 自己的境遇 , 只是他们无力改 变。所以 , 作者 只能 者 的 日记 》 出版之后 , 随着作 品的问世 , “ 零余者 ” 这个 名词就 以塑造零余者形象来拷 问自己的灵魂。 迅速流行于 了整个俄国的文坛。 ( 小说 以一个 自称 “ 零余者” 的 总结 : 患 肺 病 的破 落 贵 族 青 年 , 死 前 二 十 天 的 日记 形 式 写 成 , 这类形 作为“ 五 四“ 时期 的优秀文学家 , 郁达夫赋予 了文 中“ 零余 象在十 九世纪俄 国又被 叫做“ 多余 的人 ” 。) 者” 们渴求 国家 富强 , 脱 离贫穷和被压迫 的种种强 烈的愿望 。 ( 2 ) 时代背景 这些 “ 零余者 ” 的形象更 代表对这一 系列 的反思 和审视 , 是对 在“ 五 四” 革命 时期 , 出现 了新文化 运动和 救亡运动 的双 封 闭保守 的封建文学的反抗 , 也是人道主义复归的深 隋呼唤。 重变奏 , 大大促进 了开放文化的氛围。 彻彻底底 的文化大交流 和撞击促 发了对传统 文化价值 观念 的反思 和重估 。这股强劲 的 冲击 波 , 给“ 五四” 文 坛 以 巨大 的 影 响 。 这 时 的郁 达 夫 以其 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郁达夫笔下“零余者”的人物形象分析摘要:零余者又称“多余人”,在大家笔下的零余者更是数不胜数,如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孔乙己、还有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等,但是敢于对零余者的内心大胆剖析的也只有郁达夫了。

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大多数为失意落魄的五四知识分子,从他的字里行间里我们能触摸到零余者内心深处的灵魂,倾听他们灵魂深处的呼声。

郁达夫将他们内心的孤独,寂寞,透明,脆弱,敏感,绝望,无助,矛盾,无奈,自叹与自怜都表达的淋漓尽致,这就是郁达夫笔下的一群有着浓厚悲剧色彩的零余者。

总的来说,在郁达夫的笔下,这就是一群悲剧色彩浓厚却内心彷徨不安的可悲人!关键词:多余矛盾无能郁达夫零余者零余者,亦称“多余的人”或“多余人”,是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

最早的零余者形象是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主人公奥涅金,而零余者这一称谓的流行,主要是在屠格涅夫的《零余者的日记》出版之后。

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则是一群有心自救却无能为力,最后被社会遗弃的悲剧人物形象,但是他们身上有着人性中真善美的一面,他们都是很真实的,如在《沉沦》中“他”发自心底对真爱的呼唤;如《茑萝行》中的“他”对旧式婚姻的不满的一种表现;他们还是偾世嫉俗,如《杨梅烧酒》中不满当时中国社会而几乎失态的痛骂。

《春风沉醉的晚上》中“他”对女主人公凄惨境遇的同情与怜悯,就是因为他们有着这么美好的一面,他们才会不融于当时的社会,到最后往往都遭到了遗弃背叛,所以他们的悲剧很值得我们去思考。

一、零余者们的内在因素“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大多都是情感上那些往往不得志的人。

知识我也不要,名誉我也不要,我只要一个安慰我体谅我的‘心’。

一副白热的心肠!从这一副心肠里生出来的同情!从同情而来的爱情!我所要求的就是爱情!”①“若有一个美人,能理解我的苦楚,她要我死,我也肯的。

若有一个妇人,无论她是美是丑,能真心真意的爱我,我也愿意为她死的。

我所要求的就是异性的爱情!”②《沉沦》中的“他”就是一个在日本留学的中国青年,孤身一人在异国他乡,心境就是很孤独的,而且又是被日本所唾弃的一个国家的人民,所以又在无形之中自卑之心又笼罩在了这个青年身上。

“他的早熟的性情,竟把他挤到与世人绝不相容的境地去,世人与他的中间介在的那一道屏障,愈筑愈高了。

”③“上课的时候,他虽然坐在全班学生的中间,然而总觉得孤独的很。

在稠人广众之中感觉得的这种孤独倒比一个人在冷清的地方感得的那种孤独还要难受。

”④“可怜你这清影,跟了我二十一年,如今这大海就是你的葬身之地。

我的身子,虽然被人家欺辱,我可不该累你也瘦弱到这地步的。

影子呀影子,你饶了我罢!” ⑤“他”又何尝不渴望得到和追求着真挚的友谊和纯洁的爱情,但是就是因为他的身份和他所来自的国家让他受到了无限的排挤,他的热情被那些人随地的丢弃和侮辱,他不甘沉沦可最后还是自甘堕落的走向绝望和死亡。

情感一直是《沉沦》的主人公所追求的和渴望的,因为没有办法再面临着现实,只能把自己锁进一个狭窄的空壳里,只有爱情才是他当时唯一的救赎。

“他”对爱情的渴望并非只是因为性苦闷所造成的,还有在异国他乡所遭遇的不公平待遇被人排挤,所以他只有爱情了。

而郁达夫的作品都是长于抒发感伤情怀的表现他是一个“自我”的作家,是有所不幸有所苦闷极大大发作的性情中人和浪漫主义者。

所以说郁达夫的不同的作品中不同的人物都或多或少的折射到了郁达夫本人的身影。

“像这样的一位奶水不足的母亲,而又喂乳不能按时,杂食不加限制,养出来的小孩,哪里能够强健?我还长不到十二个月,就因营养的不良患起肠胃病来了。

一病年余,由衰弱而发热,由发热而痉挛;家中上下,竟被一条小生命而累得精疲力尽;到了我出生后第三年的春夏之交,父亲也因此以病以死;在这里总算是悲剧的序幕结束了,此后便只是孤儿寡妇的正剧的上场。

”⑥童年的郁达夫是沉默孤苦的孩子,过早的失去父母的爱,对幼小的他及以后的成长又带来了多大的阴影呢!如果说药物用来医治人类肉体,那么爱就是救赎灵魂的良药。

而郁达夫笔下零余者所渴望的爱,如果人们只理解成狭隘的肉欲那未免太肤浅了一些,他们所渴望的爱是一种精神之爱,给予他们灵魂内心的安慰。

是在他们最孤独无助时给他们的内心的一种慰藉一种安慰。

这种爱对于他们零余者来说就是及时雨就是救命的稻草,所以往往这些零余者们就会沉溺在这种爱中无法提拔,所以这些零余者们为了这种爱,可以连知识,名誉金钱甚至连他们的任命都可以抛弃不要,但是他们抛弃了这一切他们的身上还剩下什么?他们又要拿什么去爱他们想爱的人,他们又凭什么得到他们的所渴望的爱呢?因为爱情的维持一定是在一些经济基础上建立而成的,如果你连生命金钱都不要的话你又如何可以保证你爱人的生活和生存。

“人必须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当爱情遭遇面包,你又会作何选择呢?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世界任何一切的事物都是在金钱和精神所结合下完成的。

《沉沦》中的“他”最终走向死亡除了他们本身的一些因素之外,一些外在的客观因素也加快了他们的灭亡,他们本身对社会的不满和他们所具有的多疑更甚,所以可以看出零余者的悲剧也是他们性格上的一种悲剧,而这种悲剧的产生正是当时的社会所造就的。

正如郁达夫在《悲剧的出生》中所述:“败战后的国民----尤其是初生的小国民,当然是畸形,是有恐怖狂,是神经质的。

”二、零余者的客观因素零余者们生活着的那个时代他们都在“性苦闷”、“社会的苦闷”、“生的苦闷”中苦苦的挣扎着,他们对个性的解放有着强烈的追求。

零余者们就像是被上帝所操控的木偶,在那个时代无法自由的生活。

“自己的一生,实在是一出毫无意义的悲剧,而这悲剧的酿成,实在也只可以说是时代造出来的恶戏。

自己终究是一个畸形时代的畸形儿,再加上这恶劣环境的腐蚀,那些更加不可收抬了。

”⑦他们是中国人,本身的那种封建思想就很牢固,却又去学习那种西方的还不是很正确的西方思想,经两种思想相结合在一起就可想而知了。

世纪末的思想家说:‘你先要发现你自己,自己发现了以后,就应该忠实地守住着这自我,彻底地扩张下去,扩充下去。

环境若要来阻挠你,你就应该直冲上前,同他拼一个你死我活,Allow Nothing!(中文: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编者注)不能妥恰,不能含糊,这才是人的生活。

’”但是那个时代的中国只要你的思想太过于开放,那么你就注定了要被人排挤,注定要到处碰壁。

你要是有着比任何人都强大的韧劲和无比强大的理论知识,你或者可以成为一个英雄也说不定,但是我们都已经受封建礼教的摧残近三千年了,那些思想是根深蒂固,不要说是在当时的那个年代了,就连我们现在这个时代都存在着,他不是靠一个人或是一群人就可以取缔的。

而且当时的青年所从西方带回来的并不是真正的西方思想,而是一些西方所不要的所摒弃的一些思想,而零余者们恰恰就是当时这些思想的携带者,他们就是被当时的社会所扭曲的一些青年知识分子,他们结合了当时中国的封建思想和西方的糟糠思想。

就正如《蜃楼》中所述:“既作了中国人,而偏又去受了些不彻底的欧洲世纪末的教育。

将新酒盛入了旧皮囊,结果就是新旧两者的同归于尽”《沉沦》中“他”视自己身体本能的情欲为犯罪。

《空虚》中年轻的“他”面对日本少女时极力压制对少女的爱慕和身体上的欲望,使得他担心自己在妓院时是否会常常被人视为色狼。

零余者们就在这样的新旧知识文化冲突中痛苦的挣扎。

而对于他们自身对自己的反省也是他们人性之中善美的一面。

“一踏上了上海的岸,生计问题就逼紧到我的眼前来,缚在我周围的运命的铁锁圈,就一天一天的扎紧起来了。

”在古往今来的数百年中士大夫的地位是最崇高的,在当时的读书人来说只有读书考进士去当官才是最好的出路,也是读书人应该走的唯一出路。

但是面着时代的大变迁,这些只会读书的书虫们在生活的夹缝里又该何去何从呢?他们当时的只是既不是纯正的西方思想但也不在合适于正统的中华文化思想,在这两种文化的冲突中他们再也无法找到他们的出路了。

⑧“赋性愚鲁,不善交游,不善钻营的我,平心讲起来,在生活竞争剧烈,到处有陷阱设伏的现在的中国社会里,当然是没有生存的资格的。

”⑨他们既不能改变自身的一些弱点缺点又不能适应于当时的时代变迁,他们还无法随时代一起改变,他们在等当时的环境去适应他们而不是自己去适应当时的环境,所以他们这一群人对于当时的时代没有任何的利用价值,而没有利用价值的人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是被抛弃,所以这也是零余者一个可悲的命运结果。

三、零余者们都是矛盾的结合体零余者他们的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

他们既慷慨激昂又软弱无能;他们既热爱生活又逃避生活,他们既积极向上又消极退隐;既愤世嫉俗又随波逐流;既自喻多才又自轻自贱。

这主要体现在了一种现实与理想化的冲突中。

“祖国呀祖国!我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⑩郁达夫笔下就是这样一群既渴望被救赎但又无力反抗的人物。

他们虽然对现实充满了许多的不满与愤恨但是这是一群弱小的群体,他们无力去反抗什么,他们只能把一些情绪寄托在爱情上,可等待他们的结局往往是死亡或是被救赎。

一面是残酷的现实世界,无法得到精神上的寄托。

另一面是孤寂无助绝望,无法适应现在所生存的环境,而这样的结果必然是被社会和生活上所淘汰!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零余者们没有可以掌控的力量是他们从现在所处的环境中解脱出来,也不可以利用自身的力量去反控这些,所以“生则于世无补,死亦于人无损的零余者!”的悲剧命运就可想而知了。

《沉沦》中的“他”背负着弱国人民的命运最后溺海身亡了。

《微雪的清晨》中“他”最后也只能以死来作为微弱且消极的抵抗。

《茑萝行》中“我”既不想受旧式婚姻所带来的家庭苦闷,又要为家庭的生计劳累所以最后只有以死来得到解脱。

“我”又何尝不是以死来反抗吗?“但我若要自杀,我必须先弄几个钱来,痛饮饱吃一场,大醉之后,用了我的无用的武器,至少也要击杀一二个世间的人类—若他是比我富裕的时候,我就算替社会除了一个恶。

若是他是和我一样或比我更苦的时候,我就算解决了他的困难,救了他的灵魂—然后从容就死。

”⑾这是一个受到了社会的压迫而扭曲的灵魂向社会的报复。

四、零余者们的抒情之歌郁达夫小说用抒情的方式塑造出了真实感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些抒情主人公大都是所谓“零余者”,即“五四”时期一些彷徨的知识青年,他们是遭受社会挤压而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是被压迫被迫害的弱者。

所以郁达夫作品中的这些零余者们都是当时的一些知识分子,他们不仅承载了知识分子的痛苦也承载了他们的无力反抗。

它承载不是一个人或一群人而是当时社会的一种现象——一种无力反抗绝望的心情,一个时代人的悲哀。

郁达夫在《茑萝集自序》中说:“人生终究是悲苦的结晶,我不信世界上有快乐的两字。

人家都骂我是颓废派,是享乐主义者,然而他们哪里知道我何以要去追求酒色的原因?唉唉,清夜酒醒,看看我胸前睡着的被金钱买来的肉体,我的哀愁,我的悲痛,比自称道德家的人,还要沉痛数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