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关雎、蒹葭经典练习题答案

关雎、蒹葭经典练习题答案

关雎一、《诗经》经常使用比、兴手法。

比,即比喻;兴,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

诵读《关雎》,看看那些诗句使用了比、兴手法,并举例分析。

答案:1、第一章以河洲上关关鸣叫求偶的雎鸠为“比”的对象,兴起淑女为君子的佳偶,借助鸟的行为来引出抒情主人公对淑女的殷切盼望,以此情感总揽全诗。

2、次章以水中左右飘摇荡动的荇菜为“比”,兴起君子欲求淑女动荡渴慕的心,当主人公求之不得,付出暂时没有得到回应的时候,甚至“寤寐思服”“辗转反侧”。

二、本诗开头为什么要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起?答案:本诗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

开头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起,以雎鸠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配君子的联想,贴切自然,意蕴丰富。

三、《诗经》中的诗多是四字一句,两字一顿,各章还常常重复咏唱。

朗读本诗,感受本诗的节奏和韵律。

答案:《关雎》首章,可划分节奏如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是全诗的序曲,要读得平静。

“鸠”“洲”“逑”为韵脚,要拖长读,显出音韵的回环和谐之美。

四、从描写的角度赏析“悠哉悠哉”和“辗转反侧”。

答案:①“悠哉悠哉”是心理描写,表明其思念之情绵绵不尽。

②“辗转反侧”是动作描写,表现青年男子因求之不得而朝思暮想、寝食难安安的情形。

五、从炼字的角度赏析“悠哉悠哉”中的两个“悠”字?答案:两个“悠”字以感叹语气道出,加重了感情色彩,着重表现了青年男子长夜无眠的相思之苦。

六、从炼字的角度赏析“流”、“采”、“芼”字。

答案:“流”即求取,“采”即采摘,“芼”即挑选,几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女子的勤劳,写出了女子文静、美好、善良、劳作姿态优美的形象特点。

七、孔子曾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请你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乐而不淫”的意思是说男女之间的爱快乐而不放纵。

“哀而不伤”说的是追求失败了,失恋了,即使有些失落的情绪,也不必过度伤感,更不至于悲痛欲绝。

蒹葭鉴赏习题及答案

蒹葭鉴赏习题及答案

蒹葭鉴赏习题及答案蒹葭,又称芦苇,是一种生长在湖泊、河流边的植物。

它的外形高大挺拔,叶片修长柔软,给人一种优雅的感觉。

蒹葭的生长环境和形态特点使得它成为了众多艺术家和文人雅士的创作对象,也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下面,我们来欣赏几道蒹葭鉴赏习题,并为您提供答案。

一、蒹葭的生态环境蒹葭喜欢生长在湖泊、河流边,它需要充足的阳光和湿润的土壤。

蒹葭的根系发达,可以稳固地生长在湿地中。

它的叶片柔软而丰满,能够迎风摇曳,给人一种轻盈的感觉。

蒹葭的生态环境也决定了它的意义和价值。

二、蒹葭在艺术中的表现蒹葭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作品中经常出现。

诗人杨万里曾写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诗句,描绘了蒹葭在清晨的美丽景象。

而明代画家文征明也常常以蒹葭为题材进行创作,他的作品中蒹葭的形态优美而挺拔,给人以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蒹葭在艺术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既有诗歌、绘画,也有音乐和舞蹈。

三、蒹葭的象征意义蒹葭不仅仅是一种植物,它还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文化中,蒹葭被赋予了忍耐和坚韧的象征。

蒹葭生长在湿地中,需要忍受湿润的环境,但它仍然能够保持挺拔的姿态。

这种坚韧的品质被人们视为一种美德,也成为了一种精神追求。

因此,蒹葭在中国文化中常常被用来表达人们对坚韧不拔的敬佩和追求。

四、蒹葭的养殖和保护由于蒹葭在湖泊、河流边生长,它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影响。

过度开发和污染导致了蒹葭的生态环境恶化,许多湿地的蒹葭数量骤减。

为了保护蒹葭这一珍贵的植物资源,我们应该加强对湿地的保护和管理,同时也要加强对蒹葭的研究和养殖工作。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护好蒹葭这一独特的植物,让它在未来的岁月中继续繁衍生息。

总结:蒹葭是一种生长在湖泊、河流边的植物,它的形态优美,给人一种轻盈的感觉。

蒹葭在艺术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既有诗歌、绘画,也有音乐和舞蹈。

蒹葭还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被赋予了忍耐和坚韧的象征。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蒹葭的生态环境受到了破坏。

《蒹葭》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蒹葭》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蒹葭》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资料内容:【原诗】【翻译】【习题及答案】。

习题题型有——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赏析题。

【原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成语“秋水伊人”源之《蒹葭》中的诗句:2、《诗经·蒹葭》中于浓浓的秋凉之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句子是:二、选择题:1、对《蒹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章起两句写秋天的景象。

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他的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怀念。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

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与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

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怀念之情。

2、对《蒹葭》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

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C.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

《关雎》和《蒹葭》赏析与答案

《关雎》和《蒹葭》赏析与答案

《关雎》和《蒹葭》赏析与答案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苇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唏。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涣。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浊。

1、填空题。

(1)《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305篇,包括风雅颂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

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C )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

“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能力提高1、诵读这两首诗,简要说说它们各自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析]我国远古时代的诗论就提出“诗言志”说,因此,读诗应该努力分析、感悟出蕴藏在诗歌字面背后的思想感情。

[答案] 《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2、《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请思考:《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析]本题考查《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所谓“赋”,是铺陈其事;所谓“比”,是譬喻和比拟;所谓“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朱熹《诗集传》)。

《蒹葭》阅读附答案

《蒹葭》阅读附答案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努力学习,报效父母《蒹葭》阅读附答案 【原文】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问题】1、本诗共三章,每章八句,从表达方式看,都是前两句【】,后两句【】。

2、诗中描写“蒹葭”“白露”的用意是什幺?3、这首诗大量用重叠的表达方式,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情感,请从文中找出一两处,加以体会。

4、这首诗采用了什幺表现手法?诗的每一章都运用了什幺艺术手法?【参考答案】1、描写,抒情。

2、点明时间和环境,借景抒情。

3、表达主人公对“伊人”苦苦追寻、思慕不已的情怀。

4、重章叠句起兴 【原文】聪明还是愚蠢怀复译一位屠夫正照看着自己的店铺,他非常惊讶地看到一条狗进了他的铺子。

他将狗赶了出去,不一会儿,那条狗又回来了。

于是,屠夫走近狗,发现它的口中有一张小字条。

他拿出字条,只见上面写道:“我可以买12根香肠和一条羊腿幺?这条狗嘴里还衔着钱。

”屠夫向狗的嘴望去。

瞧啊,那里还真有一张10美元的钞票。

于是他收了钱,把香肠和羊腿放进一个口袋,然后让狗叼起来。

这条狗给屠夫非常深的印象。

当时正值铺子关门的时候,于是他决定提前打烊,跟着这条狗看个究竟。

于是屠夫跟着狗出发了。

狗沿着街道一直往前走,不久来到一个交叉路口。

狗放下口袋,伸直前腿按了一下交通信号灯按钮,然后静静地叼着口袋等待信号灯。

绿灯亮了,它过了马路。

屠夫在后面一直紧跟着。

狗随后来到了一个公共汽车站,开始看时间表。

见到这个情景,屠夫感到非常惊讶。

狗看完时刻。

八下02《蒹葭》-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考点梳理与实训(含答案)-部编版

八下02《蒹葭》-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考点梳理与实训(含答案)-部编版

蒹葭《诗经·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字词解释:①蒹葭(jiān jiā):芦苇。

②苍苍:茂盛的样子。

③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

④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边,指对岸。

⑤溯洄(sù huí)从之:逆流而上去追寻。

溯洄,逆流而上。

洄,逆流。

从,跟随、追寻。

之,代“伊人”。

⑥阻:艰险。

⑦溯游:顺流而下。

⑧宛在水中央:好像在水的中央,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接近。

⑨萋萋:茂盛的样子。

⑩晞(xī):干。

⑪湄(méi):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⑫跻(jī):(路)高。

⑬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⑭未己:没有完,这里指还没有干。

⑮涘(sì):水边。

⑯右:向右迂曲。

⑰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内容描述: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

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水的另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又艰险漫长。

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好像在水的中央。

芦苇茂盛一片,清晨露水还没干。

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她就站在河那边的岸上。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又险又高。

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好像在水中的高地上。

芦苇茫茫连成片,清晨露水还没有干。

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她就站在河对岸的水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又艰险又曲折。

顺流面下去追寻,她好像在水中的陆地上。

全诗赏析:清晨,秋水渺渺,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渲染了一种萧索凄迷的氛围。

“伊人”的踪迹飘忽,从上游到下游,从此岸到彼岸,地点的变化,衬托出了主人公不畏险阻地一再追寻心上人的执着,也暗示了“伊人”难以寻觅。

全诗分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使诗歌有回环往复的美感意境悠远。

主旨:这是一首情景相生的爱情诗,通过对实际情景的描写和对想象、幻想情景的描述淋漓尽致地表达主人公对意中人的强烈思念之情。

《关雎》《蒹葭》练习题与答案

《关雎》《蒹葭》练习题与答案

《关雎》《蒹葭》练习题与答案《关雎》《蒹葭》练习题与答案一、选择题1、给以下加粗字注音:雎鸠窈窕好逑寤寐溯洄坻荇菜2、填空题:⑴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篇,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局部。

⑵《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

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艺术手法。

⑶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以下句子中加点字讲解不当的一项为哪一项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4、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二、简答1、《诗经》中,常常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在古汉语的规那么中,这类词汇大都是形容词,所以也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描绘精彩美丽的自然。

请从课文中找出例子,并体会其作用。

2、阅读《蒹葭》一诗,想想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简要分析^p 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3、比拟《关雌》和《蒹葭》在写法上的异同。

4、从两首诗歌中的任意选取一首,将它改写为现代诗歌,或者一个散文片段,意境要优美,描写要生动,字数不限。

三、阅读《君子于役》,答复以下问题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蒹葭》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

《蒹葭》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

《蒹葭》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班级:姓名:《蒹葭》【原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作者】《诗经》,原称《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叫《诗三百》。

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后来被尊为儒家的经典之一,称为《诗经》。

《诗经》的“六义”三大基本内容:“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三大表现手法:“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叙事抒情)“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引出)】【背景】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昭、穆以后,国势渐衰。

后来,厉王被逐,幽王被杀,平王东迁,进入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夷狄交侵,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反映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面貌的《诗经》,就整体而言,正是这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蒹葭》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完成习题。

(6 分)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 分)
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2 分)
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2(一)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完成10—12 题。

(6 分)
(2 分)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2 分)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

(意对即可)
(共 2 分)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1 分),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1 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