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习题1
《蒹葭》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

《蒹葭》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蒹葭》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作者】《诗经》,原称《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叫《诗三百》。
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后来被尊为儒家的经典之一,称为《诗经》。
《诗经》的“六义”三大基本内容:“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三大表现手法:“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叙事抒情)“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引出)】【背景】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昭、穆以后,国势渐衰。
后来,厉王被逐,幽王被杀,平王东迁,进入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夷狄交侵,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最新文档】蒹葭同步练习题(附答案)word版本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蒹葭同步练习题(附答案)【模拟试题】(答题时间:25分钟)一、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蒹葭伊人溯洄唏湄跻坻涘窈窕荇寤寐参差琴瑟芼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访兰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去一趟,带回些野兰草来栽培。
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个品种,像要做一个兰草园圃似的。
方圆十几里的人都跑来玩赏。
父亲不但不以此得意,反而倒有了几分愠怒。
此后进山去,便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
这事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又一次进山的时候,特意招呼我说:“访兰去吧!”我们走了半天,到了山的深处。
那里有道瀑布,十几丈高直直地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地响,水沫扬起来,弥漫到半空,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
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
香气浓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便动手挖出一株来。
我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栽培,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种、形状的呢。
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我说:“这里的好。
”“怎么个好呢?”我却说不出来。
家里的确比这里的好看,这里的却还比家里的清爽。
“是味儿好像不同吗?”“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儿?”“……”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灵气,长的是野山水畔的趣资;一栽培了,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大了呀。
”“样子似乎是,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人知道而欣赏呢?“这正是它的不俗处。
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长得叶纯,开得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性灵。
蒹葭阅读答案蒹葭所有选择题及答案

蒹葭阅读答案蒹葭所有选择题及答案蒹葭阅读答案蒹葭阅读答案《蒹葭》选自《诗经国风秦风》大约是2550年以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
下面是WTT为大家整理的《蒹葭》的文章阅读以及相关的阅读答案,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蒹葭》原文阅读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蒹葭》阅读习题 1、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 3、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p 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4、(1)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2)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3)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p 。
《蒹葭》阅读答案 1、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2、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
(意对即可) 3、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4、(1)①托物起兴(比兴手法)。
②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2)①他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
②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
(3)营造了飘渺朦胧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苍苍的蒹葭,茫茫的霜露十分谐调,把主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
《蒹葭》阅读赏析《蒹葭》属于秦风。
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
蒹葭练习题(打印版)

蒹葭练习题(打印版)《蒹葭》练习题一、填空题1. 《蒹葭》是一首描写爱情的诗,其作者为______。
2. 诗中“蒹葭苍苍”中的“苍苍”一词,形容的是______。
3. “白露为霜”在诗中指的是______。
4.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中的“伊人”指的是______。
二、选择题1. 诗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所表达的意境是:A. 道路遥远,难以到达B. 道路曲折,充满挑战C. 道路平坦,容易到达D. 道路险峻,充满危险2. 下列哪项不是《蒹葭》中的诗句?A.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B.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C.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D.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三、解释题1. 解释“蒹葭”一词在诗中的含义。
2. 简述“白露为霜”在诗中的象征意义。
四、简答题1. 根据《蒹葭》的内容,描述诗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象。
2. 分析《蒹葭》中“伊人”的形象特点。
五、论述题1. 论述《蒹葭》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六、翻译题将下列诗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答案一、填空题1. 《蒹葭》的作者是《诗经》中的无名氏。
2. “苍苍”形容的是芦苇的茂盛。
3. “白露为霜”指的是露水凝结成霜。
4. “伊人”指的是诗人心中所思慕的人。
二、选择题1. B2. C三、解释题1. “蒹葭”指的是芦苇,诗中用以象征爱情的纯洁和高洁。
2. “白露为霜”象征着爱情的纯洁和高洁,也暗示了爱情的脆弱和易逝。
四、简答题1. 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是秋天的景象,芦苇茂盛,露水凝结成霜,给人一种清新而又稍带忧伤的感觉。
2. “伊人”的形象特点是遥远而又神秘,令人向往而又不可及。
五、论述题《蒹葭》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远的意境,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表达了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和情感的深刻理解。
这首诗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许多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
六、翻译题“逆流而上,道路漫长而艰难。
《蒹葭》练习题及答案

《兼葭》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成语“秋水伊人”源之《蒹葭》中的诗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诗经•蒹葭》中于浓浓的秋凉之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句子是: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二、选择题:1、对《蒹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第一章起两句写秋天的景象。
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他的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怀念。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
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与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
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怀念之情。
分析: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
应该是“虚写”。
2、对《蒹葭》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
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C.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
D.三个诗节的最后一句,是写意中人所处位置的变换:从水中央到岸边,再到水中沙滩。
分析:B. “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应该是“清晨” ;第二句应该去掉“翌日” 。
3、对《蒹葭》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此诗用芦苇、霜露、秋水等自然意象组成一幅清秋晨景图,并笼罩着一种凄清的气氛。
蒹葭考试题及答案

蒹葭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1. “蒹葭”一词中,“蒹”指的是什么?A. 芦苇B. 荻草C. 菖蒲D. 茭白答案:A2. “蒹葭”一词最早出现在以下哪部文学作品中?A. 《诗经》B. 《楚辞》C. 《汉赋》D. 《唐诗三百首》答案:A3.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述的是哪一个季节的景象?A. 春季B. 夏季C. 秋季D. 冬季答案:C4.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中的“伊人”指的是什么?A. 诗人自己B. 诗人所思慕的人C. 诗人的朋友D. 诗人的敌人答案:B5.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中的“溯洄”是什么意思?A. 顺流而下B. 逆流而上C. 沿着河岸走D. 横渡河流答案:B6.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中的“坻”指的是什么?A. 水中的小岛B. 水中的石头C. 水中的植物D. 水中的动物答案:B7. “蒹葭”这首诗歌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A. 喜悦B. 愤怒C. 哀愁D. 恐惧答案:C8. “蒹葭”这首诗歌的作者是谁?A. 屈原B. 杜甫C. 李白D. 无名氏答案:D9. “蒹葭”这首诗歌属于以下哪种文学体裁?A. 抒情诗B. 叙事诗C. 讽刺诗D. 史诗答案:A10. “蒹葭”这首诗歌中“伊人”的意象象征着什么?A. 理想B. 爱情C. 事业D. 财富答案:B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1. “蒹葭”中的“苍苍”形容的是________的颜色。
答案:芦苇12. “蒹葭”中的“白露”指的是________。
答案:露水13. “蒹葭”中的“伊人”在水的________方。
答案:一14. “蒹葭”中的“溯洄”和“溯游”分别表示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逆流而上;顺流而下15. “蒹葭”中的“宛在水中央”中的“宛”意思是________。
答案:仿佛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6. 简述“蒹葭”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
答案:这首诗歌通过描绘秋天芦苇丛生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所思慕之人的深切思念和追寻。
诗经蒹葭练习题及答案可打印

诗经蒹葭练习题及答案可打印诗经蒹葭练习题及答案蒹葭①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②,在水一方。
溯洄③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④。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⑤。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⑥。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⑦。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⑧。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⑨。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⑩。
(选自《诗经·国风·秦风》)【注解】①蒹葭:jiānjiā,水边的芦苇等植物;②伊人:那个人(恋人);③溯洄:沿着曲折的水边逆流而上;④晞:xī,干;⑤湄:méi,水边;⑥跻:jī,升高,向高处登;⑦坻:chí ,水中的小洲或高地;⑧涘:sì,水边;⑨右:引申为曲折;⑩沚:zhǐ,水中的小洲。
阅读题(1)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2)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3)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①托物起兴(比兴手法)。
②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2)①他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
②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
(3)营造了飘渺朦胧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苍苍的蒹葭,茫茫的霜露十分谐调,把主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
诗经蒹葭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蒹葭注释1、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
葭(jiā):初生的芦苇。
苍苍:鲜明、茂盛貌。
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2、苍苍:茂盛的样子3、为:凝结成。
蒹葭习题与答案精全版

《蒹葭》习题与答案精全版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选自《诗经·秦风》,诗经里的民歌属于“风”。
))A、《蒹葭》选自《诗经·大雅》,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
B、全诗重章反复,一意化为三叠,具有音乐美,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
C、全诗三章,每章八句,诗的旨意在第一章就全部体现出来。
D、本诗的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心上人路远难寻。
结尾却用“伊人”一转,似乎“她”就在面前,这里写的是一种想象。
2.对全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虚写)A、第一章起两句写秋天的景象。
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他的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怀念。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
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与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
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怀念之情。
3.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D项有误,全诗没有明确的故事情节,“它是一首叙事诗”的说法错误)A 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氛围,同时又暗寓了时间的推移。
后六句描写访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
B “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境,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及。
C “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D 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
4.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首章“白露为霜”,露凝为霜,是拂晓时;二章“白露未唏”,太阳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阳光照射,露水快干。
)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蒹葭》习题
一、下列词语注音。
蒹葭伊人溯洄唏湄
跻坻涘窈窕荇
寤寐参差琴瑟芼
二、分析题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这境界,究竟是“幻觉”还是“象征”?
2、诗中反复用“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这样的句子,对表现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3、《蒹葭》一诗是怎样表现诗人执着的爱情追求和彷徨失意的心绪的?
三、拓展阅读
访兰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去一趟,带回些野兰草来栽培。
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个品种,像要做一个兰草园圃似的。
方圆十几里的人都跑来玩赏。
父亲不但不以此得意,反而倒有了几分愠怒。
此后进山去,便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
这事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又一次进山的时候,特意招呼我说:“访兰去吧!”
我们走了半天,到了山的深处。
那里有道瀑布,十几丈高直直地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地响,水沫扬起来,弥漫到半空,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
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
香气浓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便动手挖出一株来。
我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栽培,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种、形状的呢。
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
我说:“这里的好。
”
“怎么个好呢?”
我却说不出来。
家里的确比这里的好看,这里的却还比家里的清爽。
“是味儿好像不同吗?”
“是的。
”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儿?”
“……”
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灵气,长的是野山水畔的趣资;一栽培了,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
“样子似乎是,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人知道而欣赏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
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长得叶纯,开得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性灵。
”
我再也不敢去挖野兰了,高兴着它的纯朴,悲叹以前喜爱着它却无形中毁了它。
父亲拉着我坐在潭边,我们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
他看兰,也在看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低了品格。
低俗的人是不会对社会有贡献的。
”
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
从那以后,已经是十五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
1、文章中最能体现野兰特色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文章中“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儿”中的“味”,你是如何理解的?
3、简要分析第一段中画线句子所包含的意思。
4、第二段的景物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5、下面是“访兰”过程中父子对话的分析,选出分析不恰当的一项,并说明理由。
A、通过对话,对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作对比,既照应开头,又为后方议论作铺垫。
B、通过对话,具体写出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的不同特点为,寓褒贬于对话之中,发人深思。
C、通过对话,交代了“访兰”的具体内容与“我”认识到野生兰草的特性,并因此而惋惜。
D、通过对话,揭示了父亲约“我”“访兰”的目的,写出“我”的感情和认识的变化。
选项是:()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主要写的是对“兰草”的欣赏、品评,可文题却用“访兰”而不用“赏兰”,为什么?
7、简要分析作者借“兰草”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参考答案:
一、略。
二、1、对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所写境界,研究者有不同看法。
王国维认为这首诗“最得风人之致”,郭沫若提出“所表现的疑是一种幻觉”;陈子展认为“诗境颇似象征意义,而含有神秘意味”。
钱钟书则博举中外作品,认为此篇所赋,郡企慕之象征。
我们认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写爱情而越过写实,进入象征领域,读者从渺茫追寻的朦胧中既能唤起相似的爱情体验,又能由此及彼,唤起某种更为广泛、更为深刻的人生体悟。
2、诗中反复用“宛中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址”这样的句子,显示“伊人”位置的移动,这种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以凸现抒情主人公上下求素、坚执不已的精神。
这种章法的重叠,不仅发挥了一唱二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也显示了诗人情感的逐层加深。
3、全诗没有具体的故事与情节,甚至连主人公是男性或女性都难以确定。
只是借助秋水蒹葭,伫立凝望,着意渲染一种渺远虚幻的境界气氛,一种执着缠绵而略带感伤的情调,一种向往追求而渺茫难得的意绪。
“所谓”二字,正表明意中人难以向人言说;而“在水一方”亦想象之间,若一定一方,即是人迹可到,何以上下求索之而不得哉?全诗正是从以下几方面来展现抒情主人公的追求与心绪:①以景起兴,借景抒情;②重章叠句,回环往复;
③词汇丰富,富于变化;④意境朦胧,令蕴不尽。
三、1、纯朴
2、既指“气味”同时还指兰草的品格气质。
3、父亲喜欢兰草并不是为了供人玩赏,供人玩赏的兰草就失去了真性,降低了品格变得低俗。
4、写野兰的生长环境,衬托野兰的高雅不俗,为后文赞美野兰作铺垫。
5、C “我”惋惜是因为野兰生长在深山幽谷而不被众人所知,并不俗因为认识到它的特性。
6、“访”有寻求的意思,对兰草的寻访表面了“父亲”与“我”对兰草高雅、纯朴品格的敬仰,同时用“访”字,把兰草人格化,从而更突出了兰草的象征意义。
7、一个人只有保持纯真质朴的品性,不献媚,不低俗才能为人所敬重,才能有益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