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论文题: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历史的研究模式Paradigms期中论(精)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外交史论文-试论郑观应外交思想的缘起

中国近代外交史论文-试论郑观应外交思想的缘起

中国近代外交史论文-试论郑观应外交思想的缘起摘要:郑观应外交思想的形成是中外关系格局的变化,经世思潮的熏陶,长期的洋务、外交活动经历及地缘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综观郑观应的外交思想,其积极意义是巨大的,对中国外交近代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也不乏其局限性。

关键词:郑观应;外交思想;缘起郑观应外交思想的形成不是偶然的。

他所生活的时代是中国由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时代,中国社会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剧烈的变化。

笔者认为,郑观应外交思想的形成正是中外关系格局的变化,经世思潮的熏陶,长期的洋务、外交活动经历及地缘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中外关系格局的变化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传统的外交体制是历代沿袭下来的朝贡制度或理藩制度。

在这种体制下,清政府以“天朝上国”自居,鄙视周边各列国和远道而来的西方国家,视其为自己的藩属和朝贡国,并称其为“夷”或“蛮夷”,“无所谓外交,理藩而已”。

洋务运动时期,国际法著作大量翻译出版。

强调遵守国际公法,亦是郑观应的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指出:“公法者,万国之大和约也”;“所谓公者,非一国所得而私;法者,各国胥受其范”。

认为列强争逐于世界,如“战国七雄”,“而各国之藉以互相维系,安于辑睦者,惟奉万国公法一书也。

”同时指出:“公法者,彼此自视其国为万国之一,可相维系,而不能相统属之者也”,“各国之权利,无论为君主,为民主,为君民共主,皆其所自有,而他人不得侵夺,以公法中绝无可以夺人与甘为人夺之理。

”对于列强在中国违反国际公法,破坏国家主权平等、人权平等原则,郑观应作了强列抨击和深刻论述。

郑观应特别强调学习和运用国际法,还提出了均势外交的理念,尊重国际惯例,讲求信誉,坚持原则等近代外交观念等等。

此外,对“协定关税”、“利益均沾”、“治外法权”做了专门的论述。

郑观应正是在这种中外关系格局发生剧变时参与了一些外交活动,毫无疑问,这种土壤是培育他外交思想先决条件。

二、经世思潮的熏陶郑观应的外交思想的形成还受到经世思潮的影响。

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

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

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是中国发展历程中一个重要而艰难的议题。

自19世纪以来,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由弱国到强国的转变,并在外交政策上追求国家利益与维护国家主权的平衡。

一、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从封闭到开放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封建社会的束缚。

曾经的中国帝国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交往极为限制。

这使得中国在与外界接触方面相对滞后,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未能跟上国际潮流。

然而,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欧洲列强的强大威胁与压力,中国开始逐渐意识到封闭政策的弊端。

此时中国在对外关系上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寻求现代化的道路。

二、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自强与保守并行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可以概括为自强与保守并行。

面对外来侵略与压力,中国明智地保留了自己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特征,同时积极吸收西方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经验。

在自强方面,中国推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和改革。

例如,自19世纪末开始的戊戌变法,目的就是为了强化国家机器、加强军事实力,并改革现有的政治与经济体制。

此外,民主革命家孙中山更是开创了“推翻专制,建设民主国家”的思潮,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然而,保守主义观念在中国同样深入人心。

在国家利益和独立之间,中国往往倾向于稳定和保守。

这导致中国在一些重大时刻的外交政策上更为保守,不愿冒险。

三、改革开放与中国对外关系的转型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迎来了经济与社会的巨变。

改革开放以开放为基础而非封闭,中国更加注重与世界的互动与合作。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主动推动与各国的经贸合作与文化交流。

这一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和平崛起”。

中国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决维护国家主权与独立,同时借助强大的经济实力,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与交流,以实现自身发展与国际合作的双赢。

四、副政策与新时代中国外交当前,中国正处于新时代的起点,外交政策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中国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外交理念和政策,并积极参与全球事务以推动国际体系的变革。

历史作文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地位

历史作文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地位

历史作文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地位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地位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地位扮演着中国历史进程中重要的角色。

从晚清时期开始,到建国初期,中国外交政策经历了多次转变,从封闭保守到开放合作,在国际舞台上逐渐确立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本文将以时间为线索,梳理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并探讨其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

第一阶段:晚清时期的封闭与保守晚清时期,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列强的控制和压迫。

在这个时期,外交政策主要以维护国家的独立和领土完整为主要目标,更多地采取封闭和保守的策略。

由于内忧外患的影响,清政府对外交政策的制定较为被动,缺乏主动性。

然而,这种封闭保守的外交政策并未为中国带来真正的安全和独立。

在不平等条约的压迫下,中国丧失了大量领土和主权,国土沦为列强的势力范围。

同时,晚清时期的外交政策也没有为中国争取到国际社会的支持和友好关系,使得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十分脆弱。

第二阶段:辛亥革命后的追求平等与独立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了初步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的外交政策开始转变,国内出现了积极倡导平等和独立的声音。

中国追求平等和独立成为了外交政策的核心目标。

中国通过参与国际会议、外交辞令的有力抗议以及与外国签订平等条约等方式,谋求改变不平等条约体系,争取国际社会的尊重和支持。

这一阶段的外交政策虽然在一些方面有所获得,如中国成为《凡尔赛和约》的签约国之一,成功恢复了对青岛的主权。

但在整体上来说,由于国内的政治不稳定和社会动荡,中国的外交成果十分有限。

国际舞台上,中国的地位仍然较低,被列强进一步蚕食。

第三阶段:新中国成立与积极的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外交政策发生了深刻变化。

中国秉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倡导国际社会的独立自主和平等互利的原则,大力支持殖民地和发展中国家争取独立和自由的斗争。

中国主动参与国际事务,积极推动和平解决国际冲突,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外交倡议和方案,如“一带一路”倡议等。

这一阶段的外交政策使得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

中国近代外交史概况论文范文

中国近代外交史概况论文范文

中国近代外交史概况论文范文中国近代外交史研究兴起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经过晚清、民国初年两阶段的缓慢发展,到20世纪30、40年代,迅速壮大,而初具规模。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中国近代外交史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国近代外交史论文篇一:《浅谈中国外交》每次看到有关中国外交的新闻都给我一种中国一点都不强势的感觉,或者说有些软弱,像韩国,日本,美国等国经常“欺负”中国,而中国却没有给出有力的回应,像渔民被拘事件,日本政府对二战侵略的态度等。

都让我为之不解——到底为何中国外交如此软弱? 中国近几十年来经济蓬勃发展,国力日益强盛,已逐渐由一个封建落后的弱国成长为一个开放的经济军事强国,其成长的速度让世界为之震惊。

而就是这样一个国家其近几十年来的外交却让我十分疑惑。

在中国国力不强,被列强欺负的时候发展和平外交,对美国等经济强国采取谨慎的外交策略还可以理解,但如今中国已经不是那个人人都可以欺负,各国都想分一杯羹的穷国,弱国了,还对其他国家那么“敬畏”就让我十分不解了。

日本问题由来已久,自二战结束后就一直争论不断,在德国公开道歉还有德国两任跪倒在犹太人受难者纪念碑前更是让我们对德国肃然起敬,而对日本更加深恶痛绝。

对于德国发动二战对世界人民带来的灾难,如今的多数德国人都有着强烈的忏悔意识,战后德国的表现赢得了世界人民的称道。

而反观日本却不思悔改,在全世界纪念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六十周年时,全世界的媒体都在竞相报道时,而在日本的各大媒体上却找不到相关新闻。

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日本教课书篡改历史,美化侵略。

这些对于中国——一个遭受侵略的受害者来说简直就是一种赤裸裸的轻视与侮辱。

而中国政府却并没有采取什么有力的措施来反击,这让我们国民感到十分愤怒与不解。

而近来发生的中国渔民被拘事件也是如此,韩国海警以“非法捕捞”和“抗拒执法”为名围攻中国渔民时遭遇反抗,演变成流血冲突,9名渔民被扣。

在韩国“强烈抗议”后,中国外交部不是要求释放渔民而是表示要“教育渔民”。

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与独立命运选择

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与独立命运选择

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与独立命运选择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一直是中国历史中一个重要的议题。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外交政策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这段漫长而曲折的历史中,中国不断探索、选择和奋斗,最终走向了今天的独立命运选择。

在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之一就是鸦片战争。

这场战争标志着中国与西方列强的不平等条约时代的开始。

中国战败后,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

这一事件揭开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序幕,也引发了中国人民对于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的探索和斗争。

在这个动荡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也面临着挑战和抉择。

一些中国的外交官员选择依附列强,以谄媚之态迎合外国势力;而另一些则选择坚守原则,奋起抗争。

庚子拳乱爆发后,中国人民发动义和团运动,向侵略者宣战,彰显了中国人民团结抗击外来侵略的决心。

随着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开始大力推行自主外交政策。

在世界政治舞台上,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主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发展对外关系。

1950年代,中国与苏联结成了反对美帝国主义的政治同盟,同时与第三世界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积极促进亚非拉国家的团结合作。

然而,中国的对外关系并非一帆风顺。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导致两国互不相交的状态。

此时,中国不得不重新调整对外关系,寻求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逐渐摆脱了长期以来的封闭状态,走向了外向型发展,加强与各国的合作与交流。

近年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升,成为全球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中国提出“和平崛起”的战略理念,主张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世界多极化。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总的来说,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历程,从被列强欺辱到走向独立自主。

中国人民一直在探索、选择和奋斗,最终实现了国家的繁荣富强和独立自主。

中国将继续坚持独立命运选择,秉持和平发展理念,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中国对外关系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对外关系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对外关系的演变与发展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对外关系的演变与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对外关系也经历了许多变化。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国对外关系的演变与发展。

一、封闭时期的中国对外关系在中国的封闭时期,中国对外关系主要以封建王朝的朝贡体系为主。

中国古代的朝贡体系是一种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模式,其他国家需要向中国朝贡,以获取贸易和外交的机会。

这种体系下,中国对外关系相对封闭,主要以维护国内稳定和统一为目标。

二、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遭受了列强的侵略和割地,对外关系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中国的对外关系由封闭转向开放,中国开始与外国进行贸易和外交往来。

然而,由于中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相对较弱,中国在对外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对外关系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对外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中国采取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中国坚持反对霸权主义和帝国主义,支持第三世界国家的独立和发展。

中国在对外关系中逐渐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四、改革开放以来的对外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关系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合作。

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之一,与许多国家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机制,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中国的对外关系挑战与机遇中国的对外关系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中国需要应对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各种地区冲突的影响。

另一方面,中国也面临着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机遇。

中国需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国际秩序的公正和合理。

六、中国对外关系的未来发展中国对外关系的未来发展将继续面临许多挑战和机遇。

中国将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当代中国对外关系》学期课程论文

《当代中国对外关系》学期课程论文

《当代中国对外关系》课程论文题目1:以当代大学生的眼光看待“南海问题”题目2:崛起与没落—曲折前行的“中欧关系”授课老师:姓名:学号:日期:目录1.以当代大学生的眼光看待“南海问题” (3)2.崛起与没落—曲折前行的“中欧关系” (6)1.以当代大学生的眼光看待“南海问题”近段时间,有关南海问题的国际新闻频繁登上新闻头条,成为我们备受关注的话题,作为当代富有爱国热情的大学生,我百感交集,既想着让中国必要时以武力制止,又担心战争的发生,特以这篇文章作为《当代中国对外关系史》,同时阐述我自己的观点。

一般来说,人们提到南海问题,通常是指20世纪后半期特别是60年代末以来,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文莱等东南亚国家对中国南海诸岛特别是南沙群岛提出领土主权及相关海洋权益要求而引发的争端。

南海问题的产生、发展与区域外势力的侵略、影响与介入息息相关。

首先,在进行这个问题的讨论之前,我们必须明确中国对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通过资料查询,我谨提供以下几点作为证据:1.汉朝中期中国人已经发现了经南沙群岛到印度洋的航线。

此后,历代政府不间断地对南沙群岛行使实际管辖。

唐朝时南沙群岛划归琼州府管辖。

到清朝时中国人民在南沙海域捕鱼,并居住。

2.清朝将南沙群岛划入中国版图。

从最早发现到拥有主权,再到开发和利用,中国都远远早于其它国家,对此我们都有充分的历史依据.,20世纪30年代之前,没有任何国家包括南海周边的国家对中国拥有南沙群岛提出异议。

3.1943年的《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及其它国际文件明确规定把日本窃取的领土归还中国,这自然包括了南沙群岛。

日本战败后,1946年12月,当时的中国政府指派高官赴南沙群岛接收,在岛上举行接收仪式,并立纪念碑,派兵驻守。

4.多年来,不少国家政府和国际会议的决议也承认南沙群岛是中国的领土。

20世纪70年代以前,英、法、美、苏等国出版的《世界地图集》,以及各种文献和权威的百科全书均清楚地将南沙群岛标属于中国。

初中历史教案: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2)

初中历史教案: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2)

初中历史教案: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议题,也是考察学生对于国际交往和外交政策的理解能力的窗口。

在这个教案中,我们将会介绍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包括与列强的接触、争夺领土、运动和改革等方面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当时中国政府如何应对外来压力以及如何实现民族独立。

一、与列强接触与争夺领土1.1 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中国与英国之间的一场断然变局。

1840年至1842年间,在英国贩卖鸦片并借此获利巨大后,清朝政府下令禁烟。

然而,在英国发起军事行动后,清朝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把香港割让给英国,并且同意开放五个沿海城市。

这场战争标志着中国开始遭受列强侵略。

1.2 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是指神宗洪秀全领导下的太平天国与清朝政府之间的战争。

运动推翻了清朝千年来的皇权,建立起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形态。

然而,太平天国在与西方列强争夺领土时遭到失败,最终导致首都天京被清军攻陷。

二、改革与开放2.1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尝试。

这场改革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代表,他们提倡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知识,呼吁政治体制变革以及现代化教育,并对传统观念进行了挑战。

然而,由于保守势力的反对和社会动荡的原因,变法没有成功实施。

2.2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事件。

在1911年发生的这次革命中,孙中山领导下的同盟会推翻了清朝统治并建立了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在20世纪之前废除专制政权并引入现代民主制度的东方国家。

三、外交政策与建立中华民国3.1 中法战争中法战争发生于1884年至1885年,是中国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之间的冲突。

这场战争主要是由于争夺越南北部地区而引起的,它标志着法国对华殖民势力的增强。

尽管清政府在这场战争中没有取得胜利,但这也鼓励了后续反帝斗争活动。

3.2 南京条约南京条约是中国与日本签订的一项不平等条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命题的突破

一,魏源小传
魏源故居座落在湖南隆回县司门前镇学堂湾村。1794年4月, 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主义思想家、史学家和文学家魏源诞生在 这里。 魏源(1794—1857),字默深,清道光年间进士,官至高邮 知州,是我国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人中最优秀的代表人物。他 提出了改革吏治、开通言路、吸收外资、振兴工业、提拔人才、开 启民智、严禁鸦片和增强国防等一系列救世治国之道,后人评他 “生前有学名、有政绩”、“死后遗泽人间,博大精深”。他的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不但在中国而且在世界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传世著作多达四十七种,六百余卷,约八百万字。这些著作 涉及到经、史、子、集各个领域,包括了政治、经济、军事、哲学、 历史、地理、文化、教育、外交和近代自然科学等各方面内容,可 谓卷繁帙浩、洋洋大观。其中最主要的是《圣武记》、《海国图 志》、《皇朝经世文编》、《明代食兵二政录》、《书古微》、 《诗古微》等。《海国图志》对中国近代史上的洋务运动、戊戌变 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并对日本明治维新起了积极的启蒙作用, 被誉为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辉煌巨著。《古微堂文集》、《清夜斋 文集》等,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4, 中国人面对沉重的历史向来没有正视的勇气,,往往用忠奸善恶的人物评定来 简化历史的复杂,道德的激情审判替代了制度和技术层面的冷竣反思。亲历战争 的大臣在战后并没有实质意义上的探索,包括被后世称赞的lzx.
一,林则徐小传
林则徐(1785-1850),清末政治家。字元抚,另一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 州)人。嘉庆十六年(1837年)进士,与袭自珍、魏源、黄爵滋等人提倡经世 之学。嘉庆二十五年起,先后任浙江杭嘉湖道、盐运使,江宁布政使。任期整 顿盐务、兴办河工、筹划海运,采用劝平粜、禁囤积、放赈济贫等措施救灾民。 后升任东河河道总督,亲自实地查验山东运河、河南黄河沿岸工程,提出改黄 河由山东利津入海以根治水患的治河方案,尽力修治黄河。又兴修白茆,浏河 等水利。道光十二年任江苏巡抚,江苏旱涝灾情严重,他上奏历陈民间困苦, 坚请缓征受灾州县漕抚;致力兴修水利工程。克服银荒和利于货币流通,他反 对一概禁用洋钱,提出自铸银币的主张,开中国近代币制改革的先声。1838年 (道光十八年)在湖广总督任内,是鸦片已成中国的严重弊害,黄爵滋上疏主 张以死罪严惩吸食者。林则徐提出六条禁烟方案,并率先在湖广实施。八月, 他上奏指出:历年禁烟失败在于不能严禁,九月应召进京,力陈严厉禁烟的重 要性和禁烟的方略,为禁烟派代表人物。12月受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 鸦片。次年3月到广州。为了解西方情况,派人翻译外文书报,编成《四洲志》 《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列》、《澳门新闻纸》等。成为中国近代最早 介绍外国的文献。

林则徐主张对外商分别对待,孤立烟贩。与总督邓廷桢协力查办,严令英国烟贩 缴出鸦片二百三十七万六千二百五十四斤,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并积极筹备、 整顿海防,倡办义勇,积极备战,购置外国大炮加强炮台,屡次打退英军挑衅。 道光二十年(1840年1月)任两广总督。6月鸦片战争爆发后,严密设防,使英军 在粤无法得逞。10月受投降派诬害,被革职。次年派赴浙江,协办海防。道光二 十一年五月充军新疆,他在新疆举办水利,开辟屯田,绘制边疆地图,建议兵农 合一,警惕沙俄威胁。道光二十七年后起用为陕西巡抚,擢云贵总督,曾先后平 息、镇压西北南民族冲突和人民起义,整顿矿政。道光二十九年因病辞职回籍。 次年九月(1850年10月)奉旨受任钦差大臣,往广西镇压农民起义(太平天国 军),途中病逝于广东潮州普宁县(今普宁北)行馆。赠太子太傅,谥文忠。林 则徐工书联擅诗文,著有《林文忠公政书》、《云左山房文钞》、《云左山房诗 钞》、《使滇吟草》等传世,今所遗奏稿、公牍、日记等到辑为《林则徐集》。 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参考书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保罗· 埃文斯:《费正清看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北京:中华书局,1989 史景迁:《追寻现代中国:1600-1912年的中国历史》,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 滨下武志:《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卡尔.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华夏出版社,1987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续篇》,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袁伟时:《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与人物》,海天出版社,1992 (中青报《冰点》周刊之 争论)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岳麓书社,1999 王国斌:《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冯林主编:《重新认识百年中国——近代史热点问题研究与争鸣》,改革出版社,1998 吴剑杰:“关于近代史研究“新范式”的若干思考”,《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2期 德里克:“革命后的史学: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当代危机”,《中国社会科学辑刊》1995 年春季卷。 冯钢:“关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现代化范式’”,《天津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马克思主义的范式见中学历史教科书等官方教科书。
期中论文题: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历史的研究模式(Paradigms) 期中论文要求:2500字以上,有理有据,有注释,不得抄袭,4月底当 堂递交 期中论文题:中国近代对外关系研究的范式问题 Paradigms 西方中心论:费正清的冲击-反应模式 中国中心论:埃文斯的以中国自主应对世界一体化模式 现代化模式: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是中国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帝国主义模式或者马克思主义模式:中国是帝国主义扩张的对象 新历史观:个人模式颠覆集体模式;文化模式颠覆国家分析;非线性 颠覆线性模式
二,林则徐的思想来源:经世致用之学


1,格物致知与经世致用 东汉王充率先提出“世用”说。他说:书文“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 无补”。(《论衡· 自纪》)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 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 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又称经世致用之学。其特点是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 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有清一代,贯穿顾炎武至康有 为。 2,经世致用:以儒学的发展为核心 (1)起源 (2)发展 (3)清初经世致用思想 (4)龚魏林时代的经世致用 龚自珍献给林则徐的秘密武器竟是明朝的战船和火炮。由此可知,清朝的科技水 平已经远不及明朝;思想上,清朝人保守无知,除了龚自珍以外没有一个真正的 思考者,相对来说,明朝虽有文字狱,但仍英才辈出,如王阳明、李挚(贽), 王夫之等人,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故鲁迅先生称之为“无声的中国”。
三,林则徐禁烟问题:
1,忧国忧民的精神气质: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2, 忠君与爱国之间:人事如棋浑不定,君恩每饭总难忘
3,禁烟与外交:被忽视的主题 4,林则徐禁烟举措得失之辨
四,关于林则徐的御敌方略
1,了解夷情导致的开放眼光
,失策与教训
二,林则徐的思想来源:经世致用之学

推荐阅读著作: 张穆:《顾亭林先生年谱》 章太炎:《检论》、《太炎文录初编》、《国故论衡》 刘师培:《汉宋学术异同论》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国近三 百年学术史》 胡适:《章实斋先生年谱》、《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几个反理学的思 想家》 钱穆:《朱子新学案》、《宋明理学概述》、《王守仁》、《中国近三百年 学术史》、《中国学术思想史论集》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谢国桢:《黄梨洲学谱》 张舜徽:《顾亭林学记》 张西堂:《王船山学谱》 嵇文甫:《王船山学术论集》 余英时:《从宋明儒学的发展论清代思想史》、《清代思想史的一个新解释》
鼓我呦 我you 是a 视 我呦人 吹我呦 宾我 以 BUT wherefore do not mightier way 瑟 upon 有呦 有 效民 有呦 之笙有呦 之 有war 敖 bloody Make this tyrant, Time? And fortify yourself your不 decay 鼓嘉 鹿 in 旨 嘉鹿好鼓嘉鹿 心旨 With means more my barren rime? 酒 琴宾 鸣 blessèd 酒 than 恌宾 鸣 我簧 宾鸣 Now stand you on the top of happy hours, , ,, , , , ,, ,,,, And many maiden yet unset, 以 和鼓 食 gardens, 嘉 君 德 食示承鼓食 With virtuous wish would bear your living flowers, 燕乐瑟野 宾 子音野我筐瑟野 Much liker than your painted counterfeit: 乐且鼓之 式 是孔之周是吹之 So should the lines of life that life repair 嘉湛 芩 pencil 燕 or 则 蒿pen, 行将笙苹 Which this琴 time's my 昭 pupil Neither in inward worth nor outward fair Can make you live yourself in eyes of men. To give away yourself keeps yourself still, And you must live, drawn by your own sweet skill
五,林则徐的悲剧是中传统对外关系的缩影和近代中国悲 剧的开始
1,中国中心观念与近代西方国际关系原则的抵触
2,林则徐无法超越的问题
中国近代史大纲(蒋廷黻):

林则徐实在有两个,一个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林则徐,一个是真正的林则徐。 真的林则徐是慢慢觉悟了的。他到了广东以后,他就知道中国军器不如西洋,所 以他竭力买外国炮,买外国船,同时他派人翻译外国所办的刊物。他在广东所搜 集的材料,他给了魏默深。魏后来把这些材料编入《海国图志》。这部书提倡以 夷制夷,并且以夷器制夷。后来日本的文人把这部书译成日文,促进了日本的维 新。林虽有这种觉悟,他怕清议的指摘,不敢公开的提倡。清廷把他谪戍伊犁, 他在途中曾致书友人说: 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 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 熟也。求其良且熟焉,亦无他深巧耳。不此之务,既远调百万貔貅,恐只供临敌 之一哄。况逆船朝南暮北,惟水师始能尾追,岸兵能顷刻移动否?盖内地将弁兵 丁虽不乏久历戎行之人,而皆睹面接仗。似此之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见面而接 仗者,未之前闻。徐尝谓剿匪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是已。第一要大炮 得用,今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奈何奈何! 这是他的私函,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写的。他请他的朋友不要给别人看。换句话 说,真的林则徐,他不要别人知道。难怪他后来虽又作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他 总不肯公开提倡改革。他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睡在梦中,他让国家日趋衰弱,而 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林文忠无疑的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他 尚以为自己的名誉比国事重要,别人更不必说了。士大夫阶级既不服输,他们当 然不主张改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