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级排列法制作心理顺序量表实验报告

心理学实验报告

(四等级排列法制作心理顺序量表)

评分____________

姓名_____性别__组别__实验日期____

主试姓名___被试姓名___记录姓名______

一实验名称:等级排列法制作心理顺序量表

二实验目的:

1、通过比较五种颜色爱好程度,学习用等级排列法制作心理顺序量表。

2、学习和掌握对等级排列法测量结果一致性系数的统计方法分析。

三实验器材:

1、实验仪器:计算机、等级排列法实验程序

2、实验材料:四种实验材料(汽车、方块、玫瑰花、人)的图片,每种物品的颜色为红、橙、黄、绿、青、蓝、紫、灰、黑,图片被面均为白色,共36张,各种颜色的RGB函数值如表:

表实验材料的RGB函数颜色参数值

四实验步骤:

1、单击等级排列法实验程序的鼠标,进入实验状态。在“实验材料”菜单中选择实验材料(汽车、方块、玫瑰花、人),单击“指导语”,便会出现如下实

验指导语:

现在你看到的是一组方块的图片,它们图案相同但颜色不同。用鼠标单击图片的背景便可翻看图片。在排序前,请你先看一遍所有的图片,根据对不同颜色图片的喜欢程度,从最喜欢到最不喜欢进行等级排序,并将图片放在下面相应的位置上。“1”代表最喜欢,“9”代表最不喜欢。如果对排好的顺序不满意,可以继续调整,直到满意为止。实验完成后,请用鼠标单击屏幕中心图标,并按确认图标予以确认。明白上述指导语后,便可以开始等级顺序实验。如还有疑问请查阅实验帮助。

2、不同颜色图片的呈现是完全随机的。

3、结果记录:每次实验完成后,计算机将记录被试的等级排列结果,结果呈现方式如表。实验结果存入文件名为“实验结果.txt”文件中,并可在帮助菜单的“结果查询”中查询实验结果。结果文件还可以调到Excel或SPSS中进行统计分析。

4、如需要自定义实验材料,可在“帮助”菜单中选择“加入新图片”一项,对实验材料进行定义,然后在“实验材料”菜单中选择“自定义实验材料”,并开始实验。

5、换其他被试,按上述程序进行实验。

五实验结果:

1、将小组各被试对各种物品颜色爱好程度按照爱好顺序制成颜色爱好量表。

颜色爱好程度:

姓名123456789

六结果分析:

等级排列法-制作心理顺序量表

英文名称:ordinalSCALE

简介:

心理量表是经典心理物理学用来测量阈上感觉的。心理量表根据其测量水平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命名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其中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分别带来了心理物理学中的对数定律和幂定律。

制作心理顺序量表可以使用对偶比较法或等级排列法。等级排列法是一种直接的方法,具体操作方法是被试将所呈现的一系列刺激按优劣和喜欢-不喜欢的顺序依次排列。等级排列法与对偶比较法的不同在于,等级排列法一次对所有的刺激进行排序,因此,在空间误差可以忽略的前提下,等级排列法是制作心理顺序量表的一种最简捷、最直接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市场研究和收视率调查等应用研究中比较常用,如调查消费者对同类商品的评价和购买意向的排序等。根据等级排列的结果,可以用下述公式计算两个顺序量表的相关,相关系数越小,差异越大。公式如下:

ρ=1-(6∑D2)/n(n2-1)

ρ-等级相关系数

n-刺激的数目

D-对同一刺激判断的等级差

实验目的:学习等级排列法和顺序量表的概念,制作颜色爱好的心理顺序量表。方法与程序:

本实验用等级排列法制作颜色爱好顺序量表。系统随机呈现四组材料的图片(方块、自行车、玫瑰花和雨伞),每组图片的图案相同但颜色不同。被试

看一遍所有的图片后,根据对不同颜色图片的喜好程度,从最喜欢到最不喜欢进行等级排序,1代表最喜欢,9代表最不喜欢。

计算机能产生不同色调的颜色,而且纯度高,适合于颜色爱好顺序量表的制作。实验共有九种颜色,它们是:红、橙、黄、绿、青、蓝、紫、灰、黑。共36张图片,不同颜色图片的呈现是完全随机的。

九种颜色的RGB颜色参数值如下:

等级排列法呈现图片种类及颜色组合表如下:

实验前,主试应指导被试认真阅读指示语,然后开始实验。

结果与讨论:

结果数据中记录被试的等级排列结果,按照爱好顺序制成颜色爱好量表。如下表:

结果数据中还将呈现不同物品颜色爱好程度差异曲线(颜色为X轴,颜色爱好程度为Y轴)。

可以用下述公式计算两个顺序量表的相关,相关系数越小,差异越大。公式如下:

ρ=1-(6∑D2)/n(n2-1)

ρ-等级相关系数

n-刺激的数目

D-对同一刺激判断的等级差

交叉参考:对偶比较法-制作颜色爱好顺序量表

参考文献:

张学民主编实验心理学实验讲义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实验研究中心31-32页

杨博民主编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68-69页

2.方法

2.1被试心理学院应用心理学的47名学生,被试各项指标正常,无色盲,无薪酬,其中男生20名,女生27名。

2.2仪器和材料计算机,PsyKey心理学实验教学系统,手柄一个

2.3实验设计和程序

实验前的准备阶段:计算机开机后,主试将手柄查到电脑的USB插口上,运行PsyKey心理学实验教学系统,将被试的信息输入到软件中。

实验阶段:被试坐在计算机前,正对计算机屏幕,屏幕显示对被试的提示语:“请你做个颜色爱好的实验,这里有七张不同颜色的图片(将图片放在桌面上),要求你按照自己喜欢的程度排一个顺序:将最喜欢的颜色放在最左边,最不喜欢的放在最右边,其余的五张,按喜欢的程度依次排在两者之间。如果你排好之后不满意,可以再改,直到你觉得满意为止。排完方块之后,我会再给你换一套图片,你仍然按照上述要求进行排序。这个实验无所谓对或错,只要你能按照自己对某种物品的颜色的爱好程度排序就行。现在先请你把这七种颜色的方块排成一个顺序。”实验过程中,被试严格按照提示语进行实验,实验中被试要集中精力,不能休息。另外九色参数数值如下:

实验后的数据收集阶段:被试完成实验之后,实验数据通过PsyKey心理学实验教学系统集中发送到主机中,主试将实验数据取出,进而进行数据分析。

3.结果和分析

将所有被试的实验数据导入到Excel中进行分析和处理,得出以下的图表:

表一对于不同物品的颜色喜好的等级评分

材料颜色喜好等级

12345678 9

方块紫色黄色红色蓝色青色绿色橙色黑色灰色

自行车紫色黄色红色蓝色绿色青色黑色橙色灰色

玫瑰花红色黄色绿色紫色橙色蓝色青色黑色灰色

雨伞黄色红色紫色青色蓝色绿色橙色黑色灰色

综合全部红色黄色紫色绿色蓝色青色橙色黑色灰色

在等级的评定的时候,对于全部的数据,我们应用Z分数,将颜色喜好的分布近似的看作正态分布,将Z分数进行排列,进而得出全部被试的颜色喜好的排名,同时得出了不同的物品下的不同的颜色喜好程度(如表一所示)。

大学生对于颜色的喜好程度的排序是:红色,黄色,紫色,绿色,蓝色,青色,橙色,黑色,灰色。而对于男生和女生之间,通过显著性检验可以得出,他们之间没有什么显著性的差异,他们分别与总体之间也没有显著性的差异,也就是说,颜色喜好在性别方面没有显著性的差异。在不同的物品之间的颜色

喜好等级排列的时候,除了少数的颜色有着较强的波动之外,大部分颜色都相对比较稳定,没有太大的波动性。

4.讨论

本实验是应用的等级排列的方法进行的创建心理量表的,等级排列法是一种直接的方法,同时呈现所有的刺激,让被试根据一定的心理特点,将其中的最优刺激(被试觉得胜过其他刺激的刺激)排在第一位,把最差的刺激(被试觉得与其他刺激相比都不如的刺激)排在最后,其他刺激依次排在中间,以等级(第一位为第一等)来表示与各刺激相应的心理量的顺序。

而另一种创建顺序量表的常用方法就是对偶比较法,对偶比较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对呈现,让被试对于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这种特性在两个刺激中哪个更为明显。因此,若有n个刺激,则一共可配成n(n-1)/2对。又因为有空间误差和时间误差,在实验中每对刺激要比较两次,互换其呈现顺序(时间误差)或位置(空间误差),所

以一共要比较n(n-1)次。

对比等级排列法和对偶比较法可以看出,等级排列法操作相对更为简单,步骤相对更少一点,实验可以得到更好的控制,又可以尽量的避免时间误差和空间误差对被试选择的影响,因此,本实验采用了等级排列法进行心理量表的创建。

然而,通过分析本实验的不足可以看出,由于是对于本实验要测量对不同物品的颜色喜好程度的不同,而在本实验中,由于不同的物品在呈现的时候是有先后顺序的,被试在后面的物品颜色喜好程度的等级评定的时候必然会受前面物品颜色评定的影响,也就是无可避免的时间误差和空间误差,由于本实验的实验条件的限制,这两种误差也就无可避免的对本实验的信度和效度产生了影响。

对于颜色而言,不同的社会群体会有着不同的颜色喜好程度。本实验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大学生颜色喜好的排列是红色,黄色,紫色,绿色,蓝色,青色,橙色,黑色,灰色。通过对颜色的分析可知,大学生普遍喜欢的是较为鲜艳的颜色,而对于颜色较为暗淡的灰色和黑色,普遍是持厌恶的态度的。

对于不同的物品而言,大学生群体对于方块、自行车、雨伞、玫瑰花之间的选择略有不同,但是差异不是特别的显著,一般前三位的是红色、黄色、紫色,位于最后两位的是灰色和黑色,这是和总体的颜色喜好程度相匹配的,通过显著性检验也是没有显著性差异的,因此,物品对于颜色的喜好程度并没有什么显著性的影响。

由于不可避免的时间和空间的误差,本实验的实验流程还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的,要讨论物品对于颜色喜好程度的影响,必须在被试进行颜色的排列的时候,通过被试间设计的方法,将物品的呈现的顺序全部打乱,然后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进而才可以得出更有说服力的研究成果。

颜色的心理量表在诸多领域存在应用,特别是服装的设计方面,一般设计服装的时候,要根据不同的群体,设计出不同颜色的服装,这样才有利于产品的销售。而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颜色喜好程度也有这显著性的不同,这将是未来颜色研究的主流方向,即颜色的心理量表的应用方面。

5.结论

大学生对于颜色的喜好程度的排序是:红色,黄色,紫色,绿色,蓝色,青色,橙色,黑色,灰色,而且对于不同的物体,颜色的喜好程度会有一定的变化,但是没有显著性的差异。

6.参考文献

【1】郭秀艳.实验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40-250

7.附录附录1:实验的原始数据

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序法

对偶比较个法和等级排序法 1 引言 顺序量表的建立有两种方法,等级排序法和对偶比较法。 等级排序法的特点是一次性将要比较的刺激全部呈现给被试,请被试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这些刺激排序。主试将多个被试对同一刺激的评定等级加以平均,就能求出每一刺激的平均等级,最后把刺激按平均等级排序的顺序就是一列顺序量表。 对偶比较法则是把所有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对的呈现给被试,让被试依据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做出判断。最后按每一个刺激各自明显于其他刺激的百分比的大小排列成序,即可制作一个顺序量表。在对偶比较法中,要注意同一刺激需要比较两次,前后两次的呈现要在时间和空间位置上进行平衡。所有的刺激对呈现的顺序也要按照台阶式或斜线式的方法进行安排。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对5种图片的爱好程度的测定,学习如何用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序法制作心理量表。 2 方法 2.1 被试 在进行等级排序法时,被试为某大学本科生,男生一名,年龄20岁,女生3名,年龄20岁。在进行对偶比较法时,被试为某大学本科生,女生一名,年龄20岁。 2.2 仪器 5种不同的图片 2.3 程序 (1)等级排列法 ①主试一次性给被试呈现全部图片,指导语为“请你做一个图片爱好的实验,这里有5张不同的图片,请你请你按照自己的喜爱程度进行排序,将最喜欢的放在最左边,最不喜欢的放在最右边。” ②主试作好记录。一名被试做完以后,将图片收起,换另一名被试进行实验。 (2)对偶比较法 ①按台阶式的排列顺序将刺激呈现给被试,指导语为“我每次给你看2张图片,请你告诉我你喜欢哪一张。” ②主试按顺序呈现图片,一左一右,记录被试的反应,做完10次休息2分钟,然后再用相反的顺序比较10次,这10次的左右次序要与前一次相反。 3 结果 本次实验分别运用了等级排列法和对偶比较法对被试对于不同图片喜好程度进行了测量,结果如下,在运用等级排序法的实验结果显示,4名被试都较喜欢A和B图片,较不喜欢C 和D图片,其中,对于C图片有3名被试表示为最不喜欢,综合4名被试的喜好程度,我们可以得出被试最喜欢A图片和B图片,最不喜欢C图片,依次为A或B、D、E 、C。在运用对偶比较法的实验结果显示,被试最喜欢A,最不喜欢B,我们采用台阶式的实验方法呈现图片,综合2轮实验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到,被试对于这5张图片的喜爱程度依次为A、D、C或E、B。 表1 等级排列法的实验结果和具体运算过程 A B C D E

等级排列法制作心理实验量表

等级排列法制作心理顺序量表 顺序量表是一种较粗略的量表,它既无相等单位,又无绝对零点,只是把事物按某种标准排出一个次序。一般用等级排列法和对偶比较法来制作顺序量表。 等级排列法是一种制作顺序量表的直接方法。它与对偶比较法的不同是把许多刺激同时呈现,让许多被试按照一定标准对所有刺激进行排序。然后把许多人对同一刺激评定的等级加以平均,就能求出每一刺激的各自平均等级。最后把各刺激按平均等级排出,就是一个顺序量表。因此,在空间误差可以忽略的前提下,等级排列法是制作心理顺序量表的一种最简捷最直接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市场研究和调查中较常用,如调查消费者对某同类商品的评价和购买意向、收视率调查以及对一组广告优劣的评判等。 一、目的 通过对8种手机外观喜好程度的排列,学习用等级排列法制作心理顺序量表的方法。 二、仪器与材料 1.仪器:PsyTech-EP2009型心理实验台。 2.材料:8张不同型号的手机图片。 三、方法 1.双击桌面“心仪心理实验平台”图标,弹出登录窗口。对首次登录者请先注册 用户;对已做过实验者用已有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双击“电脑实验”,打开 PsyTech-EP2009型心理实验台主界面。选中左侧实验列表中的“等级排列法制作心理顺序量表”,右边呈现实验说明。单击“进入实验”,弹出“指导语”窗口。实验者可进行参数设置(或使用默认值)、练习等,也可以单击“开始实验”按钮直接进行实验。 2.指导语是: 下面将要呈现的是一组不同款式和颜色的手机图片。请你根据自己对这些手机外观的喜好程度进行排序,将手机图片拖到下面相应的框内。框分别用1、 2、3、4、5、6、7和8表示,最喜欢的排第1位,依此类推。你可以修改排序, 直至完全从高到低排列好为止。点击“确定”按钮确认。在你明白了实验要求后,请点击下面的“开始实验”按钮开始。 3.进入实验界面,上面并排有 8张手机图片。下面是编号从1到8的8个框。被试排 序完毕后点“确定”按钮予以确认。 4.实验结束,数据被自动保存,实验者可直接查看结果,也可以换被试继续实验, 以后在主界面“数据”菜单中查看。 四、结果 1.根据结果中被试对手机的喜好程度排出顺序。 2.将所有被试(n个)对某一图片手机的评分等级全部加起来(等级总和),求出 平均等级(MR)、平均选择分数(Mc)、选中比例P、Mc′和P'。并由P'查PZO 转换表,得到 Z值,以最小值为0(排名最后),消除负值(取绝对值)算出各

实验报告

信号检测论(有无法) 实验报告

信号检测论(有无法)实验报告 1、引言 信号检测论认为:被试觉察信号有一个中枢神经效应,这种效应随着每次刺激呈现,时刻都在变化。信号总是在噪音的背景上产生,信号的影响和噪音的影响都被假定为正态分布,这里的噪音不仅是指纯音信号出现时的其他噪音而言的,如果把噪音除外,人类个体所测定的感受性及主观态度就可以被分开。理想的信号检测是既不漏报也不虚报,在实际生活中表现为将损失尽可能降到最小。提高信号检测的能力就意味着要提高信号检测的正确率,使结果更为可靠,减少盲目性(何立国,2001),而观察者是否报告取决于两个条件,一个是信号出现的概率P(SN),一个是对观察者回答的奖惩程度(朱滢,2000)。被试反应“有”,或者“无”,这个反应标准的选择由很多因素(如感受性、利益得失、动机、态度、情绪、意志等)决定。这个反应标准就是阈限,,而不是感觉本身的东西,它包括两个独立指标:一个是反应偏向,可用似然比值(β)或报告标准(C)来表示,它包括利益得失、动机、态度等因素;另一个是辨别力指标(d’),表示感知能力(王志毅,2003)。 有无法是信号检测论测定阈限的基本方法。主要步骤为,主试呈现刺激后,让被试判定所呈现的刺激中有无信号,并予以口头报告,被试只做“有”或“无”的简单反应。被试的可能反应类型有四种:(1)刺激出现并报告“有”,这种反应被称为“击中”(hit);(2)刺激出现并报告“无”,这种反应被称为“漏报”(miss);(3)刺激没有出现并报告“有”,这种反应被称为“虚惊”(false alarm);(4)刺激没有出现并报告“无”,这种反应被称为“正确拒斥”(correct rejection)。信号检测论用似然比β或报告标准C来对反应倾向进行衡量,选用辨别力指标d’来作为反映客观感受性的指标,β值大小决定被试的决策是偏向于严格还是偏向于宽松。 2、方法 2、1被试 本实验的被试为本科学生一名,20岁,女生。 2、2仪器 计算机 2、3程序

实验心理学心理实验大纲

河西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标准 心理实验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实验心理学是用实验方法研究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专业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现代心理学的各分支学科的发展基础,实验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必修课。心理实验是《实验心理学》的实验教学部分;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心理学基础理论及基本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训练学生的教育科研技能,能提高心理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和实验,使学生加深对心理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初步掌握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实验报告的写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意识,使其具备相当的心理学学术素养和应用心理学知识指导自己实践的技能技巧。 1. 重复心理学发展史上经典的心理学实验,验证和巩固所学的基本理论。 2. 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全面思维能力。 3. 熟练地掌握实验技能,能够较好地分析实验的结果,并写出实验报告。 4. 通过心理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心理学基本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 5.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对心理学实验研究的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 (三)教学内容 心理学常用实验仪器的了解,实验中自变量、因变量、额外变量的确定;传统心理物理法、现代心理物理法实验;反应时实验,感知觉实验。学习与记忆实验。 (四)教学时数 36学时。本课程学时列入《实验心理学》总学时计划。 (五)教学方式 要求学生不仅要了解和掌握心理学实验的基本理论和操作过程,还要在实验过程中亲自担当主试或被试来完成实验,培养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做到: 1.力图将经典研究和前沿进展交织铺陈,从而让学生掌握和了解实验心理学各领域中的历史脉络和传承关系; 2.把具体实验和逻辑方法有机整合,突显出科学思维在实验心理学中的核心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注重实验程序、方法和仪器的掌握和练习,让这门课程成为学生们迈出心理学研究实践的有效指南。 二、本文 实验一心理学实验中常用的仪器设备 实验时数:2学时 实验目的:

等级排列法制作心理顺序量表实验报告

心理学实验报告 (四等级排列法制作心理顺序量表) 评分____________ 姓名__ ___ 性别_ _ 组别_ _ 实验日期_ ___ 主试姓名_ __ 被试姓名_ __记录姓名__ ____ 一实验名称:等级排列法制作心理顺序量表 二实验目的: 1、通过比较五种颜色爱好程度,学习用等级排列法制作心理顺序量表。 2、学习和掌握对等级排列法测量结果一致性系数的统计方法分析。 三实验器材: 1、实验仪器:计算机、等级排列法实验程序 2、实验材料:四种实验材料(汽车、方块、玫瑰花、人)的图片,每种物品的颜色为红、橙、黄、绿、青、蓝、紫、灰、黑,图片被面均为白色,共36张,各种颜色的RGB函数值如表: 四实验步骤: 1、单击等级排列法实验程序的鼠标,进入实验状态。在“实验材料”菜单中选择实验材料(汽车、方块、玫瑰花、人),单击“指导语”,便会出现如下实验指导语: 现在你看到的是一组方块的图片,它们图案相同但颜色不同。用鼠标单击图片的背景便可翻看图片。在排序前,请你先看一遍所有的图片,根据对不同颜色图片的喜欢程度,从最喜欢到最不喜欢进行等级排序,并将图片放在下面相应的位置上。“1”代表最喜欢,“9”代表最不喜欢。如果对排好的顺序不满意,可以继续调整,直到满意为止。实验完成后,请用鼠标单击屏幕中心图标,并按确认图标予以确认。明白上述指导语后,便可以开始等级顺序实验。如还有疑问请查阅实验帮助。 2、不同颜色图片的呈现是完全随机的。 3、结果记录:每次实验完成后,计算机将记录被试的等级排列结果,结果呈现方式如表。实验结果存入文件名为“实验结果 .txt”文件中,并可在帮助菜单的“结果查询”中查询实验结果。结果文件还可以调到Excel或SPSS中进行统计分析。

实验五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

实验五 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 1 引言 顺序量表的建立方法有两种,等级排列法和对偶比较法。等级排列法的特点是一次性地将刺激全部呈现给被试,请被试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这些刺激排序.主试将多个被试对同一刺激的评定等级加以平均。就能求出每一个刺激的各自平均等级,最后把各刺激按平均等级排出的顺序就是一组顺序量表。 对偶比较法则是把所有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地呈现,让被试依据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最后按每个刺激各自明显于其他刺激的百分比的大小排列成序,即可制作一个顺序量表.在对偶比较法中,要注意同一对刺激需要比较两次,前后两次的呈现要再时间和空间位置上进行平衡。所有的刺激对呈现的顺序也要按照台阶式或斜线式的方法进行安排。本次试验的目的是通过对5种图片的爱好程度的测定,学习如何用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制作心理量表。 2 方法 2。1 被试 等级排列法被试为5名21岁在校大学生,3女2男;对偶比较法被试为1名21岁男大学生。 2。2 实验工具 5种不同的图片 2。3 实验程序 (一)等级排列法 1 一次给被试呈现5张图片。 2 给被试如下的指导语:“请你做一个图片爱好的实验,这里有5张不同图画面的图片,请你按自己的喜爱程度给它们依次排序。如果排好后你觉得不满意还可以再改,直到排出你满意的顺序为止.这个实验无所谓对错,只要你按自己的爱好程度排序就行,现在就请开始。” 3 主试做好记录。 4 换下一名被试,按上述程序进行实验。 (二)对偶比较法 1 按台阶式排除呈现5种图片的顺序。 2 给被试如下的指导语:“我每次给你看两张图片,请你告诉我你最喜欢哪一张,最好能说明为什么喜欢这张。” 3 按预定的顺序呈现个对图片,每次都要将两张图片同时放到被试前得桌面固定位置上,一左一右。被试的反应要记到记录表相应的位置上.做完10次后休息2min ,然后再按照相反的顺序比较10次,这10次每张图片呈现的位置要和前面呈现时的左右位置调换一下。给 被试呈现图片顺序列表见表3.1: 表3。1 对偶比较法图片呈现顺序列表 3 实验结果 在实验一结果中发现,图片B 的平均等级最小,即最受喜爱,图片E 在总体中则是最不受喜爱的,不同被 试对画面的喜爱程度没有一个统一的判断标准,即便是结果排在最后一位的E ,也还是有被试把它排在第一位。根据被试结果 A B C D E A * 20 19 13 12 B 1 * 18 17 11 C 2 3 * 16 15 D 8 4 5 * 14 E 9 10 6 7 *

等级排列法

摘要: 随机选取八名成员,通过让被试根据自己对颜色的喜好进行排序,然后对刺激评定等级加以平均,来学习等级排列法。 关键词: 等级排列法、排序、平均。 1.引言: 用等级排列法来测量对颜色的喜好,以此来学习等级排列法。这个方法是把许多刺激同时呈现,让被试者按照一定标准,把这些刺激排成一个顺序,然后把许多人对同一刺激评定的等级加以平均,这样就能求出每一刺激各自的平均等级,最后把各刺激平均等级排出的顺序就是一个顺序量表。 等级排列法是最简单的绩效评定方法之一。此法要求评定者把评价者按某种要素从高到低排列出来。等级排列法常被用来评定总体绩效。其明显的优点是,简单性、强求评定者区分不同水平的绩效。 2.方法: 2.1被试: 随机选取八名员。 2.2仪器和材料: 仪器:计算机及辅仁淑凡心理实验设计系统。 2.3 程序: 1)登陆并打开辅仁淑凡心理实验设计系统软件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等级排列法”实验简介。点击“进入实验”按钮到“操作向导”窗口。点击“正式实验”按钮开始。2) 指导语: 现在你看到的是一组方块的图片,它们图案相同但颜色不同。用鼠标单击就可翻看图片。在排序前,请你先看一遍所有的图片,根据对不同颜色图片的喜好程度,以最喜欢到最不喜欢进行等级排序,“1”代表最喜欢,“9”代表最不喜欢、如果排好不满意可以继续调整至满意。明白后请单击“实验开始” 3)实验结束,数据被自动保存,实验者可直接查看结果。 4.讨论 4.1等级排列法的局限性: 由于每个被试只进行一次排序,因而等级排列法对被试的利用率不高,对于同一被试在多次排列中可能出现的结果偏差缺乏抵抗力。 4.2 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通过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每位同学的实验数据较为合理,所得的实验结果也较为准确。5.结论 大学生对于颜色的喜好程度的排序是:红、绿、黄、黑、橙、蓝、青、紫、黑。通过对颜色的分析可知,大学生普遍喜欢的是较为鲜艳的颜色。 6.参考文献 【1】郭秀艳、杨志良,实验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颜色爱好心理量表的制作

颜色爱好心理量表的制作 摘要:本次实验目的是通过对颜色爱好的测定,用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制作心理 顺序量表和等距量表。使初学者对心理学实验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本次实验随机选取2名北大心理自考学员,用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制作心理顺序量表,通过等级相关算法比较,发现两种方法所得结果基本一致,不同被试之间颜色爱好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关键词: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对偶比较法;等级排列法;等级相关法 1.前言 1.1.1 顺序量表是将对象的某一属性排出顺序的量表,该量表没有对零点,也没有相等的单位,因此顺序量表是一种较粗糙的量表。从顺序量表只能知道某一事物的顺序,从中可以查到这一事物在心理量表中的顺序。制作心理顺序量表有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两种方法。 1.1.2 对偶比较法是制作心理顺序量表的间接方法,是把所有的项目两两配对,然后一对对地呈现,让被试对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进一步判断,这种特性在两种刺激中哪一个更明显。然后记录下来,最后统计各个特征的数目,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就构成了顺序量表。1.1.3 等级排列法是制作心理量表的直接方法,该方法让被试对所有呈现的刺激的某一特征,根据某一心理特点,进行主观评判,将最优的排在第一位,次之的在中间,最差的排在最后。以等级的顺序构成顺序量表。 1.2.1美国心理学家J.M.卡特尔1906年曾用等级排列法,对当时

10个著名的天文学家排过等级。他请有关专家按照天文学家的声望排出名次。声望最高的排在第一,其次排在第二,依次下去,就得到一个次序,这就构成了一个顺序量表。等级排列法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有空间误差,不如对偶比较法精确。 1.2.2对偶比较法最早出现于颜色爱好的的研究中,是一种间接的方法。 首先,将要比较的颜色两两配对,如有N种颜色,则需配成n(n-1)对。本实验需要比较红、橙、黄、绿、蓝、紫、黑、白共8种颜色,则一共可配对的数目为n(n-1)即8(8-1)=28对,这28对颜色可按阶梯式排列呈现的顺序。让被试辨别呈现的每一对颜色,并挑选出自己喜欢的颜色,并记录下来。比较完一对,再比较另一对,一直比较完为止。由于比较时每对颜色呈现的顺序和位置不同,会产生时间或空间误差,为此,为了避免这些误差,每对颜色都要比较两次,互换呈现的顺序和位置。最后,统计处理数据,排出颜色的喜好顺序。2.方法 2.1被试 北大心理系自考生,按照考号随机分组。每组2人,被试的背景涉及教师、学生、业务员、销售员、军人等,男女比例接近1:2。本人所在组基本情况:被试甲男26岁,被试乙女19岁,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色盲、色弱现象。 2.2材料 本试验采用8张8×8cm的正方形纸片,各为一种颜色,即红、橙、

范例:颜色爱好心理量表的制作

颜色爱好心理量表的制作 摘要:实验目的是通过对颜色爱好的测定,学习用对偶比较法制作心理顺序量表和等距量表,等级排列法制作心理顺序量表。随机抽选2名师大心理系学员,用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测定其颜色爱好并制作心理顺序量表和等距量表。通过用等级相关的方法计算两种量表和两被试颜色爱好的等级相关系数,说明了两种方法的测试效果基本一致,不同被试对颜色的爱好是有差异的。 关键词:对偶比较法等级相关法心理顺序量表心理等距量表 1.前言 心理顺序量表没有相等的单位,也没有绝对的零点,它只按心理的某种标志把事物排成一个顺序。从顺序量表上只能查出某事物在一定的心理量顺序中所处的位置。 心理等距量表有相等的单位,没有绝对零点,不但能说明某种心理量的顺序,可以说明其中两个心理量之间的差别。它比顺序量表要精确。 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1906年曾用等级排列法对当时10个著名的天文学家排过等级。他请一些有代表性的专家安天文学家的声望排出名次,声望最高的排在第一,其次排在第二……。这就是一个等级顺序量表。用等级顺序量表制作心理顺序量表比用对偶比较法程序简捷但没有对偶比较法准确(因为它忽略了空间误差)。 我们下面简要的介绍一下用这两种方法制作颜色爱好的顺序量表和等距量表。 对偶比较法是一种间接的方法。首先要将要比较的颜色配成对,被试从呈现在面前的一对颜色中挑选出他更喜欢的颜色,并报告出来。比完一对颜色换一对颜色再比较,就这样一直做下去直到所有的颜色都比较完为止。由于比较时每对颜色或先后呈现,或同时呈现,会产生时间或空间误差,因此,为了避免这些误差,每对颜色都要比较两次,互换呈现的时间或位置。最后,按颜色被选中的次数排出顺序。例如:在此次实验中被试要比较红、橙、黄、绿、蓝、紫、黑、粉共8种颜色,则一共可配对的数目为n(n-1)即8(8-1)=28对。这28对颜色可按台阶式排定呈现的顺序。为了抵消顺序误差,在做完28次测定之后做第2轮测定的时候,要将前28次比较的顺序到过来。为了控制时间或空间误差,还要把两个刺激呈现的先后时间或左右位置和前28次的颠倒一下。如第一次是先红后橙或左红右橙,则第56次是先橙后红,“左橙右红”。 实验结果处理:先统计各颜色被选中的总次数即选择分数(C),然后把选择分数转换给P(P=C/2(n-1)。当把P转换成Z分数时就得出每对颜色爱好的相对距离。为了消除负值,每个Z分数加上1.13,就是Z’的数据。最后根据Z’的数据排出颜色爱好的心理顺序量表。等距量表是根据Z’的数值,在一条以零为起点的数轴上画出Z’相对应的数值的点,数轴的最右边是最喜好的颜色(最大的Z’值),最不喜欢的颜色排在左边。 等级排列法是一种直接的方法,它把所有要比较的颜色全部呈现在被试面前,让被试将最喜欢的颜色排在第一位,最不喜欢的颜色排在最后,其它颜色依次排在中间,以等级(第一位为第一等级)来表示与各刺激相应的的心理量的顺序。 最后,用等级相关法求出两种顺序量表和两被试颜色爱好等级相关系数,ρ值越小,差异越大。 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通过对颜色爱好的测定,学习用等级排列法和对偶比较法制作心理顺序量表和等距量表。 2. 方法 2.1被试 北大心理系学员2名,性别女,被试甲年龄32岁,被试乙的年龄21岁,视力或矫正视

等级比较法

等级排列法是一种制作顺序量表的直接方法。这个方法是把许多刺激同时呈现,让许多被试按照一定标准,把这些刺激排成一个顺序,然后把许多人对同一刺激评定的等级加以平均。这样,就能求出每一刺激的各自平均等级,最后,把各刺激按平均等级排出的顺序就是一列顺序量表。 下面我们举一个例子。某广告公司要对10张广告的优劣作评比,请来了17名评判者(即被试)。评判的方法是让被试将10张广告排成从美到丑的一个序列。通过众多被试的比较,就可求出全体被试对同一广告评判等级的平均值,这个值就是广告的平均等级。各广告按平均等级排出的顺序就是一个顺序量表。 表5-6等级排列法的实验结果和具体运算过程广告评判者

(采自杨治良,1983) 从表5-6,我们可以看清楚等级排列法制作顺序量表的具体过程。表中A、B、C等英文字母,代表广告代号。纵列上的1、2、3等为被试代号。广告代号下的数字,表示被试对此广告的评分等级。如果被试把广告E评为1,这就表示此广告比其余9个好,列第一位,余类推。把某一广告的等级全部加起来,被n (被试人数)除,就是平均等级。将这些平均等级按照大小排列,重新用1~10的数字来确定每张广告的名次。这样就得到了一个广告美丑的顺序量表。 用等级排列法建立顺序量表,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1)由于最终的顺序排列取决于所有被试的平均等级,因而要求被试的抽样能够代表实验试图研究的人群总体。例如广告评定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都可能影响最终的评定结果。(2)由于每一个被试只进行一次排序,所以等级排列法对被试的利用率不高,且难以排除被试在唯一一次排序中的各种随机误差。 2.对偶比较法 对偶比较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对地呈现,让被试依据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这种特性在两个刺激中的哪一个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因为每一刺激都要分别和其他刺激比较,假如以n代表刺激的总数,那么配成对的个数是n(n-1)/2。然后依它们各自明显于其他刺激的百分比的大小排列成序,即可制成一个顺序量表。 如果有五种样品A、B、C、D、E,则可配成5(5-1)/2=10对,如表57的上半部分。各单元格内为被试比较的结果,如纵A与横B比较,被试认为“A”更好,则在纵A与横B交叉单元格中写上“A”。为了避免空间和时间误差,则需再次进行实验,比如在第一轮实验中,A在B的左边或A先于B呈现,那么在第二轮中,A则在B右边或在B后呈现。所以,每个单元格都有两个结果,括号内的为第二轮实验的结果。表57下半部分为数据处理步骤。其中,C′为对C的调整,C为每个刺激在两轮实验中,与其他刺激比较胜出的次数,而事实上,每种刺激和它本身也应比较,只不过是不分胜负,故在每个 C分数上都加0.5,因其比较两次,所以要加两个0.5,即1。 在有些情况下,如果实验者认为对偶比较中空间和时间效应的干扰并不明显,也可以采用简化的程序,即每对刺激之间仅比较一次,取P=C/(n-1),C′=C+0.5,P′=C′/n。 表5-7 10对样品对偶比较数据整理

抑郁(SDS)焦虑自评量表(SAS)_实验报告

抑郁自评量表( ) 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了解受试抑郁的主观感受、轻重程度及其在治疗中的变化,掌握个别施测的使用方法。掌握抑郁自评量表的原理、实施、记分与结果解释方法。 二、实验材料 大学生心理测验系统 三、实验步骤  进入大学生心理测验系统后再点击进入人格特点测评项目。  点击测试项目名称即抑郁自评量表( ),进入抑郁自评量表界面。  输入被试信息,确定后桌面弹出测验指导与窗口,认真阅读指导语: ①在这个问卷测试当中有 个问题 请你依次回答这些问题,答案选项包括“没有或很少时间”、“少部分时间”、“相当多时间”和“ 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四个选项,每一测题只能选择一个答案; ②该问卷测试评定的是最近一周的实际感觉; ③本测验不计时间,但应凭自己的直觉反应进行作答,不要迟疑不决,拖延时间; ④ 有些题目你可能从未思考过,或者感到不太容易回答。对于这样的题目,同样要求你做出一种倾向性的选择。 确定阅读完毕后开始测试。  按照出现题目的先后顺序作答,直至答题完毕。 四、实验结果  受试信息 姓名:✠✠✠性别:女年龄: 文化程度:本科测验耗时:   受试结果 总粗分 

标准总分  参考诊断:有(重度)抑郁症状 重点提示: 抑郁精神性,因子得分: 抑郁躯体障碍,因子得分:  抑郁精神运动性障碍,因子得分: 抑郁心理障碍,因子得分:  五、实验结果分析 该测试结果提示受试有重度抑郁的倾向,主要表现为: 情绪非常低落,感觉毫无生气,没有愉快的感觉,经常产生无助感或者绝望感,自怨自责。经常有活着太累,想解脱、出现消极的念头,还常哭泣或者整日愁眉苦脸,话语明显少,活动也少,兴趣缺乏,睡眠障碍明显,入睡困难或者早醒,性欲功能 基本没有。 六、讨论或思考 为短程量表,操作方便,容易掌握,能有效地反映抑郁状态的有关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和变化。 的评分不受年龄、性别、经济状况等因素影响,目前在国外已被广泛应用。 焦虑自评量表☎✌✆ 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了解受试焦虑的主观感受、轻重程度及其在治疗中的变化,掌握个别施测的使用方法。掌握焦虑自评量表的原理、实施、记分与结果解释方法。 二、实验材料 大学生心理测验系统 三、实验步骤  进入大学生心理测验系统后再点击进入人格特点测评项目。

等级排列法测定颜色偏好

摘要:本实验通过被试间设计的方法,用等级排列的方法创建大学生颜色喜好程度的心理量表,并通过得出的不同大学生对不同的颜色喜好,对实验后数据分析可知,被试大学生对于颜色的喜好程度的排序是:被试大学生对于颜色的喜好程度的排序是:>青>红>黄>紫>绿>黑>橙>灰。物体的形状对被试的颜色的选择排序没有显著性的影响。 关键字:颜色爱好、等级排列法、顺序量表、等距量表 一、前言 心理物理量表是用来描述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度量工具。心理量表是传统心理物理学用来测量阈限上感觉的。根据其测量水平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四种:命名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率量表。 顺序量表是较粗略的量表,它既没有相等的单位又无绝对零点,只是把事物按某种标准排出一个次序。只是在一个分类基础上对事物进行分类,每一类别只具有序列性,并不表示数与数之间的差别是相等的。顺序量表的制作方法比较简单,一般用等级排列法和对偶比法来制作顺序量表。 等级排列法是一种制作顺序量表的直接方法。这个方法是把许多刺激同时呈现,让被试者按照一定标准,把这些刺激排成一个顺序,然后把许多人对同一刺激评定的等级加以平均,这样就能求出每一刺激各自的平均等级,最后把各刺激平均等级排出的顺序就是一个顺序量表。 二、实验方法 2.1被试 等级排列法:32名2010级应用心理学的学生 2.2实验仪器和实验材料 计算机、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 2.3实验程序 2.3.1 等级排列法: 让被试坐在桌边,指导语为:“请你做个颜色爱好的实验,这里有9张不同颜色的图片要求你按照自己喜欢的程度排一个顺序:将最喜欢的颜色标为“1”,最不喜欢的标为“9”,其余的7张,按喜欢的程度依次排在两者之间。如果你排好之后不满意,可以再改,直到你觉得满意为止。排完一套图片,再换一套图片,你仍然按照上述要求进行排序”。 三、实验结果 3.1等级排列法 表一对于不同物品的颜色喜好的等级评分 红橙黄绿青蓝紫灰黑 方块 4.71 5.52 4.58 5.10 4.26 4.10 4.71 6.97 5.06 玫瑰花 3.59 5.03 3.84 4.69 4.97 4.47 5.13 7.50 5.78 雨伞 5.00 5.28 4.72 4.97 4.03 4.34 4.78 6.72 5.16

等级排列法和对偶比较法制作颜色爱好顺序量表和等距量表

等级排列法和对偶比较法制作颜色爱好顺序量表和等距量表 摘要本次实验目的是通过测定颜色爱好的程度,用等级排列法和对偶比较法制作主观顺序量表和等距量 表。通过等级相关的算法比较,发现两种方法所得结果基本一致,不同被试之间颜色爱好也大致相同。 关键词对偶比较法等级排列法顺序量表等距量表等级相关法 1前言 对偶比较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对地呈现,让被试者依据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做出判断这种特性在两个刺激中的哪一个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因为每一刺激都要分别和其他刺激比较,假如以n代表刺激的总数,那么配成对的个数是n(n-1)/2。然后依它们各自明显于其他刺激的百分比的大小排列成序,即可制成一个顺序量表。【1】对偶比较法又称比较判断法。这个方法由费希纳(1896)的实验美学选择法发展而来,由寇思(l894)在其颜色爱好的研究报告中介绍出来,后来又经瑟斯顿进一步发展完善,因此,该方法又称瑟斯顿第五型比较判断法。这个方法类似恒定刺激法,按照恒定刺激法的方式,应让被试比较标准刺激相变异刺激。但用这个方法比较美感和态度时,标准刺激要屡次出现,会使人看腻了而影响正确判断,从而改成两刺激对偶比较,这样可以克服恒定法的不足,但其结果又能转化为恒定刺激法的结果。 等级排列法是一种制作顺序量表的直接方法。这个方法是把许多刺激同时呈现,让被试者按照一定标准,把这些刺激排成一个顺序,然后把许多人对同一刺激评定的等级加以平均,这样就能求出每一刺激各自的平均等级,最后把各刺激平均等级排出的顺序就是一个顺序量表。 美国心理学家J.M.卡特尔1906年曾用等级排列法,对当时10个著名的天文学家排过等级。他请有关专家按照天文学家的声望排出名次。声望最高的排在第一,其次排在第二,依次下去,就得到一个次序,这就构成了一个顺序量表。等级排列法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有空间误差,不如对偶比较法精确。 2方法 2.1被试 此项实验共2名被试。女性,年龄在20岁左右,大学文化程度。无相关实验经历,视力正常,无色盲。 2.2实验材料 8张长8㎝的正方形纸片,各为一种颜色,即红,橙,黄,绿,蓝,紫,黑,白。秒表。 2.3实验设计 本次实验采用了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的实验研究方法。自变量是八种颜色,因变量是被试对颜色的喜爱程度。实验中还要控制好额外变量以防止误差的产生。 2.4.1用对偶比较法制作颜色主观顺序量表和等距量表 2.4.1.1实验程序【2】 ⑴实验前主试发给被试一张记录实验结果的表格,如下表

2021年颜色爱好心理量表的制作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

颜色爱好心理量表制作 摘要本试验用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测定不一样被试对颜色爱好程度, 并用这两种方法制作颜色爱好次序量表和等距量表。经过用等级相关方法对测试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说明同一被试两种方法测试结果存在较高正相关, 不一样被试对颜色偏好程度存在较大部分差异。 关键词颜色爱好; 对偶比较法; 等级排列法; 次序量表; 等距量表 1 序言 对不一样颜色爱好程度进行排序是一个比较抽象话题, 在心理试验中经过排除客观条件干扰使这一心理量直观具体表现出来。 心理量表分为次序量表, 等距量表和百分比量表。颜色爱好次序量表没有相等单位和绝对零, 只是将被试对不一样颜色爱好程度排出次序; 等距量表有相等单位, 能够测量被试对不一样颜色爱好程度之间差距, 但没有绝对零。 对偶比较法最早就出现在颜色爱好研究中, 比如本试验中要求被试对8种不一样颜色卡片进行比较, 在试验中需要将这8种颜色卡片两两配对, 逐一展现在被试面前, 然后让被试挑选出喜爱颜色来。依据统计结果对被试喜爱颜色排出次序。不过当把每对颜色展现给被试时候, 或一前一后, 或一左一右。便会产生空间误差或时间误差。要消除这些误差就需要将颜色对让被试比较两次, 第二次展现位置和时间前后要和第一次相反。以此来平衡试验中额外原因对试验结果影响。 等级排列法可主观地对比较对象直接排出名次, 美国心理学家J.M.卡特尔19曾用等级排列法, 对当初10个著名天文学家排过等级。她请部分有代表性教授根据天文学家声望排出名次。声望最高排在第一, 其次排在第二, 等等, 这就组成了一个次序量表[1]。即使用等级排列法制作次序量表更为简便快捷, 但其因无法避免空间误差使其测量结果不如用对偶比较法得到结果更为可靠正确。

大学生颜色爱好

大学生颜色爱好特点及其发展 摘要本次实验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法就现代大学生对颜色爱好的特点及其发展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学习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制作心理顺序量表和等距量表。26名大学生被随机抽选,通过问卷法测定其颜色爱好及相关颜色的情绪反应。选用颜色为自变量,在经过一定的数据处理后,从结果发现:红、绿色更容易引起肯定的情绪,而灰、黑色则相反。当前大学生最爱好的颜色是蓝、白、黑,与前人的研究相比,虽有改变,但仍有一贯的特点。不同性别、文理科学生对颜色反应和爱好存在差异。 关键词大学生颜色情绪性别文理科对偶比较法 1.前言 颜色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相同颜色在刺激给予眼睛时,每个人因个人的性格、性别、心情、文化知识等方面的原因在感受颜色会有不同。不同颜色对同一被试也会有不同,而且差异还比较大。颜色在人们的生活中有重要作用,对人的心理,尤其是对人的情绪可以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它和工农业生产、医疗、商业、交通、教育、军事以及人们的一切生活领域都有密切的联系。关于人对颜色的爱好和人对颜色的心理反映一直是心理学界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 关于大学生颜色爱好,过去也有一些研究,如美国大学生偏爱白、红、黄三色。我国周庚、陈汉标1935年对大学生进行颜色爱好的测定,次序为:白、蓝、红、黄、绿、黑、橙、紫、灰,陈立、汪安圣1965年作的测查——大学生不同年龄的人对颜色的爱好次序均为:红、蓝、绿、黄,曾虹文在1986年做的有关颜色的系统研究发现大学生大多喜欢绿色和白色,王益荣在1997年所做的颜色爱好研究则表明大学生偏爱蓝色、白色和绿色等。可见人对颜色的爱好各不相同。一般认为,人对颜色偏好因年龄、性别、民族而异,甚至气候,自然环境,社会生活等等都影响人们对颜色的喜爱程度。 根据前人的研究结果,随着时代变化,大学生对颜色的爱好也发生了明显差异,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那么这种颜色爱好的变化表现方向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变化,不同群体尤其男女生存在那些关联呢?根据基于这些变化为原因的探讨,鉴于以前的研究实验,本实验希望通过颜色爱好爱好探讨解决这些问题。

实验心理学方法

最小变化法-明度的差别阈限 简介: 最小变化法是经典心理物理学测量感觉阈限的重要方法之一。经典心理物理学认为,可以用物理量来表达感觉量,因此,存在一种达到觉察水平所必需的临界量值,即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在测量上,常常用50%次能感觉到,50%次不能感觉到的物理量表示绝对阈限;而用50%次能感觉到差别,50%次不能感觉到差别的物理量表示差别阈限。 最小变化法的特点在于它系统地探察感觉转折点,因而具体地说明了感觉阈限的含义。根据刺激呈现的顺序不同,可有渐增法(↑)和渐减法(↓)两种呈现方法。 在用最小变化法测量差别阈限时,上限是指感觉比标准刺激稍强和感觉与标准刺激相等的两个刺激的平均值;下限是指感觉与标准刺激相等和感觉比标准刺激稍弱的两个刺激的平均值。上限减去标准刺激称为上差别阈限,标准刺激减去下限称为下差别阈限。上差别阈限和下差别阈限的平均值称为绝对差别阈限,绝对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之比称为相对差别阈限。 方法与程序: ①、请被试仔细阅读指示语,主试强调要对照标准刺激调整变异刺激,并且注意左、中、右三键所对应的反应。 ②、实验的顺序安排力求克服期望误差、习惯误差和空间误差,因此采用如下安排,前后共测定 结果及讨论: 详细反应分为五列,第一列表明标准刺激的位置以及标准刺激相对于变异刺激的明暗;第二列是变异刺激的起始亮度,第三列是被试判断为两者相等的亮度,第四列是被试判断为变异刺激与标准刺激发生逆转的亮度,第五列是上(下)限。标准刺激是192。 请根据以下公式计算上、下差别阈限及绝对与相对差别阈限。同时,也请计算并比较习惯误差、期望误差和空间误差的克服情况及练习的效果。 公式:①、不肯定间距=X上-X下(上限-下限) ②、DL(绝对差别阈限)=不肯定间距/2 ③、K(相对差别阈限)=DL/标准刺激 ④、PSE(主观相等点)=(上限+下限)/2 参考文献: 杨博民主编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17-23页 朱滢主编实验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第一版 59-69页 恒定刺激法-音高的差别阈限 简介: 恒定刺激法也是经典心理物理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其特点是只用少数几个刺激(5-10个),且在整个测定过程中固定不变。每随机呈现一对刺激(刺激包括一个标准刺激和一个变异刺激),即请被试进行一次比较。 在测定时,也要注意消除空间误差和时间误差。 用恒定刺激法测定差别阈限时,一般要求被试作三种回答:强、弱或相等。这样,在总的反应系列中就可以得到两个感觉上的转折点,由此可以得到上限和下限。有的测定中,

颜色爱好实验解析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颜色爱好实验 实验时间:2014年5月6日 院系:人文社科学院 班级:应用心理学1201班 组别:七组 颜色爱好实验实验报告 摘要:本次实验通过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测定个人对颜色的爱好程度,并学习制作心理顺序量表。心理顺序量表是较粗略的量表,它既没有相等的单位又无绝对零点,只是把事物按某种标准排出一个次序。 只是在一个分类基础上对事物进行分类,每一类别只具有序列性,并不表示数与数之间的差别是相等的。心理顺序量表的制作方法比较简单,

般用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来制作心理顺序量表。 关键词:心理顺序量表、对偶比较法、等级排列法一、引言 (一)背景介绍 物理刺激可由物理量表来测量,但是心理量的大小却不能用物理量 表来测量。首先,这是因为刺激的物理值的变化不一定会引起心理上相应的一对一的变化:其次,有一些物理刺激本身就难以用物理量表来测量。因此,心理量的大小只能用心理量表来度量。 心理量表大体上可以分为3类: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 下面主要介绍一下顺序量表的制作方法。 心理顺序量表(ordinal scale )是一种较粗略的量表,它既无相 等的单位,也无绝对的零点,只是按心理的某种标志把事物排成一个顺 序。从顺序量表上只能查出某事物在一定的心理量顺序中所处的位置。 心理顺序量表可用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制作。 对偶比较法(method of paired comparison )是把所要测的刺激 配成对,让被试判断在两个刺激中哪一个特性更明显。若有几个刺激,则一共可以配成对的数目为n (n—I)/2。由于比较时每对刺激或先后呈现,或同时呈现,都会产生误差(前者为时间误差,后者为空间误差),因此为了避免这些误差,每对刺激都要比较两次,互换其呈现的时间或位置。这样,总的比较次数就共有 n (n—1)次。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