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中国艺术

合集下载

佛教文化与中国的艺术与文明

佛教文化与中国的艺术与文明

佛教文化与中国的艺术与文明佛教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的艺术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自东汉时期传入中国,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佛教文化体系。

这一文化体系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宗教信仰,还对中国的艺术、哲学、文学等各个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艺术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佛教艺术以雕塑、壁画和寺庙建筑为主要表现手法,通过形象的佛陀、菩萨和其他神灵形象,传达佛教教义和智慧。

佛教雕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技巧而闻名于世。

例如,著名的大雁塔、洛阳白马寺释迦牟尼佛像等都是佛教雕塑的杰作,它们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

佛教文化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壁画是佛教文化与中国绘画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在佛教寺庙的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丰富多彩的故事场景和精美的绘画技法。

佛教壁画不仅展示了佛教教义和神话传说,还传达了人们对生活、自然和宇宙的思考。

同时,佛教壁画的绘制也推动了中国绘画技法的发展,例如丹青、水墨等绘画技法在佛教壁画中得到了广泛运用。

佛教文化对中国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经典的传入使得佛教思想和哲学成为中国文人的重要素材。

唐代的“诗佛”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许多唐代诗人通过吸收佛教思想,创作出了许多富有禅意和智慧的诗作。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诗作都融入了佛教的哲理和境界。

佛教文化还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思想中的空、无我、因果等概念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佛教的空概念使得中国哲学思想中的“无为而治”、“无为而化”等观念得以形成。

佛教的无我概念则对中国哲学的人性观产生了重要影响,强调了人的本性为空,追求无我境界。

佛教的因果观念则与中国哲学中的“因果报应”、“善恶有报”等观念相呼应。

总的来说,佛教文化与中国的艺术与文明有着密切的联系。

佛教艺术通过雕塑、壁画等形式传达佛教教义和智慧,丰富了中国的艺术表现形式;佛教文化对中国的文学创作和哲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佛教文化对中国现代雕塑的影响(改)

佛教文化对中国现代雕塑的影响(改)

目录摘要 (2)1、佛教艺术起源及对中国艺术影响 (3)1 .1 佛教艺术的起源 (3)1.2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4)2、佛教对中国雕塑的影响 (4)2.1 佛教雕塑的发展历史 (4)2.2 佛教雕塑的特征 (5)3、我国雕塑发展的历史轨迹 (6)3.1 我国各朝代雕塑的特征 (6)3.2 我国雕塑的缺陷 (8)4、历史的借鉴与启迪 (8)4.1 坚守本民族的文化传统。

(9)4.2 树立公共艺术的观念。

(10)4.3 保证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10)结束语 (10)参考文献 (11)摘要本文主要概述了佛教艺术的发展以及对中国艺术的影响,介绍了中国各个朝代雕塑艺术的发展,以及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与中国雕塑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过程。

从佛教展开的心理审美与宗教审美相融合,开拓了更深广的内涵,丰富了中国雕塑艺术的宝库。

经过对这些几千年遗留下来的雕塑作品回味和研究,形成了对现代雕塑艺术的思考和感悟。

关键词:佛教文化影响雕塑艺术佛教文化对中国现代雕塑的影响1、佛教艺术起源及对中国艺术影响1 .1 佛教艺术的起源佛教基于教义的构架精妙及深邃的含义而成为世界闻名的三大宗教之一,佛教艺术起于公元前3世纪,是在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时代。

如今我们看到的孔雀王朝所遗留的雕塑艺术,距离现在已经超过了2400年,其精妙的技艺,丰富的内涵,绝美的形式,无一不让人为之惊叹,后人为之倾倒。

目前世人可以欣赏的有关阿育王时代所立的现存较完整的石柱还有十几处,上面刻以不同的动物形象雕塑,其中刻以辨认的包括柱顶的狮子、大象、骏马以及牛等,朴实而不失精美、简单而不缺内容。

不仅如此,在当时还建立了许多的石塔,大量精美的浮雕装饰了石塔的围栏,其中的推山奇大塔不仅保持最为完整,而且历史十分悠久,广被世人熟知。

1.2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中国,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与中国文化相结合,佛教文化的引入不仅推动了中国工艺文化的发展,而且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化艺术的范畴及内容。

佛教在中国宗教与文化的融合

佛教在中国宗教与文化的融合

佛教在中国宗教与文化的融合中国是一个多元宗教、多元文化共存的国家,佛教作为其中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宗教与文化的融合。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历程中,不仅是宗教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本文将从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及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生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 文化艺术的传承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带来了大量的佛教艺术和文化元素。

无论是佛教寺庙的建筑搭建、壁画雕塑的艺术创作,还是佛经的翻译传抄和音乐艺术的发展,都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以敦煌莫高窟为代表的佛教艺术精品,不仅体现了佛教信仰的内涵,也展示了中国艺术的长处。

佛教文化的传入,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更具多元化和包容性。

2. 思想观念的渗透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佛教的教义中,强调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和慈悲善良的重要性等核心理念。

这些思想观念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仁爱精神相契合,进一步强化了中国人民对于仁爱和博爱的追求。

佛教的思想观念也为中国人的社会伦理道德和个人修养提供了借鉴,对中国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生1. 与儒家文化的互补佛教与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

儒家文化注重社会伦理和家庭伦理,而佛教侧重于个人修行和解脱。

这两者的结合,实现了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关怀。

佛教的慈悲和儒家的仁爱相辅相成,互补了彼此的不足,共同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同时,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也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实现了双向的交流与融合。

2. 与道家文化的交融佛教与道家文化有着同样的出发点,即对于人生的追求和对于生命的理解。

佛教强调的缘起性空、无我境界,与道家注重的自然和谐、无为而治相契合。

两者均强调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解脱的目标,共同塑造了中国人民独有的精神风貌。

佛教与道家的交融,形成了中国人民独特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佛教传入与影响

中国古代的佛教传入与影响

中国古代的佛教传入与影响中国古代的佛教传入与影响,是一个重要而广泛的话题。

佛教作为一种具有深远影响的宗教与哲学体系,自公元1世纪开始传入中国,并在中国迅速发展和融合。

本文将从佛教传入的历史背景、佛教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以及佛教所带来的转变与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佛教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是由印度经由中亚、西域及丝绸之路传入的。

在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及南北朝时期的动荡与分裂阶段,社会秩序的不稳定和人们对于精神寄托的需求成为佛教传入中国的重要背景。

二、佛教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1. 音乐艺术:佛教音乐艺术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重要成果之一。

佛教音乐作为一种神圣的艺术形式,在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和演变开辟了新的道路。

2. 绘画艺术:佛教绘画艺术是佛教文化在中国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佛教艺术的传入不仅丰富了中国绘画的题材和风格,还促进了高度写实主义绘画的发展。

3. 文化交流:佛教的传入推动了印度与中国的文化交流。

佛教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中,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并将其与印度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印文化交融之处。

三、佛教的转变与发展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不断的变革与发展。

一方面,在传入中国初期,佛教更多地侧重于修行和教义传播;另一方面,在中国的土地上,佛教也吸收了不同地域文化的因素,逐渐形成了中国佛教特有的体系和教派。

1. 深化为人信仰:佛教通过传播普世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对中国各个社会阶层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人信仰的重要来源之一。

2. 译经传道: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大量佛经被翻译并广泛传播。

通过佛经的译介,佛教教义深入人心,并与中国传统思想相融合,形成独特的中国佛教。

3. 佛教艺术的转变:佛教造像艺术也在中国发展出独特的风格和形态,佛教艺术成为中国绘画、雕塑和建筑的重要来源。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佛教传入与影响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话题。

宋元时期的禅宗佛教与艺术发展

宋元时期的禅宗佛教与艺术发展

宋元时期的禅宗佛教与艺术发展宋元时期是中国佛教与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禅宗佛教的影响下,中国画、诗歌、建筑等艺术领域都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禅宗佛教的兴起宋元时期是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时期。

禅宗佛教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传播。

禅宗佛教强调探寻自我,倡导观照内心,寻找心灵自由的境地,对后世影响深远。

佛教文化中心南传于此时也大量传入中国,许多僧人前往印度学习佛教经典及吠陀经,圆满完成了佛教般若、律、相三论以及种种的宗教经纶。

禅宗佛教的发展,也对中国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禅辞”、“禅画”、“禅诗”等禅宗艺术,为中国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禅宗艺术的发展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禅宗在画、诗、建筑等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宋元时期的禅画以境界而非形态为愿意,强调把握事物的本质,表现万物中的“不动心性”。

它所使用的技法也不限于传统审美观念中的精致和鲜明,更强调意与象的统一,意境更为深远。

禅画对于后世的影响极大,如借鉴禅思想的明清山水画,中西合璧的现代艺术品,小至家中的装饰画都有着禅画的艺术风格和影响。

禅宗的诗歌也得到了高度的赞扬和发展。

禅诗的特点不在于艳丽或华丽的语言,而在于那种深邃、超凡而近乎超越人类认识的境界。

有了这种无形的内蕴和深邃的情感,禅诗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精华,至今仍为世人推崇。

在建筑领域,禅宗佛教则影响了禅宗寺庙的建设,从统一的规格、标准建筑到颠覆传统典型样式的独立平面布局,体现了佛教禅悟的境界,当然其中又有生僻、形式固化之弊,可分类教派性较弱,元以后禅监寺,民间佛寺建设就呈现宏大、气势磅礴的面貌。

禅宗佛教与美学思想中国禅宗佛教之所以兼具文学与美学高度,在于其特有的审美思想。

禅宗佛教的审美思想强调“神在自然”,认为艺术应该代表大自然的情感和精神,即“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艺术家应该以顺从自然的姿态来表达做最好的艺术,并以“一心一境”之法来凝聚艺术。

也就是说,艺术作品应遵从自然的趋势,不应强加自己的主观愿望。

中国古代宗教与世俗艺术的融合

中国古代宗教与世俗艺术的融合

中国古代宗教与世俗艺术的融合中国的古代宗教与世俗艺术之间一直有着紧密的联系。

历史上,中国的宗教与艺术相互渗透、相互借鉴,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

这种融合不仅仅是一种表面上的文化现象,更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

本文探讨中国古代宗教与世俗艺术的融合现象,并以佛教与艺术为例阐述其内涵。

一、佛教与艺术的融合佛教作为一种来自印度的信仰,传入中国后渐渐与中国的文化、艺术相互融合。

在中国,佛教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影响了许多领域,包括艺术。

佛教倡导“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思想,这种思想对于美学有着深刻的影响。

佛教美学不仅仅局限于佛教艺术,更渗透到了中国的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中。

在中国的绘画、雕刻、诗歌等艺术形式中,佛教元素被广泛应用。

佛教经文中经常使用象征性的语言,线条复杂、繁花似锦的图案作品也时常出现在佛教艺术作品中。

这些作品中常常融入了佛教的思想和故事,展示了生命的重生和灵魂的升华。

佛教的修行也与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

僧侣们常常通过临摹经文、雕塑佛像等形式的艺术修行,达到内心的超脱和升华。

佛教的禅宗更是将艺术和修行结合,发展出了特有的禅宗艺术。

禅宗以简洁、舒缓、寥寥数笔的笔画表达出的不仅仅是文化,它还体现了禅宗对真、善、美的追求。

二、宗教艺术与世俗艺术相互渗透除了佛教,中国的其他宗教与世俗艺术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古代中国的道教信仰更是让艺术与信仰结合得更加紧密。

道教倡导人性与自然的和谐,追求精神与自然的合一。

在宋、元时期,中国的道教艺术较为发达,造型精神、形象画面精美、文字卓然不群。

道教艺术具有高度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成为了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的一个亮点。

除了宗教艺术之外,世俗文化也创造了自己与宗教艺术相互渗透的艺术形式。

中国民间艺术中出现的许多形式都与宗教信仰有关。

如龙舟、踩高跷、狮子舞等民间表演形式都与龙神、吉祥、祈福等宗教信仰密切相关。

这些传统的艺术形式被积极地传承发展,成为了一种生动的文化符号。

三、大众传媒对宗教文化的传播助推如今的中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性,宗教文化得到了进一步传播和宣扬。

佛教对艺术史的影响

佛教对艺术史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与贡献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从此,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犹如被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焕发着蓬勃的生命力。

可以说,佛教的传入,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再创造,它扩展了中国文化艺术的范畴,丰富了中国文化艺术的内容。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有着极强的影响与贡献,它主要表现在雕塑、书法、建筑、绘画等领域。

一、佛教对中国建筑的影响和贡献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有了石雕、骨雕、陶塑、人像和女神彩塑头像等,如红山文化的彩塑女神头像,三星堆文化的青铜人像;到后来有比较著名的妇好墓雕刻,最著名的有商代后期的司母戊鼎。

有文字记载以来,著名的有秦始皇陵兵马俑和西汉霍去病墓大气磅礴的石刻,都是中国本土雕塑艺术的体现。

东汉明帝时,佛教东来,洛阳白马寺中出现了从印度带来的佛像,从此佛教雕塑艺术开始在中国传播,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雕塑主要表现为北方佛教造像为代表的佛教石窟艺术与南方以殿塔为代表的寺庙建筑。

著名的有南北朝时期开始建造的敦煌石窟、龙门石窟,隋唐时期的修德寺、光宅寺、法门寺,五代的镇国寺,以至明清时期的藏传佛教寺院内的佛教群像,均为中国佛教造像典型。

隋唐时期,雕塑最为辉煌的时代,佛教雕塑在武则天时达到高潮,具有代表性的是唐高宗时建的龙门奉先寺和武则天时开凿的大型摩崖像龛。

其他重要的石窟有后来的有新疆拜克孜尔石窟,吐鲁番伯孜克里克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巩县石窟,河北邯郸响堂山石窟,宁夏固原须弥山石窟,四川大足石窟,云南大理剑川石窟和浙江杭州飞来峰造像等等。

其中敦煌、云冈、龙门是是我国最著名的三大佛教石窟,这些都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值得一提的还有泥塑佛像,这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在中国本土化的雕塑手法,基本制作方法是先以木竹等为骨架,其外涂以厚土。

于里层土中,杂以粗糙纸草;再在表面混以云母土,达到细致匀称的效果。

手指耳朵等细腻部分以金针卷上麻丝,作为中心而制成。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佛教艺术研究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佛教艺术研究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佛教艺术研究佛教艺术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艺术之一。

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佛教艺术便成了中国艺术的一个独特方面。

佛教艺术不仅通过艺术作品传达了佛教教义,而且也成为了中国跨越各种政治、文化和族裔界限的力量。

佛教艺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性佛教艺术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佛教艺术涉及到佛教的教义、仪式、文化遗产、经典故事、文学和音乐等方面。

佛教艺术将佛教文化的精髓表现得淋漓尽致,为中国古代文化增添了一份神秘、神圣和唯美的气息。

佛教艺术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不仅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佛教艺术涉及到艺术、文化、历史和哲学等方面,是一个大型的综合性学科。

佛教艺术包括佛教寺庙的建筑、壁画、彩塑、经典版本、佛教经典的书写和手抄,以及佛教音乐等方面。

这些艺术作品不仅具有艺术性和审美价值,而且也蕴含了佛教文化的内涵。

佛教艺术的发展历程佛教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漫长而复杂。

自公元前2世纪沿丝绸之路进入中国以来,佛教艺术便开始了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佛教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雕塑、绘画、壁画、宝相花等。

初期佛教艺术的创作遵循着古印度的传统,不过后来逐渐形成了中国独特的风格。

唐代佛教艺术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五台山、法门寺、大慈恩寺等名寺塔庙的广场和墙壁上的佛像和佛教题材画面令人感叹。

宋代以后,禅宗佛教成为主流,推崇禅宗思想的画家和书法家也为佛教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明代的康熙、雍正时期则见证了佛教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阶段,达到了精品的地步。

如今,佛教艺术仍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在观赏中感受到佛教艺术的魅力。

佛教艺术在中国文化中的价值佛教艺术在中国文化中的价值由多个角度来考虑。

佛教艺术反映出了佛教精神所宣扬的“慈、悲、喜、舍”。

这些都是人类文化和社会的重要价值,好比“慈爱”、“慈悲心”等等,佛教艺术的艺术创作目的就是传达出这些正面的价值观。

佛教艺术也由此间接表达对道德和伦理价值的尊重和传承。

对于艺术、文化爱好者而言,欣赏佛教艺术品是一种文化寻根、审美享受的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与中国艺术
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从此,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犹如被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焕发着蓬勃的生命力。

可以说,佛教的传入,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再创造,它扩展了中国文化艺术的范畴,丰富了中国文化艺术的内容。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有着极强的影响与贡献,它主要表现在雕塑、书法、建筑、绘画等领域。

一、佛教对中国建筑的影响和贡献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有了石雕、骨雕、陶塑、人像和女神彩塑头像等,如红山文化的彩塑女神头像,三星堆文化的青铜人像;到后来有比较著名的妇好墓雕刻,最著名的有商代后期的司母戊鼎。

有文字记载以来,著名的有秦始皇陵兵马俑和西汉霍去病墓大气磅礴的石刻,都是中国本土雕塑艺术的体现。

东汉明帝时,佛教东来,洛阳白马寺中出现了从印度带来的佛像,从此佛教雕塑艺术开始在中国传播,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雕塑主要表现为北方佛教造像为代表的佛教石窟艺术与南方以殿塔为代表的寺庙建筑。

著名的有南北朝时期开始建造的敦煌石窟、龙门石窟,隋唐时期的修德寺、光宅寺、法门寺,五代的镇国寺,以至明清时期的藏传佛教寺院内的佛教群像,均为中国佛教造像典型。

隋唐时期,雕塑最为辉煌的时代,佛教雕塑在武则天时达到高潮,具有代表性的是唐高宗时建的龙门奉先寺和武则天时开凿的大型摩崖像龛。

其他重要的石窟有后来的有新疆拜克孜尔石窟,吐鲁番伯孜克里克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巩县石窟,河北邯郸响堂山石窟,宁夏固原须弥山石窟,四川大足石窟,云南大理剑川石窟和浙江杭州飞来峰造像等等。

其中敦煌、云冈、龙门是是我国最著名的三大佛教石窟,这些都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值得一提的还有泥塑佛像,这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在中国本土化的雕塑手法,基本制作方法是先以木竹等为骨架,其外涂以厚土。

于里层土中,杂以粗糙纸草;再在表面混以云母土,达到细致匀称的效果。

手指耳朵等细腻部分以金针卷上麻丝,作为中心而制成。

佛像粗成后,再在干燥的表面上涂漆、贴箔,并施以彩色颜料,做成的佛像栩栩如生。

佛教雕塑开发了中国传统雕塑的新品种,开拓了中国传统雕塑的艺术手法,激发了中国传统雕塑的创造力,极大的丰富了中国传统雕塑的内容和范畴。

二、佛教对中国书法的影响和贡献
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自从有了汉字以来,书法艺术就伴随着汉字的成长
而不断成熟。

佛教的传入,犹如催化剂,使得中国书法艺术逐渐丰满与丰富。

首先是手抄经书,手抄佛经的出现,不仅为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保留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也繁荣与发展了书法艺术。

第一,书法大师的手抄经书,成为后来历代文人墨客临摹与学习的典范。

具有代表性的就有王羲之的《遗教经》,柳公权的《金刚般若经》、《清净经》,释道秀的《观无量寿经》,李煜的《心经》,苏东坡的《华严经破地狱偈》,黄庭坚的《文益禅师语录》,林则徐的《阿弥陀经》,弘一法师的《华严经》。

在这些手抄经卷中,正、行、草、八分、篆各体俱备,成为当今书法艺术中的珍品。

第二,佛经石刻。

佛经石刻出现于北齐高王时期,代表作有:山东泰山的《金刚经》、山西的《华严经》、河南的《维摩诘经》,而以河北房山县云居寺的石刻《大涅槃经》规模最大。

还有残缺的石经七百八十多张,碑、铭、题记等七十多张,共刻佛经数千卷。

保存各朝不同的书法风格的石经,更为研究自唐以迄明朝一千多年书法的变迁史,及研究与学习中国书法艺术的珍贵史料。

第三,造像题记。

造像题记是代表中国书法艺术的另一高峰。

造像题记中著名的有被后人整理出来的《龙门二十品》,为历代书法学习的经典摹本。

可见造像题记在书法艺术史上占多么重要的地位。

除了上述写经、抄经、刻经、造像题记等外,有关佛教的碑、铭、志、记、帖等数量也是不一而足,所以对书法艺术的贡献亦难以胜书。

其次,佛教影响书法艺术创作。

书者在写经、书碑、铭、题记的同时,佛教的思想亦必无形中渗入书者八识田中,进而影响书法的意境。

历代书法家受佛法影响,又学有所成者不胜枚举。

其中,宋朝苏轼、米芾、黄庭坚等三大文豪。

佛教书法家的成就南北朝陈代的智永禅师,创作真草“千字文”,被后代书法家奉为典范。

怀素禅师,是我国僧侣中对书法艺术史影响最大者。

出自他手的《自叙帖》、《苦帖》,至今仍是书法中的瑰宝。

所以有人说:若将佛教书法的部份拿掉,中国书法史将失去一半的光彩。

可见佛教影响书法的贡献是不容置疑的。

三、佛教对中国绘画的影响与贡献。

在佛教绘画传入中国以前,我国秦汉绘画就有用模印或刻划制成的画像砖、墓室壁画、帛画等,并形成了自己古朴的风格。

比较著名的有长沙马王堆一号墓中出土的轪侯夫人帛画,是迄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工笔重彩画珍品。

佛教东渐,给我国传统的绘画带来了新样式和新内容,丰富了绘画理论和技巧。

首先,佛教壁画的产生,为中国绘画保留了大量的实物资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画家
吸取佛教绘画技术,推进了绘画艺术的发展。

这里,最著名的是的敦煌莫高窟,其规模宏大,至今保留有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个朝代的洞492 个,壁画45 000平方米,壁画十分精美,既是一大雕塑馆,又是一个佛教艺术画廊,成为世界美术史上的个奇迹,可为唐代佛教美术的代表。

其次,促进了中国绘画理论与技法的发展与成熟。

中国传统绘画的伦理意义为佛教教义所充实,绘画技术技巧渐趋成熟。

东晋画家顾恺之擅长画佛,他还提出了“以形写神”论。

相传他在建康瓦棺寺壁上绘的维摩诘居士图,光彩耀目,轰动一时。

盛唐时期,中国佛教绘画已除去摹仿痕迹,进一步融合民族传统,色彩绚丽,气势恢弘,创作达到了顶峰。

有“画圣”之称的吴道子创作了大量具有艺术高度和中国本土特色的佛教绘画。

著名田园诗人王维,也是画家,他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在禅宗影响下,他开创了超然洒脱、高远淡泊的画风,对后世中国画的影响很深。

再次,涌现出大量著名的佛教画家。

如梁代张僧繇即以善画佛像名世。

他独出心裁,创立了“张家样”绘画风格,张僧繇的影响很大,有不少学习他的画派,所谓“望其尘躅,如周孔焉”,可见声望之隆。

佛像的中国化,从此有了很好的发展。

在南北朝后期,北齐曹仲达,佛画颇亨盛名。

因来自中亚的曹国,原来的画风带有西域的作风,在中原既久,画艺渐染上中国民族风格,创立了“曹家样”的绘画风格,成为为唐代盛行的四大绘画式样之一。

后与吴道子结合中国传统风格所创立的“吴家样”并称。

所谓“曹衣出水,吴带当风”,就是对他们绘画风格概括的评语。

四、佛教对中国建筑建筑的影响和贡献
佛教东渐,为中华建筑带来新的样式,开创与拓展了中国建筑的风格与艺术形式。

我国佛教的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佛寺和佛塔建筑上。

佛寺建筑主要是融合了中国儒家思想理念,在尊卑等级有序的伦理教义的影响下,它的建筑特色为:主要建筑一般摆在南北中轴线上,由南往北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

佛寺东西两侧配有伽蓝殿、祖师堂、观音殿、地藏殿、药师殿等。

生活区有僧房、斋堂等。

佛寺的正殿——大雄宝殿的木结构的屋顶饰以鸱尾,四角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斗拱逐层向外挑出,形成的装饰煞是好看。

而柱础刻有莲瓣,十分秀丽。

殿前有石台阶,两侧有回廊,再辅以精美的雕饰。

佛塔随着佛教自世纪初传入中国后,中国的工匠们将印度原有的覆盆式的塔的造型与中国传统的楼阁相结合,便产生了楼阁式的佛塔。

因为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特点,因此便派生出了各种不同风格、不同式样的佛塔。

按塔的造型区分,有楼阁式塔、密檐式塔、瓶形塔、金刚宝座塔等。

五、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和贡献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形式方面,佛教促进了格律诗的形成和俗文学的发展;二是内容方面,佛教细致观察自然、世界,感受人生从而得到契悟,推动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

汉代时,从梵文或西域文字翻译出来的汉语白话文体的佛经,通俗易懂,带来了中国文学发展上的一股清新之风。

魏晋南时期,文人们爱诵读佛经,像《法华经》、《维摩诘所说经》等,已成为他们的必读书。

佛教一切皆空的思想也影响着诗人的创作,自南北朝以来,佛教为了吸引信徒,用唱经、诵读佛经的方法把佛教传到民间。

就导致了说唱文学的出现。

唐代,僧人将佛本生故事绘成彩画,称“变现”,进而唱佛经故事,说唱故事的底本就叫“变文”。

变文的内容不断拓展,由说唱佛教故事扩大到说唱中国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以及历史人物或当时人物的专题故事,如《孟姜女变文》、《王昭君变文》、《董永变文》等。

明清时期,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为古典小说提供具有丰富想象力的故事情节。

总之,佛教的传入,给中国艺术带来了福音,使得中国艺术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开创了中国艺术新的样式,拓展了中国艺术新的风格,它对中国艺术的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影响与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