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共享空间中的知识流与知识转移机制

合集下载

知识转移服务方案范文

知识转移服务方案范文

知识转移服务方案范文知识转移服务方案一、方案背景知识转移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环,各个行业和领域都需要进行知识转移来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

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文化差异、利益冲突等原因,知识转移难度较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以下知识转移服务方案。

二、目标与内容1. 目标:- 加强知识交流:促进不同机构和团队之间的知识交流,提高合作效率和创新能力。

- 推动知识转移:鼓励知识的共享与流动,帮助企业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

- 建立知识平台:打造一个知识共享的平台,让每个人都能轻松获取和分享知识。

2. 内容:- 专家指导: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知识分享和指导,为企业提供专业帮助。

- 学术交流会:举办学术交流会议,邀请各界专家学者分享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知识。

- 培训课程:开设相关培训课程,提高员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 知识分享平台:建立开放的知识分享平台,让人们自由地发布和获取知识。

- 合作项目推介:组织合作项目推介会,促进不同企业之间的合作与知识共享。

三、执行步骤1. 策划阶段:确定方案目标和内容,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时间表,明确人员分工和责任。

2. 实施阶段:- 邀请专家:联系相关领域的专家,邀请他们参加知识分享活动和项目指导。

- 组织学术交流会:确定会议主题和议程,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演讲和交流。

- 开设培训课程:确定培训内容和形式,邀请专业人员进行培训。

- 建立知识分享平台:搭建网站或APP平台,开放注册和发布知识的权限。

- 组织项目推介会:提前联系企业,确定合作项目,组织推介会并协助企业合作。

3. 完成阶段:定期评估和总结项目的效果和成果,根据反馈意见进行调整改进,为下一次执行做准备。

四、资源需求- 人员:策划人员、活动组织人员、专家人员等。

- 财力:活动经费,场地租赁费用等。

- 技术支持:建立知识分享平台所需的技术和设备。

五、预期结果- 加强知识交流:通过举办学术交流会、邀请专家指导等方式,促进不同机构和团队之间的知识交流,提高合作效率和创新能力。

《管理信息系统》第二次平时作业2020-2021华南理工网络教育学院

《管理信息系统》第二次平时作业2020-2021华南理工网络教育学院

《管理信息系统》第二次平时作业2020-2021华南理工网络教育学院管理信息系统第二次平时作业(共两次)2020-2021(上学期),2020.8.7作业先在word或者文本文档做好,然后在网上黏贴上去,提交前注意预览,不要显示不全或者看不到内容。

因为要网上查重,所以作业不要给别人复制,导致查重比率高,成绩不及格。

一、简答题(每题8分,共80分)1、试述信息流与物流、资金流、事物流的关系。

答:(1)组织中各项活动表现为物流、资金流、事物流和信息流的流动。

①物流是实物的流动的过程。

②资金流是伴随物流而发生的资金的流动的过程。

③事物流是各项管理活动的工作流程。

④信息流伴随以上各种流的流动而流动,它既是其他各种流的表现和描述,又是用于掌握、指挥和控制其他流运动的软资源。

(2)信息流处于特殊地位:①伴随物流、资金流、事物流产生而产生。

②是各种流控制的依据和基础。

2、从层次上划分,MIS可分为哪几类?从系统功能和服务对象的角度划分又如何呢?答:从层次上可将信息系统分为业务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

从系统的功用和服务对象,可分为国家经济信息系统、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事件型管理信息系统、行政机关办公型管理信息系统和专业型管理信息系统等。

3、数据处理经历了哪些开展阶段,各有什么特点?答:数据处理先后经历了简单数据处理、文件系统和数据库系统阶段。

在简单数据处理阶段,数据与步伐没有分离,需要手工安排数据的存放方式和处理过程,仅用于简单数据计较的场所。

文件管理阶段有了专门的数据文件,数据接纳统一方式组织,可以满足复杂数据处理的需要。

数据库系统阶段通过数据模子和数据库系统的组织,数据及其联系被统一考虑到数据库结构中,实现了全局数据的统一,适合大型信息系统应用的要求。

4、诺兰阶段模子的实用意义何在?它把信息系统的成长过程分别为那几个阶段?答:(1)诺兰阶段模型的实用意义:诺兰阶段模型总结了发达国家信息系统开展的经验和规律。

企业知识管理中的知识转移

企业知识管理中的知识转移

企业知识管理中的知识转移一、引言知识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可以帮助企业创新、提升竞争力。

然而,企业知识管理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将知识从一个部门或个人转移到另一个部门或个人,以便更好地利用这些知识。

本文将介绍企业知识管理中的知识转移,包括其定义、类型、障碍以及如何加以实施。

二、知识转移的概念与类型知识转移是指将知识从一个部门或个人转移到另一个部门或个人的过程。

它有助于企业内部知识流动,并促进知识共享和创新。

根据知识转移的对象不同,它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水平转移:将知识从同一个部门或同一级别的员工之间转移;2.垂直转移:将知识从一个部门或员工转移到另一个更高或更低级别的部门或员工;3.跨越性转移:将知识从一个部门或员工转移到另一个截然不同的部门或员工,如从生产部门转移到市场部门。

不同类型的转移都有其独特的特点,需要针对性地实施。

三、知识转移的障碍尽管知识转移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但它却存在着多种障碍。

1、文化与心态问题:一些员工可能对新的知识持怀疑态度,担心它们被认为是在表现不足,或者他们可能认为自己的知识更为优秀,不愿与他人分享。

2、壁垒问题:许多企业存在于不同部门之间的壁垒,这些部门之间很少交流和互动,因此在知识转移的过程中,难以建立有效的桥梁。

3、信息不对称:许多企业在数据记录和管理方面存在问题,某些员工拥有特定的知识和信息,然而这些知识并没有被记录或共享,因此转移难度增大。

四、实施知识转移的方法为了消除上述障碍,企业需要采取以下方法来有效地进行知识转移:1、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企业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促进沟通,如会议、邮件、培训等,使信息流畅并达成共识。

2、鼓励论坛和讨论: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开放的参与文化,支持论坛和讨论,使员工能够分享经验和解决问题。

3、设立知识库: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全面的知识库,让员工可以轻松访问并分享信息。

4、培养和吸引知识型人才:企业需要培养新员工的技能和知识,并留住有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以便更好地利用他们的知识。

学科信息共享空间知识转移模式及效率测度

学科信息共享空间知识转移模式及效率测度
ain 。 斯 德哥 尔摩 I e rto ) n
经 济学 院的 G n a du d 1 9 年提 出 u n r He ln 于 4 9 N型组 织 ( F r O g nzt n 的慨念 。 N— om ra iai ) o He ln 对 两 类 知 识 隐 性 知 识 和 明 晰 知 识 du d ( t uae K o e g )[ 种社 会 集 合 Ari ltd n wld e* 4 c 1 ( 体 、群 体 、组 织 、 跨 组 织 领 域 ) 了综 个 做
获 取 、交流 、应 用 、接 受和 同 化 , 知识 转 移 过 程的 关键 是结 果的 同化和 应 用获 得的知 识 的影 响 。 S C 模 型 ,这是 目前 学 术界研 究 E I 最 多和 使 用 最 多的 知 识 转 移 转 化 模 型 , 由 No a a K n o 出 ,他 们认 为 显性 知 识 nk与 on提 与内 隐知识 之 间的交 互作 用是 一个 螺旋 式上 升过程, 两种 类 型 知 识的 互 动 构成 了知 识 转 移 的4 模 式 : 会化 、外 部化 、联 合化 、 内 种 社 在 化 。社会 这是 一种 个体 共享 内隐 知识 的过 程; 外部 化这 是 一 种 表述 内隐知 识 并 将 内隐 知 识 转 译为 可 理 解形 式 的过 程 ; 合 化是 一 联 种 将 显 性 知 识 转 化 为 更 为 复 杂 的 系统 的 显 性 知识 过程 ; 内在化 是 一种 将新 知识 ( 显性 知 识) 转化 为组织 的 内隐知 识 的过程 。
合 分 析 。在 此 基 础上 , du d 出 了知 识 He ln 提 传 递和 转 化 的动 力 。Jf e  ̄Bn — h n e ry l ig S e g f l T n 提 出知 识 转 移 的 四 因 素 模 型 , 知 识 eg 即 源 、知识 受 体 、转移 的 知识 及 转移 情 境 。

浅议知识共享与知识转移体系的构建

浅议知识共享与知识转移体系的构建
1 .构建 知识 库
将 所 有 的 大 型 文 档 分 割 成 多 个
文 件进 行 发 布 ,实 现 知 识 交 换 。
深入挖掘公司现有的知识资 比如 ,在公 司内部 对现 有 的工 程
知识 共 享是 指组 织 的员 工或 源 ,在 公 司内部 建立 文 档管 理 系 设 计 基 础文 件 进 行 整理 汇 总后 , 内外部 团 队在组 织 内部 或跨 组织 统 与基于 We b 技术 的 内部搜索 将 成 品 文 件 在 知 识 库 中 做 分 类
毹, 天, 看。 f 2 0 1 3 ・ 5 I , g j
r F 中 国运 载 火 箭 技 水 研 究 院 知识 管 理 论 文 专 辑
上 e a t u re s
存储 、 分享 、 转移 、 利用和评估 , 天 长 征 化 了

知识管理及知识 共享与转移
关 于知 识 管理 ,当前 学术 界
较快 发 展 方 面成 效显 著 ,但 在 这 管 理体 系 ,建 立 健全 航 天长 征 化 还 没有 一个 统 一 的定 义 ,但其 基 个 知识 爆 炸 、信 息技 术 高速 发 展 学 工程 公 司 固有 知识 资 产 的利 用 本 涵 义可 以理 解 为 :组 织 为 了提 的时代 ,企 业 的成 功 越来 越 依 赖 途径 ,坚持 自主创新保持洁净煤 高生存能力和竞争优势 ,建立技
构 建 这样 一 个知 识库 需 要满 负责 修改 知识 库 中 的对象 ,届 时
者 之 间有 明确 流动 方 向类 型的知 足一 定 的条 件 :一方 面 ,必 须建 所 有 员 工 马 上 就 能 换 成 新 的 版
立详细的公司部门及专业类别分 本 。从 而 通 过 重 用 缩 减 工 作 量 ,

诠释关于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机制的分析

诠释关于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机制的分析

[论文关键词]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机制区域创新[论文摘要]提出区域创新是组织问学习过程,分析了创新主体的内部结构以及组织问知识转移过程。

系统研究了区域刨新主体实现多样化、差异化知识聚集进而创造知识的过程。

提出了区域创新能力“中心突出、梯次带动、螺旋式上升的”提升模式。

区域创新能力是国家创新能力的基础和组成部分如何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成为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关键。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区域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区域创新。

区域创新能力将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目前,中国西部地区处于要素驱动阶段,部分沿海地区处于投资驱动阶段。

我国区域经济距离真正的创新驱动还有一段距离。

但是,无论处在哪一个阶段,创新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都需要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在这样背景下,研究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区域创新是创新组织间学习区域创新能力提高依赖于区域知识积累,而知识来自于学习与创造。

创新组织借助区域创新网络.通过学习获得知识.通过整合多样化知识而创新。

1学习在区域创新过程居于中心位置。

区域创新是企业的R&D、生产、市场商业等部门之间以及知识提供者、金融、培训企业之间合作的集体学习过程.当地知识创造、开发或获取过程是一个集体学习过程主要特征是互动性和积累性。

很多创新来源于厂商的交互学习。

创新成功的企业,往往能够利用来自多种渠道的信息和创意方面的资源包括内部研发、同顾客以及其他潜在创新用户的联系、同外部企业网的联系、同外部大学、政府实验室的联系等。

当代公司几乎没有单独进行创新的客户、供应商和知识生产部门之问的密切交往以及知识交流很可能改善公司的仓新。

2创新是学习的结果.学习是创新的基础。

创新取决于新知识的多少而知识来自于学习。

区域创新网络是创新组织问学习的平台。

一个企业家不能单独创新创新网络是必需的。

技术创新是多个组织结成网络、跨组织界面的合作创新过程。

知识的生产、扩散和转化过程主要在区域内进行地理因素影响着知识生产、扩散和转化。

知识转移机制管理

知识转移机制管理

知识转移机制管理2019-09-16内容摘要:虚拟团队伴随着信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企业经营环境的相应变化⽽产⽣,是新型的虚拟协作组织形式。

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因素众多,本⽂从虚拟团队特性⾓度,以知识转移的基础结构为出发点,构建知识转移模型,进⽽建⽴基于虚拟团队特性的虚拟团队知识转移机制,以提⾼虚拟团队的知识转移绩效。

关键词:虚拟团队特性知识转移机制虚拟团队的内涵与特性虚拟团队是伴随着信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企业经营环境的相应变化⽽产⽣的,是新型的虚拟协作组织形式。

迄今为⽌,虚拟团队还没有⼀个统⼀的定义。

JessicaLipnack和JeffreyStamps认为虚拟团队是指⼀群⼈为了实现共同的⽬标⽽跨越时间、空间和组织边界通过技术进⾏的互动。

虚拟团队的独特之处在于通过互动的技术将彼此联结。

Jarvenpaa认为,虚拟团队就是由分散在不同地区的专家组成的⾃我管理型知识团队,其组建和解散都必须针对特定的组织⽬标。

虚拟团队随着⽬标、结构、控制和资源配置呈现出动态性。

George提出虚拟团队是⼀种将具有不同知识和专长的⼈聚集到⼀起⼯作的⽅式,这群⼈或者是由于在空间上分散于不同的地理位置,或者由于是在不同的时段⼯作,或者是由于其他原因很难聚在⼀起⼯作。

从虚拟团队的内涵可以看出,虚拟团队主要具有以下特性:虚拟团队是以任务或者⽬标为导向的组织形式,他们根据项⽬的需要⽽建⽴,项⽬结束后团队就解散,⽽且任务多是知识密集型的;通过通讯技术,横跨空间、时间和组织界限来完成相互依赖的任务,因此其合作媒介是虚拟的;虚拟团队是动态性、临时性的组织形式,团队成员以任务或⽬标为导向可以跨部门、跨组织、跨国家组成,因此其成员具有异质性、地域分散性、多元⽂化性的特点。

虚拟团队特性对其知识转移的影响虚拟团队通过多媒体技术(如桌⾯视频会议系统、电⼦邮件、⼩组⽀持系统等)将不同时区、不同空间和组织边界的⼈联结在⼀起,多媒体技术作为虚拟团队合作的基本媒介,有其⾃⾝的优势、劣势、社会动态、难题和机遇。

信息共享空间中的知识流与知识转移机制

信息共享空间中的知识流与知识转移机制

图 1 信息共享空间中的知识流
以是某个团体 , 如学习小组 、试验小组或项目团体 , 还 可以是某个组织 ,如图书馆某个部门或图书馆 、计算机 中心等 。在 IC中 , 知识转移既可以发生在个人与个人 之间 (如学生与老师的交流 ) 、个人与团体之间 (如加 入学习小组的学生可以分享小组成员的知识 ) 、个人与 组织之间 (如学生通过检索数字图书馆获取所需知 识 ) ,也可以发生在团体与团体之间 (如英语学习小组 与汉语学习小组交流学习诀窍 ) 、团体与组织之间 (如 项目小组对图书馆的调查或咨询 )以及组织与组织之 间 (如图书馆咨询部门向院系提供的知识咨询服务 ) 。 这些知识转移主体彼此交错在一起 , 一方可以同时与 多方进行知识转移 。 第二个维度是知识类型 ( Y轴 ) 。它把知识划分为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 ,越远离原点 ,知识外显性越强 , 因此该维度也可称为知识外显性 。尽管 IC 中的知识 转移也包括显性知识的转移 ,但是更重要的是隐性知 识的转移 。由于隐性知识不易表示或表达 ,而这些隐 性知识对于个人 、团体或组织又十分重要 ,所以 IC 中 知识转移的重点与难点就是如何更好地促进隐性知识 与显性知识在个人 、团体 、组织之间的相互转化以实现 知识螺旋与知识创新 。 第三个维度是知识生命周期 ( Z轴 ) 。达文波特和 普鲁萨克 (Davenport and Prusak) 指出 ,知识转移包含 向潜在接受者发送或提供知识的传递行为和此人或团 体对该知识的吸收行为 [8 ] 。对个人 、团体或组织有价 值的知识转移应该导致行为的变化 、实践与政策的变 化以及新的思想 、流程 、实践和政策的产生 [9 ] 。由此看 来 ,知识转移并非一种单一的知识活动 ,而是与知识获 取 、知识组织 、知识表示 、知识共享 、知识应用构成的知 识生命周期紧密相关 。知识获取几乎与知识转移同时 进行 ,只有存在知识获取的需求 ,才会引发进一步的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 1 信息共享空间中的知识流
以是某个团体 , 如学习小组 、试验小组或项目团体 , 还 可以是某个组织 ,如图书馆某个部门或图书馆 、计算机 中心等 。在 IC中 , 知识转移既可以发生在个人与个人 之间 (如学生与老师的交流 ) 、个人与团体之间 (如加 入学习小组的学生可以分享小组成员的知识 ) 、个人与 组织之间 (如学生通过检索数字图书馆获取所需知 识 ) ,也可以发生在团体与团体之间 (如英语学习小组 与汉语学习小组交流学习诀窍 ) 、团体与组织之间 (如 项目小组对图书馆的调查或咨询 )以及组织与组织之 间 (如图书馆咨询部门向院系提供的知识咨询服务 ) 。 这些知识转移主体彼此交错在一起 , 一方可以同时与 多方进行知识转移 。 第二个维度是知识类型 ( Y轴 ) 。它把知识划分为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 ,越远离原点 ,知识外显性越强 , 因此该维度也可称为知识外显性 。尽管 IC 中的知识 转移也包括显性知识的转移 ,但是更重要的是隐性知 织又十分重要 ,所以 IC 中 知识转移的重点与难点就是如何更好地促进隐性知识 与显性知识在个人 、团体 、组织之间的相互转化以实现 知识螺旋与知识创新 。 第三个维度是知识生命周期 ( Z轴 ) 。达文波特和 普鲁萨克 (Davenport and Prusak) 指出 ,知识转移包含 向潜在接受者发送或提供知识的传递行为和此人或团 体对该知识的吸收行为 [8 ] 。对个人 、团体或组织有价 值的知识转移应该导致行为的变化 、实践与政策的变 化以及新的思想 、流程 、实践和政策的产生 [9 ] 。由此看 来 ,知识转移并非一种单一的知识活动 ,而是与知识获 取 、知识组织 、知识表示 、知识共享 、知识应用构成的知 识生命周期紧密相关 。知识获取几乎与知识转移同时 进行 ,只有存在知识获取的需求 ,才会引发进一步的知
在当今知识时代 ,快速有效地传递与获取知识是 保证个人或组织取得成功的关键 。信息共享空间 ( In2 formation Commons, IC)的出现不仅引发了图书馆服务 模式的变革 ,而且对图书馆员与用户之间 、图书馆与相 关机构之间以及用户与用户之间的知识转移产生了重 大影响 。这种知识转移既有助于用户更有效地利用图 书馆知识资源 ,也有助于提升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尽 管一些学者对图书馆知识转移模式 、过程 、策略 、机制等 问题作了广泛探索 ,然而并没有阐述信息共享空间的知 识转移问题 。本文拟对这一问题作初步分析 。
3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 ”规划项目“基于信息共享空间的 E2Know ledge机制研究 ”(项目编号 : 08M - 03)研 究成果之一 。 收稿日期 : 2009 - 09 - 25 修回日期 : 2009 - 12 - 24 本文起止页码 : 16 - 20 本文责任编辑 :杜杏叶
17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专 题
识转移 。许多显性知识获取方式 (如资料采购 、数据访 问 、分布式搜索 )和隐性知识获取方式 (如访谈 、演讲 、 举行头脑风暴法 )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在进行知识转 移 。知识组织是支持知识转移的必要环节 ,因为只有 通过对知识 (即使是隐性知识 )的梳理 、概括 、整理 ,形 成明确的观点 、思想或知识体系 ,才能保证知识转移的 顺利实施 。作为知识组织的常用工具 ,知识库 、知识地 图 、知识管理系统可以极大促进知识转移 。知识表示 能够使那些隐性知识明示化 ,对于传递隐性知识是必 不可少的 。知识共享本质上是一种集知识提供 、知识 传递与知识吸收于一体的活动 ,与知识转移有密切的 关联 。知识应用是知识转移的最终目的 ,它可以显著 地影响知识转移的内容与方式 。 第四个维度是知识转移时间 (用箭头表示 ) ,用以 表示不断变化的知识特征和知识的流动 。图中每个箭 头都代表一种知识流 ,箭头轨迹可以显示变化的知识 特性 。
2 信息共享空间中的知识流
IC是一种集服务 、设施 、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于 一体 ,能够促进用户学习 、交流 、教育 、研究 、协作的服 务模式与工作空间 [5 ] ,它在概念结构上可分为物理层 、 虚拟层和支持层 [6 ] 。物理层是用户学习 、活动和交流 的实体场所 ,由实体空间 、硬件设备和服务设施等部分 组成 ,其中实体空间主要包括参考咨询与学生工作站 、 协作学习室 、电子教室 、多媒体工作站 、独立研究室 、写 作实验室 、训练指导室 、咖啡室 、休闲厅等 ;硬件设备包 括各种计算机设备 、网络设备和外围设备 ;服务设施包 括参考咨询台 、电脑技术支持台 、残障辅助设施等 。虚 拟层提供合作的学习社区 ,包括在线沟通工具和跨学 科的网络课程 、数据库和数字图书馆 。支持层是 IC后 台的基础和支撑 , 包括各种服务人员 , 如学生技术助 理 、教学技术中心人员 、信息技术中心人员 、参考咨询 馆员 、协作人员和大学行政人员等 。 IC时刻都在进行着知识转移 。要分析这种知识 转移 ,首先必须了解 IC中的知识流 。这里以知识转移 层次 、知识类型 、知识生命周期 、知识转移时间分别作 为 IC的四维坐标 [7 ] ,可以描绘出 IC中的知识流 ,见图 1。 在上述四维知识流模型中 ,第一个维度是知识转 移层次 ( X 轴 ) ,它代表知识转移所涉及的不同主体 。 他们既可以是个人 ,如学生 、老师或图书馆员工 ,也可
3 信息共享空间的知识转移机制
日本知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 ( Ikujiro Nonaka)对 知识转移机制进行了开创性研究 ,认为隐性知识与显 性知识的相互转化涉及三类不同知识组合 (隐性知识 与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 、显性知识与显性知 识 ) 、三种不同层次 (个体 、群体 、组织 ) 、四种不同转化 过程 (社会化 、外部化 、组合化 、内部化 )的知识转化 [10 ] 它并不是一种静态的循环 ,而是一种知识螺旋 ,将在规 模上不断被放大与增强 [11 ] 。基于这种知识转化思想 , 并结合 IC中的知识流 (见图 1) ,可以分析 IC的知识转 移机制 。它包括知识的社会化 、外部化 、组合化与内部 化四个部分 。 3. 1 社会化 社会化 ( Socialization)是通过共享经验来转移隐性 知识 、创造新隐性知识 (如共有的心智模式和技能 )的 过程 。 IC为从隐性知识到新隐性知识的转化 (即社会 化 )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如协作学习室 、咨询站 、咖啡 室 、休闲区等 。这些场所可以把不同年龄 、学科专业 、 教育背景 、身份 、技能的人们聚集在一起 ,为个人隐性 知识的传播 、转移 、扩散和共享提供了理想的地方 ,即 野中郁次郎所言的“始发场 ”[9 ] 。在图 1 中 ,社会化包 括两段 :一是从 A 至 B,意味着通过知识获取实现知识 转移 ;二是从 E至 B ,意味着通过知识应用实现知识转 移 。此时 , A、B、E点所代表的知识的外显性并不高 ,仍
〔Abstract〕Know ledge flow s and know ledge transfer mechanism in information commons can be described by use of four dimensional coordinates including level of know ledge transfer, knowledge type, know ledge lifecycle and know ledge transfer time, while know ledge transfer mechanism is composed of socialization, externalization, combination and internalization of knowledge. Know ledge transfer may be realized by socialization through communication, observation, im itation and exp loratory learning, by externalization through record2 ing, arrangement, abductive reasoning, dialogue an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by combination through communication medium , know l2 edge organization and synthetic learning, by internalization through training, assim ilation, action and interactive learning. 〔Keywords〕know ledge transfer information commons library
1 6 ·L IB RA RY AND IN FORM A T ION S ERV IC E·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Knowledge Flow and Knowledge Tran sfer M echan ism in the Informa tion Comm on s Sheng Xiaop ing
School of Econom ics and M anagement,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
1 知识转移定义与影响因素
1. 1 知识转移定义 对于什么是知识转移 ,好像众所周知 ,其实并未形
成统一的定义 。舒兰斯基 ( Szulanski)指出 :“知识转移 是组织内或组织间跨边界的知识共享 ,即在一定的情 境中 , 知 识 从 源 单 元 到 接 受 单 元 的 传 播 或 转 移 过 程 ”[1 ] 。阿拉维和莱达 (A lavi and Leidner) 认为 ,知识 转移是知识在不同主体之间的移动过程 ,它由知识的 传输和知识的吸收两个过程共同组成 [2 ] 。利亚纳盖 (L iyanage)等人则提出一种操作性定义 ,认为“知识转 移是识别 、获取那些已经存在的 (可利用 ) 知识 ,并随 后应用这种知识建立新观念或改进现有思想以使某种 过程 (或行动 ) 相比之下更加迅速 、完善或安全 。因 此 ,知识转移本质上既是利用可存取的资源即知识 ,也 是如何恰当地获取与吸收这些知识以便使事情进展得 更有效率和效力 ”[3 ] 。 总而言之 ,知识转移既是一种交流行为 ,即知识从 一个地方 、个人或所有者向另一个地方 、个人或所有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