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实务(初级)》笔记和典型题(含真题)详解(残疾人社会工作)

第六章残疾人社会工作

6.1 复习笔记

第一节残疾人的特点和需要

一、残疾和残疾人口的特征

1.残疾的定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第二条对残疾人的定义是:残疾人是指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残疾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的人。

2.残疾人的人口特征

根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结果推算,我国共有8296万残疾人,占总人口的6.34%,残疾人家庭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9.83%。中国残疾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相对偏低。

二、残疾人的需求及问题

残疾人由于其自身缺陷和社会环境阻碍,常常无法获得平等发展机会,使得其在社会生活中处于相对脆弱的地位。

1.残疾人权利和基本需求

残疾人权利在法律层面的确认,必然会对该群体的规范性需求产生影响。根据残疾人保障法和《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残疾人的权益和基本需求主要包含康复权、教育权、劳动权、文化生活权、社会福利权和环境友好权。

(1)康复权

①残疾人康复权是其获得良好生活质量的前提条件,也是残疾人“独立生活”的重要保证。残疾人康复水平的差异性直接决定了其未来生活质量的差异性。

②建立以专业康复机构为骨干、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发挥医疗机构、特教机构、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残疾人福利机构的作用,全面开展康复医疗、功能训练、辅助器具适配、心理辅导、康复转介、残疾预防、知识普及和咨询等康复服务,能有效促进残疾人康复权利的实现。

(2)教育权

残疾人教育权是实现其就业和社会参与的重要保障。

①要保障残疾人接受教育过程的平等性,需要全面推进“完全接纳”教育;

②完善残疾人教育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残疾人受教育水平;

③合理配置特殊教育资源,全面实施残疾学生免费义务教育以及国家助学金制度,逐步实行残疾人免费接受中等职业教育。

(3)劳动权

残疾人劳动权是社会参与的最重要方面,能够充分展现残疾人“自我生命意义”和“奉献社会”的功能。由于残疾人有自身的特殊身心障碍,需要特殊的就业保护政策。

(4)文化生活权

残疾人的文化生活权是残疾人拥有平等参与各种文化、体育和娱乐的权利。一方面丰富

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残疾人权益保障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通过残疾人文化生活权的确认,展现残疾人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构建残疾人和“健全人”之间共融共享的文化。

(5)社会福利权

残疾人社会福利权是指享有各种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权利,尤其是在出现“即时性”困难之时获得有效社会帮助的权利。残疾人的社会福利权主要包括残疾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供养和公共服务等内容。

(6)环境友好权

残疾人环境友好权主要指为残疾人享有平等社会生活创造无障碍环境的权利。消除社会性环境中阻碍残疾人参与的“物化”因素是环境友好的重要措施,主要包括物理环境(各类建筑物、道路和交通设施等)的无障碍、信息交流环境无障碍、公共服务无障碍和政治参与无障碍等。

2.残疾人面临的主要问题

(1)物质层面的困难

①经济困难

残疾人及其家庭收入少开支大,相对而言,残疾人及其家庭的经济困难程度比较大。残疾人本人因身心障碍及其家庭成员因长期照顾等原因在就业领域处于不利状态,这直接影响其家庭的收入,同时残疾人需要长期治疗和康复,无疑又增加了家庭的开支。

②住房困难

目前,我国住房的商品化程度高,保障性住房相对较少,针对残疾人及其家庭的无障碍的保障性住房更加稀缺,由于残疾人存在各种行动性障碍,大多数需要与家庭长期照顾者共同居住,居住空间相对狭小,居住环境舒适性比较差。

③医疗困难

不仅残疾人就医本身有许多特殊困难,例如,聋哑人就医就很难表达自己的病情,肢体残疾人就医有很多行动不便,而且当作为残疾人的家庭成员就医时,残疾人则表现出缺乏帮助和照顾的能力,内心的焦虑和无奈感十分强烈。

(2)精神层面的困难

主要表现为在心理上产生的压力感。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残疾人是“上天施加惩罚”的观念,是“前世造孽”的结果,残疾人因“残”而“废”。这种“污名化”的残疾文化对残疾人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导致残疾人及其家庭成员情感和心理负担重,残疾人家庭的长期照顾者在“污名化”的社会环境中常常体验着孤独感、焦虑感和无奈感。

(3)社会交往的困难

主要表现为参与机会的缺乏。残疾人及其家庭成员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弱势直接导致其社会交往的困境,社会参与机会少。世俗的社会偏见导致残疾人封闭的生活方式,他们的婚姻恋爱都受到影响。

三、残疾人社会工作

1.残疾人社会工作定义

残疾人社会工作指在社会福利制度框架下,社会工作者秉承利他主义的宗旨,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方法,帮助残疾人进行能力建设并克服自身缺陷的局限性,构建社会性支持系统并克服各种环境障碍,使得残疾人能够全面融入社会生活并提升人类社会整体生活质量的专业活动。其目的与宗旨是帮助残疾人提高社会地位,改善生活质量,获得社会保障,在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基础上,与健全人一样共享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残疾人社会工作的领域,主要包括医疗、就业、教育、文化体育、维权、社会救助、辅助用品用具等方面,是对残疾人的“全人和全程”的人性化和柔性化服务。

2.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目标和功能

(1)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总目标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总目标是尊重残疾人的公民权利,促进残疾人平等的社会参与,实现残疾人体面工作和尊严生活,推动残疾人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观念,全面提升素质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达成“共建、共享、共融”的具有亲和力的文化,从而提升人类整体的生活质量。

(2)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功能

①微观层面

a.对残疾人提供直接的物质性帮助。从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角度来看,给予有需要、有困难的残疾人物质性帮助是一种直接服务。

b.为残疾人提供能力建设的支持服务。

②中观层面

a.推动残疾人组织和为残疾人服务的社会组织的发育。

b.推动社区性残疾人社会支持系统的发育,是一项动用社区资源的创新性服务方式。残疾人社会工作的重点在社区康复,推动残疾人社区性融合、社区发展和社区服务,这些都是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区共同体。

③宏观层面

a.推进残疾人社会政策的变迁。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是政府和全社会的责任。很多长期存在并带有普遍性的所谓的“残疾人问题”,社会性因素占主导性地位。

b.增加社会资本,形成“亲和力”的残疾人文化。残疾人社会工作以服务对象的需求为本,致力于在残疾人与健全人、残疾人和社会组织、残疾人和政府之间建立相互支持的关系,不仅增加了对残疾人的保障和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了人际信任和社会资本,也会推动

构建一个充满“爱和关怀”的社会。

第二节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

1.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的转型

残疾人社会工作就是要把理论知识、实务技能和自我洞察力相结合,但在这样的结合中,理论知识恰恰是占据最重要的地位。

(1)在致残原因的理论分析上,从个人责任理论转向社会责任理论。

人责任理论的前提隐含了“健全人”和“残疾人”的对立,在同等生活状态下,大多数人是正常的,而少数人致残,其责任只能在个人或家庭。社会责任理论则强调无论先天性残疾还是后天性残疾都是社会因素造成的。

(2)在残疾现象的理论分析上,从社会标签理论向社会照顾理论转变。

标签理论强调弱势群体的偏差行为是强势群体“妄加”给他们标签的结果,这直接导致弱势群体逐渐游离在主流社会之外。社会照顾理论则强调,专业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建立信任的专业关系,关键是把所谓“不正常”的群体或行为看作是“正常”的,要寻找这类群体或行为在“当下生活情境”中的合理性,社会工作者应该以服务对象的需求为出发点。

2.残疾人工作方法的转型

这主要表现为残疾人社会工作方法和介入模式方面。

(1)在工作的理念上,残疾人社会工作正在实现由供养理论向回归社会理论的转变。

供养理论的理论基础是从残疾人的生存“首位权”出发的,主要注重经济和物质层面的供养,而相对忽视精神和社会层面的满足。回归社会理论是“去机构化”运动的代表性理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