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臧克家《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课文

臧克家《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原文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1949年11月1日于北京
教材分析
《有的人》是诗人藏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诗人参观了北京的鲁迅故居。
看了鲁迅先生生前工作过的地方,联想到鲁迅一生不懈的奋斗,诗人感慨地说:“人民的爱憎是分明的,对于为革命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由此他写下了这一首哲理诗。
这首诗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哲理。
诗的开头将构成诗意高潮的警句呈现给读者,可谓奇峰突起。
接下来发挥诗歌的形象化的特点,用比喻阐明哲理,诗中提炼了几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形象,在对比中深化主题,从而抒发纪念鲁迅先生的感受,颂扬鲁迅先生“俯手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
嘲讽和鞭挞了反动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
在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搏,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精美教学课件

臧克家(1905—2004),汉族,山东诸 城人,杰出诗人,著名作家、编辑,忠诚 的爱国主义者,被誉为“农民诗人”。
主要作品: 诗集《烙印》《罪恶的黑 手》等。
课文背景
1949年,臧克家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 纪念日,胜利了的人民在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伟大的 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臧克家亲身参加了首都的纪 念活动,并去瞻仰了鲁迅故居,看到了鲁迅文章中提到过的“枣 树” “老虎尾巴”,睹物思人,百感交集,心中充满了对鲁迅 的思念和崇敬,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青青的野草则给人以无限生机、无限希望的感受和联想, 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和爱戴的深厚感情。 “春风”“到处”“青青”这些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是作 者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热 烈歌颂。
• 我们可以怀着_崇_敬_、_坚_定_、_自_信_的 感情读这首诗。
前:指“肉体的生存”
乐于助人 奉献精神
兴国利民 大搞科研
鲁迅是一个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人? 鲁迅是一个为别人想得多,
为自己想得少的人。
你愿意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
学做鲁迅那样的人,
以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今天刻苦努力,发奋图强, 明天报效祖国、报效人民!
后一句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牛马 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 想、精神永驻人间。这是全诗提纲挈领的小节, 抓住它品读全文,就会事半功倍。
有的人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对 人 民 的 态 度
作威作福 横行霸道
全心全意 为人民服务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27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课文解读
1.作者在诗中以鲜明的态度写了哪两种人?
活着已 经死了
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死了却 还活着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2.诗人对这两种人分别是 怎样描述的?(请找出相应的 诗句。)
资料链接
1949年,臧克家来到了北京。10月19日是鲁 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胜利了的人民在全国 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伟大的文学家、思想 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臧克家也参加了首都的纪 念活动,并去瞻仰了鲁迅故居,睹物思人,百感 交集,心中充满了对鲁迅先生的思念和崇敬,于 是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课外作业
学了本文的诗歌,你心中一定会 涌起许多感受吧,或是对自己的,或 是关于人生的,或是有关社会的。那 就拿起笔来,写一写你的感受吧。
自己学习的动力,刻苦努力、发奋图强, 以期学有所成,报效祖国和人民!
你还知道哪些为人民服务的典范?
李素丽
全心全意 做好本职
袁隆平
大搞科研 兴国利民
叶欣
关键时刻 勇于献身
随堂练习
一、选词填空。
摔垮 记住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__摔__垮___;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__记__住__他!
二、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B )。
活着为自己 死后想留名
为人民而战斗 为革命愿献身
对社会的影响
侵害别人的利益
捍卫别人的利益
人民对这两种人的态度是怎样的呢?
永
摔
远
垮
记
住
1.文中写鲁迅为人民服务的诗句: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与鲁迅的哪句诗相对应?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27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部编版共15张PPT

知识链接
1949 年,臧克家来到了北京。10 月 19 日是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先生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先生在北京的故居,看到了鲁迅先生在文章中提到过的“枣树”“老虎尾巴”等。他睹物思人,百感交集,心中充满了对鲁迅先生的思念和崇敬,于 1949 年 11 月 1 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第二部分(第2~4小节):两种人生态度和对待人民的态度。两种人对待人民的态度形成对比,表现了两种人不同的人生态度,赞颂了鲁迅先生战斗的一生。
④ 思考:怎样的人“虽死犹生”?像鲁迅一样一生为人民、甘愿给人民当牛马的人。虽然他们的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5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⑤ 6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句解:这里一个“烂”字,既写出了反动派的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⑥ 7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④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⑤得很高,很高。⑦【句解:“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这里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的无比崇敬、无比爱戴的深厚感情。】⑧
《有的人》读后感(通用11篇)

《有的人》读后感(通用11篇)《有的人》读后感篇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有的人》这首臧克家写的纪念鲁迅先生死去的一道诗,读了这首诗我,感慨万千。
是啊,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却活在人们心中,这不是鲁迅的写照吗?他虽然死了,但是他却永远的被人们铭记在我们的心中。
鲁迅这一生都在为人民着想,连他的遗言都是“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
”连他死了都不让人们沉浸在对他的悲伤之中,可见鲁迅有多么伟大。
有的人,身体苟活而灵魂已死,而有的人,身体已灭但是精神不灭。
鲁迅,不就是属于后者吗?他全心全意为人民而战斗,为革命献身,捍卫他人利益,虽死犹生,永垂不朽!鲁迅,他是人民的公仆,为解放人民而战斗的战士!他死的是肉体,而他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已在所有的中国人心中永驻!他是一位英雄,一位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英雄,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记住他的名字!《有的人》读后感篇2《有的人》这篇__写了两种截然不一样的人,也写了他们对待人民的态度,最后写了人民对他们的看法,态度和他们的下场。
《有的人》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写的一首诗。
全文用了比较的手法,先反后正,让__更加鲜明生动。
而且写出鲁迅和那些为人民而奉献一生的革命者,他们宁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的品质。
让我们佩服不已。
读了这篇__,我领悟到:做人,要真诚懂得为他人奉献,这样你会流芳百世。
如果做自私,欺软怕硬的人,那你会遗臭万年只要你对他人尊敬,礼让,那他也会尊重对你的。
如果你觉得这样做很吃亏,很难,那你就永远体会不到奉献的快乐,永远得不到别人看你那坚定的目光,要相信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你想让别人在你死后还惦记你吗?你想让有的人提起你的名字的时候感到自豪吗?你想不把名字刻入石头也不朽吗?那就用你自我最大的力量去帮忙他人。
我想这首诗就应让社会上的每个人都看一下,让那些为了势力,名誉,地位而失去本质的人改过自新。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第27课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部编版 (共21张PPT)

三、教
再读本诗,思考:
1.文中写了几种人? 2.由此看出本文采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三、教
骑在人民头上作 威作福的人
一生为人民,甘愿 作人民牛马的人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活--肉体还在 死--精神已亡
死--肉体不在 活--精神永存
三、教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的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人民把他摔垮;
一、导
学习目标:
理解诗中所运用的对比写法及表达作用。领会诗歌所 含的深刻哲理,树立正确高尚的人生观。
二、学
自学提示:
1、诗歌前四节中每节有两个“有的人”,前后两个“有的 人”有什么不同呢? 2、首节两个“活”与两个“死”各有什么不一样的含义? 3、第二小节和第五小节有怎样的联系?第三小节与第六小 节有怎样的联系?第四小节和第七小节有什么联系?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一、导
他笔锋犀利,用文学作品带 领中国人民前进;
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 为孺子牛;
他是中国文化的一面旗帜, 是民族的脊梁。
他就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革命家鲁迅先生。
一、导
作者简介:
臧克家,现代著名诗人,山东省 诸城人。193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烙 印》。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以后又 相继出版了《泥淖集》,《呜咽的去 烟》,《泥土的歌》,《春风集》, 《欢呼集》及《臧克家诗选》等诗集。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是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三、导
《野草》题辞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 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 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七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七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六年级# 导语】鲁迅走了,但他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很多,有怀念,更有深深的思考。
《有的人》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写的一首诗。
以下是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七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课文原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__________本诗作者臧克家。
【篇二】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七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知识点多音字:给:gěi给力jǐ给予场:chǎng场地cháng一场雪词语解释:伟大:①品格崇高;才识卓越。
②气势雄伟;规模宏大;超出寻常,令人景仰钦佩的。
不朽:永不磨灭(多用于抽象事物)。
造句:人民英雄的精神永垂不朽。
情愿:心里愿意。
尸首:人的尸体。
下场:人的结局(多指不好的)。
抬举:看重某人而加以称赞或提拔。
反义词:伟大——渺小情愿——被迫永远——暂时抬举——贬低近义词:伟大——崇高情愿——甘愿永远——永久抬举——器重课文主题:本文通过写鲁迅和与他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反动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有价值的人。
课内问题:诗歌的前四小节每节都有两个“有的人”,它们的意思相同吗?答:不同。
每节的前两旬是写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后两句是写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八单元第27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课后习题附答案

课题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课型略读课文授课时间1课时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初步感受诗的魅力,并感悟本诗包含的深刻哲理,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感悟本诗包含的深刻哲理,懂得“生”与“死”在本诗中的特殊含义。
教学难点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分钟一、介绍鲁迅,导入新课1.出示【课件1】鲁迅画像,引入:大家认识他吗?他是谁?谁能用两句话来描述一下这个老人?2.你对鲁迅了解多少?谈一谈。
(在学生述说的基础上老师进行补充,并出示相关简介)3.导入:同学们,鲁迅先生自1936年10月19日离开我们已经很多年了,这么多年的时间,岁月的风尘并没有把这个名字掩埋在历史深处,相反,他的名字就像沙里的珍珠,随着时间风沙的流逝而更加光彩夺目。
这节课,我们再走进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在1949年参加完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以后,挥笔写下的经典诗篇《有的人》(板书)【课件2:课题】以介绍鲁迅来导入新课,为课文接下来的学习做了铺垫。
新课教学()分钟二、引导朗读,初悟诗情过渡:现在先让我们把这首诗读一读吧。
1.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读音,把每一个句子读顺畅。
2.指名读,提示学生诗中“呵”的读法。
3.出示画好节奏的诗句【课件3】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教师范读,进行引导:诗歌本身有一定的节奏,像音乐一样。
读诗和读普通的文章是不一样的,它更讲究朗读时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如何把诗读出节奏呢?我们可以把要突出来的字标上着重号,把要停顿的地方画上斜竖线,然后再进行朗读。
4.引导读出感情:读诗除了要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感情。
本诗写了两类人,是哪两类?(板书:“虽死犹生”和“虽生犹死”)对这两类人,作者表达的感情都是怎样的呢?(前者是歌颂,后者是批判)(板书:歌颂批判)那么,读的时候,我们也要把这两种感情读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的人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3.引导学生采取多种对比朗读形式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1.感悟诗歌深刻的内涵。
2.体会对比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方法
教法:引导、点拨法
学法:诵读、感悟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
“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是他最后的遗言。
然而,人们真的会忘记他吗?事隔13年,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一诗来怀念他。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板书课题:有的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纠正、评价。
2听听别人是怎么读的。
听录音朗诵。
3自己再读,边读边思考:这首诗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首诗分三部分:第1节是第一部分,作者开门见山,提出了生与死的辩证观点;第2、3、4节是第二部分,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第5、6、7节是第三部分,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
4思考:从以上分析中,我们能够看出这三部分之间是什么结构关系?
(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第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挖掘。
)
三、读悟结合,深刻领会
1学习第1小节。
(1)出示第一小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2)出示填空问题:两个“活”与“死”有什么不一样的含义呢?
(第一个“活”字指人活着,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一个“死”字指精神死了,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第二个“活”字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
(3)该怎么读这两句?
第一句:轻蔑地、鄙夷地读……厌恶地、痛恨地读……
第二句:庄重地、惋惜地读……肯定地、赞颂地读……
2学习第2、3、4小节。
(1)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而写,却一次也没有提到鲁迅的名字。
请把诗中隐含鲁迅的诗句找出来。
出示:①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②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学生交流感悟。
(2)诗人在赞扬鲁迅先生的同时还批判了哪些人?找出来读一读。
出示:①“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②“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③“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
这些人指的是谁?
(指国民党反对派,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
)板书:遗臭万年。
3学习5、6、7小节。
这样对待人民的态度截然不同的两类人,他们的命运如何呢?请大家自由读读第5~7
小节。
(1)思考:“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人民是怎么记住他的?
(2)诗人的语言通俗易懂,却又形象生动,你觉得这首诗用得最生动形象的一个字是什么?
(3)“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群众是怎样抬举他的呀?
四、拓展练习,课堂小结
1说:同学们,读了这首诗,你想到了谁?
2写:模仿这首诗对比的写法,写两句诗。
3交流,点评。
六、作业设计
1把感受特别深的诗句抄写下来。
2学习对比、排比的方法,自己创作一首小诗。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