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
诗歌的韵律之美

诗歌的韵律之美诗歌,作为一门文学艺术,拥有独特的韵律之美。
无论是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在韵律的构建上都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和独特的美感。
诗歌的韵律之美不仅体现在诗歌的结构上,更是一种艺术的独特表达方式。
首先,诗歌的韵律之美可以通过韵脚的运用得以展现。
在古典诗歌中,韵脚的使用是尤为重要的。
通过韵脚的巧妙运用,诗人能够创造出起伏跌宕的音乐感,使文章更具有节奏感。
想象一下,在一首古体诗中,每个句子的结尾都是平仄相间的,每个字都押韵,这种音乐感会让读者沉浸其中,仿佛置身于一首优美的乐曲之中。
其次,诗歌的韵律之美还可以通过节奏的运用得以传达。
节奏是诗歌中的“脉搏”,通过合理的句读、停顿和断句,诗人可以将情感和思绪以一种特定的节奏呈现出来。
例如,一首抒情诗中,诗人可能会运用缓慢的节奏和长句子来表达细腻的情感,而在一首激昂的战歌中,节奏则会变得紧凑而有力,以传递战士们的英勇之情。
诗歌的韵律之美正是通过节奏的巧妙运用,使文章有了独特的旋律,让人陶醉其中。
诗歌的韵律之美还可以通过押韵和平仄的运用实现。
押韵和平仄是汉语诗歌中的两个重要特征,二者相辅相成,使诗歌更富有韵律感。
押韵是指诗句中音节的重复,通过押韵可以增强诗歌的韵律感和整体美感。
而平仄则是指诗句中音调的高低起伏,通过平仄的运用可以使诗词更加凝练而优美。
押韵和平仄的运用不仅带给读者听觉上的享受,更能够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思想的深度。
正是因为押韵和平仄的存在,诗歌才能够超越语言本身的表达,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传递给读者。
此外,诗歌的韵律之美还可以通过诗的结构和布局的安排得以体现。
诗歌的结构是指诗的整体布局和章节之间的关系。
例如,一首分为四段的诗歌,每段都具有自己的主题和情感,通过合理的结构排列,可以使诗歌更加条理清晰,有层次感。
而布局则是指诗歌中词句的编排和排列,通过巧妙的布局,诗人可以创造出丰富多样的视觉效果,使诗歌更具有艺术感。
结构和布局的合理运用使得诗歌的韵律之美更加完整,让读者不仅可以从诗歌中感受到情感,还可以欣赏到诗歌的艺术构造。
现代诗歌的三美

现代诗歌的三美
1. 现代诗歌的韵律美呀,就像音乐中的旋律一样!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那优美的节奏,读起来朗朗上口,多迷人啊!
2. 现代诗歌的意象美,简直是开启想象之门的钥匙!像顾城的《一代人》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意象多深刻,多震撼人心!
3. 现代诗歌的情感美,那可是能直击心灵深处的呀!比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那份对土地的热爱,谁能不动容呢?
4. 现代诗歌的语言美,不就像精致的艺术品嘛!像北岛的一些诗句,简洁而有力,让人回味无穷,这语言多有魅力啊!
5. 现代诗歌的画面美,不就如同美丽的画卷展现在眼前吗?比如王维的诗中有画,那画面感,哇,太绝了!
6. 现代诗歌的意境美,这可是能营造出独特氛围的呀!像戴望舒的《雨巷》,那朦胧的意境,多让人沉醉啊!
7. 现代诗歌的结构美,难道不像精巧的建筑吗?合理的布局,让人赞叹不已,这结构多巧妙啊!
8. 现代诗歌的创新美,那可是诗歌发展的动力啊!每次看到那些新颖独特的表达,都会惊叹,诗歌还能这样写,太厉害了吧!
9. 现代诗歌的哲思美,不就像智慧的光芒在闪耀吗?很多诗中蕴含
的哲理,让人深思,这哲思多深邃啊!
10. 现代诗歌的个性美,就如同每个人独特的性格一样!有些诗人的风格鲜明,让人一眼就能认出,这个性多鲜明啊!
我觉得现代诗歌的这三美真的太重要了,它们让诗歌变得丰富多彩,充满魅力,值得我们好好去欣赏和品味。
古诗之韵唐诗中的韵律之美与音韵之妙

古诗之韵唐诗中的韵律之美与音韵之妙唐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以其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和卓越的艺术价值而闻名于世。
其中,韵律和音韵是唐诗的重要特点之一,它们为唐诗赋予了独特的美感与魅力。
本文将探讨唐诗中的韵律之美和音韵之妙。
一、韵律之美唐诗的韵律,体现了古人对声韵的精妙把握和丰富运用。
首先,唐诗的韵律注重平仄的对仗,使诗句在朗朗上口之余,又具有音乐般的和谐感。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中有“草色烟光残照里,白莲宫上忽相照;千骑拥高原,无限风光尽被占。
”这两句诗,平仄分明,字字韵律优美。
其次,唐诗的韵律注重音节的变化和呼应,使诗句更加富有韵律感。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其中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一句,字字分音韵,读来异常流畅动听。
以上种种特点,使得唐诗的韵律之美独树一帜,成为世人景仰的艺术奇迹。
二、音韵之妙唐诗的音韵,既是一种技巧,又是一种审美。
古人通常使用平仄、押韵、叠字等修辞手法,使诗句具有韵律感和音乐感。
首先,唐诗的平仄运用巧妙,使诗句在读来优美动听的同时,也在音韵上有所追求。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其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两句,平声、仄声互相交替,使整首诗读来饱满有力。
其次,唐诗的押韵常采用双声韵、交替韵等多种形式,使诗句韵律和谐,雅俗共赏。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有“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两句,再配合上字音的变化和对仗的运用,使诗句在音韵上更加完美。
唐诗的音韵之妙,与其背后的高超技巧和丰富内涵密不可分。
总之,唐诗的韵律之美和音韵之妙,凝聚着古人的智慧和艺术才华。
它们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而且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正是这种独特的音韵之美,使得唐诗得以流传至今,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让我们珍惜和传承这一声韵之美,将它们永远保存在历史的长河中。
发现诗歌中的韵律之美

发现诗歌中的韵律之美诗歌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通过词语的精妙组合和韵律的巧妙运用,传递着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在诗歌中,韵律是一种重要的元素,它使得诗歌具有了独特的美感和音乐性。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诗歌中的韵律之美。
韵律是诗歌的灵魂,它是诗歌的基础和核心。
韵律通过词语的音韵和节奏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诗歌中的韵律可以分为平韵和押韵两种形式。
平韵是指诗句中的音韵相同或相近,而押韵则是指诗句中的末尾音节相同或相近。
这种韵律的运用使得诗歌具有了一种优美的声音和节奏感。
在古代诗歌中,韵律的运用尤为突出。
古人通过对音韵的精确把握,创造出了许多优美动听的诗句。
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里的“光”和“霜”形成了一个押韵,给人一种悠远清新的感觉。
再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里的“尽”和“流”也形成了一个押韵,使得整首诗具有了一种流畅的韵律感。
除了押韵,古代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韵律形式是平仄。
平仄是指诗句中音节的轻重变化。
在古代汉语中,音节有平声和仄声之分。
平声音节发音时声调平稳,而仄声音节发音时声调有起伏。
通过对平仄的运用,诗人可以使诗句的节奏更加生动有力。
例如《春江花月夜》中的“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这里的“宛”,“转”,“绕”是仄声,而“江”,“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是平声,通过平仄的对比,诗句的节奏感更加明显。
除了古代诗歌,现代诗歌中的韵律之美也不可忽视。
现代诗歌更加注重意境的表达和情感的抒发,韵律的运用也更加灵活多样。
现代诗歌中的韵律往往是通过对词语的排列和节奏的变化来实现的。
例如在一首现代诗歌中,诗人可以通过词语的重复和变奏来营造一种韵律感。
同时,现代诗歌还注重对语言的节奏感的把握,通过句子的长短和停顿的设置来创造出一种动听的音乐性。
诗歌中的韵律之美不仅体现在音韵和节奏上,还体现在词语的选择和组合上。
诗词中的韵律之美

诗词中的韵律之美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韵律之美而闻名于世。
韵律是指诗词作品中的音韵节奏和韵律规律,它赋予了诗词以独特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在诗词中,韵律既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情感表达的方式。
本文将探讨诗词中的韵律之美,并分析其对诗词创作和理解的重要作用。
一、韵律之美的表现形式1. 音韵节奏的运用诗词作品中的音韵节奏是指音节、声调、停顿等元素的有机组合。
诗词作品往往以平仄、押韵等方式表现出丰富的音韵节奏。
平仄是指汉字的读音,分为平声和仄声,通过平仄的变化,诗词作品能够呈现出独特的节奏感。
押韵则是指诗词中相邻的字句在音韵上的呼应,通过押韵的运用,诗词作品能够形成和谐的音乐性。
2. 韵律规律的遵循诗词作品在表达思想情感的同时,也需要遵循一定的韵律规律。
例如,五言绝句的每句由五个字组成,七言绝句的每句由七个字组成,这种规律使得诗词作品在形式上更加统一和规范。
同时,诗词作品还需要符合平仄、押韵等方面的规律,通过这些规律的遵循,诗词作品能够呈现出优美的韵律之美。
二、韵律之美的艺术价值1. 增强情感表达韵律之美使诗词作品在情感表达上更加生动鲜明。
通过音韵节奏的变化和韵律规律的运用,诗词作品能够准确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比如,诗人在描绘美景时,可以通过平仄的变化和押韵的运用,使得诗词作品更加绚丽多彩,给读者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愉悦。
2. 提高审美享受韵律之美使诗词作品在审美上更加高雅和享受。
诗词作品通过音韵节奏的优美和韵律规律的规范,给人一种和谐的美感。
读者在欣赏诗词作品时,可以通过音韵的流转和节奏的起伏,感受到一种悦耳动听的美感,从而提高了审美的享受。
三、韵律之美对诗词创作的影响1. 创作技巧的应用韵律之美对诗词创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诗词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需要根据音韵节奏和韵律规律的要求,灵活运用各种创作技巧。
例如,可以通过变换平仄的方式,使得诗词作品的节奏感更加丰富多样;可以通过押韵的方式,使得诗词作品的音乐性更加突出。
诗歌的韵律之美

诗歌的韵律之美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以其韵律之美而与其他文体独立。
诗歌的韵律不仅在于其音韵的押韵和节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在于其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本文将深入探讨诗歌的韵律之美,从韵脚、韵律、节奏和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韵脚的作用及种类韵脚是诗歌韵律的基本要素,是指位于诗句末尾的音韵部分。
通过韵脚的运用,诗歌能够达到押韵效果,使整体的韵律更加和谐。
常用的韵脚有押韵和近韵两种形式。
1.押韵押韵是指诗句的末尾两个或多个音节的音韵相同。
例如,在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就运用了押韵的手法: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千尺银河下渌水,飞流就长。
其中,“凉”与“长”之间形成了押韵的效果,增强了整体的韵律美。
2.近韵近韵是指诗句的末尾两个或多个音节的音韵相近,并不要求完全相同。
相比押韵,近韵更加宽松,使得诗句更富有变化。
例如,在李白的《月下独酌四首之一》中,就使用了近韵的手法:花月夜两相与彼此应映,我独上西楼,抱瓶揽影凝咏。
其中,“咏”与“应”之间虽然不完全押韵,但音韵相近,营造了一种闲适自得的情绪,将读者引入到作者的意境之中。
二、韵律的节奏感和表现手法韵律的节奏感是诗歌所独有的美感,通过对音节的长短、高低的变化,创造出一种感染力强烈的节奏效果。
具体表现手法有平仄、叠字、反复等。
1.平仄平仄是指音节的长短和音调的高低变化形成的韵律感。
平仄的运用能够使诗歌的节奏更加有力,让诗句更具节奏感。
例如,在杜甫的《登高》中,平仄的运用使诗句显得明快有力: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其中,“猿”、“哀”、“回”、“清”、“白”之间形成了平仄的对立,使整体的韵律更加有节奏感。
2.叠字叠字是指在一句诗中反复出现某个字或字母的现象。
叠字的应用能够增强诗歌的重复感,使节奏更显突出。
例如,在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叠字的手法使诗句更加韵律明显: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其中,“白”、“黄”、“千”、“更”等字在不同的句子中被反复运用,形成了平稳的韵律,让整首诗歌更加引人入胜。
诗歌的音乐美和韵律感对我们的启发作文

诗歌的音乐美和韵律感对我们的启发作文诗歌音乐美韵律感我启发自古来,诗歌便文墨客传承文明、抒发情感重载体。
漫长历史长河中,诗歌其独特音乐美韵律感,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
诗歌美,仅仅体现其深刻思想内涵,更它优美音韵节奏。
诗歌音乐美韵律感,我生活、学习思想产生深远影响,给我带来许多启示。
诗歌音乐美,指诗歌音节、韵律、声调等方面谐统一。
种音乐美,使得诗歌具优美旋律节奏,给愉悦听觉享受。
我国古代诗歌中,严格平水韵、词牌、律诗等格律求,从而使得诗歌具鲜明音乐特点。
如李白《将进酒》、杜甫《登高》等名篇,都具鲜明音乐美。
种音乐美,仅使得诗歌具较高艺术价值,还我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诗歌音乐美教我欣赏生活中美好。
诗歌中音节、韵律、声调等方面谐统一,使得诗歌具优美旋律节奏。
种美,生活中点滴事物中同样存。
当我学欣赏诗歌音乐美时,我也能够发现生活中美好,从而更加珍惜热爱生活。
诗歌音乐美锻炼我审美能力。
欣赏诗歌过程中,我需理解诗情感表达,感受诗歌音乐美。
种审美过程,助提高我审美能力。
诗歌音乐美还我语言表达能力产生积极作。
通过学习欣赏诗歌,我能够更好把握语言韵律节奏,使自己表达更加生动趣。
诗歌音乐美还我国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产生深远影响。
音乐戏剧创作中,诗、作曲家借鉴诗歌音韵特点,创作出许多优美作品。
如古典戏曲《西厢记》、《长生殿》等,都一定程度受诗歌音乐美影响。
种影响,使得我国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具独特魅力。
诗歌韵律感,指诗歌中押韵、仗、排比等方面规律性。
种韵律感,使得诗歌具鲜明节奏韵律特点,给强烈视觉听觉冲击。
诗歌韵律感,我学习生活中也着重启示。
诗歌韵律感培养我节奏感。
学习生活中,我需具备良好节奏感。
诗歌韵律感,使得我阅读诗歌时能够感受强烈节奏韵律。
种节奏感,助我更好把握生活工作中节奏,提高效率。
诗歌韵律感助我提高语言表达准确性。
诗歌中,诗通过韵律感来强化语言表现力。
我学习生活中,也可借鉴诗歌韵律感,使自己语言表达更加准确、力。
韵律之美:品味古代诗歌中的声韵之美

韵律之美:品味古代诗歌中的声韵之美
古代诗歌中的声韵之美是诗歌的重要特征之一,通过对音韵的巧妙
运用,赋予诗歌以韵律之美。
以下将以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为例,品味古代诗歌中的声韵之美。
《登鹳雀楼》是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了作者登临鹳雀
楼后所带来的壮丽景色,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壮志豪情。
诗歌的开头
就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用一句富有节奏感的“白日依山尽”,通过“白日”、“依山”、“尽”这三个音韵上的叠韵,给人一种亲切而饱满的感觉。
接下来,“黄河入海流”再次运用了叠韵的手法。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象征着无穷的力量与生命的延续,而“入海流”则表达了一种气势
汹汹的意境,同时通过“黄河”和“海”两个字的音韵上的叠韵,更加强化了诗歌的韵律美。
全诗中最令人称道的是倒数第二句“万里悲秋常作客”,这一句以其
雄浑的豪情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通过“悲秋”和“常作客”两个字的平仄律,给诗歌带来了深沉的悲愤之情。
同时,通过“秋”和“作客”的音韵上的叠韵,更加凸显了诗歌的韵律之美。
最后一句“百年多病独登台”以其简练的语言,将自己的病痛和追求
无限的壮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其中“独登台”利用了短促有力的音节,带来了一种决然不可逆转的感觉。
通过以上对《登鹳雀楼》的赏析,可以看出古代诗歌中声韵之美确
实令人赞叹。
通过对音节、韵律的巧妙运用,古代诗人能够创造出饱
含情感和呼之欲出的诗句,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产生共鸣,感受到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这种美不仅仅是声音上的愉悦,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用体验]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初冬夜饮 杜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诗题为“初冬夜饮”,结合全诗,请分析诗人是如何扣题 的。(6 分)
答:
答案:第一句,“偶求欢”的“欢”指代酒;第二句,“侵 霜”与“初冬”暗合,“烛盘”点出了冬夜秉烛独饮;第三句, “一堆雪”写窗外飞雪,点出了冬天的天气。
二、掌握快速读诗“三步法” (一)“读”标题蕴含的信息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标题是诗歌的眼 睛,是诗歌内容形式等丰富信息的载体,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 的重要内容,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 基调,有的揭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 有的交代了诗歌的题材、体裁。从标题切入,就是要把握住这 些丰富信息。
[解题演示] 第一步:审读题干,抓住关键词 弄清楚选是或选非,看有没有关涉诗歌具体要素的关键词。 这道题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两项,“赏析”主要是从用典的角 度入手,分析选项时要注意这一点。
第二步:抓四要素,切分选项信息
对每个选项作信息切分的勾画圈点;比对四要素,找出对
应关系。
选项勾画圈点
四要素比对
原诗相应部分
对照比较分析
单于若问君家 D.“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 世,莫道中朝第 子风度”有误,曲解诗意,没有很好地理解
2.抓景、事、情,推导诗词主旨 任何类别的诗歌都离不开“景”“事(典故)”“情”三要 素,其中“景、事”是表象,“情”是诗的内核。我们读诗歌时, 要对文字信息进行检索分类,注意诗歌中出现的景物意象、人 物事件,由意象、事件生发开去。还要注意只有一个意象的画 面,如荷花、菊花、竹子,本身就含有诗人全部的思想感情; 众多意象组成的画面意境,其中也以一两个意象为主体。通过 对景、事的提炼、理解,围绕人之常情,推导出诗词的主旨。
该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各层次的大意是什么?(6 分) 答:
答案:分为两层。前两联为一层,写孤舟夜泊河岸的图景; 后两联为一层,抒发自伤漂泊之情。
2.章法结构(近体诗):起承转合 近体诗的写作思路一般为:起承转合。理解了这一特点, 可以读懂诗的层次脉络、大体内容,甚至可以帮助做一些试题。 “起承转合”是古人写诗填词所遵循的结构章法。“起” 即开篇,“承”是对“起”句的承接、拓展,“转”是诗意的跳 宕转折,“合”是收束全诗。
2.看准要求。这类题目的设问方式大同小异,往往是从“理 解”“分析”“鉴赏”的角度设题。“理解”多是指内容、主 旨、情感,“分析鉴赏”多是指语言、手法。这些需要了解,但 更重要的是看清选正还是选误,是选一项还是选两项,是不是 有“最恰当”之类的词语。“最恰当”往往要注意选项的优中选 优问题。
3.细品选项。诗歌鉴赏选择项的设置,往往按照诗歌内容 上的先后,逐联设题,也可能按照上下阕的语序,逐句分析。 要落实选项的内容在诗词中对应的语句,留意命题点在诗词中 的位置,要注意是从语言、形象、手法还是情感角度设置,诗 词中有无相应的关键词或提示点。
[读诗示范] (2017·高考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三、由读诗到解题(客观综合题) 诗歌的综合选择与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的综合选择相 似,设题角度多样,既有对内容的理解,也有对手法、语言、 情感的把握。选项在措辞上细致严谨,错误设置上相对隐秘, 需要仔细阅读,仔细比对,带入验证。
[应用体验]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碛中作 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这首诗的末句对表达作者的情感起什么作用?(6 分) 答:
答案:本诗末句并不正面回答第三句的疑问,而是以景结 情,描写明月照耀下的朦胧、沉寂、荒无人烟的莽莽平沙,气 象阔大,含蓄地暗示了戍边将士风餐露宿的艰苦生活,余味无 穷。
A.本联用李揆的 典故 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 表达技巧、
在当时声名卓著, 与李揆非常相似 。
思想内容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 思想内容
越如苏氏兄弟, 也不敢自居第一 。
选项勾画圈点
四要素比对
C.从李揆的故事 推断 ,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 表现手法、
世第一, 很有可能 被契丹君主扣留。
切莫以家世傲 思想内容
人,而要展示出 谦恭的君子风度 。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 思想内容
心, 希望 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第三步:结合诗歌解读,对照比较分析
将选项对应到原诗,根据诗歌的解读进行比较。
原诗相应部分
对照比较分析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 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 “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 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 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三)“泡”诗歌正文,多角度体悟情感 诗歌正文是阅读鉴赏的核心,读懂正文也是读懂诗歌的关 键所在。如何读懂正文?借用谢冕的话说,就是要“泡”。 “ 泡 ” 诗 歌 正 文 就 是 要 “ 泡 ” 诗 词 意 象 ,“ 泡 ” 关 键 词 句 和 “泡”诗词情感。下面我们就尝试“泡”开诗歌正文,以明诗 情。
(二)“读”注释蕴含的信息 高考所选诗歌的题材多种多样,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有时 介绍疑难词语、地名,那是在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有时介绍写 作背景,那是在暗示考生诗歌的思想主旨;有时介绍相关诗句, 那是在暗示考生诗歌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 示考生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大凡提供“此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注释的诗,肯 定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 懑孤寂有关。
4.学会排除。诗歌选择项的错误设置,与论述类、文学类、 实用类文本的选项设置相似,也存在望文生义、张冠李戴、无 中生有、因果错置、断章取义等问题,以及选项之间比较而言 孰优孰劣的问题。这些都要在准确、全面理解的基础上巧妙排 除,也可以带入原诗中,结合上下语句检验。
[典题释法] (2017·高考全国卷Ⅱ)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 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 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 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 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 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 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A.从注释③来看,该诗“用 典”,结合苏轼兄弟的生平可 知,“与李揆非常相似”应该 是正确的,因此,该项符合原 诗的诗意。
原诗相应部分 全诗及注释 注释③
对照比较分析 B.“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 一”有误,苏轼用这个典故是出于对弟弟的 安全的考虑,告诫他要小心谨慎,并非“不 敢自居第一”,由此推知,该项错误。 C.选项第二句和第三句是推断的内容,“如 果”“很有可能”用词准确,因此,该项符 合原诗的表达意图。
情景结合不仅要注意其顺序,更要注意情与景之间的关系: (1)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乐情、 哀景哀情。 (2)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 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明景衬暗情等。
[应用体验]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应用体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汉宫春·梅 晁冲之① 潇洒江梅,向竹梢稀处,横两三枝。东君②也不爱惜,雪压 风欺。无情燕子,怕春寒、轻失花期。惟是有、南来归雁,年 年长见开时。 清浅小溪如练,问玉堂③何似,茅舍疏篱?伤 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微云淡月,对孤芳、分付他谁。空自 倚、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
【注】 ①晁冲之,北宋词人,因朝廷党争遭贬,后隐居 阳翟(今河南禹县)具茨山。②东君:司春之神。③玉堂:指华贵 的宫殿。
从写景和叙事的角度分析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6 分)
答:
答案:这首词写江梅潇洒,用修竹作陪衬,遭受雪压风欺, 却凌寒而开,蕊寒香冷,不仅与蜂蝶无缘,连候燕也“轻失花 期”,最后写梅花虽遭冷落,却不与世俗同流,清香不减。作 者观看梅花,以梅花品格的高洁、孤傲寓自己的品性。这首词 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应用体验]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赠花卿【注】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注】 花卿:名敬定,成都府尹崔光远的部将,平叛中 立过功;后居功自傲,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
请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诗的写作意图。(6 分) 答:
答案:此诗赠花卿的目的是给花卿以委婉的讽喻:“只应 天上有”是说花卿僭用天子音乐,不当受之;“人间能得几回 闻”隐含警示之意,意谓这种享受难以长久。
1.抓关键字词,定位情感基调 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有 跳跃性。因此,读诗不能匆匆一扫而过,而应一个字一个字地 品读,抓住诗词中的关键词句,边读边想其意,力求还原诗歌 画面,迅速定位情感基调。抓关键字词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 抓表明诗眼的字词,因为这些字词往往直接透露了诗的主旨。
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
一、懂得诗词的基本特点和章法结构 1.基本特点:情景结合 在正常情况下,旧体诗、词的基本章法是先写景,后抒情。 对于近体诗来说,绝句的一、二两句,律诗的一、二两联,词 的上片是写景部分;绝句的三、四两句(尤其是末句),律诗的三、 四两联(尤其是尾联),词的下片是抒情部分。而词,又特别强调 上下片之间的过渡(过片)。当然,也有少数诗作是先抒情后写景 的。
二是抓诗歌中揭示情感的字词,这样的字叫“情感语言”。如 抓住了这些字,把握思想感情往往既快又准。它不单单是诗眼 词眼,有时藏在写景叙事的诗句或词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