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文《毽子里的铜钱》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毽子里的铜钱》课件

中心思想
2.第②段中括号中的内容有何作用?
本文记叙了钱塘江大潮来前、来时、去后的景象, 括号里的内容是对文章内容的补充说明, 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到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显示了 具体写那个时代钱的大小、换算,便于读者理 江潮的整个动态过程,表现了大潮的奇特、雄伟、 解。 壮观,赞叹了大自然的神奇,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然
中心思想
6.“栉风沐雨”在文中有什么意思? 本文记叙了钱塘江大潮来前、来时、去后的景象, 一方面可以理解为老人寒冬里提着烘缸走街 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到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显示了 串巷很辛苦;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老人少不 江潮的整个动态过程,表现了大潮的奇特、雄伟、 了遇上像二婶这样的人,总是受到坑害,不良 壮观,赞叹了大自然的神奇,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然 的世风像风雨一样催打着老人善良的心。 爱之情,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毽子里的铜钱 飞夺泸定桥
一个踢毽子的小女孩,闻
到了香喷喷的烤山薯,想吃却
没有钱,她该怎么办呢?而卖 烤山薯的老人会将赖以为生的 烤山薯给小女孩吃吗?让我们 一起到课文中去看一看吧。
初读感知
知识链接
铜钱 古代铜质辅币,俗称老钱。圆形,
中有方孔,所以可用来做毽子。
铜板 铜元的俗称。从清末到抗日战争前
精读课文
中心思想
1.文中刻画“二婶”这个人物采用了怎样的写作 本文记叙了钱塘江大潮来前、来时、去后的景象, 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到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显示了 对二婶的描写运用了反衬和对比的手法。用 江潮的整个动态过程,表现了大潮的奇特、雄伟、 二婶挑的是大的,却少给一个铜板,刻画出二婶 壮观,赞叹了大自然的神奇,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然 爱占小便宜的性格,以此来反衬老人的善良、谦 爱之情,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卑、忠厚。“我”与二婶对比。突出“我”对老 人的同情和“我”的善良。
《毽子里的铜钱》

06
评价与影响
读者评价
深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读者喜爱
这篇文章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 刻的社会寓意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
爱。
引起共鸣
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生活和情感, 成功地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高度评价
许多读者对这篇文章给予了高度评 价,认为它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 提供了对生活和人性的深刻洞察。
社会影响与价值
传递正能量
文章通过展示人物的善良和助人为乐,传递了 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
1 2
老人
善良、仁慈、贫穷但充满智慧,对生活充满希 望和热情。
小男孩
天真活泼、聪明伶俐,对生活充满好奇和渴望 。
3
少女
美丽、纯真、善良,对生活充满期待和憧憬。
次要人物形象特点
小贩
勤劳、朴实、诚实,对生活充满希望和热情。
邻居们
善良、热心、友好,对生活充满爱和关怀。
人物关系及互动
老人与小男孩
老人是男孩的邻居,两人之间建立了深厚 的友谊和互相帮助的关系。
主题探讨
01
作品通过二哥与小英子之间的 关系,探讨了贫困与温情、冷 漠与善良之间的对比与反差。
02
作者通过小英子纯真善良的心 灵与二哥的冷漠形成鲜明对比 ,突出了善良、关爱与温情在 生命中的重要性。
03
小说还展示了在艰难环境下, 人们依然能够保持着互助、友 爱的精神,传递了一种积极向 上、乐观向善的生活态度。
创作背景
• 《毽子里的铜钱》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经济迅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在这个背景下,琦君通过这篇小说表达了她对人与人之间关爱和温情的追求和 呼唤。
02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毽子里的铜钱》PPT课件(3篇)

• 学习目标
1.认识并能够准确书写课文中的生字。 2.了解文章围绕“毽子里的铜钱”讲述了 一个孩子和一位卖烤山薯老人之间发生的 普通而又感人的小故事;体会卖山薯老人 和小作者同样拥有的一颗善良的心和他们 彼此的关爱。 3.培养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初步感 受首尾呼应在表情达意上的好处; 4. 通过体会卖山薯老人和作者的人物形 象,感受他们心地的善良,懂得人与人之 间需要相互体谅的道理。
理解词语
栉风沐雨:用风梳头,以雨洗发。形容奔波劳碌,历 经艰辛。栉:梳头,梳理 谦卑:谦虚而恭顺。
比较同义词,体会表达含义的不同。 谦虚:有自知之明,不骄傲。 谦恭:谦虚而恭敬。 谦逊:谦虚恭谨,多指态度谦让、有礼貌。 佝偻:脊背弯曲
同学们知道毽子什么样子吗? 知道铜钱是干 什么用的吗?
PPT模板下载:/moban/ 节日PPT模板:/jieri/ PPT背景图片:/beijing/ 优秀PPT下载:/xiazai/ Word教程: /word/ 资料下载:/ziliao/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2.那么,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呢?刚才我 们读过课文了,谁来说说这位老人给你留 下了怎样的印象。
细读感知
感受老人形象 1.请同学们谈谈你眼中老人的印象。
(善良、辛勤、小气……) 2.提出质疑:那么这是不是一个小气的老人 呢?(细读课文,结合文中的语句谈自己的看 法。) 3.小组交流学习。
再读课文,深入理解老人的言行
(概括:小作者看到二婶没有给足钱心里也感到不安,把自 己毽子里的铜钱也剥出来给老人。) B.看到这样一个小姑娘,老人的心里很不平静。于是, 他就这么做,这么说了。谁想再来读读这段话?让我们边 听边体会,看看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四年级上册语文《毽子里的铜钱》原文及教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毽子里的铜钱》原文及教案四年级上册语文《毽子里的铜钱》原文及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上册语文《毽子里的铜钱》原文及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毽子里的铜钱》原文每回闻到巷子里飘来烤山薯的香味,我就会想起几十年前家乡那位卖烤山薯的老人;想起他一双黑漆漆的手,和手心里两枚亮晶晶的铜钱。
那时,我大约十岁左右吧。
有一天,在院子里踢毽子,卖烤山薯的来了。
闻到那股子香喷喷的味道,好想吃啊!身边没有钱,却伸着肚子问:“老伯伯,几个铜板一个?”(那个时代,还用铜板呢,一枚银角子换三个铜板,一块银元换三百个铜板。
)老人一声不响,却笑呵呵地伸手在烘缸里取出一个小小的烤山薯,往我手里一放说:“给你吃。
”我十分感激,就慢慢地剥开了皮,万分珍惜地吃起来。
隔壁的二婶走过来了,她挑了几个大的烤山薯,称一称正好要十个铜板。
二婶说:“算九个铜板吧,我手里只有九个。
”老人说:“不行啊,我要亏本啦。
”二婶说:“下回补你就是了。
”她就捧着山薯进去了。
老人愣愣地望着她家那扇门;我呢,愣愣地望着老人。
他满脸的皱纹很深很深,很不快乐的样子,我心里说不出的难过,只想代二婶给他一个铜板,但是身边真的没有钱。
看看手里吃了一半的烤山薯,结结巴巴地说:“老伯伯,我也没给钱呢。
”老人笑了,他说:“小孩子嘛,送给你吃的。
”我越发觉得心里不安,忽然想起毽子里面有两个铜钱儿。
只是两个铜钱呀,怎么抵得过一个铜板呢?但我还是急急忙忙撕开毽子的包布,挖出两枚亮晶晶崭新的铜钱,递到老人手心里说:“老伯伯,给您。
”他好半天才明白我的意思,马上把铜钱放回我的口袋里,摸摸我的头说:“小姑娘,我怎么会拿你的钱呢?不过你的好心肠,我永远不会忘记的。
”他又在烘缸里取出一个小山薯给我说:“再给你一个。
”我摇摇头不肯接。
他却把烤山薯塞进我的口袋里,向我笑着摆摆手,提着烘缸走了。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毽子里的铜钱》教案三篇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毽子里的铜钱》教案三篇导读:本文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毽子里的铜钱》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一、复习检查。
1、开火车读生字2、分叫色朗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畅谈所得。
过渡:同学们很善于动脑筋,下面请大家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看看自己能体会到什么,有什么疑问?生自由读。
过渡:读了文章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谁来谈一谈?三、分节细读,体会作者情感。
1、读第一、二小节,文中用了黑漆漆,亮晶晶,香喷喷,笑呵呵等词语,通过这些词语你说明了什么。
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2、分角色读第三、四、五小节。
3、理解为什么愣愣的,老人在想什么,我在想什么。
4、根据理解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
5、小组推荐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
6、默读六、七、八小节。
小组讨论为什么我的心理不安?7、老人为什么不要作者的钱?体现了什么?8、为什么我的心理空落落的?9、读剩下的几个小节。
10、讨论理解热烘烘、栉风沐雨再问中所表达的情感。
11、请同学分角色朗读师生间的对话,体会作者的心情。
12、小组讨论对我和卖山薯的老人来说尖子里的铜钱珍贵吗?为什么?13、作者从老人那里得到了什么?老人从作者那里得到了什么?四、作业完成基础训练板书设计毽子里的铜钱黑漆漆,亮晶晶,香喷喷,笑呵呵愣愣的热烘烘、栉风沐雨篇二一、品读细节,感悟真情(一)“生活艰辛”部分1、根据积累人物外貌的词语齐读2、把词语放到句子中,轻轻地品读。
重点理解“黑漆漆的手”和“满脸的风霜”3、口述“浮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位什么样的老人”写二婶反衬我们一个一个来体会一下。
先来看看老人送我第一个烤山薯的情景。
谁来读读有关的语句。
(二)围绕“老人生活够辛苦的,他为什么要送我两个热烘烘的烤山薯?”学习“山薯热烘烘”部分1、抓关键词“笑呵呵、珍惜”等词语理解体会老人第一次送烤山薯的内容2、根据阅读提示学习老人第二次送烤山薯的内容(1)学生自由读课文,大组汇报(2)师生品读A、品读动作的词“撕开、挖出、递到”所在的句子B、引读二、品味赏读,积累背诵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亮晶晶”、“热烘烘”一类的词语,体会它们在文中表达的意思。
《毽子里的铜钱》小学阅读教案分享

本文将会分享一篇小学阅读教案,教材是《毽子里的铜钱》,该教案适合3-4年级的学生阅读。
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本大意。
了解内容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2.感知文本情感,激发情感共鸣。
让学生感受到文本中的情感,明白内心情感的表达以及掌握情感素养。
3.训练阅读策略,提高阅读能力。
二、课前准备对小说有所了解,并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做一个大致的评估,让他们阅读小说前能够明确自己的任务。
三、学习步骤1.导入新知在课前,可以通过播放一段有关故事的视频或者展示故事中的照片,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
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视频/图片想象小说的情节,并激发他们对小说的好奇心。
2.深度阅读展示小说封面图片,让学生独立阅读小说。
注意随时抽查一些学生的阅读状况。
3.情感互动在阅读之后,教师可以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表达自己的观点:1)小说的结构如何?有什么难点?2)小说的情节缘由是什么?3)主人公的性格是如何描写的?4)这篇文章中的情感元素有哪些?5)你认为主人公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小说中有怎样的启示?通过讨论,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可以反思、完善自己的想法。
4.反思总结阅读小说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一篇小结,表达自己对小说的理解和对这个故事的感受。
同时还可以分析一下阅读中用到什么样的阅读策略,即探究哪些策略可以提高阅读效果,哪些策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主题和内容。
四、教学难点1.小说中的情感有时比较难以把握,需要通过进行大量的语言练习来加深理解。
2. 故事内容较为复杂,有一定程度的文化背景引导,需要认真琢磨文本内容。
3. 学生阅读水平普遍不高,教师要适当调整语言节奏和阅读难度,更好地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教学建议1. 故事讲述复杂,需要逐步展开,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创设情境进行实际操作。
2. 教师应把握教学进度和掌握节奏,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理解故事的情节和情感元素,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感悟并深入思考。
3. 阅读教学需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扬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毽子里的铜钱》教案、教学设计

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与同学交流,形成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小学四年级学生,他们在前两年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具备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本课的内容有一定的兴趣,但可能对一些生字词的掌握、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以及表达方法的运用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2.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自己童年踢毽子的经历,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习兴趣。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对不理解的字词进行查阅。
-精讲细读: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分析,关注人物描写和情感表达,讲解生字词,确保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准确理解。
-写作练习:根据课文描写,让学生尝试仿写,锻炼写作能力。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毽子里的铜钱》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认识并掌握本课生字词,如“毽子、铜钱、争执、羡慕”等,并学会正确书写。
2.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民俗风情。
3.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握一些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方面的表达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讨论主题如:“课文中的主人公为什么要把铜钱放在毽子里?”“你如何看待主人公的行为?”等。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毽子里的铜钱(精选17篇)

毽子里的铜钱(精选17篇)毽子里的铜钱篇1教学思路:抓住课后"对我和卖山薯的老人来说,毽子里的铜钱珍贵吗 ",这一问题来展开教学.解决这一问题,不妨抓住第六,第七两个自然段,进而达到理解全文的目的.因为这两个自然段是紧紧围绕"毽子里的铜钱",写了"我"对老人的体谅,老人的善良,纯朴及对"我"的关爱.第六自然段:重点理解:我为什么不安对卖山薯的老人来说,毽子里的铜钱珍贵吗原因之一:老人看"我"爱吃烤山薯,白送"我"一个.表现了老人的善良,纯朴及对"我"的关爱.我为白吃烤红薯而不安.原因之二:二婶占小便宜令我不安,反衬了老人的善良,纯朴.原因之三:老人饱经风霜,令人同情.联系课文第4,8,14自然段中对老人外貌描写的句子来体会.正因为这些,我感到不安,因此"我"取出了毽子里的铜钱,"我"的不安之中凸现对老人的体谅,老人感受到了"我"的好心肠,又送了我一个烤红薯.因此,对老人来说毽子里的铜钱珍贵.第七自然段:重点理解:对"我"来说,毽子里的铜钱珍贵吗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老人的做法和话语.(1)第一次送烤山薯,是老人对一个孩子的关爱.(2)第二次送烤山薯,从"你的好心肠,我永远不会忘记的."可以看出:老人感受到了我对他的体谅, 因此他没有接受我的铜钱,又送了我一个烤山薯.正如课文最后一段所说:他没有接受我的铜钱,却接受了我的心意.老人的善良,让我感到温暖,因此,对"我"来说,毽子里的铜钱珍贵.毽子里的铜钱篇2授课时间12月14日主题勤俭节约我光荣教师刘晓娜题目毽子里的铜钱活动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其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课文《毽子里的铜钱》
每回闻到巷子里飘来烤山薯的香味,我就会想起几十年前家乡那位卖烤山薯的老人;想起他一双黑漆漆的手,和手心里两枚亮晶晶的铜钱。
那时,我大约十岁左右吧。
有一天,在院子里踢毽子,卖烤山薯的来了。
闻到那股子香喷喷的味道,好想吃啊!身边没有钱,却伸着肚子问:"老伯伯,几个铜板一个?";(那个时代,还用铜板呢,一枚银角子换三个铜板,一块银元换三百个铜板。
)老人一声不响,却笑呵呵地伸手在烘缸里取出一个小小的烤山薯,往我手里一放说:"给你吃。
";我十分感激,就慢慢地剥开了皮,万分珍惜地吃起来。
隔壁的二婶走过来了,她挑了几个大的烤山薯,称一称正好要十个铜板。
二婶说:"算九个铜板吧,我手里只有九个。
";老人说:"不行啊,我要亏本啦。
";二婶说:"下回补你就是了。
";她就捧着山薯进去了。
老人愣愣地望着她家那扇门;我呢,愣愣地望着老人。
他满脸的皱纹很深很深,很不快乐的样子,我心里说不出的难过,只想代二婶给他一个铜板,但是身边真的没有钱。
看看手里吃了一半的烤山薯,结结巴巴地说:"老伯伯,我也没给钱呢。
";
老人笑了,他说:"小孩子嘛,送给你吃的。
";
我越发觉得心里不安,忽然想起毽子里面有两个铜钱儿。
只是两个铜钱呀,怎么抵得过一个铜板呢?但我还是急急忙忙撕开毽子的包布,挖出两枚亮晶晶崭新的铜钱,递到老人手里说:"老伯伯,给您。
";
他好半天才明白我的意思,马上把铜钱放回我的口袋里,摸摸我的头说:"小姑娘,我怎么会拿你的钱呢?不过你的好心肠,我永远不会忘记的。
";他又在烘缸里取出一个小山薯给我说:"再给你一个。
";
我摇摇头不肯接。
他却把烤山薯塞进我的口袋里,向我笑着摆摆手,提着烘缸走了。
望着他微微驼着的背脊,我心里空落落的,好像丢失了什么东西。
铜钱在口袋里丁丁当当地响着,伸手一摸,它们在烤山薯旁边,也热烘烘的。
我捏着撕破的毽子,回到书房里,把刚才的事告诉老师。
老师仔细地听着,面露微笑。
我问老师:"二婶是不是应当把欠老伯伯的一枚铜板再补给他呢?";
老师想了想说:"我想她会补给他的。
小君,我倒是很高兴你舍得把毽子里的两枚铜钱剥出来给他。
";
我说:"我那时心里很难过,觉得自己欠了他很多似的。
";
老师说:"不要难过,你有这份心就好了。
做小贩的,栉风沐雨,都是非常辛苦的。
你长大以后,要格外懂得体谅他们。
";
老师慈和的声音,几十年来,时常响在我耳边。
卖烤山薯老人满脸的风霜、谦卑的笑容和佝偻的背影,也时常浮现在眼前。
他没有接受我的铜钱,却接纳了我的心意。
他给我白吃了两个热烘烘的烤山薯,使我永远感到温暖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