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下学期复习提纲合集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隋唐)一、隋朝:繁盛一时1、隋朝建立:581年,隋文帝杨坚,都城长安2、大运河的开通:开通皇帝:隋炀帝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中心:洛阳,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分成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地位: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作用: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二、唐朝:繁荣而开放1、著名皇帝:唐高祖:李渊,618年建立唐朝,都城:长安唐太宗:李世民,年号贞观,史称“贞观之治”武则天:改国号为周,史称“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唐玄宗:前期,年号开元,初期统治称为开元之治,后创造了唐朝最鼎盛时期,“开元盛世”。
2、民族关系——唐朝时,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吐蕃(藏族)和唐朝“和同为一家”。
3、对外交往(双向交流,高度开放)日本:遣唐使、鉴真东渡,传播唐朝文化;天竺:玄奘西游,学习佛法,把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
新罗:物产居进口首位4、科举制:(1)诞生:隋炀帝(设置进士科)。
(2)完善: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武则天创设殿试、武举,唐玄宗将诗赋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
(3)作用: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对统治者最有利)科举制僵化于明朝(八股取士),废除于清朝末年(1905年)5、隋唐文化赵州桥:隋朝,李春诗歌:李白(诗仙)杜甫(诗圣)白居易书法:颜真卿、柳公权(颜筋柳骨)绘画:阎立本、吴道子(画圣)世界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一、民族政权的并立1、辽:契丹族、阿保机2、北宋、汉族、赵匡胤(陈桥兵变)3、西夏:党项族、元昊4、南宋:汉族、赵构5、金:女真,阿骨打6、元:蒙古族、忽必烈澶渊之盟:北宋与辽,抗金英雄:岳飞抗元英雄:文天祥二、经济重心的南移1、原因:北人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南方的社会秩序比较安定2、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宋3、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南方商业繁荣:开封和杭州的繁华。
(全)七年级历史(下)1—24课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东汉末年到隋统前近四百年,是大统一国家形成以来时间最长的分裂时期。
一、隋的统一1、隋朝的建立:建立时间:581年,建立者: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
2、隋朝的统一:589年,隋火掉南方的陈朝,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
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
3、隋朝经济的繁荣:(1)原因:隋统一后,励精图治,采取一系列措施改革前朝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2)表现: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开皇年间,隋帝围疆域辽阔,国力强盛,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
二、贯通南北的动脉1、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隋朝3、在位皇帝:隋炀帝4、中心:洛阳,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币和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5、意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一、唐王朝的建立1、隋朝的灭亡:(1)灭亡原因:隋炀帝大兴土木,多次发动对外战争,酷虐残暴,引发农民起义。
(2)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所杀,隋朝灭亡。
2、唐朝建立:(1)建立者:李渊父子,李渊就是唐高祖。
(2)建立时间:618年(3)定都:长安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1、唐太宗即位:626年,李世民继位,他就是唐太宗,年号“贞观”。
2、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吸取隋亡教训,虚心纳谏,选贤用能,重视发展生产,轻徭薄赋,完善科举和三省六部制,修订法令等。
3、重用魏征:魏征前后进谏二百多次,被唐太宗比喻为:“知得失”的一面镜子。
4、贞观新政:(1)采用新政的原因:吸取隋朝兴亡的经验教训(2)新政主要内容:赋役制度方面,减少百姓服劳役天数,规定可用交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役;行政制度方面,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中书省替皇帝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最后交由尚书省执行。
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全)

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第一单元第一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隋朝建立者:杨坚(隋文帝) 建立时间:581年年号:开皇统一:589年意义:是继秦汉之后,又一次统一。
隋朝实现统一的条件:客观上:①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南方经济的发展;②长期的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③南方陈政权统治的腐败。
主观上:①隋朝建立后,励精图治,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强大;②隋为灭陈做了充分准备,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大运河开凿原因:为大大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和交流。
开凿时间:隋炀帝时期开凿的用时六年。
概况:以洛阳为中心,北抵诼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地位: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开凿大运河的影响(意义、作用):①大运河通航后,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②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③运河的通航还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④此后,历朝对运河不断疏浚、改造,使它持续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
第二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隋朝灭亡的原因:统治者推行暴政,导致农民起义,最后被推翻。
唐朝建立者:李渊(唐高祖,开国皇帝)建立时间:618年都城:长安李世民(唐太宗)上台时间:626年,627年改年号“贞观”。
魏征著名谏臣,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
贞观新政主要内容:①在赋役制度方面,唐朝减少百姓服劳役天数,使人身关系束缚逐渐松弛;②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③唐朝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删繁就简,化重为轻。
《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在历史上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唐太宗统治时期,被誉为“贞观之治”。
第三课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武则天原为唐高宗的妃子,兼通文史,多谋善断,受到高宗的宠爱和倚重。
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的统治史称“贞观遗风”,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①统治前期,重用酷吏,借此打破大族控制大局、垄断高官的局面;②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以此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③大力发展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武则天还创立了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④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继续发展(最重要的一点)。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全套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全套复习历史知识活动既要求我们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也要求我们努力记住复习内容,这有利于发展我们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增强我们的理解力。
这是店铺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的复习提纲,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全套(一)经济重心的南移(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1、唐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从唐朝中后期到五代、宋朝,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增加了南方的劳动人手;加上自然条件的变化,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逐渐超过了北方。
2、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农业:从越南引进占城稻。
水稻跃居宋朝粮食作物首位。
棉花种植地推广到长江流域。
茶树栽培也有很大发展。
手工业: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
棉织业在南宋时已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成为瓷都;宋朝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广州、泉州)。
商业:有开封、杭州等商业都市,有广州、泉州等外贸商港,是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有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部门“市舶司”。
北宋时,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3、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魏晋南北朝对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全套(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清朝的民族关系)1、顺治帝接见西藏的佛教首领__五世,赐予“__喇嘛”封号;康熙帝赐予另一个位西藏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
从此,历代__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2、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
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__、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__和班禅的继承,必须报请中央政府批准。
3、乾隆平定了回部上层贵族小和卓与大和卓(维吾尔族)的叛乱,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整个新疆地区。
5、土尔扈特回归祖国:乾隆帝时,土尔扈特部在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回归祖国新疆。
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全

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全(一)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二、贞观之治:人物:唐太宗措施: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轻傜薄赋,发展生产;任用贤才(房玄龄谋杜如晦断);善于纳谏(魏征)。
表现: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
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武则天: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武则天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
其统治时期有“贞观遗风”之称。
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全(二)灿烂的宋元文化1、宋元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
2、活字印刷术:北宋时毕升发明。
它经济省时,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欧洲的活字印刷,比我国晚约四百年。
3、指南针:战国的“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南宋时海外贸易发达,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
4、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主要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
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5、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6、沈括:北宋时期的科学家。
成就有《梦溪笔谈》、创制“十二气历”。
7、郭守敬:元朝时的著名天文学家和水利专家,成就有《授时历》和主持开凿通惠河。
8、《资治通鉴》:作者北宋的司马光,体例是编年体通史。
内容的时间跨度从战国到五代。
9、词:宋朝的主要文学形式。
著名的词人有:苏轼、李清照和辛弃疾。
其中:北宋苏轼词气势豪迈,雄健奔放;两宋之交李清照词风格委婉,清新自然;南宋辛弃疾词经常倾吐对山河分裂的悲伤。
10、元曲:元杂剧和散曲组成。
元杂剧作家最有名的是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
11、绘画:北宋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元代最著名的画家是赵孟頫,他的作品被称为“神品”(《秋郊饮马图》)。
七下复习提纲(完整)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全套)初一历史下复习提纲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一、南北重归统一1、隋朝的建立时间: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都城:长安2、隋朝的统一时间:589年思考:联系南北朝历史的特点,想想为什么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大分裂后,隋朝能实现重新统一?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
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
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二、“开皇之治”隋文帝的统治措施:①改革制度②发展生产③注重吏治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隋朝大运河1、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四五千里。
2、开凿的目的:①游玩江都;②加强南北交通;③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3、意义: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第2课“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二、贞观之治1、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3、崇尚节俭;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
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帝武则天地位: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为什么历史上称武则天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为开元盛世开辟了道路。
第3课开元盛世一、开元之治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1)任用贤才(姚崇)(2)重视吏治(3)崇尚节俭二、盛世经济的繁荣1、农业(1)农耕技术的发展:育秧移植栽培(2)茶叶生产的发展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3)农业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2、手工业(1)丝织业(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3、商业(1)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2)长安城①城市布局:宫殿、衙署、坊、市分置,宫殿区位于全城北部中央;全城呈东西对称分布;全城街道整齐,树木成行。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知识点1:隋朝的建立和统一1.隋的建立:年,(隋文帝)夺取政权,建立朝,定都2.隋的统一:时间:年,隋朝灭,统一南北。
隋统一原因:①,。
②,。
隋朝,。
陈朝,。
意义:结束了,实现了,为定了基础。
3.隋朝经济的繁荣一“开皇之治”(1)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2)原因:①,②隋文帝,③统治者。
(3)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
知识点2:开通大运河1.目的:为了,巩固2.开通原因:①隋文帝的统治为奠定经济基础。
②隋朝。
③有为基础。
3.时间、人物:帝从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4.中心、起始点:以为中心,北达,南至。
5.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7.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8.开通的作用:加强了、。
9.评价大运河的开通:(1)积极:①经济上:大大促进了:②政治上:有利于(加强了对)(②)消极:但也给人民带来了,加速了。
(隋亡的原因是隋朝的暴政,大运河的开凿并不能使隋朝因此而亡国)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
知识点3:开创科举取士制度1.过程:①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オ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选拔人才的制度。
②隋炀帝时,的创立,标志着的正式确立2.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扩大了,使有,同时也推动了的发展。
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多年。
知识点4:隋朝的灭亡1.背景: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
在位期间,营建了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2.概况:地区首先爆发农民起义,随即蔓延至全国,隋朝统治面临瓦解。
灭亡:公元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广。
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册历史专题复习资料专题(一)朝代更替及统治措施二、时代特征(一)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1、政治: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
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③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2、经济:①经济空前繁荣,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局面。
②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3、民族关系: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得到发展,民族交融加强4、对外交流:开放、兼收并蓄是主要特征,如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二)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1、政治:从民族政权并立(辽、北宋、南宋、西夏、金)走向国家统一(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重文轻武政策、行省制度)2、经济:经济活跃,经济重心南移完成3、民族关系:民族政权并立,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4、科技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与外传;宋词、元曲的发展5、对外关系:对外交往有新突破,海外贸易发展迅速(三)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1、政治: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社会由盛转衰2、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重农抑商政策得到强化3、思想:八股取士和“文字狱”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4、对外关系:由开放(郑和下西洋)逐渐走向封闭(闭关锁国政策),中国人民开始了反侵略斗争(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5、科学技术: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三、采取的历朝历代统治措施(一)隋朝:(二世而亡、“昙花一现”、统一的王朝)1.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大兴(今西安)2.统一:589年,隋文帝灭陈,统一全国。
(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3.隋朝的强盛措施: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历史下学期复习提纲合集
【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
一、对外友好往来
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人称中国人为“唐人”。
主要的对外友好往来城市:长安、洛阳、广州、扬州。
二、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
1、隋唐时,中日两国交往密切。
贞观年间,日本有很多遣唐使、留学生和留学僧来唐学习。
2、遣唐使回国后很受重用,他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还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在社会生活上至今都保留唐朝人的某些风尚。
3、唐朝赴日本的使节和僧人中,最有影响的是鉴真,曾六次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4、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政治制度、文字、建筑、钱币、习俗等。
三、唐朝与新罗的友好往来
(1)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
(2)新罗商人来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表现有:仿唐制建立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官吏、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四、唐与天竺的关系:玄奘西游
唐朝时中国与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
贞观初年,他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
回国后,专心翻译佛经,还写成的《大唐西域记》。
这部书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为什么唐朝与世界各国保持频繁的友好往来?
1、唐朝的强盛、繁荣、先进,对世界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2、唐朝比较开放的政策和比过去发达的对外交通,给唐朝与各国友好往来提供了条件。
【第7、8课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
一、科学技术
1、赵州桥设计者:隋朝李春,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2、唐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的城市。
3、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我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
唐朝印刷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刻印刷品。
二、医学“药王”孙思邈《千金方》
三、光耀千古的诗坛诗人代表作特点李白
《早发白帝城》
《蜀道难》
豪迈奔放,想象丰富。
诗仙杜甫
“三吏”“三别”
反映社会现实诗圣白居易
《秦中吟》《新乐府》
通俗易懂,反映社会现实。
四、灿烂夺目的书法和绘画
1、书法书体
书法家代表作颜体顔真卿
《多宝塔碑》柳体柳宗元
《玄秘塔碑》
2、绘画阎立本
《步辇图》吴道子《送子天王图》画圣
四、艺术宝库莫高窟世界上的艺术宝库之一。
五、盛大欢腾的乐舞
的歌舞大曲有歌颂唐太宗的《秦王破阵乐》、唐太宗参与编创的《霓裳羽衣曲》。
【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907年,唐朝为藩镇所灭。
一、辽宋西夏的并立
1、契丹的兴起
(1)契丹的生活习俗:游牧为主,唐末开始逐渐有了农耕生活。
(2)契丹国的建立:10世纪初,契丹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
2、北宋的建立
(1)北宋的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2)杯酒释兵权:用设酒宴的方法解除了统兵大将的兵权。
3、西夏的建立
4、北宋与辽的和战---澶渊之盟
(1)时间:宋真宗统治时
(2)内容:宋初,对辽用兵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辽撤兵,宋朝给辽岁币。
(3)评价:
①宋每年要给辽岁币给老百姓增加了负担,对宋来说也是屈辱的。
②但这个条约也使辽宋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边境和平,这样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特别是双方在边境地区贸易的发展
5、北宋与西夏的和战
11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史称西夏。
宋与西夏的和议:
①元昊向宋称臣;
②宋给西夏岁币;
③双方在边界开放贸易。
二、金与南宋的对峙
1、12世纪初期,女真杰出首领阿骨打,起兵抗辽,接着在会宁称帝,国号金。
他就是金太祖。
2、1127年,北宋被金灭亡,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3、抗金英雄:岳飞郾城大捷
4、宋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河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政权建立民族
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辽契丹
10世纪初辽太祖阿保机上京北宋汉族960年宋太祖赵匡胤
东京(今开封)西夏党项
11世纪前期李元昊兴庆金女真
12世纪初期金太祖阿骨打会宁,后迁到中都南宋汉族1127年宋高宗赵构临安(今杭州)
【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1、原因:
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
①南方战乱少,为经济发展提供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②南迁的中原人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
③自然条件的变化,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南方自然条件保持较好;
④引进新品种--从越南引进占城稻。
2、表现:
①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
②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
茶树的栽培在江南的丘陵地区。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1、丝织业水平的提高:(蜀地丝织业“号为冠天下”)
2、棉织业的兴起:(海南岛发展到东南沿海)
3、制瓷业的成就: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
(哥窑的冰裂纹瓷器;瓷都:景德镇)
4、造船业的发展:(宋朝的造船业成当时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1、南方商业都市的发展(商业都市:开封、杭州)杭州改为都城临安后,繁荣程度远远超过了北宋时的开封。
2、海外贸易的发展
3、货币制度的变化(四川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1)、南宋时的商业都市是临安,其繁荣程度远远超过北宋时的开封,而且还出现有早市、夜市。
(2)、宋朝的海外贸易,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中国商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3)、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南宋时,纸币发展趁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