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十课 螳螂捕蝉
2024年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螳螂捕蝉教案含反思苏教版

10.螳螂捕蝉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联系实践和语言环境理解运用“乘虚而入”“不行思议”“茅塞顿开”“逍遥自由”“毫不介意”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创建性地复述课文。
3.体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告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4.借助语言文字,体会少年劝谏之奇妙与才智。
教学重点: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有感情地读好吴王和少年的对话,能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时间:2 课时教学过程:一、开宗明义,导入新课1.同学们,今日我们来学习《螳螂捕蝉》这篇课文,请跟着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板书课题)2.螳螂是什么?(昆虫、益虫——捕食害虫,对农业有益。
)螳螂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形声字)像这样的字还有许多,比如:蜻蜓、蚂蚁、蝴蝶、蚂蚱。
有些动物的名称中有虫旁,但不是昆虫。
(举例:青蛙、蛇、蚯蚓。
)3.大家一起齐读课题。
4.“螳螂捕蝉”这个成语有时也写作“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的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都有一个特点——借一则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那么,课文中的这则寓言想借螳螂捕蝉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下面,我们就到课文中去找答案。
二、扫除障碍,学好字词1.课文中有几个难读的词语,大家能读精确吗?出示:诸侯国祸害不行思议固执劝阻侍奉茅塞顿开候。
请大家视察它们的字禀报隐伏毫不介意2.请同学们自己先读一遍,再互读一遍,相互提示订正。
3.再看两个形近字,出示:侯形有什么不同,如何区分呢?4.引导组词。
5.文中还有一些多音字,你能读准吗?出示:处死露水举起前爪6.指名读。
三、初读课文,了解梗概1.分段开火车朗读课文,相机正音。
2.《螳螂捕蝉》这篇课文究竟讲解并描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仔细地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3.谁能用简洁的几句话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吴王确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劝阻。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螳螂捕蝉》教案(通用6篇)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螳螂捕蝉》教案(通用6篇)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螳螂捕蝉》篇1一、教学目的: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脯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能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着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春秋末年各诸侯国相互混战的场面)师讲述故事导入新课(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2.读后分小组讨论(1)吴王准备出兵打败楚国,为什么遭到大臣的反对?(2)少年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吴王的?(3)从中可以看出少年是个怎样的人?吴王是个怎样的人?3、逐步讲解问题:(1)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
(2)吴王想到了后果吗?为什么?(他一心思想攻打楚国,称霸)(3)吴王听了大臣们的话吗?他怎么做的?(4)有感情读吴王的话(5)齐读这一段问题二:(一)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来说服吴王问题三:(先不讲)(三)过渡:吴王很固执,而且下了死命令,为什么少年一个“螳螂捕蝉”的事就能打动吴王的心呢?(四)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到最后”1.课件出示“螳螂捕蝉”2.问“蝉怎样?螳螂怎样?黄雀怎样?”3.比较句子4.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露水蝉喝着露水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螳螂要捕蝉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黄雀正要啄食螳螂5.蝉、螳螂和黄雀有什么相同?(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更隐伏着病患呢!)6.蝉、螳螂、黄雀眼前的利益各是什么?身后的陷患各是什么?这跟吴国攻打楚国有什么联系吗?(吴国就像蝉、螳螂、黄雀一样,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的隐患)7.吴王明白了这一点吗?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吴王恍然大悟,“你讲得太有道理了”8.少年正是用这个故事巧妙地说服吴王放弃了攻打楚国,他为了向吴王说故事,做了哪些事?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服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螳螂捕蝉》PPT课件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 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 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 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 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 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刘向《说苑· 第九卷· 正谏》
文言文尝试
结合上下文讲一讲每个“其”字的意思。
“其”在本课中均作代词用,指代他、
【因为吴王明白了:自己就像故 事中的蝉、螳螂、黄雀一样,只 顾眼前的利益,却没想到攻打楚 国所隐伏的祸患,如果其他诸侯 国乘虚而入,后果就不堪设想。 所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
眼前的利益 蝉 眼前的露水
隐伏的祸患 身后的螳螂
螳螂
黄雀 吴王
眼前的蝉
眼前的螳螂 眼前的楚国
身后的而入
你认为本文可以分为几个自然段? 怎么分? 本文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1) 第二段:(2~11) 第三段:(12)
吴王准备出兵攻 打楚国,遭到了一些 大臣的反对。大臣们 认为,攻打楚国虽然 取胜的希望很大,但 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 而入,后果将不堪设 想。可是吴王固执地 说:“谁敢来劝阻我, 我就处死他!”
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 年,听了大臣们的议论, 想去劝说吴王。可是吴王 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 呢? 第二天清晨,他拿着 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 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 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 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 三个早晨。 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 了。
少年为什么对吴王讲《螳螂捕蝉》的故事? 因为吴王欲伐楚。 最后吴王欲伐楚的结果如何? 最后吴王乃罢其兵。
指蝉、螳螂、黄雀。
朗读词语,注意带点字的读音 shè chǔ lù 舍人 处死 露水 jǐng fù 延颈 曲附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螳螂捕蝉》语文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螳螂捕蝉》语文教案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螳螂捕蝉》语文教案
教材解读: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布置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深厚的隐患是危险的。
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本文的写作特色有二:
(一)运用对话,叙述故事,生动传神。
少年在吴王下了死命令后冒死劝谏,采用对话形式突出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吴王的查问,少年的巧答,仿佛煞有介事,人物的动作、神态、语气,无不活灵活现,造成了一种特定的意境,令读者不知不觉沉入其中,豁然开朗,进而妙悟道理,真有水到渠成之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10《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10《螳螂捕蝉》教学设计10《螳螂捕蝉》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特殊的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
全文分“准备攻楚→少年智劝→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学情分析】学生对八字成语的掌握还不是多的,对寓言尽管不陌生,可是要一下子理清文中错综复杂的关系及其代表意义不是易事,因此,强化积累,深刻领悟寓意,体会少年的“智”劝将成为教学的重点难点!【设计理念】在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中,一是体现了合作式学习,学生填表格、分角色对话表演等,都以同桌或小组的形式进行;二是倡导了个性化学习,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学习的收获。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作繁琐的分析,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协调者、合作者和激励者。
【教学目标】情感目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认知目标: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都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楚念头的原因。
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内容,并领会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了解吴王为什么会听进少年的话而对众臣下死命令,体会少年的计谋巧在何处。
【教学方法】激趣——引导——思考——讨论——感悟——迁移【教学准备】1、小黑板、多媒体。
2、布置预习。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重点: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难点: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理清课文脉络。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很多寓言故事,你能说几个吗?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揠苗助长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师板书课题:螳螂捕蝉3、《螳螂捕蝉》这篇文章是一则寓言故事。
(精选)六年级语文下册10螳螂捕蝉 PPT精品课件苏教版

大臣们的劝——“直劝” 少年的劝——“巧劝”“智劝”
少年选择了花园这个地方来劝吴王。(让 吴王比较容易接受)
少年在花园里一连站了三天,不惜露水沾 湿了衣服。(等待机会,引起吴王的注意)
少年对吴王说,他看到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勾起吴王的兴趣)
少年 充满智慧 有勇有谋
写一写
从螳螂捕蝉这个故事里、或者 从少年身上,你悟到什么道理?
作业
熟读课文,把螳螂捕蝉的故 事讲给家人听,并交流从中明 白的道理。
49.积极向上的心态,是成功者的最基本要素。 12.成功与不成功之间有时距离很短,只是后者再向前了几步。 32.虽然你的思维相对于宇宙智慧来说只不过是汪洋中的一滴水,但这滴水却凝聚着海洋的全部财富;是质量上的一而非数量上的一;你的思维拥有一切宇宙智慧。 28.生活是没有捷径的,它考验的是你的恒心与耐力,只要你多坚持一下,多忍耐一会,不悲叹过去,不荒废现在,不惧怕未来,一切就会在你的掌握之中。 9.补救一个错误,与时间无任何的关系,主动寻求一个新的开始永不为迟。 80.要战胜恐惧,而不是退缩。失败者任其失败,成功者创造成功。胜利,是属于最坚韧的人。我自信,故我成功;我行,我一定能行。一百次心动不如一次行动。只要你不认输,就有机会! 32.当你决定坚持一件事情,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71.人们总是在努力珍惜未得到的,而遗忘了所拥有的。 81.不论是狮子还是羚羊,都要奔跑;不论是贫穷还是富有,都要去奋斗。 74.昨晚多几分钟的准备,今天少几小时的麻烦。 62.竹密无妨溪水过,天高不碍白云飞。 55.只要还有明天,我们就应该学着奋斗,学着努力,学着尝试新的事物,而不是旁观他人的成功,祝福他人的努力。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62.我们最大的悲哀,是迷茫地走在路上,看不到前面的希望;我们最坏的习惯,是苟安于当下生活,不知道明天的方向。 20.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心更宽的海,人是世界的主宰。 90.志高山峰矮,路从脚下伸。 5.每个人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决定生活的样子。每一次付出,都会在以后的日子一点点回报在你身上。生活不会亏待努力的人,也不会同情假勤奋的人。别让未来的你怨恨今天的自己。 81.对自己不满是任何真正有才能的人的根本特征之一。 59.我不敢休息,因为没有存款。不敢说累,因为没有依靠。不敢偷懒,因为还要生活。坚强,独立,拼搏是唯一的选择,寂寞的时侯听听歌,伤心的时候看看天,困的时候眯眯眼,时刻提醒自 己不认输,要坚强,要拼搏!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10.螳螂捕蝉(教案)【新版】

10.《螳螂捕蝉》教案教学要求: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 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教学难点: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螳螂和蝉和两种不同的昆虫,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查自读情况。
1. 指名分段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2. 检查有关词语的理解。
投影出示: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1)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联系词义。
(2)指名说,集体讨论。
3. 针对前面的几个问题,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 默读课文,看看写个故事的起因是哪些自然段,写起因、经过、结果。
2. 组成小组想到交流讨论。
3. 集体交流,讨论。
4. 分段读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指名书写生字。
1. 出示生字。
2. 指名读。
3. 师生评价。
4. 学生描红,临写。
六、作业。
1. 完成习字册描红。
2.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1. 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2. 螳螂和蝉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二、指导精读课文。
1.精读课文第一段。
(1)精读第一段,注意读好吴王的话。
(2)你认为吴王应该出兵吗?为什么?(3)从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吴王考虑问题不太周全?(4)如果你是大臣,会想什么方法劝阻?2.精读课文第二、三段。
(1)轻声读课文,自己复述故事。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同学评议。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螳螂捕蝉》PPT课件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quàn
bǐng
tang láng
chán
miáo
劝 阻
禀 报
螳 螂
蝉
瞄 准
shì fèng
zhí
huǎng
侍 奉
固 执
恍 然 大Hale Waihona Puke 悟hóu chǔ 诸 侯 处死
1、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 音,把句子读通顺。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 的主要内容。
少年为什么对吴王讲《螳螂捕蝉》的故事? 因为吴王欲伐荆。 最后吴王欲伐荆的结果如何? 最后吴王乃罢其兵。
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成语积累: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万事俱备—— 只欠东风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
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
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
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 兼听则明 偏信则暗
翻手为云 覆手为雨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 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想一想:
“它们”是指谁?
它们“眼前的利益”各是什么? “身后的祸患”各是什么?
事物
蝉 螳螂
黄雀
眼前的 利益
露水
隐伏的 祸患
螳螂 黄雀 少年
蝉
螳螂
这里的“它们”除了指这些外,还 可能指谁?为什么?
指吴王,因为吴王只想攻打楚国,却 没有想到会带来的不良后果。
事物
眼前的 利益
露水
隐伏的 祸患
螳螂 黄雀 少年 其他诸侯国
蝉 螳螂
黄雀 吴王
蝉
螳螂 楚国
它们都一心想得到 眼前的利益,却没有 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 着祸患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 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 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 翻手为云 覆手为雨 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兼听则明 偏信则暗 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quàn
bǐng
tang láng chán
劝阻 禀报 螳螂 蝉
miáo
瞄准
shì fèng
zhí huǎng
hóu
侍奉 固执 恍然大悟 诸侯
你觉得螳螂捕蝉的寓意 是什么?
【虽然黄雀在螳螂和蝉的背后,但它 也没有想到自己背后还有一个少年。 所以,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 想得到眼前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 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诸侯国 侍奉 乘虚而入 不堪设想 恍然大悟 固执 啄食 瞄准
处死他 弹弓 转来转去 禀报大王 打着鸟 举起前爪
认真听读课文,并思考:
1、大臣们为什么反对吴王攻打楚国?
2、想一想在“螳螂捕蝉”这个故事中,蝉、 螳螂、黄雀各自如何表现?他们之间又有怎样的利 害关系?
3、少年是怎样劝阻吴王的,从中你体会到少 年是个怎样的人?
本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哪几个自然段写吴王准备攻打楚国,遭到大
臣反对,但他不听劝阻? 哪几个自然段写少 年巧劝吴王的经过?哪几个自然段写吴王打消了 攻打楚国的念头?
吴王夸奖说:“你看得真仔细!那黄雀要捉螳螂 吗?”
少年接着说:“是的,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 不知道我拿弹弓在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 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 呢!”
它们都一心想得到 眼前的利益,却没有 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 着祸患呢!
虽然黄雀在螳螂和蝉的背后,但它也没有想 到自己背后还有一个少年。所以,蝉、螳螂、 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却没有顾 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告诫我们不能只顾
你为本文可以分为几段? 怎们分?
本文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1) 第二段:(2~11) 第三段:(12)
吴王准备出兵攻 打楚国,遭到了一些 大臣的反对。大臣们 认为,攻打楚国虽然 取胜的希望很大,但 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 而入,后果将不堪设 想。可是吴王固执地 说:“谁敢来劝阻我, 我就处死他!”
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
年,听了大臣们的议论, 想去劝说吴王。可是吴王 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 呢?
第二天清晨,他拿着
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 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 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 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 三个早晨。
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 了。
吴王问道:“你早 晨跑到花园里来干什么? 看你的衣裳都被露水打 湿了!”
眼前的楚国
隐伏的祸患 身后的螳螂 身后的黄雀 树下的少年
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 王恍然大悟,连声说: “对!对!你讲得太有道 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 楚国的念头。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 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 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 果将不堪设想。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 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 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 果将不堪设想。
吴王攻楚,齐越在后
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 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怎 么办呢?
同样的观点,同样是劝吴王,
为什么大臣们失败了,而少年却成 功了呢?
大臣——直劝、力劝 少年——智劝、巧劝
你觉得吴王是个什么样的人? 少年又是什么样的人呢?
小练笔:帮吴王设计一份早朝稿。
(友情提示:如果你是吴王,他第二天早朝时将如何 面对那些力劝他的大臣们?怎样才能既不失一言九 鼎的大王身份,又能为自己的“死命令”自圆其说? 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尽量用上文言文哦。)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 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 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 患呢!
蝉 螳螂 黄雀
眼前的利益
隐伏的祸患
蝉 螳螂 黄雀
眼前的利益
眼前的露水 眼前的蝉 眼前的螳螂
隐伏的祸患
身后的螳螂 身后的黄雀 树下的少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 王恍然大悟,
蝉 螳螂 黄雀
吴王
眼前的利益 眼前的露水 眼前的蝉 眼前的螳螂
眼前的利益,而忘记了自己身后隐伏着的祸患。我们应当有 长远打算,否则后患无穷。
听了少年这番 话,吴王恍然大悟, 连声说:“对!对! 你讲得太有道理了!” 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 的念头。
【因为吴王明白了:自己就像故 事中的蝉、螳螂、黄雀一样,只 顾眼前的利益,却没想到攻打楚 国所隐伏的祸患,如果其他诸侯 国乘虚而入,后果就不堪设想。 所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
文言文尝试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 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 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 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 有患也。
——刘向《说苑·第九卷·正谏》
文言文园尝中试 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 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 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 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 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 后之有患也。
——刘向《说苑·第九卷·正谏》
文言文园尝试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 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 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 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 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 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刘向《说苑·第九卷·正谏》
蝉、螳螂、黄雀,它 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 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 隐伏着祸患呢!
少年回答说:“禀 报大王,我在打鸟。”
吴王问:“你打着 鸟了吗?”
少年说:“我没有 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 有意思的事。”
吴王来了兴趣,问:“什么事 啊?”
少年说:“花园里有一棵树, 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 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 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 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 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