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疫 第26讲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精练 浙科版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疫 第26讲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精练 浙科版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疫 第26讲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精练 浙科版

第26讲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手指接触到针尖而产生痛觉不属于反射

B.一般来说,脊髓中的神经中枢不受大脑皮层中神经中枢的调控

C.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

D.韦尼克区受损会导致运动性失语症

答案 A

解析仅产生痛觉未涉及效应器,不属于反射,A正确;脊髓中的低级中枢往往受大脑皮层中高级中枢的控制,B错误;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C错误;韦尼克区受损会导致听觉性失语症,D项错误。

2.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机体内各种反射活动都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

B.化学递质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过程属于体液调节

C.只有保持完整的反射弧结构才能完成反射活动

D.神经细胞只有接受外界刺激才能产生兴奋

答案 C

解析非条件反射活动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A错误;突触部位的活动属于神经调节,B 错误;神经细胞也可以接受内部刺激(如血糖浓度、渗透压等的变化)或其他神经元传递的兴奋,D错误。

3.某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测量装置及结果如图1所示,图2是将同一测量装置的微电极均置于膜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钠离子浓度乙处比甲处低

B.图2测量装置所测电压为0mV

C.图2中若在①处给予适宜刺激(②处未处理),电流计的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同的偏转D.图2中若在③处给予适宜刺激,②处用药物阻断电流通过,则测不到电位变化

答案 B

解析图1中的电极置于膜的两侧,根据Na+在细胞内外的分布可知,乙处的Na+浓度远大于甲处,A错误;图2中的电极都置于膜外,因膜外的电位相同,所以所测电压为0mV,B 正确;在图2中的①处给予适宜刺激,随着兴奋的传导,两个电极不同时兴奋,所以每个电极所处位置兴奋时,与另一个电极之间具有电位差,于是电流计的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C错误;图2中若在③处给予适宜刺激,②处用药物阻断电流通过,右侧电极能兴

奋而左侧电极不能,所以会检测到一次电位变化,D错误。

4.渐冻人是指肌萎缩侧索硬化,也叫运动神经元病。它是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之后,导致包括四肢、躯干、胸部、腹部等肌肉逐渐无力和萎缩。如图为渐冻人的某反射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以针刺S,渐冻人无法感觉到疼痛

B.若刺激Ⅲ处,在③处可以检测到化学递质的释放

C.若刺激Ⅱ处,渐冻人的M发生轻微收缩,则该过程可以称为反射

D.若刺激Ⅰ处,则在Ⅲ处可以检测到动作电位

答案 B

解析由于渐冻人损伤的是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若以针刺S,渐冻人能感觉到疼痛,A错误;由于Ⅲ处位于传入神经纤维上,若刺激Ⅲ处,所以在③处可以检测到化学递质的释放,B正确;由于Ⅱ处位于传出神经上,若刺激Ⅱ处,渐冻人的M发生轻微收缩,但没有完整的反射弧参与,则该过程不可以称为反射,C错误;若刺激Ⅰ处,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在Ⅲ处不能检测到动作电位,D错误。

5.如图表示神经纤维在静息和兴奋状态下K+跨膜转运的过程,其中甲为某种载体蛋白,乙为通道蛋白。该通道蛋白是横跨细胞膜的亲水性通道,具有离子选择性。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K+均以主动转运方式进出细胞

B.a侧为神经细胞膜的内侧,b侧为神经细胞膜的外侧

C.神经纤维上静息电位的产生主要是K+经乙外流的结果

D.运输K+的载体蛋白甲和通道蛋白乙也都能运输Na+

答案 C

解析K+进入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转运,但出细胞的方式为易化扩散,A错误;静息状态下,K+外流,其方式是易化扩散,由高浓度到低浓度,因此a侧为神经细胞膜的外侧,b侧为神经细胞膜的内侧,B错误;静息状态下,K+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C正确;载体蛋白具有专一性,通道蛋白乙不能运输Na+,D错误。

6.如图是一个“神经—肌肉”接点(类似突触)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当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Ach(乙酰胆碱)与Ach受体结合,引起肌肉收缩;不少重症肌无力患者是由于机体产生的某种抗体与Ach受体结合,阻碍兴奋的传导,导致肌无力。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①处兴奋时,膜电位分布情况为内正外负

B.④向肌细胞质侧凹陷,形成许多皱褶,可以增大突触后膜的面积

C.③处为组织液

D.在免疫学上此种重症肌无力疾病属于过敏反应

答案 D

解析①处兴奋时,膜电位分布情况为内正外负,A项正确;④突触后膜向肌细胞质侧凹陷,形成许多皱褶,可以增大突触后膜的面积,B项正确;③是突触间隙,含有组织液,C项正确;在免疫学上此种重症肌无力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患者的免疫系统将Ach作为抗原加以排斥,D项错误。

7.如图为人排尿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简图(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到轴突),A是位于膀胱壁上的压力感受器,当尿液对膀胱壁的压力达到一定值时,A就会产生兴奋。方框甲代表大脑皮层的部分区域,乙代表脊髓控制排尿的神经中枢。下列有关此生理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新生婴儿的A兴奋,就会引起E兴奋;正常成年人的A兴奋,E不一定兴奋

B.如果正常成年人的N兴奋,一定会引起神经元D兴奋

C.若B受损,其他结构正常,此人的排尿反射不会发生障碍

D.若某人的M和N受到损伤,在其他结构正常的情况下,其排尿反射不会存在

答案 A

解析新生婴儿大脑发育不健全,对低级中枢的控制能力极差,正常成年人可以自主控制排尿(N的末端可以释放兴奋性递质或抑制性递质,从而引起神经元D兴奋或抑制),因此A正确,B错误;图中的A、B、C、D、E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B受损会破坏反射弧的完整性,排尿反射将发生障碍,C错误;M和N受损排尿反射仍会存在,只是不受大脑皮层控制,D 错误。

8.γ-氨基丁酸和某种局部麻醉药在神经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如图甲所示。此种局部麻醉药单独使用时不能通过细胞膜,若与辣椒素同时注射才会发生如图乙所示效果。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神经细胞兴奋时,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B.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促进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C.局部麻醉药和γ-氨基丁酸的作用效果和作用机理一致,都属于抑制性化学递质

D.局部麻醉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Na+通道,阻碍Na+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答案 C

解析神经细胞兴奋时,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A正确;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促进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B正确;局部麻醉药和γ-氨基丁酸的作用效果一致,但局部麻醉药的作用机理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Na+通道,阻碍Na+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C错误、D正确。

9.下图是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刺激c点,检测各位点电位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检测到b、d点都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可以双向传导的

B.如果a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是因为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化学递质

C.兴奋由c传递到e时,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D.电表①不偏转,电表②偏转两次

答案 B

解析刺激c点,若检测到b、d点都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可以双向传导的,A正确;刺激c点,如果a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是因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B错误;兴奋由c传递到e时需要通过突触结构,因此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