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讲义(情绪)

合集下载

情绪的心理学实验

情绪的心理学实验

---------------------------------------------------------------最新资料推荐------------------------------------------------------情绪的心理学实验情绪的心理学实验 1、婴猴的人造母亲依恋实验动物心理学家 Harlow 进行了别具一格的实验研究。

他以罗猴作为研究对象,在研究中,婴猴由人造母猴喂食。

人造母猴则分为二种:一种由金属丝所构成,称为金属母猴;另一种外形与金属母猴相似,不同的是在其表层盖了一块绒布,称之为绒布母猴,两种母猴身上都附有可提供食物的奶瓶。

如果让婴猴自由选择,无论绒布母猴是否提供食物,婴猴总是选择绒布母猴,花大部分时间依附在绒布母猴旁。

婴猴只是在饥饿时才去金属母猴那里寻找食物。

分别由两种母猴抚养的婴猴对母猴的依恋反应也不相同,当实验者将玩具熊等陌生物体放入猴子居住的笼中时,由绒布母猴抚养的婴猴会立即逃到绒布母猴身边,紧紧依偎绒布母猴,表现出一定安全感,稍后,它会试图接近陌生物体,出现探索行为。

但在这种情境下由金属母猴抚养的婴猴产生的反应就大不一样,它发现有陌生物体时不是逃向母猴寻求保护,也不依偎在母猴身旁,而是紧张不安,或者想将陌生物体推开,或者躲在一边,局促不安。

■人类婴儿对母亲的依恋存在三种方式: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 2、奥尔兹的老鼠自我刺激实验实验者在老鼠的下丘脑背部埋上电极,另一1/ 5端与电源开关的杠杆相连。

老鼠只要按压杠杆,电源即接通,在埋电极的脑部就会受到一个微弱的刺激。

老鼠经过反复学习,逐渐形成了操作性条件反射。

由于通过按压杠杆获得电流对脑的刺激,能引起快乐和满足,所以老鼠不断地按压杠杆,通过自我刺激来追求快乐。

3、颜色与情绪反应关系的实验不同的颜色可通过视觉影响人的内分泌系统,从而导致人体荷尔蒙的增多或减少,使人的情绪发生变化。

研究表明,红色可使人的心理活动活跃,黄色可使人振奋,绿色可缓解人的心理紧张,紫色使人感到压抑,灰色使人消沉,白色使人明快,咖啡色可减轻人的寂寞感,淡蓝色可给人以凉爽的感觉。

情绪心理学

情绪心理学

【情绪的表现方式】 面部表情、言语声调、身体姿势等都是情绪的表现形式。在这 三种表现形式中,面部表情是最明显的。曾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 面部表情的是内心活动的显示器。人的面部表情能够反映情绪的存 在,即便是自我控制能力很强的人也掩饰不了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 内心时的最真实的情绪反应。 请同学们 分别用 “面部表 情、言语 声调、身 体姿势” 表现喜、 怒、哀、 惧。
请问,你符合上述身心健康的标准吗?你想达到自己的最佳状态吗? 你会发现通过调节自己的情绪就可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情绪调节大全】
深呼吸法
扮怪脸法 精神胜利法 临场活动法 闭目养神法
凝视法
消遣法 自我暗示法 类比法 联想法
系统脱敏法
相关举例:
1.(爱地巴跑圈)在古老的西藏,有一个叫爱地巴的人,每次生气 和人起争执的时候,就以很快的速度跑回家去,绕着自己的房子和土地 跑3圈,然后坐在田地边喘气。爱地巴工作非常努力,他的房子越来越 大,土地也越来越广,但不管房地有多大,只要与人争论生气,他还是 会绕着房子和土地绕3圈,爱地巴为何每次生气都绕着房子和土地绕3圈? 所有认识他的人,心理都起疑惑,但是不管怎么问他,爱地巴都不愿意 说明。 直到有一天,爱地巴很老,他的房地已经很广大,他生气,拄着 拐杖艰难地绕着土地跟房子,等他好不容易走3圈,太阳都下山了,爱 地巴独自坐在田边喘气。他的孙子在身边恳求他:“阿公,你已经年纪 大,这附近地区的人也没有人的土地比你更大,您不能再像从前,一生 气就绕着土地跑啊!您可不可以告诉我这个秘密,为什么您一生气就要 绕着土地跑上3圈?”爱地巴禁不起孙子恳求,终于说出隐藏在心中多年 的秘密,他说:“年轻时,我若和人吵架、争论、生气,就绕着房地跑 3圈,边跑边想,我的房子这么小,土地这么小,我哪有时间,哪有资 格去跟人家生气,一想到这里,气就消,于是就把所有时间用来努力工 作。”孙子问到:“阿公,你年纪老,又变成最富有的人,为什么还要 绕着房地跑?”爱地巴笑着说:“我现在还是会生气,生气时绕着房地 走3圈,边走边想,我的房子这么大,土地这么多,我又何必跟人计较? 一想到这,气就消了。”

实验心理学讲义10第10讲 情绪

实验心理学讲义10第10讲 情绪

第十章 情绪关键词习得性失助 耶克斯-道森定律 图片联想实验 归因理论 损失厌恶 心境形容词核对表 情绪-心境测查量表 维量等级量表 分化情绪量表 三维模式图 最大限度辨别面部肌肉运动编码系统 条件性情绪技术 双跑道程序 情绪诱导法 时间抽样技术课程讲义第一节 情绪的产生和获得一、情绪的产生——沙赫特的实验(一)实验背景(1) 詹姆斯和兰格提出情绪发生依赖于能引起个体生理反应的刺激,即刺激引起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引起情绪,生理反应是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

(2) 坎农进一步指出这种生理反应就是刺激所引起的神经冲动向丘脑部位的传递。

巴德则验证了丘脑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

(3) 阿诺德提出对外部环境的认知评价是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认知-评估作用产生于有机体生理反应、情绪体验和采取某种行动之前。

(4) 伊扎德为代表的研究者认为情绪是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逐步发生的,环境因素十分复杂,因此任一情绪体验的产生都可能是由环境中的不同因素引起的。

(5) 沙赫特和辛格的实验思路在这样一种争论的背景下出台,他们希望在实验中分别对生理、认知和环境三因素进行控制,研究它们对情绪产生的综合作用。

(二)实验过程第一步:使所有被试的生理唤醒状态相同。

第二步:诱使三组被试对自己的生理状态作出不同的认知解释。

第三步:使被试处在不同的环境中。

实验者观察这两种环境下各组被试的情绪反应。

(三)实验结果被试的情绪反应受到认知、生理状态和环境的共同作用,其中认知因素对情绪的产生起关键作用。

二、情绪的先天获得——哈罗的实验(一)实验背景(1) 情绪的先天论者认为,爱是天生的需要;而行为主义者认为爱总是和解决饥饿、干渴和避免痛苦这些基本需要相联系,婴儿对母亲的爱不过是对食物需要的副产品。

(2) 哈罗设想,如果行为主义的情绪习得论是正确的,那么幼猴理应对满足其生理需要的事物产生依恋;而如果爱是先天的需要,那么幼猴的依恋对象就不一定是食物提供者。

(二)实验方法第一步:实验者制作了两只代理母猴,其中木制母猴能够提供接触安慰,而铁丝母猴则不能够。

第十四讲情绪实验心理学

第十四讲情绪实验心理学

认知失调
▪ 费斯廷格(Festinger)与同事(1959) ▪ 认知:一种心理过程,如思想、观念、知识单元
、态度或信念等; ▪ 失调:不协调,同时经历两种或多种彼此间不协
调得心理过程时,即认知失调。 ▪ 出现这种情况,会导致不同程度得不适感与紧
张感;最终可能会促使态度有转变。
▪ 理论假设
§如果您相信X,您却公开主张非X,会体验到认知失 调。
原因,善意得帮助引起感激,别有用心得帮助会导致 不快甚至愤怒得情绪体验。
二、情绪与归因
▪ 归因对情绪得影响得几个方面 (1) 对原因部位得知觉 (2)对原因可控性得知觉 (3)对原因稳定性得知觉
▪ 对原因部位得知觉:把行为结果得原因归于人 得内部原因(自己得能力、努力、个性)还就 是外部原因(运气好、别人得帮助)
▪ 情绪就是学习与条件反射得产物
▪ (一)小艾尔伯特得恐惧习得实验(华生) ▪ 无条件刺激—巨响;条件刺激—兔子、白鼠、
狗与积木等
▪ 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匹配后,小艾 尔伯特对条件刺激产生恐惧,这种恐惧在31天 后,仍未消退。
(二)习得性失助得实验
被试及实验条件:
自变量:可逃脱组,不可逃脱组与无束缚得控制组。
▪ 之后实验者便交给她一张纸,上面标有B组,并写着“这项实验 任务非常有趣,我从中获得了快乐,我很高兴,这就是激动人心得, 令人兴奋得。”这名被试将其传递给新来得被试并与其单独待 上2分钟。
第二阶段:
▪2分钟后,实验者回来,对传递信息得被试表示感 谢,并把她带到访谈室,让她谈谈对实验任务得真 正瞧法(与先前对控制组得访谈完全一样)。 ▪20美元奖励组被试:其它条件同1美元奖励组被 试,唯一差别就是会得到20美元得报酬。

情绪改变学习——情绪对认知活动影响的心理实验

情绪改变学习——情绪对认知活动影响的心理实验

情 绪 的大 量 研 究 表 明 ,适 当 的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绪 对人 的认 知 过 程 具 有 积 的关 系 。 极 的组 织 效 能 ,只有 不 适 当 的情 绪 才会 产 生 消极 影 响 。


实验 介绍
实验 一
1 验 目的 :验证 不 同情 绪 极 性 会 影 响 一 个 人 的记 忆 . 实
一 心 理 实 验 室
【 开栏寄语】 89年 ,冯特在德 国莱比锡成 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心理 学实验室,标 志着心理学从 17
此 成 为 一 门真 正 独 立 的 学科 。 实验 是 心 理 学 研 究 的主 要 方 法 ,是揭 示各 种 心 理 现 象 本 质 和 规 律 的 重 要手 段 ,也 是 指 导 实 践 应 用 的 有 效依 据 。 为揭 开 人 类心 理 的 神 秘 面 纱 ,百 年 来 ,心理 学 家们 广
可 能来 自多 方 面 因素 ,有 些 可能 来 自家庭 ,有 些 可能 是 学
习压力造成的 ,还有些则可能是人际关系等原因。这些情

绪 的影 响 程度 各 异 ,有 些 甚至 会 严 重 影 响学 业 ,会 使 有 些
低 一 高
学生产生习得性 自弃感 ,使他们表现 出无能 、无助。学生
3实验结果 :操作困难的任 务 ,操作水平在较低的激 .
动水平达到最佳 ;操作中等的任务 ,操作水平 在中间的激 为 了学 生 学 习 的高 效 ,就 要求 教 师尽 量 让 学 生 获 得积 极 的
动 水平 达 到 最佳 ;操 作 简单 的 任务 ,操 作 水平 在 较 高 的激 情感 体 验 。 因为 积极 稳 定 的情 绪 ,可 以拓 宽 学 习 思路 ,使

心理学实验报告——情绪对动作稳定性影响实验

心理学实验报告——情绪对动作稳定性影响实验

情绪对动作稳定性影响实验报告人:A小组: A B C D E五人1. 引言动作稳定性是动作技能的一个重要指标,他受个体自身和外界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情绪就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情绪的波动会引起手臂肌肉的震颤。

当一个人尽量控制自己的身体、手臂和手指等保持不动时,往往仍有明显的不由自主的细微颤动,身体某部位的这种颤动范围可作为控制运动能力的指标。

颤动范围越大,控制运动的能力越低;反之,控制运动的能力越强。

而当一个人出于某种情绪状态时,这种身体的不自主颤动会比心平气和时明显,所以这种颤动范围又可作为情绪强度的指标。

本实验所用的九洞动作稳定器就是一种通过测定手的动作稳定程度来间接测量情绪波动程度的仪器。

本次实验目的是学习测定手动作的稳定性,检测情绪对手动作的稳定性的影响。

2. 方法2.1 被试:A B C D E ,年龄均为20岁。

其生理各项指标均正常。

2.2 仪器:EPT704、九洞仪2.3 实验步骤:2.3.1 将电源插头插入实验台主试侧右方插座内,接通电源。

开始计时、计数器电源开关,计时屏幕显示为:“0.000”秒,正确次数和错误次数均显示为“0”工作方式选择“计时、计数”。

2.3.2 指导语:请你用优势手握住测试笔,悬肘使测试笔与九洞仪垂直的伸入洞内,直到与洞底接触。

九个孔洞从大到小依次完成,如果碰壁三次仪器自动终止试验。

实验结束。

2.3.3 五个被试实验依次先试验右手,之后换左手。

每个手实验5次。

2.3.4 主试发出“预备”口令后,按启动键,被试开始实验,按上述要求做完实验后,另换一被试按同法进行测试,主试分别记录各被试通过的洞的直径和时间。

2.3.5 注意:肘部悬空操作,稳定性=1|颤抖范围(颤抖范围取5次实验平均值)。

记录好被试稳定性范围。

3. 结果实验数据总耗时碰壁次数颤抖范围(mm)E(右)23.591 3 完成18.268 6 3.016.566 5 3.017.43 5 2.514.591 4 3.0左16.673 3 4.028.188 9 2.516.378 6 3.516.891 5 3.512.024 3 4.0A(右)29.508 4 3.029.293 4 3.026.563 5 2.515.673 4 3.026.237 5 4.0左21.614 4 4.033.915 5 3.524.887 3 4.045.777 6 3.056.477 8 3.0C(右)31.454 6 2.522.238 3 3.512.755 4 3.09.649 3 3.010.781 3 3.0左22.213 4 3.530.132 5 2.526.43 6 3.523.104 5 3.029.401 6 3.0D(右)8.837 3 4.523.052 7 3.014.889 3 3.010.944 3 3.522.217 8 2.5左7.2165 3 4.516.702 6 3.511.486 5 3.59.646 3 3.518.676 7 3.5B(右)16.247 7 2.513.622 2 完成9.757 3 2.524.243 3 4.529.65 7 2.5左13.948 6 3.513.082 4 4.519.541 5 3.516.107 4 317.92 3 2.55 10 15 20 25 30 35 1234567891011C系列1 系列2 系列3 系列410 20 30 40 50 60 12345678910 11 12A系列1 系列2 系列3 系列45 10 15 20 25 30 12345678910E段浩宇(右) 23.591 3 完成4. 讨论4.1 各被试颤动范围:E 右手:2.3 左手:3.5 A 右手 3.1 左手3.5 C 右手 3 左手3.1 B 右手 2.4 左手3.5 D 右手 3.3 左手3.7稳定性: E 右手 1/2.3 左手1/3.5 A 右手 1/3.1 左手1/3.5 C 右手 1/3 左手1/3.1B 右手 1/2.4 左手1/3.5 D 右手 1/3.3 左手1/3.74.2 一般来讲,右手的稳定性要高于左手。

心理学讲义

心理学讲义

心理学讲义《心理学》讲义1第一章为绪论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它的发展,既离不开现代生理学和生物学,也离不开辨证唯物主义哲学和其它社会科学,因比,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边缘学科。

二、心理学研究对象——心理现象(一)心理过程1。

认知过程(知识):人在认识客观世界的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各种心理现象。

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2.情绪过程:人认识客观事物时产生的各种内心体验过程。

3、意志过程(意):人们努力克服困难,完成任务以实现他们的目标。

意志过程中产生的行为就是意志行为。

4、知、情、意、行的关系:知识是情感和意义的基础;行动是在知识的基础上产生的,由情感驱动。

它能提高认知能力,增强情绪,磨练意志;意图控制和调节情绪,提高知识水平。

(2)人格心理学1。

个性倾向:个体活动的基本倾向和动力。

包括:动机、需要、兴趣、信念、理想、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通常表现出稳定的个体的心理特征。

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

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的关系: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是个体心理现象的两个方面,都是心理学研究的具体内容。

心理过程从心理现象的组成部分研究个体心理现象的共性,这是人格形成的基础;人格心理学从个体心理现象的表现来分析个体心理的差异。

心理过程和人格心理学是在社会实践中发展和形成的。

一方面,人格心理学是在心理过程的基础上形成的。

没有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就不可能产生情感;没有积极的意志和行动,就不可能形成一个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另一方面,形成的人格心理可以调节心理过程,并在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

第二节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一、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心理现象的本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心理学的特殊任务就是把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应用于各种不同的实践领域,揭示人们在各种特殊活动条件下的心理现象和规律。

二、学习心理学的意义(一)理论意义1、心理学的研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提供了科学的论据,学习心理学有助于树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情绪的诱发技术的研究_152

【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情绪的诱发技术的研究_152

实验心理学:情绪的诱发技术的研究近几年,国内外心理学研究人员愈来愈重视情绪及其对其它心理过程的影响这一领域的研究和探讨,并且取得了一些显著的进展。

与此同时,当代情绪心理学的理论框架也已把人类情绪的心理机制作为一种方法论性质的独立变量纳入到情绪研究的理论流程中来,并使之成为情绪的定量研究的基点。

在这种情况下,一项直接探究情绪的心理机制的实验技术--情绪诱发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迄今为止,情绪诱发的技术业已包摄了四大方法论类型:1、前实验分类。

这种方法是根据被试的初始情绪状态,在正式实验开始前通过一系列测试对之进行评估和甄别,进而区分出具有不同情绪色彩的被试区组。

2、非临床被试与临床被试的比较。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心理治疗领域。

假如咨询人员准确地了解到患者(临床被试)的情绪异常特征及其行为表现,那么他可以通过与正常被试(非临床被试)进行比较的方法将患者的情绪问题定量化。

3、测查正常状态下的激发性情绪。

在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着可能激发人们某种典型情绪的环境诱因,如不同的天气会导致人们的心情发生不同的变化;成功或失败常常会使人欣喜若狂或郁郁寡欢;精采绝伦的球赛、情节曲折哀婉的电影也会使人产生喜悦、悲伤或愤怒等情绪……心理学家们往往注意到这些特殊的情境对人情绪状态的巨大影响,并且通过各种手段把它们记录下来,以供分析、鉴别等研究工作的需要。

4、实验性的情绪诱发。

这种技术是使用特殊的情绪诱发程序、在实验室中诱发被试的典型情绪的一种系统的控制性的研究手段。

它一般由三个子程序组成,前两个程序用以模拟自然情境,进而将情绪作为一个自变量用实验的手段加以控制或改变;第三个程序是对诱发情绪的复查和检验。

由此可见,改变情绪状态的最严格的方法无疑是在实验室实验或自然实验中对情绪进行有控制的诱发。

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目前大多数情绪心理学家都趋向于使用实验性的情绪诱发技术。

因此,要吸收国外心理学界对情绪研究的成果,进而推进我国情绪心理学的发展,有必要对实验性的情绪诱发技术进行系统的了解和把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量的情绪生理指标:皮肤电反应(GSR)。
实验结果
(1)随着跳伞日期的临近,实验组被试的皮肤 电水平升高,表明被试内心的情绪紧张程度增加;
(2)刺激图片同跳伞相关联的程度愈高,则皮 肤电水平也愈高,表明被试紧张程度也愈高。这两 个结果都说明了认知对情绪的影响。
(二)情绪对认知的反作用
1958年,詹尼斯(Janis, I.)设计了一项准实验研 究,以说明情绪对认知的反作用。
(三)实验结果
第二、第三组被试在愉快环境中表现出愉快的 情绪,在愤怒的情境中表现出愤怒的情绪,而第一 组被试在两种情境中都比较冷静。
在情绪的产生中,生理唤醒和环境都有影响, 但认知过程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脑皮层将环 境、生理和认知信息整合起来后,而产生了一定的 情绪。
沙赫特和辛格推论情绪是认知过程、生理状态 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认知因素对情绪 的产生起关键作用。
哈罗的实验对象:恒河猴
(二)实验方法
实验材料:两只代理母猴:木制母猴和铁丝母 猴。
两只代理母猴间的主要差异:木制母猴能够提 供接触安慰,而铁丝母猴则不能。
实验对象:八只幼猴。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由 木制母猴喂养,另外一组由铁丝母猴喂养。
实验情境:实验者刻意地创造了某些恐惧或不熟 悉情景。三种情况:仅出现木制母猴,仅出现铁丝 母猴,或两者都不出现。
二、情绪与归因
归因就是对事件或行为的原因进行主观评价,它是一种 认知评估活动。
韦纳从三个方面来说明归因对情绪的影响,分别是:对原因 部位的知觉、对原因可控性的知觉以及对原因稳定性的知觉 与情绪、情感的关系。
韦纳等人(1978,1979)的研究发现,对成功的内部归 因都引起了更多的自豪、胜任、自信、满意的情绪、情感体 验。
测量指标:(1)从灯光熄灭到狗跳过隔板,平均需要多长时 间;(2)完全没有学会逃脱电击的狗在每组中所占的百分率。
实验结果
可逃脱组 控制组 不可逃脱组
逃脱的平均时间
可逃脱组 控制组 不可逃脱组
失败狗的百分比
(三)人类抑郁与控制力缺失的关系研究
1976年,朗格(Langer, E. J.)和罗丁(Rodin)的 实验以人类为被试,希望能直接说明抑郁和控制力缺 失的关系。
第十章
情绪
章节内容
第一节 情绪的产生和获得 第二节 情绪的认知研究 第三节 情绪的测量 第四节 情绪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情绪的产生和获得
一、情绪的产生----沙赫特的实验 沙赫特(Schacter, S.)和辛格(Singer, J.)的实验
展示了情绪的产生是如何受到环境事件、生理唤起和认知解 释这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以及在情绪产生过程中以上因素 间的相互关系。
(二)习得性失助的实验
塞里格曼(Seligman, M.)和梅尔(Maier, S. F.)的习得性 失助实验,采用动物被试进行研究,说明抑郁是由于对环境事 件严重缺乏控制而习得的(“习得性失助”)。
实验用狗被分为三组,每组8只。一组是“可逃脱组”, 另一组是“不可逃脱组”,第三组是“无束缚的控制组”。
实验中,以病人在手术前的恐惧水平为自变量, 以他们对手术的认知为因变量。将手术前病人的恐 惧程度划为三类:第一类为手术前低恐惧水平组; 第二类为手术前中等恐惧水平组;第三类为手术前 高恐惧水平组。
结果表明,由于三组被试手术前恐惧情绪的不 同,导致了他们对手术的认知也不尽相同。
(三)耶克斯-道森定律----情绪与认知的交互关系
沙赫特和辛格实验的基本程序如下:
第一步:先给三组大学生被试注射肾上腺素, 使他们处于生理唤醒状态----使所有被试的生理唤 醒状态相同。
第二步:实验者对三组被试作了三种不,并让两部 分被试分别进入两种实验情境中(愉快情景和易怒 情景),实验者观察这两种环境下各组被试的情绪 反应。
1964年,芬泽(Fenz)进行了图片联想实验, 以说明情绪对认知的依赖性。
实验被试是54名见习跳伞运动员,平均分成两组。
研究者在第一次跳伞前二周、第一次跳伞前一 天和第一次跳伞的当天这三个时间对两组被试进行 图片联想测验。所用的联想图片按照与跳伞这个主 题的关系程度,制成低、中、高三个等级的图片材 料。
二、情绪的先天获得----哈罗的实验
(一)实验背景
绝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婴儿与母亲之间的亲密 接触以及依恋的经验对他或她在未来生活中爱的能 力以及与他人亲近的能力有很重要的影响。
情绪的先天论者认为,爱是天生的需要。
行为主义者认为爱其实总是和解决饥饿、干渴 和避免痛苦这些基本需要相联系的,婴儿对母亲的 爱只不过是对食物需要的副产品。
韦纳和他的同事(1985)的另一项研究中发现,即便是儿 童也已经觉察到对别人消极行为的内部归因比外部归因更可 能伤害他的自尊。
三、情绪与决策
(一)失败的博弈----情绪调节缺陷对决策影响的 实验研究
实验对象为某家疗养院的老人,分为实验组和控 制组。分别告之不同的实验指导语,采用问卷调查外 和行为测量来了解被试的反应。
结果显示:两组被试的差异非常明显,其结果 支持了朗格和罗丁的预测,即控制力的掌握能产生 积极的作用。
第二节 情绪的认知研究
一、早期的情绪认知研究
(一)图片联想实验----情绪对认知的依赖
(三)实验结果
发现幼猴偏爱有绒布包裹的木制母猴,对木 制母猴产生强烈的依恋倾向。
当幼猴发现自己正面对一些害怕的事物时, 它们便很快跑向木制母猴,并抱住它以获得安慰 和保护。
当幼猴被置于陌生的环境后,所有幼猴都立 即冲向木制母猴,抓住它,用身体蹭它,并摆弄 它的脸和身体。
哈罗的观点:寻找安全感的需要比探求自然 的趋向更为强烈,由接触安慰产生的依恋情感是 独立于饥饿和干渴这些基本需要之外的。
三、情绪后天习得的实验研究
(一)小艾尔伯特的恐惧习得实验
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Watson)认为人类情绪是 学习和条件反射的产物。他以一名9个月大的婴儿艾 尔伯特(Albert)为被试进行条件反射实验,说明了 恐惧情绪是可以通过条件反射后天习得的。
这一研究结果可以被套用来解释常见的其他情 绪,如愤怒、愉快、伤心、惊讶或厌恶等的缘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