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读书笔记1000字
资本论读书报告1000字范文五篇

资本论读书报告1000字范文五篇第一篇: 资本论读书报告1000字第一篇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资本流通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资本家在市场上将他的货币转化为商品,即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第二阶段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活动,即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产生新的商品(剩余价值在此阶段产生)。
第三阶段是资本家将新生产出来的商品在市场上换回更多的货币。
有一些部门生产出来的并不是物质商品,比如交通运输业。
交通运输业出售的东西就是流通本身,它的价值同样等于提供交通运输服务的生产要素价值与运输工人产生的剩余价值之和。
如果运输是服务于商品生产过程的,这些价值则转移到所运输的商品中去继续流通,如果运输是服务于个人消费(比如旅游)的,则该价值就和消费一同消失。
资本的循环中,每一阶段都是以前一阶段为前提的,而每一阶段又是前一阶段的前提。
从总体的角度来看,社会总资本中的各个组成部分是同时分别处在资本循环的不同阶段的,这样就实现了社会总资本循环的连续性。
“资本作为自行增殖的价值,不仅包含阶级关系,包含着建立在劳动作为雇佣劳动而存在的基础上的一定社会性质。
它是一种运动,是一个经过各个不同阶段的循环过程”。
资本的流通中会产生费用,这种费用分为两种。
一种是社会需要之外产生的费用,例如货物积压造成的储备费用,资本记账的会计费用等;另一种是产品本身性质决定的流通中必须支付的物质资料和劳动力,例如商品被运输到市场上售卖所产生的费用。
前一种是不计入商品价值的,后一种要计入商品的价值。
第二篇资本周转资本的循环是不断重复发生的,把循环看成是周期性的过程,就是资本的周转。
一部分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价值是一点一点的转移到产品中去的。
在完全被消耗之前,它在参与产出产品的同时,它还以自身独立的形式保留了一部分价值。
(如机器)用于购买这部分生产资料的资本被称为不变资本。
另一部分生产资料,例如原材料、煤炭等,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是完全转移到产品中去的,必须不断的更新才能维持生产。
读《资本论》读书笔记(优秀8篇)

读《资本论》读书笔记(优秀8篇)读《资本论》读书笔记篇1《资本论》是马克思耗尽毕生心血的结晶。
《资本论》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在一齐,是一部系统的、逻辑严密的经济学著作。
它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深刻地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历史地位,揭示了它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客观规律。
它不仅仅是一部经济学巨著,并且是一部哲学巨著、一部科学社会主义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工人阶级的圣经”。
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目的,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关于《资本论》的资料,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开篇时指出;“在第一卷,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景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
可是,这个直接的生产过程并没有结束资本的生活过程。
在现实世界里,它还要由流经过程来补充,而流经过程则是第二卷的研究对象。
在第二卷中,异常是把流经过程作为再生产过程的媒介来考察的第三篇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整体来看,是生产过程和流经过程的统一。
至于这个第三卷的资料,它不能是对这个统一的一般的考察。
相反地,这一卷要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
资本在自我的现实运动中就是以这些具体形式互相对立的,对这些具体形式来说,资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和在流经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只是表现为特殊的要素。
所以,我们在本卷中将要阐明的资本的各种形式,同资本在社会表面上,在各种资本的互相作用中,在竟争中,以及在生产当事人自我的通常意识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是一步一步地接近了。
”这是马克思对《资本论》前三卷研究对象、资料和理论结构的概括和说明。
《资本论》的体系是“一个艺术的整体”,它的结构是“科学的辉煌成就”。
资本论读书报告1000字

资本论读书报告1000字《资本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著作之一,以其严谨的逻辑思辨和深刻的社会剖析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该书分为三卷,详细阐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和内在机理,并对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做出了有力的预测。
下面,本文将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从几个方面来谈谈对《资本论》的一些读书感悟。
一、初探《资本论》作为一个具备一定经济和社会基础的人,我相信对于马克思主义有一定了解,但读起《资本论》来,发现自己的思考仍然存在很多狭隘和表浅。
一开始,我尝试自己看这本书,很快就因为语言和思想难度过高而放弃了。
后来,我了解到一些工具书,比如马克思主义小学问系列,对于理解《资本论》很有帮助。
这些工具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和经济学理论的基本概念,缓解了我初读《资本论》的困难,同时也对自己的认识和思考发生了一定的推动。
二、洞察资本主义的本质《资本论》从资本主义的本质出发,阐述了商品交换、货币交换、资本的积累、剩余价值的创造和再生产等一系列经济现象,并将这些现象抽象成为一种经济逻辑。
这种经济逻辑呈现出的是一种内部关系、一种矛盾和一种危机,以换句话说,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衍生出种种问题。
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的本质,我们可以深入理解一些经济现象背后的规律和本质,而不是停留在表面层面的描述和解释。
对于后续的社会变革、经济政策制定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思考社会剥削和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最核心的东西就是阶级斗争。
《资本论》深入揭示了资本主义一系列剥削和奴役下工人阶级的劳动生命的危机和疼痛。
通过这些分析,我们会知道在中产阶级、下层社会和其他国家之间的社会矛盾,并考虑到如何有效地化解和解决这些矛盾。
在这一点上,《资本论》还是一本很有启示性的书。
阶级斗争不仅不能轻视,而且应该成为主要的经济政策和国际政治决策的核心考虑因素。
四、反思资本主义下的人性和文化问题对社会和经济现象的分析不仅限于经济领域,往往需要考虑到人性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资本论读后感1000字5篇

资本论读后感1000字5篇资本论读后感1000字在中学时代学历史时,就已经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有所了解,明白了有《资本论》这本书,明白书中有剩余价值理论这个概念。
其余的就不了了之了。
直到这天,经过三个多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程学习,才让我对资本论进行重新审视。
经过十几天的仔细阅读,让我收获匪浅!只可惜,由于阅历和时间的关系,使我无法对《资本论》进行深刻的了解。
众所周知《资本论》不仅仅是一部不朽的经济学著作,并且也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融为一体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全书,并且它又是马克思一生所作出的两大贡献,即历史唯物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完美的统一。
实际上这是一部以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石的经济学巨著,马克思根据这一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必然要为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和消灭人剥削人的现象而斗争。
剩余价值理论中马克思指出,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对的“干活付钱”是错误的认识,实际上“干活付钱”并不是“等价交换”,工人为资本家劳动所创造的财富远远大于自我所得的报酬。
例如,一个工人一天劳动所得为8元钱,而他在一天之内为资本家所创造的利润远远不止8元,可能是16元,也可能是24元,还可能更高。
那么,究竟什么是剩余价值呢马克思的《资本论》里面的一段话“其中的G′=G+△G,即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殖额。
我把这个增殖额或超过原价值的余额叫作剩余价值。
马克思认为,“劳动过程的第二段时间,工人超出必要劳动的界限做工的时间,虽然耗费工人的劳动,耗费劳动力,但并不为工人构成任何价值。
这段时间构成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以从无生有的全部魅力引诱着资本家。
”马克思又进一步论述,“把价值看作只是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对象化的劳动,这对于认识价值一般具有决定性的好处,同样,把剩余价值看作只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对象化的剩余劳动,这对于认识剩余价值也具有决定性的好处。
使各种经济的社会形态例如奴隶社会和雇佣劳动的社会区别开来的,只是从直接生产者身上,劳动者身上,榨取这种剩余劳动的形式。
资本论读后感1000字(4篇)

资本论读后感1000字(4篇)资本论读后感1000字篇1今天我读了《资本论》这本书。
第一卷从商品货币谈起,讲了什么是商品,交换过程及商品货币流通,货币的资本化,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工资及其蓄积过程等内容。
从中可以看到资本是逐利的,而且最开始都是通过很血腥和暴力的方式开始,像英国的圈地运动,“羊吃人”很形象的描述了那样的.场景,还有殖民活动。
第二卷谈到资本的形态变化及循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是如何循环的,资本的周转,最后说到了社会总资本的在生产与流通。
资本因为其逐利性,所以会不断的投入再生产、不断获取更多的价值,就像我们一般人都希望花同样的钱做更多的事情一样。
资本可以通过提高周转率来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
第三卷谈到了利润及利润率,平均利润,生息资本,地租等内容。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其最高限度就是全部剩余价值,所以说,利润率是小于剩余价值率,小于剥削程度率的。
很佩服犹太人很早就发现了利息这一个神奇的东西,金钱是有时间价值的,排除通货膨胀的因素,借一笔钱就占用别人用这笔钱,最后还款的时候是不是应该付个使用费呢?利息可以说就是这个使用费了。
资本论读后感1000字篇2以下就《资本论》本书的基本前提和论点做三点简评:一是关于资本利润的平均化,马克思的前提是资本家之间尔虞我诈的对立,而不是你死我活的阶级对立,这在当时马克思研究条件下的英国、欧美内部还是说得通,但不能放之四海皆准。
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阶级对立并非最深刻的对立,资本主义,乃至阶级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在其生产方式产生之前,人与人之间,人群与人群之间还存在着更深刻的对立关系,譬如:宗教和种族的对立,这并没有因暂短和近晚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普及而消失,有些矛盾乃至贯穿人类迄今为止的历史和可预见的未来。
此外,资本究竟是资本家意志的表现还是资本家是活的资本,马克思倾向于后者,即物是第一性的,这与唯物主义是一致的。
然而资本,无论是货币、商品还是机器,它在循环周期中的任何形态中都是冷冰冰的,它不断增值的欲望是从哪里来的呢?欲望是人所特有的,是活生生的,是目的论决定的。
资本论读后感1000字

资本论读后感1000字《资本论》是德国哲学家马克思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之一。
它以其深刻的分析和独特的视角,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运行规律,对当代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读完《资本论》后,我深受启发,对资本主义社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马克思的思想产生了更多的思考和探索。
首先,《资本论》通过对商品、货币、资本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社会,商品的生产和交换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切都被商品化,人们的劳动力也成为商品,而资本家则通过购买劳动力来获取剩余价值。
这种剥削劳动力的方式使得资本家能够不断积累财富,而工人阶级则陷入贫困和剥削的境地。
通过对商品、货币、资本的分析,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是剥削和压迫的社会,这对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其次,《资本论》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而这种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竞争导致了生产过剩和市场萎缩的问题。
同时,资本主义经济的不稳定性也导致了经济危机的频繁发生。
这些矛盾和危机使得资本主义社会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动荡,而这种不确定性和动荡也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充满了变数。
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的分析,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这对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最后,《资本论》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发展和未来走向的思考,提出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改造。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历史发展的阶段,它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历史命运。
然而,资本主义社会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和矛盾,这些问题和矛盾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
因此,马克思呼吁人们要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和矛盾,积极参与社会变革,推动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资本论读后感一千字

资本论读后感一千字《资本论》是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所著的一部著名的经济著作。
这本书是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刻发掘和批判,被认为是当代社会科学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展现了人们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无助、被动和剥削。
这本书在经济学、哲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当我开始阅读这本书时,我非常兴奋。
我曾经以为它只是一本资本主义的批判和贬低,但实际上,它远远超过了这个范畴。
它是一个针对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制度的深刻探索,阐述了资本制度背后的阶级对立和利益倾向。
在阅读这本书时,我发现这本书的思想非常严谨,反复引用许多经典的文献和哲学思想。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体系的揭示给人带来了启示,你可以看到它是如何持续增长并且达到崩溃的边缘的。
在我读这本书时,我特别感兴趣的是,在这本书中,马克思强调了生产力和劳动者和生产手段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资本主义使劳动力成为商品,从而让资本家通过控制劳动力来获取更多的利润。
他还批评了资本主义的主张,认为它是对人类工作和生活的一种限制,它不仅对个人的自由,还有所有制,技术,文化和其他方面的发展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这本书的重要性在于,它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认为私人占有制和市场机制总是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马克思相信,未来的社会形态应该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形式,这是总结历史发展及其内在动态演变的必然结果。
这本书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它提供了一种聚焦人类经济社会现实的理论范式,而不是抽象化的理论,可以使人们更好地理解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
在我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意识到马克思的思想是无处不在的。
我们看到资本主义制度中的各种问题和不公正之处,这些问题正是马克思理论的本质。
马克思把我们从天真无邪的幻想中撕回现实,让我们彻底认识到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其无法解决的各种问题所产生的后果。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相信,我们需要与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不断地斗争,每一次光明都来自于人们审视现实的锐度和坚定的意志。
资本论读后感1000字

资本论读后感1000字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是立足于商品经济社会的,劳动价值论是对商品经济现实关系的一种理论反映。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资本论读后感1000字,欢迎大家来阅读。
资本论读后感1000字1要理解《资本论》被称为“资本主义的血史”,我认为带着下面这个问题去阅读,或许能够初见端倪:还在第四章中,在阐明货币之所以成为资本,只是因为货币的一部分被转化为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并且被自由工人所出卖的劳动力时,就发生过这样一个问题:这种劳动力究竟是从哪儿取得的呢?个别人手中大量的货币量究竟是如何地,通过什么方法积累起来的呢?“圈地运动”是我仅能想到的原因,这是高中教育留给我的。
阅读到在第一卷二十四章才发现自己的思考和学识有多狭隘。
马克思说道:“但是,资本积累以剩余价值为前提,而剩余价值以资本主义生产为前提,而资本主义生产又以商品生产者握有较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为前提。
因此,这一整个运动好像是在一个恶性循环中兜圈子,要脱出这个循环,就只有假定在资本主义积累之前有一种“原始”积累(亚当.斯密称为“预先积累”),这种积累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而是它的出发点。
”从这里来理解,所谓“原始”积累是在资本及与其适合的生产方式产生之前的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历史过程。
当“原始”积累达到一定力量和能力的时候,它就辩证地转化资本,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曾经,在高中的课堂上,老师向我们解读“资本就是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本以为这仅是马克思个人仇资的心理表示,毕竟在当时,我只认为马克思是站在资本主义对立面的人。
读罢《资本论》,才发现这正是恰如其当的评述,甚至如果还有更贬损的话语,我不介意用它来描述资本积累的原始过程。
历史是被建构出来的,以文字形式表现出来的历史,总是不可避免地带有作者的印记,但其前提是存在有那么一段历史,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虚构的历史,迟早会被淹没在时间的长河中。
“事实上,原始积累的方法绝不是田园诗式的东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论读书笔记1000字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著作,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
本人已经整理好了关于资本论读书笔记在下面了,欢迎大家阅读。
我今天下午看了《资本论》,感触也是比较多的,他主要的特点是汇集了各家之所长,再加上他理解的东西,通过学习,给我的理解带来了帮助。
一、劳动价值论
(1)价值:
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量决定的。
作者从商品入手,阐述了价值,他认为商品一方面满足了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做为交换商品的筹码,等价交换其他所需要的东西。
他还分析了价值的形式和货币,认为从他的交换形式是从个别的偶然现象到一般的价值形式,而它的最高形式就是货币,货币可以使商品流通更加便捷,更加直接,它表明社会生产的不同阶段。
(2)剩余价值
随着技术、劳动力和工具的发展人们制造商品已经满足
自己的生活,还有剩余的商品可以换成货币,货币积蓄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就形成了资本。
资本是从劳动力、合作分工、工具的革新等等来的,他说增加剩余价值可以有两种方法,就是延长工作时间和缩短必要的劳动时间,但是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延长工作时间的方法已经不适合了,现在国家的劳动时间已经规范化,但是我们资本家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效率,来榨取他们的剩余价值,还可以用工具革新,新的生产方式、管理组织形式、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等等来提高工人们的劳动效率。
(3)资本的积累
资本积累就是把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它不是满足资本家自己的嗜欲,他是为了投入资本来赚更多的钱,投入新的生产,剩余价值可以分为生产资料和可变资本,不是像《国富论》把剩余价值都可以转化为可变的资本。
资本的积累造成阶级两极分化的社会现象,一方造成生产过剩,另一方则造成生存的压力,他说:“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夺,是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流,最卑鄙和最疯狂的贪欲的趋势下完成的。
”可见他对资本家深恶痛绝,但是我们为这本书是为资本家写的,对资本家怎样剥削工人有指导作用。
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学说
他主要对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进行分析,将社会生产分
为:生产资料的生产和和消费品的生产,他认为全部商品的价值总量是同价格总量相符的,然后价值(社会的)可以变为价格(个别的),这要经过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
三、关于地租
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大多数土地由少部分人占有,所以土地资源面对工业化浪潮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项,现在农民把一部分工资交给资产阶级,自己却当一个田户,这是小块土地所有制占统治地位的国家的谷物价格低于市场价格所造成的,在资产阶级社会制度下,小块土地所有制,不断的衰退,它排斥了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的社会形式、资本社会的积聚和大规模的畜牧和科学的不断扩大等等。
他的著作指导着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道路,也为我们公民指导着我们自我价值实现的目的。
1、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商品的生产数量,不是取决于社会的供需要求,是取决于生产规模和不断扩大的生产规模需要
2、要使生产不间断进行下去只有;
1)缩小生产规模
2)追加流动资本
资本的周转时间愈长,为维持再生产的预付资本就愈大
3、可变资本周转的次数愈多,创造的剩余价值愈多
4、商品生产必需以商品流通为前提。
商品流通又以货
币流通为前提,货币流通是第一推动力
5、货币资本不是扩大生产规模的唯一选择,可以通过提高劳动强度或劳动时间来扩大生产规模
6、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来使商品便宜,使工人本身便宜,是资本内在的冲动和经常的趋势,,所以可以解释为什么只关心生产交换价值的资本家总是力求降低商品的交换价值
7、如果资本在购买价段停顿下来,就凝结为储存货币
8、如在生产价段停顿下来,就会造成生产资料的闲置和劳动力失业
9、如在售卖阶段停顿下来,就造成商品积压
10、在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强度已定下,只有通过延长工作日才能榨取更多剩余价值
11、在劳动工作日已定又以提高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强度来榨取
12、商业资本是产业资本中的商品资本的独立化形式
13、生息资本不是职能资本,是在职能资本运动中游离出来的闲置货币资本转化来,
14、银行资本是货币资本的独立化形式属于职能资本的范畴
15、信用制度促使少数人拿别人的财产来进行冒险,信用发展使社会财富愈来愈为少数人占
有,使少数资本家拿社会的财富来进行冒险
16、信用制度固有的两重性;
一方面用剥削别人劳动的办法来发财致富,发展成为最纯粹最巨大的赌博欺诈制度并且使剥削社会财富的少数人的人数愈来愈少;另一方面,又是转到一种新生产方式的过渡形式
17、必要劳动时间是工资的来源,剩余劳动创造了利润、地租
18、分配关系受生产关系决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关系
19、资本只有生产剩余价值才能成为资本,虚拟资本是生息资本发展的必然结果
20、国债是虚拟资本,是消灭掉的资本的纸制复制品
21、股票也是虚拟资本,是现实资本的纸制复制品,股票价格=股息/利息率
22、在萧条阶段,借贷资本过剩与产业资本收缩,在危机阶段,借贷资本奇缺与产业资本过剩
23、地理位置对其级差地租具有决定性影响,土地所有者具有明显的被动性,建筑地段的所有者具有完全的寄生虫特征
24、土地投机也会使土地所有者任意提高地租,建筑投机的对象是地租不是房屋,投机者不过是通过建造房屋在地
租的上涨中发财罢了
25、传统经济危机主要是生产过剩的危机,当代经济危机主要是过度膨胀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严重脱节,既金融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