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翻译简史要点

合集下载

中西方翻译简史(包含中西方翻译大家简介)全

中西方翻译简史(包含中西方翻译大家简介)全
欧译蒙田的《散文集》。 • 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翻译出版则标志英国翻译史又一大发展。
“英最伟大译著”
路德(Luther) (1483-1546)
• 翻译必须采用人民的语言。 • 翻译必须注重语法和意思的联系。译者不能与语法背道而
驰,但更应该注意意思的理解和表达。 • 翻译必须遵循意译七原则。 • 翻译必须集思广益。
➢ 大致分为四个时期: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

东晋到隋(发展时期)

唐代(全盛时期)

北宋(结束时期)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的佛教翻译:
• 始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
• (公元148-316年) • 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翻译主要靠直译,甚至是“死译”、
“硬译”,采取口授形式,因此可信度不高。 • 最早的翻译家有两人:安清(即安世高)和娄迦谶(又名:支娄迦谶,
奈达(Nida)
• 理论原则:

语言的共性---可译性;

差别在于对语言的需求
• 翻译的性质
• 翻译的功能
• 语义分析
翻译的性质
: • Nida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传统方式,发展机器翻译,成为新时期翻译发展一个重要 的标志。
费道罗夫
• 翻译理论首先“需要从语言学方面研究”, • (翻译理论由翻译史、翻译总论和翻译分论三部分组成); • 费道罗夫的《翻译理论概要》一书从语言学角度对翻译理论进行了分

《中西翻译简史》

《中西翻译简史》
《中西翻译简史》



翻译史的客观的因素: 时期 人物 事件 翻译对象

特定历史时期对翻译提出的要求 翻译家或翻译理论家在翻译领域的重要性 特定翻译事件在翻译活动的历史发展上的作用 翻译对象的选取与历史背景的关联 翻译活动的操作模式 翻译成果的产生的影响
-------------需要一定的学术方法 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

由于全球化时代翻译的作用体现在更多的 方面,因而我们对传统的翻译之定义也应 当作出适当的修正。
图像转向




西方翻译史上的几个主要阶段:文学翻译 阶段的分期(P24): 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翻译(18世纪末到19 世纪三四十年代) 现代主义时期的文学翻译(19世纪末到二 战结束)


蒲柏的荷马史诗----英国的时代精神
语言差

“语种”---“谁的语言”:一小部分人推 崇使用的语言,还是大部分人能接受的语 言



唐宋译场----“梵呗”通过唱念译文,以求 音调协调,便于僧侣诵读。(P55) “官话和合译本”《圣经》翻译工作的负 责人富善列出的五条翻译原则,前三条强 调可读性,要求使用口语化的通用语言, 文体浅近明白-----平衡西语与中文之间的 语言差和文化差,主要是便于接受

展望翻译未来趋势

第十五章:翻译现状与展望
《翻译研究新视野》 “附录四:论翻译的 职业化时代”

文化差

比附-----借助 佛教概念比附道学概念(P47) 7世纪至9世纪《圣经》中译多用中文类似 概念比附
清末民初----译介西方文学的时候创造新词 汇,打破文言文的规矩,通过翻译借鉴西 方语言和文化,构建了现代白话文的句式、 文法、词汇,实现了白话文体系的现代化

谢天振《中西翻译简史》课件

谢天振《中西翻译简史》课件
《中西翻译简史》课
教学探讨
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 谢天振
引言:主导思想
1.
2.
3. 4.
“中西翻译简史”课的必要性 追求目标(翻译史知识、修养,中西 翻译史整体观,译学观念演变轨迹) MTI等课程设置的历史必然
教学前提:学生本科阶段已经接触过 或未接触过“简明中西翻译史”或类 似教材、课程(两种不同教法)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科技翻译 第二节 清末民初的科技翻译
第八章 翻译与民族语(上):近代欧洲各国 民族பைடு நூலகம்的形成
第一节 翻译在英语发展中的影响 第二节 马丁·路德的圣经翻译与德语的形成 第三节 翻译与欧洲民族语的发展
第九章 翻译与民族语(下):翻译对中国文 化的影响
第一节 佛教典籍翻译等对中国现代汉语的影响 第二节 清末民初林纾等人的翻译与中国的新文化 运动 第三节 翻译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十四章 中西翻译思想和理论 第一节 从西塞罗到泰特勒 第二节 从支谦到钱钟书 第三节 当代西方翻译思想的最新发展 第十五章 翻译现状与展望 第一节 “二战”以后世界各国翻译的职 业化趋势 第二节 翻译专业教学与学科的发展 第三节 机器翻译与网络翻译
第十二章 翻译与当代各国的文化交流(上):国外对 中国文化典籍的翻译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西方各国对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翻译 第三节 西方各国对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的翻译 第四节 西方各国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翻译 第十三章 翻译与当代各国的文化交流(下):我国新 时期以来对外国文学的翻译 第一节 我国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翻译 第二节 我国对当代西方通俗文学的翻译 第三节 我国对世界文学经典名著的翻译
二、了解中西翻译史的差异
1.因中西两地宗教地位不同,故宗教 文献翻译的影响有异 2.因中西民族特性有异,两地译学理 论的走向不同

中西方翻译史及一些详解

中西方翻译史及一些详解

中西方翻译史及一些详解中国翻译简史我国的翻译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打开这一翻译史册,我们可以看到翻译高潮迭起,翻译家难以计数,翻译理论博大精深。

了解这一历史不仅有助于我们继承我们的先人的优秀文化遗产,而且也有助于我们今天更加深入认识和发展我们的翻译事业。

简单说来,中国的翻译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汉代-秦符时期;二、隋-唐-宋时期;三、明清时期;四、五四时期;五、新中国成立至今。

一、汉代-秦符时期中国的翻译活动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

当时的诸侯国家相互之间交往就出现了翻译,如楚国王子去越国时就求助过翻译。

当然这种翻译还谈不上是语际翻译。

中国真正称得上是语际翻译的活动应该说是始于西汉的哀帝时期的佛经翻译。

那时有个名叫伊存的人到中国来口传一些简单的佛经经句。

到了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一八四年),佛经翻译就正式开始了。

译者安世高是安息(即波斯)人,他翻译了《安般守意经》等三十多部佛经。

后来月支人支娄迦谶(又叫娄迦谶)来到了中国,他翻译了十多部佛经。

支娄迦谶译笔生硬,基本上是字对字、句对句地翻译,中国读者不易看懂。

中国翻译界现在的直译和意译之争大概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支娄迦谶有个学生叫支亮,之亮有个弟子叫支谦。

他们三人号称"三支",是当时翻译佛经非常有名的译者。

与"三支"同时从事佛经翻译的还有竺法护。

他也是月支人,是当时的佛经翻译名家,总共译了一百七十五部佛经,对佛经在中国的流传贡献不小。

竺法护和"三支"一道被人称作月之派。

不过,这一时期的佛经翻译活动还只是民间私人事业。

到了符秦时代,佛经翻译活动就组织有序了。

当时主要的组织者是释道安。

在他的主持下设置了译场,开始了大规模的佛经翻译。

由于释道安本人不懂梵文,惟恐译文失真,因此他主张严格的词对词、句对句(word for word, line for line)的直译。

当时的佛经《鞞婆沙》就是按此方法从梵文译成汉语的。

中西翻译简史谢天振笔记

中西翻译简史谢天振笔记

中西翻译简史谢天振笔记
摘要:
1.引言
2.中国翻译简史
2.1 古代翻译
2.2 近现代翻译
3.西方翻译简史
3.1 古代翻译
3.2 近现代翻译
4.中西翻译交流与影响
5.结论
正文:
【引言】
中西翻译简史是对中西方翻译发展历程的概述。

本文将从中国翻译简史、西方翻译简史以及中西翻译交流与影响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中国翻译简史】
2.1 古代翻译
中国古代翻译起源于佛教传入时期,如玄奘翻译的《大般若经》等。

古代翻译以文学、宗教为主要内容,形式上以口译和笔译为主。

2.2 近现代翻译
近现代翻译以严复为代表,他翻译的《天演论》等著作推动了中国近代思想的变革。

此外,鲁迅、茅盾等文学家也积极参与翻译工作,促进了中西文化
的交流。

【西方翻译简史】
3.1 古代翻译
西方古代翻译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文学、哲学作品翻译。

如荷马的《伊利亚特》、《奥德赛》等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3.2 近现代翻译
近现代翻译以翻译家如傅雷、罗曼·罗兰等人为代表,他们将大量中西方文学作品翻译成各自语言,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中西翻译交流与影响】
中西翻译交流对于推动中西文化的互相了解和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从中国古代的佛教翻译,到近现代的文学翻译,都为中西文化的交流搭建了桥梁。

同样,西方翻译家也将大量中国文化介绍给西方世界。

【结论】
中西翻译简史展现了中西方翻译发展的历程,以及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中西翻译简史和翻译的标准

中西翻译简史和翻译的标准

神似(傅雷);(similarity in spirit)
一当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原作的丰姿(鲁迅);
信达雅(严复);(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
化境(钱钟书);(sublimation) “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 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 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 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
翻译的标准 The Criteria of Translation
翻译标准就是指翻译实践时译者所遵循的原则,也是翻译批评家批评译文时必须遵循的原则。
01
02
Theories of Chinese scholars’ 中国:案本-求信-神似-化境
“文”“质”之争(实际为“意译”与“直译”之争)(佛经翻译);
佛经翻译时期(东汉至元末,2世纪至16世纪) 特点:时间长;译量大;译者多为佛教高僧;以梵汉互译为主
释道安: “五失本,三不易”,主张直译 鸠摩罗什:主张意译;第一次主张译者署名;组织翻译《金刚经》《法华经》等300余种佛经,译著有“天然西域之语趣”,表达了原作的神情。
我国佛经三大翻译家:鸠摩罗什、真谛和玄奘
“倘若拿河流来作比,中华文化这一条长河,有水满的时候,也有水少的时候,但却从未枯竭。原因就是有新水注入。注入的次数大大小小是颇多的。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从印度来的水,一次是从西方来的水。而这两次的大注入依靠的都是翻译。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常葆青春,万应灵药就是翻译。翻译之为用大矣哉!”(季羡林,孙,P3)
社会科学及文学翻译时期 (清末至“五四”时期)
林纾:《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王子复仇记》等文学作品

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

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

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
1. 中西翻译的源流
中西翻译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公元前三世纪齐国智者孔子的弟子扬雄,他翻译了荀子的《大略》一书,堪称中西翻译史上的先驱。

此后,中西文化交往在丝绸之路的背景下越来
越频繁,民族间贸易和文化往来的航线不断拓宽,翻译贡献也不断加大。

中西翻译的历史可以分为古代、中世纪和近代三个时期。

古代时期主要有阮籍、王通
和梁启超等人的翻译成就;中世纪时期主要有后唐时期沈约的翻译的巨著《太上感应篇》;近代时期主要有林则徐、严复、胡适等人翻译的名篇佳作。

中西翻译的发展历程是一段注重译者“译文信达”的历史。

尽管在中国翻译学的发展
历程中,译者总是被认为是语言工具的中介,但是无论古代还是近代,译者在中西翻译的
过程中都越来越注重意译和文化译注的问题。

如赵景春在翻译胡塞尔《现象学的基本问题》时,突出了翻译者角色,注重特定情境译法和表述模糊性处理;周诚在翻译莎士比亚《哈
姆雷特》时,则是深入剖析了作品中的隐性寓言和文化背景,对一些不好翻译的词语进行
了解释和补充。

中西翻译的困境就在于两种语言和思想文化的差异性太大。

因为语言体系、表达方式
和文化价值观的不同,在中西翻译过程中常常出现语种难题、表述难度和文化差异等问题,有的甚至是一个个无解的悬案。

而且这种困境也常常导致了译者的自由判断,使翻译的最
终效果变得不可预测。

总体而言,中西翻译是一门充满挑战和诱惑的学科。

尽管碰到了很多的困境和挑战,
但是掌握中西翻译的技能和艺术,还是能使我们从某种程度上掌握和了解不同语言和文化
的精髓,为语言和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中西翻译简史

中西翻译简史

中西翻译简史引言中西翻译作为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工具,自古以来就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介绍中西翻译的发展历程,从古代开始一直到现代,探讨其中的变迁和影响。

古代翻译在古代,中西翻译主要以佛教为主要内容。

公元2世纪,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这也是中西翻译的起源。

早期的佛经翻译主要由汉语和梵语之间的翻译完成,这种翻译活动不仅促进了佛教和中国文化的结合,也推动了中西翻译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西翻译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

唐代(618-907年)是中西翻译的繁荣时期,许多西方文化知识和科技以及文学作品被翻译成中文。

例如,唐代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是最早一部关于基督教的中西翻译文献。

然而,古代的中西翻译也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古代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差异以及技术限制,翻译往往不够准确和完整。

尽管如此,中西翻译在古代依然起到了桥梁和媒介的作用,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近代翻译近代,中西翻译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世纪末,中国开始面临外国侵略和列强入侵的压力,这也促使了对西方知识的更多需求和研究。

在这个时期,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哲学等重要领域的书籍和论文被翻译成中文,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同时,近代中西翻译也面临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外语教育的推动下,中国开始培养更多的翻译人才,提高翻译的质量和准确性。

同时,翻译技术的发展也为中西翻译带来了便利,使用电脑辅助翻译工具和在线翻译平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翻译质量。

当代中西翻译在当代,中西翻译更加广泛和深入。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中西翻译已经变得更加重要和普及。

大量的西方文学作品、电影、学术论文和商业文件等被翻译成中文,为中国读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同时,西方对中国文化和语言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许多经典的中文作品和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广泛的传播和阐释。

这种交流和理解对于增进中西方国家之间的友谊和加深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结论中西翻译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翻译简史第1章当代翻译研究视角下的中西翻译史第15章翻译现状与展望1.“翻译”一词的由来:中国最早关于翻译活动的记载见于《周礼》和《礼纪》。

2.我国最早的作品是公元前528年,西汉刘向在《说苑·善说》中记载越语原文楚语译文的《楚人歌》。

3.西方最早的翻译作品是约公元前250年罗马人李维乌斯用拉丁语翻译的荷马(Homer)史诗《奥德赛》(Odyssey)。

4.简答题:三大宗教典籍翻译的异同点相同点:①字对字直译---意译---直译意译兼顾②忠实观,原文至上观不同点:①《圣经》是世界上印数最多、发行最广、翻译语种最多的书籍。

《圣经》除了是一本宗教典籍之外,它本身还是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它的译本几乎是欧洲大多数民族语言的第一范本。

圣经翻译经久不衰,每14天出一本译本。

②印度佛经原无写本,初期翻译主要靠外来僧人凭记忆口授。

译者受中国传统宗教尤其是道家观念的影响,往往是以道家的哲学名词,概念来比附佛学。

其典籍全世界汉译本保存最多。

③与《圣经》、佛经典籍不同,《古兰经》则要求翻译者要对经文有深刻理解,要具有多方面的良好修养,如语言学,句法,词法,语义学。

宗教学者认为《古兰经》翻译不合法。

其翻译长达1300年最早主要是口头译讲。

最早的笔译为波斯文,因为波斯人是接受伊斯兰教较早的民族。

除土耳其文译本被官方认可,其他均为个人作品,只能称为“对《古兰经》阐释的翻译”。

5.为什么文学翻译称之为“带着镣铐跳舞”的艺术?文学翻译首先是一种艺术创造性活动,再现原作之美,这种创造又是有限度的,必须以忠实原著为前提。

6.归化: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transparent, fluent style)的风格,最大限度淡化原文陌生感(strangeness)的翻译策略。

异化: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

7.傅雷曾说过:“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8.钱钟书的“化境”强调了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是翻译时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如果译文显得生硬牵强,那就得“化”它一化了。

②是化的时候不能任意地化,也就是说,虽然“躯壳换了一个”,还得“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精神姿致依然故我”。

9.文学翻译准则西方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中国严复的“信、达、雅”信—忠实于原文(立诚) --- faithfulness达—意思准确(辞达)---- expressiveness雅—富有文采(尔雅)---- elegance10.翻译职业化①原因:职业翻译开始于二战后,主要得益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

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末,各国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经济、科技、商业等实用性文献成为翻译的主要对象,而在传统翻译史上长期居于翻译中心地位的文学翻译则逐步退出翻译的中心,市场对具有专业翻译技能译员的需求日益增加,翻译逐渐成为一种职业。

②新的翻译模式,翻译理念,翻译策略产生③翻译学(translation studies) 产生④翻译学院相继建立⑤非文学翻译和职业化翻译成为当代主流。

11.口译的职业化1919年巴黎和会现代口译开始的里程碑(英语法语同时进行使用)第2章中西翻译史的分期1.谭载喜的《西方翻译简史》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西方翻译史的著作。

全书按照历史分期排列,分别介绍了每个发展时期西方翻译实践与翻译思想发展史。

2.奈达根据翻译思想发展分为4个时期:语文学翻译、语言学翻译、交际学翻译和社会符号学翻译.3.泰特勒“三原则”4.圣经翻译比较著名的译本:①《七十子希腊文本》,被奉为“第二原本”。

②哲罗姆(St. Jerome)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成为钦定本。

标志着《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同样重要的地位。

③马丁•路德于1522至1534年翻译刊行第一部“民众的圣经”。

④1611年《钦定本圣经》的翻译出版则标志着英国翻译史上又一次大发展。

之所以称它为“钦定”,是因为这个译本得到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的指令。

5.文学翻译阶段:①主要围绕直译和意译的讨论。

②代表人物法国雅克·阿米欧(Jacques Amyot)翻译的《名人传》(Lifes of Noble Grecians and Romans)。

6.启蒙时期的文学翻译(17世纪到18世纪):①文学作品的中产阶级读者群形成,促进文学翻译繁荣发展。

②此时期英国最伟大的翻译家约翰·德莱顿(John Dryden) 翻译原则和观点:翻译是艺术翻译必须掌握原作特征翻译必须考虑读者译者必须绝对服从原作的意思翻译可以借用外来词翻译分为三类:词译(逐词译metaphrase), 释译(paraphrase), 拟译(imitation)。

7.①莎士比亚作品的译介为18世纪法国文学翻译主要的内容。

②勒图尔诺(Le Tourneur) 翻译了《莎士比亚全集》,为莎士比亚作品翻译树立榜样8.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翻译(18世纪末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泰特勒(Tytler)的翻译三原则。

德国的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 1813年的《论翻译的方法》为主要翻译理论文献。

翻译分笔译和口译。

翻译分真正的翻译(文学作品的笔译)和机械翻译(实用性口译)。

翻译必须正确理解语言和思维的辩证关系。

翻译分两种途径:一不打扰作者,二不打扰读者。

9.现代主义时期的文学翻译(19世纪末到二战结束):①注重翻译的创造性,关注翻译中的语言问题,为翻译研究的语言学转向奠定了基础。

②英国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波斯盖特(Postgate) 提出前瞻式翻译(译者考虑读者)和后顾式翻译(译者着眼于原作者)。

③德国著名思想家本雅明(Benjamin)提出“译者的任务”用自己的语言去释放被另一种语言的咒符困住的纯语言,对原文的再创造中解放那种被囚禁的语言。

被誉为翻译理论的圣经,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经典。

10.西方重要的翻译理论家:①西塞罗:a.译者应该像演说家一样,使用符合古罗马语言习惯的语言来表达外来作品的内容。

b.直译是缺乏技巧的表现。

翻译应保留词语最内层的东西,即意思。

c.翻译也是文学创作。

d.各种语言的修辞手段彼此相通,因此翻译可以做到风格对等。

e.提出“解释员”式翻译和“演说家”式翻译,即直译与意译。

②哲罗姆:a.据希伯来版本,用拉丁文重新翻译圣经,即《通俗拉丁文译本》,由于此译本对中世纪神学有很大影响,16世纪中叶被定为天主教法定版本。

b.翻译观:翻译时并不采取逐字对译的方法,而是采用意译的方法。

c.文本类型决定翻译方法。

③马丁·路德:翻译必须采用人民的语言。

翻译必须遵循意译七原则。

④德莱顿:翻译分三类:逐字译、意译、拟作⑤泰特勒:在其所著的《论翻译的原则》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翻译三原则”,标志着西方译学研究从此走上了从理论推证理论的道路。

故而,将《论翻译的原则》誉为西方现代译学研究的开山之作并不为过。

a.译者应精通原作语言和题材,完全再现原作思想。

b.译者应准确判断和鉴赏原作的风格,是译作的风格与手法与原作相同。

c.译作应与原作同样通顺。

11.西方当代译论:埃德温·根茨勒(Edward Gentzler) 在其专著《当代翻译理论》(1993)中,根据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状态,依据各流派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依据的理论来源将当代译论划分为:美国翻译培训派(The American Translation Workshop)翻译科学派(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早期翻译研究派(Early Translation Studies)多元体系派(Polysystem Theory)解构主义翻译派(Deconstruction)12.美国翻译培训派:里查兹、庞德和威尔是该学派的代表人物。

13.翻译科学派:①卡特福德、奈达、威尔斯是该学派的代表人物。

②1959年雅可布逊(Roman Jacobson)发表著名论文《翻译的语言观》,开始了现代翻译学阶段。

③霍姆斯(J. S. Holmes)是翻译研究派的创始人,其著作《翻译研究的名与实》(1972)是该派的成立宣言,也标志着当代的翻译学阶段开始。

14.多元体系派:①佐哈尔为其代表人物。

②翻译研究派与多元体系派的区别在于,前者注重翻译的一对一的等值关系,而后者则认为接受文化的社会和文学标准决定了译者的美学假设,因而影响着翻译的全过程。

15.解构主义翻译派;①福科、海德格尔和德里达是该学派的代表人物。

②解构主义的翻译观深化了人们对翻译的认识,扩大了原文的意义域。

但是,解构主义的翻译理论带有纯理论的研究倾向,缺少相应的翻译过程和翻译方法的研究,对翻译实践的指导还存在着相当的距离。

16.“描写”或“常规”学派:代表人物是以色列的图里。

图里发展了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并形成了自己的观点。

17.文化学派:代表人物是巴斯奈特和勒弗维尔。

这一学派出于对翻译哲学的思考,特别强调文化在翻译中的地位以及翻译对于文化的意义。

18.综合学派:代表人物是斯奈尔-杭贝,她强调翻译是个综合性的跨文化学科,除了语言学和文学之外,作为面向文化的学科,它还必须吸收进心理学、人种学和哲学的内容,是一个独立的学科。

19.“解构”学派或译者中心学派: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文努蒂和罗宾逊。

他们特别强调译者在翻译中的地位。

20.西方当代翻译理论家:①雅可布逊:a.对翻译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之中。

文章从语言学的角度,对翻译的重要性、语言和翻译的关系以及存在的问题给出精辟论述。

自1959年发表后,此文一直被西方理论界奉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

b.翻译分为三类: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

②纽马克:他编写的《翻译教程》(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1988)成了西方乃至西方以外不少学校必选的翻译教科书。

③奈达:《翻译科学探索》、《翻译理论与实践》、《译义》语义分为三种:语法意义、所指意义、内涵意义21.我国的文学翻译始于19世纪70年代。

我国的非文学翻译出现得比西方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才逐渐真正成为翻译的主流。

22.佛经翻译时期:隋唐佛经翻译的全盛时期,有鸠摩罗什,真谛,玄奘及不空“四大译师”。

23.我国的文学翻译时期:①1898年的三大事件宣告中国文学翻译史的帷幕正式拉开。

梁启超发表提倡翻译政治小说的序文《译印政治小说序》,通过政治小说来改良群治,开启民智。

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的提出。

林纾和他的合作者以口述笔记的方式翻译了《巴黎茶花女遗事》。

②“五四”以后,我国翻译事业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开始介绍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无产阶级文学作品。

24.中国重要的翻译理论家:①支谦:开启了中国传统译论的源流,他的《法句经序》被视作中国最早讨论翻译的文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