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等腰三角形的分类讨论

合集下载

有关等腰三角形的分类讨论专题

有关等腰三角形的分类讨论专题

相关等腰三角形的分类议论专题:1.(1)等腰三角形有两边长为4cm 和 7cm,则周长为厘米。

(2)等腰三角形有两边长为3cm 和 7cm,则周长为厘米。

(3)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24cm,一边长为 10cm,则其他两边长为米。

(4)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24cm,一边长为 6cm,则其他两边长为米。

厘厘总结:等腰三角形波及到边的问题时,能够依据“腰”和“底边”来分类议论,但要利用三角形形三边关系来判断三角形能否存在。

稳固:( 1)等腰三角形一边长为12cm,且是另一边长的,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厘米。

( 2)假如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中线把它的周长分红15 和6 两部分,则底边的长是。

2.在△ ABC中,AB=AC,(1)若∠ A=30°,则∠ B=,∠C=。

(2)若∠ B=30°,则∠ A=,∠ C=。

(3)如有一个内角是 30°,则其他两个内角的度数为。

(4)如有一个内角是120°,则其他两个内角的度数为。

总结:在等腰三角形内角求解的问题中,能够按“顶角”但要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判断三角形能否存在。

、“底角”来分类议论,稳固:假如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内角的比为4:1,求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度数。

3.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30°,则顶角为度。

总结:等腰三角形中波及“高”的内角求解问题,能够依据三角形种类分类议论。

稳固:( 1)等腰三角形有一个内角为40°,则一腰上的高与底边的夹角为度。

( 2)等腰三角形有一个内角为40°,则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度。

等腰三角形中的分类讨论

等腰三角形中的分类讨论

等腰三角形中的分类讨论一、等腰三角形的定义等腰三角形是指具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也就是说,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边边长相等,而另一条边则较短。

等腰三角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和性质,下面将对等腰三角形进行分类讨论。

二、等腰三角形的分类1. 等腰直角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其中的一个内角为直角(即90度)。

在等腰直角三角形中,另外两个内角相等,均为45度。

根据勾股定理,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与两条直角边之间的关系为:斜边的长度等于直角边长度的平方根乘以2。

2. 等腰锐角三角形等腰锐角三角形是指两个等腰三角形的顶点角小于90度的三角形。

在等腰锐角三角形中,两个等腰边的边长相等,而顶点角则小于90度。

等腰锐角三角形的两个等腰边的长度与顶点角之间的关系为:等腰边的长度等于另一条边的长度乘以正弦顶点角的一半。

3. 等腰钝角三角形等腰钝角三角形是指两个等腰三角形的顶点角大于90度的三角形。

在等腰钝角三角形中,两个等腰边的边长相等,而顶点角则大于90度。

等腰钝角三角形的两个等腰边的长度与顶点角之间的关系为:等腰边的长度等于另一条边的长度乘以正弦顶点角的一半。

4. 等腰等边三角形等腰等边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其中的三个边全都相等。

等腰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均为60度。

等腰等边三角形具有许多特殊性质,例如:它的三条高线、中线、角平分线和垂直平分线都重合于同一个点;它的外接圆和内切圆都与三个顶点相切。

三、等腰三角形是指具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根据顶点角的大小和不同属性,可以进一步分类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等腰锐角三角形、等腰钝角三角形和等腰等边三角形。

每种分类的等腰三角形都有其特殊的性质和关系,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

注意:此文档仅为示例文档,实际写作时请根据需求进行修改和扩展,结合数学知识以及示例文档提供的内容,形成一篇丰富详尽的文档。

“分类讨论”在等腰三角形中的应用

“分类讨论”在等腰三角形中的应用

“分类讨论”在等腰三角形中的应用在最近几年的全国各地中考试卷中,出现了以等腰三角形为背景,考查学生分类讨论能力的试题,为帮助同学们提高对此类问题的解题能力,现列举几例:一、要讨论谁是底边或腰长例1、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5,另一边长为7,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A. 12 B 17 C 19 D 17或19分析:题中并未说明5或7是底边,还是腰,应分情况讨论.解:当等腰三角形的一腰长为5时,此时7为底边,满足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所以满足题意的三角形的周长为5+5+7=17;当等腰三角形的一腰长为7时,此时5为底边,也满足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故满足题意的三角形的周长为7+7+5=19.综上知选D.例2、有一个等腰三角形,三边分别是3x-2,4x-3,6-2x,求等腰三角形的周长.分析:已知等腰三角形三边长,说明有两边相等,但不知谁是腰,必须分三种情况分析.解:(1)当3x-2=4x-3时,即x=1,则三边为1,1,4,由于1+1<4,所以不成立;(2)当3x-2=6-2x时,即85x=,则三边长为141714555、、,由于141417555+>,所以成立;(3)当4x-3=6-2x时,即x=1.5,则三边为2.5,3,3,由于2.5+3>3,所以成立.由上可知等腰三角形周长为9或8.5.说明:如果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A,底边长为B,则有222b b aa+<<.二、要讨论腰与底谁较大例3、一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20cm,从底边上的一个顶点引腰的中线,分三角形周长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比另一部分长2cm,求腰长.分析:题目中的条件是一部分比另一部分长2cm,这里可能是腰比底长,也可能是底比腰长,应分两种情况讨论,因为是中线,周长分成的两部分之差就是腰长与底边长之差.解:不妨设腰长为x cm,底边长为y cm ,根据题意有(1)当腰长大于底边时,有2220x yx y-=⎧⎨+=⎩,解得221633x y==、;(2)当腰长小于底边时,有2220y xx y-=⎧⎨+=⎩,解得68x y==、;因为两种情形都符合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故腰长为223cm或6cm.说明:分类讨论后,要用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来判断所给三边能否构成三角形,从而避免造成错解.三、要讨论谁是底角或顶角例4、(1)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30°,求底角.(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100°,求底角.分析: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可能指底角,也可能指顶角,须分情况讨论,但顶角可以是锐有、直角、钝角,而底角只能是锐角.解:(1)当30°是底角时,底角即为30°;当30°是顶角时,底角为180302︒-︒,即为75°;(2)因100°只能是顶角,所以底角是1801002︒-︒,即为40°.说明: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只能为锐角,不能为直角、钝角,但顶角可以为锐角、直角、钝角.四、要讨论高在三角形内部或外部例5、已知等腰三角形ABC中,BC边上的高12AD BC=,求∠BAC的度数.分析:题中未交代哪条边是底边,哪条边是腰,所以必须分三种情况讨论.解:(1)当BC为底边时,则D是BC中点,△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BAC=90°;(2)当BC为腰,且高AD在△ABC内部时,1122AD BC AB==,∠B=30°,所以∠BAC=75°;(3)当BC为腰,且高AD在△ABC的外部时,1122AD BC AB==,∠DBA=30°;所以∠BAC=15°.综上所述∠BAC的度数可以为15°、75°、90°.说明:由于题目的图形未画出,因此考虑情况时要周全,不要出现漏解.试一试:1、在活动课上,小红已有两根长为4cm、8cm的小木棒,现打算拼一个等腰三角形,则小红应取的第三根小木棒长是_____Cm.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为A(-2,0),B(2,0)画出等腰三角形ABC(画出一个即可),并写出你画出的ABC的顶点C的坐标.3、下面是数学课堂的一个学习片段,,阅读后, 请回答下面的问题:学习等腰三角形有关内容后,张老师请同学们交流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已知等腰三角形ABC的角A等于30°,请你求出其余两角”.同学们经片刻的思考与交流后,李明同学举手说:“其余两角是30°和120°”;王华同学说:“其余两角是75°和75°” ,还有一些同学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1)假如你也在课堂中,你的意见如何? 为什么?(2)通过上面数学问题的讨论, 你有什么感受? (用一句话表示)“分类讨论”在等腰三角形中的应用当面临的问题不宜用一种方法处理或同一种形式叙述时,我们就要想到“分类讨论”——“分而治之,各个击破”.下面就让“分类讨论”思想在等腰三角形中“大放光彩”吧!例1 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30°,则顶角的度数为()A、60°B、120°C、60°或150°D、60°或120°分析:分两种情况,①当顶角是锐角时,如图1,∵∠ABD=30°,∠ADB=90°,∴∠A=60°;②当顶角是钝角时,如图2,∵∠ABD=30°,∠ADB=90°,∴∠BAD=60°,∴∠BAC =120°.所以顶角度数为60°或120°,所以选D .例2 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3,其中一边长为3,则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 ) A 、7 B 、3 C 、5或3 D 、5分析:长为3的边可能是底边,也可能是腰,因此有两种情况,①若长为3的边为底边,则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3; ②若长为3的边为腰,则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13-3)÷2=5.故选C .说明:边长为3的边、可能是底边,不要只认为它是腰.例3 已知点A 和点B ,以点A 和点B 为其中两个点作位置不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一共可以作出( )A 、2个B 、4个C 、6个D 、8个分析:如图3,以线段AB 为底边可作出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以AB 为腰可作出4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因此,共可作出6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故选C . 说明:解题时容易忽视为腰长的情况,因此,分析问题一定要用心,充分考虑各种情形. 例4 如图4,在等边△ABC 所在的平面内求一点P ,使△P AB 、△PBC 、△P AC 都是的等腰三角形,你能找到几个这样的点?画图描述它们的位置.分析:如图4,△ABC 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1p 满足条件,分别以点A 、点B 为圆心,AB 为半径画圆弧,交AC 的垂直平分线于2p 、3p 两点,则△、、、AC P BC P AB P 222∆∆、、、AC P BC P AB P 333∆∆也是等腰三角形,同样可以在AB 、BC 的垂直平分线上再找到4个点P ,使△P AB 、△PBC 、△P AC 是等腰三角形.所以共有7个点.画出的图形如图4.说明:此题乍一看只能确定在△ABC 内一点,关键要注意三个等腰三角形的腰是哪两条边.分类讨论探究题既是中考热点又是考生易错点,克服方法是解题时常提醒自己:“还有其它情况吗?”切记!…图1B 图2 图3B。

等腰三角形的分类讨论问题教学设计

等腰三角形的分类讨论问题教学设计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数学解题的严谨性、条理性,使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习惯,让其克服困难,从而获得成就感,并树立信心。
教学重点
利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解决等腰三角形的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
依据题意正确画出图形,正确求解。
学 法
独立思考 主动探究 合作交流
教 学 过 程
师 生 互 动
设 计 意 图
跟踪练习:
若在△ABC中,AB=AC,AB的垂直平分线与
AC所在的直线相交的锐角为50°,求∠B的度
数。
四、【知识升华,巩固提高】(8分钟)
下面是数学课堂的一个片段,阅读后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学习了等腰三角形内容后,老师请给同学们交流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已知C、D两点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l上,且∠ACB=40°,
一、情境导入(2分钟)
多媒体出示“如何寻宝”
板书课题:等腰三角形的分类讨论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通过“寻宝”,引出本节内容。
二、定向学习】(2分钟)
出示分类讨论的定义、实质、原则。
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分类讨论,掌握分类的实质和原则。
三、【自主学习 探究分类】
分类(一):(3分钟)
∠ADB=100°,求(1)∠CAD的度数。(2)若AC=√6,则CD=___________”
同学们经过片刻的思考和交流后,张明同学举手讲:“C、D在AB的同侧。所以∠CAD=30°” 李华同学说:“C、D在AB的异侧。所以∠CAD = 110°”还有一些同学有不同的看法……
假如你也在这堂课中,你的意见如何?为什么?
通过跟踪练习进一步体验与角有关的分类;顶角或底角不确定。
学生思考,尝试用分类

八年级等腰三角形的分类讨论专题

八年级等腰三角形的分类讨论专题

专题一:等腰三角形中的分类讨论(一)角分类:顶角和底角+ 三角形内角和;外角1.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两内角的度数之比为1:4,求顶角的度数。

2.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比另一个内角的2倍少30o,求这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

3.如果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100°,则该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的度数是.(二)边分类:底边和腰+ 三角形三边关系4.等腰三角形的两边分别是8,6,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5.等腰三角形的两边分别是8,3,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6.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的长是AC的2倍,三角形的周长是40,则AB的长等于_______________.(三)中线分类7.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中线将它的周长分为9和12两部分,求腰长和底长。

8.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6cm,一腰上的中线把这个三角形的周长分为两部分,这两部分之差是3cm,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的腰长(四)高、垂直平分线分类9.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25°,求底角的度数10.在ΔABC中,AB=AC,AB的中垂线与AC所在直线相交所得的锐角为50°,则底角∠B=____________11.(2018·哈尔滨中考)在△ABC中,AB=AC,∠BAC=100°,点D在BC边上,连接AD,若△ABD为直角三角形,则∠ADC的度数12.(2019·白银中考)定义: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与其一个底角的度数的比值b 称为这个等腰三角形的“特征值”.若等腰三角形ABC中,∠A=80°,则它的特征值k=13.(2018·绍兴中考)数学课上,张老师举了下面的例题:例1等腰三角形ABC中,∠A=110°,求∠B的度数.(答案:35°)例2等腰三角形ABC中,∠A=40°,求∠B的度数.(答案:40°或70°或100°)张老师启发同学们进行变式,小敏编了如下一题:等腰三角形ABC中,∠A=80°,求∠B的度数.(1)请你解答以上的变式题。

初中数学《等腰三角形分类讨论思想》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初中数学《等腰三角形分类讨论思想》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初中数学《等腰三角形分类讨论思想》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等腰三角形分类讨论思想》
姓名
教师姓名
任教学科
数学
学校
学校名称
教龄
5年
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
对等腰三角形的边角进行分类
教学目标
借助等腰三角形的特点,理解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分类讨论的原因和分类的方法
.......
说明:问题1、2形成对比,体会问题2为什么要进行分类讨论。
........
学生通过分析交流,初步体会分类思想。
......
板书设计
1、等腰三角形中,已知一角(顶角或底角),.......
2、等腰三角形中,已知一边(底边或腰),.........
教学反思
1、复习旧知,点明主题。
2、设计题目有梯度,符合学生认知。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巩固、引入新课
1、△ABC中,AB=AC,∠A=80°,则底角为____________.
2、等腰△ABC中,∠A=80°,则底角为____________.
3、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0cm,其中一边长为2cm,则另外两边长为__________.
二、学习新知、提升方法
学科核心素养分析
1、加强数学Biblioteka 维、方法的训练,形成学生数学探究能力。
2、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
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对等腰三角形的定义以及边角的性质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掌握,能够简单地进行等腰三角形的分类计算,但是对于等腰三角形的分类作图没有接触,故在图中准确作图有一定的困难。

关于等腰三角形的分类讨论教学

关于等腰三角形的分类讨论教学

探索篇•方法展示关于等腰三角形的分类讨论教学管甜甜(江苏省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致远初级中学,江苏南京)摘要:分类讨论是初中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在等腰三角形、函数、方程等内容当中都有所应用,用这种方法的关键是分类的依据要清晰,另一个关键是要对结论进行验证,验证的标准是得出的这个结论能不能满足已知条件。

关键词:等腰三角形;分类讨论;教学实践等腰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的性质比较多,恰当地分类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以下笔者总结了等腰三角形问题中常见的几种需要分类讨论的情况,希望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

一、关于等腰三角形边的分类当题目当中给出了三角形的边长,但是没有明确地说哪个边是腰、哪个边是底时,这个时候就需要进行分类了,可以分为两种情况进行讨论:第一种情况是设这个边为腰;第二种情况是设这个边为底。

这只是理论上的假设,而实际上这样求出来的两组边长能否组成一个三角形,还要进行验证,而进行验证的标准就是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例如,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5,其中一个边长为6,那么它的底边长多少?在解答这个问题的时候,题目当中的关键信息是边长为6的边不确定是腰还是底,这时分类讨论的两种情况分别是:第一种情况是设长为6的边为腰,则另两条边为6,3;第二种情况是设长为6的边为底,则另两条边是4.5,4.5。

这时,要验证这样两组边长能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也就是满不满足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经验证满足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所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为6或4.5。

例如,当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个边的边长:一边长是6,另一边长是17,求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时。

很多学生会想到应该分类讨论:第一种情况是设腰为6,底为17时,则三角形的三个边分别是6,6,17,这时要根据三角形的性质进行验证,因为6+6小于17,不符合三角形的性质,这样的三个边组不成三角形,所以这种假设是不成立的。

等腰三角形的分类讨论

等腰三角形的分类讨论
在点D的运动过程中,△ADE的形状可以是等腰 三角形吗?若可以,请直接写出∠BDA的度数,若不 可以,请说明理由。
1100或800
类型三:三角形的形状不明时需分类讨论
例:已知等腰△ABC 腰AB上的高CE 与另一腰AC
的夹角为30°,则其顶角的度数为 _6_0_°_或__1__2_0_°_
A E
B 图1
复习与回顾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①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 ②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线互相重合.
2、等腰三角形判定
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等角对等边).
等腰三角形 分类讨论问题
平顶山市实验中学 孙艳霞
类型一:底和腰不明时需分类讨论
例: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为3和7,则 其周长为___1_7__.
类型四:一边确定,确定等腰三角形个数时
练习:如图,已知点A的坐标为(2,2),点P在x轴上, △APO为等腰三角形,则满足 条件的点P的坐标为__(_2__2_,_0)___(__-__2__2_,0_)___(_4_,_0)___(__2_,0_)
类型四:一边确定,确定等腰三角形个数时
练习:如图,网格中的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A、B 是格点,以A,B,C为等腰三角形顶点的所有格点C的
个数为( B ) A.7个 B.8个 C.9个 D.10个
方法总结 确定的边可能是等腰三角形的腰,也可能是
等腰三角形的底边,解决此类问题通常用圆规 能做到不重不漏.
课堂小结
类型一:底和腰不明时需分类讨论 类型二:顶角与底角不明时需分类讨论 类型三:三角形的形状不明时需分类讨论 类型四:一边确定,确定等腰三角形个数时
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等腰三角形的分类讨论
等腰三角形是一种特殊而又十分重要的三角形,就是因为这种特殊性,在具体处理问题时往往又会出现错误,因此,在求解有关等腰三角形的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分类讨论。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分类讨论呢?本文分以下几种情形讲述。

一. 遇角需讨论
例1.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75°则其顶角为( )
A. 30°
B. 75°
C. 105°
D. 30°或75°
简析:75°角可能是顶角,也可能是底角。

当75°是底角时,则顶角的度数为
180°-75°×2=30°;当75°角是顶角时,则顶角的度数就等于75°。

所以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30°或75°。

故应选D 。

说明:对于一个等腰三角形,若条件中并没有确定顶角或底角时,应注意分情况讨论,先确定这个已知角是顶角还是底角,再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解。

二. 遇边需讨论
例2.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等于5,另一边等于6,则它的周长等于_________。

简析:已知条件中并没有指明5和6谁是腰长谁是底边的长,因此应由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进行分类讨论。

当5是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时,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就是6,则此时等腰三角形的周长等于16;当6是腰长时,这个三角形的底边长就是5,则此时周长等于17。

故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等于16或17。

说明:对于底和腰不等的等腰三角形,若条件中没有明确哪是底哪是腰时,应在符合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前提下分类讨论。

三. 遇中线需讨论
例3. 若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中线分周长为9cm 和12cm 两部分,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底和腰的长。

简析:已知条件并没有指明哪一部分是9cm ,哪一部分是12cm ,因此,应有两种情形。

若设这个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是x cm ,底边长为y cm ,可得⎪⎪⎩⎪⎪⎨⎧=+=+,1221,921y x x x 或⎪⎪⎩⎪⎪⎨⎧=+=+.92
1,1221y x x x 解
得⎩⎨⎧==,9,6y x 或⎩
⎨⎧==.5,8y x 即当腰长是6cm 时,底边长是9cm ;当腰长是8cm 时,底边长是5cm 。

说明:这里求出来的解应满足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

四. 遇高需讨论
例4. 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所成的夹角为45°,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度数。

简析:依题意可画出图1和图2两种情形。

图1中顶角为45°,图2中顶角为135°。

例5. 为美化环境,计划在某小区内用230m 的草皮铺设一块一边长为10m 的等腰三角形绿地,请你求出这个等腰三角形绿地的另两边长。

简析:在等腰ΔABC 中,设AB=10m ,作CD ⊥AB 于D ,由3021=⋅⨯=
∆CD AB S ABC ,可得CD=6m 。

如下图,当AB 为底边时,AD=DB=5m ,所以)(6122m AD CD BC AC =+==。

如下图,当AB 为腰且ΔABC 为锐角三角形时,
m AC AB 10==,所以)(822m CD AC AD =-=,
)(102,222m BD CD BC m BD =+==。

如下图,当AB 为腰且ΔABC 为钝角三角形时,
m BC AB 10==,)(822m CD BC BD =-=,
所以)(106,1822m AD CD AC m AD =+==。

说明:三角形的高是由三角形的形状决定的,对于等腰三角形,当顶角是锐角时,腰上的高在三角形内;当顶角是钝角时,腰上的高在三角形外。

五. 遇中垂线需讨论
例6.在ΔABC 中,AB=AC ,AB 的中垂线与AC 所在直线相交所得的锐角为50°,则底角∠B=____________。

简析:按照题意可画出如图1和如图2两种情况的示意图。

如图1,当交点在腰AC 上时,ΔABC 是锐角三角形,此时可求得∠A=40°,所以
∠B=∠C=2
1(180°-40°)=70°。

如图2,当交点在腰CA 的延长线上时,ΔABC 为钝角三有形,此时可求得
∠BAC=140°,所以∠B=∠C=2
1(180°-140°)=20°
故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70°或20°。

说明:这里的图2最容易漏掉,求解时一定要认真分析题意,画出所有可能的图形,这样才能正确解题。

六. 和方程问题的综合讨论
例7. 已知ΔABC 的两边AB ,AC 的长是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023)32(22=++++-k k x k x 的两个实数根,第三边BC 长为5。

(1)k 为何值时,ΔABC 是以BC 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
(2)k 为何值时,ΔABC 是等腰三角形,并求ΔABC 的周长。

简析:(1)经计算,⊿=1,x 1=k+1,x 2=k+2。

由勾股定理得k=2。

(2)若ΔABC 是等腰三角形,则有AB=AC ,AB=BC ,AC=BC 这三种情形。

方程023)32(22=++++-k k x k x 可化为0)1)(2(=----k x k x ,即21+=k x ,12+=k x ,显然21x x ≠,即AC AB ≠。

当AB=BC 或AC=BC 时,5是方程023)32(22=++++-k k x k x 的根。

当5=x 时,代入原方程可得01272=+-k k ,解得31=k ,42=k 。

当3=k 时,原方程的解为4,521==x x ,等腰ΔABC 的三边长分别为5,5,4,周长为14。

当4=k 时,原方程的解为5,621==x x ,等腰ΔABC 的三边长分别为5,5,6,周长为16。

所以当3=k 或4=k 时,ΔABC 是等腰三角形,周长分别为14或16。

七、找点构造等腰三角形需讨论
例8在直角坐标系中,O 为坐标原点,A (1,1);在坐标轴上确定一点P ,使ΔAOP 为等腰
三角形,则符合条件的点P 共有( )
A 、4个
B 、6个
C 、8个
D 、1个
解:(1)、如图一,以OA 为腰,以O 为顶角顶点时,只须以O 为圆心,以OA 为半径作圆,与坐标轴分别交于P 1
0)P 2
(P 3
(0),P 4
(0,P 1A ,P 2A ,P 3A ,P 4A ,可得到四个等腰三角形ΔOAP 1,ΔOAP 2,ΔOAP 3,ΔOAP 4
(2)、如图二,以OA 为腰,以A 为顶角顶点时,只须以A 为圆心,以AO 为半径作圆,与坐标轴分别交于P5(2,0)P6(0,2),分别连接P 5A ,P 6A ,可得到两个等腰三角形ΔOAP 5,ΔOAP 6,
(3)、如图三,当OA 为底时,作OA 的中垂线分别与坐标轴相交于P 7(1,0),P 8(0,1)。

答案:选C
图图一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