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_实验分析讲解
心理学专业课复习经典实验分析

心理学专业课复习经典实验分析心理学专业课程涉及广泛,其中复习经典实验是学生们了解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对心理学专业课程中的经典实验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在心理学研究和应用中的作用。
1. 条件反射实验(巴甫洛夫的狗实验)巴甫洛夫的狗实验是心理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实验之一。
通过在狗的头部放置呈味试剂,并观察狗口水分泌的变化,巴甫洛夫发现狗在实验过程中形成了条件反射。
这一实验揭示了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对于后续关于学习和行为调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2. 束缚实验(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顺从实验)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顺从实验揭示了人类对权威的顺从性。
实验中,被试者被告知执行对学习者造成伤害的指令,结果意外地有近65%的被试者选择服从命令,暴露了人类面对权威时的弱点。
这一实验对于理解个体行为受社会压力影响的机制以及纳粹德国的大屠杀事件产生了重要影响。
3. 信息处理实验(乔治·米勒的短期记忆容量实验)乔治·米勒的短期记忆容量实验是心理学中关于信息处理的经典研究之一。
在这个实验中,米勒发现人类短期记忆的容量大约为7个左右的信息单元。
该实验揭示了人类信息处理的有限性,这一发现对于学习和记忆的优化具有指导意义。
4. 社会认知实验(带有Doll面孔的婴儿实验)带有Doll面孔的婴儿实验是心理学中儿童早期社会认知研究的重要突破。
在这个实验中,研究者使用带有不同表情的Doll面孔,观察婴儿对表情的反应。
该实验揭示了婴儿对面孔情感的敏感性和婴儿面孔加工的特点。
这一实验对于儿童社会认知能力的理解以及覆盖儿童精神疾病研究有重要意义。
5. 经典条件性恐惧实验(John B. Watson的小阿尔伯特实验)小阿尔伯特实验是经典的条件性恐惧实验,由John B. Watson领导。
实验中,小阿尔伯特被用来实施条件性刺激,将他与白色小兔子配对,以制造对白色物体的恐惧。
这一实验揭示了条件反射对于情绪和恐惧形成的作用,对于了解恐惧症和相关心理疾病的产生和治疗具有重要启示。
大学心理学经典实验分析

大学心理学经典实验分析引言心理学实验是研究和理解人类心理过程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分析几个大学心理学领域中的经典实验,探讨它们对心理学的贡献以及对我们理解人类行为的启示。
1. Pavlov的条件反射实验伊万·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是经典心理学实验的代表之一。
他通过研究狗的消化过程中出现的条件反射现象,证明了外部刺激对行为产生的影响。
这个实验为行为主义心理学奠定了基础,使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更加科学和实证。
2. Milgram的权威实验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权威实验揭示了人类对权威的服从程度。
通过让被试者向另一名被试者施加电击,米尔格拉姆发现在权威的压力下,很多人会违背自己的道德底线。
这个实验引发了对个体行为和集体行为的深入思考,对社会心理学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3. Loftus的眼见为虚实验Elizabeth Loftus的眼见为虚实验研究了人类对记忆的可塑性。
她通过操纵被试者对事件的描述,发现人们的回忆可以被外部因素影响和改变。
这个实验对法律领域特别有重要意义,揭示了目击证人证词的不可靠性。
4. Zimbardo的斯坦福监狱实验菲利普·辛巴多的斯坦福监狱实验是对人类行为的伦理性和道德性的一次巨大考验。
这个实验模拟了监狱环境,揭示了在特定环境下,人们可能表现出暴力和压迫行为。
该实验引发了对个体责任和权力滥用的深度思考。
结论大学心理学领域有许多经典实验,它们对我们理解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启示仍然深远。
这些实验为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铺平了道路,提供了对人类行为的深入洞察。
我们应当重视这些经典实验的影响,并在未来的研究中不断探索和发展。
参考文献:- Pavlov, I. (1927). Conditioned Reflex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ilgram, S. (1963). Behavioral study of obedienc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67(4), 371-378.- Loftus, E. F., & Palmer, J. C. (1974). Reconstruction of automobile destruction: An example of interaction between language and memory. 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 13(5), 585-589.- Zimbardo, P. G. (1973). On transforming experimental data into social reality. In E. E. Jones, D. E. Kanouse, H. H. Kelley, R. E. Nisbett, S. Valins, & B. Weiner (Eds.), Attribution: Perceiving the Causes of Behavior (pp. 82-99). General Learning Press.。
实验心理学讲义知觉分析

人眼的暗适应进程
2.视敏度
视敏度是指分辨物体细节和轮廓的能力,是人眼正确分辨 物体的最小维度。
视敏度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得到(了解,不需要掌握):
(其中A为物体大小,D为距离)
影响视敏度的因素除物体大小和距离外,还有亮度、对比 度、网膜部位和练习等
3.闪光临界融合频率
闪光临界融合频率作为人眼对光刺激时间分辨能力的 指标,是指闪烁刚刚达到融合时的光刺激间歇的频率 (CFF)。
(二)视错觉
视错觉是指单凭眼睛所见而形成的失真或扭曲的知觉经 验。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视错觉 :
视崖实验
二、直接知觉实验
(三)实验结果 在以婴儿为被试的情况下,实验发现几乎所有的婴儿
在母亲的召唤下,都愿意爬向“浅滩”;但只有1/3的婴 儿在极其犹豫的情况下,爬向了“视崖”,即使在母亲用 手敲击玻璃,向婴儿示意玻璃的坚固性时,另外2/3的婴 儿还是不愿意爬过来,这表明婴儿已经感知到了视崖的深 度。此外,动物视崖实验的结果也支持直接视觉论。
2、间接知觉论
赫尔姆霍兹,提出了知觉经验论,认为所有的视知觉 都源于人们过去的视觉经验,即使是那种瞬间完成的 无意识知觉,也是一种视觉习惯。
间接知觉理论认为刺激本身的信息是模糊的、不完整 的和不能对外界事物进行全面描述的,所以个体必须 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对刺激信息作出推断、评价和 解释,才能实现对刺激的真正知觉。
二、直接知觉实验
(二)实验方法 被试:6个月到14个月大的婴儿和刚出生的小动物 实验仪器:视崖(visual cliff) 自变量:视崖的深浅.水平1为“视崖”,水平2为“浅滩” 因变量:婴儿爬向视崖边缘的行为.两个水平分别为爬或
心理学实验的设计与分析

心理学实验的设计与分析引言心理学实验是研究者通过科学的方法探索和解释人类心理现象的重要手段。
正确的实验设计和分析可以确保实验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为研究者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实验的设计与分析方法,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心理学实验研究。
一、实验设计1. 研究问题的明确在进行心理学实验前,需要明确研究问题并确立研究目的,例如探究特定行为、思维或情绪现象的成因,或验证特定理论的假设等。
明确的研究问题对实验设计至关重要,有助于指导实验的设计和分析。
2. 变量的选择与操作在实验设计中,需要选择适当的自变量和因变量。
自变量是研究者操纵的变量,可以是实验条件、实验材料等;因变量是研究者观察和测量的变量,用于判断自变量对其的影响。
同时,还需要控制其他可能影响结果的干扰变量,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实验设计的类型常见的心理学实验设计包括前后测试设计、双盲设计、随机对照设计等。
根据具体研究问题和实验需求,选择适当的实验设计类型有助于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4. 受试者的选择与招募实验的结果往往取决于受试者的特征和数量。
在实验设计中,需要明确受试者的特征,如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等,并合理选择和招募受试者样本,以保证实验结果的代表性和推广性。
二、实验分析1. 数据收集与整理在实验进行过程中,需要准确地收集、记录和整理实验数据。
这包括将实验结果进行编码,并使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输入和整理,以便后续的统计分析。
2. 统计分析方法的选择根据实验设计和数据类型的不同,选择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是实验分析的关键。
常见的统计分析方法包括描述统计分析、相关分析、方差分析、t检验、回归分析等。
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从数据中提取有意义的信息,回答研究问题。
3. 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在实验分析中,需要利用统计方法对研究的参数进行估计和假设检验。
参数估计可以根据样本数据推断总体参数的取值范围,而假设检验则用于判断样本数据是否支持或拒绝研究假设。
心理学实验设计与分析

心理学实验设计与分析教案主题:心理学实验设计与分析导语:心理学实验是研究心理现象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实验可以控制变量,观察因果关系,深入了解人类思维和行为背后的机制。
本教案将从心理学实验设计与分析的角度介绍实验的要素、步骤以及数据处理方法,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心理学实验的基本技巧。
一、实验设计的基本要素1.1 自变量和因变量:自变量是实验中研究者主动操作的变量,对因变量产生影响;因变量是实验中被测定或观察的变量,是研究者感兴趣的结果或效应。
1.2 控制组与实验组:为了能够对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准确推断,实验中通常设有控制组与实验组。
控制组接受与实验组相同的条件,但不接受自变量的操作。
1.3 随机分组:实验研究中,为了保证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同质性,通常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被试随机分配到实验组或控制组。
二、实验设计的步骤2.1 确定研究问题:明确研究目的和要解决的问题。
2.2 确定实验假设:建立研究假设,即自变量对因变量是否有统计学的显著影响。
2.3 确定实验变量:自变量和因变量的选择和操作方式。
2.4 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实验的基本设计,包括实验组和控制组、随机分配等。
2.5 选择实验参与者: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参与者,并保证他们的代表性和随机性。
2.6 确定实验手段和方法:选择合适的实验工具和方法,如问卷调查、观察、实验室实验等。
2.7 进行实验: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2.8 数据分析与结果解释: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结果解释实验的结论。
2.9 撰写实验报告: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将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详细描述。
三、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3.1 描述统计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描述,包括计算平均数、标准差、频数等。
3.2 推论统计分析:通过推论统计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如t检验、方差分析等,以判断实验结果的显著性差异。
3.3 数据可视化:通过绘制图表,将实验结果直观呈现,如柱状图、折线图等。
心理学的心理学实验和案例分析

心理学的心理学实验和案例分析心理学是理解人类心理活动的科学,心理学实验和案例分析是探究和了解心理学的有效手段。
本文将介绍几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和案例,并解析其背后的原理和启示。
1. 密尔格拉姆管实验密尔格拉姆管实验是心理学领域最著名的实验之一,它探究了人们随从权威的程度。
实验中,参与者被告知要对另一个参与者施予电击的量进行逐步增加,即使看到对方痛苦不堪,他们仍按照指示继续施加电击。
密尔格拉姆管实验揭示出人类随从权威的心理机制,也证实了人类在某些情况下会放弃道德判断,盲目遵从指令。
这个实验深入剖析了人类行为的决定因素,探究了为什么有些人难以抵抗道德上的压力,并提醒人们需要对权威做出更为理性和批判性的判断。
2. 斯坦福监狱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是一项经典的社会心理学实验,它探究了人们置身于特定环境中会如何表现。
实验中,自愿参与的学生被分成警卫和囚犯两组,警卫被授权使用权力来控制囚犯的行动。
结果,那些扮演警卫的学生表现出了极端的残忍和暴力行为,而那些扮演囚犯的学生也表现出了受虐的行为。
斯坦福监狱实验揭示了人类对于掌握权力时的诱惑和滥用,也呈现了人类在特定环境下有被压迫和受虐待的心理反应。
这个实验提醒人们需要关注环境的影响。
3. 层次需求理论层次需求理论是心理学中著名的理论之一,它提出了人类的需求可按照一定的层次结构来排列。
该理论由马斯洛提出,将人类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人际需求、自尊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等五个层次。
该理论揭示了人类的动机机制,指导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动机。
同时,它也告诫人们不能忽视心理需求的满足,以免忽视人类真正的需要,而导致心理压力和不满意感。
4. 沉没成本谬误实验沉没成本谬误实验是指人们会因为已经投入一定精力、时间、金钱等成本而不愿意中途退出一个不值得的项目,即使这一决策本身是不合理的。
该实验主要通过让参与者投入时间和精力到一个虚构的市场中来测试这一决策问题。
沉没成本谬误实验揭示了人类往往因为眼前的成本而做出劣质的决策,反而不愿意中途退出。
实验心理学报告迷宫实验doc

实验心理学报告.迷宫实验doc 实验心理学报告——迷宫实验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学习策略对解决迷宫问题的效率影响,同时考察被试者在解决迷宫问题时的认知过程和策略选择。
通过对不同学习策略的对比,我们期望能更好地理解学习策略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
二、实验原理迷宫问题是一种经典的问题解决任务,它要求被试者通过一定的路径寻找目标。
在解决迷宫问题的过程中,被试者需要运用一系列的学习策略,如规则学习、随机学习等。
本实验将通过控制不同的学习策略条件,观察其对解决迷宫问题的效果。
三、实验步骤与记录1.准备阶段:选取50名年龄、性别、学习背景相近的被试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25人)和对照组(25人)。
2.实验阶段:•给两组被试者呈现相同的迷宫问题,但实验组需按照指定的学习策略进行预先训练,而对照组则不接受任何训练。
•在解决迷宫问题的过程中,记录每组被试者所用的时间、路径长度以及所使用的策略类型。
3.数据处理与分析阶段:对比两组被试者在解决迷宫问题上的表现,分析学习策略对问题解决的影响。
同时,对被试者所使用的策略类型进行归纳和分类,探讨不同策略在问题解决中的贡献。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数据记录(略)2.数据分析:•在解决迷宫问题的过程中,实验组被试者所用的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且路径长度也较短。
这表明接受指定学习策略训练的被试者在解决迷宫问题上具有更高的效率。
•通过对比两组被试者所使用的策略类型,我们发现实验组被试者更多地使用了规则学习和启发式策略,而对照组则更倾向于使用随机学习和试误策略。
这说明预先的训练能够引导被试者采取更有效的策略来解决迷宫问题。
3.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学习策略对解决迷宫问题具有重要影响。
预先接受指定学习策略训练的被试者能够更有效地解决问题,所用时间和路径长度均优于未接受训练的对照组。
同时,我们还发现不同的学习策略在问题解决中具有不同的贡献,规则学习和启发式策略在解决迷宫问题中可能更具优势。
《实验心理学教案》课件

《实验心理学教案》PPT课件第一章:实验心理学概述1.1 实验心理学的定义介绍实验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解释实验心理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1.2 实验心理学的历史发展回顾实验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介绍重要实验心理学家的贡献和实验研究1.3 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解释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类型介绍实验控制和实验变量的概念第二章:感知实验2.1 视觉感知实验介绍视觉感知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视觉感知实验的结果和解释2.2 听觉感知实验介绍听觉感知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听觉感知实验的结果和解释2.3 触觉感知实验介绍触觉感知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触觉感知实验的结果和解释第三章:学习与记忆实验3.1 经典性条件反射实验介绍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经典性条件反射实验的结果和解释3.2 工具性条件反射实验介绍工具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工具性条件反射实验的结果和解释3.3 记忆实验介绍记忆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记忆实验的结果和解释第四章:情绪与情感实验4.1 情绪理论概述介绍情绪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观点分析情绪理论的实验研究和证据4.2 情绪实验介绍情绪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情绪实验的结果和解释4.3 情感实验介绍情感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情感实验的结果和解释第五章:认知实验5.1 注意实验介绍注意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注意实验的结果和解释5.2 记忆与决策实验介绍记忆与决策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记忆与决策实验的结果和解释5.3 问题解决与创造力实验介绍问题解决与创造力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问题解决与创造力实验的结果和解释第六章:发展心理学实验6.1 发展心理学概述介绍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解释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6.2 认知发展实验介绍认知发展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认知发展实验的结果和解释6.3 情感与社会发展实验介绍情感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情感与社会发展实验的结果和解释第七章:心理测量学实验7.1 心理测量学概述介绍心理测量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解释心理测量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7.2 心理测量工具与实验介绍常用心理测量工具及其实验方法分析经典心理测量实验的结果和解释7.3 心理测量学实验设计与分析介绍心理测量学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讲解心理测量学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解释方法第八章:心理病理学实验8.1 心理病理学概述介绍心理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解释心理病理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8.2 心理疾病实验介绍心理疾病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心理疾病实验的结果和解释8.3 心理治疗方法与实验介绍心理治疗方法的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心理治疗实验的结果和解释第九章:社会心理学实验9.1 社会心理学概述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解释社会心理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9.2 社会影响与行为实验介绍社会影响与行为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社会影响与行为实验的结果和解释9.3 人际关系与群体动力实验介绍人际关系与群体动力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人际关系与群体动力实验的结果和解释第十章:应用心理学实验10.1 应用心理学概述介绍应用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解释应用心理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10.2 心理咨询与治疗实验介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心理咨询与治疗实验的结果和解释10.3 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实验介绍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心理学在生活应用实验的结果和解释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一章实验心理学概述:理解实验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是学习后续章节的基础,特别是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类型,实验控制和实验变量的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emory
4
Psychology
• “和尚挑水”的故事揭示了责任扩散现象, 即某一情景中所涉及的个体越多,分散在每个 人身上的责任就越小,人们心里越会萌生一种 想法“自然有人会去做的,我就不必去了”, 所以,此时,情景引发特定行为的压力也越小。
• (1)查阅文献: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和
尚挑水”事件进行mental
Memory
10
Psychology
• 答:首先,在这一研究中要考虑的是如何排除治疗 期间其他因素对疗效的影响。比尔哭声的减少是否是 由于安慰剂效应或者仅是换了一个陌生的场所(治疗 室)所致,而不是真正医生的治疗(不关注比尔的 哭)?在此,我们可以使用ABA设计、多基线设计来 排除这些因素对因变量的污染。
•
Experimental
Memory
7
Psychology
• (3)形成理论:根据实验得到的结果,分析 是否与预期的一致,如果一致,则验证了 “责
任扩散”理论可推广到涉及自身利益的情景中 去。如果不一致,也要分析原因。
• (4)深入研究:在做完此实验后,根据得到 的结果,可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既然责任扩散 现象在利他情景和涉及自身利益的情景中都适 用,那么是否可以推广到更多的情景中去?不 同年龄阶段的人的责任扩散程度相同吗?……
的研究课题——责任扩散现象。确定了研究问
题后,就要查阅大量相关资料,了解对于这一
问题,前人是否有研究,研究到了什么程度,
从而更为具体地确定自己的研究切入点。
Experimental
Memory
5
Psychology
• 查询后发现拉坦内和达利曾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实验情 景来验证责任扩散现象。他们实验的结果为随着其他 旁观者数量的增加,试图帮助陌生人的被试比例下降, 即便是对紧急情况做出反应,当想到还有其他人在场 时,被试的反应也较慢。这说明人越多,责任越扩散, 个人感到必须干预的压力也就越小。
• 然而,仔细分析拉坦内和达利的实验,不难发现,他 们的研究关注的是利他行为,而“和尚挑水”情景涉 及的是和自身利益有密切关系的事件,继而,问题在 于:当情景中涉及的不再是和自身无关的利他行为, 而是自身利益相关的事件,责任扩散现象是否依旧会 发生?
Experimental
Memory
6
Psychology
• 在ABA设计中,A表示治疗(矫正)前的基准状态, 即医生对比尔的哭声表现出了一种正常的注意,所以 比尔哭的次数很多,B表示治疗(矫正)后的状态,即 医生试图通过不理比尔的哭声来减少比尔哭的次数。 医生对哭行为的治疗(矫正)是自变量。如果真如我 们所期望的,从A到B,比尔的哭声减少了,那么仅凭 这一点,就可以推断医生的不理会起作用了吗?当然 不能。至此,我们已经完成了AB设计的两个阶段。但 是我们还不能确信比尔的行为改善是由于操纵自变量 而导致的,也许哭声减少仅是由于比尔换了一个环境, 他畏于陌生环境,而不敢肆意乱哭。
• (2)实验研究: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开始设计实验, 即采用什么作为自变量、因变量,需要控制哪些额外变
量,根据变量的特点,确定采用什么样的实验设计,是
被试内设计、被试间设计还是混合设计。对于“和尚挑
水”这一实验情景,其中自变量为情景中被试的人数, 分为三个水平,1人、2人和3人,因变量为是否发生挑
• 1、针刺麻醉真的有效果吗?请结合 信号检测论分析“针刺麻醉”说,并设 计一个实验进行验证?
Experimental
Memory
1
Psychology
• 答:(1)针刺麻醉,即针灸镇痛说,用心 理学的术语解释是指被试或患者由于接受了针 灸处理而使得他们的痛阈提高的说法。(2)设 计思想:可以设计一个实验,在实验中分别采 用传统心理法的极限法测量针灸前后的阈限变 化,和现代心理物理法信号检测论来测量针灸 前后的d’和β的变化。(3)具体程序:采用 被试内设计,针灸前后用枪式热辐射仪测量被 试的痛觉感受方面的反应,并记录各个刺激值 和被试相应的反应值。极限法——计算微痛阈 限和耐痛阈限。对结果进行t检验,看针灸前后 微痛阈和痛阈的差异是否显著。信号检测论— —计算针灸前后的虚惊率、击中率,和由此得 出的d’和β。对结果进行t检验,看针灸前后被 试的客观感受性和主观决策标准的变化情况。
Experimental
Memory
2
Psychology
• (4)结果分析:针灸前后,如果d’ 不变,而只是β发生了变化,那么可知针 灸镇痛说,看到的只是主观因素对痛觉 报告的影响;如果用极限法得到的阈限 是随着针灸前后而发生变化的话,或者 说表现出了针灸镇痛的效应,与信号检 测论的结果非常不同,那么可能信号检 测论是一个好的指标,能将主客观因素 区分开。
Experimental
Memory
9
Psychology
• 3、有一个问题儿童比尔特别能哭闹,父 母亲想了一切办法都无济于事,最后只得带 他去见了心理医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治 疗后,小比尔竟真地不再哭闹了。有研究者 猜测是成人的注意强化了比尔哭的行为,心 理医生在治疗期间可能只是采取不理会比尔 的哭声的做法,比尔就改掉了爱哭的毛病。 如果你是研究者,你会采用怎样的实验设计 来验证这一假设?
水行为和被试第一次发生挑水行为的延时,由于每个被
试只能接受一种实验处理,所以为被试间设计,其中需
要控制的无关变量是被试的饥渴程度,这可以事先通过
测定被试口水的粘稠度和让被试进行饥渴主观评定进行
测量。当然,也可以设计另一个涉及自身利益的情景进
行实验,如让被试呆在强噪音的环境中做算术应用题,
考察情景中的被试人数对被试主动寻求减低噪音的行为 的影响。
Experimental
Memory
3
Psychology
• 2、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 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该故事说明 了什么心理现象?请参照心理学研究的 整个程序(查阅文献——实验研究—— 形成理论——深入研究——实际应用及 理论校正),概述对此现象进行深入分 析的步骤。
Experimental
•
Experimental
Memory
8
Psychology
• (5)实际应用及理论校正:实验得到的结果 除了用于进一步研究外,更重要的是要用于 现实生活,对日常生活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责任扩散想象可以用于企业管理中,对领导 如何安置员工,如何分配任务有指导意义。 实验结果、理论运用于实践,不仅对现实有 指导意义,反过来,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很 可能发现新的问题,这样就可以围绕新的问 题进行新的实验,得到新的结果,从而有助 于理论的不断调整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