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范仲淹作墓志原文及译文
课外文言文

•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 2、术未尽也 3、先则恐逮于臣( ) 4、夫诱道争远 二、翻译 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 吗? • 1、.向 2、穷尽 3、被 4、发语词 二、1、技术已经全教给你了,(但你)在使用时出了错。 2、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才可以追上那跑得快的,到达远方 的目的地。 3、而不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 么和马相谐调呢? 三、驾车讲究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注意力在前方目的地, 而赵襄主却将注意力集中在王子期身上。赞成。其实做任何 事情都是同样的道理。
•
(二)、老马识途 一、解释加点的词 春往而冬反( )迷惑失道( ) 遂得水( ) 二、翻译管仲曰:1.“老马之智可用也。” 2.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三、文中故事是成语 的来历,现 比喻 一、1、通“返”,返回 2、道路 3、找到 二、1、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 2、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 三、老马识途 有经验, 能带领新手工作
• 《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 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 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 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 导读: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 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 注释:①管仲、隰(xī )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 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 到归途。③掘:挖。 管仲、隰朋跟从齐桓公去征伐孤竹国,春天出发,冬天返 回,迷了路找不到归途。管仲说:“老马的智慧能够利 用。”于是放开老马,队伍跟在后面,终于找到了归途。 走到山中,找不到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居住在山的 南面,夏天居住在山的北面,蚁窝上的土高一寸,下面七 八尺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按此挖掘,果然找到了水。
《范仲淹作墓志》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范仲淹作墓志》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篇一:晋书王戎传阅读解析及原文翻译《晋书?王戎传》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王戎,字濬冲,琅邪临沂人也。
戎幼而颖悟,神彩秀彻。
视日不眩,裴楷见而目之曰:“戎眼灿灿,如岩下电。
”年六七岁,于宣武场观戏,猛兽在槛中虓①吼震地,众皆奔波,戎独立不动,神色自假设。
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
又尝与群儿嬉于道侧,见李树多实,等辈兢趣之,戎独不往。
或征询其故,其曰:“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
”取之信然。
裴頠,戎之婿也,頠诛,戎坐免官。
齐王冏起义,孙秀录戎于城内,赵王伦子欲取戎为军司。
博士王繇曰:“濬冲谲诈多端,安肯为青年用?”乃止。
惠帝反宫,以戎为尚书令。
既而河间王颙遣使就说成都王颖,将诛齐王冏。
檄书至,冏谓戎曰:“孙秀作逆天子幽逼孤纠合义兵扫除元恶臣子之节信著神明二王听谗造构大难当赖忠谋以和不协。
卿其善为我筹之。
”戎曰:“公首举义众,匡定大业,开拓以来,未始有也。
然论功报尝,不及有劳,朝野无望,人怀贰志。
今二王带甲百万,其锋不可当。
假设以王就第,不失故爵。
委权崇让,此求安之计也。
”冏谋臣葛旟怒曰:“汉魏以来,王公就第,宁有得保妻子乎!议者可斩。
”因而百官震悚,戎伪药发堕厕,得不及祸。
戎以晋室方乱,慕蘧伯玉之为人,与时舒卷,无蹇谔②之节。
自经典选,未尝进寒素,退虚名,但与时浮沈,户调门选而已。
寻拜司徒,虽位总鼎司,而委事僚采。
间乘小马,从便门而出游,见者不知其三公也。
故吏多至大官,道路相遇辄避之。
性好兴利,广收八方园田水碓,周遍天下。
积实聚钱,不知纪极,每自执牙筹,昼夜算计,恒假设缺乏。
而又俭啬,不自奉养,天下人谓之膏肓之疾。
女适裴頠,贷钱数万,久而未还。
女后归宁,戎色不悦,女遽还直,然后乃欢。
从子将婚,戎遗其一单衣,婚讫而更责取。
家有好李,常出货之,恐人得种,恒钻其核。
以此获讥于世。
其后从帝北伐,王师败绩于荡阴,戎复诣邺,随帝还洛阳。
车驾之西迁也,戎出奔于郏。
在危难之间,亲接锋刃,谈笑自假设,未尝有惧容。
东染院使种君墓志铭(范仲淹)阅读答案

东染院使种君墓志铭(范仲淹)阅读答案东染院使种君墓志铭[宋]范仲淹君讳世衡,字仲平,国之劳臣也。
不幸云亡,其子泣血请铭于予。
予尝经略陕西,知君最为详,惧遗其善,不可不从而书之。
初康定元年春,夏戎犯延安,我师不利。
君时任鄜州从事,建言:延安东北二百里有故宽州,请因其废垒而兴之,以当寇冲。
朝廷从之,以君董役事,与兵民暴露数月,且战且城。
然处险无泉,议不可守。
凿地百有五十尺,始至于石,工徒拱手曰:“是不可井矣。
”君曰:“过石而下,将无泉耶?尔攻其石,屑而出之,凡一畚,偿尔百金。
”工复致其力,过石数重,泉果沛发,饮甘而不耗。
万人欢呼曰:“神乎!虽虏兵重围,吾无困渴之患矣。
”用是复作数井,兵民马牛皆大足。
自兹西陲堡障患无泉者皆仿此,大蒙利焉。
既而朝廷署故宽州为青涧域,授君内殿承制,知城事,复就迁供备库副使:旌其劳也。
青涧东北一舍而远,距无定河。
河之北有虏寨,虏常济河为患。
君屡使属羌击之,往必破走。
建营田二千顷,岁取其利;募商贾使通其货,或先贷之本,速其流转。
乃建白凡城中刍粮钱币,暨军须城守之具,不烦外计,一请自给。
使一子专视士卒之疾,调其汤饵,常戒以笞责,期于必瘳,土卒无不感泣。
王公尧臣安抚陕西,言君治状。
上悦,降诏褒之曰:“边臣若此,朕复何忧!”庆历二年春,予按巡环州。
乃请于朝,愿易君理环。
君乃周行境内,入属羌聚落,抚以恩意,如青涧焉。
有兀二族受夏戎伪署,君遣人招之,不听。
即出兵诛之,死者半,归者半,尽以其地壁牛羊赏诸有功。
其僭受伪署者咸股粟请命。
由是属羌无复敢贰。
君少尚气节,莅官,能摘恶庇民。
青涧与环人,皆画君之像而享事之。
及终,史民暨属羌酋长朝夕临柩前者数日。
铭曰:呜呼种君,生于贤门。
吾志必立,吾力是陈。
捍虏之志,义边之民;夙夜乃职,星霜厥身。
生则有涯,死宜不泯。
[注]①瘳chou:病愈。
②义(少):安定。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惧遗其善,不可不从而书之遗:埋没B.尔攻其石,屑而出之攻:开凿C.乃请于朝,愿易君理环易:代替D.有兀二族受夏戎伪署署:委任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其子泣血请铭于予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B.请因其废垒而兴之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C.自兹西陲堡障患无泉者皆仿此,大蒙利焉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D.乃建白凡城中刍粮钱币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范仲淹著名文言文及翻译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范仲淹有志》翻译:范仲淹在两岁时失去了父亲,家中贫穷,无依无靠。
他年轻时就怀有远大的志向,常常将治理国家作为自己的责任。
他勤奋苦读,有时候夜晚疲倦至极,就用冷水洗脸提神;食物不足时,就吃粥继续读书。
当他步入仕途后,常常激昂地讨论国家大事,奋不顾身。
甚至因为被人诬陷而被贬官,从参知政事降职为邓州太守。
范仲淹在仕途中始终刻苦自励,饮食不追求奢华,妻子和孩子的衣物食物仅能自给自足。
他常常自诵:“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范仲淹的这段文言文,深刻地体现了他的人生哲学和为官之道。
他自幼丧父,家境贫寒,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沉沦,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志向。
他以天下为己任,勤奋读书,不怕艰难困苦,即使在夜晚疲倦时,也能以冷水洗脸提神,以粥为食,继续他的学业。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使他最终成为了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在官场中,范仲淹同样展现出了他的品格。
他敢于直言,不畏权势,因此也遭到了谗言和贬官。
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而是更加刻苦自励,继续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他的生活简朴,不追求物质享受,将妻子和孩子的基本生活需求放在首位,这种高尚的品质,使他成为了后世敬仰的楷模。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更是体现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他认为,作为一个读书人,应该关心国家的兴衰,人民的疾苦,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承担责任。
而在国家安定、人民幸福的时候,才应该享受生活的乐趣。
这种以国家利益为重,以人民福祉为念的思想,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之,《范仲淹有志》这段文言文,不仅展示了范仲淹的人生历程和崇高品格,也传递了一种崇高的精神追求和人生哲学。
范仲淹作墓志 (2)

范仲淹作墓志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用之,号希文,汉族,江苏扬州人。
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是宋代文士官僚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北宋文治主张的重要实践者。
墓志铭殚殚汤汤,德爱无忘范仲淹之墓,位于江苏扬州市,墓碑高约4米,墓碑上刻有范仲淹的墓志铭,内容如下:``` 范仲淹公葬于光州范家洲之西,墓碑记文如下:太师大门扇,金湘自洞庭,克氏传鸳鸯。
何异二君姻,死我再三泣。
真泣亦何补,泣者君父也。
明鑑方在止,玉堂摄光景。
亡神有尚族,聿斯为編游。
焉靖存心也,登爰托明矣!枯黄生丛云,离合骈斯终。
延陵亦念兹,世祚常有恒。
小生却松姻,纵寕诞间宠。
古训之几存,爰非死生中。
生辰时耻见,忍從古乡此。
嗜之是恺之,寿者所奖是。
贤贱既殊哉!志于于前士。
寄情无穷故,毕竟为颜李。
梓宫庙留者,谨书自词数。
群篆刻颇傍佑显陵者以省耀此。
涯没永何时,家声胜于伟。
出于家将德,重而泽范围。
先公发其言,其练庙堂生。
岂皆大坚千,冯唐中尉通。
诗文用希然,粗俗最断亮。
不识戈弩声,平生何所望!昨者亦尝至,以其先亲戚。
坟中树哀失,填实铺苍碧。
代有嗣孙愚,纨缟如蚁集。
伊人焉得闻,暂作苟车驶。
阙里无祷余,国疆实钟鼎。
疾箭脉膏血,后见而不触。
至声追悠悠。
故君丧于辽!或云壮岁日。
浓妆伊人侧。
怀贰奉艳回。
恺悌重曹割。
何况兰室靡所逃。
昭代恒度日.仰慕先贤相.位合千故为高.身取独立志。
奋贞根露.期存独•索•.至今孝名扬.焉独祠•这是创作者用文人的风度来反映范仲淹的高风亮节,歌颂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的品质和贡献。
范文正公,这个称号令我们想起一位乾坤之名,堪称北宋时期的一位国士。
作为历史上的一位最有成就感和名声的人物之一,范仲淹在政治、文化和军事领域表现出色。
范仲淹的政治才能和贡献可圈可点。
他在北宋初期以文治为主导,秉持“文以载道”的观念,力推变法改革,提倡文章与政治相结合,以文治国。
范仲淹主持编撰《新唐书》和《新五代史》,以史为鉴,反对虚浮的文化和奢靡的生活方式,提倡简朴务实的治国理念。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文言文翻译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文言文翻译
范仲淹两岁时失去父亲,家里生活贫困没有依靠。
他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他发奋读书,有时晚上感到昏沉疲倦,就用凉水洗脸。
1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
2
范仲淹两岁时失去父亲,家里生活贫困没有依靠。
他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他发奋读书,有时晚上感到昏沉疲倦,就用凉水洗脸。
有时连饭也吃不上,就喝粥读书。
做官后,常常情绪激动地谈论天下大事,不顾自身的安危。
以至于谗言而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
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服和食物仅仅够用罢了。
他曾经自己吟诵说:“大丈夫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都享受乐之后才享乐”。
古诗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翻译赏析

古诗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翻译赏析文言文《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选自高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范公讳仲淹,字希文,世家苏州。
公生二岁而孤,母夫人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
既长,知其家世,感泣辞母去,之南都。
入学舍,自刻益苦。
居五年,大通六经之旨,为文章,论说必本于仁义。
祥符八年,举进士,礼部选第一,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始归迎其母以养。
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其事上遇人,一以自信,不择利害为趋舍。
元昊反河西,延州危。
公请自守,乃知延州。
公为将,务持重,不急近功小利。
于延州筑青涧城,垦营田。
于庆州城大顺,以据要害,又城胡芦,夺贼地而耕之。
贼以骑三万来,公戒诸将:“战而贼走,追勿过河。
”已而贼果走,追者不渡,而河外果有伏。
贼既失计,乃引去。
于是诸将皆服公。
orG公待将吏,必使畏法而爱己。
所得赐赉,皆以上意分赐诸将。
公居三岁,士勇边实,恩信大洽,乃决策谋取横山,复灵武,而元昊数遣使称臣请和,上亦召公归矣。
初,公既得熟羌为用,使以守边,因徙屯兵就食内地,而纾西人馈输之劳。
其所设施,去而人德之。
庆历三年春,召为枢密副使,五让不许。
既至数月,以为参知政事。
每进见,必以太平责之。
公叹曰:“上之用我者至矣!然事有先后,而革弊于久安,非朝夕可也。
”既而上再赐手诏,趣使条天下事。
其知政事,才一岁而罢,有司悉奏罢公前所施行而复其故。
言者遂以危事中之,赖上察其忠,不听。
方公之病,上赐药存问。
既薨,辍朝一日。
以其遗表无所请,使就问其家所欲。
赠以兵部尚书,所以哀恤之甚厚。
公为人外和内刚,乐善泛爱。
丧其母时尚贫,终身非宾客食不重肉,临财好施,意豁如也。
【翻译】范公名讳(是)仲淹,字希文,世代居住(在)苏州。
范公出生两岁就(丧父)成了孤儿,母亲贫困没有依靠,改嫁长山朱氏。
(他)长大后,了解了自己的身世,感伤流泪,辞别母亲离开(家),到南都(去)。
宋史范仲淹文言文翻译

宋史范仲淹文言文翻译宋史范仲淹文言文翻译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
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宋史范仲淹文言文翻译,欢迎查看。
宋史范仲淹文言文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
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
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
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
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
仲淹极言之,且日:“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
”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
寻通判河中府,徙陈州。
拜尚书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召还,判国子监,迁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
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
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日:“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
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
”夷简不悦。
他日,论建都之事,仲淹日:“洛阳险固,而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阳。
当渐广储蓄,缮宫室。
”帝问夷简,夷简日:“此仲淹迂阔之论也。
”仲淹乃为四论以献,大抵讥切时政。
且日:“汉成帝信张禹,不疑舅家,故有新莽之祸。
臣恐今日亦有张禹,坏陛下家法。
”夷简怒诉日:“仲淹离间陛下君臣,所引用,皆朋党也。
”仲淹对益切,由是罢知饶州。
殿中侍御史韩渎希宰相旨,请书仲淹朋党,揭乏朝堂。
于是秘书丞余靖上言日:“仲淹以一言忤宰相,遽加贬窜,况前所言者在陛下母子夫妇之间乎?陛下既优容之矣,臣请追改前命。
”明年,夷简亦罢,自是朋党之论兴矣。
夷简再入相,帝谕仲淹使释前憾。
仲淹顿首谢日:“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妻子衣食,仅能自充。
而好施予,泛爱乐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范仲淹作墓志原文及译文
原文:
范文正公尝为人作墓志,已封将发,忽曰:“不可不使师鲁见之。
”明日以示尹。
师鲁曰:“君文名重一时,后世所取信,不可不慎也。
今谓转运使为都刺史,知州为太守,诚为清佳,然今无其官,后必疑之,此正起俗儒争论也。
”希文怃然曰:“赖以示予,不然,吾几失之。
” ——(选自毕仲询《幕府燕闲录》)
译文:
范仲淹曾替人写墓志铭,当他写毕封好刚要发送时,忽然想到:“这篇铭记不能不让尹洙看。
”第二天,他把铭文交给尹洙过目,尹洙看后说:“你的文章已经很出名,后代人会以你的文章为典范,不能够不谨慎啊。
现在你把转运使写作都刺史,知州写成了太守,诚然是属于清雅古隽的说法,但现在却没有这些官职名称,后代必然会产生疑惑,这正是引起庸俗文人所争论的原因啊。
”范仲淹听了,颇有感叹地说:“多亏请你看了,否则,我差一点要失误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