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如何在作文中景物描写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写作学习描写景物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写作学习描写景物教案

写作(三) 学习描写景物知识与能力1.培养学生学会调动所有感官观察景物的习惯.2.学习抓住景物的特征,细致地描绘景物的方法,提高写景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用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学习调动感官观察景物的习惯;2.通过交流与合作探究,让学生在读与评的过程中体会写景的方法,提高写景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写作中感受自然的美好,培养亲近自然的习惯和热爱自然的情感,提高审美的情趣.1.培养学生学会观察景物的方法。

2.学会抓住景物特征细致地描绘景物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1课时一、新课导入东升的旭日,斑驳的树荫,陡峭的山峰,潺潺的小溪,宽广的大海,水底的游鱼……世间万物,千姿百态,四季景色,美不胜收.今天,让我们用手中的笔,把我们所见过的最美的景描绘出来。

二、学习观察景物的方法.观察事物,要运用感官。

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舌头尝,用鼻子嗅……调动身上所有的感官来感知事物,了解事物的特点.三、通过实例,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1.幻灯片展示《春》中描写春雨的段落,引导分析。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这段文字中,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抓住春雨“细"“密"“亮”的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描写。

2.幻灯片展示《春》中写春风的一段文字,学生朗读讨论.“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清风流水应和着。

这段文字中,借助多个感官,如触觉、嗅觉、听觉等,将春风和煦温暖的特点都描绘了出来。

3.用幻灯片展示《三峡》中写春冬之景的一段文字。

学生朗读,合作探究:这段文字如何将三峡“春冬之时”“良多趣味”的特点写出来的?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①静态与动态相结合;②俯视与仰视相结合;③近观与远望相结合。

5.14作文教案景物描写的作用和方法

5.14作文教案景物描写的作用和方法

学思堂教育语文学科辅导讲义学生姓名教师姓名班主任上课日期时间段年级课时 3 教学内容作文教学目标景物描写的方法及在作文中的作用教学重点描写方法教学难点描写为中心思想服务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作文课景物描写的方法一·什么是景物描写?A·晚秋的天空是澄清的,山脚下的高粱成熟了。

B·晚秋底澄清的天,像一望无际的平静的碧海;强烈的白光在空中跳动着,宛如海面泛起的微波;山脚下片片的高粱时时摇曳着丰满的穗头,好似波动着的红水;而衰黄了的叶片却给田野着上了凋敝的颜色。

很明显前者是景物叙述,后这才是景物描写;前者虽涉及景物,但只是简单的状态介绍,后者则是从形象、色彩等方面进行感性的叙述,并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 描写,是指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文字,对人、事、景、物进行具体描绘和刻画的一种表达方式。

从描写的对象看,描写分成三种,分别是人物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景物描写的主要内容有形状、颜色、质地以及音响、气味等方面。

二·景物描写的方法(一)·从多种感官写。

秋天的风,吹走了春季的“湿”,吹走了夏季的“闷”,带来了一阵清凉。

人们都说,秋风是干燥的。

我却不以为然,我喜欢秋风拌面的感觉,它可以让人头脑清醒;可以让身上的尘埃飞向远方;可以带我们的灵魂走进秋色。

秋风一闪,万树都会报以热烈的掌声和优美的舞姿,那个场面隆重盛大,不亚于盛大晚会的热闹场面,满天飞舞着蝶一般的落叶。

叶子之间碰撞出的响声似乎在向大地母亲报喜,离家的孩子要回到大地母亲的怀抱,激动的心情是无以用言语表达的,也不需要表达,因为秋风已经悄悄地告知大地。

【触觉,视觉,听觉】写潮水的形:如线、城、岭色:银、玉、雪声:如雷霆势:吞天沃日、雄豪(二)·正面与侧面相结合。

正面描写:就是指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心理和行动和语言。

又称“直接描写”。

文章的描写手法之一,与“侧面描写”相对。

它主要是指对人物的肖像、心理、语言、行动以及对正面描写一般包括动静描写,虚实描写,色彩渲染描写,观察角度变化描写,点面结合描写五种描写方法;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方面进行的直接描写。

写作《学习描写景物》教案

写作《学习描写景物》教案
们要了解景物描写的基本概念。景物描写是通过文字对自然或人工景观进行生动描绘的过程。它是表达作者情感、创造作文氛围的重要手段。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课文《草原》中的景物描写展示了如何运用多感官和修辞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多感官描写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创新思维的发挥: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如何在遵循基本描写方法的基础上,发挥个人想象,创作出具有创造性和个性化的作品。
-例证说明:
-对于感官体验的转换,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具体场景,如校园中的一棵树,让学生分别从不同感官进行描述,并指导他们如何将这些描述整合到作文中。
-针对修辞手法的运用,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正反例文,让学生分析哪些描写是恰当的,哪些是过度或不恰当的,从而理解修辞手法的正确使用方法。
在理论介绍环节,我意识到学生对多感官描写和修辞手法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虽然我通过举例进行了详细讲解,但部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仍然感到困惑。这让我思考,是否需要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一些更具针对性的练习,以帮助这部分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技巧。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和写作练习的积极性很高,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偏离了主题,讨论了一些与景物描写不相关的内容。针对这个问题,我决定在下次课上进行适当的引导,确保讨论更加高效。
-实践练习:指导学生围绕“我的校园”进行课堂写作练习,强化重点知识在实际写作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
-感官体验的转换:学生往往难以将观察到的景物用文字准确表达出来,特别是在运用多感官描写时,容易忽视某些感官的体验,如嗅觉和触觉。
-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学生在写作中可能会滥用或误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导致描写显得生硬或不自然。

浅谈如何指导小学生写好写景作文

浅谈如何指导小学生写好写景作文

浅谈如何指导小学生写好写景作文一、前言写景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

写景不仅能让学生增加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但是,如何指导小学生写好写景作文呢?本文就此展开浅谈。

二、如何指导小学生写好写景作文(一)准确的语感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语感,但是有些孩子可能会缺乏丰富的语言表达,这就需要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文时,让学生多看一些优秀的写景作品,帮助他们感受到优美的语言节奏,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语感。

同时,在教学中还可以教授有关声韵、韵律、节奏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二)丰富的形象化描写写景作文不只是描写美丽的风景,更讲究丰富多彩的形象化描写。

教师在指导学生写景作文时,可以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通过各种感官描写出景物的种种特征。

教师可以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富有创意地描述景物,让孩子感受到语言的美感。

(三)优美的句式结构好的句子能够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需要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文时,注重句式结构的训练。

教师可以讲解有关复合句、并列句、倒装句、排比句等句式结构,并重点讲解这些句式结构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能够自然而然地运用这些句式。

(四)自然的情感渲染写景作文的另一重要环节就是情感渲染。

优美的写景作品总是能够让人产生共鸣,这就需要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文时,加强对情感渲染的训练。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景物的观察、感受,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情感状态,让学生真实的表达自己对景物的情感。

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多多欣赏一些优美的句子,增加学生的文学素养。

(五)合适的篇章结构好的篇章结构能够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文本,同时也可以让文章更加有层次感。

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文过程中,也需要注重篇章结构的训练。

教师可以讲解文章的主题、内容、结构等方面的知识,指导学生写好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并且要保证篇章结构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三、如何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写作兴趣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因素。

【作文指导】如何进行环境描写(方法指导+佳作展示)

【作文指导】如何进行环境描写(方法指导+佳作展示)

【作文指导】如何进行环境描写(方法指导+佳作展示)一、直接描写型【经典呈现】一刻钟过去;太阳下山了,但树林里还很明亮;空气洁净而透明。

鸟雀唧唧啾啾地鸣啭着;幼嫩的青草闪耀着绿宝石一样的怡人光彩……您就等待着。

树林里渐渐昏暗下来;晚霞的红光慢慢从树根、树干向上移去,越升越高,从几乎还是光秃秃的低处的枝干升到纹丝不动、还在沉睡的梢头……不久,就连最高处的树梢也失去了光彩;嫣红的天空逐渐变成蓝色。

树林的气息越来越浓,微微流动着一股暖暖的潮气;吹进来的微风在您身边静息了。

鸟儿渐渐睡去——它们不是一下子一起睡着,而是由于种类的不同而有先有后:最初安静下来的是燕雀,过一会儿是知更鸟,然后是黄鵐。

树林里越来越暗。

树木渐渐融合在一起,变成一团越来越黑的庞然大物;湛蓝的天空上害羞似的闪烁着最初的星星。

鸟儿都睡着了,只有红尾鴝和啄木鸟还偶尔睡眼惺忪地鸣叫几声……现在连它们也沉寂下来了。

——选自屠格涅夫《猎人笔记》【技法赏析】《猎人笔记》中这段文字描写的是黄昏时候的景色。

作者抓住黄昏时刻的景色特征,细致而具体地加以描写。

先从太阳下山写去,点明时间已是黄昏。

接着选取了鸟雀、青草、晚霞等景物来描写。

特别对树林的变化做了详细描绘——由原先的洁净透明到逐渐变成蓝色,再到越来越暗,直到天空出现星星。

作者用景物的变化来暗示时间的变化,一层层地加以渲染。

为了写出黄昏的景色特征,作者抓住了鸟雀的变化来写,从鸟儿开始的“唧唧啾啾地鸣啭着”,再写到“鸟儿渐渐睡去”,写鸟儿睡去,又有层次感,先安静下来的是燕雀,接着是知更鸟,然后是黄鵐。

描写中还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景物描写更有具体形象,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和传神性。

譬如写“青草闪耀着绿宝石一样的怡表现出一种优美宁静的意境美。

二、情景交融型环境描写时,“写风就不能只写风”,举个例子:“你要写悲伤,就不能只写悲伤。

要写雨疏风骤,落红残阳,写秋风萧瑟吹入空荡的长廊。

写雨雪纷纷,写天际苍茫,写夕阳西下,天涯人断肠。

作文景物描写六种技巧

作文景物描写六种技巧

作文景物描写六种技巧作文景物描写六种技巧(一)背景式景物描写背景式景物描写,就是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来展示文章的写作背景。

这种方法多用于记叙文。

用这种方法描写景物,意在为文中的人和事设置背景。

它的位置一般在文章的开头,为后面的写人叙事提供便利,如舞台演戏一般,先设置好背景,然后人物登场表演。

请看鲁迅的《故乡》一文的开头: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2000余里,别了20余年的故乡去,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这段文字,是我渐近故乡时看到的故乡景物,是通过我的观察来描写的,时令是深冬,天气阴晦,有冷风吹着,天是苍黄的,村子是萧索荒凉的,总的感觉是没有一些活气。

我在这样的背景下回到故乡,悲凉之情也就油然而生了。

这段景物描写,描绘了我的故乡萧条凉落的面貌,实际上,它是辛亥革命后10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的缩影。

文中所写的人物,所述的故事,都离不开这特设的背景,都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的。

可见,这段景物描写,不仅给文中的人和事提供了背景内容,而且也奠定了这篇小说的悲凉基调。

运用这种方法写景,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根据文中所写的人和事选择景物描写的对象,以适应内容和情节展示的需要,也就是说,二者要密切配合,和谐一致。

如《故乡》的背景描写,与文中所写的人和事,与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感情色彩完全吻合。

如果选择春天回故乡,鸟语花香,阳光灿烂,这样的景物显然与文中的人和事不相吻合,甚至相悖,作为这篇文章的背景就不合适了。

二是要安排好写景的详略,根据文章主题和情节的需要,来考虑哪种景物要写,哪种景物不要写,哪种景物要详写,哪种景物略写,要做到恰如其分。

如《故乡》的开头所写的景物有节令、天气、风、乌篷船、村子等,这些都是展示凄凉背景的典型材料,如果加进一两句鸡犬相闻或孩童嬉戏就与文章的背景不协调了。

景物描写方法有哪些

景物描写方法有哪些

景物描写方法有哪些景物描写是文学作品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可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艺术感,使读者更好地融入到作品的世界中。

而要做到生动、具体、富有感情的景物描写,则需要运用一些特定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要注重细节。

在描写景物时,要尽可能地注重细节,通过对细微之处的描写,可以使景物更加具体、生动。

比如,当描写一片树林时,可以描述树叶的颜色、形状,树干的纹理,树叶在风中摇曳的声音等细节,这样可以使读者更加清晰地感受到树林的存在。

其次,要注重感官体验。

景物描写不仅仅是对景物外观的描绘,还应该注重对景物的感官体验的描写。

比如,当描写一片花海时,可以描述花香的气味、花瓣的触感、鸟鸣的声音等,通过感官的描写可以使读者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景物的美好。

另外,要注重情感表达。

在景物描写中,不仅仅是对景物的客观描写,还应该注重对景物所引发的情感的表达。

比如,当描写一处荒凉的沙漠时,可以通过对炎热的气息、无边无际的沙丘、绝望的风景等的描写,来表达作者对沙漠的孤寂、荒凉的情感,从而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最后,要注重意境营造。

景物描写不仅仅是对景物的客观描写,还应该注重对景物所营造的意境的描写。

比如,当描写一片静谧的湖水时,可以通过对湖水的倒影、湖水的清澈、湖面的平静等的描写,来营造一种宁静、安详的意境,使读者在阅读时产生一种心灵上的宁静和舒适。

总之,景物描写是文学作品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对细节、感官体验、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的描写,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具体、富有感情,从而使读者更好地融入到作品的世界中。

希望以上方法和技巧能够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景物描写方法

景物描写方法

景物描写方法
1. 在最后一缕余晖的映照下,一座雄伟壮丽的山峰耸立在天空中。

它高耸入云,峰顶被飘渺的云雾缠绕,仿佛通往仙境般的神秘之地。

山峰的轮廓线流畅而俊美,每一处细节都流露着自然的力量和美感。

2. 沿着湖边走来,微风吹拂着湖水,荡起细小的涟漪。

湖面呈现出一片宁静的水纹,如同一面镜子般平静。

湖边的花草摇曳生姿,伴随着微弱的香味,给人一种宛如置身花海的感受。

3. 无垠的沙漠伸展到远方,沙子洁白而细腻,犹如流沙一般。

沙漠的边缘,是一片片茂密的绿洲,让人感受到生机的存在。

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映照在沙漠上,形成一道金色的光柱,让整个沙漠都笼罩在神秘而又独特的氛围之中。

4. 高耸入云的大树向天空伸展着枝干,每一片叶子都饱满而翠绿。

树下是茂密的树林,枝叶交错,形成一片绿色的海洋。

微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大自然为我们奏响了一曲美妙的乐章。

5. 黄昏时分,远处的山峦看上去苍老而沧桑,像是被岁月洗刷过的古老智者。

山脚下是一片片宛如绘画般的田园景色,五颜六色的花卉在阳光的照耀下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整个景色都弥漫着宁静和宜人的气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科辅料:教孩子如何在作文中景物描写所谓景物描写,通常指自然景物描写,但也包括对社会景物即社会环境的描写。

景物描写的内容十分广泛,山川大地,风雷云电,春夏秋冬,清晨午夜……以及这些事物的交错组合都构成了景物描写的对象。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有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朱自清《春》)不难发现,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从这几个方面来写春花的:1.从视觉、听觉、味觉三个角度描绘春花。

2.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形象地描述春花的性状。

3.用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的手法进一步丰富春花图的内涵。

沿着这个思路,我们可以作进一步分析:一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直接观察,运用视觉、听觉、味觉等得到的体验和感悟;二是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辅之以厚实的语言积累,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恰当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产物;三是从我们观察的角度和层次出发,在写作过程中,依照文理和章法的需要表现出来的有序结合,是艺术手法中的亮点。

所以,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初步得出结论,要写好景物,必须指导学生掌握以下方法:一、抓住景物特征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时间不同,景物的特征也不同。

宋代诗人杨万里说得好:“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第三单元的课文,分别写到一年四季:春天,“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夏天,“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城”;秋天,“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廖阔了”;冬天,“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一道白,一道暗黄”。

同样的草木在不同季节展现出迥异的风姿。

朱自清写《春》,先抓住春山、春水和春日的特点,简笔勾勒,传神地勾画出了春景的轮廓。

接着浓抹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和迎春图,而描绘这几幅图景时又分别抓住了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细致描绘出春天“新”、“美”、“力”的总体特征。

抓住景物的特点,是写好这类文章的前提。

要引导学生对景物进行细致观察,并将观察所得铭记于心,正所谓“静观默察,烂熟于心”。

同时也要对景物进行细致的比较。

景物的特点是客观存在的。

有些学生描写的景物,之所以大同小异,甚至雷同,主要原因是对所写的景物没有认真细致的观察,不善于通过比较的方法去发现和抓住事物的特点。

而成功的有特点的景物描写,则都是作者对所写景物进行了艰苦细致的观察和反复比较的结果。

因此,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要善于抓住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地域中景物呈现出的颜色、形态、声响、气味等方面特有的变化,这样,才能抓住景物特征加以描写。

为此,一要注意不同季节的特征。

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季节的变化会引起景物的变化。

每个季节的景物都有各自的特征;二要注意时间变化的特征。

有的景物在不同的时间往往各有特征。

白昼、夜晚、早晨、黄昏都为景物涂上了不同的色彩;三要注意气候不同的特征。

同一景物在雨中、风中、雾中、雪中所展现的景观是不同的,四要注意不同的地理特征。

南方、北方、城市、乡村、高原、平地,不同的地域,有着各自不同的景物特征,要体现地方色彩。

鲁迅指导青年作者时提出:“现在世界环境不同,艺术上也必须有地方色彩,庶不至于千篇一律。

”又说:“地方色彩,也能增画的美和力,自己生长其地,看惯了,或者不觉得什么,但在别地方的人,却是特色。

”二、选好描写角度描写景物要选准观察角度。

对于同一个景物,同一景点,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获得的对景物的印象也会不同。

要选好描写的角度,就要先确立好观察角度。

要指导学生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定点观察和动点观察景物的方法,或远观、或近觑、或仰视、或俯瞰,观察和描写出景物独特的状貌风神。

1.定点观察:即观察景物的立足点是固定的。

所谓立足点,是指人们观察事物时所站的位置。

我们到一个景点去,固定立足点,视线随身体而旋转可以上下左右移动,写景状物也就有了多个角度:仰视、俯视、环视和远视,这样将景物一层层地写下来,从而把景物写得层次清楚,鲜明逼真,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运用定点观察法描写景物,要使学生明白:第一,要注意选准立足点,哪里最能恰当地表现描绘对象,产生最好的艺术效果,就应把立足点选择在哪里。

第二,要把立足点交代清楚。

2.移步换景:就是立足点随着行踪的变化而变化,一边走一边看,走到哪儿,看到哪儿,把景物一步步地写下来。

它是定点观察的连续。

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写作时,一要注意把立足点的变换交换清楚,如交代不清,就会使读者如堕雾中;二是注意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不能写成“流水账”,一方面,从不同立足点看到的局部景物应各具特色,另一方面,各局部景物合起来又要能反映出描写对象的总面貌、总特征,这样描写景物才能成功。

3、散点观察:是选取某一范围内的若干景点分别观察,它是定点观察的分散。

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为例,古老的济南,景色秀丽,素有“家家泉水,户户插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

怎样才能更好地把这些美好的景色展现于读者眼前呢?这就有一个写景的角度问题。

老舍先生首先让读者鸟瞰全城,得其全貌(第二段),然后再让读者饱览那一城山色,雪后斜阳(第三、四段),最后才把读者领到那垂柳岸边,领略那“水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越晴越绿的水上景色(第五段)。

就其每一幅图景而言,采用的是定点观察的描写角度,就三副图景总体而言,又采用的是移步换景和散点观察的描写角度。

这样由定点到动点地写来,从山到水地写去,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自然,这是就各大层次之间来说的,仅就各大层次内部来看,又同中有异,如写城内既从俯视的角度写阳光下的济南,又从仰视的角度,写小雪点染下的山景,笔法活脱,不失灵活变化之致。

三、安排好描写顺序景物描写还要注意描写的顺序,顺序恰当才能使描写眉目清楚,自然和谐,繁而不乱,多而不杂。

1、按照景物的方位顺序(即空间顺序)写景。

每种景物都有自己的位置,我们应要求学生选定一个地方进行观察,按照由远及近(或由近至远)、由内至外(或由外至内)等方位顺序去描写景物的情状、风貌,使景物的画面井然有序的展开。

如《济南的冬天》写景时,不但远近并用,大细兼行,而且往往是由近及远、由细而大,或由远而近、由大而细,写来衔接紧密,推进自然。

比如第五段的写景,就是由近而远,由细而大的:先写水冒着点热气,再写水藻,再写垂柳,再写水面的上空以至于半空中、天空上。

而第四段的写景,则是由远而近、由大而细的:先写城外,再写城外的山坡,再写山坡上的小村庄,再写小村庄的房顶上的雪。

这种写法,既符合叙述的空间顺序,又适应读者的视觉需要,远近大小各得其宜,使景物或则尺幅百里,或则纤毫毕现。

2、按时间变化的顺序(时间顺序)写景。

不同季节,有不同的景物,就是在一天中,时刻不同,景物的色泽、颜色、情状也不会是一个样子。

因而,我们要引导学生按照时间的变化推移,去勾画景物的不同画面。

如朱自清在春雨图里,不但采用了空间顺序由城内写到城外,而且又运用时间顺序由白天写到傍晚再到上灯,时空兼用,共同勾画出春雨图安静、和谐的“独特的美”。

四、巧用联想、想象和多种修辞朱自清的《春》写的令人欣喜、陶醉,可谓神妙之笔,因为作者把观察和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结合了起来,由果园中满树的果花,想到“仿佛树上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老舍先生的思维则更为奇特,把济南城外山坡上积雪与草色错杂的“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的景象联想成“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并进而心裁别出地想象到“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这样由实到虚,再造出新画面,使景物更加神奇美丽,使文章的境界开掘更深。

如此一来,也调动了读者的想象,使人如临其境。

联想想象的这种神奇效果和作用,实际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悉心玩味体会并借鉴学习,同时也要教导学生通过阅读积累,不断提高语言素养,丰富自己的词汇,学会多种修辞手法在景物描写中的灵活运用。

学生学习《春》时,要让他们看到,作者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用拟人描画出繁花似锦、竞相开放的图景;写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用比喻和排比写出春雨细密、闪亮、绵长的特点;写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用比喻表现春风和煦、温柔的特点。

文章最后,作者连用三个比喻总写春天,从刚落地的娃娃到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再到健壮的青年,写出了春天不同时段的不同景象,耐人寻味。

让学生体会到文章中,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结于拟人,其构思布局、修辞润色,皆具匠心,使文章读来满口余香,令人过目不忘。

五、调动各种感官体验和感悟学生观察景物,习惯用视觉去感受描摹,其结果文章犹如一幅静止的并无生机的平面画作。

要使学生认识到如果能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去描摹景物,那么文章会生动许多。

著名作家余光中说:“我们期待的散文,应该有声、有色、有光。

”朱自清在《春》一文中,先用视觉写“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又用嗅觉写“花里带着甜味儿”,还用听觉写“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这样一幅立体的春花图就展现在眼前,活生生的“满园春色关不住”!在描画春风图时,为突出春风的和煦、芳香和悦耳,首先借助触觉写“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其次,借助嗅觉写“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最后借助听觉写鸟儿“清脆”、“宛转”的鸣声,牧童“嘹亮”的短笛声。

这样,从多方面,把无形、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具体生动,美妙感人。

六、烘托映衬,使景物形象更为鲜明要写好景物,还得运用烘托映衬之法。

当然,这种方法的实际运用最初对学生而言是有一定困难的,但只要教师指导有方、点拨得当、训练恰当,假以时日,学生是不难掌握的。

如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中以矮松的青黑,映衬树尖上顶着的一髻儿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衬蓝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儿白,映衬一道儿暗黄;以微黄的斜阳,映衬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

色彩鲜明悦目,都是映衬的妙笔。

文章中说到的“黄草山”“小灰色树影”,应该说它们本身算不上怎么美,但是作者把它们放在“空灵的蓝水晶了”里一映衬,这些物象也就显出它们的美来了。

的确,有的景物,本身就很美,和别的景物一映衬,就显得更美;也有的景物,本身并不怎么美,但是一和别的景物映衬起来,就显出美来了。

所以我们在写景时适时巧妙运用烘托和映衬,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

当然,也有景物本身是美的,但一经和别的景物映衬起来,反倒失去原来的美了,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在方寸的象牙版刻一篇《兰亭序》,至今还有艺术品之称,但倘将这挂在万里长城的墙头,或供在云岗的丈八佛像的足下,它就渺小得看不见了,即使热心者竭力指点,也不过令观者生一种滑稽之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