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俄国文学对郁达夫“零余者”形象塑造的影响
试比较中俄两国文学史上“多余人”的典型形象--以《罗亭》《沉沦》为例

(上接第69页)
莉的生活,她开始不喜欢茜莉,但茜莉的遭遇和对她的好, 让她们亲如姐妹。她追求性的乐趣,自己挣钱养活自己让自 己穿梭在男人和女人之间。x 先生对莎格百般的顺从和迁就, 完全不像对茜莉那样不打即骂。茜莉开始感受到了爱情,她 开始思考爱情,她不再是一具活尸,她开始有自己的喜好和 情感。莎格在养病期间,她们一起聊天做针线活,她们无话 不谈。莎格讲有关性的知识,并引导她性意识,对性的认识, 是她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有了自己的私人向往。
参考文献: [1] Alice walker THE COLOR PURPLE [M] WASHINGTON SQUARE PRESS New York 1982 [2]王晓英 走向完整的生存——爱丽丝沃克的妇女主义文学 创作研究[D] 2006(4) [3]周红菊 那个布鲁斯歌声里的悲剧人生——《紫色》莎格 的人物分析[J]文学评论 2007 (7) [4]薛菊花 紫颜色的黑人女性主义解读[J]时代文学 2011(6)
托拜尔斯(x 先生弟弟)的到访。他们一起聊天说到了 世界。他们并排而坐,茜莉第一感觉到了和谐,她终于把自 己当成一个人——有各种情感和欲望的个体看待了。他们谈 论到了世界,这是茜莉头一次想到世界。她思考了这世界究 竟和什么有关。她冲破了庄园的禁锢,想到了外面的世界, 这为她出走埋下了伏笔。
莎格是她出走的动力,终于在她找到妹妹写的多封信件 后,决定和这个魔窟告别。她写到“亲爱的聂蒂(茜莉妹妹), 我不再给上帝写信了,上帝给我做过什么”。她和莎格谈论 上帝,她开始对上帝产生质疑,她要寻找真正的上帝,她不 再只是遵循和信奉,她相信上帝是爱她的,所以会接受她的 一切好与不好。因此上帝在一定程度上压制自我意识的那部
集》(第6卷),花城出版社1983年版,第176页 [2]同上 [3]郁达夫:《沉沦》,《郁达夫选集》(上),人民文学 出版社2001年版,第24页 [4]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罗亭》,安徽人民出 版社2013年版,第76页 参考文献: [1]王福和,郑玉明,丘引弟.比较文学原理的实践阐释[M].浙江: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2]唐正序,陈厚成.20世纪中国文学与西方现代主义思潮[M]. 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3]朱栋霖,张福贵.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2012 [4]刘莎.屠格涅夫与郁达夫创作比较研究[D].陕西:西安外国 语大学,2013 [5]郁达夫.闲书[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6]方坪.设谜与解谜——重新解读罗亭形象[J].上海师范大 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1) [7]王白立,陈子善.卖文买书-郁达夫和书[M].北京:三联书 店.1996
郁达夫《沉沦》的文学创作及对国外文学思想的接受

郁达夫《沉沦》的文学创作及对国外文学思想的接受作者:魏小璞来源:《文存阅刊》2018年第22期摘要:我们从郁达夫的早期作品,特别是《沉沦》可以发现,其早期的创作活动与外国文学作品的影响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作为郁达夫早期的代表作之一,《沉沦》主要讲述的是一个经历了留样的青少年在发生人格性心理失调以后产生的焦虑情绪以及对这种情绪调节失败最终导致了沉沦,这种现象其实与心理学当中的人格结构有所关联,这也从侧面证明了郁达夫早期作品必然受外国文学影响,也表现出来了中外文学作品的一定渊源。
关键词:郁达夫;《沉沦》;外国文学在上个世纪初期,我国在文学作品上百花齐发,出现了一大批至今影响深厚的作家以及诸多的文学作品,其中郁达夫就是著名的一位。
郁达夫主攻新体小说的创作,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造诣以及带有浓厚的个人特色,在他的每一步作品当中都带有他一定程度的真情实感,也正是这种真导致他个人忧郁、哀愁的文字基调的形成,而他这种文学风格,一方面是自己性格的问题,另一方面就是受到了外国伤感文学的影响。
一、《沉沦》的主要思想情感表达简介作为郁达夫的代表作之一,沉沦主要还是着眼于刻画中国在新旧思想交替的年代一个青年人的心理受到的冲击与产生的变化过程。
一个曾经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洗礼的青年不满足于当前的现实教育,然后在留洋的过程当中又接收到了西方现代的教育观念的冲击,一个新鲜事物,在最初接触的时候必然会对固有的传统思想产生冲击,在初期的亢奋感过去职工,这两种迥然不同的观念必然会在青年的心灵当中产生鹏创,而西方浪漫、改革的开放意识使他封闭的心扉得以打开,使他愿意热情的迎接这些全新的事物,但是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当中的保守观念,又使他对外界竖起围墙,最终使他形成一种孤冷的心境,而这种在特殊情境下形成的性格的苦闷,正是当时郁达夫对于人们真实心态的一种吐露,但是我们必须注意的是,《沉沦》并不是一部苦闷的发泄日记,只是郁达夫勾勒出的一个在特殊的内心世界以及外界环境的双重影响之下对于人们特殊心理状态的一种把握。
谈谈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与俄国文学中零余者形象的区别

谈谈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与俄国文学中零余者形
象的区别
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代表着一种与主流社会矛盾的孤独存在,具有了高度的代表性。
他通过他的主题及其在文学中的表现,将人与他的社会的矛盾的表现的极致化,从而呈现了文学中典型的零余者类型。
而俄国文学中的零余者形象可追溯到19世纪法国传教士杰孔瑞洛夫斯基的小说《阿莎利集》中,他将零余者作为社会孤立的出路,得到了虚无主义、冷血主义者的普遍推崇。
在此之后,俄国文学中的零余者形象随着普希金的诗歌作品的显现更多的体现出文学创作中的凄凉、孤独与衰败的意味,其个体的孤独存在被极度展现出来。
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强调的是主体的对抗与社会的夹缝中的存在,而俄国文学中的零余者形象则侧重于个体的孤独存在与精神痛苦。
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具有鲜明的社会关怀和反抗性,而俄国文学中的零余者则方向更加凄凉,被更加深刻呈现出无尽的痛苦与孤立的精神。
中俄文学_多余人_形象比较论

中俄文学“多余人”形象比较论翟业军(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 南京 210093)摘 要:多余人的多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斫伤。
零余者则把零余归咎于生活的贫困、性的压抑和现代的苦闷。
这种向外“归咎”的取向,倾泄着也鼓荡起怨恨情绪,而怨恨情绪,实为革命的先声。
关键词:零余者;多余人;怨恨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10)04-0149-07 零余者在“五四”文坛横空出世,造成绝大的审美震动———中国文学向来塑造温柔敦厚的君子和大义凛然的壮士,即便抒发爱而不得的忧伤和羁旅行役的愁思,也一定哀而不伤,发而皆中节,什么时候见过哭泣着、怨怼着、“忏悔”着的可怜虫,而且这些可怜虫还可能是个“色情狂”?本文以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为参照,探究零余者究竟因何而零余,他们的出现又意味着什么。
一郁达夫酷爱屠格涅夫,特别是他的《多余人的日记》:“读杜葛捏夫的The Diary of a Superfluous Man,这是第三次了,大作家的作品,象嚼橄榄,愈嚼愈有回味。
”①钟爱之不足,便把它译成《零余者的日记》,俄罗斯的多余人便有了个中国名字:零余者。
而郁达夫塑造的一系列“生则于世无补,死亦于人无损”的人物,郭沫若笔下的“等于零的人”,“零小数点以下的人”,以及林如稷《将过去》,成仿吾《一个流浪人的新年》,倪贻德《花影》、《下弦月》、《玄武湖之秋》,滕固《壁画》,王以仁《流浪》、《还乡》,许杰《醉人的湖风》等作品中哀怨着、叹息着的落拓者,也被称为零余者。
郁达夫还在《零余者》一文中,径直称自己是一个对家庭、国家和社会全无用处的“真正的零余者”。
零余者真的就是多余人?也许,我们只有在零余者与多余人精神的契合处和疏离处,才能窥见零余者的真相。
那么,让我们先来看看多余人。
《多余人的日记》中的丘尔卡图林承认:“我在这个世界上是一个完全多余的人,或者,好象是,是一个完全多余的家伙。
郁达夫笔下零余者形象分析最终版

郁达夫笔下“零余者”的人物形象分析[摘要]:零余者又称作多余人,中国现代小说中的零余者形象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多余人”形象的延伸和演变,但中国的零余者形象又带有很鲜明的中国色彩。
在中国文坛上,郁达夫、鲁迅、巴金、叶圣陶、王蒙等作家都塑造了一大批典型的零余者形象,但对塑造零余者形象成就最大的当属郁达夫了。
[关键词]:零余者郁达夫孤独无奈零余者,又叫做“多余人”,是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
零余者形象最早出自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主人公奥涅金,而“多余人”这一称谓被广泛认知则是在屠格涅夫的《零余者的日记》出版之后。
郁达夫深受屠格涅夫的影响,从而创作除了一大批有心自救却无能为力,最后被社会遗弃的悲剧人物形象。
1郁达夫小说中的零余者形象郁达夫塑造的零余者形象,来自不同阶层和不同背景,可以把他们归为以下三类:1.1弱国子民的留学生《南迁》中的伊人期望从女学生O处获得同病相怜的温情,然而却因为是支那人而自惭形秽备受歧视,最终处于苦闷彷徨的心境。
《银灰色的死》(1921年)中的“Y君”也是留日学生,在异域承受不起亡妻后“北极雪地里的漂泊者”的孤寂,承受不起对静儿的单恋破灭后的恍惚,承受不起生计无着,更承受不起弱国子民的自卑,爱和同情都不可得,最终死在洒满了银灰色的月光的空地上。
在茫茫人海中,他们时时为自身的茕茕孓立,几乎被世人遗忘的境遇深感痛苦,他们为自己只是一个生活的“零余者”落泪叹息,但心中始终没有减退追求理想生活的热情,他们纤敏柔弱的气质赋予了零余者形象相当浓厚的感伤色彩。
1.2时代的隐退者但人生坎坷磨灭不了她永久的小孩子天性,善良质朴且单纯天真,透出的成熟美和青春美令人心动。
“我”应邀贺婚,偶逢莲妹。
在山中游玩一度忽生妄念,但继而又幡然悔悟,用理性克制情欲与莲妹结成兄妹而后欣然远去。
“他们是被挤出社会而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的小人物,被压迫被损害的弱者”。
⑶1.3社会的遗弃者第二,周身所处环境不同。
选一个中国现当代作家举例说明外国文学对其创作和文学观念的影响

选一个中国现当代作家举例说明外国文学对其创作和
文学观念的影响
郁达夫的《沉沦》他作品中的自我放逐自我剖析多多少少可以看到屠格涅夫零余者形象的影响。
长期的孤独造成个人与社会的隔绝,在个人与社会的对立中,个人成了零余者,于是在郁达夫的“自叙小说”中有了零余者及零余者的放逐。
他们纤敏的心怀、脆弱的意志与黑暗的社会形成强烈反差,满怀用事的热情,而卑微的身份、边缘的地位又令他们无可奈何。
这些零余者给人颓废的印象,令人想起屠格涅夫笔下的同类人物。
但是,我们说,两类零余者还是有区别的。
屠格涅夫塑造的零余者是些贵族知识分子,无需为生计而发愁,对世事是知其不可为而不为。
而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是“五四”时期彷徨歧路的小资产阶段知识分子,是被挤出社会而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是被压迫被损害的弱者。
他们除了个性觉醒后所感到的精神痛苦外,还要为生计而奔波,对世事是志有所为而不能为,即如郁达夫所说:“活在世上,总要做些事情。
”。
谈外国文学对郁达夫文学创作及思想的影响

夫 如 实地 抒 发着 主 体 的 内心 情 感 , 此 , 作 品 往 往 表 现 出 自述 色 因 其 彩 与气 氛 。 若 对 比 一 下 郁 达 夫 的 很 多 作 品 , 们 易 于 发 现 不 同 作 倘 我 品 的主 人 公 、 同 作 品 的 情 节 却 似 乎 有 着 终 始 如 一 的情 绪 和 情 感 , 不 其 实 , 种 持 久 难 纾 的情 绪 情 感 是 作 者 主 体 内心 实 境 的 反 映 。 容 这 很 易觉 察 到 , 达 夫 作 品 中的 主 人 公形 象 总 有 “ 余 者 ‘ 影 子 , 如 郁 零 的 正 郁 达 夫 在 散 文 《 余 者 》中 写到 : 我 的 确 是 一 个 零 余 者 , 以对 于 零 “ 所 社会人 世是完全没有用的。 ”他 的 很 多 作 品 总 是 在 传 述 一 种 郁 结 难 纾 、 愁 缠 绕 、 闷 无 名 的情 调 。 实 , 可 能 源 自于 他 对 外 国 伤 感 深 苦 其 这 文 学作 品大量浸 阅和主 体性 的情感共 鸣与证 验,因此他才 会说 : “ 情 主 义 的 作 品 , 带 有 沉 郁 的 悲 哀 、 叹 的 声 调 、 事 的 留恋 与 殉 总 咏 旧 宿 命 的磋 怨 。 尤 其 是 国 破 家 亡 , 于 绝 境 的 时 候 , 一 种 倾 向的 作 陷 这 品 ,产 生得 最 多 。 ”感 伤 的情 调 已然 是 浪 漫 主 义 作 家 共 同审 美 趣 味 和 作 品 的底 色 , 乎 能 给 予 他 们 独 特 的审 美 体 验 。在 《 云 雀 》诗 似 致 中 , 雪 莱 这 样 说 :“ 们 最 甜 美 的 歌 声 乃 发 自最 悲 哀 的 情 思 的 倾 我
论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

anada123456.student@略论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大二(2)班宋娜叶论文指导冯凌关键词:郁达夫小说零余者内容提要:本文主要分析郁达夫小说中“零余者”形象的种种内涵和表现,探究其形成的社会历史原因和作家个性因素,肯定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郁达夫的小说,以“惊人的取材和大胆的描写”在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他笔下的主人公,个个害着忧郁病,徘徊于历史岔道口,郁达夫称之为“零余者”。
他们在当时经济、政治地位低下,不满现实,叛逆心理由是滋生。
由于小资产阶级的劣根性导致反抗失败,故他们觉得飘零无依。
从这些形象,可见郁达夫真诚而痛楚的内心世界;拂去形象外在的忧郁、伤痕、颓废色彩,则可见“时代病”在“弱国子民”身上烙下的深深伤痕;从这些伤痕更可以把握时代、社会脉络,挖掘那业已远去的年代里知识分子心灵被扭曲的深层因素。
一.“零余者”的表现纵观郁达夫不同作品里出现的主人公形象:这是一个迷恋秀丽山水的文弱书生,到日本留过学,回国后靠教书、买文为生,生活窘迫,颇不得志;多愁善感,忧郁软弱,甚至有点神经质,心理变态。
在《银灰色的死》、《沉沦》、《人妖》中称“他”;在《南迁》中称“伊人”;在《烟影》、《秋柳》、《离散之前》中称“文朴”;在《茫茫夜》、《茑萝行》、《怀乡病者》、《空虚》中称“于质夫”;在《胃病》、《血泪》、《青烟》中称“我”……郁达夫笔下的主人公大多数“没有一点不是失望、没有一处不是忧伤,同初丧了夫主的少妇一般,毫无勇毅,哀哀切切”,但细细品味,那些“零余者”的表现远不止这些,其共同特征主要表现为:1. 地位的相似性这些形象有一共同特征:政治、经济上处于低下地位,他们与当时的社会处于尖锐对立的状态。
《茑萝行》中的主人公是一个“二十六七岁的青年,正好到社会去奋斗。
况且又在外国国立大学里卒了业……”但是“我们的国家社会,不能用我去作他们的工”,等待着自己的是失业,失业!找不到工作,就在黄浦江边流浪,或上公园坐冷板凳,甚至几次到江边想自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论俄国文学对郁达夫“零余者”形象塑造的影响
摘要郁达夫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其创作风格独树一帜与同时代的作家相比,显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创作观。
本文拟从俄国文学入手来论述其对郁达夫小说创作中“零余者”形象塑造的影响。
关键词郁达夫外国文学小说创作
郁达夫,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郁达夫1913 年赴日留学,开始尝试小说创作。
1933 年移居杭州后,创作了大量的山水游记和诗词。
郁达夫通晓日、英、德三门外语,共创作了各类文学作品40余部,1945年9月殉难于南洋(被日本宪兵杀害于印尼苏门答腊)。
郁达夫和鲁迅、郭沫若一样,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涌现出来的一代文学巨匠,其小说中“零余者”形象的创作受到了俄国文学的影响。
郁达夫前期小说中,“零余者”形象占绝大多数。
诸如《沉沦》中的“他”、《南迁》中的“伊人”、《茫茫夜》、《秋柳》中的“于质夫”、《茑萝行》中的“我”等等。
郁达夫的这些“零余者”形象的塑造受到了19 世纪俄国文学中“多余人”形象的影响。
19 世纪的俄国文坛描写“多余人”形象的作品,诸如普希金笔下的叶甫盖尼﹒奥涅金、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赫尔岑笔下的别尔托夫、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等等。
这些小说主人公有着一些共同的特征:他们都出身贵族,受过良好的教育和西方先进思想的影响,不满于俄国社会的现状;他们才气
横溢,也不乏远大理想,渴望在社会上有所作为,但是贵族阶级的劣根性又使他们意志薄弱,毅力缺乏,于是理想终于变成幻想,终其一生。
在这些作品中,很难说郁达夫的零余者形象塑造受到哪一位作家的影响,但他对屠格涅夫作品的偏爱却是十分肯定的。
早在1912年,郁达夫留学日本时,他就比较早地接触了俄国文学,阅读了屠格涅夫的小说《初恋》和《春潮》,屠格涅夫的这两本小说不仅是郁达夫最早读到的外国文学作品,而且,正是这两部小说,激发了郁达夫对于外国文学的兴趣,开启了他通向世界文学的门扉。
郁达夫曾说:“我的开始读小说,开始想写小说,受的完全是这一位相貌柔和、眼睛有点忧郁,绕腮胡长得满满的北国巨人的影响。
”郁达夫曾经反复阅读屠格涅夫发表于1850年的小说《多余人日记》,并且觉得“象嚼橄榄,愈嚼愈有味”。
后来,他索性将它译成中文,以《零余者的日记》为题发表。
于是,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变成了中国文学中的“零余者”。
郁达夫从切身的生活遭遇中强烈地感觉到,生活在一个如此黑暗残酷的时代,自己的处境,如同屠格涅夫笔下所描写的多余人。
对“多余人”形象的这种强烈的认同感和精神共鸣,促使郁达夫在写作富于自叙传色彩的作品时,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笔下的主人公都纳入到“零余者” ( 即“多余人”) 家族中去了。
与此同时,屠格涅夫笔下的“多余人”形象也为郁达夫塑造“零余者”形象提供了富有启示性的范例。
郁达夫小说如《秋柳》、《蜃楼》、《瓢儿和尚》等明显可以看出受《多余人日记》的影响。
《多
余人日记》的主人公朱尔卡都林曾悲叹自己:“我还不是一个多余的人么?”《秋柳》中的主人公也同样自怜自爱:“我这样还不是一个畸零无用的人么?”《蜃楼》的主人公陈逸群也像朱尔卡都林一样发出无限感慨:“空,空,空,人生万事,终究是一个空! ”《瓢儿和尚》的主人公在失去了所爱的姑娘之后,更是直截了当地将自己比做朱尔卡都林:“我的失意懊丧,正如杜葛纳夫在《一个零余者的日记》里所写的那个主人公一样。
”
但值得注意的是郁达夫小说中的“零余者”形象,虽和屠格涅夫笔下的“多余人”一样,都是青年知识分子,他们都曾接受西方先进的思想和文化的熏陶,在当时的社会里都属于“先知先觉”者但又有别于屠格涅夫笔下贵族知识分子“多余人”形象。
郁达夫小说所塑造的零余者形象有着自身的特点: 这一类人物有着愤世嫉俗
而又多愁善感的气质和性格,这些气质和性格使他们追求个性解放,却缺乏勇气;渴望祖国富强,却报国无门;同情受苦人,却无能为力;憎恶压迫者,却未作积极斗争;洁身自好,却追求性刺激;不甘沉沦,却不能自拔。
他们是“五四”时期彷徨歧路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是被挤出社会而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是被压迫被损害的弱者。
因此郁达夫小说塑造的“零余者”有别于屠格涅夫笔下的“多余人”。
“零余者”是时代的受害者,社会是造成其悲剧的根本原因。
零余者身上体现了特殊环境造就的特殊性格,融合了时代精神和社会历史环境的双重效应。
参考文献:
[1]郁达夫:郁达夫全集.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12.
[2]陈子善王自立编《郁达夫研究资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香港分店,花城出版社
[3]华爱芳:从“零余者”形象看郁达夫作品的创作特色,怀化学院学报,第27卷第8期2008年8月
[4]徐勇:浅析外国文学对郁达夫小说创作的影响,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1卷第1 期2010年1月
[5]陆建民:郁达夫创作中的比较文学研究,浙江树人大学学报,第7卷第5期2007年9月
作者简介:
白念文,江苏徐州空军学院后勤指挥系,助教;
吴萍,江苏徐州空军学院后勤指挥系,讲师;
徐加新,江苏徐州空军学院后勤指挥系,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