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电大专科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5653+中国政治制度史

5653+中国政治制度史

5653+中国政治制度史2013年秋期开放教育(专科)《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指导第一部分课程考核说明1.考核目的通过本次考试,了解学生对本课程基本内容和重、难点的理解、掌握程度,并考察学生运用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来分析和解决有关“中国政治制度”实际运用的能力。

2.考核方式本课程期末考试为开卷笔试,考试时间为90分钟。

3. 适用范围、教材本课程期末复习指导适用范围为开放教育专科行政管理专业的选修课程《中国政治制度史》。

考试命题的教材采用柏桦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出版的文字教材《中国政治制度史》(2011年4月第3版,是在2005年2月第2版的基础上增删、修订,于2011年4月重新出版的)。

4.命题依据本课程的命题依据是《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实施意见。

5.考试要求本课程的考试是使学生对中国政治制度从整体上有较清楚的了解和把握,对当前的中国政治制度及政治体制改革有较深入的认识,学生能对已有历史知识深化,初步学会独立运用所学基本理论与政治制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考题类型及结构考题类型及分数比重大致为:考试分为六种题型,单选题28%,多选题12%,名词解释题20 %,简答题20%,论述题20%。

第二部分期末复习指导第一章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一、重点名词官僚政治、郡县制二、重点掌握1. 霸主专制到君主专制的发展过程、皇权专制制度下的政治制度2.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的初步形成和发展阶段、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及特点。

三、一般掌握2.宗法制度的产生及在早期国家政治制度中的体现。

2.皇权专制制度下的政治制度下儒家模式控制型政府及其特征。

3.晚清政府新政的主要内容第二章王权和皇权制度一、重点名词皇帝制度、嫡子继承制、外戚政治、分封制二、重点掌握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特点2.皇帝名位制度、皇权的行使方式、皇帝制度的特点3.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君权体现形式4.后妃专权与外戚政治的特点三、一般掌握1.霸主的权力体现形式2.皇位继承人的选用标准和条件3.宗室制度、后宫与宦官制度中的后妃专权与外戚政治、宫省制度。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1、晚清政治发展的基本线索补漏:总理衙门与自强运动翻新: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重建:辛亥革命与帝制终结2、议会制度之评析●议会制度在民国难以实行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基础相对薄弱。

●议会制度只是形式上的移植,没有考虑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条件,脱离中国社会现实,也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中国传统政治体制的窠臼。

●议会制度在中国缺少政治文化基础,在引进介绍中也没有明确的标准,版本各有不同,人们的价值取向在一知半解中更趋向于各取所需。

3、中国近代政治发展的独特性1.跳跃式的政治发展趋势:中国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完成了从封建专制到资产阶级政治再到新民主主义政治的极速跨越;2.政治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不对称性:政治发展的速率不均匀。

19C 政治发展缓慢,20C与政治发展相关的重大事件与政治运动接踵而至,政治发展速率特别快;3.持续的革命道路:20C初中国思想界出现了革命崇拜的现象,革命运动在20C前半期持续高涨;4.农民在政治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农民潜在的政治热情与冲动比之传统社会更高更强,农民在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国民革命运动等运动中均扮演了重要而又不同的政治角色。

4、历史遗产对近代政治发展的影响1.悠久的古代文明和巨大的历史惯性导致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启动缓慢;2.根深蒂固的专制主义不断化解民主主义的挑战,体制内的民主成分极为稀少,以发展眼光看,我国政治文化和制度的取向是朝着强化君主专制的目标演进;3.强大的文化中心主义和大一统观念根深蒂固,但国家观念极为薄弱。

5、中国近代政治发展之目标1.独立:鸦战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国家,以民族主义相号召的谋求独立的救亡运动是谋求政治发展的先决条件,是中国政治发展的题中之义;2.民主:民主是现代政治发展内在的本质要求,体现在制度层面及人们的政治生活中;3.统一:在构建民族国家的过程中,政治统一领土完整是中国近代政治发展长期追求的目标,没有统一就没有真正的政治发展;4.富强:政治发展与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政治发展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才能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应考指南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应考指南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应考指南第一章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一、重点名词官僚政治:所谓官僚政治,是指一种与专制统治相结合的政治形态,是指但是官吏普遍以出任官职作为固定职业,只对君主和上级负责而不问社会效益和民生疾苦,只知墨守成规,按例办事而不管实际情况的变化,遇事模棱两可,行动迟缓,推诿责任,甚至贪污受贿,营私舞弊,苟且偷安。

二、重点掌握1. 霸主专制到君主专制的发展过程P16、皇权专制制度下的政治制度P202.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的初步形成和发展阶段P34、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及特点。

P37第二章王权和皇权制度一、重点名词皇帝制度:中国古代社会以皇帝为中心,实行皇权至上和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

它以君权神授学说为理论基础,用严格的名位等级、礼乐制度和皇位继承等各种规定和措施,集中突出皇帝个人的权威地位,保证皇帝高踞于国家机器之上,拥有至高无上、不受制约的绝对权力。

皇帝制度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创立,经过历代王朝的不断发展、强化,直至1916年袁世凯的垮台而彻底废除,前后历时2137年。

嫡子继承制:古代王位继承制度。

根据嫡子继承制度,择立太子的标准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即以嫡后所生的长子为王位首位继承人;如果没有生子,则在庶子选择,其优先考虑则是妃嫔的家世和本人素质,不考虑是否年长。

外戚政治:所谓外戚政治,就是皇帝的母族或妻族利用掖廷之亲,以皇后父亲或舅父的名义,在朝廷总揽枢机之政,居兵戎之重,父兄亲族并居显要。

其极端的形式便是所谓“外戚专权”、分封制:西周灭商,推行”封建”制度,即分封制,具体来说就是“封诸侯、建藩卫”。

二、重点掌握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特点P582.皇帝名位制度P63、皇权的行使方式P71、皇帝制度的特点P793.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君权体现形式P584.后妃专权与外戚政治的特点P90第三章中华民国的权力结构和元首制一、重点名词临时参议院:P134、1912年1月28日,中华民国成立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具有国会性质。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资料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资料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资料1一、选择题1、夏朝立国,从此中国进入家天下的阶段。

在政治制度上表现为:( )A.占卜B.分封制C.禅让D.世袭制2、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是?( )A.夏朝B.秦朝C.汉朝D.唐朝3、下述政治制度中有利于维护政治统一性与联系性的是?( )A.君主专制B.中央集权制C.分封制D.宗法制4、为保证将黄册作为对人民进行赋役管理的依据,明政府推行了( )A.里甲制B.关津制C.土司制D.卫所制二、名词解释1. 大元帅制2. 洪宪帝制3. 世公世卿制4. 三省制5. 藩镇割据三、简答题1. 清末新政的内容2. 明代内阁制的确立过程3. 两税法的内容四论述题朱熹《朱子语类》: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结合材料,论证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答案一、选择题:D B C A二、名词解释:1. 大元帅制:是孙中山在广州组织护法军政府的政治体制。

1923年2月,孙中山在陈炯明叛乱失败后由沪南下,重入广州,组织大元帅府。

大元帅府之大元帅,被赋予极大的政治及军事权力:(一)一切重要政务,由大元帅处理;(二)各总司令、司令、军、师等军队,由大元帅指挥调度;(三)政府机关之组织、各机关之增设与裁并及重要官吏之任免,皆由大元帅为之;(四)大元帅得公布条例,发布命令;条例之由各部公布者,须经大元帅之核准。

由此可知,孙中山这次确立的大元帅制度,实是具体而微的制度。

他经南北军阀多年之排挤,已感到欲有所作为,必须集军政大权于一身.2. 洪宪帝制:1915至1916年袁世凯进行的复辟封建帝制的活动。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接受帝位,复辟帝制,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并下令废除民国纪元,改民国五年(1916年)为洪宪元年,史称洪宪帝制。

同年12月25日,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护国战争爆发。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总复习资料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总复习资料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材料一:简答题【1】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P5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内容广泛,举凡中国历史上与政治制度相关的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思想、文化、社会等的有关部分,都必然要纳入其内容之中。

1、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活动及其效果,包括政治体制、政治社会背景、政治理论根据、政权结构、政治运行过程,以及因此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制度。

2、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状况,包括国家机关的组织结构、形式,职、权、责、利的划分和运用,以及互相配合密切相关的行政、立法、司法、军事、监察、考试、选举、政党、财政、文教卫生、礼仪、民族、文书、职官管理等制度。

3、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对历史和现代产生过不容低估的影响。

4、中国历史上产生过的政治思想和有关政治的各种学说,也就是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主要内容。

5、中国历史上法律制度、经济制度、社会活动及文化传统,是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不可忽略的内容。

6、历史上对于政治制度的妥善运用,对统治环节和行政的监察,对官吏的规定和举措,培养、任用、考核等管理,也是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必不可缺的内容。

7、中国政治制度史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有必要将之纳入世界范围进行评价,而国外学术界对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看法,也应该是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必须注意的方面。

【2】试述晚清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P79主要内容有:1、政治制度方面。

中心内容是宣布预备立宪和进行国家政体及官制的改革,允诺改变沿袭数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逐步改行君主立宪制度。

2、军事制度方面。

淘汰绿营、防勇等旧式军队,编练新军,颁定新军制,划分兵种,制定了招募、训练、给养、军器等制度,开设武备学堂和各种军事学堂,派遣大量留学生出国学习军事,编练新军,首次设置海军部。

3、行政制度方面。

从建立外务部开始,陆续设立商部、巡警部、学部、邮传部等,飞出满汉复职制度,实行单一领导,其后,又成立责任内阁,设立总理大臣,使行政机构有了一些近代的迹象,但清政府没有放弃任何带实质性的统治权力。

2013中国政治制度史考试资料

2013中国政治制度史考试资料

一、名词解释1、品客占田荫客制:是魏晋时户调式经济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一种保障贵族、官僚们经济特权的制度,同时也为贵族、官僚们占田和奴役人口的数量立了一个“限制”的用意,以制止土地无限制地兼并和隐瞒户口的情况出现。

2、六部:隋唐时期,尚书省下属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吏部,掌管天下官吏选授之政令。

户部,掌管天下户口、钱粮、田土之政令。

礼部,掌管天下礼乐、祭祀、朝会、宴享、贡举之政令。

兵部,掌管天下郡邑、邮驿、屯牧之政令。

刑部,掌管天下刑名法律之政令。

工部,掌管天下营造百工之政令。

3、告身:隋唐时期,官员的任用都由吏部发给任命状,即所谓“告身”。

告身例由中书舍人起草,在专门的纸或帛之上填好字,然后盖上礼部的专用大印,发给任用官员,作为商上任的凭证。

唐中后期,特能用制度开始腐败,吏部往往有大量空白告身,随时填写人名,以备买官之需。

4、封驳:是三省六部制中,门下省的一项重要职能。

门下省在负责纠核朝臣奏章,复审中书诏敕时,如果认为奏章诏书有所不当,可以封还和加以驳正,称“封驳”。

驳正之权主要由给事中掌握。

汉代封还诏书之事多有,然无封驳之名,亦无专官执掌。

唐制规定,凡诏敕须经门下省,认为有失宜的书可以封还,有错误者则有给事中驳正。

5、羁縻府州:唐代在少数名族地区设置的带有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机构。

唐中央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州县,并设置都督府统辖所设的州县,任用少数民族统领为都督、刺史、县令,并允许世袭其职:同时拥有财政上的自主权,但必须接受唐代在地方设置的最高行政机构都护府的监领。

羁縻府州的设立有利于加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和全国大一统局面的巩固,促进了各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6、士家制:三国曹魏推行的军事政策。

为保证有足够的兵员和防止士兵逃亡,规定士兵及其家属另立户籍,称为“士家”。

士家集中居住邺城一带,由军营或郡县管理,社会地位很低。

士家的子孙必须世世代代当兵,娶妻也必须是士家的女子。

士家制保证了曹魏时的兵源,是曹魏称霸北方的重要条件。

2013年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史考试资料

2013年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史考试资料

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史考试资料一、名词解释三读制度:(课本148)议会通过法案的议论程序。

首创于英国。

国民政府五院之立法院沿袭之。

是资产阶级民主的一种形式。

包括一读(亦称初读)、二读、三读三个步骤。

一读朗读议案的标题,然后又提案者说明议案的主要内容,经讨论后表决。

二读将议案逐条朗读讨论,与会立法委员可以提出修改意见。

三读议决议案是否通过,除发现议案互相抵触或与其他法律抵触而需修正外,三读一般只做文字修改。

三三制(课本P288)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士参与抗战,不但积极倡导和推动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且将之付诸于政权建设的具体实践,在抗日根据地建立了一种崭新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三三制”政权,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该制度的基本原则:①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的原则,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为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

②必须保证共产党员在政权中占领导地位,因此,必须使占三分之一的共产党员在质量上具有优越的条件。

③必须使党外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因为他们联系着广大的小资产阶级群众。

④给中间派以三分之一的地位置,目的在于争取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

“三三制”政权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制度,团结了各抗日阶级、阶层,争取了中间力量,孤立了顽固势力,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常会: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简称中常会。

中常会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中执会)互选常务委员5至9人组成。

中常会在中执会全体会议期间执行任务,对中执会负其责任。

中常会是国民党组织系统的一个重要机构,其人数经常体现了国民党各派系的权力斗争,故人数也并不总是固定,1947年9月30日,国民党六届四中全会退选的中常委更是达到55人。

是否设置主席也取决于国民党各派系的权力斗争。

中监会:(课本117)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简称中监会。

中监会是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一个重要机关,是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具体体现机关。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考试题已排版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考试题已排版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综合练习题一、单选题1.秦以后各朝代政治结构的共同点是( D皇权专制)的统治。

2.中国古代社会直接实行( B 君主专制)的统治。

3.启是从暴力夺取政权的,将传统的首领选举制改为( C )。

4.从夏代创建王权制度到秦统一中国建立皇帝制度,( C王)一直是最高统治者的专称。

.5.明朝张居正主持的赋税制度的改革是(C一条鞭法)。

6.古代官吏致仕的年龄是( A 70 )岁。

.7.明清时代中国的政体是( D 绝对君主制)。

8.在先秦时代占主导的官吏选任制是(A世官世禄制)。

、9.三国魏实行的“九品中正制”属于(A.制度荐举)。

10.晚清时期的国体是(C半殖民地半封建制)。

11.秦汉时九卿中掌民族及外交事务的是( C 典客)。

、12.隋炀帝改革国家组织,增设谒者台和( A 司隶台),与御史台合称三台。

、13.在中国历史上六部职权最大的时期是(D、明朝)14.清代掌管礼仪、学校、科举等事务的是(C礼部)。

15.两汉国家结构与秦代最大不同是(C郡国并存制)16.明代首创的国家组织是(B通政司)17.我国出现“私学”教育是在(B春秋)时期。

18.初创于南朝,后发展为南北朝时对州一级行政长官刺史行使监查的主要官员是(B典签)。

19.北魏宋宇文政权以( D 《周礼》)为本,建立六官制度。

20.在尚书的发展演变中,最早拥有出令权是在(D东汉)时期。

*21.中国古代地主封建制的衰落时期是(B明清)。

22.唐代国家权力中枢组织中,掌封驳之权的是(A门下省)。

23.宋代的三师是( B 太师、太保、太)。

24.元代掌管驿站的机构是( C 通政院)。

25.“秀才”是指通过(A童试)的称谓。

26.标志清政府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是(A设五口通商大臣)。

27.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形成于( D 、秦朝)时期28.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制中由各省主持,在各省贡院举行的考试称(B乡试)。

29.一般认为中国古代领主封建制向地主封建制过渡时期是(A春秋战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开放专科)《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辅导第一部分导论1.明确政治制度史研究的主要内容:一是国家体制;二是对国家行为发生持续或重大影响的国家体制之外的制度现象,比如政党制度、工会制度、商会制度以及其他社团组织等;三是前国家时期的制度形态。

2.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现实意义。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当代中国政治的传统色彩;对当今政治发展的借鉴意义;以及建立政治学学科体系的影响。

了解中国的政治传统对今天政治学学科发展的影响。

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研究状况与方法:从三代、先秦诸子、到汉代;司马迁《史记》专辟《礼书》、《乐书》(首次在正史中为制度史在资料整理与研究建立了专题形式);东汉班固《汉书》,列《礼乐志》、《刑法志》(上承《史记》,下启历代正史之写作体例);三通:唐代杜佑《通典》、宋郑僬《通志》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专门的制度史研究)。

近代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状况:专著。

中国古代和近现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性质、特点与史料。

3.掌握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特点:它以政治暴力所造成的超经济强制权力覆盖并支配社会经济领域,对资源和利益分配具有明显的垄断特性,对意识形态的垄断;在秦以后开始以中央集权的体制架构为主要和常态;它造就一元化的社会格局;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中国的君主专制主义制度体系已经演进到了十分成熟的程度,并且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自我调节机制;并一直保持自身的历史连续性。

4.了解学习和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主要文献资料:考古资料、文献资料。

第一编先秦政治制度第一章国家起源的相关理论问题1.了解中国国家起源问题的研究结论带有明显的假说性质。

2.了解摩尔根分析模式的指导作用及局限性。

3.掌握国家的形式特征:具有一个中央政治权力中心以及行政、司法、军事组织、税收制度,有一定程度的阶级分化,有一定针对性的固定领土区域的观念,形成了支持最高权力中心存在和运行的国家意识形态。

4.了解史前社会阶段的两个初级政治组织:群队与部落。

5.了解国家起源两种模式:氏族模式和酋邦模式。

第二章中国国家的起源1.了解文献记载中的三皇五帝的传说(三皇:燧人、伏羲、神农;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2.了解华夏集团和东夷集团的活动区域及代表性人物。

两大集团的联合体。

3.了解尧舜禹时期政治组织的大致情况:人群以氏族和部落为单位。

4.掌握黄帝以来最高政治权力的基本特点:为联合体内少数具有血统优势的氏族所把持;最高权力呈现出个人化的专制倾向;最高权力的“政教一体化”。

5.了解战争在中国国家起源上发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从黄帝时代开始,中国文献开始频繁地出现对战争的记载。

战争开辟了中国文明独特的起源之路。

战争也决定了中国早期国家和后来权威的基本类型。

6.掌握颛顼的“绝地天通”的涵义:反映了黄帝之后,联合体首领的权威足以将原来的部落巫术整合为统一的联合体巫教,并有意识地利用巫术为自己的权力服务。

颛顼是以政治权力拥有者的身份,垄断了沟通神、人的巫术权力。

第三章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了解夏王朝的社会状况及相关的考古发现:二里头文化遗址。

2.掌握夏代的政治制度,世袭制。

夏以后,世袭制成为王权固定的继承模式,并得到了传统合法性观念的有力支持,从而构成了中国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的核心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夏王朝的建立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3.了解商王朝的社会状况及相关的考古发现。

商王朝的活动区域及考古发现,规模之大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青铜器的制作和使用。

4.掌握商朝王权制度的基本特点:一是以巫术化的合法性观念为主要支撑;二是有比较系统的宗法制度确保其王位继承的规范化。

5.商代王都:考古发掘。

6.掌握内服、外服的涵义:商代内服与外服将国家分成中央和地方两个部分。

这两个部分,商王控制的力度是很不相同的。

中央是属于商王直接行使管辖权的区域;地方,是商王授权的诸侯自治区域,商王对此拥有主权和部分管辖权,但一般不直接掌握行政和司法等权力。

7.掌握西周分封制的特点:一是有明显的战略考虑,二是受封的主体是周王室贵族;三是大多数的封国都采取了周族连同盟友、被征服的商人和土著三者结合的人口组合方式。

8.掌握西周宗法制的内容与实质:以在同一宗族内,大宗、小宗的的划分为基本特征,而大宗、小宗的划分是以嫡庶之分为基础的。

宗法制以血亲纽带为基础构筑了政治等级关系。

西周的礼乐制度与宗法制、分封制是相辅相成的。

9.了解西周王室与诸侯国的关系: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10.掌握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制度的转型。

主要表现为以层层分封为主要特征的分权体制逐渐为中央集权所替代。

传统的分封制退居到次要的地位,郡县制成为主要的制度形态,世卿世禄让位于流动性很强的选官制度。

政治制度的许多细节也出现了相应的调整和变化。

1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在政治层面的主要表现:以层层分封为主要特征的分权体制逐渐为中央集权所替代,传统的分封制退居到次要的地位;郡县制成为主要的制度形态,世卿世禄制让位于流动性很强的选官制度,政治制度的许多细节也都出现了相应的调整与变化。

但是,君主制仍然是基本体制形式,不受限制的专制权力仍然是国家权力的基本特征。

12.春秋时期各国官制状况:执政大臣。

13.战国时期各国官制状况:执政大臣正式演化为丞相制度。

14.掌握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制度的创新。

春秋时期,各国有总揽国家政务的执政大臣,但名称和制度并不统一。

除执政外,春秋各国所设官职十分庞杂,大多沿用西周时的制度。

春秋时期的文官系统以史官为主。

战国时期,原来的执政正式演化为丞相制度。

各国官制分工日益明细,职能部门日益健全。

第二编秦以后古代政治制度第四章皇帝制度1.掌握皇帝制度的特点:皇权是典型的全能型权力:皇权可以干预国家的经济和社会事务;皇帝作为政治性权威,有权对思想文化活动进行干预;皇帝是国家一切最高权力的拥有者;皇权是一种专制,具有明显的个人性质。

2.掌握皇位的终身制与世袭制。

个人化性质决定皇权必定采取终身制的形式。

皇位继承的惟一合法依据是血统。

所谓世袭制体现的是皇帝家族对国家权力的独占。

嫡长子被认为是合法的继承人。

但是世袭制对政治稳定的作用十分有限,无法避免皇族内部的争斗。

3.了解皇帝制度的确立与演变:秦朝创立皇帝制度;汉承秦制。

4.隋唐宋元:皇权对相权的分割。

唐朝将相权分为三省,三省长官共为丞相,直接听命于皇帝。

宋代:将地方军权、政权、财权全部收归中央,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

5.掌握明清皇权极端化的表现。

6.掌握明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之手;皇帝与各具体执行部门之间,废除宰相制度;皇帝以下,行政、军事、监察三个机关分别独立,互不统属,相互制约。

7.清朝继承明朝废除宰相的做法,设立军机处。

8.掌握皇位继承制度的规范化。

9.嫡长子继承制度:是延续专制皇统的重要保证,也是皇帝制度中极其重要的内容之一。

父死子继,父子相传。

当政局出现动荡,或国家体制出现某些问题时,皇位继承就会出现许多变异。

宋明以后,皇位继承制度走向稳定与规范。

雍正确立秘密建储制度。

10.了解后宫制度及外戚干政的后果。

后宫制度是皇帝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

后宫通常指皇太后宫和皇后及妃嫔宫。

秦后宫制度为汉所继承。

唐后宫制度在秦汉基础上有了很大发展。

以后各朝大体相承,略有增损。

11.说明历史上的外戚干政:以两汉最为严重。

唐朝的外戚干政也很严重。

12.说明中国历史上的宦官乱政。

宦官是后宫制度的派生物。

13.清朝如何避免宦官乱政:严禁宦官干政;压低宦官的品级;大大削减宦官数量。

14.为什么在中国历史上无法避免宦官乱政的现象:作为皇帝制度和后宫制度的派生物,宦官制度与中国古代专制主义制度相始终。

原因是多方面的:外朝官很难赢得皇帝的信任;宦官却极易与皇帝产生情感上的联系;在制度的设置上,外朝官的权力逐渐趋于分散,直到废除宰相,失去了与宦官抗衡的体制力量。

第五章宰相制度1.了解宰相制度的产生、沿革情况。

作为正式机构,宰相出现于春秋时期。

秦统一以后,丞相制度延续下来。

西汉内朝官最重要的是尚书。

东汉尚书台职权范围扩大。

魏晋南北朝,三省的出现。

2.掌握唐朝宰相制度的特点:隋唐:三省制的全盛时代。

尚书、中书、门下三省掌握国家主要权力。

唐袭隋制,中枢机构仍为三省。

唐代设立政事堂,作为议政决策机构。

与秦汉时的独相制相比,由三省长官联合组成政事堂行使宰相权力,相权从个人掌握转变为由特定机构掌握,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避免相权行使的个人化色彩。

3.掌握政事堂的概念。

唐高祖武德年间,设置政事堂,作为议政决策机构。

政事堂会议还有轮流执笔和秉笔制度,秉笔宰相的任务主要有主持会议、总结记录、轮班办公等。

至此,政事堂已由议事之所变成了正式的宰相机构。

4.掌握宋朝宰相制度的特点。

宋代三省长官虽存,但却不一定行宰相之权。

中书门下长官只有加上“同平章事”,才能进政事堂议政,是真正的宰相。

另外,宋代设置枢密院掌军事,以三司掌财政,与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并称“二府三司”。

5.三省制转变为一省制:辽金元的宰相制度。

辽皇帝以下,设置南北两套管理机构。

金朝宰相机构基本仿照唐、宋及辽。

元朝中枢机构为中书省,三省制最终转变为一省制。

6.宰相制度的衰落:明清的内阁与军机处。

7.掌握内阁与唐代宰相制度的根本差异:汉唐宰相对一般性政务有独立处分权,掌握部分国家最高决定权,内阁是皇帝的秘书机构,对政务并无处分权;汉唐宰相“百官之长”的地位是法律规定的,法律和制度本身及赋予其领导、协调整个国家官僚系统的职责和权力,但明代内阁却没有法定的干预其他各个执行部门的权力,其主持政务、领导或协调各部、院、寺工作的行为没有足够的合法性。

8.军机处:雍正六年,设立军机房办理军务事宜。

权力日益扩大,成为参与机要、参决大政的中枢机构。

军机处设军机大臣,无定员。

军机处的设置及其权限的划定,是皇权极端化发展的产物,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专制皇权至此发展到了顶峰。

9.相权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权力?相权来自于皇权的授予,皇权本身又是诸种权力合成的全能型权力,相权也就不会是单纯的行政权,必定是以行政权为主导的、兼有司法权、监督权、立法权等各种国家权力的权力类型。

第二,宰相制度是皇权为实现自身利益而设置,一旦有其他的替代制度,就会取而代之。

10.掌握中国历史上相权与皇权的关系。

在家国一体化的理论与制度下,宰相很难避免皇帝家奴的性质,这是典型的专制主义制度。

由于皇权是不受限制的,皇权与相权之间的权力划分无法以法定的形式加以确定。

皇权与相权的行使都具有个人化倾向,它们之间的消长,主要是由制度以外的因素决定的。

皇权与相权的分割状况由个人性格、能力决定,说明了中国古代政治的人治的本质。

11.了解中国历史上相权的兴衰与国家治乱之间的关系。

第六章职官制度1.世卿世禄制:分封制作为一种贵族层层分权治理的国家制度形态,基本要素是采邑和附属于采邑的政治权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