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
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

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1“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这几句,想必大家都很熟悉。
它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里的片段。
我和爸爸妈妈在一次旅游的时候,看到了“连理枝”,接触到了《长恨歌》。
静心拜读,感受字里行间的美,掩卷遐想,思绪万千......那是明皇的眼泪,那是一条黄昏梦残的古道,那是一渺春江花月的清波,这是一座积淀了江楚流香的亭阁,这一条漫卷的青丝带。
映着斜阳走过碧坪,你轻曼的温柔,异于北国的风雪,你的妖娆更有着明晰的江南芳韵。
江南的水无私的把你妆扮,绿林熏陶成你的素雅。
天生丽质一朝秀选,却都化作淡淡的历史烟云。
夜与硝烟永远停在了那一刻,一切都成为了明皇与那位绝代佳人的陪衬......明明几朝前,你还踏着轻盈曼妙的舞姿,带着浪漫的回眸一笑,轻巧的来到帝王身边,大唐宫殿的红毯上留下只属于你的香味,这让帝王手中的御笔颤抖,掉落。
或许原本就是中唐的宿命,或许这都是冥冥之中从未休止的音符。
雄伟的金殿,大国端庄的气韵,却也抵不住她那轻盈的舞姿,与那回眸的一笑。
可现在呢?金殿仍在,可是却再没有了她的倩影。
跟着远去的车迹,回首这雄伟的金殿,天摧残星,月蚀清夜,玉阶生怨;宫阙中,有明皇,有霓裳羽衣,而你,一代佳人儿在那场浮华以后离吾而去,从此阴阳两隔.......有人说:“她爱明皇,不爱天下。
”有人说:“她的拥有使千万民众一无所有。
”有人说:“她是红颜祸水。
”我淡然笑曰:“历史似乎并非为柔媚所主,如若并非有这柔媚的佳人儿,明皇本身也是在坠落的。
”日月成为流年,她终于化为爱的殉品。
天空一片澈蓝,长生殿里,也许只有一对仙侣,在暗淡中抚琴,歌唱......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2唐朝曾是一个富有色彩的朝代,可是因为一场叛乱且都改变了模样!唐朝的皇帝唐玄宗是个风流潇洒的皇帝,他治国有方他在位时唐朝十分的繁荣,正因此才有了开元盛世之说!杨玉环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十分漂亮当她15岁时真是美若天仙,“一朝选在君王侧”两人落入了爱河,每日的欢歌笑语,饮酒作诗,霓裳羽衣曲拌着杨玉环依韵而舞,仿若天女散花!“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唐玄宗怎能不迷恋她呀!“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长恨歌》读后感(通用25篇)

《长恨歌》读后感《长恨歌》读后感(通用25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长恨歌》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长恨歌》读后感篇1——“君黄舞,玉环飞燕皆尘土“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一代明主李隆基对已逝爱妃的思念,如深秋浓雾久久挥散不去。
孰不知“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也许天生丽质的杨家女——玉环自己也不曾想到会“一朝选在君王侧”。
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在勾心斗角,明争暗夺的深宫后院,她艳压群芳,“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是其美貌的写照。
古来君王,几不好色?对这位绝世佳人,李隆基自然宠爱有加。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不仅如此,古往今来,多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现象,杨玉环的得宠使杨家人直摇扶上,一路高升。
白居易形容之“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这般厚待无疑让很多人既羡慕又眼红,“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反生女”,由此可见,杨玉环在后宫所承思泽之程度。
但世事难测,命运的航帆不会总是长风破浪。
“九重城阙烟尘土,千乘万骑西南行”,在乱世之中,红颜成为战争的牺牲品。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面对国家危难,为了振奋军心历史上演了一幕“君王掩面救不得,因看血泪相和流”的悲剧。
绝世佳人香消玉殒,落得“花钿委地无人收”的悲惨境地,而最后得到了不是世人的同情与怜悯,却是“红颜涡水”的千古骂名。
今读玉环,不禁生出“自古红颜多薄命”的感慨。
历史上成为牺牲品的女人又何止玉环一人啊?陈圆圆,李师师不都是吗?在歌舞升平的年代,她们是君王的爱妃,一旦国家陷入危难,她们便成了战争的“祸端”,君王弃之如敝帚,百姓视之如灾星。
天堂与地狱的巨大落差摧残不了她们美丽的容颜,却在她们的心灵留下一声深深的疤——难以翕合。
《长恨歌》白居易读后感(精选24篇)

《长恨歌》白居易读后感《长恨歌》白居易读后感(精选24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长恨歌》白居易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长恨歌》白居易读后感篇1好一首凄凄切切的《长恨歌》!好一个凄怆悲凉的爱情故事!好一代风流倜傥的一国之君!二人的爱情远已超过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到达了常人无法到达的境界。
面对这唯美的爱情,怎能不令人发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感慨。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在刀刃上广舒长袖,轻歌曼舞,泪光潋滟。
都羡一骑红尘妃子笑,谁怜一抔黄土掩风流。
马嵬坡上那一别,红颜薄命,帝王之道,何以为堪?!“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睹物思人,物是人非的人间悲剧,该是怎样的一种心痛!“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钢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又包含了怎样的不舍与无奈。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从古至今,撩动了多少文人墨客、边塞将领、帝王将相、大家闺秀内心的伤与痛!虽无磅礴的气势,却着实语出惊人。
不愧为千古名句!华夏雄风在滚滚东去的黄河长江中,酝酿着扯天阔地,包罗万象的诗情画意。
边塞军士与门前闺人执着的守望,高堂明镜额前已为风所缭乱的白发都化作滴滴泪水,却如潮流奔涌狂号,在历史与王朝的堤岸刻下了斑斑刀痕。
《长恨歌》的确已成成为唐玄宗与杨贵妃的长恨,也终究代表了世间凡人的长恨。
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天若有情天亦老,月若无恨越长圆。
”一代君王终不能挽留这段唯美的爱情,岂不是人间的悲哀!《长恨歌》白居易读后感篇2情感,是每一个人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从亘古就一直延伸至现在,基本上所有人就是因为情感而发生变化,好坏之间杂夹着情感,有的人深陷情感,无法澄清理性,或许下面提出的文章,会给我们一点启示。
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

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相关推荐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通用17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通用1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篇1我十分的孤陋寡闻。
最近才看到这本《长恨歌》。
光是喜欢喜剧的人,大概不会喜欢这本书。
看完之后,一阵郁闷。
深觉时光残酷,生命中很多东西竟是捉不住也留不住的。
一切是那么现实,现实得难免令人失望。
生活充满失望。
长恨歌这个名字,应该缘于白居易的那首唐诗。
白居易的《长恨歌》说的是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悲剧,这一早就给王安忆的这部小说埋下了伏笔。
悲剧原本注定。
如果想在作品里找到一个理想的女人,十全十美,纯洁善良无暇的女人。
那么恐怕是要失望的。
里面有的,不过是一群现实的女人。
作为女主角的王琦瑶,更是如此。
王琦瑶,一个弄堂里出来的上海小姐。
她是一个很普通的女人。
特别之处,她是位美女。
有很多人说那是情爱史,我不赞成。
在她一的一生中,她所强调追求的,一直都不是爱情。
她选择某大员,也不过想过一些平顺、舒服的日子。
就连最后选择同女儿平辈的男人,也是因着寂寞。
令人遗憾的是,要求如此之低,也要失望。
有些人一早对命运妥协,命运安排什么,就接受什么。
从没想过争取和抗争。
可仍然还是要为命运所捉弄。
不由得让人怀疑,命运是不是欺软怕硬?像我们小时候跟老妈要钱。
不要,就什么都没有,一要,还得要多点,即使失望,也不过是老妈少给了,一般不会不给。
这是不是也是对付命运的方法?哈哈……吃饭去。
无论如何失望,生活却总要继续。
这又是另一种失望了……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篇2“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落叶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吹落的梧桐叶,勾起绵绵长恨。
一个是重色轻国的君王,一个是娇媚恃宠的妃子。
云鬓花颜,芙蓉暖帐,曾经铸就了一段刻骨铭心的不伦之恋。
自古君王迷色误国,爱江山更爱美人,只可惜李隆基生不逢时,安史之乱,六军不发,君臣出逃,情急之下,只有以杨贵妃的死换得苍生性命。
长恨歌白居易读后感(精选5篇)

长恨歌白居易读后感长恨歌白居易读后感(精选5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长恨歌白居易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长恨歌白居易读后感1我十分的孤陋寡闻。
最近才看到这本《长恨歌》。
光是喜欢喜剧的人,大概不会喜欢这本书。
看完之后,一阵郁闷。
深觉时光残酷,生命中很多东西竟是捉不住也留不住的。
一切是那么现实,现实得难免令人失望。
生活充满失望。
长恨歌这个名字,应该缘于白居易的那首唐诗。
白居易的《长恨歌》说的是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悲剧,这一早就给王安忆的这部小说埋下了伏笔。
悲剧原本注定。
如果想在作品里找到一个理想的女人,十全十美,纯洁善良无暇的女人。
那么恐怕是要失望的。
里面有的,不过是一群现实的女人。
作为女主角的王琦瑶,更是如此。
王琦瑶,一个弄堂里出来的上海小姐。
她是一个很普通的女人。
特别之处,她是位美女。
有很多人说那是情爱史,我不赞成。
在她一的一生中,她所强调追求的,一直都不是爱情。
她选择某大员,也不过想过一些平顺、舒服的日子。
就连最后选择同女儿平辈的男人,也是因着寂寞。
令人遗憾的是,要求如此之低,也要失望。
有些人一早对命运妥协,命运安排什么,就接受什么。
从没想过争取和抗争。
可仍然还是要为命运所捉弄。
不由得让人怀疑,命运是不是欺软怕硬?像我们小时候跟老妈要钱。
不要,就什么都没有,一要,还得要多点,即使失望,也不过是老妈少给了,一般不会不给。
这是不是也是对付命运的方法?哈哈……吃饭去。
无论如何失望,生活却总要继续。
这又是另一种失望了……长恨歌白居易读后感2前一些日子,读了白居易的《长恨歌》,对里面的情节也有了些了解。
一个养在深闺的美人被君王看中,召入宫封了个贵妃,皇帝对这个贵妃十分宠爱,以至于”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虽然皇帝十分喜爱,但不幸的事仍然发生了,一场叛乱使得自己江山与美人只可取其一。
长恨歌读书心得(10篇)

长恨歌读书心得长恨歌读书心得(10篇)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可用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
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长恨歌读书心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长恨歌读书心得1我十分的孤陋寡闻。
最近才看到这本《长恨歌》。
光是喜欢喜剧的人,大概不会喜欢这本书。
看完之后,一阵郁闷。
深觉时光残酷,生命中很多东西竟是捉不住也留不住的。
一切是那么现实,现实得难免令人失望。
生活充满失望。
长恨歌这个名字,应该缘于白居易的那首唐诗。
白居易的《长恨歌》说的是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悲剧,这一早就给王安忆的这部小说埋下了伏笔。
悲剧原本注定。
如果想在作品里找到一个理想的女人,十全十美,纯洁善良无暇的女人。
那么恐怕是要失望的。
里面有的,不过是一群现实的女人。
作为女主角的王琦瑶,更是如此。
王琦瑶,一个弄堂里出来的上海小姐。
她是一个很普通的女人。
特别之处,她是位美女。
有很多人说那是情爱史,我不赞成。
在她一的一生中,她所强调追求的,一直都不是爱情。
她选择某大员,也不过想过一些平顺、舒服的日子。
就连最后选择同女儿平辈的男人,也是因着寂寞。
令人遗憾的是,要求如此之低,也要失望。
有些人一早对命运妥协,命运安排什么,就接受什么。
从没想过争取和抗争。
可仍然还是要为命运所捉弄。
不由得让人怀疑,命运是不是欺软怕硬?像我们小时候跟老妈要钱。
不要,就什么都没有,一要,还得要多点,即使失望,也不过是老妈少给了,一般不会不给。
这是不是也是对付命运的方法?哈哈……吃饭去。
无论如何失望,生活却总要继续。
这又是另一种失望了……长恨歌读书心得2《长恨歌》中每一部分都会要那么几段文字专注于写上海的物和景。
看似无意的环境描写,恰恰奠定了故事的整个基调,甚至是故事每一个情节的暗示。
若我们足够细心,王琦瑶最后甘愿做李主任的情妇也不应该是在我们的意料之外,每一个上海弄堂里的女人都是会这样做的。
最新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3篇 读后感随笔

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3篇篇一: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作为一代文人,白居易可谓是一个成功者。
他的现实主义的笔,写出了多少个凄冷的场面,敲响了一次又一次警钟。
他的《长恨歌》,可谓是他一生的代表作。
诗以喜剧开头而转成悲剧,虽然作者的立意是“欲惩尤物”,却成了一首爱情的颂歌。
这首叙事诗的最成功处就是抒情,相当复杂的情节只用精炼的几句就交代过去,而着力在情的渲染,细致地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浓烈和贵妃死后双方的思念之情.《长恨歌》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
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
“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来是乐到了极点,象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
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许多人说《长恨歌》有讽喻意味,我想,这首诗的讽喻意味就在这里。
那么,诗人又是如何表现“长恨”的呢?马嵬坡杨贵妃之死一场,诗人刻画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由于这“血泪相和流”的死别,才会有那没完没了的恨。
随后,诗人用许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但诗歌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停止在一个感情点上,而是随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展示,感应他的景物的不断变化,把时间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开拓和推动情节的发展。
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还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
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故事到此结束似乎也可以。
然而诗人笔锋一折,别开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有起伏,有波澜。
长恨歌读后感(精选36篇)

长恨歌读后感长恨歌读后感(精选36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长恨歌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长恨歌读后感篇1清脆的鸟鸣带来了烂漫的春光,袅袅春风是大自然的美容师,皎洁的月光寄托着游子的万里乡愁。
我在书本中跨越千载,结缘唐诗。
每当夜幕降临,我都会捧起一本沉甸甸的唐诗,在静柔的灯光下细细品读那字里行间带给我的无限乐趣。
唐诗是诗人用情感、智慧、想象结合而创造,如画卷一般美丽,如推理一般有趣,如音乐一般耐人寻味。
生活中如果没有唐诗,丰富的情感无法表达,复杂的情绪得不到释放。
唐诗中蕴含着幽静的世外桃源,包罗万象。
唐诗三百首,每一首都是那么丰富饱满,每一首都是那么含蓄隽永。
这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白居易的'《长恨歌》。
一曲《长恨歌》,写尽了唐玄宗和杨玉环这对身在帝王家的才子佳人的浪漫与悲情。
天生丽质的杨玉环,美得惊心动魄。
当她回眸一笑,六宫粉黛顿时都失去了颜色,只能像瓦砾一般衬托杨玉环明珠一样的美貌。
后宫佳丽三千人,唐玄宗只宠爱杨玉环一个人,令天下的心中不再重视生男孩,都希望生个如杨贵妃一样漂亮的女儿,为家族添光添彩。
可这是,渔阳反叛的鼓声惊天动地而来,惊破了宫中如仙乐一般优美的《霓裳羽衣舞》。
京城里硝烟弥漫,成千上万的车马护拥着皇帝逃往西南。
那曾经威仪万千的车架如今飘飘摇摇,行进中走走停停,两天才走了短短一百余里。
最终,大军不发,集体要求赐死误国奸相杨国忠和红颜祸水杨贵妃。
可怜倾国倾城的绝代美女,竟成为了昏庸皇帝的替罪羊,溢死在了马嵬坡。
叛乱平定后,回到都城的唐玄宗日夜思念杨贵妃,想了许许多多的办法想召回她的魂魄来相见,最终在伤心绝望中死去。
只留下了一首笔锋犀利凄美浪漫的《长恨歌》,千古传唱着。
这就是唐诗的魅力。
那纯净可爱的文字,如涓涓细流滋润我的心田,令我如痴如醉;犹如浩瀚的汪洋,激励着我去奋进,去创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篇一: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好一首凄凄切切的《长恨歌》!好一个凄怆悲凉的爱情故事!好一代风流倜傥的一国之君!二人的爱情远已超过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到达了常人无法到达的境界。
面对这唯美的爱情,怎能不令人发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感慨。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在刀刃上广舒长袖,轻歌曼舞,泪光潋滟。
都羡一骑红尘妃子笑,谁怜一抔黄土掩风流。
马嵬坡上那一别,红颜薄命,帝王之道,何以为堪?!“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睹物思人,物是人非的人间悲剧,该是怎样的一种心痛!“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钢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又包含了怎样的不舍与无奈。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从古至今,撩动了多少文人墨客、边塞将领、帝王将相、大家闺秀内心的伤与痛!虽无磅礴的气势,却着实语出惊人。
不愧为千古名句!华夏雄风在滚滚东去的黄河长江中,酝酿着扯天阔地,包罗万象的诗情画意。
边塞军士与门前闺人执着的守望,高堂明镜额前已为风所缭乱的白发都化作滴滴泪水,却如潮流奔涌狂号,在历史与王朝的堤岸刻下了斑斑刀痕。
《长恨歌》的确已成成为唐玄宗与杨贵妃的长恨,也终究代表了世间凡人的长恨。
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天若有情天亦老,月若无恨越长圆。
”一代君王终不能挽留这段唯美的爱情,岂不是人间的悲哀!!人们对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争论不休,有所谓爱情说、政治主题说、双重主题说等等。
本文作者持爱情说。
首先从作品的四个层次来分析,肯定自居易井非像陈鸿写《长恨歌传》那样板着说教的脸孔去描写李杨故事,而是以“情”作为主旋律,让主人公的情去感动读者,使之产生共鸣,取得审美上的极大成功。
本文还结合作者生平经历和社会历史分析他在处理历史题材、政治题材和来自民间的人性题材、心理题材的关系问题上的独到之处,进一步说明唐明皇杨贵妃形象的审美意义。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冬,三十五岁的白居易被授周至县尉,当时,他与好友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听到当地民间流传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纪的故事,深有感触,于是创作了千古传诵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陈鸿为此诗撰写了一篇《长恨歌传》。
《长恨歌》以其标格卓异的风姿赢得了古今无数的读者,甚至当时长安妓-女以“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而自夸,并因此身价倍增。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①,不仅是作者的自我肯定,也道出了众多读者的心声。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是读者争论的焦点问题,观点颇为分歧,约可分为三派:其一,爱情主题说。
认为从作品宫中多宠的宪宗;其三,双重主题说。
认为将此诗看成纯粹的讽谕诗或爱情颂歌都不恰当,它是暴露与歌颂的统一,讽谕和同情的交织,既为李、杨的爱情悲剧一掬同情之泪,又为他们的误国失政一叹遗恨之声,二者交相融汇而不是机械叠加。
此外,还有人认为此诗是作者借李、杨悲剧来抒发自己爱情失意的情怀。
究竟如何,还需从作品本身去分析。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
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认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根据全诗的内容和情节发展,可将诗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纪。
贵纪进宫后恃宠而娇,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士”,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后完全沉湎于歌舞酒色。
开卷首句既提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
第二层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玄宗逃难,被-迫赐死贵妃,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矗诗人有意将因玄宗荒淫误国所造成的安史之乱进行了淡化处理,对二人的生离死别则着意形容,读者受到的是悲剧气氛的感染而不是历史的理性批判。
陈鸿《长恨歌传》“惩尤物,窒乱阶”之说是板着面孔做文章,故不能视为此诗的写作动机。
第三层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人梦”,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行宫见月,夜雨闻铃,是一片“伤心色”和“断肠声”。
长安收复以后回朝时,重过马克,“不见玉颜空死处”。
回宫后,池苑依旧,物是人非,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荡气回肠。
第四层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此恨绵绵无绝期”,写玄宗派方士觅杨贵妃之魂魄,重在表现杨妃的孤寂和对往日爱情生活的忧伤追忆。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上天入地,后终在虚无缥渺的仙山上让贵妃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再现于仙境。
“情”的渲泄已超脱于帝王妃子间的感情纠葛,而更多地带有诗人的主观的理想成分,并早已超出了历史事实的范围,将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冲突表现无余。
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二句,是爱情的叹息与呼声,是对于爱情受命运播弄,和爱情被政治伦理摧残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时空而进入无极之境。
这样,诗人便以“长恨”表现了爱情的长存,亦即点明全诗的主题。
所以,我们认为《长恨歌>并非是一篇政治讽谕诗,而是一篇歌颂爱情的诗篇。
如果说李、杨的生离死别是个爱情悲剧的话,那么,这个悲剧的制造者最终成为悲剧的主人公,无法不叫人遗憾。
《长恨歌》所写的历史题材是依照史实想像而成的帝纪间的爱情故事,而故事的主人公唐玄宗又是唐朝历史兴衰转折期中的关键人物。
由于受重道德而视爱情为罪恶的传统观念之根深蒂固,读者对于《长恨歌》的认识,便常常游移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或者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同文学批评混淆起来,或者以伦理的批评取代审美评价,从而产生理解上的困惑与分歧。
这种分歧,大概在白居易写这首诗的时候即已存在。
当时,白居易、陈鸿、王质夫闲谈玄宗与杨妃的故事,王质夫说:“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他期待白居易的是表述爱情。
陈鸿则不然,他认为,白居易写《长恨歌》“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
”②赋予《长恨歌》以伦理说教的意义。
白居易本人则认为,该诗表现的是“风情”,并非如同《秦中吟》、《新乐府》那样的正声。
唯其如此,他在编集时才把它归入感伤诗,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
”③《长恨歌》以“情”为中心的主旋律始终回旋激荡于全诗之中,当白居易把“情”作为描写对象时,那种被他承认的人皆有之的情潮便会以其固有的人性之美奔涌于笔端而无从遏制,即使他心存讽谕,只要着意深入感情的领域,作品便不会以讽谕说教的面貌出现。
《长恨歌》写作之初,未尝不曾出现过如陈鸿所说的“惩尤物,窒乱阶”的念头,写作的结果却是倾注着作者感情的爱情描写。
依照正常的艺术感受,读者是很难从中感受到女人是祸水,李、杨之恋是唐帝国衰亡根由的。
假若白居易真的把这个故事写成讽偷诗,使全诗充满了“尤物惑人”的讽刺与说教,其价值将如何,我想,是很难与此篇分庭抗礼的。
诗人以历史为素材,又不拘囿于史实,在文学与历史的隔膜中求得平衡,超越时空局限,并与人们普遍意义上的情感产生共鸣,因而取得审美意义上的成功。
读者掩卷之余,甚至会忽略造成这一爱情悲剧的根源,而完全将审美意识集中于李、杨之间缠绵悱恻、难舍难分的感情渲染。
生离死别的悲痛、绵绵长恨的情思、宛转动人的传说、虚无缘渺的仙境完全将读者带进一个透明的纯情世界,它没有尘世间的喧嚣与龌龊,其中凝聚着诗人的理念,也层层积淀着历代读者的理想,一种对真情向往的共鸣使这首诗获得了永恒的魅力。
篇二:关于《长恨歌》有感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读《长恨歌》有感艺术学院 09艺设2班 20091102218《长恨歌》是一种触动心灵最深处的感动,是一种拉近现实的永恒。
当你一遍一遍的深入,你会发现如梦如幻,但最后刺入心底的痛。
千古绝唱,唱的是什么?难道不是这场爱情的悲剧吗?荡气回肠仿佛霓裳羽衣舞的华丽惊艳,这一切不过是场梦,而颦鼓震碎了华清池的绮梦,与之一起破碎的还有那集三千宠爱在一身的人儿。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一个王朝没落的罪名就可以压在一个女子的身上,只因“红颜祸水,祸国殃民”。
可是,给这样一位红颜祸国权利的人呢?难道真就是“自古红颜多薄命”吗?“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那该是怎样的绝世容颜啊?白居易用如此优美的诗句描述杨贵妃的美貌,是在为红颜的香消玉损而惋惜吗?李、杨之间的爱结局早已注定的,“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就已注定了他们的爱情悲剧。
这就是君王的悲哀:“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鸣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我不喜欢历来的文人们将历史政治生硬地套入文学作品中,那样反而掩盖了作品本来所要表现的美感,我读《长恨歌》,我是将《长恨歌》理解为一部纯粹的爱情故事的文学创作,是应与历史事实加以一定区别的。
我更着眼于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那富有悲剧意义的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
沿用历史题材的《长恨歌》中的明皇与杨贵妃是历史原型而高于现实的。
我以为诗人是持歌颂同情的态度去还原李、杨之间的纯粹的爱,作品描写的爱情悲剧也不再仅仅是帝王宫妃的悲欢离合,而是具有普通男女爱情悲剧的性质。
他们相爱,相爱不是罪。
只因身份的特殊,他们的爱就永远不能摆在第一的位置。
君王一旦重色轻社稷,“渔阳魋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将是早晚的事。
而这样的结局唯有这祸国的女子来承担,只因明皇的爱终究是抵不过六军不发。
长恨歌,所恨为何?《长恨歌》写情缠绵悱恻,书恨杳杳无穷。
“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
”谁的恨?白居易有恨?杨贵妃有恨?唐明皇有恨?爱情有恨?古有“诗言志、诗传情”的说法。
诗人或许是有恨的吧?他在那个压抑封闭的年代对初恋者湘灵的思念及不能与之结合的“绵绵之恨”成为其创作《长恨歌》的感情的原由,借对历史人物感情悲剧的咏叹,寄托自己的心情,抒发自己的痛苦与深情也不无道理。
也许是诗人自身有过爱情悲剧的经历,有助于他对李杨二人爱情悲剧的体察和分析,使得《长恨歌》肌理细腻、情真意切、打动人心吧。
杨贵妃也是有恨的吧。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只因自己的倾国容颜。
仅是一个普通的女子,“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长生殿的誓语仍在耳畔回响,曾发誓生生世世相守的爱人呢?造化弄人,岂能不恨?恨不能与君相守到白头,恨不能朝朝暮暮,恨红颜终究是薄命。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是他用情专一于杨氏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