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蒹葭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2.2《蒹葭》教学设计

新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诗经》两首之《蒹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韵律和节奏地诵读本诗,了解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
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2、品味诗歌的意境,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3、感知“伊人”的形象,解读文章的主题,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
4、体会诗人执着追求理想永不放弃的精神。
【教学重点】1、体会诗歌所营造的情景交融的意境。
2、品味主人公内心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学会从各种角度分析古诗的主旨。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流程】新课导入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
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
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
这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场景啊!这就是《诗经》中《蒹葭》一诗描绘的意境。
让我们唱着歌曲《在水一方》,一同品味《蒹葭》的朦胧缥缈。
(播放《蒹葭》视频音乐,板书课题)一、启动美的情感体验1、教师深情朗读第一节(舒缓,绵长的语调)(满怀深情):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深秋的清晨,晨雾朦胧,芦苇飘荡,一位痴情的恋者徘徊河畔,为他心中的恋人唱出了缠绵悱恻的情歌,你听——2、学生自由放声地朗读全诗,读准字音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sùhuí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xī。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méi)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chí)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sì)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zhǐ)3、《蒹葭》视频朗读4、自由朗读,读准停顿5、抽生朗读,读出情感6、全班齐读,注意情感二、点燃创造美的火花(一)轻声朗读,整体感知(1)邀请三个同学每人读一节。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sùhuí从之,道阻且长。
第12课《蒹葭》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课题《蒹葭》课型新授课☑章/单元复习课□专题复习课□习题/试卷讲评课□学科实践活动课□其他□1.教学内容分析:(分析本课时教学内容在单元中的位置,核心内容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功能价值分析,蕴含的正确价值观念,已学内容与本课内容的关联。
可用结构图示呈现)《蒹葭》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诗经》二首中一首诗歌。
出自《诗经.秦风》,是一首抒情诗。
《蒹葭》一诗,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和起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抒写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恋,以及欲见而不得的惆怅。
《蒹葭》这首诗篇幅简短,却意味深长,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永恒的艺术魅力,历来备受人们的赞赏.2.学习者分析:(学生与本课时学习相关的学习经验、知识储备、学科能力水平、学生兴趣与需求分析,学生发展需求、发展路径分析,学习本课时可能碰到的困难)初中学生首次接触和系统学习《诗经》,由于时代久远,学生对《诗经》的语言特点和形式特点都很陌生。
对诗歌真正表达的意境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3.学习目标确定:(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指向学科核心内容、学科思想方法、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进阶,描述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后应达成的目标和学生应能够做到的事情。
可分条表述)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感受诗歌重章叠句的形式美。
2、读懂诗意,运用联想和想象描述诗歌的画面美。
3、感悟形象,体会情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4.学习重点难点:教学重难点重点:朗读诗歌,体会诗歌重章叠句的艺术特点。
难点:感悟形象,体会情感。
5.学习评价设计(从知识获得、能力提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维发展、价值观念培育等方面设计过程性评价的内容、方式与工具等,通过评价持续促进课堂学习深入,突出诊断性、表现性、激励性。
体现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进阶,课时的学习评价是单元学习过程性评价的细化,要适量、适度,评价不应中断学生学习活动,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判断学习目标的达成度)课堂观察课堂活动生生互评6.学习活动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根据课堂教与学的程序安排)教师活动1(教学环节中呈现的学习情境、提出驱动性问题、学习任务类型;对应学生活动,示范指导学科思想方法,关注课堂生成,纠正思维错漏,恰当运用评价方式与评价工具持续评价促进学习。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蒹葭》教学设计

《蒹葭》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全诗。
2、领悟诗人的情感,赏析伊人的形象。
学习重点: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全诗。
学习难点:领悟诗人的情感,赏析伊人的形象。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歌灿若星河,佳篇如林,大家知道中国诗歌的源头是什么吗?是《诗经》,这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记载,2500多年前的秦地,在一个长满芦苇的河畔,曾经吟唱着一首优美的歌谣《蒹葭》,你听??老师配乐范读。
这是一首古老的歌谣,带着华夏先民简单、纯净、朴素的气息。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2500年前的秦地,会一会这首诗歌的作者,感受先人美妙的诗情,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二、与诗人相遇——大声地朗读今天与这位诗人相遇,我们要了解他,就要先读一读他的诗歌。
根据以往的经验,大家觉得要读出一首诗的美,首先要读出什么来?(生读:节奏、韵律)那这首诗的节奏、韵律体现在哪里呢?请大家先大声地自由朗读一遍,并思考这个问题。
明确:1、押韵:第一章押“ang”韵,韵脚有苍、霜、方、长、央;第二章押“i”韵,韵脚有萋、晞、跻、坻;第三章押“i”韵,韵脚有已、涘、沚。
(读起来朗朗上口,要读准字音读出韵律)2、都是四言句,朗读时采用“二二”拍,听起来很整齐;(读出节奏感)3、运用叠词,如:苍苍、萋萋、采采;(声音悠长,让人回味)4、重章叠句,一唱三叹。
(请找出每一章中不同的词,感情逐渐加深)小结:有押韵、有叠词、有重章叠句,这首诗就有了节奏有了韵律,接下来我们一起朗读这首诗,感受一下音韵节奏之美,并试试用一句话来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一个秋天的早晨,芦苇上露水还未干,诗人在河上顺流逆流地追寻伊人的踪迹。
而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绕,好象藏身洲岛之上,可望而不可即。
三、对诗人说话——优美地说读1.但是要了解这位诗人,要品味这首诗歌,光是读出了韵律和节奏、了解了大概内容还是不够的,还要具体了解一下《蒹葭》里面的细节。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公开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公开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蒹葭》公开课教学设计二十四节气白露之后还有寒露。
不违农时。
大概就是农耕生活的真实需要。
曹操在《短歌行》里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暑假里未完成的一个教案,现在重新打开《蒹葭》会不会有不一样的灵感。
此时南方的人早就秋衣穿在身。
人生苦短,你为何苦苦追寻一些东西,求不得,放不下。
人生实在苦。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一、导入师:寒露过后,同学们最近对天气有什么感知呀?生:有点冷师:秋季的凉意,这是真切的感知。
你们穿上了秋季的校服抵御这份秋天的凉凉。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发生在秋季的诗歌。
请你们大声的自由地朗读诗歌。
在声音里感受《诗经.秦风.蒹葭》带给我们的诗意。
二、初读知《诗经》特点师:我发现同学们读"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这一章的时候,你们的声音都很和谐,听起来朗朗上口。
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做到的吗?我们找一找每一句最后的一个字,苍,霜,人,方,之,央。
你们写一写这些字的拼音,看一看有什么发现?生:苍、霜、方、央。
这四个字的韵母相同。
师:这就是诗歌中的音韵和谐,采用相同的韵母。
原来,同学们在朗读的过程里中就体会到了《蒹葭》的特点之一,音律和谐。
(板书)看人先看外貌,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诗歌的外在,你们有别的发现吗?数一数每一句的字数,几个字?生:四个字比较多,还有五个字。
师:对,这也是《蒹葭》的特点之一:四言为主。
停顿为二/二,二/三(板书)在朗读的过程里,需要注意诗歌的节奏!还有没有别的发现?这位同学你来回答一下?生:《蒹葭》一共有三章,每一章只有少数的字发生了变动。
八年级语文下册《蒹葭》教案、教学设计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理解了诗文的基本内容后,我会将他们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需要回答几个关键问题,如:
-诗中的“所谓伊人”指的是谁?诗人为何对她如此向往?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文学素养;
-定期进行阶段检测,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课堂的开始,我将以一首古筝曲《秋江夜泊》作为背景音乐,引导学生进入一个宁静而深远的文学空间。随着音乐的缓缓流淌,我在PPT上展示出《蒹葭》的诗文,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配乐朗诵,感受古诗文的音韵美。
在学科知识方面,学生已经学习过《诗经》的部分篇目,对古代诗歌的形式和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然而,《蒹葭》作为一首意境优美、情感丰富的诗篇,需要学生在理解字面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其深层内涵,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此外,在情感态度方面,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美好事物充满向往,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困惑和压力。《蒹葭》这篇课文恰好可以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的追求和挑战,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难点: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从诗文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以及如何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写作能力。
-情感共鸣的激发:帮助学生从诗人的视角出发,理解并感受青春的迷茫与希望;
-文学创作能力的提升:鼓励学生将诗中的美词佳句转化为自己的写作素材,提高文学创作水平。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2.情感抒发:请同学们以《蒹葭》为蓝本,写一篇关于青春期对美好事物向往的短文,不少于300字。文章中要体现自己在学习《蒹葭》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蒹葭》教案

《蒹葭》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理解《蒹葭》所描绘的深秋景色和主人公对意中人的深切思念。
o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了解《蒹葭》在《诗经》中的地位及艺术特色。
o赏析诗歌中的重章叠句、起兴等手法,理解其表达效果。
o背诵全诗,并能准确翻译全诗。
2.过程与方法o通过朗读、讨论、合作学习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o通过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手法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o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的美好情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o诗歌所描绘的深秋景色和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o重章叠句、起兴等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o诗歌中朦胧意境的把握和理解。
o诗歌中某些词语的古今异义和特殊含义。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蒹葭》的配乐朗诵、图片、视频等)。
•《诗经》相关背景资料。
•学生预习材料(包括《诗经》简介、《蒹葭》原文及注释)。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蒹葭》配乐朗诵o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o提问:同学们听完这首诗歌后,有什么感受?觉得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介绍《诗经》及《蒹葭》o简要介绍《诗经》的成书背景、内容分类及艺术特色。
o强调《蒹葭》在《诗经》中的地位,以及它作为一首经典爱情诗的意义。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朗读课文o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o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和节奏。
2.教师范读o教师配乐范读,为学生树立朗读榜样。
o强调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3.学生齐读o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诗歌的整体氛围。
三、深入解读,分析手法1.解读诗歌内容o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等,感受深秋的景色。
o分析主人公对意中人的思念之情,如“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等。
2.分析手法o重章叠句: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重章叠句部分,分析其在表达情感、增强节奏等方面的作用。
第12课《蒹葭》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蒹葭》一、教学目标1.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2. 理解《诗经》中“兴”的手法和重章叠句的形式在本诗中的运用,体会诗歌幽远朦胧的意境。
3. 理解“伊人”形象的多义性,感受追寻是生命永恒的姿态。
二、教学重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中人物的情感。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播放歌曲《在水一方》,提问这首歌曲的名字。
•这首歌就是根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而成,板书“蒹葭”。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
《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诗经》共305篇。
2. 整体感知:•学生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歌的大意。
《蒹葭》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翻译: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 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 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注意字音和停顿。
•蒹(jiān)葭(jiā):芦苇。
•溯(sù)洄(huí):逆着河流向上游走。
•道阻且跻(jī):道路艰险且升高。
•晞(xī):干3. 深入研读:•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这首诗每章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人。
每章第三四句,写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表现追寻者的惆怅之情。
《蒹葭》教案(优秀6篇)

《蒹葭》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文是美丽的编辑为大家找到的《蒹葭》教案【优秀6篇】,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蒹葭》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教学重点:1、背诵诗歌,领会诗的情感。
2、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教学方法:讨论,点拨教学媒体: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当你听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这脍炙人口的歌词时,是否记起了那首游子思乡的千古绝唱《天净沙·秋思》?当你坐在餐桌前享用精美丰盛的晚餐时,是否记起了父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嘱咐?当你惊叹于戈壁滩的狂风吹沙时,是否忆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志豪情?古典诗词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丽与奇妙。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这首诗歌,再一次用诗歌滋润我们渴求的心灵。
二、简介《诗经》《诗经》是我国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又称“诗三百”。
我们谈到《诗经》,就少不了要提到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其中风、雅、颂是诗的不同体制,赋、比、兴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包括十五国风、大雅、小雅、周颂、鲁颂、商颂)。
风多是各地民歌,雅是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饮所用诗歌,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对于《诗经》赋、比、兴这三种表现手法,宋代的朱熹是这样解释的:“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蒹葭》教学设计
梁翠林
学习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全诗。
2、领悟诗人的情感,赏析伊人的形象。
学习重点: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全诗。
学习难点:领悟诗人的情感,赏析伊人的形象。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歌灿若星河,佳篇如林,大家知道中国诗歌的源头是什么吗?是《诗经》,这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记载,2500多年前的秦地,在一个长满芦苇的河畔,曾经吟唱着一首优美的歌谣《蒹葭》,你听……
老师配乐范读。
这是一首古老的歌谣,带着华夏先民简单、纯净、朴素的气息。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2500年前的秦地,会一会这首诗歌的作者,感受先人美妙的诗情,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二、与诗人相遇——大声地朗读
今天与这位诗人相遇,我们要了解他,就要先读一读他的诗歌。
根据以往的经验,大家觉得要读出一首诗的美,首先要读出什么来?(生读:节奏、韵律)那这首诗的节奏、韵律体现在哪里呢?请大家先大声地自由朗读一遍,并思考这个问题。
明确:1、押韵:第一章押“ang”韵,韵脚有苍、霜、方、长、央;
第二章押“i”韵,韵脚有萋、晞、跻、坻;
第三章押“i”韵,韵脚有已、涘、沚。
(读起来朗朗上口,要读准字音读出韵律)
2、都是四言句,朗读时采用“二二”拍,听起来很整齐;(读出节奏感)
3、运用叠词,如:苍苍、萋萋、采采;(声音悠长,让人回味)
4、重章叠句,一唱三叹。
(请找出每一章中不同的词,感情逐渐加深)
小结:有押韵、有叠词、有重章叠句,这首诗就有了节奏有了韵律,接下来我们一起朗读这首诗,感受一下音韵节奏之美,并试试用一句话来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一个秋天的早晨,芦苇上露水还未干,诗人在河上顺流逆流地追寻伊人的踪迹。
而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绕,好象藏身洲岛之上,可望而不可即。
三、对诗人说话——优美地说读
1.但是要了解这位诗人,要品味这首诗歌,光是读出了韵律和节奏、了解了大概内容还是不够的,还要具体了解一下《蒹葭》里面的细节。
那我们就得和诗人说说话。
怎么说呢?其实就是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体会诗人的所见所感。
要求:对诗人说话,要用第二人称,如诗人啊,你怎么样;尽可能想象合理的情节,比如说这天清晨,诗人来到河边,河水清澈吗,有没有游来游去的小鱼,有没有微风迎面吹来;语言要简洁生动。
比如说,诗人啊,你在这飘洒着白霜的清晨来到河畔,追寻伊人的芳踪,你……(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自由朗读,用笔写下你的想象,1组的同学准备第一章,2组的同学准备第二章,三四组准备第三章。
(3分钟)
同学们,你们真正做到了神思飞扬,浮想联翩。
从大家的话语当中,我们能感受到这不仅仅在写一个凄美的故事,还描绘一幅朦胧而美丽的图画!正如诗人王维所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蒹葭》之所以成为经典,正因为这既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精美的图画。
接下来请一位同学带着自己的想象,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咬字清晰,饱含感情,有声有色,掌声鼓励一下。
2.在这幅精美的画面中,诗人一路艰辛,却依然执着追寻,而那身影却始终都是可望不可即,在这个过程中,诗人通过重章叠句反复咏叹,他的感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请同学们归纳一下。
明确:诗人啊,我认为
你在第一章抒发了对伊人_热切憧憬_的感情。
你在第二章抒发了对伊人_焦急怅惘_的感情。
你在第三章抒发了对伊人_空虚失落_的感情。
学生各抒己见,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创造性朗读。
小结:(老师出示自己的理解)同学们读得太好了,读出了自己的理解,读出了自己个性。
而老师认为,诗人在第一章抒发了对伊人的热切憧憬,第二章抒发了追寻伊人的焦急怅惘,第三章抒发了自己内心的空虚失落。
诗人通过反复咏唱,感情逐渐浓郁,表达了自己追寻伊人的执着坚毅与怅惘感伤。
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把这种感情变化读出来呢?我们就来试试,读出诗人的热切憧憬、焦急怅惘和空虚失落。
齐读。
要是我们真能穿越时空回到2500年前的秦地,我们一定要问问这位诗人,刚才我们倾情的朗读是否读出了你的心中所想,是否引起了你的共鸣呢?
四、与诗人探讨——大胆地赏读
同学们动情的朗读让我想和诗人探讨一个问题,我想对诗人说:诗人啊,这位伊人让你魂牵梦绕,不辞艰辛地执着追寻,在你心目中,她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因为年代久远,我们无法确切地考证伊人的具体含义。
但是每个人都可以对她进行独特的解读。
同学们,在你的心目中,伊人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请让自己的神思再次飞扬起来,大胆地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同桌间先相互交流一下。
(提示:是男?是女?他(她)的容貌?衣着?气质?会不会是某种事物……鼓励多种理解)明确:“在水一方”揭示了距离,伊人给人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是寻求伊人艰难长途,突出伊人的魅力之大。
“伊人”之境让我们感到美好事物乃是一个若有若无、可望不可及的影子。
伊人可能是一位美丽的女子,因此诗人才会在河上艰难而执着地追寻。
你通过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诗人并没有明确写出伊人的形象,而是通过环境描写表现她的美,表达对她的爱意。
诗中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这是一种“比兴”手法。
小结:真是“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其实,古往今来人们对伊人的含义就有多种解读(幻灯片展示)。
附:伊人一词有多种含义:
(一)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所崇敬和热爱但一刻也不曾忘怀的人。
(二)伊人,指明君或贤臣。
(三)伊人,指遵循善良风俗的百姓,即良民。
(四)伊人,是美好事物的象征。
她既可以是我们心目中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也可以是我们一直苦苦追求却无法实现的理想,还可以是我们的一种信仰,一份期盼,一个甜蜜的梦。
而老师觉得,伊人是诗人倾心的美丽女子,出现在那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清晨,与诗人“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只见诗人一次次追寻一次次遥望那缥缈的身影,执着等待她的一次回眸。
而她却如幻影云雾,如水月镜花,可望不可即!面对如此惊恐,诗人的心怎能不失落惆怅呢!
有人说:“古之写相思,未有过之《蒹葭》者。
”
《蒹葭》出自诗经中的秦风,在秦国这个好战的地方,竟有这样玲珑剔透、缠绵悱恻的诗作,这就告诉我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寻存在于任何角落,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
接下来我们用惆怅却又不失执着的语调朗读这首经典的诗篇,再次感受华夏祖先丰富的情感!我们来分组朗读。
男同学读一二句,女同学读三四句,如此交替循环,读完全诗。
看看是男生还是女生读得酣畅淋漓。
男生读得执着坚毅,女生读得含蓄婉约,真棒!请再次给自己热烈的掌声好吗?
五、古墨流芳
当年写下这首诗的时候,诗人肯定没有想到,他这一倾情之作给后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2500多年来《蒹葭》依然充满着蓬勃的生命力,正是千年古墨、流芳百世啊。
从这首诗衍生出来的成语,如今我们依然广泛使用.
1、大家知道有哪些成语或俗语吗?
秋水伊人、在水一方等。
同时后世有不少文学作品也受其影响,战国时期宋玉《九辩》中的一段描写:“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通过对秋天的气象和草木摇落情状的描写,制造了肃杀的气氛,表达了诗人悲凉凄苦的心情。
这正是受到了《蒹葭》的影响。
2、魏人曹丕从本诗中化出了“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诗句。
南宋吴文英曾写道:“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秋怨。
”此句流露出羁旅漂泊的悲秋之情以及空灵的意境与《蒹葭》一脉相承。
除此以外,从内容到笔法受其影响的文学作品还有很多很多,可见《蒹葭》在古代诗歌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3、到了现代,《蒹葭》这股几千年的古墨依然散发着古朴的芳香,今天它不仅在课堂上被人们所吟诵,它婉约朦胧的特点更是吸引了古往今来众多读者将它改编现代诗,流行歌曲等各种形式。
台湾著名作家琼瑶取题于《蒹葭》,写下了小说《在水一方》,讲述了美丽伊人杜小双的凄美故事,在与之同名的电视剧里面,有一首由琼瑶作词的著名主题曲——《在水一方》。
接下来,我们聆听歌曲,再次感受《蒹葭》这千年古墨渺远迷茫、缠绵感伤的迷人芬芳。
六、结束语:《诗经》是中国古典文化的源头,它开阔,丰盈,简单,洁净。
吟诵这些简朴而优美的诗句,那原始的不经污染的,不受约束的生命与情感永远让人回味无穷,让我们把《诗经》丰富的文化内涵融入血液里,让这古老的歌谣传唱不息。
最后,让我们带着对古人的崇敬、对中华文明的热爱,用最深情最饱满的声音来朗读这首古老的歌谣。