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蒹葭正文
《蒹葭》原文及译文

《蒹葭》原文及译文《蒹葭》原文及译文“在水一方”,可望难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溯洄从之,道阻且长”的困境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蒹葭》原文及译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蒹葭》原文:佚名〔先秦〕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蒹葭》赏析: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
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然而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
好诗都能创造意境。
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
“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
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
由此看来,不妨把《蒹葭》的诗意理解为一种象征,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达社会人生中一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一个艺术范型。
这里的“伊人”,可以是贤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堑,可以是宗法、礼教,也可以是现实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
《蒹葭》原文及译文

《蒹葭》原文及译文《蒹葭》是《诗经》中的一首名篇,那可是充满了诗意与浪漫呢!原文是这样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接下来咱们聊聊译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意思就是河边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
你想想啊,清晨时分,雾气还没完全散去,那一片片芦苇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上面挂着晶莹的露水,像不像一幅美丽的画卷?我记得有一次,我去郊外散步,正好看到了这样的景象。
那是一个初秋的早晨,空气里透着丝丝凉意,我沿着小河走着,就看到了那一大片芦苇。
露水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真的太美啦!“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说的是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
这一句充满了期待和向往,让人不禁好奇,这位“伊人”到底是谁呢?是美丽的女子?还是心中的理想?“溯洄从之,道阻且长”,逆流而上去追寻她,追随她的道路险阻又漫长。
这就像是我们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总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依然坚定地向前。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河水中央。
那种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的感觉,是不是很让人揪心?“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这几句描绘的景色越来越生动,仿佛让我们身临其境。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所谓伊人,在水之涘”,心上人啊,她在河岸边,在水边。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追寻的路又险又高,又弯又曲。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顺流而下去找她,她仿佛在水中的小洲上,在水中的沙滩上。
整首诗以蒹葭起兴,营造出一种朦胧、凄清的氛围。
诗人对“伊人”的追求执着而坚定,尽管道路艰难,但从未放弃。
《蒹葭》原文及翻译赏析

《蒹葭》原文及翻译赏析《<蒹葭>原文及翻译赏析》《蒹葭》这首诗啊,那可是经典中的经典。
来,咱们先瞅瞅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诗读起来是不是有一种特别的韵味?那咱们再来说说翻译。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接下来咱们好好赏析赏析这首诗。
先说这景色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简简单单几个字,就把那种深秋的清冷、萧瑟给描绘得淋漓尽致。
你想想,一大片白茫茫的芦苇,上面挂着晶莹的霜露,那画面,多美啊!我记得有一次秋天,我去郊外散步,就看到了这样类似的景象。
那是一片湿地,长满了芦苇,秋风吹过,芦苇沙沙作响,白色的芦花随风飘荡。
当时,地上也有一层薄薄的霜,我走在上面,脚下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
那一刻,我突然就感受到了《蒹葭》里描绘的那种氛围,那种带着淡淡忧伤和迷茫的美。
再看诗中的“伊人”,这可是整首诗的灵魂所在。
伊人到底是谁?是恋人?是理想?还是某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美好事物?谁也说不清楚,但就是这种模糊性,让这首诗充满了魅力。
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去理解这个“伊人”。
也许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伊人就是他梦寐以求的好成绩;对于一个上班族来说,伊人就是他一直渴望的升职机会;对于一个老人来说,伊人可能就是他年轻时错过的爱情。
还有啊,这首诗反复吟咏,“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诗经蒹葭全文

诗经蒹葭全文诗经蒹葭全文《秦风·蒹葭》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的。
本次,就跟随小编一起来深入学习一下这篇诗词吧!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蒹葭》译文芦苇茂密水边长,深秋白露结成霜。
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崎岖又漫长。
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水边长,太阳初升露未干。
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那岸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险峻难攀登。
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沙洲间。
芦苇茂密水边长,太阳初升露珠滴。
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岸边立。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弯曲难走通。
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沙洲边。
【拓展阅读】诗经《蒹葭》赏析为了自己心爱的人而上下求索,不管艰难险阻,矢志不渝,这是一种可歌可泣的坚贞和追求精神。
那个“伊人”,其实也可以看作一种尽善尽美的境界,一种指向理想的超越。
这让人想起一篇叫做《海鸥乔纳森》的小说。
海鸥乔纳森从不愿像自己的同类那样一心盯住眼前的臭鱼烂虾,总想飞得更高,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
为了练习飞翔,他的翅膀被折断受伤,依然不改初衷。
同伴们引诱他,讥笑他,他照样坚持自己的追求,宁愿饿着肚子,也不去追逐眼前的吃食。
乔纳森想达到的,是对凡夫俗子的.超越,是向尽善尽美的境界靠近,是努力向理想冲刺。
《蒹葭》的主人公所追求的,也是自已心月中尽善尽美的理想,是自己魂牵梦绕的意中人,因此不惜一切代价去上下求索,不断追求。
对于真正的求索者来说,目标是一种指向。
达到目标固然重要,更重要的还是过程。
人生本来就是一个过程。
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就存在于过程之中。
诗经蒹葭全文整理

诗经蒹葭全文整理诗经蒹葭全文《秦风·蒹葭》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行得的。
本次,就跟随我一起来深化学习一下这篇诗词吧!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心。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蒹葭》译文芦苇茂密水边长,深秋白露结成霜。
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坎坷又漫长。
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水中心。
芦苇茂密水边长,太阳初升露未干。
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那岸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险峻难攀登。
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沙洲间。
芦苇茂密水边长,太阳初升露珠滴。
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岸边立。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弯曲难走通。
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沙洲边。
【拓展阅读】诗经《蒹葭》赏析为了自己心爱的人而上下求索,不管困难险阻,矢志不渝,这是一种可歌可泣的坚贞和追求精神。
那个“伊人”,其实也可以看作一种尽善尽美的境界,一种指向抱负的超越。
这让人想起一篇叫做《海鸥乔纳森》的小说。
海鸥乔纳森从不愿像自己的同类那样一心盯住眼前的臭鱼烂虾,总想飞得更高,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
为了练习飞行,他的翅膀被折断受伤,依旧不改初衷。
同伴们引诱他,讥笑他,他照样坚持自己的追求,宁愿饿着肚子,也不去追赶眼前的吃食。
乔纳森想达到的,是对凡夫俗子的.超越,是向尽善尽美的境界靠近,是努力向抱负冲刺。
《蒹葭》的仆人公所追求的,也是自已心月中尽善尽美的抱负,是自己魂牵梦绕的意中人,因此不惜一切代价去上下求索,不断追求。
对于真正的求索者来说,目标是一种指向。
达到目标当然重要,更重要的还是过程。
人生原来就是一个过程。
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就存在于过程之中。
诗经蒹葭原文

诗经蒹葭原文诗经·蒹葭出自《诗经·秦风》。
本诗中的景物描写十分出色,景中含情,情景浑融一体,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给人一种凄迷朦胧的美。
下面给大家整理了诗经蒹葭原文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诗经蒹葭原文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译文芦苇茂密水边长,深秋白露结成霜。
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崎岖又漫长。
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水边长,太阳初升露未干。
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那岸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险峻难攀登。
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沙洲间。
芦苇茂密水边长,太阳初升露珠滴。
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岸边立。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弯曲难走通。
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沙洲边。
蒹葭赏析为了自己心爱的人而上下求索,不管艰难险阻,矢志不渝,这是一种可歌可泣的坚贞和追求精神。
那个“伊人”,其实也可以看作一种尽善尽美的境界,一种指向理想的超越。
这让人想起一篇叫做《海鸥乔纳森》的小说。
海鸥乔纳森从不愿像自己的同类那样一心盯住眼前的臭鱼烂虾,总想飞得更高,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
为了练习飞翔,他的翅膀被折断受伤,依然不改初衷。
同伴们引诱他,讥笑他,他照样坚持自己的追求,宁愿饿着肚子,也不去追逐眼前的吃食。
乔纳森想达到的,是对凡夫俗子的超越,是向尽善尽美的境界靠近,是努力向理想冲刺。
《蒹葭》的主人公所追求的,也是自已心月中尽善尽美的理想,是自己魂牵梦绕的意中人,因此不惜一切代价去上下求索,不断追求。
对于真正的求索者来说,目标是一种指向。
达到目标固然重要,更重要的还是过程。
人生本来就是一个过程。
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就存在于过程之中。
《蒹葭》古诗原文及翻译

《蒹葭》古诗原文及翻译《蒹葭》古诗原文及翻译《蒹葭》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的。
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蒹葭》古诗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蒹葭》(选自《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1、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
葭(jiā):初生的芦苇。
苍苍:鲜明、茂盛貌。
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2、苍苍:茂盛的样子3、为:凝结成。
4、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
5、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6、一方:那一边。
7、溯洄:逆流而上。
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
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
8、从:追寻。
9、阻:险阻,(道路)难走。
10、宛:宛然,好像。
11、晞(xī):干。
12、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13、跻(jī):水中高地。
14、坻(ch):水中的沙滩15、涘(s):水边。
16、右:迂回曲折。
17、沚(zhǐ):水中的沙滩。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浅析】:《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
可能是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表现可望而不可即的心情。
这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
初中语文文言文诗经《蒹葭》原文与译文(含赏析)

诗经《蒹葭》原文与译文(含赏析)蒹葭选自《诗经·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芦苇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漫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间。
芦苇初生茂盛,白色露水还没干。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岸。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坡陡。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小沙洲。
芦苇初生鲜艳,白色露水还没完。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头。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道路艰难又曲折。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沙洲。
【赏析】《蒹葭》选自《诗经•秦风》,属于十五国风,是首爱情诗,旨在抒发诗人思念秋水伊人而终不得见的思想感情。
诗人在一个深秋的早晨,来到一条长着芦苇的大河边,访寻他心爱的人,而那人却使人感到行踪不定、可望而不可即。
于是他找呀找呀,从“白露如霜”的黎明,找到“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的午前,在长着芦苇的秋水边奔波,徘徊了好几个小时,通过这种访求过程的描写,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一往深情,而且写出了他的欲见不得的焦急和怅惘的心情。
诗中描绘的那条阻隔于诗人与伊人之间的秋水,既是眼前之景,又显然别有含意,如果仅仅一水之隔,那他完全可以到达彼岸,见到伊人,何况诗人的追求又是那样的执着和热烈。
因此我认为这条秋水实际上象征着一种社会的阻力。
正是这种阻力,才把牛郎和织女阻隔在银河的两岸,使他们“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全诗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时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不得的心情。
全诗回旋三迭,往复歌咏,情调凄婉动人,意境朦胧深邃。
诗中写“苍苍”,“萋萋”,“采采”的蒹葭,既是用来起兴而怀“伊人”,又是用来烘托抒情主人公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蒹葭
积累巩固
一、填空题
1.《诗经》是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共305篇,也称,《诗经》根据音乐的不同,全书分为、、三个部分。
2.《诗经》在总体上具有显著的与色彩,从各方面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奠定了中国文学以为主的发展方向。
《诗经》的句式以为主。
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的艺术手法。
3.《蒹葭》选自,采用和的手法,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营造出一种的意境。
4.诗中“白露”由“为霜”到“未晞”、“未已”的变换,是从的角度说明诗人;而“所谓伊人”,由“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在水之涘”的变换则是从的角度说明诗人。
5.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并解释。
(1)蒹葭
..()
..苍苍()(2)蒹葭苍苍
(3)蒹葭萋萋
..()(4)宛.在水中央()
(5)白露未晞.()(6)在水之湄.()
(7)道阻且跻.()(8)宛在水中坻.()
(9)在水之涘.()(10)白露未已
..()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二、选择题
1.《蒹葭》全诗共三章,二、三两章是首章的反复,只在押韵处换了几个字。
这种结构形式称为()
A.反复
B.回环
C.重章
D.叠句
2.《蒹葭》在题材上属于《诗经》中的()
A.爱情诗
B.战争诗
C.农事诗
D.怨刺诗
3.对《蒹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
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C.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
D.三个诗节的最后一句,是写意中人所处位置的变换:从水中央到岸边,再到水中沙滩。
三、问答题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说说起笔这四句的抒情效果。
2.诗的每一章开头都写景,说说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
3.说说《诗经》中叠词的作用。
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文后题目。
长安秋望
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①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②。
【注】①鲈鱼正美:吴郡人张翰,晋时为齐王司马冏的幕僚。
秋风起,想起家乡的鲈鱼、莼菜,辞职而归。
②“南冠”、“楚囚”:典故出自《左传》,为囚徒的代称。
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请就这种体裁形式的特点作简明解说。
2.前人评说,首句“凄清”二字“极妙”,请简析其妙处。
3.本诗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文后题目。
撼庭秋
晏殊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
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
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
1.作者晏殊是北宋(词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2.“一切景语皆情语”,请分析词的上阙中“景语”所传达的情。
3.如何理解“心长焰短”?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联系全诗加以赏析。
高考链接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文后题目。
[双调]沉醉东风·重九
关汉卿
题红叶①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
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时候。
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②。
【注】①红叶:唐代有红叶题诗配佳偶的故事。
传说某宫女题诗在红叶上,投入御沟随水飘出宫外,被一书生拾得,后来终于巧结良缘。
②白衣送酒:陶渊明重阳节在宅边菊丛摘菊,好友王弘派僮仆(白衣人)前来送酒。
陶渊明当即酌饮,醉而归。
白衣,古代官府衙役小吏穿白衣。
1.这首元曲主要使用的修辞手法是和两种。
2.对这首元曲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A.最后两句,作者希望有朋友差白衣人送酒来供他一人独酌以消愁。
B.第二句的“黄花”是指黄色的花,和第一句的“红叶”形成色彩的鲜明对比。
C.这首元曲是一篇触景生情之作,虽没有特别的社会意义,但用词铸句,描摹景物,以
及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都颇具艺术功力。
D.首句使用了红叶题诗的典故,表现作者偶遇佳人的美丽爱情。
3.请找出能体现暮秋特征的景物形象,并说明它们和抒写愁情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