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时事评论写作
高中政治时事评论经典范例3篇 政治时事2021及评论

高中政治时事评论经典范例3篇政治时事2021及评论时事评论能更好的提高高中学生的政治觉悟,深入对政治的理解,下面是WTT给大家带来的高中政治时事评论,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政治时事评论(一)时事评论背景:沸沸扬扬的“罗尔事件”,几经反转之后,当事者将部分微信用户赠予款原路退回至用户零钱包,但事情并没有结束。
一部分人继续深挖罗尔的各种历史,吐槽他的求助资格乃至人品;还有一部分人在收到退款之后,再找到罗尔的另一篇文章,重新打赏给笑笑,很快上限又满了。
时事评论观点:很难评判哪一种做法是对的,因为人们接受的是不同的“真相”,而且都有道德上的正确依据。
有时候,我们的道德观念具有复杂的内涵,这一方面能够让各种不道德都及时遭受谴责,另一方面则是导致做好事的人要尽量高尚,被帮助的人必须很无辜,这客观上抬高了道德行为的成本,让人们的汹涌爱心潮水无法安静地引向需要的地方。
除了针对道德话题的激烈争论,舆论中自然地出现了要求法律出面来管,要求法律跟上时代变化的呼声。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这句名言人人皆知,但在包括“罗尔事件”在内的不少案例,都是在道德进退维谷之后,才想起来用法律来找底线,而不是先用法律定好空间,剩下的事情交给道德。
很多人在国外都填过各种资格申请表,“你是否吸过毒”“你是否有酗酒史”......这样的问题看似简单,但实际上这种预设的条件,是获得相对信任的前提。
而且一旦出事后发现有隐瞒,法律就可以严厉地出面解决。
法律确实具有滞后性,但是也有强大的确定性。
“罗尔事件”发生后,很多法学专家提供了细致的分析^p ,从慈善法对个人募捐和个人求助的区分,到民法、合同法、刑法对欺诈的定义和处置,可以说,现行的法律其实是够用的,只是我们没有主动加以运用。
很多不够规范的个人求助,之所以最后引发了社会信任的阵痛,根本上是因为没有发挥法律的社会行为疫苗作用,没有把“丑话说在头里”,最后还是依靠道德的免疫作用在痛苦地自愈。
发起求助的个人、发布求助的平台,都是有法律责任的。
高中时事评论作文精选

高中时事评论作文精选高中政治教学中会引入时事新闻,学生又该怎么写好时事评论呢?下面店铺给大家带来高中时事评论作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时事评论作文(一)“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是抓改革的关键,要把改革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来抓”。
中央深改组在春节后召开的第一个会议,就把改革落实放在重要位置,释放出明确信号。
强调“扑下身子,狠抓落实”,为各级领导干部亲自抓改革提出明确要求,也为我们时代的改革行动者描绘出集体肖像。
改革时不我待,只争朝夕。
全面深化改革3年多来,中央深改组已经召开32次会议,接近于每月一次,平均每周出台一项改革政策,频率之快可谓前所未有。
这既说明当前面临的改革形势之紧迫,改革任务之繁重,更说明中央推进改革的决心和力度之大。
对承担落实职责的各级政府来讲,这意味着更高的标准,更重的责任。
说到底,改革不仅是一个方案、一个举措,更是一项需要落到实处的行动;不仅是一个名词,更是一个动词。
各级政府的核心职责,就是优化改革方案的执行效果,让改革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管理学中有一句名言,领导者是执行的第一基石。
领导干部能否“做到重要改革亲自部署、重大方案亲自把关、关键环节亲自协调、落实情况亲自督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改革的成败。
但现实中,一些地方对中央的改革部署仅仅停留在宣传回应上、停留在口头的表决心上,行动与政策的落地不明显,有的甚至与中央层面的改革设计不在一个节奏和频道上,出现明显的跑调。
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一个重要方面是执行力不足。
随着改革向纵深推进,中央层面的顶层设计日益清晰,改革的重中之重就是解决执行力不足的问题。
执行力不足,一方面是认识不足,不想执行。
网上曾流传一份“N次转发”的文件,基层政府没有“把党中央要求和地方部门实际结合起来”,机械地转发上面下发的改革文件,让文件开头凭空多了好几个“关于转发”。
事实上,正是因为领导干部缺少研究改革、执行改革的主动性,才会出现机械转发文件的情况。
这正是为什么着重强调,“把调研贯穿改革全过程,做到重要情况、矛盾问题、群众期盼心中有数”。
高考作文素材:时事评论13篇!

高考作文素材:时事评论13篇扶老人,也要扶人心扶老人,更要扶的是我们这个民族千百年来尊老敬老、孝顺长辈的道德传承,最终扶的是每一个总有一天要老去的我们自己没有监控视频的地方绝不能扶老人?不事先请好几个路人作证就不敢帮老人呼叫120?这些看似荒唐的举动,却在近几年的社会上频频出现。
“老人倒地该不该扶”这个话题自南京彭宇案首次闯进舆论场以来,每一次媒体对类似事件的报道,都会挑动公众敏感的道德神经。
就扶不扶老人而言,每次公共政策的选择,其背后都有肇始于一个社会人心变化的影子。
显而易见的影响是,在历次事件中一旦个别案例酿成了舆论事件,那些铺天盖地先入为主的支持或指责,会给政府依法行政、法院独立审判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
行走在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的平衡木上,结果更容易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越来越倒向声音更大的那一方。
但影响更为深远的是,对老年人形象的妖魔化,给每个人是否已为老龄化社会做好社会心理上的准备打下了一个问号。
有分析报告指出,2014年中国老年人口已超2亿,2025年将达3亿,诸如“倒地老人要不要扶”之类在年轻群体与老年群体之间发生的争论,未来必将更多地出现在社会公众的视野中。
届时,这将不再仅仅是一道是非题,更是每个家庭都可能面临的现实困境,与你我都相关。
因此,以什么样的社会心理面对这个未来,将影响这个国家在老龄化社会里的公共政策走向。
“老人倒地没人扶”和“扶了老人反被讹”的确都是社会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但应该清醒,我们之所以常常说“人咬狗”抓人眼球,正是因为“狗咬人”才是社会中更为普遍的真相。
在2亿多老人的中国社会里,碰瓷讹诈才几个?可是,在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舆论场中,活跃的几乎都是年轻群体,老年人大多因为对技术的陌生而在其中完全失语。
如此环境下,不光是“扶不扶老人”,在广场舞等热门话题上,竟然出现“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这样哗众取宠的偏颇声音。
都说是“前人种树,后人纳凉”,中国能创造出今天的繁荣,与正在逐渐老去的这一代人的艰苦奋斗密不可分。
高中政治时事评论小论文3篇

高中政治时事评论小论文3篇时事评论的教学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内容,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政治时事评论,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政治时事评论(一) 时事评论背景:这段时间,江西永丰县严辉村的9岁男孩范小勤,由于相貌酷似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而成为网络名人。
小马云走红之后,他的家庭迎来了越来越多的拜访者,有公益人士,有媒体记者,有基层干部,也有各路商家小马云与马云相遇,让一个原本远离大众目光的农村家庭,受到全社会的注视。
时事评论观点:一个是名满天下的电商巨头,一个是偏远农村的贫困儿童,身份悬殊而相貌相似,这样的强烈反差,在双11网络购物狂欢前夕成功地抓住了人们的注意力。
然而,透过社交媒体流传小马云照片时的娱乐心态,一个沉重的家庭故事呈现在舆论面前:范小勤的爸爸失去右腿,妈妈有智力障碍,一家四口靠低保度日,而范小勤与哥哥至今仍不会写自己的名字,也无法与人交流这个曾经与网络绝缘的家庭,并不知道马云是谁,却因为网络关注而获得了改变的希望。
衣服、玩具、食物、红包爱心捐助与政府慰问相继而至,范小勤的生活不再只有咸菜和辣椒,还多了肉和新衣服。
可以说,社会关注给这个家庭带来了脱贫的希望,网络追捧也好,呼吁捐款也好,都寄托着人们对一个贫困儿童的同情,期待一个贫困家庭改变命运的朴素愿望。
同时,也有一种消费范小勤的倾向值得警惕。
有一部分人只是看重小马云身上的炒作价值,有的企业主拉着小马云与产品合影,有的网络直播主持人试图让小马云出镜以吸引粉丝,有的商家甚至要求小马云参加线下活动如果抱着消费范小勤网红效应的目的,只是利用他为自己代言、涨粉,就会让关爱和捐助变成一场打着爱心旗号的商业炒作,以爱心的名义给范小勤和他的家庭带来伤害。
事实上,人们关注小马云与马云的网络相遇,更是在关注这两个人所代表的不同社会标签。
如果没有网络,小马云也许永远不会为大多数人所知,他和马云的命运就像两个平行的世界一样不会相交。
正是无远弗届的网络,把贫穷的村庄与知名企业家联系在了一起,把贫穷与富裕、乡村与城市、封闭世界与网络空间等反差强烈的元素联系在了一起。
高中时事评论范文800字_高中时事评论议论范文

高中时事评论范文800字_高中时事评论议论范文高中阶段时事政治教育通过思想政治课来实现,希望能够激发学生的时事评论活力、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时事评论指导。
那学生如何写好时事评论呢?下面店铺给大家带来高中时事评论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时事评论范文(一)时事评论背景: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
去年第一季,节目一经推出就收获好评如潮,如今第二季的节目“观众缘”更强,“诗词力”更猛。
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为什么《中国诗词大会》能够以如此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时事评论观点:“腹有诗书气自华”,用来形容《中国诗词大会》的参赛选手再合适不过。
观众为武亦姝、陈更、彭敏等选手的才华所折服,也为白茹云等普通参赛者的励志故事所感动。
古诗词虽然“曲高”,但“和者众”,从50后、60后到00后,都有着咿呀学诗的共同经历和共同记忆。
正是这共同的文化记忆,构成了文化传承的大众基础,所以《中国诗词大会》能够靠着“熟悉的陌生题”,大面积地唤起观众的参与感。
尤其是在春节这个全家人围炉夜话、共享团圆的节日里,跟随节目一起回味那些年背过的唐诗宋词,让团聚别增了思接千载的文化韵味。
很少有哪个民族,能像我们这样,拥有灿若星汉的经典诗篇;也很少有哪个国度,能像我们这样,无论童叟都能念诵几句古典诗词。
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诗歌缘起,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再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革命情怀,《中国诗词大会》以其纵横捭阖的集纳,让观众不禁发出对传统文化的由衷钦佩。
“铜雀台”是谁修的?“谢公屐”的“谢公”是谁?“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看”怎么读?类似“日用而不知”的知识,在丰富观众眼界学识的同时,也激发起不少人学习传统文化的自觉。
既有丰富多彩的内涵,也注重切身感、共同性,正是《中国诗词大会》触发“传统文化热”带给我们的启示。
“诗词是小众的,但在某些家庭、某个人的心灵岛屿里,诗词却是千山万水,是他们的‘主旋律’。
高中政治时事评论经典范文3篇

高中政治时事评论经典范文3篇时事评论背景:近期,医生拿药品回扣的现象,经央视披露引起广泛关注。
事实上,药品回扣的利益链条,比媒体展示的“切片”要长得多。
从严重程度上看,2013年葛兰素史克商业贿赂案是更具标志性的事件,该案涉及回扣总金额每年高达数亿元。
时事评论观点:人们不满吃回扣现象,主要是因为它助推高药价,让患者成了埋单的冤大头。
然而,我国政府20多年治理医药商业贿赂的现实证明,不调整医疗行业的利益格局,药品回扣问题会陷入屡禁不绝的怪圈。
原因不难理解,主要是我国长期以来医药不分、以药养医。
从医院的角度看,这是一种错位的“补偿”机制。
多数公立医院收入主要来自于3个渠道:政府财政补助、按项目收费的医疗收入和药品加成收入。
政府财政补助一般占不到10%,而医疗服务价格又偏低,医院只能做大药品加成收入。
收入偏低的医生,获得价值回报的需求最终传导到药价上,“用贵药、开大处方”就成了难以遏制的偏好。
从药品市场的角度看,这是基于医药利益捆绑下的价格合谋。
药品经营企业多如牛毛,但产品同质化严重,加上生产、流通环节较乱,在激烈竞争中把药价推高,成为一种相互默契的现实选择。
如此一来,药品回扣就有了生存空间,也无法通过规范招标来扼杀。
政府通过集中采购来降低药价,但在实际执行中往往被异化,中标价是只招不采的“空价”,药价仍虚高。
在这种情况下,只对药品回扣进行手术刀式的清理,难免死灰复燃。
从根本上讲,还是要推行医药分开,让医院的价值归医院,药品的利益归药品。
医药分开后,药品市场会按照优胜劣汰规律,淘汰一批劣质药品生产和经营商,这有利于提高药品质量和监管水平。
而医院和医生的收入,则可以通过引入社会力量办医等市场机制来倒逼,逐步提升到合理水平。
事实上,不少发达国家都实行医药分开,大医院一般不设门诊药房。
比如美国,医生开了处方,患者要到社会药房买药,医生处方受到药房药师、保险系统监管,跟医生收入没关系。
德国、日本的情况也类似。
高中政治时事评论范例3篇.doc

高中政治时事评论范例3篇高中政治时事评论(一)时事评论背景:春节期间,全国上千个城市禁放限放烟花爆竹。
前村后村燎火明,东家西家爆竹声的景象或将成为历史,而共坐守岁观春晚、指尖飞舞抢红包、阖家驱车寻胜景,已成为新春新风景甚至新传统。
无需拉开太长的历史视野,我们就能感受到习俗、传统的悄然改变。
时事评论观点:所谓传统,既有传承,也有创制,恰如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唐诗宋词,传统的河流行经不同的时空,往往会形成一脉相承却又独具特色的经典。
正如所强调的,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千年生生不息,传统文化可谓别具一格而面向未来,更需要让传统文化在新的土层中别开生面。
为明天沉淀下这个时代的文化精华,正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文化责任。
谈及文艺工作时曾指出,那些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文艺精品,都是远离浮躁、不求功利得来的,都是呕心沥血铸就的。
这也未尝不是对整个文化发展的期许。
时代脚步匆匆,资源成本收益价位成为砝码,既带来市场标价的激励,也带来趋利若鹜的忧思。
一个例子是,阅读量成为不少新媒体的唯一标准,于是内容则胡编乱造以夺眼球、标题则触目惊心以博点击,更有故作惊人之语而不顾三观、不忌三俗者。
不管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还是粗暴的功利主义,浮躁的背后,都是对传统的轻慢、对文化的辜负,这影响到人们的精神底色,也影响到时代的文化样貌。
这两天,《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冠军武亦姝惊艳大众,不仅是因为2000多首诗词的记忆量,更是因为她身上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有网友评价,她满足了人们对古典才女的所有想象。
公众对这样一种古典气质的激赏,也正是对优秀传统文化中那种沉静、厚重的向往。
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两对关系,就是道与器静与动的关系。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重为轻根,静为躁君,二者指向的都是撇掉浮面的泡沫、守住精神的根基、看到现象的本质。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让多少人沉下来,培厚了心性修养;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又让多少人静下来,涵养了文化品性。
高中时事政治评论3篇

高中时事政治评论(一)时事评论背景:22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关于审理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该《解释》对刑法第二百四十条第一款第(六)项规定的“偷盗婴幼儿”以及“收买被拐妇女儿童的行为”等依据立法精神作了细化解释,这将有助于减少实践争议,更有助于杜绝犯罪分子利用“模糊地带”逃避打击和处罚。
时事评论观点:现行刑法对“偷盗婴幼儿”的刑事处罚明显高于一般的拐卖儿童行为。
根据刑法第二百四十条规定,拐卖妇女、儿童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但是,如果以出卖为目的,偷盗婴幼儿的,则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还可以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司法实践中,有的犯罪分子是利用父母等监护人或看护人的疏忽,以给予婴幼儿玩具、外出游玩等哄骗手段将婴幼儿拐走,但不同地方法院对这种情形的判决往往存在较大差异。
同样是拐卖一人,有的地方判处犯罪分子五年有期徒刑,有的地方则判处十五年有期徒刑甚至无期。
最高法院的这一解释,将有助于统一司法量刑,对实践中常见的以哄骗手段将婴幼儿拐走的行为形成更强有力的震慑。
最高法院的这一《解释》,实际上是对刑法关于打击拐卖儿童妇女“从严从紧”原则的坚持和细化。
虽然我国历来强调“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但在打击拐卖儿童妇女方面,却一直强调“从严从紧”,而且有愈来愈严之势。
比如,在刑法修正案(九)通过之前,原刑法曾经规定,对于收买的儿童妇女,没有侵犯、虐待行为而且不阻止解救活动的,“可以不追究刑事责任”。
在打击拐卖行为的长期实践中,这一条被认为减少了公安机关解救被拐卖人的现实障碍,但也有意见指出,这一条使收买被拐卖妇女儿童的犯罪成本极低,人口交易反被放任。
因此刑法修正案(九)第一次审议时,删去了这一规定,将其修改为“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审议过程中,提高买方的处罚力度成为一致的意见,几乎无人赞同对买方“免除处罚”。
根据全国人大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最终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九)删除了“免除处罚”的规定,从而确立了“买卖均罚”原则,只要有收买妇女儿童行为,不管情节如何,一律都要追究刑事责任,这意味着,收买被拐卖的儿童“抚养”,最终不仅会“人财两空”,而且还要受到刑事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