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心理学讲义
《高等教育心理学》讲义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一章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心理学一、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与内容(一)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是增进人的知识技能、改变人的思想行为的一切活动。
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
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影响下一代的一种社会实践。
(二)教育心理学的概念❑教育心理学(狭义):专指学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是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是自然与社会科学,应用与理论之间的交叉学科。
❑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高等教育的本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一)高教与普教的区别◆教育任务不同:高教专业教育,普教基础知识教育。
◆教育对象不同:高教大学生,普教中小学生。
◆社会职能不同:高教有三个职能:一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二是发展科学技术,开展科学研究(包括教学研究和本专业的理论研究两方面);三是直接为社会服务。
普教一般不具备这些社会职能。
◆培养方式不同:高教在让学生接受前人积累的知识经验的前提下,将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去探索未知领域,在学习中学会发现和创新。
普教一般是传授前人已有的知识经验,讲授的一般都是已成定论的东西。
(二)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是反映高等专业教育特色(高与专)的教育心理学。
研究的对象是二十岁左右的大学生。
要为实现高校的三大社会职能和适应高等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提供心理学依据。
(三)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作用有助于提高高校师资水平。
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三、科学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标志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出版。
桑代克是“科学教育心理学之父”。
四、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与方法(一)高等教育心理研究的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育性原则(二)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自然真实,主观性大、数量有限、代表性差。
粉笔教师理论精讲心理学讲义---普通心理学6

四、人际沟通
(一)人际沟通的定义 (二)人际沟通的方式
1.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2.直接沟通与间接沟通 3.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 4.工具性沟通与价值理性沟通
第四节 群体心理
一 群体心理的概述 二 群体分类 三 群体行为规律 四 群体影响
一、群体心理概述
(一)群体的概念 (二)群体功能 (三)群体心理
社会刻板效应 晕轮效应 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 投射效应 登门槛效应
第三节 人际关系
一 人际关系的概念 二 人际关系的类型 三 人际冲突 四 人际沟通
一、人际关系的概述
(一)人际关系的定义 人际交往必须以一定的符号系统为交往工具,包括语言符号系统和非语 言符号系统两大类。 (二)人际关系的特点 (三)人际关系的心理成分 人际关系由认知、情感和行为这三种心理成分构成。
二、群体的分类
(一)正式全体和非正式群体 (二)实属群体和参照群体 (三)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
三、群体行为规律
(一)群体动力学研究 (二)群体凝聚力 (三)群体的士气
四、群体的影响
(一)社会助长与社会抑制 (二)社会惰化 (三)社会标准化倾向 (四)从众与服从 (五)利他行为和侵犯行为
知识回顾
张飞 孙悟空 林冲 林黛玉
(二)气质类型特征
拓展延伸 胆汁质——神经特点:感受性低、耐受性高 多血质——神经特点:感受性低、耐受性高 粘液质——神经特点:感受性低、耐受性高 抑郁质——神经特点:感受性高、耐受性低
(三)气质与教育
胆汁质——直截了当
1、克服气质偏见 2、根据学生的气质因材施教 3、帮助学生自我分析、自我教育
(三)智力理论
斯皮尔曼—二因素 一般因素 特殊因素
吉尔福特—三维结构轮
(完整版)基础心理学讲义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第一章 基础心理学知识(讲义)目录解读一、绪论二、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三、基础心理学内容1、认知:感觉、知觉 记忆思维、言语和想象 意识和注意2、需要和动机3、情绪、情感和意志4、能力和人格第一节 绪论第一单元 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一、心理学概述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活动规律的学科,动物也有心理,猩猩发展到思维萌芽阶段。
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通、最一般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对心理学各个分支的研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二、基础心理学的内容1、认知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①感觉和知觉、②记忆、③思维、言语和想象、④意识和注意等。
2、需要和动机(是推动人从事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3、情绪、情感和意志是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当外界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时候,人们总要认识它,在认识它的同时,人们又会产生对它的态度,引起人们的情绪,激发人们的行动,这就是说人的认识情绪情感和意志活动一体的。
4、能力和人格(能力是顺利、有效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人格由气质和性格组成。
) 气质相当于平常说的脾气秉性,它是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总和,即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和稳定性方面的人格特征,比如有人暴躁,有人温顺,有人活泼。
性格是表现在人对事物的态度,以及与这种态度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
第二单元 人的心理本质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的大脑是最为复杂的物质,是物质发展的最高产物,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心理现象随神经系统的产生而出现,随着神经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而发展。
生物心理发展的四个阶段:1、感觉阶段:环节动物开始有心理现象,开始形成条件反射(只具有某种感觉)——蚯蚓、蚂蚁、蜘蛛需要和动机能力、人格(气质、性格)认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言语、想象、意识、注意 心理特性心理过程心理现象情绪、情感、意志2、知觉阶段:脊椎动物有了知觉的心理现象,能认识到事物的各种属性,对物体产生了整体认识(有各种感觉器官)——青蛙、老鼠3、思维的萌芽阶段:有知觉的心理现象,能够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有简单的思维能力)——类人猿、黑猩猩4、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透过现象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能进行抽象思维)——人类.人类有了语言,能进行抽象思维,人的心理能反映事物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的联系,所以只有人的心理才能叫思维、意识、和精神。
心理健康学科专业教师招聘考试讲义(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

第二章人际关系一、人际关系的概述(一)人际关系的概念人际关系是人们在一定的群体背景中,在活动和交往过程中结成的心理关系,即心理距离。
它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需要满足的程度。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互动的过程、沟通的过程、交流的过程。
人际交往的最基本的功能在于借助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系统传递信息、交流感情,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促进人的行为保持和谐一致。
(二)人际关系的距离爱德华·霍尔,把人际距离划分为: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公共距离。
1.亲密距离距离0—46cm(0—50cm),这个区域属于亲爱者、家庭成员等关系密切的人在交际中所处的距离,如:父母对子女的拥抱亲吻等。
亲密距离又可以分为亲密近距离和亲密远距离。
亲密距离地近范围是指身体能够充分或直接接触的范围,人们在近距离沟通时候更多依赖触摸觉,通常情况下人们只允许情侣或孩子进入这一范围,亲密距离近范围一般为0—15cm。
而亲密距离地远范围一般指手臂相互接触拥抱的适当距离,但不能进行身体的全面接触,具体距离为15—46cm之间,通常情况下,亲密距离地使用都限于个人环境。
2.个人距离个人距离是朋友间进行沟通的适当距离一般为46—120cm(或者50—120cm)。
个人距离的近范围为46—76cm,这个距离可以隔断个人之间的体热和体味交流,同时又可以相互握手,并保持正常的视觉沟通。
个人的远距离范围76—120cm,在这个距离中,沟通双方没有任何触碰空间,熟人和陌生人都可以进入这个距离,一般情况下,熟人接触更接近近范围一端(46cm),陌生人更倾向于远范围(76cm)一端。
3.社交距离社交距离是一种社交性或礼节上的人际距离,进入这个区域的人彼此相识、但不熟悉,他们在一起具有一定明确的交际目的。
社交距离范围一般为120—366cm(120—370cm),这种距离个人有一种安全感,处在这种距离中的两人,既不会怕受到伤害,也不会觉得太过生疏,可以友好交流。
心理学基础知识归纳重点讲义资料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第一节概述二、人的心理本质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叫神经元。
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轴突三部分组成。
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
反射的概念、反射弧的结构、反馈的概念。
植物神经系统又称自主神经系统,这个概念和后面的诸多章节有密切联系,所以必须搞清楚。
植物神经系统是外周传出神经系统的一部分,能调节内脏和血管平滑差肌、心肌和腺体的活动。
它受大脑的支配,但有较多的独立性,特别是具有不受意志支配的自主活动,主要分布在内脏、心血管和腺体中。
神经系统的构造及功能第三节感觉和知觉一、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感觉现象三、各种感觉痛觉既是内部感觉也是外部感觉。
痛觉最难以适应,但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
四、知觉概述知觉四个特性:六、记忆及记忆进程第四节思维、言语及想象第五节意识与注意一、意识概述二、注意概述注意的特征二、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第一节概述一、研究对象和范围一、社会化二、社会角色及理论三、自我、身份、自尊二、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二、社交情绪态度转变理论第六节沟通与人际关系三、人际关系、人际吸引、人际互动和社会影响四、爱情、婚姻和家庭第三章发展心理学二、心理发展的动因三、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的发展任务第二期婴儿期的心理发展第三节幼儿期的心理发展第四节童年期的心理发展第六节青年期的心理发展第七节中年期的心理发展第四章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一、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的关系五、常见感知障碍的症状六、常见思维形式障碍八、常见情绪障碍十、常见障碍十一、心理健康与不健康十二、心理正常、心理异常、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的关系十三、一般心理问题与严重心理问题的区分泛化是区分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的唯一依据如果未泛化,无论问题持续时间多久?严重程度如何?都判断为一般心理问题;如果已经泛化,无论问题持续时间多久?严重程度如何?都判断为严重心理问题;如果完全泛化,且心理冲突性质已经变形、符合神经症诊断标准,都判断神经症;十六、关于压力与健康人格影响作用外控型人格内控型人格(压力低)社会支持系统生物调节系统临床相阶段:及时型和滞后型第五章心理测量学一、概述测量的定义依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事物加以确定测量三元素事物数字法则测量两要素起点(参照点):绝对零点、相对零点单位三、心理量表四、心理测验的分类七、测验的常模八、常模的类型离差智商个体智力在年龄组中所处的位置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15或16(应用范围不同)应用于WAIS-RC、CRT、比内测验中,标准差为16九、测验的信度信度的概念指同一被试者在不同时间内用同一测验重复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
心理调适能力(讲义)范文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一)能够客观准确地了解自己不仅包括身高、外貌、胖瘦等外显因素;也包括自己的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情感特点、人际关系等内隐因素。
(外显容易,内隐困难)不过高估计自我,也不过低。
(二)悦纳自我一个人在准确自我认知之后,立刻显现出的就是自己与他人的差别。
人的美丑、高矮、胖瘦各不相同,自己为什么不是最美的?人的智力水平相差很大,为什么自己的智力比不上别人?因此,愉快地接纳自己拥有的,就成了判断心理健康的第二个标准。
人类的常态就是不完美,我们所有的努力也不过是趋近于完美。
接纳我们不能改变的,与它和悦共存,(出身、外貌、气质、甚至大部分的智力因素)让那些能够改变的变得更加美好。
(兴趣、爱好、世界观、人际适应、努力)对自己接纳的人,才会有自信。
(三)树立符合实际的目标这个实际,是自我的实际和客观世界的实际。
(四)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对外界发生的一切保持适当兴趣和接触。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外界发生的一切持有正确的态度和行为:不单枪匹马地进行“风车大战”,也不会与所有的时髦并肩前行。
(五)能够认识并理解他人1. 能够准确地觉察、了解他人;2. 接纳他人与我的种种不同,既不想控制别人,也不会被别人控制;3. 人际关系丰富;4. 智慧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只与人的美好共舞)(六)信任他人,信任世界对人、对世界的信任感。
心理健康的人对人怀有普遍的善意,待人真诚,因为他们相信人性中好的一面。
但并不是对危险和不快事件缺乏准备和预期,但两者的比例是:信任感多于不信任感。
由于他们能够持续不断的尝试和冒险,他们的生活比别人多了很多机会和可能。
(七)适度的情感表达与控制情绪有穿透力,对于自然界、人际间的刺激能够觉察;但不会被左右。
例如有座黑色的自杀桥,可能心理健康的人走上去,感觉这颜色不太舒服,有些压抑,而心理不健康的人走上去,却顿时沮丧到极点,而且持续的时间很长,甚至想一了百了。
(领导、同事给了我一个不良情绪信号,我立刻给予了愤怒、压抑、委屈、沮丧、难过等剧烈的情绪反应,就象陈凯歌对胡戈。
AP-心理学-讲义-Personality

• Humanistic Theory: A theory that emphasizes the present, subjective reality-what we believe is important now, what we think of ourselves in relation to others is important now.
Personality Structure
• Freud saw human personality as an iceberg with three parts: the Ego, Superego and Id.
• In this model, the superego and the id were antagonist parts, regulated by the ego.
• A complete list of ego defenses is on page 416, be able to identify what these are.
Assessing the Unconscious
• Projective Test
• a personality test, such as the Rorschach or TAT, that provides ambiguous stimuli designed to trigger projection of one’s inner dynamics
心理学讲义(整理)

《心理学》讲课提纲第一章绪论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或心理活动,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心理过程即心理活动的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一个人身上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另一方面是个性倾向性。
二、科学的心理观(一)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1.神经元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最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人脑由大约140亿个神经细胞组成神经元的基本功能:接受信息、贮存信息、整合信息、传导信息。
2.神经系统(1)结构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脑。
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躯体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
3.大脑的结构和功能(1)结构:大脑由左右两个半球构成大脑是心理活动的主要器官,有与心理活动密切相关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即大脑皮层、边缘系统、基底神经节。
(2)大脑皮层的功能◆大脑皮层的四个脑叶(区域):额叶、顶叶、枕叶、颞叶。
四个脑叶上分布着许多心理活动的高级中枢。
◆大脑皮层左右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大脑皮层左右两半球的功能要和谐发展(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1.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客观现实是指不依赖于人的心理或精神而存在的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它既包括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也包括形形色色的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
所有这一切就是人的心理的源泉和内容◆人的心理现象是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的产物。
◆人的心理的基础是人的社会实践,没有人的社会实践就不会有人的心理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3.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科学的心理观:人的心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三、学习心理学的意义(一)理论意义1.有助于学好教育科学理论2.有助于建立科学世界观三、学习心理学的意义(二)学习心理学的实践意义1.有助于搞好教学工作2.有助于做好思想工作3.有助于自我意识的发展4.有助于掌握学习规律、学习方法、学习策略5.有助于提高心理素质,保持心理健康四、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一)客观性原则(二)发展性原则(三)实践性原则五、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观察法调查法也叫自然观察法,是科学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研究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际关系心理学讲义一、人际关系的不可避免性:•人类的结群性•人际关系的不可避免性人际关系心理状况对个体的心理生活、群体组织的气氛以及活动效率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人际关系的解释•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主要体现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的程度。
•人际关系变化的趋势:人际关系反映了个体社会心理需要的满足状态。
人际关系的发展变化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
三、人际关系的成分•人际关系的心理成分:认知成分——人际知觉的结果,是人际关系的理性条件。
情感成分——对交往的评价态度,是交往双方在情感上满意的程度和亲疏关系,是人际关系的基础。
行为成分——是双方实际交往的外在表现和结果。
•评价人际关系心理的主要标志:人们彼此在情感上的满足与不满足、好感与恶感。
•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建立起来。
积极地进行交往,是建立、巩固和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
四、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1、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三个阶段:•注意阶段零接触——单向注意——双向注意这是人际关系的准备起步阶段。
•接触阶段双向注意——交往与沟通、进行情感探索这是人际关系的轻度心理卷入阶段,开始建立初步的心理联系。
•融合阶段接触、交往、沟通——情感联系加强。
深度心理卷入,进入稳定交往阶段。
2、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三个阶段•冷漠阶段交往的一方把交往视为一种负担,并伴随交往活动而产生一种痛苦情绪体验。
人际关系的恶化始于冷漠,对交往者持漠不关心的消极态度,严重者甚至表现为一种否定性的评价和行为。
•疏远阶段交往者在痛苦情绪体验的基础上,进而产生一种对交往双方人际关系的厌恶反感情绪。
人际关系的恶化是从冷漠开始,以疏远的形式具体表现出来,渗透到彼此交往的各个方面。
•终止阶段结束人际关系,双方处于完全失去联系的状态。
五、印象的形成•印象形成对人际交往的意义注意、接触使我们彼此形成了有关对方的印象。
印象的好坏影响到我们对他人的个性特征的推论。
影响到喜欢或厌恶。
影响到是否愿意继续交往以及交往的深度。
影响到我们对对方行为的评价。
如果是同事的话,还会影响到团结和一起工作的效率。
•印象形成在人际交往中的地位认识他人首先是从我们对他人的印象开始的。
人际印象就是在人们记忆中所保留的有关他人的形象。
这种印象是经过我们主动构思的,是我们把有关他人的各种信息综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的过程。
不是印章在蜡上留下的印记,不是记忆中留存的忠实拷贝。
五、印象的形成•印象形成的三个成分1、被形成印象的人——对方(行动者)言语线索——言谈非言语线索——行为举止,相貌着装,兴趣爱好、态度、个性特征等我们根据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和概括,形成对方(行动者)的印象。
2、我们——己方(知觉者)对人本性的看法、定势。
过去与他人交往的经验等因素。
自己的兴趣、态度、动机和个性。
对对方(行动者)的了解程度。
交往时的心境。
对对方(行动者)线索的选择等。
3、交往情景不同的情景中发生的对方(行动者)的行为线索,会被我们赋予不同的权重。
同一种行为在不同的交往情景中可能会使我们形成不同的印象。
五、印象的形成•印象形成的特点1、一致性我们会形成有关他人的协调一致的印象,特别是在作出评价的时候。
与形成客观物体印象有明显的区别。
有时也有例外。
我们得到关于某个人的两方面信息很矛盾,可能形成不一致的印象。
但我们仍然有着一种潜在的、力图形成有关他的一致印象的强烈倾向。
2、评估性我们常常根据有限的信息对他人作出判断,如年龄、智力、种族、文化程度、职业、社会地位、人品等。
在最初印象形成时,这些判断往往都是些猜测。
进一步接触,我们会对对方作出一定的评估,得出令我们喜欢或讨厌的结论。
评估性是印象形成中最重要的,最有影响力的方面。
3、中心特质的作用用不同的术语来描述人,如“报复性强”和“爱整洁”。
阿希首先发现在印象形成过程中某些特质起着中心作用。
实验:“热情的”与“冷淡的”•印象形成中的效应和偏见1、优先效应优先效应(首因效应)指在信息呈现顺序中,首先呈现的信息比后来呈现的信息在印象形成中有更大的权重。
第一个印象会影响到人们以后对其行为的解释和稳定内在特质的归因。
2、新近效应新近效应(近因效应)指我们所获得的最新的信息会对已形成的印象有强烈的影响。
注意:两个陌生人初次接触,优先效应作用大一些。
彼此比较熟悉或已成为朋友,新近效应可能有更大的影响。
要求:警惕第一印象和新近效应在印象形成中的副作用。
3、晕轮效应晕轮效应(光环效应)指一旦我们对他人形成了一个大体上的印象后,往往会以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评估他所有的特征或特点,在实际生活中,“晕轮效应”常常使得人们对其他人产生偏见。
“晕轮效应”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对朋友或亲戚予以特别对待的原因。
4、定型定型(社会刻板印象)指认为某个特定社会群体的所有成员拥有同样的某些特质或特点的信念。
定型发生在各个不同的种族、民族、性别、职业、年龄、地域、心理、疾病、癖好、毕业的学校等方面。
虽然有些定型是积极的,但大部分定型是消极的。
•印象管理1、印象管理的含义印象管理就是试图控制他人对我们所形成的印象的过程。
我们非常注意自己在他人面前和在社交场合中的形象就是印象管理。
2、印象管理的理论a.符号相互作用论观点:人从出生到成人,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由语言、姿态等抽象符号沟通之后,渐渐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外观以及别人对他的评价,渐渐学会了“采用他人的角色”来观察问题和看待自己。
这种看待问题的方法,不仅使他知道自己如何同其他人交往,而且指导自己的社会行为,在印象形成中达到他人所希望的结果。
个性越成熟,这种印象管理的能力就越强。
五、印象的形成b.自我表现论观点:把社会交往看成类似舞台表演。
每一个人都按照一定的“脚本”来行动。
“脚本”是一组仔细选择的、能够表现自我的言语的和非言语的活动。
当一个人试图获得社会赞同以及想要控制交往的结果,便产生了印象管理。
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希望维持一种和当前情景相适应的形象,并确保从他人那里获得使彼此都感到愉快和维护自我的评价。
一个人能成功地受到社会赞同,被认为是“有了面子”;反之,形象受到损害,便称为“丢了面子”或“失了面子”。
每个参与者都通过印象管理,努力使其他人保住面子。
每个参与者就有一套维护面子的技巧,并能清楚地解释其他人给自己面子的行动。
人际交往的一条基本规则是互相承诺,互相谅解。
总之,人际交往要求参与者约束自己的表现,使之能被他人恰当地知觉,和从他人那里获得恰当的评价。
c.情景认同论观点:每一个人际交往的场合,都存在着一种社会行为形式,这种行为形式传递着对这个场合来说是恰当的认同,这种行为形式就叫作情景认同。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都努力创造着对他们自己最恰当的最满意的情景认同。
在每一种情景中,都有一套适当的行为形式,来表现他本人的身份,从而获得令他和周围人们满意的交往。
•三种理论的共同点:理解其他人对我们形成的恰当印象,对我们是有益的。
试图影响他人对我们形成的印象,正是我们按照这种印象来行动的直接结果。
•印象管理的作用1、印象管理使得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人应该作出不同的自我表现。
2、任何人在社会交往中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进行着印象管理,赢得朋友和影响他人,使人际交往更好地进行下去,有利于工作、学习和生活。
3、印象管理显示了人们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4、印象管理有助于维护我们的真面目,使他人了解我们的真实意图、心理特点和个性。
5、印象管理能使我们在现代社会里更快地更富有弹性地适应不同的角色要求,在形形色色的环境中作出恰如其份的自我表现和社会行为。
6、印象管理本身无所谓好坏,同样的印象管理,可以为了正当的目的,也可以为了卑鄙的目的。
六、人际知觉•人际知觉是个体试图了解周围人们的认知过程。
1、人际的非言语沟通非言语沟通归为三类:a.动态无声:点头、微笑、皱眉,摇头晃脑、抚摸、拥抱和其他触摸行为等。
b.静止无声:站、坐、蹲、倚等姿态,人们还用呼吸、身体气味、体格,以及通过不属于人体各部分的标志如口红、衣服等来表示所含的意义。
c.副语言:有声的但非言语性的各种动作,如喷嚏、咳嗽等。
2、非言语沟通的主要通道与作用a.脸部表情脸部表情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情感和性格,以及传达其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脸部表情是有关他人的情绪状态的最明显的信息来源之一。
人的脸部表情所表达的基本情绪:快乐、悲哀、惊奇、恐惧、愤怒和厌恶。
人类复杂不同的情绪可以由这六种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构成。
脸部表情在人类种族中是共有和一致的,在引起相同情结的情景中,不同地方的人们表现出同样的脸部表情,同时都有准确地辨认彼此脸部表情的能力。
原因:人们以这种方式彼此传递情绪信号有利于人类生存。
b.目光接触“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的心理特征的表达与接受往往与眼睛分不开的。
高水平的目光接触,往往被认为是人们彼此之间喜欢或怀有积极的情感。
例外情况:当一个人持续地注视我们,并保持这样的目光接触,我们会体验到极不舒服,心情紧张。
所以碰到这种目光注视,人们会采取退缩行为,避免这种情景。
注意:注视这种非言语行为形式,在极大多数场合中应谨慎小心地使用。
c.身体语言身体的姿势、位置和动作常反映我们的心境和情绪,被称为身体语言。
首先身体语言常常暴露出一个人情绪状态的许多信息。
其次身体语言的姿势可以表示某些特殊的含义。
具有象征意义的姿势在各种文化中是相当不同的。
在某些工作中,手势已经成为人际沟通的专门身体语言。
最后身体的运动和姿势还能暴露出许多生理状态,如活力,年龄等。
3、非言语线索的意义a.控制自己的非言语行为,引起他人的有利反应。
b.非言语线索在人际交往中可以辨别说谎话的人。
4、归因理论归因指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作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
我们很难直接获得他人内心状态的信息,往往凭借外在线索所获的间接信息推知他人的内部状态。
a.海德的归因理论观点:人们有两种强烈的需要:一种是形成对周围环境一贯性理解的需要;另一种是控制环境的需要。
为了满足这两种需要,就要预测人们将怎样行动。
“不变原则” :我们都假定,任何一种行为都是由许多原因结合造成的,如果一个特定的原因和一个特定的结果在许多不同的情景下都互相联系在一起,如果在那个原因不存在的情况下,结果也没有产生,我们就会把这个结果归因于这个原因。
内在归因指从行动者的人格、品质、动机、情绪、心境、态度、能力等内部因素归因。
外在归因指从周围的环境、其他人的行为、提供的奖励或惩罚、运气、任务难度等外在因素归因。
如果个人的因素强于环境的因素,会作出内在归因,如果环境因素强于个人的因素,会作出外在归因。
b.凯利的因果归因模型行为归因的三个基本维度:特异性反应,是指某个人对不同的刺激或不同的事件作出相同反应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