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士文化(采用)
隐士与隐士文化课件

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巨大的生活压力和心理健康问题,部分人选 择隐士生活以缓解压力和寻求心理治疗。
现代社会隐士现象的特点与影响
特点
现代社会的隐士通常选择远离城市喧嚣的生活,追求自然、简约、内心平静的 生活方式。他们可能通过冥想、瑜伽、写作、艺术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 界。
影响
内心的平静。
他们认为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外在的成功 隐士的哲学思想还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
和名利,而在于内心的修养和精神的提 处,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升。
与自然共同发展。
隐士的文学艺术表现
隐士的文学艺术表现形式多样, 包括诗歌、散文、绘画、音乐等。
这些文学艺术作品通常以表现 隐士的生活方式和内心世界为 主题,强调对自然和内心的探 索和表达。
加强学术研究
通过学术研究,深入挖掘隐士文 化的内涵和价值,为传承和创新
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举办文化活动
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隐士 文化节、研讨会等,促进隐士文 化的交流与传播,推动其创新与
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隐士文化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隐士文化,需要不断地挖掘和整理历 史文化遗产,同时结合现代社会的特点和需求,推陈出新, 为隐士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隐士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途径与方法
推广隐士文化教育
通过学校、社区等渠道,开展隐 士文化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和 认识隐士文化,从而更好地传承
和发展这一文化遗产。
建议
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强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和保护,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辅导;同时,推广内心平静和心理健康的 理念和方法,帮助更多人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此外,媒体也应该客观报道隐士现象,避免过度渲 染或贬低隐士生活。
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

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
钟湘鸿
【期刊名称】《华夏文化》
【年(卷),期】1998(000)003
【摘要】作为中国主体文化的对应与补充,隐士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自有其独特之处。
隐士是士的一个组成部分,与“仕”相对峙而存在,是指那些清高孤介、洁身自爱、知命达理、视富贵如粪土的隐居者,也称为高士、处士、逸士、幽人、逸民、隐者、隐君子等。
隐士在当时社会有一定的影响...
【总页数】2页(P47-48)
【作者】钟湘鸿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03
【相关文献】
1.解读陶渊明田园诗中的中国古代隐士文化 [J], 董朝刚
2.从典故看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 [J], 王琪
3.中国古代隐士文化的窗口 [J], 黎洪国
4.从魏晋隐士看中国古代隐士文化 [J], 李红艳
5.从魏晋隐士看中国古代隐士文化 [J], 李红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隐士文化的发展历程

隐士文化的发展历程隐士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源于人们对烦嚣世俗生活的厌倦与追求内心宁静的渴望。
隐士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道家、佛家,以及近代的泰戈尔、狄更斯等人。
下面就隐士文化的发展历程进行详细阐述。
隐士文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道家和佛家。
道家强调个体内在自我修养的重要性,主张追求道的境界。
许多道家学者选择隐居山林,远离尘世的纷扰,通过修炼来达到身心的平静。
同时,佛家也强调修行者要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超脱,摒弃物欲的扰乱。
隐士文化的核心理念可以在这些古代学派中找到共通之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感受到压力和矛盾的增加。
对此,一些现代的思想家开始呼吁回归自然、追求内心宁静。
20世纪初,印度的泰戈尔提出了追求精神自由和超越物质的生活观念,他在自己的诗歌中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
随后,法国哲学家贝纳尔多·索雷尔倡导一种“简约至上”的生活哲学,主张舍弃功利主义的观念,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这些思想家的影响,使得隐士文化在现代社会重新受到关注。
二战后,世界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对娱乐、物质享受的追求越来越高,但同时也导致了精神追求的缺失。
在这个背景下,隐士文化开始迎来了一波高潮。
20世纪60年代的“反文化运动”,标志着对权威的质疑和对自由心灵的追求。
一些人选择隐居山林或乡村,摆脱都市的喧嚣,追求简单、自由的生活方式。
同时,东方哲学、禅宗思想等在西方也逐渐受到关注,这进一步推动了隐士文化的发展。
21世纪以来,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信息的蔓延,进一步加剧了现代人的压力和疲劳。
在这个社会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对精神追求的需求日益增加。
这使得隐士文化再次焕发出了新的绿芽。
隐居山林、打坐冥想、禅修静养等方式成为一些人追求内心宁静的手段。
同时,受到社交网络泛滥的困扰,一些人开始选择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通过虚拟隐藏来保护自己的隐私和安宁。
隐士文化的发展历程几乎贯穿了人类历史的长河。
隐士文化(采用)

也!”也 许 是 生 不逢 时,偏 偏 这 个
时候却没了刘玄德的大兴汉室
的 梦 想 以 及“周 公 吐 腑,天 下 归
心”的 时 代 背 景。
隐士很伟大吗?
每一个朝代,都会有许多隐士,俗话说,小隐隐于林,大隐隐于市。隐于林的像姜子牙、陶 渊明、竹林七贤等等,大隐像王维、严子陵?
“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首先是“士”,即知识分子, 否则就无所谓隐居。不仕,不出名,终身在乡村为农民,或 遁迹江湖经商,或居于岩穴砍柴。历代都有无数隐居的人, 皆不可称为隐士。《南史·隐逸》云:隐士“须含贞养素, 文以艺业。不尔,则与夫樵者在山,何殊异也。”而且一般 的“士”隐居怕也不足称为“隐士”,须是有名的“士”, 即“贤者”,《易》曰:“天地闭,贤人隐。”又曰:“遁 世无闷。”又曰:“高尚其事。”是“贤人隐”而不是一般 人隐。质言之,即有才能、有学问、能够做官而不去做官也 不作此努力的人,才叫“隐士”。
• 渊 明 原 本 是 有“ 大 济” 之 志 的, 也 就 是 说,陶 渊 明 的 人 生 志 向, 原 本 是 要 做 诸 葛 亮 的 ,如 他 一 般 实 现 自 己 的 抱 负 ,即 “ 一 举 成 名 天 下 知 ”,“运筹 帷 幄 之 中 决 胜 千 里 之 外”的, 不得 其 时, 故 而 归 隐。 大 仕 方 有 大 隐, 有 此 大 志,因 此 才 会 有 陶 渊 明 极 为 崇 高 的 隐 逸 地 位。
魏晋时期隐逸之风最胜,号称天下第一隐的陶渊明、竹林七 贤等。隋唐时,半隐半仕的王维、孟浩然。
宋朝的希夷先生陈抟(后世尊为陈抟老祖)佛印。 明清时期的唐寅、八大山人朱耷、黄宗羲等。
隐士情节 回归自然
从 历 史 的 长 河 中,不 乏 响 彻 数 千 年 的 文 人 墨 客 曾 隐 居 山 林,与 童 子 村姑 为 临。但 真 正 提 及 隐 居 这 个让许多人都眼睛一亮的词儿,大楷最先进入 我们眼帘的得是那没有归路,不知有魏汉的桃 花 源 了。 一 度 三 仕 的 陶 源 明 在 归 隐 之 后 ,笔 下 所 描 绘 的 种 种 关 于 桃 花 源 的 景 象 无 不 是人 间 天 堂 的 写 照 。 一 个 在 现 实 中 不 曾 有 过 ,甚 至 决 然 相 反 的 世外之地,却在文人的心灵中美妙的搭建了起 来。从某个角度而言,莫不是诗人在对现实的 不 满 中 , 用 自 己 的 思 维 去 弥 补 那 些 不 甚 理 想的 , 尚有许多缺憾的焦点,把理想化的世界用另一 种颜色即幻化的笔法勾画了出来,是诗人对现 实世界强烈不满的写照和宣泄。
国学与我们的时代之二——隐士与隐士文化

4.忽官忽隐,如元末明初时王蒙、明末董其昌。做了几年官,又去隐居, 朝廷征召,或形势有利,又出来做官,做了一阵子官又回去隐居。
王蒙的画……………………………………………………….. 董其昌……...……………………………………………………………..…….
5.隐于朝,如东方朔。这种人身为官但思想已隐,做官不问政事,“居 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随波逐流,明哲保身。
国学与我们的时代系列之二
山阳十方书院 南华生 qq群:48818588
试看书林隐处,几多俊逸儒流。虚名薄利不关愁, 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评议前王并后帝,分真伪,占 据中州,七雄扰扰乱春秋。兴亡如脆柳,身世类虚舟。见 成名无数,图名无数,更有那逃名无数。霎时新月下长川, 江湖变桑田古路。讶求鱼缘木,拟穷缘择木,恐伤弓远之 曲木。不如且复掌中杯,再听取新声曲度。
作 者 : 卢 藏 用
夜 宴 安 乐 公 主 宅
以 用 语隐 送马高的 之承士终 隐求 ,祯被南 逸高 指亦聘山 》官 着被,隐 记, 终征授居 ,如 南召官, 卢唐 山而左等 藏代 云坚拾待 用的 这: 持 遗 朝 考 卢 就“ 不 。 廷 中 藏 是此 仕 后 征 进 用 “中 , 来 召 士 。 终大 欲 , , , 刘 南有 归 另 后 先 肃 捷嘉 山 一 来 去 《 径处 , 隐 果 长 大 ”。 卢 士 然 安 唐 。” 藏 司 以 南 新 ·
8.
9.不得已而隐,实际上从事最热心的政治,如明末清初的顾炎武、黄宗 羲等,他们“隐居”只是为了表示不与清王朝合作,实际上从事最激 烈的反清斗争。石溪也如此,他反清失败后,为了逃避迫害,隐于禅, 但他终生都忠于明王朝,终生反清,情绪十分激烈,一直没能静下来。
10.先隐居,基本上是真隐,但等待时机,等到时机就出山,等不到就 隐下去。如殷商时伊尹、汉末诸葛亮、元末的刘基等。
中国的隐士文化

7、以隐求官。如唐代卢藏用。刘肃《大唐新语·隐逸》记载,卢藏用考中进士,先去长安南的终南山隐居,等待朝廷征召,后果然以高官被聘,授官左拾遗。后来,另一隐士司马承祯亦被征召而坚持不仕,欲归山。卢藏用送之,指终南山云:“此中大有嘉处。”
这就是后来的“终南捷径”。用这种隐居手段已求高官者,实非真正的隐士。
隐士的三种境界:
一、看破人生的人才往往想过隐居的生活。与世无争,这是小隐。
二、隐居在喧闹的市井中,视他人与嘈杂于不见,从而求得心境的宁静,这是中隐。
三、隐身于朝野之中,面对尘世的污浊、倾轧,钩心斗角却能保持清净幽远的心境,大智若愚、淡然处之,这才是真正的隐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国历代隐士,大抵可分为十种:
10、所谓“隐于朝”。
有人统计过,古诗中约有三成的诗歌出自隐士之手,正所谓:“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现在最多人说的就是:“大隐隐于市”,陶渊明应该是大家最为熟悉的隐士了。隐士看破红尘隐居于山林是只是形式上的“隐”而已,而真正达到物我两忘的心境,反而能在最世俗的市朝中排除嘈杂的干扰,自得其乐,因此他们隐居于市朝才是心灵上真正的升华所在。
中国的隐士文化
隐士文化是中国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古代,士人隐居,多是因为社会的黑暗动乱,如魏晋之际出现了“竹林七贤”、“浔阳三隐”,均是因为当时官场的黑暗。他们的个人才能得不到统治阶级的认可,遭受排挤,个人的社会价值无法实现,便愤然远离世俗,归隐山林。但却因此成就了中国隐士文化。
4、忽官忽隐。如元末明初的王蒙,明末董其昌,做了几年官,又去隐居,朝廷征召,或形式有利,又出来做官,做一阵子官又回去隐居。
5、假隐。如明代陈继儒,虽不做官,但好和官家打交道,有人写诗讥笑他“翩翩一只云间鹤,飞来飞去宰相家”。
隐居、隐士与隐士文化的兴起

隐居、隐士与隐士文化的兴起隐士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独特而又重要的一部分,其文化主体是隐士。
自古以来,不仅隐士人员众多,而且对于隐士的称谓也纷纭复杂。
按照蒋星煜的统计,自尧舜时代一直到民国期间,各种文献中有记载的隐士不下万余人,而其中事迹历历可考者也数以千计,其名称则主要有隐士、高士、处士、逸士、幽人、高人、处人、逸民、遗民、隐者、隐君子等十一种之多(蒋星煜编著《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页)。
以上这些名称中,最能代表其特征的仍然是隐士,所以隐士的称呼也最为流行。
隐居与隐士隐士据说早在尧舜时代就已经有了,晋皇甫谧著《高士传》记载了九十多位高士的故事,便是从帝尧时期的被衣开始讲起的,但他提到的前十几位隐士都是传说中的人物,而最早的有确切记载的隐士是春秋时期的老子。
与此相一致,最早关于“隐居”的说法也出现于春秋时期。
《论语·季氏》引孔子的话说:“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
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其中“隐居”一词的意思,与我们今天理解的差不多。
因此,就今天所能见到的文献来说,最早提出“隐居”一词的是孔子,他在春秋时期就有了这一说法。
“隐士”的意思是指“隐居不仕的人”。
它有两层意思:一是“隐”,即隐居,隐士一定是隐居的人;二是“士”,即士人,隐士一定是士人。
“隐士”的意思是指“隐居的士人”。
隐居在这里是和出仕做官相对而言的,“隐居的士人”,就是隐藏起来不出来做官的士人。
根据上面的两层意思,并不是所有隐居的人都是隐士,隐士必须是士人;也不是所有不做官的士人都是隐士,想做官做不上的士人就不是隐士;“隐士”是指那些有才能、有德行、能做官,但又因某种原因而不出来做官的人。
最早提到“隐士”这一术语的是战国时期的荀子,他在运用这个词的时候,意思就是指“隐居不仕的人”。
《荀子·正论》中说:“天子者……道德纯备,知惠甚明,南面而听天下,生民之属,莫不振动从服,以化顺之,天下无隐士,无遗善。
中国历史上的隐士文化及其意义

中国历史上的隐士文化及其意义隐士,通常指不求名利,独处山林,追求自我修身的人。
在中国历史上,隐士文化有着悠久的传统,始于汉代,兴于魏晋南北朝,盛于唐宋元明清。
隐士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就中国历史上的隐士文化及其意义展开探讨。
一、隐士文化的源起隐士文化的源起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汉代时期,由于太学教育的抑制和权贵阶层的掌权,许多有志之士无法在政治、学术和文化领域得到发展和施展。
隐士就是一些人因为不被承认或被剥夺了权力而选择独立的生活和传统的学术实践。
他们通常选择隐居深山老林,离开纷扰的尘世,在崇高孤独的环境中修身养性,探索自然法则,宣扬崇高的道德思想,使他们成为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
二、隐士文化的特点隐士文化的主要特点是理想主义,注重人的精神和道德追求。
隐士在山林中自给自足,远离尘嚣,把个人的理想、信仰、思想和精神投注在自然环境中。
他们重视自然观察和个人经验,通过内省和反省,逐渐领悟道理和智慧。
他们通过独立思考和探索自我,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水平,以达到心灵的和谐和物质的精神充实。
在学者眼中,隐士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代表。
三、隐士文化的意义隐士文化的意义在于他们维护了道德理想和精神的本真,以及中国文化的延续和繁荣。
第一,隐士文化重视道德追求,通过自己的努力自我修身来表现道德人格,正是中国文化里发扬人类精神的一种方式。
隐士们非常强调人类精神和高尚情操,在古代中文文化中被认为是莫大的财富和智慧,所以隐士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其次,隐士文化强化了地位的重视,隐士们不接受众人声望和名利观念的扰乱,及其纷乱的人类关系。
他们与社会大群体的沟通方式不同,在传统文化中,隐士的存在被看做是一种商业社会化侵略的抵制。
从这个意义上讲,隐士文化对于公众的影响也是非常有益的,尤其是现在的社会背景下。
最后,隐士文化也强调了文化传承的价值。
在山林隐居的隐士是学者传承的重要角色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不关心或因厌倦表示沉默而不出头露面者。3.指有条件· 有 机会出仕而不仕,或已经为仕而自动引退的在某一方面有一 定影响的学者。
否则就无所谓隐居。不仕,不出名,终身在乡村为农民,或 遁迹江湖经商,或居于岩穴砍柴。历代都有无数隐居的人, 皆不可称为隐士。《南史· 隐逸》云:隐士“须含贞养素,文 以艺业。不尔,则与夫樵者在山,何殊异也。”而且一般的 “士”隐居怕也不足称为“隐士”,须是有名的“士”,即 “贤者”,《易》曰:“天地闭,贤人隐。”又曰:“遁世 无闷。”又曰:“高尚其事。”是“贤人隐”而不是一般人 隐。质言之,即有才能、有学问、能够做官而不去做官也不 作此努力的人,才叫“隐士”。
• 渊 明 原 本 是 有“ 大 济” 之 志 的, 也 就 是 说,陶 渊 明 的 人 生 志 向, 原 本 是 要 做 诸 葛 亮 的 ,如 他 一 般 实 现 自 己 的 抱 负 ,即 “ 一 举 成 名 天 下 知 ”,“运筹 帷 幄 之 中 决 胜 千 里 之 外”的, 不得 其 时, 故 而 归 隐。 大 仕 方 有 大 隐, 有 此 大 志,因 此 才 会 有 陶 渊 明 极 为 崇 高 的 隐 逸 地 位。 像 诸 葛 亮 那 样 的 一边 隐 居, 一 边 歌 梁 甫 吟, 是 由 于 其 志 向 本 不 在 隐, 而在 待 机 待 时 也, 所 以, 诸 葛 亮 终 是 政 治 风 云 人 物。 然而桃源明终生虽然三仕但最 后 却 归 与 隐。其 实源 明 隐 居 , 与 其说是隐居倒不如说是等待着 “ 三 顾 茅 庐 ”的 出 现 罢 了 , 正 所 谓 “ 姜 太 公 钓 鱼 ,意在 文 王 也!”也 许 是 生 不逢 时,偏 偏 这 个 时候却没了刘玄德的大兴汉室 的 梦 想 以 及“周 公 吐 腑,天 下 归 心”的 时 代 背 景。
常 恐 霜 霰 至 〄 零 落 同 草 莽 。
桑 麻 日 已 长 〄 我 地 日 已 广 。
相 风 无 杂 言 〄 但 道 桑 麻 长 。
时 复 墟 曲 中 〄 披 草 共 来 往 。
白 日 掩 荆 扉 〄 虚 室 绝 尘 想 。
野 外 罕 人 事 〄 穷 巷 寡 轮 鞅 。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 耕自资”的生活。因其居住地 门前栽种有五颗柳树,固被人 称为五柳先生。夫人翟氏,与 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 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 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 益接近,息息相关。归田之初, 生活尚可。“方宅十余亩,草 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 罗堂前。”渊明爱菊,宅边遍 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 见南山”
隐士虽飘逸孤傲,然隐士们的生活却并不见得如隐逸诗描述
的那般闲适逍遥,有诗为证:“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一群不善劳作的文人,其生活境遇可想而知。为何还有大量 贤人甘于归隐?
其一,传统的自然经济是其经济根源; 其二,隐逸的主因在政治浑浊和强权统治; 其三,仕途艰阻政治失意; 其四,中国古代士人多重气节淡名利,孤傲难驯; 其五,传统儒道文化的价值观世界观的影响。其中隐士文化自成一格, 在文化史中占有重要一笔。而隐士阶层凭借高贵的品质独具魅 力立于青史。 此等高士,或携友同游,纵情山水;或吟诗作赋,陋室高 卧;或把酒言欢,高谈阔论;得意处,击缶高歌,仰天长啸, 何等自在逍遥。
在这里隐士有三层含义:1.旧指隐居的人。2.借指因对某事
隐士的“士”是一个文化标记,表示有文化知识,这是隐士的 资格。传统哲学、史学、文学是隐逸文化的三大精神支柱。
思想家孔子从政治的角度提出“天下……无
道则隐”,“隐居以求其志”的士人哲学, 为士人提倡一种处世原则。这个原则包括对 不良政治的批判和对隐逸行为之合理性、有 价值性的肯定。 传统史学历来尊隐,范晔序曰:志意修则骄 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 出现了对隐居生活由衷赞美和吟咏的“隐逸 诗”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有“千古隐逸诗人” 之称。
隐士不但有真伪,且有品级之分。古言:小隐于野,中隐于
市,大隐于朝。我认为,隐于何地,不重要,关键在于一个 超脱于世的心态。人皆言隐士以陶渊明、唐寅为上品,其实 观二人作品,明面闲适悠然,字里行间仍饱含对俗世社会的 激愤及壮志未怀的愤懑、无奈!
真隐士:俞伯牙与钟子期
真正的大隐常遁迹无形,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矣
。
《后汉书》说隐士们“或隐居以求其志,或曲避以全其
道,或静己以镇其躁,或去危以图其安,或垢俗以动其 概,或疵物以激其清”。还有一点就是人总会被孤独吸 引,静默的时候,思想就会飘向一片更广阔的天空,脱 离周边环境的纷纷扰扰,真正与时间和万物同在。这也 许就是很多人思想意识里有“隐”的想法。隐士,则是 让独处的时间把自己的内心修炼到如止水般平静,思想 灵动智慧,心性和善仁慈。隐士常在深山中默默无闻, 茅蓬褴衣,不留文字,却孕育了精神生活之根,一直被 各个朝代的人们所尊敬。
中华文明几千年高士辈出,隐士阶层阵容庞大,不胜枚举,
各个时期皆有代表人物。
最远古就有了一位真正的隐士——许由,晋皇甫谧《高士传》
云:“尧又召(许由)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颍水滨, 时其友巢父牵犊欲饮之,见由洗耳,问其故。对曰:尧欲召我 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 受君禄的介子推、骑青牛出关的老子、战国的庄周、汉代的 东方朔; 贤等。隋唐时,半隐半仕的王维、孟浩然。
“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首先是“士”,即知识分子,
隐士也有真伪吗?有,有两种人常被误认为隐士。 其一,韬光养晦徐图进取寻求机遇的名士。如姜尚、诸葛孔
明;
其二,沽名钓誉走终南捷径的投机分子。如东汉的严光严子
陵,充当了人们饭后的笑谈,因为他是人们所谓的假隐 士,:“一袭羊裘便有心,虚名传诵到如今。当时若着蓑衣去, 烟波茫茫何处寻?”这首诗是说严子陵反穿羊裘去钓鱼,分 明是沽名钓誉,要等汉光武帝来找他,以此为成名的手段。 如果真想逃名避世,只穿一般渔人的蓑衣斗笠,谁又知道富 春江上多了的那位渔人便是严子陵呢?而当了皇帝的刘秀, 岂不是也找不到他了吗?因此就有人批评严子陵是有意弄噱 头,求虚名,不是一个真正的隐士。
蝶周 “ 之也 昔 梦。 者 为俄 庄 周然 周 与觉 梦 ?〄 为 周则 蝴 与蘧 蝶 蝴蘧 〄 蝶然 栩 〄周 栩 则也 然 必。 蝴 有不 蝶 分知 也 矣周 〄 。之 自 此梦 喻 之为 适 谓蝴 志 物蝶 与 化与 〃 。〄 不 ”蝴 知
这个故事一般称作“庄周梦 蝶”。在一般人看来,一个 人在醒时的所见所感是真实 的,梦境是幻觉,是不真实 的。庄子却以为不然。虽然, 醒是一种境界,梦是另一种 境界,二者是不相同的;庄 周是庄周,蝴蝶是蝴蝶,二 者也是不相同的。但庄周看 来,他们都只是一种现象, 是道运动中的一种形态,一 个阶段而已。 ‘蝶’几乎是庄子的化身。 那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他便是集天地之灵气的大隐 之士。
经隐嵇 典士康 而〄、 尚 阮 老人籍 庄的、 〄政山 蔑治涛 礼思、 法想向 而和秀 崇生、 放活刘 达态伶 ”度、 。不王 其同戎 中于及 〄建阮 嵇安咸 康七是 的子魏 成〄晋 就他时 最们期 高大 。都名 “大 弃 7 7
久户狗暧榆方开羁误少 在庭吠暧柳宅荒鸟落无 樊无深远荫十南恋尘适 笼尘巷人后余野旧网俗 里杂中村檐亩际林中韵 〄〄〄〄〄〄〄〄〄〄 复虚鸡依桃草守池一性 得室鸣依李屋拙鱼去本 返有桑墟罗八归思三爱 自余树里堂九园故十丘 然闲巅烟前间田渊年山 。。。。。。。。。。 衣道晨种 沾外兴豆 不狭理南 足木荒山 惜长秽下 〄〄〄〄 但夕带草 使露月盛 愿沾荷豆 无我锄苗 违衣归稀 。。。。
隐 居 山 林,与 童 子 村姑 为 临。但 真 正 提 及 隐 居 这 个让许多人都眼睛一亮的词儿,大楷最先进入 我们眼帘的得是那没有归路,不知有魏汉的桃 花 源 了。 一 度 三 仕 的 陶 源 明 在 归 隐 之 后 ,笔 下 所 描 绘 的 种 种 关 于 桃 花 源 的 景 象 无 不 是人 间 天 堂 的 写 照 。 一 个 在 现 实 中 不 曾 有 过 ,甚 至 决 然 相 反 的 世外之地,却在文人的心灵中美妙的搭建了起 来。从某个角度而言,莫不是诗人在对现实的 不 满 中 , 用 自 己 的 思 维 去 弥 补 那 些 不 甚 理 想的 , 尚有许多缺憾的焦点,把理想化的世界用另一 种颜色即幻化的笔法勾画了出来,是诗人对现 实世界强烈不满的写照和宣泄。
商周时的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的伯夷叔齐、春秋时宁死不
魏晋时期隐逸之风最胜,号称天下第一隐的陶渊明、竹林七
宋朝的希夷先生陈抟(后世尊为陈抟老祖)佛印。 明清时期的唐寅、八大山人朱耷、黄宗羲等。
隐士情节
回归自然
从 历 史 的 长 河 中,不 乏 响 彻 数 千 年 的 文 人 墨 客 曾
隐士们一般具备以下品格:
高德——“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刘禹锡:《陋室铭》 清雅——“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孤傲——“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飘逸——“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为康 司因 在 马此 政 氏被 治 政杀 上 权。 嵇 的山 康 心涛 、 腹、 阮 。王 籍 戎、 等刘 则伶 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虽然他们的思想倾向略有不同。 是 对 先司 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 后马 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 投氏 然合一。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 靠 集 司团 纵歌。作品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 马均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司马世和曹氏争夺政权激烈,,民不聊 氏持 〄不 生。文士们不仅无法施展才华,而且时时担忧性命安全,因此 历合 崇尚老庄哲学,从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中去寻找精神寄托,用 任作 清谈、饮酒、佯狂等形式来排遣苦闷的心情,“竹林七贤”成 高态 了这个时期文人的代表。 官度 〄〄 他们的‘无君论’思想虽然无法实现,但是这也充分体现了他 成嵇 们‘隐’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