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比较题系列21楚辞与汉赋的不同等比较学案
诗经、楚辞与汉赋-学易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9学年上学期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

1
(2017—2018学年河北石家庄行唐三中高二上学期月考)《诗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
19世纪法国人比奥认为,《诗经》是“东亚传给我们最出色的风俗画之一,同时也是一部真实性无可争辩的文献。
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习尚、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
他在此强调《诗经》具有
A .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B .浓厚的古典主义韵味
C .质朴的现实主义色彩
D .重要的术研究价值
【参考答案】
C
【解题必备】诗经、楚辞和汉赋
1.《诗经》
(1)内容:收录西周至春秋中期诗歌,分风、雅、颂三部分。
(2)特点:以四言为主,重章叠句,语言丰富,内容古朴,现实感强。
(3)地位:出现于春秋末年,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学%科网。
《阿房宫赋》《六国论》比较阅读 教案

理性表达论历史兴衰,勇于担当彰家国情怀——《阿房宫赋》《六国论》比较阅读教学目标1.厘清作者的观点及论述的思路,体认不同文体说理的思路特点。
2.鉴赏课文语言及艺术表达,比较不同文体的艺术特点。
3.理性分析观点,感受文章雄辩力量。
4.结合写作背景明确写作目的,体悟古代士人心怀家国的责任与担当。
教学重点比较文章的文体特点,探究不同文体中艺术手法与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结合写作背景,理性分析文章观点,体悟士人的责任担当。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借助课下注释与工具书疏通两篇课文的内容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阿房宫赋》和《六国论》这两篇课文的写作背景。
一、课堂导入——以史为鉴倾听忧思之怀1.展示史实:秦国与六国的地图战国末期,秦国通过几代君王的励精图治与变法改革实现了自身的富强,以不可抵挡之势吞并了其他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王朝。
秦王朝建立后,秦始皇憧憬着“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但是秦到二世即走向灭亡,可谓是兴于几代,毁于顷刻之间。
在这一过程中,自古以来的仁人志士从未放弃对历史的思考,既感叹秦国的强大,也思索六国的失败缘由,更在探究着强秦灭亡之因。
杜牧与苏洵正是这些思考者中的杰出者。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阿房宫赋》和《六国论》两篇文本,看看两位作者是怎样思考并表述他们的思考结论的。
2.明确学习目标。
二、课堂活动任务一:厘清观点思路,把握中心论点《阿房宫赋》与《六国论》两篇课文都是在分析国家灭亡的原因,表达从秦朝灭亡与六国破灭中得到的启发。
两篇课文是如何进行议论分析、表达说理的呢?请先理清课文的观点思路,把握课文的中心论点。
活动:梳理文章观点,明确行文思路1.问题引导同是议论类文章,《阿房宫赋》与《六国论》均是在剖析历史,分别揭示强秦灭亡与六国破灭的历史。
请同学们梳理两文内容思路,把握作者观点。
2.学生分组汇报。
3.展示总结4.对比小结两篇课文同在论述政权覆亡的问题,分析覆亡原因,表达借古鉴今之意。
《经典常谈》第十一章《辞赋》练习题及答案

《辞赋》第十一【内容要点梳理】辞:屈原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泪罗江,以身殉楚国。
《楚辞》中《离骚》和《九章》的各篇,都是他放逐时候所作。
《离骚》尤其是千古流传的杰构。
《九章》的各篇原是分立的,有些是初次被放时所作,有些是二次被放时所作,大约汉时才合在一起,给了“九章”的名字。
从《诗经》二南到《离骚》,能看出句逗由短而长、由齐而畸的一个趋势,屈原诸作奠定了这种体制,模拟的日渐变多。
弟子宋玉创作《九辩》,到了汉代,模拟《离骚》的更多,东方朔、王褒、刘向、王逸都走着宋玉的路,汉武帝时最盛。
汉时称这种体制为“辞”,又称为“楚辞”。
刘向将这些东西编辑起来,成为《楚辞》一书。
赋:荀子的《赋篇》最早称“赋”。
《赋篇》安排客主,问答成篇,开后来赋家的风气。
荀赋和屈辞合一,也许是在贾谊手里。
贾谊是荀卿的再传弟子,他的境遇近于屈原,又久居屈原的故乡,他模拟屈原的体制,却袭用了荀卿的“赋”的名字。
这种赋日渐发展,屈原诸作也便被称为“赋”。
《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分赋为四类。
“杂赋”十二家是总集:屈原以下二十家,是言情之作;陆贾以下二十一家,近于纵横家言;苟卿以下二十五家,大概是叙物明理之作。
东汉班固作《两都赋》张衡仿作《二京赋》,晋左思又作《三都赋》这种赋,是陆贾、荀卿的混合,是散文的更进一步。
此后赋体渐渐缩短,字句整炼起来,务求精巧,不再用来讽谏。
【同步练习】+答案一、填空。
1.屈原是我国历史里永被纪念着的一个人,相传旧历端午节便是他的忌日。
2.《楚辞》中《》和《》的各篇,都是他放逐时候所作。
《》尤其是千古流传的杰构。
3.“离骚”是“”或“”的意思。
4.“《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这是汉淮南王作《》是所说。
5.《九章》的各篇原是的,大约汉人才合在一起,给了“九章”的名字。
6.《离骚》各篇多用“”字足句,句逗以为主。
7.从《诗经》二南到《离骚》,能看出句逗、的一个趋势,屈原诸作奠定了这种体制。
高中历史3教学案:第二单元第9课诗歌与小说

第9课诗歌与小说课程标准: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一、《诗经》、楚辞与汉赋1.《诗经》(1)地位:《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2)内容:保存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大约500年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的内容最丰富。
以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句的句式,是中国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
2.楚辞(1)产生: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2)特点:楚辞采用自由灵活的句式,更适合表达复杂丰富的思想情感,开创了中国古典文学抒情浪漫风格的先河。
(3)地位:“骚体”(楚辞)与“风"(《诗经》)合称“风骚”,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3.汉赋吸收先秦《诗经》和楚辞表现手法的带韵散文。
二、唐诗、宋词与元曲1.唐诗(1)背景:繁荣、开放和文化多元的盛唐及科举取士制度的确立造就了诗歌的辉煌。
(2)代表人物:①李白:诗风飘逸、豪放,纵横开阖,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人称“诗仙”。
②杜甫:诗风凝重浑厚、沉郁顿挫,创作了大量的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人称“诗圣",他的诗作被誉为“诗史"。
③白居易:作品通俗流畅,平易近人,在对黑暗现实的猛烈批判中表达了对民间疾苦的深切同情。
2.宋词(1)苏轼:词风意境开阔,雄浑壮观.他创作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豪放派的代表作。
(2)辛弃疾:南宋词人,词风慷慨激昂、浓郁悲凉.苏轼与辛弃疾被合称为“苏辛”.(3)柳永:词风委婉含蓄、回还往复,体现市民情趣,成为婉约派的代表。
3.元曲在宋词、金元俚曲俗谣基础上经文人重新制作而形成的新诗体。
三、明清小说1.背景(1)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各种社会矛盾逐渐加深。
(2)城市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工商业城镇和市民阶层扩大.(3)印刷术不断完善。
(4)社会识字率的提高,新兴社会群体对文学精神食粮需求的刺激。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测试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第二单元测试卷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张汤传》,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
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
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
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题作《楚辞》。
这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
另外,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
汉代人还普遍把楚辞称为“赋”。
楚辞的形成,从直接的因素来说,首先同楚地的歌谣有密切关系。
楚是一个音乐舞蹈发达的地方。
现在从《楚辞》等书还可以看到众多楚地乐曲的名目,如《涉江》《采菱》《劳商》《九辩》《九歌》《阳春》《白雪》等。
它的体式与中原歌谣不同,不是整齐的四言体,每句可长可短,在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
这些也成为楚辞的显著特征。
但值得注意的是,楚辞虽脱胎于楚地歌谣,却已发生了重大变化。
汉人称楚辞为赋,取义是“不歌而诵谓之赋”。
屈原的作品,除《九歌》外,《离骚》《招魂》《天问》,都是长篇巨制;《九章》较之《诗经》而言,也长得多。
它们显然不适宜歌唱,不应当作歌曲来看待。
同时,这种“不歌而诵”的“赋”,却又不是像散文那样的读法,据古籍记载,需要用一种特别的声调来诵读。
这大约类似于古希腊史诗的“吟唱”形式。
歌谣总是篇幅短小而语言简朴的,楚辞正是摆脱了歌谣的形式,才能使用繁丽的文辞,容纳复杂的内涵,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
顺带说,现代人为了区别楚辞与汉赋,不主张称楚辞为“赋”,这不无道理,却不能说汉人这样称呼有何过错。
因为本来是先有“屈赋”而后有“汉赋”的。
楚地盛行的巫教,又渗透了楚辞,使之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
据史书记载,当中原文化巫教色彩早已明显消退以后,在南楚,直至战国,君臣上下仍然“信巫觋”。
历史:第9课《诗歌与小说》学案(岳麓版必修3)高二.doc

第9课诗歌与小说学习目标1•掌握诗歌的作用、《诗经》反映的社会状况及楚辞、汉赋的形成和特点。
2.掌握唐朝诗歌繁荣的条件、时代的变迁对唐朝诗风的影响及主要代表人物和作品。
3.掌握时代的变迁对词、散曲的风格的影响,宋词和元散曲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
4.解传奇、小说的特色,知道明清小说成就主干知识归结一、《诗经》、楚辞与汉赋1.诗歌的产生在遥远的古代,人们在劳作或生活时,为了提高效率和减轻疲劳,或表达喜怒哀乐的心情,常常发出有节奏的呼声,最初的诗歌就诞生在这些劳动号子之中。
后来诗歌进一步发展、成熟,成为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2.《诗经》(1)地位:《诗经》是中国诗歌诞生的源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2)反映的历史信息:西周只有贵族才能接受教育,他们掌握了知识文化,通过文学创作来反映和规范当时的统治秩序。
《小雅•鹿鸣》中记载了天子宴群臣的盛况,“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人之好我,示我周行”,表现了宗族间相亲相爱的脉脉温情。
当时的平民也往往通过歌谣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硕鼠》篇中,劳动人民以形象的比喻揭示了统治阶级的寄生虫本质,控诉自己身受的苦难:“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 适彼乐土。
”《关雎》篇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则表现了对美满爱情的赞美和追求。
3.楚辞(1)含义:是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
(2)屈原:本是楚国的大夫,热爱祖国,后因小人诬陷离间而被流放,他把满腔悲愤化为诗歌,“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楚国都城郢被秦攻陷后,屈原百感交集,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下《哀郢》:“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抒发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感。
《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4.汉赋(1)产生背景:汉朝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广筑宫室,田猎、巡游之风兴盛。
(2)含义:是一种专事铺陈辞藻、文采华丽的文体,它是吸收了先秦《诗经》和楚辞表现手法的带韵散文。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第二单元第9课诗歌与小说学案(1)

第9课诗歌与小说1.《诗经》、楚辞与汉赋(1)《诗经》①内容:a.保存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约500年的诗歌。
b.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国风”)——周朝时各诸侯国的民歌;雅——西周的宫廷乐曲歌词;颂——为宗庙祭祀配以舞曲的歌词。
②特点:以四言为主,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句式。
具有现实主义倾向,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③影响: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2)楚辞①创立者: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
②特点: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瑰丽华美、想象奇特。
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③代表:《离骚》。
④地位:开创了中国古典文学抒情浪漫风格的先河;与“风”合称“风骚”,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
(3)汉赋①背景: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广筑宫室,田猎、巡游之风兴盛,赋应运而生。
②特点:专重铺陈排比、文采华丽。
③代表: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辨误区《诗经》和楚辞在艺术特点上的差异(1)句式上,《诗经》是四言诗体或间以杂言;楚辞较为灵活。
(2)语言上,《诗经》丰富多彩,音节和谐,艺术感染力强;楚辞句中使用许多楚国方言词语,句末常带“兮”字,节奏和韵律独具特色。
(3)创作风格上,《诗经》是现实主义作品;楚辞则是浪漫主义风格。
【例1】“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屈原的这首诗()。
A.抒发了志在四方的英雄气概B.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感C.体现了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D.体现了超脱世俗的平和心境点拨:屈原是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该诗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答案:B2.唐诗、宋词与元曲(1)唐诗①原因:国家统一、强盛;中外、民族间交流频繁;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科举制度的确立。
①原因:商业的繁荣、城市生活更加丰富,“词”适应市井生活需要;山河的破碎、民众的苦难使人们的感情更加丰富;“长短句”比诗歌更能灵活地表达情感。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明确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考点要求及题型特点。
2、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考查角度。
3、通过练习,掌握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解题技巧。
教学重难点:解答比较鉴赏题四角度“知同辨异”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板书课题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1、明确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考点要求及题型特点。
2、了解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考查角度。
3、掌握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解题技巧。
三、紧扣教材,自学指导阅读《新亮剑》P148-150,思考下列问题:1、高考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的的题型特点及要求是什么?2、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主要从哪些角度进行比较?3、怎样正确解答诗歌比较鉴赏题?四、学生自学,独立思考五、展示交流,精讲点拨1、高考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的的题型特点及要求是什么?比较型诗歌鉴赏题,是基于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要求与考量,多选取有关联点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注重课内与课外的联系,既考查对背诵篇目的记忆熟练程度,又考查比较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有时是直接提供两首诗歌,要求考生进行比较分析;有时是就所给诗歌,要求考生回忆学过的某一首诗歌,并与之进行比较分析。
考生应注意两点:①考点设置直接与教材内容相关联,在命题上指向教材、联系教材,体现了新高考贴近课堂、回归教材的趋向;②关联的诗歌作品都是经典佳作,所以考生对学过的佳作必须烂熟于心,做到灵活运用。
2、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主要从哪些角度进行比较?考查角度 解释说明形象比较鉴赏 诗歌形象,既指人物形象,亦指景物形象、事物形象等。
对于诗歌形象的比较鉴赏,往往着眼于不同诗歌选用的同一形象(意象),但是这个形象(意象)又拥有不同的内涵,承载着不同的情感内容。
如2022年全国甲卷“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
请简要分析”。
语言比较鉴赏 语言比较鉴赏题可分为字词句比较鉴赏题和整体风格比较鉴赏题两类。
在流传过程中,同一首诗的不同版本有时有不同的用语,不同用语在该诗中可能都有一定的道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果
推动了新能源煤的开发,后又推动了工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发明和改进了日常生活中的电灯、电话等,使人类的生活发生变化,进入了电力时代
相同
(1)背景:都源于社会生产需要的直接推动和实验科学的长期实践孕育。(2)过程:都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反复实践和科学实验才得以产生。(3)影响:都推动了机关报能源的应用;都使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都改变了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都推动城市化和人类生活的丰富多彩,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从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铺阵写物,接近于散文,篇幅宏伟,多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来展开情节
特色
丰富的想象、华美的文采、灵活的形式、浓郁的神话气息和热烈奔放的情感,带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以恢宏的气势,奇丽的景物,夸张的手法,华美的词藻,表现出当时宏阔硕大的文化气度,豪迈勇进的时代精神,丰富多彩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内容
采用楚国方言,运用楚国的音调,描写楚国独特的景物和风俗民情,吸收了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
进化论思想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教会既是封建残余势力的利益代表
101、相对论与量子论的异同
相对论
量子论
背景
①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发现使经典物理学面临危机。②经典力学无法解释研究中新问题,如黑体辐射、光电效应等。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子和放射性的发现。②实验表明微观粒子的运动不能用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进行描述。
102、蒸汽动力和电力异同
蒸汽动力
电力
条件
主要源于对早期蒸汽机的改良即时期蒸汽机为瓦特改良蒸汽机奠定了基础
建立在电磁学理论基础上的,即电力是科学理论发展的产物
国家
在英国完成
由多国的科学家共同创制出来的。
科学技术的关系
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发明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
科学和技术结合
应用领域
主要应用于动力机械
异同原因
①阶段属性决定的:两派都代表地主阶段利益,所以根本目的都是维护清朝统治;②时代背景决定的:抵抗派看到鸦片战争中,英国“船坚炮利”,从而学习外国科技,达到强国御侮;洋务派提出其主张是发生在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所以提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目在“剿发捻”,“勤远略”。
联系
“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03.“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与“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异同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
具体目的
抵抗外国侵略者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内容
主要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
既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也学习西方民用技术
方法步骤
没有完全实行,只停留在“知夷”的层次上
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洋务运动实践
结果结果
鸦片战争失败,使抵抗派的主张随之失败
历史比较题系列之21--楚辞与汉赋的不同等比较
99、楚辞与汉赋的不同
楚辞
汉赋
背景
屈原不满楚国政治腐败,同情人民悲惨遭遇,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创造而成
汉帝国国力的强大、经济繁荣以及统治者的骄奢豪华密不可分
体裁
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新诗体
吸收《诗经》、“楚辞”、先秦散文发展的新文学
体例
句子长短不一,多较长,篇幅也较长,章句较少重叠,常用“兮”“思”等
内容大体上限于描写宫殿、苑猎、述行、序志、庶品杂类等
100、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的分歧及其产生根源
科学
宗教
分歧
进化论认为人类是自然界演化的产物,是从猿猴进化而来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类都是上帝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的
根源世界观唯 Nhomakorabea主义唯心主义
方法论
实验和观察研究
没有经过实践检验
政治上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则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历史影响
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洋务运动则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相同
(1)历史背景:都在西方烈强侵略中国情况下,地主提出的救国方案。(2)根本目的:都是维护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礼教,维护清朝统治。(3)主要内容: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军事技术。尤其军事技术。(4)历史结果:都冲击了传统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便最终都失败了。
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进步,成为20世纪最深刻、最有成就的科学理论之一。
共性
①背景:19世纪末,物理学得到发展,经典物理学面临危机。②过程:都是科学大师们敢于向权威挑战追求真理的结果;都经历了-个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③意义: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方面的不足,推动了物理学自身的进步,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提出
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德国普朗克提出
内容
狭义相对论(1905)和和广义相对论(1916);光速不变原理;钟慢效应
①1900年德国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②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的量子理论。③玻尔提出有关原子的量子理论。④20世纪30年代,量子力学建立。
作用
①相对论的提出是对近代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②它否定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论,深刻地揭示了空间、时间的本质属性。③它发展了牛顿力学,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