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讲义知觉分析

合集下载

实验心理学知觉

实验心理学知觉

实验心理学知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知觉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心理过程。

它让我们能够感知周围的世界,理解所看到、听到、触摸到、闻到和尝到的各种信息。

实验心理学中的知觉研究,就是试图深入了解这一复杂而又神奇的心理现象。

知觉,简单来说,就是对感觉信息的解释和组织。

当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声波撞击我们的耳膜,或者物体与我们的皮肤接触时,这些感觉信息只是一些原始的数据。

而知觉则将这些数据转化为有意义的图像、声音、触感等。

为了研究知觉,实验心理学家设计了各种各样巧妙的实验。

比如,在视知觉的研究中,有一种经典的实验叫做“视错觉实验”。

有一个著名的例子是缪勒莱尔错觉。

在这个错觉中,两条等长的线段,一端加上向外的箭头,另一端加上向内的箭头,看起来就好像长度不同了。

通过这样的实验,心理学家可以探究人类视觉系统在处理线段长度信息时的特点和规律。

还有关于深度知觉的实验。

心理学家吉布森和沃克发明了“视崖实验”。

他们设计了一个有着明显“悬崖”视觉效果的平台,让婴儿在上面爬行。

结果发现,大部分婴儿在爬到“悬崖”边缘时会犹豫或停止,这表明人类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深度知觉能力。

知觉不仅仅局限于视觉,听觉知觉也同样引人关注。

例如,在声音定位的研究中,实验者会通过改变声源的位置和声音的特征,来观察被试者如何判断声音的来源方向。

通过这样的实验,我们能够了解人类听觉系统在空间定位方面的能力和机制。

在触觉知觉的研究中,有一种实验是让被试者戴上特殊的手套,然后通过手套传递不同的触觉刺激,来研究他们对形状、质地等触觉信息的感知和辨别能力。

那么,知觉是如何形成的呢?这涉及到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

首先,感觉器官接收的原始信息是知觉的基础。

但仅仅有这些信息还不够,大脑的加工和解释起着关键作用。

我们的经验、期望、动机和情绪等都会影响知觉的过程。

比如,当我们看到一个模糊的形状时,如果我们事先被告知这可能是一个动物,那么我们很可能会将其知觉为一个动物的形象。

实验心理学下重点

实验心理学下重点

实验心理学(下)复习第一章知觉直接直觉和间接知觉直接知觉:知觉具有直接性质,它的主要观点是人们的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反映,并不是对各部分的简单总和。

间接知觉:刺激本身的信息是模糊的、不完整的和不能对外界事物进行全面描述的,所以个体必须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对信息刺激做出推断、评价和解释,才能事先对刺激的真正知觉。

直接知觉和间接知觉的基本验证方案答案(一)1、证明知觉直接性的实验,通常使用婴儿、刚出生的动物,或者某些由于生理生活环境缺陷无法习得某一方面经验的特殊人群作为被试,以期消除过去经验对被试的影响。

其中最广为人知的研究便是吉布森和沃克的视崖实验。

2、间接知觉的证据有不可能图形、特殊的三维图形和错觉图。

答案(二)直接知觉实验实验逻辑:如果在排除过去经验的情况下,被试的实验结果和未排除时一样,那么即可证明知觉无需以往经验的支持。

Gibson的视崖实验被试:3名6个月到14个月的婴儿和刚出生的小动物实验仪器:视涯自变量为视涯的深浅一是浅滩(在桌子的一半下是有由白相间的格子图案构成的固体表面)二是深渊(是同样的模式,但和桌子下地面是相平的,玻璃覆盖了整个表面)间接知觉实验逻辑:创造经验信息和刺激信息相互矛盾的情境,来分离只有经验信息参与或只有刺激信息独立作用时两种不同的知觉。

深度知觉间接论:先天盲人SB间接知觉论:认为知觉是一个多层次的信息加工过程,是一个假设--检验的过程;知觉是现实的当前的刺激与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兴趣、爱好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是自上而下的加工。

知觉定势、不可能图形、视错觉、主观轮廓视错觉是指单凭眼睛所看见而形成的失真或扭曲的知觉经验。

1、运动错觉:主要似动现象,即我们对实际上没有空间位移的物体所产生的运动知觉现象。

2、线条错觉:几何错觉、缪勒·莱尔错觉3、自然错觉:月亮错觉:即月亮在水平线上时,比月亮到正顶上时看起来显得大些。

为什么感觉较远的月亮看起来反而大些呢?——距离,所占角度变化——眼动效应,才是导致月亮大小变化的真正原因。

实验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名词解释知觉:是在刺激直接作用于感官时产生的,是指对事物的整体的反映,是人类认知活动过程的开端。

自下而上加工:又称数据驱动加工,是从组成图形或事物的最简单的、最基本的成分开始的,这些成分是指感受器所提供的具体的感觉特性,如亮度的差异、空间频率、视觉图形基本成分的朝向等等。

自上而下加工:又称概念驱动加工,是指较高级的、整体的和抽象的水平影响低级过程的操作和运行。

掩蔽:只要刺激在时间或空间上接近,那么刺激之间就将会互相干扰或掩蔽对方的知觉。

听觉掩蔽:一个声音的阈值因另一声音的出现而提高的现象。

前项掩蔽:在目标刺激物出现之前较短时间内,呈现掩蔽刺激物所产生干扰的实验条件。

后项掩蔽:在目标刺激物出现之后较短时间内,呈现掩蔽刺激物所产生干扰的实验条件。

视觉潴留:指刺激作用后神经活动的惰性,所以,即使在刺激物消失后,它的痕迹依然存在。

后效:一种刺激作用之后对随后的心理活动的影响。

图形后效:指注视一个图形一定时间之后,对随后感知别的图形的影响。

形状后效:又称弯曲后效,是指由于图形的方向而导致的图形形状的变化。

关联后效:不同刺激特性之间的相互影响也会产生后效,如颜色和方向或颜色和形状。

知觉定势:是由过去经验和环境中事物之间的关系而产生的对感知世界的一种知觉启动。

诱导运动:是一种错觉,就是说观察者知觉到某个物体的运动,而实际上该物体根本没有发生空间位移,只是由于其他物体的运动使得被观察物体好像在运动。

似动现象:是指当某一物体实际上没有发生空间位移而被知觉为好像在运动,是一种对静止物体产生的运动错觉。

自主运动:在一个漆黑的房间中注视一个固定的光点一定时间后,这个光点好像就会动起来的现象。

运动后效:由于前面知觉到的运动在运动刺激停止之后仍然存在。

瀑布错觉:是一种运动后效的例子,即在注视向下流动的瀑布一定时间之后,如果在观察静止的景物,该景物看起来向上运动。

单眼线索:有些深度线索只需要一只眼睛就能起作用,这样的线索称为单眼线索。

实验心理学《知觉》课件

实验心理学《知觉》课件

二 视知觉
三 听知觉
❖ 听觉量表
▪ a. 音高量表 ▪ 音高是听觉的属性,单位是美(mel)。纯音的音高依
赖于声音震动的频率。可用二分法在可听范围内把音 高从低到高地分成等级,制成一种音高量表。 ▪ b. 等响曲线 ▪ 响度是声波振幅的一种主观属性,由声波的振幅引起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但是它也和声音的频率有关 。等响曲线表示的是响度、音强和音频之间的关系, 即响度水平相同的各种频率纯音的声压级连成的曲线 。
一 知觉研究的基本争论
❖ 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加工在知觉过程中并存。
一 知觉研究的基本争论
❖ 直接知觉实验
▪ Gibson等(1960):视崖 实验
▪ 证明排除经验的条件下知觉 正常运作,知觉具有先天性
▪ 被试:6个月的婴儿,一天大 的鸡雏、山羊,小老鼠,小 猫
▪ 自变量:视崖、浅滩 ▪ 因变量:被试爬向视崖边缘
二 视知觉
❖ 视错觉
▪ 是指单凭眼睛所见而形成的失真或扭曲的知觉经验。 ▪ a. 运动错觉 ▪ 这里主要指似动现象,是指我们对实际上没有空间位
移的物体所产生的运动知觉现象。 ▪ b. 线条错觉 ▪ 属于一种几何错觉。如缪勒-莱尔错觉。 ▪ c. 自然错觉 ▪ 是自然界里的错觉现象,如月亮错觉。月亮在水平线
▪ 线索间的互动
线索综合;线索优势;线索分离;线索互补
五 时间知觉
❖ 个体对客观事件的顺序性和持续性的反映 ❖ 对时间顺序和时间间隔的知觉
▪ 时序知觉 ▪ 时距知觉
五 时间知觉
❖ 时序知觉
▪ “同时”与不同时 ▪ 来自双耳的声觉信息融合成了来自一个“中央耳”的
信息,这种现象叫做促声融合。但是这个中央耳有些 偏左。 ▪ 听觉通道的“不同时”知觉阈限为2~5毫秒,人的年 龄越大,阈限值就越大,阈限值与声音的强弱有关系 ,但是它不会因为练习而缩短。 ▪ 改用短暂的刺激来刺激皮肤,“不同时”的知觉阈限 扩大到10毫秒;而视觉刺激为20毫秒。

第七章 知觉_PPT课件

第七章 知觉_PPT课件

第二节 知觉的类型
时间知觉:指个体对客观事件的顺序性和 持续性的反映。
时序知觉:时间的差别阈限(不同通道) 时距知觉:
3秒钟内,估计时长比标准时长稍长 3秒附件,时距知觉最精确 3秒钟外,估计时长比标准时长更短
实验心理学讲义
第六章知觉
10
第三节 错觉
缪勒-莱尔错觉实验 p 229 表7-3
第六章 知觉
实验心理学讲义
第六章知觉
1
知觉(perception)
是在刺激直接作用于感官时产生的; 是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是人类认知活动过程的开端。
实验心理学讲义
第六章知觉
2
实验心理学讲义
第六章知觉
3
实验心理学讲义
第六章知觉
4
实验心理学讲义
第六章知觉
5
一、知觉的基本问题
知觉不仅是对到达大脑特定区域的感觉系 中神经冲动的简单传递,而且也包括对视 野中外部刺激的内部表征和意识。
自变量:箭头长度 箭头张合角度
因变量:错觉量
操作定义:被试自动调节长度,使两条线看上去一 样长。
横竖错觉
实验心理学讲义
第六章知觉
11
第四节 无觉察知觉
盲视是韦斯克兰兹提出的概念,用来描述没有意 识到知觉存在时盲区(scotoma)所产生的视觉 能力。
盲视研究中最著名的神经心理学病例视对DB所做 的研究。
单侧忽视:脑损伤病人仍能知觉到忽视区信息
实验心理学讲义
第六章知觉
12
无意识知觉实验
stroop启动实验 —— 掩蔽技术(阈下) 实验性分离
实验心理学讲义
第六章知觉
13
知觉是从到达我们感受器官的刺激中抽取 意义的过程。

心理学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心理学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19
第二、内部分析器:内部分析器在人体内部器 官和组织中分布着各种末梢感受器,接受有机 体内部发生变化的信号。同内部分析器相联系 的有机体觉。
第三、运动分析器:运动分析器处于中间地位 。它的末梢感受器在肌肉和韧带内,能提供身 体各器官运动和位置的情况。同运动分析器相 联系的有运动感觉、身体及其各部分在空间移 动和姿势的感觉。痛觉能发出对有机体伤害强 度的信号,它分布在有机体的所有分析器中。
这一切均始于我们的感觉!
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7
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所 产生的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感觉作为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在动物心理进化过程 中和在儿童心理发展的初期,都曾经独立地存在过,但 是在正常的成年人的心理活动中却很少独立存在。在成 年人那里,除非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来不及看清物体 、或在实验条件下只要求反映某一属性的时候,才有单 纯的感觉。
当外界接触被阻止时,大脑就即兴创作 ,自己产生刺激。
实验证明,生命活动的维持需要一定水平的外界刺激。
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17
感觉和感觉的意义
感觉(sensation):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 的认识。
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感觉是人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感觉 的意义
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18
感觉的种类
事物具有各种不同的属性,它们作用于人的不 同的分析器而产生出不同的感觉。人们的主要 感觉器官就是眼、耳、鼻、舌、身。因此,我 们的感觉也主要有五类:视觉、听觉、嗅觉、 味觉和躯体觉。
依据产生感觉的分析器和它所处的部位,可以 把感觉分为三大类:

实验心理学讲义07第7讲 知觉

实验心理学讲义07第7讲 知觉
现象。大约有三种情况:纯音掩蔽、噪音掩蔽以及噪音与纯音对语言的掩蔽。 佛莱奇尔(Fletcher,1953)的实验结果如下:(1)掩蔽音强度提高,掩蔽效果随之增
加,而且掩蔽音愈强,它的影响范围也愈大。(2)掩蔽音对于频率相近声音的影响最大。(3) 低频对高频的掩蔽效果大于高频对低频的掩蔽。
2.听觉定位:指利用听觉器官判断发声体的空间方位。主要有三种双耳线索:强度差、 时间差和周相差。
140
120
100 强
度 80
60 分
40
20
0
20 40 100 200 400 1000 4000
20000
2000 10000


图 7-17 纯音等响曲线 (采自 Robinson 和 Dadson,1956)
3.等高线 音高与音频和音强有关,等高线表示音高、音频和音强间的关系,可通过调整法获得。 如图 7-13 所示。
完成。 2.视敏度 视敏度是指分辨物体细节和轮廓的能力,是人眼正确分辨物体的最小维度。视敏度可以
用以下公式计算得到:V(视敏度)=
1 α(视角)
,医学界是用视力表测定视敏度的,图
7-7 列出了视力表常用的几种刺激项目。
C
E
觉察
再认
解象
定位
图 7-8 四种类型的视敏度测试材料 (采自 Riggs,1965c)
3.闪光临界融合频率 闪光融合:一个间歇频率较低的光刺激作用于我们眼睛时,会产生一种一亮一暗的闪烁 感觉,而当每分钟闪光的次数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人眼就不再感到是闪光而感到是一个完全 稳定的或连续的光的现象。 闪光临界融合频率(critical flicker frequency,简称 CFF):闪烁刚刚达到融合时 的光刺激间歇的频率,是人眼对光刺激时间分辨能力的指标。最早是用制成扇形的圆盘在光 源前旋转来测定的。 (二)视错觉 视错觉是指单凭眼睛所见而形成的失真或扭曲的知觉经验。 1.运动错觉 主要指似动现象,即我们对实际上没有空间位移的物体所产生的运动知觉现象。如帕拉 托(Plateau,1833)制造的动景盘,图 7-8 就是一个动景盘的图案.

5.实验心理学下_第五讲

5.实验心理学下_第五讲

结果: 结果:在双眼和单眼 观察条件下,都保持着 观察条件下 都保持着 大小知觉恒常性,双眼 大小知觉恒常性 双眼 观察时甚至出现超估 现象,而用单眼人工瞳 现象 而用单眼人工瞳 孔观察及单眼人工瞳 孔加上减光筒观察时, 孔加上减光筒观察时 由于排除了周围环境 中可供参考的东西, 中可供参考的东西, 知觉大小便趋向于视 角的规律, 角的规律,即恒常性 消失 。
海 神 尼 普 顿
身 到 三 个 隐 藏 的 侧 面 人 像 吗 ? 体 的 紫 罗 兰 : 你 能 在 叶 子 中 间 找
隐 藏 的 拿 破 仑
节约时间的暗示:斯坦福心理学家罗杰 谢泼德创作 谢泼德创作。 节约时间的暗示:斯坦福心理学家罗杰•谢泼德创作。
几 个 孩 ? 小
二、错觉
(4)趋合(或闭合法则)(law of closure)。轮廓闭合的对象比 (4)趋合 或闭合法则)(law closure)。 趋合( 轮廓不全的对象易被看成一个整体, 轮廓不全的对象易被看成一个整体,但我们对自己十分 熟悉的对象,即使轮廓缺少一部分, 熟悉的对象,即使轮廓缺少一部分,仍然将它知觉为一个 整体。例如“Hello”的不完全写法 的不完全写法。 整体。例如“Hello”的不完全写法。
长度与透视
戴氏错觉
3、形状错觉 、
以线条为背景,几何图形在主观上发生变形的现象。 以线条为背景,几何图形在主观上发生变形的现象。
几何错觉量与年龄之间关系的研究 莱博维茨等以波氏错觉为材料 发现早期, 等以波氏错觉为材料, 莱博维茨等以波氏错觉为材料,发现早期,错觉强度随 年龄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大约过18岁以后达到叫稳 年龄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大约过18岁以后达到叫稳 定状态。 定状态。
三、知觉的恒常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暗适应:是指在低亮度环境下感受性缓慢提高的过程。 明适应:是暗适应的相反过程,是指在高亮度环境下 感受性降低的过程。
人眼的暗适应进程
2.视敏度
视敏度是指分辨物体细节和轮廓的能力,是人眼正确分辨 物体的最小维度。
视敏度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得到(了解,不需要掌握):
(其中A为物体大小,D为距离)
影响视敏度的因素除物体大小和距离外,还有亮度、对比 度、网膜部位和练习等
3.闪光临界融合频率
闪光临界融合频率作为人眼对光刺激时间分辨能力的 指标,是指闪烁刚刚达到融合时的光刺激间歇的频率 (CFF)。
(二)视错觉
视错觉是指单凭眼睛所见而形成的失真或扭曲的知觉经 验。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视错觉 :
视崖实验
二、直接知觉实验
(三)实验结果 在以婴儿为被试的情况下,实验发现几乎所有的婴儿
在母亲的召唤下,都愿意爬向“浅滩”;但只有1/3的婴 儿在极其犹豫的情况下,爬向了“视崖”,即使在母亲用 手敲击玻璃,向婴儿示意玻璃的坚固性时,另外2/3的婴 儿还是不愿意爬过来,这表明婴儿已经感知到了视崖的深 度。此外,动物视崖实验的结果也支持直接视觉论。
2、间接知觉论
赫尔姆霍兹,提出了知觉经验论,认为所有的视知觉 都源于人们过去的视觉经验,即使是那种瞬间完成的 无意识知觉,也是一种视觉习惯。
间接知觉理论认为刺激本身的信息是模糊的、不完整 的和不能对外界事物进行全面描述的,所以个体必须 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对刺激信息作出推断、评价和 解释,才能实现对刺激的真正知觉。
二、直接知觉实验
(二)实验方法 被试:6个月到14个月大的婴儿和刚出生的小动物 实验仪器:视崖(visual cliff) 自变量:视崖的深浅.水平1为“视崖”,水平2为“浅滩” 因变量:婴儿爬向视崖边缘的行为.两个水平分别为爬或
者不爬;或者,动物是否出现明显的防御行为或是全身肌肉 紧张等行为表现
当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
自下而上(bottom-top)加工:有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又 称数据驱动加工。
自上而下(up-down)加工: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 始的加工,又称概念加工。
直接知觉论只讲究自下而上加工,而间接知觉论则讲究自 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加工相结合,即刺激信息和内部经验的匹 配。
二、直接知觉实验
评价
要用实验来完全证明知觉纯粹意义 上的直接性与先天性是十分困难的, 因为人们不能在婴儿或动物出生的同 时,对它们进行实验,故不可能从知 觉中完全剥离经验的成分。
三、间接知觉实验
(一)不可能图形 不可能图形(或不合理图形)是一种无法获得整体
知觉经验的图形,它是一种特殊的错觉,可以分离经 验信息独立作用时和刺激信息独立作用时的两种不同 的知觉结果。
常见的自然错觉:月亮错 觉
(三)视知觉组织
视知觉组织从本质上来说是区分图形与背景的过程。 其组织过程是直接的,和刺激本身所具有的结构有关。
视知觉组织主要按照以下几个原则: 1.接近法则 2.相似法则 3.良好图形法则 4.同步法则
上述法则都是刺激本身结果对视知觉组织的影响,除 此之外,过去经验对视知觉组织的影响也是显著的。
实验时,哈德森(1960)在非洲的许多地区选取了不同 部落的被试进行实验,发现班图人是典型的两维知觉者, 其生活环境无法为提供他们相应的深度经验。
猎 人 准 备 射 杀 哪 只 动 物 ?
矛盾的三叉戟形状

中 的 柱 子 是 圆 的 还 是 方 的 ?
主观轮廓图:过去经验促使视知觉“完整化”的倾向所 致
埃 斯 切 尔 的 运 动 瀑 布
无尽头楼梯图
(二)三维图形的知觉测验
三维图形的知觉测验是哈德森(Hudson,1960)设计的, 它表明深度线索方面的经验,会直接影响到人们对这一 测验中各个图片的感知。
此测验包括7幅图,每一幅图都以不同的形式包含了三 条深度知觉线索:熟悉大小、重叠和透视。
第七章
知觉
章节内容
第一节 直接知觉和间接知觉 第二节 视知觉和听知觉 第三节 空间知觉 第四节 时间知觉 第五节 无觉察知觉
第一节 直接知觉和间接知觉
一、历史渊源 1、直接知觉论
认为知觉只具有直接性质,其过程是内在的或无意 识的,它可能很少受到人的各类观念的影响。 ——先 天的
由于直接知觉论过分地强调了知觉的刺激驱 动性,未注意到知觉也会受到已有经验的影响, 因而受到很多的批评。
(三)知觉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 (perceptual constancy)是指当距离、 缩影比、照明改变的时候,虽然网膜影像已在一定程 度发生改变,但人们对物体大小、形状和颜色的知觉 仍相对稳定。
由于没有大小恒常性的经验,土著人坎根只能依据视 网膜成像的大小进行反应。可见,有关知觉恒常性的 研究可以被作为支持知觉经验论的依据。
1.运动错觉(似动) 对实际上没有空间位移的物体所产生的运动知觉现象。
2.线条错觉(几何错觉) 3.自然错觉(月亮错觉)
Plateau (1833)的动景盘
圆在动吗?
眼睛盯着图中央,稍微向两边移动眼光,你发现了什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线条错觉
缪勒-莱尔错觉
体型变高(A)或变矮(B)的错觉原理
3.自然错觉
(一)视崖实验的背景 视崖实验(Gibson和Walk,1960)的研究对象是
深度知觉,它涉及人如何将网膜上的二维投影加工成三 维信息的奇特能力。
Gibson和Walk假设深度知觉是原始生物机制的一 部分,它是自动出现的,并非是经验的产物。因此,深 度知觉应当是直接的、先天的,即使是几乎没有什么后 天经验的被试也应该具备深度知觉。
接近法则
相似法则
良好图形法则
构成良好图形 的五个因素: (1)共同命运 (2)对称 (3)平行 (4)连续 (5)封闭
本节评价
一方面,正如视崖实验所揭示的那样,知觉确 实存在先天、直接的一面;而另一方面,错觉研究 等都无可辩驳地说明,知觉也绝不可能没有丝毫的 经验参与。因此,直接知觉论和间接知觉论都说出 了真相的一个侧面,两者的结合应是最合理的答案。
第二节 视知觉和听知觉
一、视知觉 (一)视觉研究中的基本实验(视适应、视敏度) 1.视适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