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等腰三角形中分类讨论问题的探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探等腰三角形中分类讨论问题

南陵县弋江蒲桥初中张一中

摘要:在解答数学问题时,会遇到多解情况,需要我们对各种情况进行分析并加以讨论,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分类讨论思想。所谓分类讨论思想,就是在解答数学题时有时无法用同一种形式去解决,而需要选定一个标准,根据这个标准将问题划分成几个能用不同形式去解决的小问题,将这些小问题一一解决,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这就是分类讨论的思想。

关键词:等腰三角形分类讨论思想

在日常教学练习及中考中经常会出现关于等腰三角形的题,此类题学生得分通常较低,学生没有分类思想,造成漏解情况。下面就关于等腰三角形的各种分需类题型进行分析和讲解。

一、当已知边不能确定是腰还是底边时,需讨论

例1、(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cm和7cm,求周长。

(2)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cm和11cm,求周长。

简析:已知条件中并没有指明5和7谁是腰长谁是底边的长,因此应由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进行分类讨论。当5是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时,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就是7,则此时等腰三角形的周长等于17;当7是腰长时,这个三角形的底边长就是5,则此时周长等于19。故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等于17cm或19cm。解(2)当腰长为5时,因为5+5<11,所以此时不能构成三角形;

当腰长为11时,因为11+11>5,所以此时能构成三角形,因此三角形周

长为:11+11+5=27;

故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为27cm。

说明:对于底和腰不等的等腰三角形,若条件中没有明确哪是底哪是腰时,应分类讨论,但必须运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来验证是否能构成三角形。

二、当已知角不能确定是顶角或底角时,需讨论

例2.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75°则其顶角为()

A. 30°

B. 75°

C. 105°

D. 30°或75°

简析:75°角可能是顶角,也可能是底角。当75°是底角时,则顶角的度

数为180°-75°×2=30°;当75°角是顶角时,则顶角的度数就等于75°。所以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30°或75°。故应选D 。

例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1400,求它的各个内角。

分析: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1400,有两种情况:与一个底角相邻的外角等于1400;与顶角相邻的外角等于1400。因此需要分类讨论;

解:(1)当顶角的外角等于1200时,则顶角=1800-1400=400,

∴每个底角=(1800-顶角)÷2=700;

(2)当底角的外角等于1400时,则每个底角=1800-1400=400;

∴顶角=1800-底角⨯2=1800-400⨯2=1000;

故三角形各个内角的度数为400,700,700或1000,400,400。

说明:对于一个等腰三角形,若条件中并没有确定顶角或底角时,应注意分

情况讨论,先确定这个已知角是顶角还是底角,再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解。

三、当高的位置关系不确定时,需讨论

例4、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边的夹角为350,求这个三角形的各个

内角的度数。

分析:由于题目中的“另一边”没有指明是“腰”还是“底边”,因此必须

进行分类讨论,另外,还要注意三角形的高可能在三角形内也可能在三角形外。 解:设AB=AC ,BD ⊥AC ;

(1)高与底边的夹角为350时,高一定在△ABC 的内部,

如图1,∵∠DBC=350,∴∠C=900-∠DBC=900-350=550,

∴ ∠ABC=∠C=550,∠A=1800-2×550=700。 (2)当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350时, 图1

①如图2,高在△ABC 内部时,

当∠ABD=350时,∠A=900-∠ABD=550,

∴ ∠C=∠ABC=(1800-∠A )÷2=62.50;

②如图3,高在△ABC 外部时,∠ABD=350,A B C D

∴∠BAD=900-∠ABD=900-350=550,∴ ∠BAC=1800-5500∴∠ABC=∠C=(1800-1250)÷2=27.50 ∴三角形各内角为:550,550,700或62.50,62.50,550或1250,27.50,27.50。 说明:三角形的高是由三角形的形状决定的,对于等腰三角形,当顶角是锐角时,腰上的高在三角形内;当顶角是钝角时,腰上的高在三角形外。

四、由腰的垂直平分线所引起的分类讨论

例5.在ΔABC 中,AB=AC ,AB 的中垂线与AC 所在直线相交所得的锐角为

40°,则底角∠B=____________。

简析:按照题意可画出如图1和如图2两种情况的示意图。

如图1,当交点在腰AC 上时,ΔABC 是锐角三角形,此时可求得∠A=50°,

所以∠B=∠C=2

1(180°-50°)=65°。 如图2,当交点在腰CA 的延长线上时,ΔABC 为钝角三有形,此时可求得

∠BAC=130°,所以∠B=∠C=2

1(180°-130°)=25°

五、由腰上的中线引起的分类讨论

例6. 若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中线分周长为18cm 和24cm 两部分,求这个等

腰三角形的底和腰的长。

分析:已知条件并没有指明哪一部分是18cm ,哪一部分是24cm ,因此,应

有两种情形。若设这个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是x cm ,底边长为y cm ,可得

B C

A

D

⎪⎪⎩⎪⎪⎨⎧=+=+,2421,1821y x x x 或⎪⎪⎩⎪⎪⎨⎧=+=+.182

1,2421y x x x 解得⎩⎨⎧==,18,12y x 或⎩⎨⎧==.10,16y x 即当腰长是12cm 时,底边长是18cm ;当腰长是16cm 时,底边长是10cm 。

说明:这里求出来的解应满足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

六、找点构造等腰三角形需讨论

例7 在直角坐标系中,O 为坐标原点,A (1,1);在坐标轴上确定一点P ,使ΔAOP 为等腰三角形,则符合条件的点P 共有( )

A 、4个

B 、6个

C 、8个

D 、1个

解:(1)、如图一,以OA 为腰,以O 为顶角顶点时,只须以O 为圆心,以OA 为半径作圆,与坐标轴分别交于P 1

0)P 2

(P 3

(0),P 4

(0,,分别连接P 1A ,P 2A ,P 3A ,P 4A ,可得到四个等腰三角形ΔOAP 1,ΔOAP 2,ΔOAP 3,ΔOAP 4

(2)、如图二,以OA 为腰,以A 为顶角顶点时,只须以A 为圆心,以AO 为半径作圆,与坐标轴分别交于P5(2,0)P6(0,2),分别连接P 5A ,P 6A ,可得到两个等腰三角形ΔOAP 5,ΔOAP 6,

(3)、如图三,当OA 为底时,作OA 的中垂线分别与坐标轴相交于P 7(1,0),P 8(0,1)。

答案:选C

图图一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